《平清盛》经典观后感10篇
《平清盛》是一部由柴田岳志执导,松山研一 / 中井贵一 / 小日向文世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清盛》观后感(一):总该写些什么给华丽的炮灰
其实我只是颜控又犯了而已。
我说的这个炮灰就是左大臣藤原赖长,藤原摄政家之长的次子,平安时代的大学者,人们口中的恶左府。
和很多炮灰一样,藤原赖长的登场也是足够的华丽。列席于鸟羽上皇赏菊宴会上的风华青年,眉目清秀又气度不凡。在一片谄媚与奉承之中,只有他一人始终冷眼旁观,略带不屑地执起纸扇拨去酒盅里的菊花瓣,淡淡地说一句,我可不想要什么长生不老,再举起酒盅缓缓饮下。举手投足间透出高贵与骄傲,那是真正目空一切的气场,那样的气场即使是后来的平清盛也不曾有过。藤原赖长确实有着骄傲的资本。生于大贵族藤原家,自幼深得父亲偏爱,被家族寄予复兴一族的厚望,自己又是才华横溢,是精通日汉学的大学者,年纪轻轻就官至大纳言。有能之人,特别是脸长得也不错的有能之 人的傲慢有时候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模仿不来的,尽管会找来妒恨与非议,但也总能使之成为被迷恋的对象。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剧中的藤原赖长才会特别耀眼,并不多的出场却每一次都足够惊艳。
在剧中藤原赖长无疑是一个反派。三番四次地给平氏带来危机,是平氏争取上位的重大阻碍。但对藤原赖长从来不会有以往对反派那样恨之入骨欲除之后快的感觉。他身上始终有一股凛然的气息,使之不同于平庸的反派们。毫无疑问地他是一位忠臣,从不曾献媚于上皇,可以为了进一句谏言等上一整天。并不执着于自己的官位,在得知即将升任内大臣时也毫无喜悦之色,一心只想着要肃清朝政,整顿朝纲,恢复旧制度下阶级分明,众人各司其职的理想世界。他也极富才智,可以凭借一只酒盅,一枚钱币,就推测出平氏暗中与宋国交易之事,调查清除后一项项的证据条理清晰地逐一出示,让平清盛也无言以对,只觉得“多说一句就多暴露自己的浅显无知”。能够让那个气盛并情况的平清盛认识到自己根本不具备和强大的人对抗的能力,全剧中也许只有他一人。可以说无论是学识,智慧,对政治的用心,还是把握政治的能力,藤原赖长绝对不逊色于他最大的对手信西。只是两人所追求的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信西想要推行新政,力求改革,而藤原赖长则想要恢复旧时礼制。想要破除规则的人和想要修复规则的人,历史往往更青睐于破除规则,向前迈进的那一方,于是藤原赖长悲剧的结局总有些早已注定的宿命的意味。
藤原赖长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刚愎自负。在平安时代末期动荡不安的年代,维持已久的脆弱的权利平衡即将崩溃,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天下大乱已是无法避免之势。在礼乐崩坏的乱世之中,他所追求的那个等级分明,人人谨尊纲常的世界注定不可能到来。自负的他看不到,或者是不愿意看到世界注定将要发生的改变,只是一味地努力构筑他理想中的那个世界,不听谏言,拒绝妥协,不息使用强硬甚至卑鄙的手段,为自己无故制造了太多的敌人,连一向器重和纵容他的父亲都认为他“玩得太过火了”。可他仍然固执己见,“无法赞同我想法的人,我不愿与之交谈。” 这如孩童一般的任性最终将自己置于众叛亲离,孤单无依的局面。终于在保元之乱中大败于后白河天皇,仓皇出逃。在被亲生父亲拒之门外,无处可去无人可依的绝境中,狼狈地,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当动乱终得平息之后,信西,藤原赖长生前最大的政敌,再一次来到已经面目全非的赖长家中,在废墟之下找到了他的日记。恶左府最后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位正给予儿子训诫的严厉却又和蔼的父亲。“切勿追求衣裳华丽与家臣数目。忠诚勤政,即使为世人所嘲也不以为耻。尽忠尽职,断不可图他人回报。要尽职尽责,尽职尽责啊。”说着这番话的恶左府语气平静,眼神清澈而真诚,透出一贯的凛然与不可动摇的坚定。而后他起身,走到廊下,望向天边的流云,“我死后,如果你们仍然眷恋着我,就去朝廷看我吧。我的魂魄一定会长久地流连此地。我会在那里看着你们建立一个美好的国家。” 这平静而又淡泊的眼神,这真挚而又坚毅的信念,绝不会是一个逆谋犯上的乱臣贼子所有。信西在那一刻也久久地沉默。他是清楚的,藤原赖长是一个一心只念朝政,绝无半点一己私心的人。他毕生的理想也许并不在复兴藤原摄政家,不在取得摄政之位,只想施展一生所学,建立起一个他所想要的美好的国家,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藤原赖长若生于一个平和安定的时代,凭他的才智与学识,他的公正不阿,以及那一份将全部心思投入朝政的热忱与执念,毫无疑问他会成为千古传颂的贤明之臣。无奈的是他处于一个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的动乱之世。生不逢时的无奈也许是每个炮灰都无法逃离的宿命。
上天要成就一个人,并非易事。一个新英雄崛起的时代总是在建立在另一些人的覆灭之上。而那些成为英雄诞生的炮灰的人们,在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的同时,也总有一些值得被记住的理由。
《平清盛》观后感(二):德川光圀日本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七十五藤原賴長、通憲
藤原賴長,太政大臣忠實第二子。幼名菖蒲若。長承中,敘正二位,為權大納言。保延初兼右近衛大將,任內大臣。五年,兼皇太子傅,轉左近衛大將。【公卿補任、尊卑分脈。○幼名據台記。】藤原通憲勸之學,賴長乃師通憲,又學於源師賴、藤原成佐,傍受因明於僧惠曉,才名日著,忠實特愛之。【○參取今鏡、台記、保元物語。】康治二年,始學易。賴長謂:「明年甲子,運膺革命,當有改元,宜學易以議其事。然世俗或云:『學易者有凶。』又云:『五十始可學。』是謬妄不足信也。據論語皇侃疏,少而學之,亦復何害。」而猶懷疑懼,乃使安部泰親祭泰山府君於河上。時雨雪,賴長辭請曰:「學易者,將究天地之道,通消長之理。而或謂鬼為祟。究理正也,鬼祟邪也。天豈令邪勝正哉。」須臾雪霽。賴長大喜,以為天允,乃盥漱讀之。遂引成佐,日講究其義。又受筮儀於通憲。天養改元,議竟決其手。【台記。】一日,與通憲論及卜筮先後。通憲言屈,乃戒之曰:「公才太高,超絕今古。我則竊為公危焉。請勿復學。」賴長心悅。【台記、保元物語。】久安三年,詔以賴長為一上。是歲,新嘗會,賴長內辨失儀,深自怍,乃曰:「我祖先居一上者凡三人,功德施世,海內所仰,未有不肖如我者也。上逆天心,下乖人望。天人不與,以致有此失。恥莫大焉。」明年,式部權少輔闕,時成佐為甲斐權守,請補之。賴長推薦曰:「成佐才學優長,敻出等輩。如不加超擢,何以勸後進。且臣以成佐為師,粗知文字。今幸備員大臣十有三年,冀推臣勞以及成佐,允其所請。則公以舉才,私以報德。」敕從之。【台記。】五年,拜左大臣,敘從一位。【公卿補任。】六年,帝元服。初賴長養妻兄藤原公能女多子為子,至是入內為女御。時兄忠通亦子養藤原伊通女呈子納官,欲以為后。呈子,本美福門院養女也,賴長欲立多子為后,託忠通請之法皇。法皇依違不決。賴長疑謂忠通沮之,密上書請旨。法皇報曰:「朕固無抑多子之意。」嚮忠通奏:『朱雀帝以後,非執政女,不得立為后。』卿宜使忠實請之。忠實所請,忠通豈得而拒之。」賴長乃因忠實嬖妾請。忠實至高陽院,上書曰:「願今日冊多子為皇后。」賴長亦奏:「若冷泉、圓融、堀河母后,皆非執政女。」又與忠實謀,奉書美福門院請之。法皇報曰:「當趣攝政使宣下也。」而諭忠通。但曰:「冊立依故事,無立多子之語。」忠實、賴長大惑焉。賴長謂忠實曰:「多子不得為后,則小子遁世。」忠實憂焉。既而呈子敘從三位,賴長又因法皇近臣藤原季賴奏曰:「呈子先冊立,則臣遁世。」忠實亦復上書請之甚切。法皇心未決。忠實自詣法皇,涕泣曰:「賴長性急。事若不成則出家。臣齡過七十,將失一子。願陛下以臣故許之。不必問先例。況近有堀河母后例乎。」法皇遂立多子為皇后。賴長大悅。呈子尋為中宮。【台記。】賴長每事誹謗忠通所為,猜忌日甚。忠實亦疏忠通,奪其所授朱器臺盤,以授賴長,為氏長者。時帝頗惡賴長驕恣。仁平元年,元會,賴長為內辨。帝入御帳不出。【○參取台記、愚管抄。】及曉,帝使人奏法皇曰:「明日賴長復至,則不得而朝覲。」是月,敘位。忠通使左少辨平範家奏法皇曰:「誰執筆?」曰:「左大臣。」帝召範家曰:「可令右大臣執筆。」範家對以法皇詔。帝怒曰:「卿宜以朕言白法皇。」範家奏之。法皇大怒曰:「唯召左大臣。豈有上﨟無故而用其次乎。」乃賜書忠實,促賴長。尋詔內覽太政官文書。【台記。範家姓據辨官輔任、平氏系圖。】時忠通方為關白,而更有此命,人莫不驚怪。【愚管抄、保元物語。】三年,法皇詔賴長試進士。【百鍊抄。○法皇詔據古今著聞集。】賴長建白:「三省申政:『及釋奠晴儀,寬仁以降久廢,無知之者。』」乃草其儀上之,使諸司肆而行之。【台記。○寬仁以降據百鍊抄。】久壽二年,上表辭左大臣內覽,不允。【公卿補任。】帝崩,即定皇嗣,法皇唯與忠通議,賴長不得與焉。【愚管抄。】時或告賴長曰:「有人使巫降帝靈。巫為靈言曰:『嘗有釘愛宕山天公像目以詛朕者,以故朕喪明即世。』法皇遣人驗之,果如其言。美福門院及關白意疑忠實與賴長所為,故法皇深憎之。」賴長聞而惶恐,指天日以自明。【台記。】既而後白河帝立,停內覽。【公卿補任。】忠實請使賴長為皇太子傅。法皇曰:「太子,女院所育也。賴長於女院,多所簡忽。顧朕即世之後,賴長必不盡忠於太子,豈可使之為傅乎。」賴長懼,上書法皇以陳情。法皇慰諭之。賴長欲復內覽,祈之諸社。忠實亦請之法皇,竟不能得焉。【台記。】法皇素不愛崇德上皇,賴長屢謗法皇。及忠通為法皇所疎,賴長諂事法皇。既而法皇漸惡賴長,專親忠通。至是,賴長阿附上皇。【參取台記、愚管抄、保元物語。】初近衛帝之崩,上皇謂朕當再踐祚,不則重仁親王。而以後白河帝立,大悒憤。保元元年,法皇崩。上皇召賴長,議舉大事。賴長以為事成己為攝政,【保元物語。】乃對曰:「時難得而易失。今一院登遐,時已至矣。宜斷宸衷,勿復有疑。」【異本保元物語。】上皇遂遷白河北殿徵兵,事既急,使將士守四門,賴長問策源為朝。為朝曰:「夜襲高松殿,擊其不意。」賴長不能用。既而帝使源義朝等來攻,諸將逆戰大敗。賴長將奔,有流矢中頭,【○愚管抄曰,筑後前司源重定射中之。】口不能言。藤原盛憲等扶而上車。聞忠實在奈良,欲往見之。行至木津川,告之忠實。忠實不見。賴長憤恚,自齚其舌,遂死于奈良坂。【保元物語○奈良坂據公卿補任。】朝廷遣人發驗其墓。【百鍊抄、保元物語。】高倉朝,遣使就墓贈正一位太政大臣。【公卿補任、保元物語。】
賴長美姿貌,為人嚴厲深刻。每朝會諸卿,或晚至,或議與己異者,特摧辱之,甚則至壞焚其第。時人呼曰「惡左府。」【參取愚管抄、今鏡、保元物語。】然其責人,自官吏迄皂隸,必悉事倩,覈明是非。其人若陳說有理,則引咎辭謝。【保元物語。】初忠實命忠通子養賴長,【公卿補任、愚管抄、保元物語。忠實命據今鏡。】及忠實疏忠通,賴長力觝排之。【台記。】忠通巧歌詩,善書。賴長譏曰:「是小技,無益國家。」【保元物語。】又譏其併領備前等三國曰:「攝政二朝,食租三國。榮則榮矣,獨不念貪婪以污名乎?」為氏長者,益忌忠通,不復相通。【台記。】相見朝堂,則賴長執禮猶恭。忠實問故,對曰:「豈可以意氣不合,紊天倫之常乎?」【愚管抄。】久壽初,會右大臣闕。賴長與大納言藤原宗輔素善,因欲使內大臣藤原實能,轉右大臣。宗輔任內大臣。上書法皇曰:「宗輔年幾八十,為大納言班者,忠勤無比。宜轉任之。若舍之抽擢其次,則臣亦辭職。」法皇諾而不果。時中宮父藤原伊通亦為大納言,班宗輔次,而中宮乃忠通養女,故賴長比宗輔軋伊通。其險詭率類此。平素好講究經傳,彊記過人,未嘗廢書也。嘗詣春日社,舟中閱類聚三代格曰:「吾輩當務讀漢家書,如在逆旅,亦須讀本朝書。」嘗涉獵南史,每食飲沐浴,使書生五人說其綱要而聽之。後試誦之,其所說五百九十一事,而所記二百八十五,猶恥其未悉。好購求載籍,書庫東西各設架,名為陽棚、陰棚。分部四,曰經、曰史、曰雜記、曰本朝。其書多所手寫。【台記。】所著有治相記、台記。【仁和寺書籍目錄。】稱宇治左大臣。子兼長、師長、隆長、僧範長。【尊卑分脈、保元物語。】兼長幼而為伯父忠通所養,【台記。】至正二位權中納言,兼右近衛大將。【公卿補任、尊卑分脈。】保元初,坐父事流出雲。隆長,伊豆。範長,安藝。【尊卑分脈。○保元物語,伊豆作常陸,半井本安藝作安房,蓋誤。】
藤原通憲,大學頭季綱孫,加賀掾實兼子也。為長門守高階經敏所子養。【尊卑分脈。○本書曰,通憲冒姓高階氏,至子孫悉復本姓。然無題詩集、作者部類、仁和寺書籍目錄,皆書藤原通憲。據此則通憲既復本姓也。今從之。】歷事鳥羽、崇德、近衛三朝,敘正五位下,任日向守。【○參取尊卑分脈、今鏡。】通憲善相法,一日,自鑑梳水,見有劍貫頭之相,心惡之。後遇相者,亦告其凶相。通憲憂曰:「如何而禳之?」曰:「為僧則免。然年七十後,非我所知也。」通憲信其言,欲為僧,以所居官卑,竊請法皇曰:「臣欲為僧,以日向入道見稱于世,亦遺憾也。冀為權少納言。」法皇不允。【平治物語。】康治中,再請薙髮。法皇問之前中納言藤原顯賴。顯賴曰:「通憲天下才子,人無復出其右者。所請勿聽。」通憲固請不已。天養元年,遂任少納言。無何,薙髮,更名圓空,又改信西。【台記。】保元元年,左大臣藤原賴長奉上皇據白河殿,集兵將攻禁內。通憲奉敕諮軍事於源義朝。義朝獻策,遂克之。亂平,賴長黨與藤原成隆、藤原盛憲等,潛匿不出。通憲設計,科白其罪曰:「某配某國,某放某地。」於是逆黨以為罪不抵死,剃髮出降。通憲悉收之。源為義、平忠正等十八人亦請降。通憲竟以死論。右大臣藤原雅定、大納言藤原伊通等議曰:「嵯峨帝以後,未嘗加死刑於朝臣,奈何今遽論殺之。減死一等可也。」通憲堅執不聽,因奏曰:「臣聞非常事,人主專斷之。今放反徒於郡國,恐遺後患,不如悉斬。」帝從之。【保元物語。】通憲妻藤原朝子,帝乳母也。以故特見親信。天下之事,莫不與聞焉。【平治物語。】初關白忠通憂大內圮壞,朝儀廢闕,奏請繕治。鳥羽帝慮擾費不許。及通憲用事,奏修治之。於是通憲躬自布算,日夜計畫。殿堂門廡,諸司八省,纔踰年而成。朝會內宴,咸復舊儀。又遵延久故事,置記錄所,裁決政事。【○參取愚管抄、神皇正統記、今鏡、平治物語。】二條帝受禪,政出於上皇。通憲權威益熾。時權中納言藤原信賴為上皇所親眷,通憲與之有隙。信賴請為近衛大將。上皇以告通憲。通憲曰:「敘位、除目,國家大典。選非其人,則上違天心,下乖人情。曩時白河上皇欲以大納言藤原宗通為大將,堀河帝不許,故院欲中納言藤原家成任大納言。諸卿議以為不可。大納言猶不輕授人,況大將乎。若信賴任之,恐致驕奢,自取禍敗。願少留聖思。」上皇不悅。通憲圖唐安祿山事實三卷,以進覽之。【平治物語。】且書其後曰:「唐玄宗,近世之賢主也。然而慎其始,棄其終。雖有泰岳之封禪,不免蜀都之蒙麈。今引數家唐書及唐曆、唐紀楊妃內傳,審其行事,彰之畫圓。伏望後代聖帝明王披此圖,慎政教之得失。」【玉海。】蓋其意以信賴比祿山也。信賴聞而銜之。【平治物語。】初源義朝請嫁其女於通憲子是憲。通憲拒之,未幾聘平清盛女,為男成範妻。義朝不懌。【愚管抄。】信賴因深結義朝,謀殺通憲。【愚管抄、平治物語。】平治元年,清盛如熊野。信賴、義朝乘間稱兵。是日,白虹貫日,通憲驚以為宮中夜將有急變,直詣三條殿。會上皇宴遊,通憲諸子皆侍。通憲慮破上皇樂意,不直奏之。密告宮女而出,歸謂其妻曰:「天變既若此,汝告之兒輩。」乃策馬犇于大和田原。藤原師光、藤原成景等四人從焉。【平治物語。】信賴、義朝不知通憲逃亡,相議曰:「通憲父子常侍院中,可捕而斬之。」即夜率兵圍三條殿火之。【愚管抄。】及曉,焚通憲宅,多殺婢妾。通憲走過石堂山,復見星變,歎曰:「此忠臣代君受災之象。今君弱臣強,忠臣代君者,其將在我乎。」遣成景覘京師消息。歸報其變。通憲惶窘不知所為,乃穴地自瘗,用竹筒通氣息,唱佛名。師光等剃髮為僧,悲泣而去。出雲前司源光泰率兵索通憲所在,獲奴鞠問得實,乃就掘其所。通憲氣息未絕。遂斬其首,狥之都市,梟于獄門。【平治物語。○按愚管抄為信西自刺胸死,未知孰是。】
初通憲欲薙髮,藤原賴長嘆曰:「卿高才絕代,而世無識者,坎壈至此。我常為朝廷恥之。子若遁世,誰復自勵。此天亡我國也。」通憲亦謂賴長曰:「僕薄命不帶一顯職。今將遁世,人將謂:『有才者天反不祉,亦至於廢學。』願明公勉之。」因相對泣。【台記。】通憲宏才博覽,諳練典故,兼通佛教、天文。【今鏡、古事談。】鳥羽法皇幸熊野,召見宋僧淡海,言語不通。通憲為之譯語,應對如流。淡海曰:「子學於宋乎?抑宋人乎?」通憲曰:「我嘗謂或有使于異邦,是以略通殊方語耳。」【平治物語。】所著有本朝世紀、法曹類林,及日本紀註二卷。【仁和寺書籍目錄。○日本紀註據外書。】又好歌舞,嘗撰曲中佳者,教妓磯禪師舞之。白拍子始于此。【徒然草。】子俊憲、貞憲、成範、修範、光憲,餘皆為僧。靜賢、澄憲、寬敏、憲曜、覺憲、明遍、勝憲、行憲、憲俊、寬兼、憲慶。【尊卑分脈。】俊憲就學於勸學院。康治中,對策及第,為文章博士,歷式部少輔,任刑部大輔,補藏人頭,敘正四位下。平治元年,任參議。【公卿補任。】十二月,坐父事流于越後。【尊卑分脈。】通憲嘗譏後白河帝,謂:「叛臣在側不知也。」人或言之:「無警也。不明甚矣。」然強記過人,所聞之事,雖經歲月,無所遺忘。而欲有所興建,則決意施行,不復拘故常。其所長如此而已。俊憲亦竊語人曰:「法皇全然晉惠也。八王爭權。將不遠矣。」人以為知言焉。【玉海元曆元年。○本書單書俊憲入道,部載姓氏。按尊卑分脈,通憲子俊憲為僧,則蓋非二人,故書於此。】貞憲亦坐流土佐,是憲佐渡,修範隱岐,靜賢安房,澄憲下野。寬敏上野,憲曜陸奧,覺憲伊豆,明遍越後,勝憲安藝,後皆召還。【○平治物語作俊憲出雲,貞憲隱岐,是憲安房,修憲阿波,靜憲丹波、澄憲信濃,寬敏上總,覺憲伊豫。】貞憲從四位下少納言。是憲從五位下少納言。【尊卑分脈。】修範參議正三位。【公卿補任、尊卑分脈。】
《平清盛》观后感(三):用明星来拯救大河剧真的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啊
由于对于松山健一的极度不喜欢,所以作为大河剧爱好者的我很少有的在去年就打算,对《平清盛》一集都不看。
直到最近,发现《平清盛》创下了大河剧历年来新低的收视,只有个位数的大河剧真的是空前绝后了吧,于是想来看看大河剧到底堕落到了什么地步才被这么对待。
目前只看了第一集,虽然在叙事和主线上还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对于选角,还是有一定吐槽的基础了。
源平之争,在大河剧的历史上大概是除开战国和幕末的一大热点了,不过上一部以这个时代为主线的大河剧,都要追溯到2004年的《义经》了。
其实时隔接近八年,对比感还是很强烈。
作为一个一集不落看完了《义经》且对于其叙事和泷泽的演技略有微词的我,看了平清盛的开头却真的想说,我当年何必对《义经》那么苛刻。
起码,平清盛,源赖朝,北条政子,都各有各的气场。
而对比这一版,松山健一,冈田将生,杏……每一个都没有那种威慑力好吗?
我能说开场的坛之浦消息传来的赖朝和政子气场弱爆了吗?
而且,把旁白交给冈田将生,这娃念不出历史的厚重和苍凉啊……
其实,大河剧在漫长的历史上,都是靠着有舞台剧功底的老戏骨担当主役,一直有一种传统而持重的气质。
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后期,遭遇到商业日剧的黄金期的冲击,从21世纪开始求新求变的大河剧,把目光放在了偶像明星之上。
也确实,唐泽寿明和松岛菜菜子的《利家与松》,泷泽秀明的《义经》,香取慎吾的《新选组》,妻夫木聪的《天地人》,宫崎葵的《笃姬》,福山雅治的《龙马传》,上野树里的《江》,都一定程度地取得了成功和观众的认可。
只是,真的,上述的这些人,是我看来在偶像明星里相对有演技的了(好想吐槽帅哥福山但是我忍住了……),而且合演的演员,也大多演技精湛。
所以,我真的,非常觉得,《平清盛》选角上走得有点过了。
不过,明年的《八重之樱》还是可以期待的,绫濑遥是我认为25-30的这一代女演员中,演技最出色的之一。
不过八重的问题在于题材……感觉比较冷僻,能不能挽救大河剧的颓势,还是很难讲。
《平清盛》观后感(四):一蓮托生
一蓮托生(いちれんたくしょう):佛教中,善行者往生净土的人,都转生于同一莲花之中。有“同生死,共患难”“不计结果的生死与共”之意,亦有“无论怎样一直在一起相伴”之意。
2012大河剧《平清盛》算是众口铄金的作品了,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诚然是有不足的地方,至少不要带着这样的偏见去看待它。
先讲评价:“这尼玛就是块黑炭”、“吹肿的L“、”山寨海贼王“、”画面脏“、”衣衫褴褛得像济公一样的主角“、”宫廷混乱得无法直视“、”没有大奥/笃姬好看“、”一集弃“、”半集弃“。
不少人看一集看半集就开始评头论足,对作品各种不满意,对主角毁三观的造型指指点点。有没有想过,这是平安时期,武士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是糙汉而已,就要登堂入室和公卿一样潇洒么?没有大奥/笃姬好看,本人没看过大奥/笃姬,相比宫廷女人戏,武士兼具庙堂的腕力又有沙场拼杀的残酷,难道还没有一堆女人家的龃龉好看么。唯一要让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偶像太多了点,虽然迎合了观众各种YY,但是还是对角色的塑造有些恍惚不真实的感觉。当然,只要不盯脸关心剧情的变化就好了,不用苛求细节。
·且玩焉,生于世 / 遊(あそ)びをせんとや 生(うま)れけむ
原创剧本《平清盛》走的主题是且玩焉生于世。这是后白河帝(由于记叙的过程中天皇、上皇、法皇身份可能会频繁交替,不去考究他的年份,统一按帝来代称)的诗句,也可以作为他生存法则。在剧里面,套用到清盛身上了,基本上还是符合,可以讲得通的。清盛的出生身份,故事里面是白河帝的私生子,流着怪物的血。个人不相信这个设定。清盛从开始就作为一个不被世界所接纳的弃子而存在,最后是被平忠盛收养而存在于世上。即便如此,作为平忠盛的第一个名义上的孩子,还是背负了不被家族认可的压力。加上行为荒诞不经,一直被保守派想借机甩掉这个累赘。平忠盛在等待着他的心中之轴的成形,并且很包容他的成长。相比之下,平清盛对平重盛的成长就带有太多的干涉和强权了。
最开始的阶段是清盛的自然成长,很多任性的东西。基本上也符合当时的情况,脏兮兮的野武士,竟是最早一批接触到外来文化的人群。在西海大喊着我要做海贼王的清盛,估计是编剧讨好当前大众化的话题吧。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和《伊势物语》里面描述的基本一致,有社会阶层的区别。不管是武家还是公家,都希望通过结亲来提高自家的社会地位。清盛和明子的结合,也是作为任性青年的一次对抗家风的举动。好在平忠盛对清盛的成长还是很包容的,始终觉得,这部剧里面,加藤爱饰演的高阶明子才是最美丽的女性角色,一种淡淡幽香。令人忍俊不止的是,看似一对冤家的清盛和时子,竟然能够走到一起。憧憬着像故事里一样,遇见自己的光源氏的平时子,最终还是和大大咧咧的清盛开花结果了。并且相互包容和支持着,着实不容易。明子产下平重盛、平基盛,但是第二任妻子平时子生产出来的平宗盛竟然是嫡长子,好奇怪的身份。既然是第一任妻子,为什么平重盛不是叫嫡长子?
直到平忠盛去世之前,武士的地位都很难得到朝廷的认可,认为不过是鹰犬尔。朝廷里各种关系令人发指,人称京都第一风流武士兼诗人佐藤义清和璋子乱搞,历史上明明是我为好友离世而出家的,因感情而看破红尘,编的太离谱了。之后就是清盛和弟弟家盛的家督之争,故事并没有很清楚的介绍他们的结局,只是在平家盛从熊野护卫天皇朝拜归来坠马而死而告终。自此,清盛确认了无二可相争的平氏领袖的地位了。差不多到这里,就把其父平忠盛的一生给带过了。平清盛,在走过且玩焉且戏焉的童年和青年之后,正式迎上了历史的舞台了。
清盛继任平家领袖的时候,朝廷环境并不容易乐观。清盛唯一的外援就是藤原家的舅舅,好在忠厚的舅舅一直向着这边;藤原家世袭关白一职,当时是作为家族长老的藤原忠实、关白藤原忠通、后面官至左大臣的藤原赖长。一门三臣恍惚让人觉得有点三国时代三马同槽的错觉,可是忠实不是司马宣王,后者可以把两个儿子调教的精诚合作,而忠通和赖长只会争权夺利,这也和赖长的性情有关。这个人气角色,大部分被追捧的原因应该是山本耕史的原因吧。本人也不幸对他有偏心了,笑。山本很适合这个有理想和抱负,但又自负和清高的角色。那嘴角一丝蔑笑,到是很好的为这个角色勾勒出一个脸谱了,赖长的失败,在保元之乱中详细交代;朝廷中另一股势力就是刚刚扶持后白河帝称帝并且冷落名义上自己儿子的崇德帝的鸟羽帝,关于白河帝和鸟羽帝的内宫的纠缠,本人觉得史实应该是可靠的,悲催的鸟羽帝。感叹完毕后回到当时的环境,鸟羽帝已经濒临寿终,这时候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的;还有一方就是宫廷之外,身为平氏宿敌的源氏了。源氏在委曲于世的源为义统领下,家族兴旺遍布东国,其中又由长子源义朝为首。再来说说这部剧里面的源义朝,千秋王子玉木宏饰演的义朝不折不扣是个人间自走炮。在和由良御前缔结了“你给我生吧”的魔法契约之后,不知疲倦的开始宠幸常盘了。
平清盛和源义朝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面对平时子和由良御前都是简单粗暴的直接示好,这也算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武士,毕竟只是尚武,没有教养的培育。所以,藤原赖长以及一干朝廷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武士,平清盛能从沙场走上宫廷,更说明了他的非凡之举,这是要承认和肯定的。
清盛成为家族领袖之后,第一次面对的困难就是站队了。鸟羽帝的驾崩,让失意的崇德帝开始蠢蠢欲动,藤原赖长也在权臣信西得势之后开始寻求拥立崇德而妄图号令天下。对于朝廷里面的分裂,作为犬牙的武士们,也在面临选择。作为青壮派派的清盛和义朝,都站在了后白河这边,可是他们的叔父和父亲,却站在了崇德帝那方,这样的话,叔侄、父子就要战场相见了。诚然是很残酷,但更残酷的还在后面。这就是保元之乱,其中一个细节就是关于夜袭,双方的决策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定。比起开放和改革的信西,企图把社会重新回到保守和制度的赖长竟然迂腐的拒绝了夜袭这个书本上不耻的战略,从而落得后手。藤原赖长最后也是兵败生死,在落魄的时候连其父都不敢收留他。才华横溢的左大臣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即便如此,仍不失一个有理想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愈渐迂腐的朝廷的决心,以至于连其父都感叹,你做的太过火了。保元之乱在崇德帝失败这个结论里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处理战败者了。犹想起赖长和信西在同念一段《论语》相惜的剧情,或许两位国之大器要是能放下勾心斗角的话,那一定是朝廷的福分了吧。
·一莲托生
崇德帝被流放,武士们勒令斩首,源氏的武士处刑由源义朝执行,平氏的由平清盛执行。清盛第一次在剧中提到了“一莲托生”这个词,这也是平氏稳定后期清盛致力推行的家风。历数一下这段历史时期有多少相争的事实:
平清盛和平家盛,兄弟之争,家盛病死;
平清盛和平忠正,叔侄之争,清盛奉命斩杀忠正;
源义平奉父源义朝之命在东国杀死扩大势力的叔父;
源义朝和源为义保元之乱相战,最后被命令处理源氏叛党;
源赖朝和源义经,兄弟之争,在《平清盛》故事之外了,不过亦是最出名的一个兄弟相争,以源义经被杀告终;
藤原忠通和藤原赖长,兄弟之争,赖长在保元之乱后投靠父亲不成咬舌自尽;
鸟羽帝和崇德帝,父子(兄弟)之争,崇德帝被冷落;
崇德帝和后白河帝,兄弟之争,掀起保元之乱,崇德帝被流放讃岐;
平清盛和源义朝,友(故事设定)之争,平治之乱,源义朝被诛杀。
正是有这么多内讧,才让清盛意识到武士,甚至是手足缘何相争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清盛亲自斩杀叔父的剧情,在历史上是真实的。相反,同样被勒令斩杀父亲的源赖朝,却没有亲自下手。同为武士一族,更多的应该是齐心协力把武士推向更高的地位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为了眼前的高低而锱铢必较。也正是有这种想法,才让源义朝挑起了平治之乱。平治之乱之后,宅心仁厚的池禅尼在源赖朝身上看到了平家盛的影子。平清盛怎么也想不到,这小子竟然会一统日本吧。源赖朝流放,源义经得以在常盘的屈求之下而存活。
之后的清盛越来越为朝廷所倚重了,正式位列公卿,把妻妹嫁入宫中,并且为后白河帝生下了安德帝。官至太政大臣,迁都福原,和大宋经济上开始往来,甚至上洛废除院政。至此,平家为翘楚(平家にあらずんば人にあらず),天下莫不为惧。其中有一个事件倒是很蹊跷,历史上是平重盛儿子被摄政侍者羞辱,被重盛大事化了,之后还是清盛和平时忠给平家出气了。但史上并没有归功到清盛身上,可能是在该剧里面凸显平重盛的迂腐。平重盛虽然在历史舞台上时间不长,但总感觉被一族期望,加上从小就当当家来培养,怎样都会比平宗盛要来得稳重。在历史上宅心仁厚的他在剧里更多的是描绘成迂腐和愚忠,不管怎样,他的早逝,对平家还是创伤很大的。
平重盛辞世之后,就是清盛最后的两年以及平家走向灭亡的阶段了。本人始终感觉这个阶段的松山演的是最到位的,可以给8分。正是由于松山这个阶段的表演,才让本人觉得有必要为其、为《平清盛》平个反。之后就是源赖朝进兵,重要战役里面,只描述了富士川之战,俱利伽罗峠之战、一之谷之战、决战坛之浦都没有详细的描述,无法让人感受平家兴衰变化的无常。
点评下其他配角:实在不喜欢冈田将生的小白脸源赖朝,加上不好听的旁白又是他,彻底的给该剧拉低水准了。并且在认识北条政子之前勾搭上了一个八重,还有孩子了,这怎么从历史上都没提到过;北条政子也像个女汉子,没有一点尼将军的气质;北条时宗在该剧里面也变成了一个农汉,说好的伊豆豪族呢;武藏坊弁庆在该剧中竟然从始至终和源氏有瓜葛,略牵强;源义经,悲剧战神。虽然本人不大喜欢他,但每次看到在热田神宫元服那里都感觉心酸;藤原秀衡很gackt,视觉系偶尔看一看还是蛮养眼的,《风林火山》要补了;千秋王子玉木宏是在是太村汉了,虽然大家对他评价还不错,个人却觉得演的不够好。髭切的来历有点搞笑了,在剧中是原名叫“友切”。实际上是有名的两把武士刀,一把叫髭切,一把叫膝切。一把砍面门,一把砍下盘。后来髭切在渡边刚手上曾砍下茨木童子的手臂,于是又叫鬼切了。到源赖朝手上之后,成为当权者才能用的宝刀。《战国无双》里面织田信长的初始武器就叫鬼切;中井贵一大叔一如既往稳定,总有种从他嘴里说出“九郎!”的错觉,哈哈;山本耕史饰演的左府大人可以给9分了;藤木直人的确是有种美武士的感觉,还是蛮赞;剩下就是松田翔太了,很讨好观众的角色,饰演得其实也不错的,只是个人觉得后期没有把日本第一大天狗的狡诈给饰演出来,大部分时间在表现且玩焉,专心打造平安好声音去了。光头之后也略显违和。
清盛最后来了次灵魂超脱,外加之前《平家纳经》里面崇德帝化身为夜叉的剧情,的确是很吓人啊。不得不说日本人拍起恐怖剧来还是相当拿手的事情。清盛还嚷着要源赖朝的项上人头,最后在坛之浦,势微的平家一门做到了一莲托生,全都葬身海底,荣华如梦。平清盛完成的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以前都不敢想象的武士走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在武士被朝廷和公卿看轻,没有政治地位,并被嘲讽为不懂风雅难登大堂,到让武士成为社会举足轻重的力量,为王家所依靠,甚至左右王家。以及他荣华的平家,积累大量财富,一门众公卿,朝堂钦羡亦噤若寒蝉为所惧。由于自己的独断和手腕,在他身上已经位极人臣做的够极致了。却没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来延续辉煌。而源赖朝,如同他讲的“我真的有战胜过那个男人么?”,只是站在武士已经获得了地位的肩膀上,在后白河帝驾崩之后,统一了日本,从而获得了武家从未有获得过的最高地位:征夷大将军。
回头来看例数《平清盛》前十部大河剧。《武藏MUSASHI》、《新选组!》、《义经》、《功名十字路》、《风林火山》、《笃姬》、《天地人》、《坂上之云》、《龙马传》、《江~公主们的战国~》。能比《平清盛》更立场更高的只有《坂上之云》了,历史跨度更大的都没有,这么好的剧本,讲述了一个非乱世开创一个时代的先驱,刨去戏说部分,再怎么也是有它特点的。
松山研一,你演得很棒!
祗园精舍钟声响 / 祇園(ぎおん)精舎(しょうじゃ)の鐘(かね)の声(こえ)
诉说世事本无常 / 諸行無常(しょぎょうむじょう)の響(ひび)きあり
娑罗双树花失色 / 沙羅双樹(さらそうじゅ)の花(はな)の色(いろ)
盛者转衰若沧桑 / 盛者(じょうしゃ)必衰(ひっすい)の理(ことわり)をあらわす
骄奢淫逸不长久 / おごれる人(ひと)も久(ひさ)しからず
恰如春夜梦一场 / ただ春(はる)の夜(よ)の夢(ゆめ)のごとし
强梁霸道终覆灭 / たけき者(もの)もついには滅(ほろ)びぬ
好似风中尘土扬 / 偏(ひとえ)に風(かぜ)の前(まえ)の塵(ちり)に同(おな)じ
《平清盛》观后感(五):一些杂感,随便说说
宿舍楼里的日本人对于我十分精熟源平之争感到十分惊讶,毕竟这个剧断断续续看了四年啊!四年来日语水平从一点不会到接近N2没考,后来又颓败到只认识50音,可谓与这部家族兴衰史几同。
当我和日本鬼子谈笑风生的时候,他表扬鄙人对邻国历史的熟稔,虽然如此我还是想说,你们日本的政治工作者还是应该学习一个,你们非常熟悉中国那一套的体制,你们毕竟图样!玩政治要的是“忍”,你看源赖朝的忍功:
包括实力不够时的隐忍,栖身伊豆,韬光养晦廿余载不露反心,收拢当地豪族北条氏,虽
然初期接连失利,不忘召集父辈在东国的旧部扩充实力
把握时机的坚“忍”,以仁王一出檄文,立马联合早已对平氏不满的武士,乘势起兵,没见犹
豫不决拖泥带水
对敌人残忍,亲弟都不放过,取得政权后立马翻脸诛杀有战功的义经,平氏一门几近屠
尽。
对比清盛,首先留下死敌后人已经不该,最后还忘记暗杀灭口,妇人之仁怎可为政?
对待政敌要么镇压不够坚决,要么怀柔不够,对公卿寺院势力视而不见,也不积极收买东国武士,却大肆搜刮钱财赋税营建新都,间接激怒这些潜在之敌,诚所谓不智也!
还有就是武士出身却让族人疏于操练,富士川之战鸡声鸭唳,不战而败,都源于没有收拢枪杆
子,武士失去武力,灭亡亦不久矣
最后就是急于迁都的稻草压死了一个家族,操之过急自不待言。
当然这部剧并不太政治,30集可以演完的剧情搞出了50集的大新闻,也可以算是影响观感的一个要素吧。。。多出来的20集都是特别温情的成长感情戏码,要说还原历史本质还是图森破,没办法日剧基本这样。
越多的集数可能会给人一种时间跨度很长的感觉吧,虽然50集看得够久够呛,但是当坛之浦之战谢幕,荣极一时的平氏一门葬身鱼腹,回响起“盛极而衰道理藏”的和歌声时,还是有种历史的沧桑感吧。
《平清盛》观后感(六):一莲托生
以无论看多少版本、看多少遍,都会泪崩的「决战坛之浦」作最后告别
守了13个月的NHK2012年大河剧《平清盛》终回完
第一次这么真挚、沉心静气的追下一部50集的周播剧
期间因收视低迷、与欧锦赛、奥运档期相冲、国内岛争反日,凡此种种
几经停播、字幕组弃译、甚至连生肉资源都断档
终因诸公努力,坚持下来了,竟然还跨了2个年,感怀良多
先说两个意想不到的数字对比
大河剧有史以来收视率最低:集均(12.0%);制作费最高:集均(6440万日元)
如此强大的演出阵容,却没有一集收视破20,让人唏嘘
通篇累幅的评论,“画面阴郁、妆容脏暗、造型邋遢,几集弃”,请问你们看到后面满门公卿时的华丽了吗?
不明真相的人喊着,“这就是个屌丝变海贼王的故事,果断弃”,请问你们看到后面太政大臣时的荣耀了吗?
诚然,平清盛不是大河剧的热门题材
一则,平安末期的时代背景,与战国、幕末相比,熟识度偏低
二则,讲某一阶层的兴亡故事,与热血激烈的战争、大奥女人的局斗相比,缺少燃点
人心浮躁,不能同时出现的美好,就会像水般流掉
很多人一直不敢看大河剧,怕要去了解历史和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太花时间
做功课,是很麻烦
要了解皇家、藤原摄关家、平家、源家、僧兵、神社、奥州藤原家、镰仓幕府的历史
要了解平治之乱、保元之乱、鹿谷阴谋、源平合战的细节详情
要了解平安京的文化,公卿贵族、下级贵族、武士、平民的风土人情
还要了解和歌、俳句
做功课,慢热,但不无趣
平清盛一生怀抱着开创「武士之世」的理想
不再做王家走狗、登上国家巅峰、政治制高点
满门公卿、与皇室联姻、诞育出有武家血统的天皇
这些全部都在他有生之年一一实现了
虽然最后平家盛极而衰,但他打开了与天朝通商的格局,奠定了幕府集权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曲波澜壮阔,片中一直出现的插曲也好听、洗脑,适合哼吟
“且玩焉,生于世。且戏焉,生于世。且听玩童之声,或然此身亦动乎?”
激战最后的2大悲壮瞬间:
“海下也有一个帝都!”—— 二位尼怀抱安德天皇和草薙剑投海
“从盛而衰,该看的都看过了,一切到此为止吧”—— 总大将平知盛负锚沉海
果然每个版本的台词都几乎一样,也许,这就是给平氏一门最好的结语了
-----------来点腐女喜欢的-----------------
清盛基友关系图:
青梅竹马组:闺蜜盛国、弟弟家盛、插科党兔丸、情人西行
事业伴侣组:武家宿命义朝、建国同好信西、妻弟(义弟)时忠、还有最最重要的双六搭子后白河!
(其中与义朝还共用了妾室,与后白河还是姻亲,并且辈份上是后白河的叔公)
就是一直没能在藤原摄关家发展一段什么比较可惜了
附2辑剧照拼图,聊表心意
《平清盛》观后感(七):平清盛
平清盛,日本的一代枭雄,算是个略带悲剧性的人物吧!倒是与曹操相仿。
说其枭雄,其人几乎以一己之力,一改平安朝以前武士毫无地位,只是天皇与贵族们的工具生存着。而以武士之身掌控政权,任意更换天皇与大臣,几乎权倾天下。但悲剧是,他的平氏家族统治昙花一现,死后家族全灭。其成果大多被对手所用,成为了他人的嫁衣。
那么从历史上来说,他“错”在哪里,也许就是方法上。他本来以提供武士地位为己任,同时希望建立新的“国家”。可是方法则是利用天皇与贵族,这样反而把平家变成了公卿贵族,失去了提升武士的本意。在《义经》中平家大将曾经说过:我们已经不是武士了,还怎么能打仗。这就是根源。而最终战胜的源氏家族反而真正把武士形成一个阶级,开创了武士掌握政权数百年的历史,这不得不说是个讽刺。平清盛只是提升了自己和平家的势力,而忽略了武士集团,所以最后被中底层的武士所抛弃。可以这样说,平清盛开始了革命,而源赖朝则推进并完全了革命。
此作品片场面宏大,演员也非常不错,不过整体感觉确实差一些。
《平清盛》观后感(八):字数太多塞不进短评的短评。
看了下,原来四年前就标记了在看,望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开始为了武士阶层,以创造理想世界为目的的大义,逐渐演变成了追求权利巅峰的私心。在平清盛看来,登上权利之巅是为了实现建国之志,而在世人眼中,是晚年与后白河陷入权斗的不择手段。而平家,极端膨胀去武士化类公卿化,盛极而衰的范本,学那帮迂腐至极的公卿日日和歌跳舞果然是不行啊。
这部剧前段热血少漫风,后面时不时风格跑偏跟鬼片似的,特别是崇德天皇(全剧最悲催没有之一)和红衣齐刘海,画面诡异至极。好在大概由于收视太低经费不足,后期没钱给演员上黑粉了(误),集体颜值飙升。年少的清茉莉像个咋咋呼呼的傻大个,无论人设还是表演都有点让人翻白眼(也可能是黑粉的锅),中老年的腹黑倒是表现得不错,松ken算是撑起了整部剧,想想那会也才27,幸亏长得老(划掉)。洼田小哥算是整容式演技?小松公的眉头锁得想熨平。
每次看这种历史剧到最后都是唏嘘,算算好像是龙马传后第二部完整的大河剧,果然要看脸才撑得下去。
《平清盛》观后感(九):听佐藤义清谈“美”及之后所想
养病的时间,总是有些百无聊赖。百分百会不务正业,反而会有些多愁善感。
佐藤义清说:箭矢,只有在射中靶心的时候才是美的;诗歌,只有在适合的情境下咏出才是美的。
真实的佐藤义清,是在友人去世后,感叹世事无常,选择了弃世。剧本里所写,就要浪漫了许多。午夜的樱花树下,他说: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美地活下去是他的人生目标。可是如今世事,污浊不堪,再也寻不到美。不如弃世。
这样的创作虽是美的,但美的有些不真实了。如果说佐藤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吟诵花鸟鱼虫,吟诵世间一切美的事物和人。那么,无论世界多么糟粕,他也能发现美的。比如,映在污水塘里的月,会是美的;放在肮脏烤肉架子边上的小酒盅,会是美的;凉在晚风中的破衣裤,合着风摇摆,可能也会是美的。所以,我宁愿要真实故事里的佐藤,也不要剧本里这位心情如此脆弱的美男子。
美,有颜色之美;语言之美;动作之美。最高深的,莫过于心绪之美。《平清盛》这部大河剧,在我看来,已不想去追寻到底有几多真实几多虚构。反之,我更注重它所营造的美。那些历史上风云过的人儿,配上美的颜色,美的语言,便成了一幅幅最美的画卷。
在平安京的历史故事中,洋洋洒洒,我觉得美的,是两个人物:藤原赖长和后白河天皇(即雅仁亲王)。
藤原赖长,是我所能想到的世家子弟的代表。出身高贵,位高权重,同时又是当世著名文人。看到他,让我突然想到了曹丕。从某种背景上,我觉得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曹丕做了皇帝,藤原成了箭下亡魂。他的悲剧,在于选错了政治立场。错误的政治立场,在于他的孔孟之道。悲哉!悲哉!一切都要名正言顺。凡是污浊,要用强硬来涤荡,不留情面。如此看来,到底还是文人心性,或者说是贵族青年的倔强。在剧本里,我独爱他与高阶一起念《论语》的片段,仿佛世间知音难求,难抒胸意的感觉。
恰恰是藤原的这种心境,让我着迷。在这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骄傲和固执的美。(如果藤原的灵魂能够知道我用“美”这个词来形容他,不知道他会不会发飙。。。)
后白河天皇的美,在于不美。从所有历史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的兄长崇德帝便说:不能文不能武,不务正业。哎,如果果真是这样一个无能之辈,怎么又能统治国家多年呢?这便是史书的罪过了。上周在西安的时候,我和Chris谈起中国历代史书,一致认为,若说真实,还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靠谱一些。自唐以后的史书,都是要打上几分折扣的。日本的史书,也应是这样的。对那些矛盾的人物,向来史书是贬义居多的。后白河天皇,我想便是史书的牺牲者之一了。
这是一位酷爱“今样”的天皇,搜集天下“今样”歌曲,变成集子。也多亏他的搜集,今人才会有如此多的“今样”歌词记录。史书中还说,他的父亲曾非常怀疑他的资质。如此,剧本中便将这一点用一种“难得糊涂”的方式表现出来。个人认为,这样的表现恰恰增添了后白河的魅力,即“美”的所在。在素雅的背景下,总是一袭大红纱绸,以一种冲动放肆的方式冲入人们的视野。狂放的笑,狂放的举止,狂放的言语。让人忍俊不禁:这真真是个“疯子”。
写到这里,脑子里仍然停驻在关于颜色、言语、动作、以及心情的美感上。当然,真正美的,不是我们现在眼所能及的,而是存在于历史中,又被历史淹没的那些真正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平清盛》观后感(十):那首童谣
在线视听地址
↓
遊びをせんとや 生れけむ
戯れせんとや 生れけん
遊ぶ子供の声きけば
我が身さえこそ動がるれ
出自后白河法皇的《梁尘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