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1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精选10篇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是一部由雅瑟敏·萨穆德里执导,维达·伊瑞辛 / 法赫里·亚迪姆 / Lilay Hus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一):风筝远飞终有线

  机缘巧合昨晚看到了德国电影节开幕电影《欢迎来到德国》并参加了映后导演见面会。强赞!是部娱乐性、思想性兼具的好电影。余音袅袅、至今回味

  讲的是一个关于移民身份认同文化寻根的故事。移民第一代老爷爷)带全家回乡度假、移民第三代(外孙女讲述家族移民故事2条线索交错并行展开故事,在此过程中三代人也各自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听我这么说,好像挺严肃乏味?那是我没有导演和编剧讲故事的本事。电影其实很好看,现场观众被逗笑不只十次!故事流畅幽默结构精巧画面优美温馨感人,很多细节触动人心。一些表现手法运用非常自然轻巧。例如,表姐讲故事时小男孩发出疑问(画外音),画面中的几十年前年轻时的爷爷奶奶直接面对镜头摇头回应,似时空穿越直接与今天的年轻人对话。又如,墙上的照片中的树叶缓缓飘落下就在画框中流动起来,既交待了时间流逝唯美且渲染了气氛。又如,结尾处的葬礼上,小男孩看到了几十年前的爷爷奶奶叔伯姑姑身影(虚)和今天的爷爷奶奶叔伯姑姑(实)在一起。这些别致的细节,虚实结合蜻蜓点水意味深长,让人印象深刻。(影片是不是还有一些符号象征、蒙太奇的运用?三代人似乎各有自己的象征或典型事件可乐--穆罕默德?清道妇--三女儿?)

  节奏也好,张弛相间,于是我的观影过程是又哭又笑,笑了哭、哭了笑,差不多每15分钟感情起伏一次。既享受又有共鸣思索,非常酣畅淋漓的一次观影体验!笑是跟着全场一起笑的,哭则恐怕是我一人默默在一角眼泪自然溢出--像我共鸣这么强的现场观众可能就没那么多了。虽然大家同在移民城市深圳,我却还是四代人都在迁徙并还愿意继续上路的客家人。从第15分钟讲到爷爷当年一人坐上卡车出发去德国打工、家人送别起,我就开始代入自家史--想像曾祖当年是否也是这般生离、从码头登船漂洋过海?眼泪就下来了……片中外孙女孙子最后来到了祖父故乡、在想像中“亲历”了祖辈经历,也知道了自己作为移民后代如何自处。此时我则在想,有一天我也要去走走曾祖当年走过的地方并到曾祖墓前,有一天我也要让自己的后代继续会讲客家话、也要给后代讲祖祖辈辈上路寻梦、回乡寻根的故事。

  (P.S. 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本身只有英语字幕影院另安装电子屏幕来显示中文字幕的--而电影语言却是德语和土耳其语!这本身也是地域文化个性共性并立融合现象!就像移民的文化身份,风筝远飞终有线,既有不同于故国也不同于现居国的独特个性,也能和故国文化、现居国文化和谐共融。而我觉得,这电影带出的观点是,移民应当为自己具有这样的特性骄傲自豪。)

  在导演见面会环节,女导演说自己就是土耳其裔德国人,也是移民三代,爷爷也是以海外劳工身份到德国的,影片的一些生活片段既有来自己亲身经历,也有很多来自土耳其移民的历史记录。而这是女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二):移民…

  一部温情的移民片。如果我们从新闻了解负面消息,这一部就刚好述说了温情面。戳中人心的那句话“我在这里生活了45年,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此刻,我是快乐的。”

  逐渐看到外国移民在德国的冲突宗教的、观念的、歧视不满的……有没有想过,国籍的不同制造敌意,其实只是生活习惯的不同。

  片中有一段在车厢里,一对德国老夫妇对年轻的移民母亲带着很多孩子时,发出一系列的吵闹而不满,转而会说,越穷越生的道理。在发达国家,因为很人天生自带的自豪感,鄙夷不屑的看不同人种,不同宗教…这两天新闻沸沸扬扬的再说,日本停止中国文物拍卖,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现在说得上话了。然而,很多弱小国家还没有分量时,往往人民被欺凌,不是因为他们老实,而是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们平等机会

  移民者并不都认为在繁华异乡就很满意,埋葬,还是重归故里的好。片中老爷子措手不及的离世,让一家子还是想将他葬在家乡山顶的一颗大树下,眺望层峦的风景,守卫着他的家乡,毕竟他生长在这里,在这里他和老太太最初那抬头回眸和他热情的注目下,蹭发的热情。

  移民者的家只剩一道门框了,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而家里却有人站出来说要留下重建,这是电影里给出的希望,家里人延续的希望,家在这里,走再远也有想念的地方。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三):【阿曼尼亚】:平淡中的温暖

  以前对德国和德国电影的了解都不多,真心觉得看电影不仅仅是看一个故事,更多是透过故事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种生活的方式,在了解的基础才能更好的感受电影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虽说现在是一个开放时代,我们有很多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但这远不如身临其境来的真实人云亦云才最可怕。作为德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会选择观看完全的冲着电影节这三个字去的,最后反而是电影带给我的触动更大。

  本片没有那些所谓的大道理,大信仰,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处处平淡,却也温情。这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归属问题,祖父年轻的时候从土耳其来的德国打工,随后家人也移居至此,45年过后,家庭的第三代成员却饱受自己到底是土耳其人还是德国人的困扰,在班上分别被两边的同学排斥,而自己土耳其爸爸和德国妈妈异口同声的回答出不同答案时更是茫然了。此时祖父突然宣布的土耳其度假之旅虽遭到的家族成员的反对却也最终成行。在不仅仅是落叶归根探寻之旅,更像是一场消弭家人之间情感裂痕行动,妈妈和女儿之间的坦诚相待兄弟俩间的和好如初,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祖父却死了,突然却也安详

  可在安葬时问题又出现了,作为地道的土耳其人的爷爷却因为刚取得的德国国籍成为成为了“外国人”而无法被葬在穆斯林的墓地里!最终被祖母带回家乡埋在了自己的土地里,这是对落叶归根的一种诠释吧。

  影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就是家人们都坐在房子的原址上野餐,夕阳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祖父也和大家在一起好像从未离开过,莫名的看到这里就落泪了,此时的归属问题真的不重要了。

  整部影片都是以一种潺潺流水的方式在讲述一个家庭最真实,最平淡的故事,色调颇为复古的感觉使得画面温暖又明亮,女导演独特的细腻处处可见,不失为佳作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四):土耳其版本的《落叶归根》,让孩子们明白父爱是一种传承

  片名/阿曼尼亚:欢迎来德国

  导演: 雅瑟敏·萨穆德里

  编剧: 雅瑟敏·萨穆德里 / 娜思琳·萨穆德里

  主演: 维达·伊瑞辛 / 法赫里·亚迪姆 / Lilay Huser / Demet Gül / Aykut Kayacik / Aycan Vardar / Ercan Karacayli / Kaan Aydogdu / 希尔·艾罗格路 / Aliya Artuc / 佩特拉·施密特-夏勒 / 丹尼斯·莫斯奇托 / 艾琳·特策尔 / Trystan Pütter / Rafael Koussouris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 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 2011-03-10(德国)

  片长: 97分钟

  又名: 欢迎来到德国 / 德国欢迎你 / 向往之城 / 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

  IMDb链接: tt1630027

  剧情简介

  6岁的钱克想加入班上足球队,但他的土耳其同学和德国同学却都不要他,于是钱克跑回家哭诉:「我到底算是德国人?还是土耳其人?」表姐为了安慰他,于是告诉他爷爷的故事…。

  原来40多年前,钱克的爷爷为了赚钱养家,只身从土耳其到德国打拼。 当生活稳定,他按计画将妻子儿女也接到德国,全家展开了新生活。 没想到,土里土气的一家人,对德国大城市充满了夸张的奇想,在他们想像中,冰天雪地+爱啃猪脚的金毛巨人满坑满谷可口可乐=德国! 更不可思议的是:德国人崇拜十字架上的裸男,还会分吃祂的肉、喝祂的血…。

  随着岁月流逝,他们渐渐把德国当成了自己的家,但郁郁不乐的钱克却让爷爷深感忧心。 有天晚上,爷爷突然向全家人宣布:他在土耳其买了房子,并要求全家人和他一起回到故乡去度假! 当这个大家庭浩浩荡荡踏上了返乡之路,沿途一连串回忆欢笑泪水,竟让每个人都永生难忘…。

  本文一共1275字,即使不读完,也请点个赞

  上一部这么温情的电影还是土耳其的《我的父亲,我的儿子》,当然在本片中同样可以找到很多和那部经典之作重合的部分比方说浓浓的亲情,我们似乎很多时候都是对于这种乡愁无法抗拒的。

  不过本片相比较而言好了很多,因为即使是最后祖父的离去让一家人都感觉到悲伤,但是至少之前很多的时候都是欢乐的,我们并没有从悲泣中感受到太多的关于伤心气息,即使是离去了以后的祖父,依旧是活在了家人的心中。

  人老多情,片中的祖父正是这样的人一个人,当他感受到自己对于年龄无法抗拒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首先就遭到了自己的老伴的反对,因为在外婆看来成为一个德国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因此外公举动遍布被理解了。

  但是人们依旧是在最后遵循了外公的决定,虽然是因为外公买了一所房子在家乡,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由于这本就是一家人。

  回家的路上显然是充满欢乐的,因为小主人公一路上不断的更新着从自己姐姐口中得知的祖父年轻时候的故事,显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样的经历是充满了好奇的,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家的观念可能就是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到熟悉的过程吧,显然小主人公对于这样的一个概念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至少在之前没有。因此一路上的惊喜以及新鲜事物显然抵消掉了之前对于陌生环境不安

  显然这个和之前祖父带着自己一家四口人来到德国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小主人公的叔叔们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充满了各种各样幻想的世界里的时候是十分的惊恐的,就像众人口中说的一样,有天使就有魔鬼

  很多人都觉得一个陌生的领域是让人感觉到恐惧的,但是当你打破这个恐惧的时候就会有人过来进行索取,完全忘记了当时的你是如何战胜恐惧的。这个也使得小主人公的小叔叔在第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伤透了心。或许这一切不一样了。

  但是当小主人公随着自己的祖父回去的时候,全然是一种新的气象,因为自己的祖父这个时候从一个生活了多年的城市返回自己的家乡的时候那种心情完全不同于背井离乡。眼前的一切变得熟悉起来的时候,我想小主人公祖父的心情是非激动的,但是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有回归到自己的热土的时候就已经倒在了路上。

  这也许是挥之不去的遗憾吧了。人生总是会有着遗憾的,落叶归根也许只是一种幻想,实现的可以庆祝,但是那些倒在路上的我们依旧是不能简单遗忘

  本片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讲述了在德国的异乡人们从排斥到融入这个国家的过程,虽然全篇的基调欢快的,但是当末尾的时候我们得知小主人公的祖父离开了的时候依旧是让人不禁泪流满面的。当然这要归功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情流畅度的把控,使得我们不知不觉的跟随着小主人公的步伐,慢慢的了解到了这一家人到底是如何融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的。

  当然片中还不忘黑了一把宗教信仰,但是相信没有人会去在乎这一点的,因为我们如果太过于吹毛求疵的话,本来欢快的时刻就会变得让人厌恶。没有哪一种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种信仰是无缺的。

  当我们开选择了拥有一个垂暮之人的基本属性之后,也许除去外在的很多因素之后所显现出来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就像片尾,一直不支持自己的父亲的小儿子,最终选择留下来完成父亲的意愿一样。这个时候的情感才是最纯粹的。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五):我们到底是谁?

  查阅了资料才知道,阿曼尼亚是土耳其语德国的意思。影片开始小金特的发问也注定为文化的交流碰撞埋下伏笔。影片中的侯赛因是典型的土耳其人,他注重家庭与伦理,即使是已经拿到了德国护照,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个地道的土耳其人。正因如此,在孩子们用德语交谈的时候,在孩子们欢快地庆祝基督节日的时候,他感到了文化差异对孩子的影响。他二度回乡,为的是寻根,为的是拥抱土耳其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捕获那丝他对故土的依恋。

  也许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很少能理解背井离乡的悲哀,更无法理解回乡时的热泪盈眶。可身为土籍劳工的侯赛因,他能。即使在外面拿着丰厚的薪资,即使拥有了一纸证明他是德国人的护照,他仍深深地、深深地热爱着土耳其。他经历过针对土移民的纵火袭击案,他看到过诸如“土耳其人滚回去”的标语,也正是这样,回到故乡的一刻,他眼角带笑,回到故乡的一刻,他眉眼弯弯。

  影片的最后,一位智者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我们代表了逝去的一切,有些再不会出现,我们引进了劳动力,但追寻的是人。

  ——————————————————————————————

  从第一批土籍劳工算起,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已经有了第四代,但他们与德国的融合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土耳其人在德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族裔群体。他们大多生活在封闭、保守的圈子里,很多土耳其人来德40年还不会讲德语。土籍劳工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当德国经济出现问题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是土籍工人。德国目前的失业率为6%,而在德土耳其人的失业率却高达19%,生活在首都柏林的土耳其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38%。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特性,德国人对外国人的包容性不强。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的仇外情绪不断扩大,诸如“土耳其人滚回去”的标语到处可见。在莫尔恩和佐林根,曾发生针对土移民的纵火袭击案,烧死多人。

  但谁也无法否认,在德的土耳其人对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对德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有很大贡献。在德国,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的工作几乎都由土耳其人在承担。一份官方的调查表明,如果土耳其人全部返回家乡,德国各城市的城市清洁、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都将瘫痪。土耳其人在德国开设了5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向德国财政上交的税款高达40亿欧元。对德国社会生产总值的贡献达400多亿欧元。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在“德国―土耳其招聘(劳工)协议”签署50周年举行的庆祝活动上也强调说,土耳其劳工对德国的福祉作出了贡献,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六):欢迎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小男孩之口抛出了“是德国人还是土耳其人”的尖锐问题,大人们不同立场下的不同回答拉开了寻找答案的旅程。旅程不再艰辛,而是润滑已被疏离的人与人关系,往事一一复现,小事里现温馨,特别是片末安排的同一角色两组演员的对手戏。影片对众人的心灵救赎后抛出了“我们都是综合体”的答案,这种通过小人物和风细雨地推销理念也算是西方惯用的人文关怀吧。

  与国产影片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西方影片往往有种浪漫的情怀,影片将逝者比喻成水分的蒸发,神圣且富有哲理,没有国产影片对死亡惯常的敬畏和压抑。

  当然,虽然影片聚焦小人物,也能一窥社会经济的变迁,其中有两个细节让我格外印象深刻,父辈过去买面包时的包容和孙辈现今地铁上的排斥,虽然影片并没有将重点放于此处,但对外来势力的态度转变却非常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足见影片的剧本有着很强烈的生活基础和事实积淀,否则怎会有如此之高的还原度呢,这个十年磨一剑,我信服。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七):再见,阿曼尼亚

  五年前刚来到德国的时候,不停的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读书读完回国啊,那时我总是带着对提问者的不解,却坚定回答着,我出来的时候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去啊。

  而五年了,经历了读书的挣扎,有了步入了职场的辛酸,回家的念头一下子浮了上来,而且竟然下不去心头。

  那些感触,就和这个电影一样,我清晰的看到,不论我在德国待多久,不论我认识多少德国朋友,不论我因为工作而融合得有多么深入,在我身上,流淌的永远是来自扬子江的血液,皮肤永远是黄色的,而眼睛和头发永远是黑色的。

  和电影里的土耳其家庭一样,我不是德国人,这件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深刻。我无法拿啤酒当白开水一样畅饮,无法啃着硬的像馒头一样的面包,无法每天啃着奶酪吃着酸黄瓜,说着冷笑话。

  而到了这个年纪,我开始尴尬的思考,我该如何存在,我该如何死去。猛然发现,不管如何怎样存在,我和这一家子土耳其人一样,我都不愿意死在德国,不愿意客死异乡,千百个上万个地不愿意。

  德国的许多,都和我们祖宗的教诲差别太大。有德国人跟我说,中国人吃狗肉没什么不对,中国人不守规矩也没有什么不对,这只是文化的不同。于是我也逐渐接受了国人的一切劣根性。

  何谓乡愁,我终于体会到,那是即是你已适应了德国的scheisse,坐着德国的马桶,穿着德国dirndl,乡愁让你你依然怀念当初家乡那破烂又脏兮兮的马路,乡愁让粗鲁的国人在你眼中变得可爱,乡愁赐予你哪怕把化学元素吃个遍也无所畏惧的勇气。乡愁驱使你,就算爬,也要爬回家乡把自己埋了!这种乡愁,是我就算游,也要从波罗的海游回长江大桥底下把自己给武昌鱼吃了。

  尽管,我爱德国城市里仍然大片的森林,爱德国的井井有条,交通秩序有然,爱德国清新空气,还有那波光粼粼的清澈湖水。

  可是德国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一个民族,会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了。德国人的自律和严谨,也可以被看作不近人情。德国人还是很有礼貌的,可是只是礼貌,不代表友好。他们会在你出车祸了,跑过来跟你说愿意帮你在警察面前作人证,你就以为你们认识了,结果发现他只是认为给你作证了而已。他们可以跟你一起读了6年中学,并且大学合租房子,而他介绍你给朋友的时候,你发现你只是他的室友,朋友二字只字不提。他们可以跟你共事十年,而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笑着对你说你可以走了,不带一丝内疚,因为德国社会公开认为这没有什么好内疚的。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资产私有化的产物。父子财产分开,你连找父母要钱读大学都没门,还指望靠他们给你买房?当然,这一切也可以看作合情合理,只是仍然那句话,这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可是我也不惊讶为什么纳粹出现在德国。

  看完电影惊讶的发现,土耳其人和咱们很像。一样的重视家庭伦理,一样的性保守,一样的喜欢喧喧闹闹,一样的愿意为了家庭牺牲。

  看到电影里面的老头子最初因为要养活家里而远赴德国当劳工,每天累的天昏地暗了,唯一欣慰的是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可以看着床头妻子儿女的照片入眠。这个片段,我潸然泪下,因为想到自己的爸爸也是为了要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四处奔波。其实,我最近发现,哪里是你爱的人,哪里才是家,所以不管多穷多苦,能和相亲相爱的家人在一起,总是幸福的。

  因为在德国工作的缘故,认识了不少有钱人,他们有着庄园一样的大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却必须每天飞来飞去,最终也没几天住家里,全年几乎都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宾馆。

  当我每个月拎着行李箱,从柏林泰戈尔飞向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时,我感受到四处奔波的艰辛。而这么多年,只身在国外,那种孤单和彷徨,当然也是别人难以理解。这些辛酸,让我在电影里看得真真切切。

  更悲伤的是,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德国人,也永远不愿意成为德国人,连那张废纸也不想要,可是,像电影里的小朋友问的,我真的是土耳其人吗?

  我还能回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吗?看着街边小贩叫卖着,而路上汽车轰鸣,上了高速看到一堆逆行的怪物,忍受脏兮兮没有厕纸的公共厕所,不管去哪里都要排队叫号,没有一片无污染的湖泊,城市里找不到一个纯自然的景色,这些还都回的去吗?

  我曾经无比推崇托马斯曼所说的,自由在哪里,母亲就在哪里。而如今,不管树叶飘得再远,它终究是希望回到树根的身边的,那才是家。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八):「我到底可以代表哪個國家踢球?」

  這是土耳其移民德國的第三代,錢克小朋友在學校體育課遇到的問題,有著相似背景的同儕笑他土耳其話說不好,不能跟他們一國,德國小孩因為外表差異也不承認他,可錢克只是想加入一邊,好好來場競賽。

  但這部電影不是要講移民遇到的歧視與困難。

  《歡迎來到德國》敘述語調溫柔可親,甚至是幽默的,它輕快地談移民家庭的進退兩難,談形象標籤,談家庭關係與觀念,它也談死亡。

  胡辛與太太在移民德國45年後終於可拿到德國護照,太太很歡喜,但胡辛不是那麼確定;胡辛是冀望落葉歸根的第一代移民。他們的孩子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成長中面臨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衝擊,中年呈現似有什麼遺落的頹喪;另一種則是完全在德國出生,身體完全不能適應原鄉,但面對兒子國籍疑問時,仍是不容猶豫回答「土耳其」的第二代。而第三代的孩子們,各有各的煩惱;一次聚會突如其來的宣布,大家在胡辛的恩威並施下,開始一段返鄉之旅。

  旅途進行,從錢克斷斷續續聆聽著關於家族一路走來的點滴中,也帶我們看到新移民家庭惶恐畏懼新生活的同時,又交織著嚮往與驚嘆的心情,更巧妙逗趣的將對土耳其人、德國人的刻板印象攤在眼前。旅途中很多的經歷,足夠讓錢克小朋友童稚倔將的眉眼,漸漸舒開,他與爺爺到理髮廳刮鬍、學了土耳其式手足舞蹈、突破障礙與土耳其孩子說了「再見」,更學到了生命如同水的三態,他參與了家族移民的歷程,他承襲了很多,但仍有自己飛翔的方式。

  胡辛的太太,碗豆莢般溫柔包覆眾人的媽媽,在電影一開始表現拿到德國護照的雀躍,似乎對家鄉土耳其毫無留戀;其實對她而言─「唯心安處是吾家」,只要是能與家人們相處相聚,用情至深的地方,就是她的國、她的家、她的認同。

  最後葬禮的畫面,超現實又非常有巧思,每位家族成員旁都有著45年前的自己,訴說著現在的我們都是過去的累積,一路過來絕非偶然。同時,死亡面前我們都是孩子,那個最初的美好,是可以收納這件事最適合的樣子。

  旅途結束,有人選擇回頭耕耘,大部分家族成員延續原來步調,繼續向前。這部電影或許稍微弱化了移民的艱辛,但在食衣住行安頓好後心理的拉扯,卻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關於身分自我的疑問,沒有一個妥適的解答,而片尾非常適合背下的台詞,輕輕撫慰了生命各種困惑的時刻:

  「我們是誰?是什麼東西?」

  有位智者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是前世的果

  我們是眼下的事

  我們是待還的業....

  我們是被影響的雑然流形

  也是影響雜然流形的個體

  我們是未來,即使我們不再存在

  我們是已知,就算我們不曾存在。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九):回还是不回?这是一个问题。

  在平均网速2K/s的艰苦条件下,终于看完了《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生活总是充满巧合,比如这两天突然好多人回国,说实话我的心里也不是没有波澜,而今天就正巧遇到这部电影——一部关于一家土耳其移民在德国的生活,关于乡愁和寻根的电影。

  虽然导演有土耳其血统,但是第二代移民眼中的土耳其,除去贫穷和淳朴似乎也没有剩下更多,完全不见奥尔罕口中的“呼愁”,实在可惜,哎,不过一代人。这些许的失望是因为我还是期望能通过这部电影得到一个答案,或者至少是建议。然而,讲故事的人是站在一个和我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间还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不过我也不应该把导演的背景带入太深,所以还是说说电影本身吧。

  一家人开着小巴士热热闹闹地从德国回到土耳其老家,那充满回忆的园子,仍是多年前那样,好像离开不过是一瞬间。但当祖母打开门走进“家”里时,才发现所谓的家只剩正门那一面墙,后面的结构早已经被拆空。这一幕颇有意思,对于已经离开土耳其45年的这一家人来说,也许所谓的乡愁也就只剩下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那些实际的,生活习惯,行事风格早已经德化。这没有什么好坏对错,只是一种无话可说的无奈和滑稽。当一家人坐在这堆“废墟”看远处,这场景实在就是一个德国家庭在土耳其旅行的腔式。不过特别的是,最后一家人要回德国时,第二代中的小儿子却决定留在土耳其,其他人没有阻止,甚至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而是笑着看他,然后关上车门继续踏上回德国的路。这没有一句对白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实际上,要说导演完全没有给我建议倒也是不公平的。关于回还是不回这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只是时机未到。“日子有好有坏,但我过的很幸福”。多年之后,想起过去,能有这样感叹也就很好了。

  电影没仔细看,可能遗漏的很多细节,不过好在这是值得再看一遍的电影。另外,钱克萌萌哒,笑点也不少,值得推荐哟。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十):德國歡迎你 (寫於2012年4月9日)

  為了養妻活兒,小燦的爺爺 45 年前由土耳其隻身來到德國,成為德國第一百萬零一位外勞。本來爺爺打算賺夠錢便回鄉生活,但為了舅舅的前程,最後變成舉家移民。45 年過去了,當一家人在德國落地生根,爺爺卻忽然說在老家買了房子,要舉家回鄉……

  【德國歡迎你】(Almanya: Welcome to Germany) 借小燦一家人的故事,寫新移民面對的問題──不單是人地生疏,還有文化差異,以及身份認同。導演透過兒童純真的眼睛看這些複雜的問題,妙趣橫生;加上親人的互相支持與鼓勵,肯定令不少觀眾覺得十分窩心。

  【德國歡迎你】沒有超炫的場面,但故事溫情洋溢,令人久久回味 (就好像去年的【難為愛情定分界】)。如果 HKIFF 有最受觀眾歡迎電影選舉,這齣肯定會脫穎而出。栗在大會堂看的那一場,反應真是好到不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