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3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精选10篇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是一部由雅瑟敏·萨穆德里执导,维达·伊瑞辛 / 法赫里·亚迪姆 / Lilay Hus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一):回还是不回?这是一个问题

  在平均网速2K/s的艰苦条件下,终于看完了《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生活总是充满巧合,比如这两天突然好多人回国,说实话我的心里也不是没有波澜,而今天就正巧遇到这部电影——一部关于一家土耳其移民在德国的生活,关于乡愁和寻根的电影。

  虽然导演有土耳其血统,但是第二代移民眼中的土耳其,除去贫穷和淳朴似乎也没有剩下更多,完全不见奥尔罕口中的“呼愁”,实在可惜,哎,不过一代人。这些许的失望是因为我还是期望能通过这部电影得到一个答案,或者至少是建议。然而,讲故事的人是站在一个和我完全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间还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不过我也不应该把导演的背景带入太深,所以还是说说电影本身吧。

  一家人开着小巴士热热闹闹地从德国回到土耳其老家,那充满回忆的园子,仍是多年前那样,好像离开不过是一瞬间。但当祖母打开门走进“家”里时,才发现所谓的家只剩正门那一面墙,后面的结构早已经被拆空。这一幕颇有意思,对于已经离开土耳其45年的这一家人来说,也许所谓的乡愁也就只剩下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那些实际的,生活习惯,行事风格早已经德化。这没有什么好坏对错,只是一种无话可说无奈和滑稽。当一家人坐在这堆“废墟”看远处,这场景实在就是一个德国家庭在土耳其旅行的腔式。不过特别的是,最后一家人要回德国时,第二代中的小儿子决定留在土耳其,其他人没有阻止,甚至没有露出惊讶表情,而是笑着看他,然后关上车门继续踏上回德国的路。这没有一句对白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实际上,要说导演完全没有给我建议倒也是不公平的。关于回还是不回这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只是时机未到。“日子有好有坏,但我过的很幸福”。多年之后,想起过去,能有这样感叹也就很好了。

  电影没仔细看,可能遗漏的很多细节,不过好在这是值得再看一遍的电影。另外,钱克萌萌哒,笑点也不少,值得推荐哟。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二):他们的德国,谁的土耳其

  问了土耳其同学,才知道Almanya是土耳其语中德国的意思

  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本电影,虽然后半段很多人都说有《阳光美女》的公路电影的影子——在路上寻找自我。但就两本电影的立意来说,我显然更偏爱Almanya了,深入浅出讨论人们在面对两种文化时的态度,土耳其文化和德国文化。在德国定居度过了40多年的家庭,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一纸国籍真的就能如老妈妈的愿把自己彻底“改造”了?电影从最初一家人到德国遇到的各种尴尬而又幽默的误解,不适到第一次回故乡土耳其却开始对土耳其不适,悄悄展现了一家人的改变。也许有些生活习惯改变了,但文化基因的确是个很难消弭的东西,其实你也不该去消弭它。比如小孩儿吵闹着要过的圣诞节,爸妈满脸堆笑拿出礼物,小孩说,你们要藏起来啊!!温馨的家庭氛围,却被东施效颦的那棵枝干稀疏的小冬柏树完全破坏。最后没有蜡烛也没用德国的食物,只有冷冷清清的土耳其式圣诞节。

  四十年后,一大家子人在老父亲要求集体回土耳其度假,怨声载道,念大学的外孙女说“外公,我不能去,我有考试。”老父亲说,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就是知道哪些是重要,哪些是不必要。父命不可违,所有人都开始打包行李。终于是到了土耳其,小外孙却不愿开口说土耳其语。卖水果的同龄人和小外孙说,不要紧,我会说一点德语。最后勤善良的小小人谢过老父亲的招待要走了,小外孙终于开口用土耳其语说了一句再见。

  电影里作为当年到德国的第十万名客籍劳工,老父亲被默克尔总理邀请去做演讲。老父亲一开始不肯,在一家人好说歹说下终于点头。在和小外孙一起理发的时候准备演讲词,他说一句,就让小外孙改一下,看看有没有语法错误

  在一次眩晕之后,老父亲可以算是“顺其自然”地在车上安详地走了。小外孙问爸爸爷爷去哪里了。爸爸说,爷爷在你身边,也在我身边,人有三态,他只是换了种形式存在。小外孙说,哦,爷爷verdampft(蒸发了)。

  但安葬老父亲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拿的是德国国籍,作为外国人在土耳其不能在穆斯林的园地入土。医生说,我理解,可对不起,你们是外国人。老妈妈生气地说,可那这是一张纸!老妈妈说,我不能让你们父亲断了千百年的传统。在影片的一开始,老妈妈是希望跳脱土耳其的文化成为一个“真正”的德国人,她吃绿橄榄,为终于拿到德国国籍而兴奋不已。老父亲说,那只是一张纸!老妈妈却不以为然。但是在两种文化激烈交锋的时候她终于自己说出了口:那只是一张纸。

  最后他们回到40年前在土耳其的家,却发现只剩了一个象征性的门,他们打开门走过去,后面是一片黄黄的土地。也许老父亲也只是希望自己的家人不要忘了自己家乡的黄土地。

  影片结尾是小外孙代替自己的爷爷在大会上发言,因为只有他知道老父亲的发言内容,就像他爸爸说的,老父亲的魂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文化”是个太过复杂无从解释起的概念,但在电影中,它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点滴,吃穿住行的习惯,对内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来说,家乡和异乡的文化不是敌对,而是充满着一些友善,有时又会令人发笑的误解,同时两种文化也相互作用,改变着经历它们的人,就像老妈妈第一次回土耳其却出门忘带了的头纱。细细看来,文化不过是个举重若轻的东西,得益于细腻的土耳其女导演,屏幕上就这样涓涓地流淌出一部轻松感人,最后让我抹了两滴泪的家庭喜剧。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三):Wer oder was sind wir?

  Wir sind die Summe all dessen was vor uns geschah.

  All dessen was unter unseren Augen getan wurde.

  All dessen was uns angetan wurde.

  Wir sind jeder Mensch und jedes Ding,

  dessen Dasein das unsere beeinflusste,

  oder von unserem beeinflusste wurde.

  Wir sind alles was geschieht nachdem wir nicht mehr sind.

  Und was nicht geschähe, wenn wir nicht gekommen wären.

  – Salman Rushdie

  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

  我們是前世的果,我們是眼下的事。我們是待還的業。我們是被影響的雜然流形。也是影響雜然流形的個體。我們是未來,即使我們不再存在。我們是已知,就算我們不曾存在。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四):移民…

  一部温情的移民片。如果我们从新闻了解负面消息,这一部就刚好述说了温情面。戳中人心的那句话“我在这里生活了45年,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此刻,我是快乐的。”

  逐渐看到外国移民在德国的冲突,宗教的、观念的、歧视不满的……有没有想过,国籍的不同制造的敌意,其实只是生活习惯的不同。

  片中有一段在车厢里,一对德国老夫妇年轻的移民母亲带着很多孩子时,发出一系列的吵闹而不满,转而会说,越穷越生的道理。在发达国家,因为很人天生自带的自豪感,鄙夷不屑的看不同人种,不同宗教…这两天新闻沸沸扬扬的再说,日本停止中国文物拍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现在说得上话了。然而,很多弱小国家还没有分量时,往往人民被欺凌,不是因为他们老实,而是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们平等机会

  移民者并不都认为在繁华的异乡就很满意,埋葬,还是重归故里的好。片中老爷子措手不及的离世,让一家子还是想将他葬在家乡,山顶的一颗大树下,眺望层峦的风景,守卫着他的家乡,毕竟他生长在这里,在这里他和老太太最初那抬头回眸和他热情的注目下,蹭发的热情。

  移民者的家只剩一道门框了,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而家里却有人站出来说要留下重建,这是电影里给出的希望,家里人延续的希望,家在这里,走再远也有想念地方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五):德國歡迎你 (寫於2012年4月9日)

  為了養妻活兒,小燦的爺爺 45 年前由土耳其隻身來到德國,成為德國第一百萬零一位外勞。本來爺爺打算賺夠錢便回鄉生活,但為了舅舅的前程,最後變成舉家移民。45 年過去了,當一家人在德國落地生根,爺爺卻忽然說在老家買了房子,要舉家回鄉……

  【德國歡迎你】(Almanya: Welcome to Germany) 借小燦一家人的故事,寫新移民面對的問題──不單是人地生疏,還有文化差異,以及身份認同。導演透過兒童純真的眼睛看這些複雜的問題,妙趣橫生;加上親人的互相支持與鼓勵,肯定令不少觀眾覺得十分窩心。

  【德國歡迎你】沒有超炫的場面,但故事溫情洋溢,令人久久回味 (就好像去年的【難為愛情定分界】)。如果 HKIFF 有最受觀眾歡迎電影選舉,這齣肯定會脫穎而出。栗在大會堂看的那一場,反應真是好到不得了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六):欢迎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小男孩之口抛出了“是德国人还是土耳其人”的尖锐问题,大人们不同立场下的不同回答拉开了寻找答案的旅程。旅程不再艰辛,而是滑已被疏离的人与人关系往事一一复现,小事里现温馨,特别是片末安排的同一角色两组演员对手戏。影片对众人心灵救赎后抛出了“我们都是综合体”的答案,这种通过小人物和风细雨地推销理念也算是西方惯用的人文关怀吧。

  与国产影片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西方影片往往有种浪漫情怀,影片将逝者比喻成水分的蒸发,神圣且富有哲理,没有国产影片对死亡惯常的敬畏和压抑

  当然,虽然影片聚焦小人物,也能一窥社会经济的变迁,其中有两个细节让我格外印象深刻,父辈过去买面包时的包容和孙辈现今地铁上的排斥,虽然影片并没有将重点放于此处,但对外来势力的态度转变却非常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足见影片的剧本有着很强烈的生活基础事实积淀,否则怎会有如此之高的还原度呢,这个十年磨一剑,我信服。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七):【阿曼尼亚】:平淡中的温暖

  以前对德国和德国电影的了解都不多,真心觉得看电影不仅仅是看一个故事,更多是透过故事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种生活的方式,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感受电影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虽说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有很多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但这远不如身临其境来的真实人云亦云才最可怕。作为德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会选择观看完全的冲着电影节这三个字去的,最后反而是电影带给我的触动更大。

  本片没有那些所谓的大道理,大信仰,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处处平淡,却也温情。这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归属问题,祖父年轻的时候从土耳其来的德国打工,随后家人也移居至此,45年过后,家庭的第三代成员却饱受自己到底是土耳其人还是德国人的困扰,在班上分别被两边的同学排斥,而自己土耳其爸爸和德国妈妈异口同声的回答出不同答案时更是茫然了。此时祖父突然宣布的土耳其度假之旅虽遭到的家族成员的反对却也最终成行。在不仅仅是落叶归根探寻之旅,更像是一场消弭家人之间情感裂痕的行动,妈妈和女儿之间的坦诚相待兄弟俩间的和好如初,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祖父却死了,突然却也安详。

  可在安葬时问题又出现了,作为地道的土耳其人的爷爷却因为刚取得的德国国籍成为成为了“外国人”而无法被葬在穆斯林的墓地里!最终被祖母带回家乡埋在了自己的土地里,这是对落叶归根的一种诠释吧。

  影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就是家人们都坐在房子的原址上野餐,夕阳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祖父也和大家在一起好像从未离开过,莫名的看到这里就落泪了,此时的归属问题真的不重要了。

  整部影片都是以一种潺潺流水的方式在讲述一个家庭最真实,最平淡的故事,色调颇为复古的感觉使得画面温暖又明亮,女导演独特的细腻处处可见,不失为佳作。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八):当你和自己站在一起

  移民是伤怀的主题,它由失去、希望、走向未知、与陌生作战以及乡愁组成,时间贯穿一生。

  或者也可以说,是寻找贯穿一生。侯赛因年轻时在山间寻找爱情,然后去阿曼尼亚寻找新生活,年老时踏上无归的寻家之旅,他所寻找都是他所缺失的。侯赛因是个幸运的人,总是能找到他所寻找的东西,即便最后死在回乡之路上,他追寻的回归也在穆罕默德身上完成:父亲的移民终结于儿子的归乡,这是家族命运中的一个圆圈,完成了乡邻为远行者泼水祝愿回归的结局。

  家族繁衍在移民的两个端点分岔延续,谁生于那里,他的归结便在那里。侯赛因和穆罕默德分别在阿曼尼亚得意和失意,而他们的归宿却同样指向故乡土耳其,妹妹理想中的女清道夫也只有在她的土耳其才能实现,哥哥回到阿曼尼亚面对失败婚姻之后的故事会在哪里发生?即便执着于成为德国公民的妈妈,也只有站在取水槽前,记忆中的爱情才能将自己与过去相连。而卡娜与英格兰的结合将是再次分岔。

  金特是一个发问者,卡娜对过去的复述是回答,移民经历和回乡度假是一种对称,老侯赛因通过回忆之轴与孙子形成另一个圆圈,他们手拉手在理发店跳舞转圈,他们的情感相通,演奏故乡的音乐。乡愁是天然赋予这个家族的,因为他们相爱,相爱的人们必热爱故乡,无论每个不同的人的内心如何不同。

  电影不同于陈志勇灰暗笔调下《抵岸》的惆怅和宽广,而使用色彩丰富、节奏明快的语言讲述故事。这是一种轻。只有当老侯赛因悄无声息地过世于卡娜的复述和家人的愉快回忆中,时间才在金特被妈妈拉进玉米地的刺眼阳光下变慢,每个人开始进入伤怀的真实领域,是悲伤让卡娜和穆罕默德和所有的人真实并获得勇气。这一片段很快过去,当家人在黄昏的山坡上下葬老侯赛因,金特看见了每一个悲伤的人都与过去的自己站在一起,他会心而笑,爷爷蒸发不见只是他变成了另一种状态,就像他自己从妈妈的怀抱中变成现在的样子,就像长辈们从孩子变成大人。

  穿过橄榄林,他们来到终点,推开门却发现,那只是一堵墙、一扇门隔开的空旷山野。那是老侯赛因一家的家,他们的家不是一座乡间的房子,而是在故乡土地上共建居所、共同生活。穆罕默德明白父亲的乡愁,所以留下来了。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代表失去的一切,当你和自己站在一起时便可以明白。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九):再见,阿曼尼亚

  五年前刚来到德国的时候,不停的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读书读完回国啊,那时我总是带着对提问者的不解,却坚定回答着,我出来的时候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去啊。

  而五年了,经历了读书的挣扎,有了步入了职场的辛酸,回家的念头一下子浮了上来,而且竟然下不去心头。

  那些感触,就和这个电影一样,我清晰的看到,不论我在德国待多久,不论我认识多少德国朋友,不论我因为工作而融合得有多么深入,在我身上,流淌的永远是来自扬子江的血液,皮肤永远是黄色的,而眼睛和头发永远是黑色的。

  和电影里的土耳其家庭一样,我不是德国人,这件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深刻。我无法拿啤酒当白开水一样畅饮,无法啃着硬的像馒头一样的面包,无法每天啃着奶酪吃着酸黄瓜,说着冷笑话。

  而到了这个年纪,我开始尴尬的思考,我该如何存在,我该如何死去。猛然发现,不管如何怎样存在,我和这一家子土耳其人一样,我都不愿意死在德国,不愿意客死异乡,千百个上万个地不愿意。

  德国的许多,都和我们祖宗的教诲差别太大。有德国人跟我说,中国人吃狗肉没什么不对,中国人不守规矩也没有什么不对,这只是文化的不同。于是我也逐渐接受了国人的一切劣根性。

  何谓乡愁,我终于体会到,那是即是你已适应了德国的scheisse,坐着德国的马桶,穿着德国dirndl,乡愁让你你依然怀念当初家乡那破烂又脏兮兮的马路,乡愁让粗鲁的国人在你眼中变得可爱,乡愁赐予你哪怕把化学元素吃个遍也无所畏惧的勇气。乡愁驱使你,就算爬,也要爬回家乡把自己埋了!这种乡愁,是我就算游,也要从波罗的海游回长江大桥底下把自己给武昌鱼吃了。

  尽管,我爱德国城市里仍然大片的森林,爱德国的井井有条,交通秩序有然,爱德国清新空气,还有那波光粼粼的清澈湖水。

  可是德国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一个民族,会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了。德国人的自律和严谨,也可以被看作不近人情。德国人还是很有礼貌的,可是只是礼貌,不代表友好。他们会在你出车祸了,跑过来跟你说愿意帮你在警察面前作人证,你就以为你们认识了,结果发现他只是认为给你作证了而已。他们可以跟你一起读了6年中学,并且大学合租房子,而他介绍你给朋友的时候,你发现你只是他的室友,朋友二字只字不提。他们可以跟你共事十年,而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笑着对你说你可以走了,不带一丝内疚,因为德国社会公开认为这没有什么好内疚的。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资产私有化的产物。父子财产分开,你连找父母要钱读大学都没门,还指望靠他们给你买房?当然,这一切也可以看作合情合理,只是仍然那句话,这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可是我也不惊讶为什么纳粹出现在德国。

  看完电影惊讶的发现,土耳其人和咱们很像。一样的重视家庭伦理,一样的性保守,一样的喜欢喧喧闹闹,一样的愿意为了家庭牺牲。

  看到电影里面的老头子最初因为要养活家里而远赴德国当劳工,每天累的天昏地暗了,唯一欣慰的是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可以看着床头妻子儿女的照片入眠。这个片段,我潸然泪下,因为想到自己的爸爸也是为了要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四处奔波。其实,我最近发现,哪里是你爱的人,哪里才是家,所以不管多穷多苦,能和相亲相爱的家人在一起,总是幸福的。

  因为在德国工作的缘故,认识了不少有钱人,他们有着庄园一样的大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却必须每天飞来飞去,最终也没几天住家里,全年几乎都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宾馆。

  当我每个月拎着行李箱,从柏林泰戈尔飞向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时,我感受到四处奔波的艰辛。而这么多年,只身在国外,那种孤单和彷徨,当然也是别人难以理解。这些辛酸,让我在电影里看得真真切切。

  更悲伤的是,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德国人,也永远不愿意成为德国人,连那张废纸也不想要,可是,像电影里的小朋友问的,我真的是土耳其人吗?

  我还能回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吗?看着街边小贩叫卖着,而路上汽车轰鸣,上了高速看到一堆逆行的怪物,忍受脏兮兮没有厕纸的公共厕所,不管去哪里都要排队叫号,没有一片无污染的湖泊,城市里找不到一个纯自然的景色,这些还都回的去吗?

  我曾经无比推崇托马斯曼所说的,自由在哪里,母亲就在哪里。而如今,不管树叶飘得再远,它终究是希望回到树根的身边的,那才是家。

  《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观后感(十):风筝远飞终有线

  机缘巧合昨晚看到了德国电影节开幕电影《欢迎来到德国》并参加了映后导演见面会。强赞!是部娱乐性、思想性兼具的好电影。余音袅袅、至今回味。

  讲的是一个关于移民身份认同、文化寻根的故事。移民第一代(老爷爷)带全家回乡度假、移民第三代(外孙女)讲述家族移民故事2条线索交错并行展开故事,在此过程中三代人也各自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听我这么说,好像挺严肃乏味?那是我没有导演和编剧讲故事的本事。电影其实很好看,现场观众被逗笑不只十次!故事流畅又幽默、结构精巧、画面优美,温馨感人,很多细节触动人心。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非常自然、轻巧。例如,表姐讲故事时小男孩发出疑问(画外音),画面中的几十年前年轻时的爷爷奶奶直接面对镜头摇头回应,似时空穿越直接与今天的年轻人对话。又如,墙上的照片中的树叶缓缓飘落下就在画框中流动起来,既交待了时间的流逝又唯美且渲染了气氛。又如,结尾处的葬礼上,小男孩看到了几十年前的爷爷奶奶叔伯姑姑的身影(虚)和今天的爷爷奶奶叔伯姑姑(实)在一起。这些别致的细节,虚实结合,蜻蜓点水却意味深长,让人印象深刻。(影片是不是还有一些符号、象征、蒙太奇的运用?三代人似乎各有自己的象征或典型事件?可乐--穆罕默德?清道妇--三女儿?)

  节奏也好,张弛相间,于是我的观影过程是又哭又笑,笑了哭、哭了笑,差不多每15分钟感情起伏一次。既享受又有共鸣与思索,非常酣畅淋漓的一次观影体验!笑是跟着全场一起笑的,哭则恐怕是我一人默默在一角眼泪自然溢出--像我共鸣这么强的现场观众可能就没那么多了。虽然大家同在移民城市深圳,我却还是四代人都在迁徙并还愿意继续上路的客家人。从第15分钟讲到爷爷当年一人坐上卡车出发去德国打工、家人送别起,我就开始代入自家史--想像曾祖当年是否也是这般生离、从码头登船漂洋过海?眼泪就下来了……片中外孙女、孙子最后来到了祖父的故乡、在想像中“亲历”了祖辈的经历,也知道了自己作为移民后代如何自处。此时我则在想,有一天我也要去走走曾祖当年走过的地方并到曾祖墓前,有一天我也要让自己的后代继续会讲客家话、也要给后代讲祖祖辈辈上路寻梦、回乡寻根的故事。

  (P.S. 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本身只有英语字幕、影院另安装电子屏幕来显示中文字幕的--而电影语言却是德语和土耳其语!这本身也是地域文化个性、共性并立融合的现象!就像移民的文化身份,风筝远飞终有线,既有不同于故国也不同于现居国的独特个性,也能和故国文化、现居国文化和谐共融。而我觉得,这电影带出的观点是,移民应当为自己具有这样的特性而骄傲自豪。)

  在导演见面会环节,女导演说自己就是土耳其裔德国人,也是移民三代,爷爷也是以海外劳工身份到德国的,影片的一些生活片段既有来自己亲身经历,也有很多来自土耳其移民的历史记录。而这是女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