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夫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一夫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25 20:3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夫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第一夫人》是一部由帕布罗·拉雷恩执导,娜塔莉·波特曼 / 彼得·萨斯加德 / 格蕾塔·葛韦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夫人》观后感(一):Jackie

  知道这部电影是去年背六级单词时在扇贝单词的每日推荐的电影预告片中,在想看列表放了一年,听说这个月要在国内上映了,便先找了资源看了看。看之前并不了解Jack Kennedy,才学疏浅,只知道他是美国总统,也不了解他的夫人Jackie,因此我最开始人物认知依靠于这部电影。

  电影从一场对第一夫人的采访引入,并通过这一次采访,将这个事件和Jackie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那天,Jackie穿着华丽服装走下飞机,和丈夫一起面对着人群,她不会想到,这套华丽的衣服会在不久后沾满血迹。丈夫被刺杀后,Jackie站在飞机上的镜子前,看着脸上沾满血迹的自己,她一边痛哭,一边用纸巾用力地擦去脸上丈夫的血迹,这是她真实一面。丈夫的突然身亡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都是痛苦的、绝望的,更何况她是第一夫人,她的丈夫是总统,她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悲痛,还有一系列政治影响。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绝望和恐慌。擦干脸上的血迹,转身面对的就是副总统的宣誓,总统才被刺杀不久,副总统就迫不及待地宣誓就任,就在前第一夫人面前。Jackie独自坐在机舱里,没有人真心安慰这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女人,那些人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仕途,这一刻,Jackie是如此孤独,机舱里的一幕幕都让她心寒,副总统的夫人也立刻摆出了第一夫人的架势,Jackie还未从刺杀案中缓过神来,还深陷痛苦与失落。但她不希望自己被遗忘,她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希望获得她本该有的存在感,看起来非常心酸。直到小叔罗伯特赶来,她才感觉有了依靠。

  在医院里,她冲向病房想看一眼丈夫的场景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个画面我感觉很真实,她想最后看一眼自己的丈夫,不希望他们在丈夫的遗体上做不必要事情,希望丈夫能恢复完美容貌。这一刻的她仍处于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她希望她的丈夫有一场轰轰烈烈葬礼,她希望丈夫能想林肯一样人们铭记,当然也希望自己作为第一夫人被人们记住。

  最后回到白宫,站在偌大的客厅,我再次感受到了她的孤独。独自走过华丽的客厅,看着房里的一切,她的眼里依旧是绝望与恐慌。她脱掉了沾满血迹的服饰,一遍遍地清洗着自己的指甲,血水随着水流从她身上流下。第二天,她面对这自己的两个孩子,尽力地解释爸爸已经不在的事实孩子依旧天真,或许还不能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更无法理解妈妈内心悲伤

  在记者面前,她在讲述丈夫被刺杀情景时,不由自主地开始抽泣,我相信这是她真实的一面,虽然很快她又转换到了另外一幅面孔,告诉记者这段不能够写下来。确实,很多女人都会经历失去自己的丈夫,但她不是那多数人,毕竟从没有一个女人亲眼见到丈夫死在自己身边,且这一幕还被全世界媒体直播。在公众面前,Jackie没有痛哭,而是展现出她的沉着独立。她看似沉着地安排着丈夫的婚礼应对着记者的提问,最终带着孩子搬出了白宫,她将坚强的一面留给了世人与孩子,但她内心的脆弱又有谁会理解、又会得到谁的安慰?

  从遇刺到葬礼短短四天,Jackie经历了太多太多,最后Jackie与神父对话和Kennedy遇刺的场面无疑将电影带上了高潮。在神父面前她吐露了心声,她忏悔自己没有在关键时刻为丈夫挡住子弹,她希望自己没有嫁给总统,就不必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我不了解Jackie与Kennedy的婚姻关系,不敢轻易评价

  看完电影后,看到了影评有关于Jackie传奇一生描述,让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有了改变,但单从那短短的四天来看,我看到的是一个刚刚目睹丈夫被刺杀的妻子内心的绝望。有人说她第一时间不是为了寻找凶手,而且办场盛大的葬礼,说她是虚荣的,我不这样认为。经历过恐慌的人,很难保持理性,我可以理解这种做法。抛去她的传奇经历,我对与Jackie是同情的,也带着些许佩服。我们总是对公众人物施与过高的要求,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经历着普通人的情感,但却要面对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舆论与政治影响。

  最后神父的话真的很治愈:

  “我们为什么要操心呢”

  “因为我们就是会操心,明早还是会这么做,上帝用他无穷的智慧确保了我们操心的量都是正好的”

  “我应该可以猜到,白头老太奢侈了,见证我们的孩子长大亦是如此”

  “黑暗也许永不消散,但也不会永远如此沉重

  《第一夫人》观后感(二):世上有两种女人,一种在世上掌权,一种在床上掌权

  如果从某个人的一生中截取出短短的四天,足不足全面深刻地了解一个人?答案必定是不足够的,和烟波浩渺时光长河相比,这只不过是如同白驹过隙一般的短暂时光。然而,这部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却仅通过杰奎琳·肯尼迪一生中的四天,彻底颠覆了她在媒体前、历史上的刻板印象,使观众看到她内心真实的困顿与纠结。

  单单提到杰奎琳·肯尼迪这个名字可能会不禁恍神,但若是提到她的丈夫约翰·肯尼迪,便一瞬间了然了,原来她就是美国历史上惊世骇俗的“第一夫人”!和其他的总统夫人相比,她是不俗的,惊艳的,不拘一格的,甚至是略有出格的,她拥有无懈可击微笑和最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于是,人们不禁好奇,在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那一刻,在她的地位瞬间从天上落入地下的那一瞬,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历史上的、新闻报道上的真实,要比本人更加真实。”在电影中,面对前来采访她的记者,杰奎琳不紧不慢这样讲道。她也曾做过记者,因此内心洞明,记者想要记录下来的就是那无懈可击中隐匿的一丁点儿不完美,是云淡风轻的表象之下每一个令人崩溃的微小瞬间。因此杰奎琳早就做好准备,要在一开始就掌握全部的把控权。她在记者的小本本上勾勾画画,删去所有不可言说的隐秘细节,让每一个字句都朝向于自己有利方向发展,这就是白纸黑字不容置疑的真实。

  “世上有两种女人,一种在世上掌权,一种在床上掌权。“此句一出,令人心里陡然一惊。其实,从她嫁给肯尼迪总统的那一刻起,她就毅然决然弃掷了所有的风月心情,投身于这个充斥着蓬勃野心残酷世界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杰奎琳·肯尼迪在每一对概念中,都几乎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新的人面对新的世界,必然满怀憧憬,必然急不可待。直到长礼车上一声轰然爆发的枪响,瞬间打断了她积蓄了整个前半生的踌躇满志

  和死亡如影随形的,是不可避免的被遗忘。杰奎琳·肯尼迪知道这些美国历史上遇刺总统的命运,不外如是。也正因如此,她起了更大的野心:她要一场永不会被遗忘的盛大纪念!她将所有的哀痛与无助一一收起,以黑色面纱掩面,同丈夫肯尼迪的棺椁一同游行。她要最华丽的排场,再多士兵,再多失声痛哭,再多照相机都不嫌多。杰奎琳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让丈夫肯尼迪永载史册,还是出于个人的私心,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是娜塔莉·波特曼的镜头特写:她有时吸烟,有时显露出高高在上的凛然,唯独没有丝毫的脆弱与退让。但她隔着车窗玻璃的艰涩一笑,背后是繁华人生的盛大落幕。

  人的一生总有意义,镜头前的娜塔莉·波特曼在为被刺杀的肯尼迪寻找被世人敬仰和纪念的意义,也是在为自己疗伤,寻找痊愈之途。

  《第一夫人》观后感(三):比影后表演更赞的,就是神逻辑剧本

  上来先说题外话,几年前这样的电影基本上属于“引进の不可能”,因为没有话题性,也不猛,属于中国观众不爱看的那种。但之所以这样的样剧情类、悬疑类甚至奥斯卡颁奖季之类的热门电影开始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银幕之上,还是由于当年小李子的《荒野猎人》开了个好头,票房狂收3.7亿,以及去年《爱乐之城》的近3亿的票房带了一波节奏,以至于如今包括这部《第一夫人》以及未来的《三块广告牌》等作品为首的颁奖季热门电影都出现在内地大银幕上。

  这是好事,虽然我们无法强求如今的中国观众一下子就去受众在国内大银幕上看一些进口佳作,但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不但能突出类型片的多样化,也培养观众的观影兴趣

  言归正传,《第一夫人》是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女主角娜塔莉·波曼,如假包换的奥斯卡影后,演技真心不是盖的,她也是该片里国内大众唯一的熟脸,这是事实,最起码从《这个杀手不太冷》到《星战前传》再到《雷神》,中国观众还是比较熟悉她的。

  她在片中饰演昔杰奎琳·肯尼迪。不过本片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看过电影就明白了,传记片没有这样的。反而带点悬疑色彩类似《对话尼克松》或者《JFK》这样的电影,算是事件类电影,就是描述肯尼迪遇刺四天内的故事,通过杰奎琳的角度

  这部电影非常不好拍的。看过电影就明白了,电影集中刻画肯尼迪遇刺后四天内杰奎琳的情绪状态,但时间线是乱序的,确切的说,。从遇刺到葬礼的短短四天,并不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通过事后采访来捡起回忆剪辑上更自由,随时可以跳跃到袭击前的电视录制,袭击批捕杀手的直播之中。这样的安排手法,随着故事的发展,渐渐可以明白导演意图,是以角色情绪代入为顺序。

  总所周知,肯尼迪夫妇虽然是众人眼中最般配夫妻,但是两个人的感情早已生裂痕,最著名的美国艳星玛丽莲梦露据传就是肯尼迪总统的情人,而且他们的孩子们也是多灾多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二位的感情也只剩下了表面的维持了,在纪录片中,当肯尼迪夫妇同时出现在镜头中时,双方没有亲吻,没有拥抱,甚至眼神都是短短的交汇,很容易想到,双方也不过是维持表面上的礼貌罢了。在杰奎琳在与神父的对话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等到影片临近尾声时,也是就是著名的遇刺段落,这段情节张力非常大,肯尼迪中枪血肉模糊,一旁的杰奎琳惊恐万分,本能得用手去捂住丈夫...视觉上的冲击感立刻把情绪推上了高潮,此时的观众已经通过电影的碎片式情节铺垫,将杰奎琳的情绪一点一点渲染出来,从貌合神离再到若有所思,直到结尾一刻情绪达到顶峰

  这种先铺垫事后处理,渐入平淡时,再回溯前缘的叙事结构,尤其适合此类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比如《萨利机长》里就用了一回,比平铺直叙更富悬念层次感。难怪该片的剧本曾经入选过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去年还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剧本奖,只有看过之后才能感受到这个剧本的奇妙之处,神逻辑。记得老牛仔的《萨利机长》,采用的就是类似的剧本结构,通过情绪铺陈来完成线索的整理。

  但本片则是更加深入,通过拼图般的电影流畅叙述体现了一位失去丈夫的女性的内心活动,当然,还有娜塔丽·波特曼的表演,气场强大,又充满层次,随着情节的倒叙和插叙不断铺垫,最终带来极富感染力的一幕,这是本片剧本的细腻之处。

  《第一夫人》观后感(四):看波特曼&杰奎琳如何应对苦难

  《第一夫人》-看杰奎琳如何应对苦难

  JFK是米国人民爱戴的总统,而杰奎琳也一直以优雅的名媛形象被米国人记忆着。如果可以预见未来,相信杰奎琳不会让丈夫参选总统。因为仅仅在两娘零十个月后,肯尼迪便被刺杀。这次刺杀是继林肯被杀后最有影响力的总统刺杀案。

  这部电影不是讲述杰奎琳与她那著名的衣柜,或者白宫生活的华贵体面。这部电影跟每个人都有关,因为它讲的是人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的老朋友——苦难。

  丈夫是米国最有影响力的肯尼迪家族次子,他是战争英雄,他是人民爱戴的总统,他迷人英俊风度翩翩,他们感情特别好。他在权利的顶峰,被暗杀,脑浆迸到她名贵的洋装上,而他们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就是杰奎琳遇到的人生中最黑暗的苦难。这苦难来临的毫无预兆,她仿佛由天堂鲜花中突然被拉到人间的龌蹉中。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问神父上帝为什要将杰克带走,为什让她先经历丧子之痛,又经历丧夫之痛。她开始抽烟,一根接着一根,她在白宫里行走,仿佛没有重心灵魂一样巡游。丈夫去世了,她一瞬间什么都没有了,是的连生活都没有了方向,连睡觉都变成一种折磨

  她开始情绪激动,不知所以,她开始愤怒,希望质问周围一切的人,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如此尽心竭力为民服务的总统要被暗杀?为什么?为什么他做得一切都不能够换来人民的起码保护?这个时候的杰奎琳心中充满了满满的负能量,她的愤怒与伤心,她希望找到这一切的悲剧的始作俑者,问问他凭什么?为什么?然而那个杀手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杀死。她满腔的怒火找不到发泄地目标,她独自一个人在苦毒中浸泡着,却找不到出口,也没有人可以救她。

  这时候神父对她说:

  “人在寻找生命意义的时候总有一刻会意识到没有答案。你或者选择接受、或自杀、或者你只需要停止寻找。

  一个人即使拥有了所有的恩赐和幸福,也会不满足于所获得,想拥有更多。而上天的智慧是无穷的,他深深了解人的本性,因此他知道我们所拥有的现在就已经足够。因为医治这个本性不在于满足无止无尽的欲望,而在于懂得知足。

  一次上帝路过一个盲人,门徒问:他生来看不见难道是因为他或者他父母犯罪了吗?上帝回答:都不是,他生来看不见是为了彰显上帝的大能,于是便医治好了那个人的眼睛,使他重新得以看见。”

  杰奎琳就是这样,她贵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米国第一夫人,当命运降临打击的时候,仍旧毫无还击能力。她在经历之中明白,苦难磨炼人,让人变得坚强、从容。苦难是人生必修课。

  如果你正在经历不可理解的苦难,如果你正在苦苦挣扎在为什么是我?难道我还不够悲惨吗?那么请你想想上面的几句话:

  不要太较真去寻找答案

  不要想你失去什么,想你拥有什么

  失去的是为了让你后面更好地生活

  《第一夫人》观后感(五):《第一夫人》是“第一夫人”遇到的最糟糕的一次刻画

  《第一夫人》是“第一夫人”遇到的最糟糕的一次刻画

  当有人提起“第一夫人”的时候,你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哪位政治元首的妻子呢?

  杰奎琳曾经是我初中的女神,所以玛丽莲·梦露便是我那时最为讨厌的明星,现在想来自己非黑即白的认知观念还是很可爱的。对于杰奎琳的喜爱,让我阅读了很多关于她的书籍和传记以及各种八卦消息,不过所有的书籍中花费大量篇章描写的她大多是她作为肯尼迪夫人那一段时光,从她的着装的奢华到她情感的失落,再到婚姻的裂痕还有她在国际上的声望以及美国人民对她形象的认可,虽然她仅仅当了不到四年的第一夫人,却早已深入每一个美国人的内心,成为那个民族最为娇艳的花朵,因为她健康的形象让整个美国人看到了国家辉煌的希望。

  她是一个生活非常丰富的女性,从诞生到死亡,她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足以成为人们的谈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人对《第一夫人》这部影片更为失望,因为它所塑造的第一夫人的形象是如此的肤浅和单薄,无力而又缺少延伸。

  用杰奎琳四天的经历去概括“第一夫人”的坚强、勇敢和魄力,给娜塔莉·波特曼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彰显她的美,却难达忧伤。《第一夫人》是我所看过的传记电影最不深刻的一部,它缺少《贝隆夫人》的动人,缺少《摩纳哥王妃》的优雅,缺少《丹麦女孩》的唯美,甚至缺少电视剧《纸牌屋》中第一夫人的魄力和狠辣和《王冠》中女王的上进和丰富。《第一夫人》将“第一夫人”塑造的如此无力,主观而缺少互动,时间压缩的却没有紧凑感,让我们难以感受到《罗拉快跑》的节奏,叙事平平,浮躁不堪,难以苟同。

  杰奎琳的一生丰富异常,导演节选了她生命长河中的一段支流,又分解的支离破碎,实在让人失望,而且影片的彩色部分色调太强烈,给人十分虚假的感觉,难以融入画面去理解人物的心态变化。总而言之,《第一夫人》在我看来是十分失败的作品。

  一部作品,不论所选的时间是如何的短暂,哪怕只是像《罗拉快跑》这样的短短几个小时,或是像丹布朗的书籍那样将故事局限在几天,只要让人物丰满起来,故事便也精彩了。显然《第一夫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不过影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影片对杰奎琳服装的还原,还有灰色记录镜头的使用以及一些场面的恢复,都让人感动。不过,影片虽然是个综合艺术,但是对于普通观影者而言最先关注的还是故事本身,如果影片的故事没有讲述好,其他造型技术再好,也无法抓住观众的心。

  《第一夫人》观后感(六):离开白宫前的最后时光

  当杰奎琳还未从枪击的惊吓中缓过神来,紫红色的套装上残留着肯尼迪的血迹时,副总统约翰逊已迫不及待的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了。就在那一刻,杰奎琳是如此孤独,身处一群政府高官和联邦特工之间,却没有人在意他,冷漠的寒意充斥着整个机舱。眼见约翰逊夫人成了新的“第一夫人”,而自己瞬间丧失了这个高贵的封号,难以掩饰的失落感,闪烁在娜塔莉•波特曼眼神中。可她心有不甘,还试图在众人面前刷下存在感,倔强的提出各种要求,得到的回复却是“肯尼迪夫人,你没必要这样...”

  的确,随着丈夫在敞篷车上遇刺的那两声枪响,杰奎琳就不再是美国总统夫人了,在小叔罗伯特的庇护下,在全世界关注的同情中,她仅存的那一点荣光,只够映照到葬礼结束。《第一夫人》的镜头对准了杰奎琳•肯尼迪,对准了白宫,一家之痛,一国之哀,填满了一百分钟的银幕,却填不满她坎坷的余生。从杰奎琳对葬礼安排的出尔反尔来看,周围人只是在容忍她“最后的任性”,毕竟等到国葬结束后,她和孩子们就不得不搬出精心布置的房间,把白宫的布置权交给约翰逊夫人,她的继任者。

  历史上的杰奎琳是如此光鲜,她一直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优雅、贤惠、独立、时尚...但是娴熟的抽烟姿态,又不能让公众们知晓,一切都是身份的掩护,这固然给自己平添了压力,却能给丈夫和整个肯尼迪家族加分。杰奎琳本人的天生条件并不完美,反而是娜塔莉•波特曼的面孔更精致,更俏丽,经得起摄影机全方位的凝视,导演用大量的特写来捕捉内心世界的波动,这种距离是当年的媒体无法靠近的。此外,杰奎琳的骨架大(五英尺七英寸),波特曼身材娇小(刚够一米六),在片中出现群戏和对手戏时,后者更显得楚楚可怜,同闺蜜说话时都要仰着头,在电视前也会流露出紧张的情绪,更突出真实可信。从《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孤女马蒂达,到《黑天鹅》里的舞者妮娜,以及《星球大战》里的阿米达拉女王,波特曼一直在诠释个性独立的,内心强大的女性,比起那些虚构的角色,扮演杰奎琳•肯尼迪的挑战更大,毕竟“从没有一个女人亲眼见到丈夫死在自己身边”。而且这痛苦的一幕还被全世界媒体直播了,成了二十世纪标志性的历史瞬间,从当年模糊的8毫米胶片,到如今清晰的大银幕,摄影机从纪录式的远景变为敞篷车的正上方,“爆头”的那一刻更血腥,更猛烈,更加猝不及防。

  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第一夫人》斩获了最佳剧本奖,算是今年奥斯卡的表演、配乐和服装类技术提名,这几个环节的处理尤为突出。除了这部作品,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去年还拍了《追逐聂鲁达》,这位年轻的智利导演热衷于历史人物和事件。但他不是美国人,也没有经历过肯尼迪治下的冷战时代,影片的着眼点只能落在当事人身上,难以扩展到更广大的层面。从遇刺到葬礼的短短四天,并不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通过事后采访来捡起回忆,剪辑上更自由,随时可以跳跃到袭击前的电视录制,袭击批捕杀手的直播之中。等到影片临近尾声时,导演才把肯尼迪“遇刺的瞬间”彻彻底底展现在观众眼前,一枪打中颈部,一枪打中后脑,头骨击碎,眼见鲜血混着脑浆飞出,一旁的杰奎琳惊恐万分,本能得用手去捂住丈夫...视觉上的冲击感立刻把情绪推上了高潮,填补了关键细节的缺失。这种先铺垫事后处理,渐入平淡时,再回溯前缘的叙事结构,尤其适合此类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譬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萨利机长》里就用了一回,比平铺直叙更富悬念和层次感。

  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肯尼迪遇刺”依然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悬案,到底是谁杀了这位信奉天主教的最年轻总统,被封存的勘察证据,离奇消失的证人,言之凿凿的阴谋论,直指副总统约翰逊和背后的利益集团。但《第一夫人》不是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没有把重心放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上,镜头仅限于杰奎里的视角,看待丈夫去世后的物是人非,身材高大的约翰逊在她眼中,几乎是个阴谋得逞的小人,在宫廷政变中捡得了王位。整个白宫里值得信任的只有鲍比,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她还得去找一位天主教神父,终于吐露出了对这段婚姻的质疑,“假如我只是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丑陋的普通男人”。帅气的杰克在影片中镜头不多,出场次数甚至不如他弟弟,也没用闪回来交代他们的的婚姻生活,到底是夫唱妇随的恩爱,还是传言中那样被梦露搅得鸡飞狗跳。杰奎琳是孤独的妻子,是坚强的母亲,也是肯尼迪家族的儿媳,她甚至不在意到底是谁杀了丈夫,第一时间纠结地是国葬的规格,肯尼迪的历史地位,能否与伟大的林肯比肩,仿佛她之前为白宫的改造和布置,是要精心准备一个祭坛。

  除了最佳女主角,《第一夫人》还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复原的六十年代质感,也主要体现在杰奎琳身上。作为一代女性的时尚引领者,杰奎琳•肯尼迪的品味一直被称颂,戴高乐、赫鲁晓夫等口中的“可爱的女人”,提升了美国女性的形象。在影片中主要的场景里,杰奎琳共换了三种不同套装:遇刺时的红色,葬礼前后的黑色,接受采访时的白色,这三种色调其实都与她内心相对照。红色的裙子和丝袜上沾着鲜血,却一直不肯换下,杰奎琳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剧变;黑色的礼服压抑着白宫的最后时光,安抚子女的同时,她还要为了葬礼规格与新政府讨价还价;等到了回到马萨诸塞州的家时,放下“第一夫人”身份的杰奎琳,一身白色套衫接受采访,即便偶尔露出真情实感,也能立刻反应过来,“这一段可不能登”。而在遇刺前录制的伪纪录片中,没有色彩,只有摒除了所有情感的黑白影像,此时的她,正向全美国展示自己“白宫女主人”的地位,何曾料到下半生还将饱受亲人早逝之苦,纵然卸下了“第一夫人”的名分,也逃不出“肯尼迪家族的厄运”。

  《第一夫人》观后感(七):杰姬

  忘了在哪个犄角旮旯里看到,Karl老佛爷在见到博物馆里收藏的杰奎琳在肯尼迪遇刺当天身着的染血的粉红色Chanel套装时指出是假货,当时就一笑,想美国第一夫人竟也会穿假货。(当然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最近实在想看电影,本想着第一夫人应该是一部和纸牌屋一样风格的,冷峻的、严肃的、残忍的一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大戏,但是这部电影在一开头就打破了我的预期。开头有十多秒的黑屏只有肃穆的背景乐,然后是Jackie在光下行走,我想,哦原来是倒叙原来是这个基调。再一个镜头后,是那栋安静的房子,记者开始采访。

  此时的Jackie镇定从容甚至慵懒的,红唇和金棕色的半短卷发,不减优雅和高贵。她很直接,她想要说真相。

  影片开始出现了另一条线—黑白影像和回忆:那是Jackie在成为第一夫人后带领记者走进白宫的记录,她说:要让人们知道真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那时,她刚刚适应第一夫人这个角色,她是一国之母,她也会紧张会不安像个孩子用求助的眼神看向好友南希,她尽量表现得体,表现出自信和快乐。她向人们介绍每任总统和夫人对白宫做出的改变,还有她举办的、盛大的音乐会。“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确切,但我觉得话糙理不糙了。

  再后来,记者开始切入正题—总统遇刺日。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Jackie一行人坐着专机来到西班牙,那天,她穿着粉红色的Chanel套装。

  全片的唯一一句“总统”在这里出现,给的镜头不满十秒,而Jackie却有几个特写,阳光下的,和开头一样,这个面面俱到的第一夫人在异国阳光下、欢呼的人潮中有些彷徨有些真实,我觉得太棒了,这才是Jackie的传记片,一部不为了体现传奇而刻意描写权力斗争和官方事宜的传记片。

  随后的回忆是全片最高潮的地方,总统在第一次枪声后,脑浆迸溅,栽倒在Jackie粉色的套装上,Jackie满身是血、脑浆和粉碎的头骨,来自她的丈夫也是美国的总统。

  又是粗暴、直接、凶狠的特写,Jackie在专机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大哭,面部局部的特写—眼睛,那种像是可以透过屏幕凑到你眼前的真实,太具感染力了。

  而后的影片也是遵循着这个样的模式,沿着轨迹走下去。

  新的总统在专机上宣誓,似乎所有人已经忘记了她的丈夫,时间变得太快了,除了对她来讲。她坐在丈夫的灵柩旁边,双眼空洞。较之“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更甚。

  而后的剧情就是,夜晚的Jackie在白宫播放丈夫生前最爱的留声机,她换上一套套精致的礼服,喝酒服药,脆弱敏感。

  在选墓地和送葬的规模和方式上,Jackie踌躇了很久,多次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总统的弟弟和Jackie的两个孩子也让影片的内容更丰富。

  最后提一个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不断的插叙过程中,Jackie对记者说:“我以前也是记者,我知道你想要什么。越详细越好,例如那颗子弹的声音”。她和记者讲述了很详细的过程后,说:“不可以发表。”虽然后来她又同意让世人知道真相,但这两句话还是让我觉得有趣,一个直率坦诚又狡黠的女子非常生动。

  而后是Jackie和牧师的交流直接看图吧。

  全片的最后,Jackie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孩子在沙滩上玩耍。

  不拒绝二刷的电影。很棒,唯一不足就是译名了,和初衷、拍摄手段、角度都有背离。

  《第一夫人》观后感(八):今年奥斯卡最被低估的电影就是它!

  作为一个电影评奖活动,见仁见智、挂一漏万是常有的事。每年的奥斯卡评奖,总有被低估的电影。而依我看,今年奥斯卡评奖中最被低估的电影莫过于《第一夫人》了。这部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的电影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服装设计和原创配乐3项提名,而且最后颗粒无收。只要你认真看了这部电影,肯定会觉得,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对它的低估。

  影片讲述了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遇刺到葬礼的4天时间里,发生在“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身上的的故事。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夫人杰奎琳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遭枪击身亡。突然遭遇巨大不幸的杰奎琳既要向全世界展现着她的勇气与镇定,又实在无法控制失去亲人的悲痛,还要与勾心斗角的政客和惊恐万状的安全官员周旋。

  曾经凭借《黑天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娜塔莉·波特曼几乎完美地饰演了“第一夫人”杰奎琳这个角色。杰奎琳的高雅与坚强、睿智与幽默、脆弱与伤感都被娜塔莉演绎得恰到好处。观众从人物身上强烈感受到一个女人在痛苦之下的恐惧、悲伤和无奈,又为她坚定、冷静地与政客、媒体周旋的老练而叹服,更为她不幸的命运(杰奎琳两个孩子未出生就去世,一个孩子出生两天去世)而同情。单从影片中的表演来说,娜塔莉·波特曼远比《爱乐之城》中的艾玛·斯通要好。这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小金人理应颁给娜塔莉·波特曼。

  《第一夫人》所展现出来的正视和战胜痛苦的主题更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个世界上,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途中,免不了会遇到灾难,绝望和沮丧往往会在此时淹没和吞噬你。杰奎琳·肯尼迪虽然贵为“第一夫人”,但她的遭遇对每个人都有意义。正如影片中的神父所说:“黑暗也许永远不会消逝,但也不会永远如此沉重。”走过灾难,战胜痛苦,做一个坚强的人,这是人生必须学会的技能。

  最后,奉献给朋友们一段影片中神父的台词:“一个人奋力寻求人生的意义时,总有一个时段,你会意识到,原来这一切是没有答案的。等你有了这个可怕而又无可避免的领悟时,你要么接受它,要么自杀,或者更简单的选择是,停止寻找。我这一生都过得很幸福,但是每天晚上,当我上床关灯,望向这无尽的黑暗时,我都很好奇,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吗?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会好奇,但是等到第二天早上,我们醒来后,泡杯咖啡,这种好奇也就消失了。这是人之常情。你今天早上会想东想西,明天也会继续,但是上帝用他无尽的智慧,确保这一切都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第一夫人》观后感(九):《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

  法式的色调透露着怀旧的温柔,悲昂的哀歌揭露着灰暗的悲剧,还有失去丈夫的杰姬无法言说的痛苦,她满含泪水的蓝色瞳仁和窒息的抽泣声让人实在无法不被触动。烈日下的枪声、飞溅的鲜血和嘈杂的人声…总统遇刺的惊心时刻预示着无数的结束和开始。“肯尼迪倒在杰奎琳怀里,鲜血布满她的粉红外套。全世界以为将看到一个崩溃的妻子,她却出现在副总统就职仪式,颤抖但坚毅,身上穿着那沾血的外套,她让世界知道了何谓不屈服。”但故事背后人物的真实想法又怎能感同身受,希望可以铭记在一个短暂的辉煌瞬间,曾经有过这传奇人物。

  《第一夫人》观后感(十):《第一夫人》也是女人

  《第一夫人》-(娜塔丽·波特曼 饰)

  Jacqueline•Kennedy

  她在车内询问司机和护士在任时遇刺的美国总统你们认识吗?

  可惜他们都不认识但问起林肯

  他们能说出他释放了奴隶是伟大的总统

  她陷入思考让人找到林肯去世后人们发起的哀悼和遗仗盛况

  决定肯尼迪也应当举行如此阵仗

  神父说人一辈子都在思考存在的意义

  当明白无解时要么选择自杀要么选择认命

  我想第一夫人的选择是能被记住

  能不被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中

  电影给到了很多娜塔丽大特写的镜头

  她的隐忍思考含泪

  她真的很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