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屋本铺2》观后感10篇
《怨屋本铺2》是一部由仁木启介 / 本田隆一 / 石井永二 / 佐野达也 / 黒田由布执导,木下亚由美 / 加藤雅也 / 前田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怨屋本铺2》观后感(一):怨恨
片中案子大部分比较负面黑暗,警察无法解决受害者家人更是无可奈何只能自己承受痛苦时怨屋出现答应替受害者复仇,当怨屋报复成功时总有股大快人心感,第一部的时候节奏还不错但第二部感觉节奏大幅下降,不过记者那段更加将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快感升级。
记者因幼年遭遇,心中早有心魔,怨屋借助这股心魔一点点放大放大,直到最后一刀。残忍毫无悔意的杀人犯因为法律缘故还能自由自在地活着出书上电视节目,带着微笑丝毫不在意对面受害者的可恶嘴脸直到那一刀捅进去,一刀又一刀电视节目直播杀人,电视前面观众的表情更是微妙。这段 负面而又快感的冲突矛盾真是精彩。
《怨屋本铺2》观后感(二):体验
在《怨屋本铺2》,第2集的最后部分,三名13岁女中学生,被黑社会带走,并声称她们的未来就是性奴时,观众觉得很“痛快”!这个时候,什么花季少女、未成年、可怜、同情、法律、冤冤相报何时了……都消失了——只有让对方尝到同样的痛苦,才是秩序和正义!
一部电视剧给予的代入感,即可以使观众,有切肤之痛;如果被三名女中学生欺凌而自杀的女生,是自己关心的人……
■我们很容易被外界信息,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干扰,并可能产生误导
当我们看到:“三名13岁女中学生,被黑社会绑架,沦为性奴……”这条信息时,首先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勒出13岁女中学生、黑社会,以及沦为性奴等,事件因素的大致形象。我们通常会有,从外部形象上,美化“女中学生”概念,以及丑化“黑社会”概念的倾向——虽然女中学生,不是个个美女;黑社会中,也有帅哥。
接着,我们会将美好或丑陋的外部形象,延伸到对象的精神世界。并基于此,对信息进行解读。
我们对信息的解读流程,通常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没有核实的外部信息,以及概念化的生活经验,作为事实,得出了结论。这个解读和判断的过程,通常会瞬间完成,我们难以察觉其中的逻辑断层。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理性地发掘一下,外部信息具体,且真实的情况。例如,女中学生是不是美女?她们的外部形象,能否同精神世界挂钩?为什么她们会被绑架……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心痛一下就算了,缺乏深入了解的动机,毕竟事不关己——这条信息不过印证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看法而已。
实际上,如果我们得到完整的背景信息,可能会做出另外一种反应。例如,《怨屋本铺2》提供给我们的背景,观众会感觉到“痛快”!
当我们得到一条关于股票的消息时,也会基于自己的期望,为这条外部消息,提供一个自己主观认可的背景;而不是去确认信息的客观背景,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期望。
例如,当“砖家”说看好“发财股份”时,短线交易者会认为,砖家所说的是,近3、5天的市场;长线交易者会认为,砖家所说的是未来2两年的市场;每一个不同背景和期望的交易者,都会基于自己的主观期望,为这条不完整的信息,添加一个想当然的客观背景。
通常,对于自己无关紧要的信息,我们较难意识到,自己对信息产生的反馈,缺乏完整的背景。例如,以公德名世的政客们,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瓦茨拉夫·哈维尔、圣雄甘地、昂山素季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感受和评价,都是基于被取舍、加工了无数遍,自己却没有核实的信息。马丁·路德·金,无论是一个巡回演讲人权斗士,还是一个巡回嫖娼的滥交者,我们只会主观地取舍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真实、完整与否,通常会被无意,或有意地忽略。
对自己重要的信息,我们的表现,不会比无关紧要的信息更好。例如,自己作为生活偶像的娱乐艺人,作为事业楷模的商业人物,作为道德标杆的宗教人物,涉及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事业理想,以及精神归宿,很多人关于他们的信息,仍然来自大众媒体。
很多时候,我们会基于自相矛盾的主观认知,去支持自己的判断。例如——
●中国大陆地区的媒体,值得信赖吗?可能很多人会说:“媒体靠得住,那啥会上树!”想一想,自己有哪些认知、判断和决策,是基于自己没有核实的,媒体提供的信息。
●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经纪公司的职业道德,值得信赖吗?可能很多人会说:“那帮人要靠得住,那啥也能爬上树!”那么,自己是基于什么理由,以“那帮人”提供的公开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呢?
●自己怎样评价,当代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忠贞现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自己的恋人或配偶,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足以作为自己恋爱或婚姻的信任基石?
《怨屋本铺》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尾,观众都会有复仇的快感。同时,向大家推荐堺雅人的《不被原凉的搜查官》——讲述的是一位警察,法外制裁罪犯的故事。每一集的最后部分,堺雅人都会对罪犯说:“你没有明天了”,这个时候,观众同样会有压抑良久,一吐为快的感觉。
电视剧,通过虚构的手段,便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接近于真实的体验。如果,我们真实地经历过——
为老不尊;
小商贩占道经营,新买的车,被刮花;
有过以上的经历,可能很难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或“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同情,或尊敬。理性的人,即使不会视砍刀为正义;自此,也不会将某一个社会群体,进行标签化的统一处理。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苑·政理》西汉·刘向
在我们的交易员培训课程中,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交易系统的核心工具,较少同大家深入理论层面的内容,也不会展示他人成功的交易案例——
如果我们缺乏自己的交易体验,单纯的理论,以及他人的交易表现,在交易实践中,就像交易者心理暗处的吸血鬼,一旦见光,顷刻灰飞烟灭。
自己通过交易实践,积累的体验,可能会同纯粹的理论难以完全契合。例如,股票市场中,口碑颇佳的200日均线,在交易实践中,可能会惨不忍睹;基于严谨的复利公式,计算出来的收益率“常识”,对专业交易者的业绩来说,完全不具备参考性。
缺乏交易实践的学者,通常将理论孤立地置于实践的对面;交易体验,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剥离二元对立,整合为一个系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易系统。
■最后
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观众来说,《怨屋本铺》带来的体验,似乎不太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念。私刑,对于个体层面来说,可能是正义的结果;不过,破坏了社会层面的规则。
个人的决策,通常会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应当怎样处理,类似《怨屋本铺》带来的体验,同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呢?
结论可能见仁见智。堺雅人在《不被原凉的搜查官》中,选择了个体层面的正义;在《胜者即是正义》中,选择了社会层面的正义。
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应尽可能将自己的体验,建立在价值观的正期望之上——避免自己的人生充满矛盾,保持人生各个层面之间的一致性。
附:体验(图文版)
http://www.douban.com/note/355429767/
《怨屋本铺2》观后感(三):还我情报屋
怨屋本铺果然人气很高。
片头曲很好听。
前两集故事都还不错,只是可惜什么时候深夜剧的怨屋本铺可以从20分钟变成40分钟。太短太短看得不过瘾。
第二部最大遗憾,情报屋换人了。
虽然这个情报屋看着还行,演的还行,但是大家感情基础没有。
还是喜欢寺岛进的情报屋,那种中年男人的智慧与幽默在寺岛君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之前的SP,牛郎换人了已经让我很是郁闷了。我永远记得竹财辉之介蹲在地上画圈圈的样子,太卡哇伊呢~~萌翻了~~~
怨屋本铺风格还在,都挺好。只是希望保持原装阵容,很多时候不在于演技,那是感情的积淀。
《怨屋本铺2》观后感(四):勾人的猫眼细眉,薄情的红唇发尾,销魂的声线妩媚,恶魔却也有人情味。
目前所有看过的深夜剧里最深得我心,虽然看着的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不乏讽刺意味和阴暗面揭露,但压抑的同时看着恶势力被实质性或社会性抹杀实在是很过瘾的事~
一口气把第二季看完。虽然腰斩案子不过补剧不同于追剧对我构不成威胁 XD 虽然怀念第一季的片头,不过圣美那条线在09SP中落下帷幕蓝色蝴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OP的歌搭配红衣魅影依然很棒。
校园欺凌禽兽师、机关算尽误性命、被迫害妄想姐弟、黑吃黑自作自受、持假美丽作通行证、内心的积怨不允许时效存在……
(提一句小光塑造的整形女很出彩,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谁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非要欺善怕恶,看得唏嘘不已。)
最终两话串个3个委托,精彩!看到断头刺青男出书的时候世界观碎一地
本来觉得那个女记者是代替重伤住院的寄木警部的,结果她的故事居然最有挖头,而且由她之口说出了人心黑暗之处存恨的真理。
“只要人心存恨,我便存在于世间”,真希望怨屋本铺就这么一直出下去不要完结……
勾人的猫眼和细眉,薄情的红唇和发尾,销魂的声线和妩媚,极似恶魔却也有人情味。
模糊了正义的以恶制恶,她在黑暗中头也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