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无涯者》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知无涯者》观后感10篇

2018-07-15 02: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无涯者》观后感10篇

  《知无涯者》是一部由马特·布朗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 戴夫·帕特尔 / 斯蒂芬·弗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无涯者》观后感(一):天才的死法居然是...吃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这是《老子·养生主》中开头的一句话,是说个人的生命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没有边界的。常被印在学校或者图书馆作为学习励志的不二名言。《知无涯者》这个中文译名就来源于这里,影片原名“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Infinity是一个数学名词,指“无穷大”,数学符号是∞。这个片名对懂英语的人来说,很容易明白,大致猜得出这是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而翻译的话,则有一些难度,直译的话应该是“了解∞的人”,但也怪怪的。而“知无涯者”这个翻译就挺好,做到了信达雅,不过也有麻烦,雅是雅了,随之而来缺点失去了与数学的关联,无法让人望文生义,有些如坠云中。

  不过,上面已经说了,这是一个与数学有关的故事,实际上这是一个讲述天才数学家生平的传记故事,数学家名字叫拉马努金,是一位印度人。《知无涯者》就围绕着拉马努金的传奇经历展开。

  对于非数学专业中国人来说,可能对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所知甚少,但对于印度人,他则是一位名声显赫人物,与甘地、泰戈尔齐名,都被誉为“印度之子”,地位比华罗庚、陈景在中国的地位高多了。千禧年时,《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就数学领域而言,他短短的一生(只活了32岁),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命题,为现代数学家从事数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他在堆垒数论特别是整数分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椭圆函数、超几何函数、发散级数等领域也有不少成果。他所预见的数学命题,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如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V. Deligne)于1973年证明了拉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

  除数学之外,他发现的好几个定理在包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密码技术空间技术等不同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晶体和塑料的研制也受到他创立的整数分拆理论启发,而他在黎曼ζ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与齿轮技术的进步挂上了钩,还被用于测温学及冶金高炉的优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项成果——模仿θ函数有力地推动了用孤立波理论来研究癌细胞的恶化和扩散以及海啸运动;最近有专家认为,这一函数很可能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部分奥秘,而令人吃惊的是,当拉马努金首次提出这种函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上面这一段是不是没看懂?没关心,因为我也不懂,它是我抄来的。不过《知无涯者》中的确提到了拉马努金生前的最后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发现,他所列的那个数学公式,一个世纪后的2012年被用来解释黑洞的奥秘,这项发现被誉为重要性可媲美于达芬奇的第十交响曲

  而对于整数分拆这项成就,片中更是进行浓墨重彩刻画简单的来说吧,举个栗子数字4,如果把这个数字进行一下拆分,有五种拆分方式,分别为:

  1+1+1+1

  2+1+1

  3+1

  2+2

  4

  这看起来没什么稀奇,任何一个整数字都可以被拆分开。不过,当一个整数扩大到100位之后,它的拆分形式就会达到204226种。在21世纪初,拉马努金所在时代,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代曾经打算将数字的拆分进行计算出来,结果发现毫无可能。而当时与哈代同在剑桥大学任教并担任三一学院院长麦克马洪也是一位数学家,他对整数拆分格外感兴趣,并用了几周的时间,用笨拙的手算方式,才算出了百位整数的204226种拆分方式。而且,麦克马洪同样认为不存在一种公式可以轻松算出整数拆分法。可是,拉马努金却凭空写出了正整数n的分拆数p(n)的渐近公式,借用这个公式,任何人按照公式带入一个数字就能轻松算出来。拉马努金的这项首创式的发现彻底震惊了麦克马洪,也彻底征服了他。并由此,拉马努金被选为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同年,他成为第一位获选为三一学院院士的印度人,此时(1918年)他年仅31岁。

  是不是够牛?但更牛的地方在于,拉马努金压根就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教育,对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严谨一无所知,在某种程度上他不知道什么叫证明。他完全是野路子出身,用现在的话,就是一个民科,是一位疯子,那些他发写出的3900个数学公式,基本上都是凭借自己想象力,凭空写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讲,他之所以能够写出那些公式,是因为它们原本就在他的脑海里,是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其启示,早晨醒来就能写下来。

  是的,拉马努金信神,是一位坚定的印度教教徒,并终身吃素。他出生于印度高贵的种姓婆罗门,却家道衰落,从小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为了养活家庭他的父母做去了包租婆,将家里的空间租给了一些附近大学的学生。12岁时,拉马努金开始涉猎数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他从寄宿在自己家中的大学生那里搞到一本英文版的数学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书中列举了五千多个方程、定理和公式,并且分门别类,内容涉及代数、三角、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19世纪后期人类知晓的大部分数学均包含其中。神奇的是这本书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本书带给了拉马努金极大的兴趣,并将他直接带入到了数学的世界,而且未证明的公式也显然影响了他的研究方式,不过也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他直觉式的数学思维

  什么是直觉式的数学思维?再举个栗子,我们上初中时学习几何,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明明证明一道题用一步就可以了,但是老师就说不行,因为我们的这步还需要证明,而我们却觉得,它就该这样。最后我们的直觉还是对的,这就是数学直觉。说实话,我们被培养工具这个过程,就是扼杀我们数学直觉的过程。尤其是中国教育,不仅在数学方面,在其他科目上更是不断绞杀更具创造力的直觉,逐渐把人教育成工具。

  回到拉马努金,他就是依靠直觉,对数学进行不加证明的跨越式学习并推演。他花了5年时间,把书中每一个方程式当成一个课题,以自己的方式尝试对其进证明,并对一些公式进行进一步的推演。而每证明一个数学公式,他就会发现好些其他公式。于是,他的那些发现就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积累。之后,因为过度陷入自己的推理之中,他在大学中被开除。说是单纯靠数学直觉,其实她进行了自己的证明与推演方式,有一次,他和朋友在海边散步聊天,说你看看我的手肘,朋友看他的臂肘皮肤又黑又厚。原来他嫌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没钱买纸),时间长了,以至于他的胳膊肘上长了厚厚的茧!

  后来,拉马努金为了讨生活,有幸拜会了一位税务官兼数学会秘书拉奥。当拉奥了解到拉马努金只是想拥有一份闲暇,以便继续他的数学研究时,慷慨地答应以个人名义每月资助他25卢比。就这样,在拉奥的资助下,拉马努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印度数学会杂志》上,从此正式登上了数学的舞台。同样是拉奥,又把拉马努金推荐马德拉斯港务局,推荐他在信托处财务科做了一名小职员,好让他有一份不算太忙碌安稳工作。在这里,他又认识了两位贵人,一位是马德拉斯港务局的总工程师、爱尔兰人斯普林爵士,另一位是港务局总会计长、印度数学会会员耶尔。由于得到他们的赏识、关照和友谊,拉马努金甚至上班的时候也可以研究数学,他的同事上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斯普林与耶尔以及周围的关系,拉马努金才进入到“英国印度”。在此以前,他和英国人接触太少,现在终于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拉马努金对宗主国英国有向往之心。基于数学的追求,开始给英国的著名数学家们进行写信。(民科爱写信,满满都是泪!)

  时间是1913年,拉马努金在他的信中,列了一长串复杂的定理给三个剑桥的学术界人士贝克(H.F.Baker)、霍布森(E.W.Hobson)、哈代(G.H.Hardy)。结果,只有第三位数学家哈代给他回了信。嗯,就是哈代,著名数学家哈代,不是大家更为熟悉的那位写出了《苔丝》的大文学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而是时年35岁的戈弗雷·哈代(Godfrey Harold)。(注意,尽管都被翻译为哈代,实际上两个人的英文名字的拼法并不相同,他俩也丝毫没有血缘亲戚关系。)哦,对了,这位数学家哈代,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授业老师。

  当时,拉姆努金写来的邮件中所附的数学定理洋洋洒洒写满九张信纸,信中陈述了他对素数分布的研究并列有120条公式,涉及数学中多个领域。这些公式大部分已被别人证明,有些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证明起来很困难。哈代从未见过这样的数学式,宛如在他熟悉的数学森林突然冒出许多新品种花朵,令人不禁怀疑是人工拼凑的伪造品。哈代本想置之不理,但他又愈想愈觉得它们不可能是假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如此凭空想像捏造出这些式子。于是,他约了同僚李特尔伍德(JE Littlewood)一起检视这些定理,结果判定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拉马努金是位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天才数学家。

  哈代称自己对拉马努金的发现是他一生中的一段浪漫插曲。当他认定拉马努金是一位不可多得天才之后,便立即邀请他到英国来。但对于拉马努金及他所在的家庭来说,虽说家道败落,但由于宗教上的顾虑文化上的抗拒心理,要知道婆罗门和遵守教规的印度教徒是不能漂洋过海的,到英国去是对家族的一种玷污,其严重性堪与公开抛弃圣巾、吃牛肉或迎娶寡妇相比。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甘地因为去英国留学,就被家族逐出了种姓。虽说到了拉马努金时代,印度人因为出国而良心不安已经减轻了许多,但具体他的家庭依然是一个大问题,这让他颇为踌躇了一番。但哈代还是继续力劝拉马努金到剑桥,并经多方努力为他安排奖学金。1914年4月,拉马努金来到英国,进入剑桥大学,一边接受正规教育,一边与哈代一起工作。

  哈代花了很多心血教授拉马努金现代欧洲数学知识,他发现拉马努金知识的局限竟然与它的深奥同样令人吃惊。拉马努金对于证明仅有一种模糊不清概念,对于变量的增量、柯西定理根本不熟悉,但是对于数值和组合方面的事实,连分数、发散级数及积分、数的分拆、黎曼ξ函数和各种特殊级数却有深度理解

  在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等人的帮助下,拉马努金进步很快,在素数分布、堆垒数论、广义超几何级数、椭圆函数、发散级数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他在欧洲的5年里发表了21篇论文,17篇注记,其中几篇是与哈代合作的。(因为哈代有时忍不住直接帮助拉马努金为他的公式做了证明,使之成为可以直接运用的正式公式,不然那些未经证明的式子只能算是猜想。)

  1916年,拉马努金拿到了博士学位。1918年达到学术的巅峰,入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而且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同年他还获选为三一学院院士,这两项都是别人费尽心力也难以触及的位置。不过,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时间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发生的期间。而且,英国是参战国,这场战争直接使得剑桥两千多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拉马努金在此期间就读,无疑要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直接反应到了他的身体之上。拉马努金尽管此时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始终是一个未成年人,在与哈代合作的同时,课间他花费不少时间沉溺于乡愁之中。而且,作为一名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及婆罗门种姓人,他谨守教规,不去食用剑桥大学食堂里那些用荤油做成的食物,只在宿舍里自己亲自做饭食用。而战争造成的食品短缺,就直接为他的食谱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吃不饱,营养不良,加上伦敦严寒气候,为他带来了生活上的不适。终于,在达到英国后的第四年春天,拉马努金被摧倒了。而哈代作为高傲的英伦绅士,而且是一位无神论者,拉马努金则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两人除了在学术上有过深入交流外,他们在生活上的交往却并不多。尽管哈代为拉马努金带来各种学术便利,但他并非拉马努金严格意义上“生活上的朋友”。拉马努金倒下了,但因为战时的原因,他又无法回国。当时的医疗条件,还无法确诊拉马努金得的是什么病,先是认为他得了胃溃疡,后来又认为是血液中毒,(因为他爱把铅做的蔬菜罐头直接放在煤气上加热后食用),再后来直接把他当做肺结核来进行治疗。最难的时候拉马努金还希望自己远在印度的妻子来照顾自己,但收到他邮件的母亲断然拒绝了这种要求,甚至没有把邮件的信息传递给他的妻子。那时,待在印度的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也降到了零点。难捱的日子里,拉马努金甚至差点在地铁站里跳轨自杀,幸而被救。

  1919年3月,一站结束后,拉马努金可以返回印度了。当拉马努金最早的资助者、税务官拉奥前往火车站迎接时,他看到的是一个消瘦憔悴满脸病态的人,“我看到结局了”,他后来回忆说。尽管如此,当地的名流仍排着队去拜见这位天才,富人们争先恐后地要为他支付医疗和其他费用,或者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住。事实上,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印度人达到他那时在科学上的地位和名望。可是,拉马努金已经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些旅行和荣誉了。次年4月,拉马努金去世,年仅33岁。

  哈代对这位印度数学奇才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得知信息后大受打击,因为拉马努金去世前两个月还以愉悦的语气写信给他,报告他新的研究成果。哈代深感悲伤与遗憾的表示对拉马努金亏欠许多,与他共事的五年当中,拉马努金一直都是他创意与灵感的泉源。他参与整理了拉马努金的论文集,并著有《拉马努金》(Ramanujan,1940)一书,书中包括关于拉马努金生活和工作的12篇演讲稿,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拉马努金的生平和研究成果,并作了适当的评论,是了解和研究拉马努金的重要文献。哈代和拉马努金这一段交往也长期被数学界传为佳话。

  就数学天分而言,数学界把拉马努金归类于大数学家高斯以及欧拉行列。而据哈代的评定,他认为如果说拉马努金的天分是100分的话,哈代自己只有25%,他的合作者李特尔伍德30%。哈代还认为19-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德国的希尔伯特也只得了80分,希尔伯特是多个数学领域的开创与奠基者,许多学者沿着他指引的方向成名成家。由此可见,哈代对拉马努金的看重。用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来对比,华罗庚可能有20%,而陈景润有15%。华罗庚相当于拉马努金的缩小型中国版。

  有关哈代与拉马努金之间的段子,更为有名的还有一个是有关1729的故事。话说在拉马努金住院的时候,哈代去看望他。路上哈代乘坐的的士的车牌号为1729,路上哈代一直琢磨这个数字有什么意义,结果他发现这个数字毫无意义。当他走进拉马努金住院的病房时,他都还没打个招呼,脱口而出的是他对这个数字的失望,他说这是一个无聊乏味的数字,并希望这不是什么坏兆头。“哈代,你错了,”拉马努金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它是能用两种不同方式表示为两个正立方数之和的最小的数。”两个正立方数之和,即1729= 1^3 + 12^3 = 9^3 + 10^3,下一个有这种特性的数字是4104,所以1729是第一个,也是最小的。后来,这类数字就被称为的士数,或者哈代-拉马努金数,至今这一的数字只有6个。李特尔伍德听说这件事之后,说“所有的整数都是拉玛努金的朋友!”

  影片《知无涯者》就是拉马努金的人生传记,上述所钩沉的人生图谱,影片中大致都得到了呈现。影片故事为了增加戏剧性,还适当进行了扩展,甚至在影片中还可以看到著名哲学家罗素。影片主演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雄狮》的男主角戴夫·帕特尔。(你能明白么,我就是因为戴夫·帕特尔而看的此片,至今他所主演的所有片子都看完了。)饰演哈代的是老牌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恩斯,他新近作品是饰演《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的新一任“蝙蝠侠”管家阿福,这也是大重回大众视线的重要角色。饰演李特尔伍德的演员则是资深配角托比·琼斯。三个人的表演都非常不错。

  而作为标题先行者,既然提到了“天才死于吃素”这个话题,这里多说几句。拉马努金是一位印度教徒,而且是婆罗门种姓的人。其实,在印度教中,除了忌食牛肉外,一般人还是可以食荤的,像羊肉、鸡肉之类的就可以吃。但印度因种姓引发出来的等级制度,同样森严,严格意义上只有低等级的人才会食荤,高等级者则不会食荤,拉马努金属于贵种族的人,他就严格恪守教律,拒不食荤,实际上正是因为营养不良等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俗才害了他的寿命。

  目前,我们都认为食素更有利于健康,也是非杀的善举,尤其是佛教徒更是深以为然。我作为一名正式皈依到藏传佛教觉囊派门下的弟子,算是佛门中人,却对食素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教义如何,没有研究,这里只说佛教。其实佛祖从来没有佛教徒必须要食素这样的开示。是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内地以后,到了梁朝时期,梁武帝才明确将传统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并以皇帝的身份颁发了《断酒肉文》,集众僧于佛前发愿,立誓“永断酒肉”,这才行程了内陆化了的戒律。由于他的强力倡导,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饮食习惯,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而内地之外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食用“三净肉”的习惯,也就是说可以食肉,但自己不杀生,尽量只食用自然死亡的动物的肉。

  目前,很多素食主义者,把食素当做时尚,而且各大素餐馆的规格也远比一般饭馆更高级,食素可一点不便宜,这其实背离了佛祖也背离了梁武帝的初衷。食素是为了惜生,是为了保护动物,但动物是生命,植物又何尝没有生命。在佛祖眼里,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便是死去的植物上也附着着其他的生命于其上。众生平等,这里的生命是普适的,平等的地位也更为彻底,而非专为动物。

  从现代营养学的基础上,花10块钱,可以去超市里买大半斤的肉,然后获得的蛋白质营养足够支撑多日的身体需求。而要想达到同等规格的营养价值,单纯食素,可能要花100块也无法得到。所以,从投入与产出比上看,显然食荤更具有经济价值,而食素则要更大程度上的占用食物资源。在古时候,地球上的人类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植物的数量大大超出了人类掌控的界限,多食素对地球的生态平衡会更有好处。而到了目前,地球上的人类生命超以超过了60亿的界限。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都需要保护。不仅是动物,植物同样需要得到珍惜。为了饱餐一顿,只食素要利用的资源远大于食荤所要的份额。单纯食素,并没有达到惜生与护生的目的。杀掉一条动物,与毁坏一片植物,那个所浪费的资源更多,还需要重新计算下。现在把食素当做时尚,个人吃吃也就算了,但把这个当成道德标准,自己食素然后又瞧不起食荤的人,这就不对了。

  珍惜地球资源,应该是无差别珍惜,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利用技术手段,食用植物是人工养殖的,食用的动物资源,也需要利用技术手段,靠科学饲养,将伤害控制到最小,将有效利用控制到最大,才是合理的选择。至于野生动物,还是不可碰触为好,滥杀就更不要发生。

  将个人食谱在荤素之间达成一个平衡就够了。对我而言,平时相对偏清淡一些,少吃肉,多食素,既不缺乏营养,又不浪费资源,就可以,这样我觉得挺好。

  《知无涯者》观后感(二):什么是天才?

  《知无涯者》观后感

  看了《知无涯者》,一部讲英国剑桥数学大牛挖掘一个印度籍数学天才的故事。天才是什么?天才是上帝的代言人,一手由上帝塑造。印度数学天才自得公式,然后再逐步证明,证明出来有时还真对。这不是天才是什么?没法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就连不信上帝的哈代都有点动摇。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爱事业大于爱自己。剧中男主角只身来到英国,除了最基本的待遇外,有宿舍能吃饭,几乎看不到他的额外生活,仿佛学习就是他的生存方式,天生学神,可以任意碾杀学霸,何况芸芸众生。

  上帝设定一个天才,除了有超群的智力外,也不能被生活羁绊。剧中的印度天才家人都在印度,自己一人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中去,并且不被生活的蝇营狗苟所操心,仿佛除了学术,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忧愁的了。想象下,如果真的让男主的老婆来到伦敦,男主还会那么投入吗?显然不可能。因为他要照顾另一半啊。

  剧中男主的妈妈,在孝的伦理道德外衣下表现出了极致的自私。为了让儿子能回来照顾自己,居然窝藏了儿媳妇给儿子的数封信件,以至于儿媳曾痛苦地以为男主不要他了,跑到英国大城市就忘了乡下的她。

  事情也正如男主妈妈所料,果然儿子回来了,但是,一年后就死了。当初男主妈妈的如意算盘也落了空,仿佛是报应一般。想必是儿子回来后婆媳关系搞得僵,费了不少心情,再加上肺结核,便一命呜呼了。这也从侧面证明,学术天才要是出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摆脱一定的生活困扰。如果被生活所困,他也就不是上帝的天才了,渐渐地变为一个俗人,天才光环就会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多次写到了一战。这与印度天才最后被评为皇家院士与三一学院学院院士有很大关系。学历史的我,一看到一战爆发,在看哈代积极为男主争取院士头衔,便觉这院士十有八九是有着落了。

  为什么呢?英国参加一战,需要从印度获取足够的战略资源,比如人力,生产原材料等等。所以改变英印之间的关系,向印度表达诚意就变成了英国的必备工作。恰逢这位数学天才是印度人,足够优秀。所以,就算之前在英国评院士有多大的种族歧视、民粹主义,在巩固英印关系的大背景下,当选皇家院士也是顺理成章,顺水推舟的事了。

  刚看完,把心里想的就随笔写了下来,没有什么逻辑,全当一乐吧。

  《知无涯者》观后感(三):你的人设罢了

  如果一个人的人设导致他注定孤苦一生并且早死,还要坚持这人设么?

  男主对数字的热爱和天赋导致他必须经历被人误解,包括他的母亲爱人和他的神;注定要奔赴他乡,不再属于他的宗教他的饮食,而面对冷冰如雕塑般的骄傲的英国所谓的科学家们和对他充满偏见和恶意的士兵

  如果可以选择,他会选择留在家乡,继续他的记账员的生活么?

  其实只是他刚好是个数学家,又是印度人,又是通过书信短暂的一生惊人的成就让这个故事显得特别。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要面对自己的人生使命呢?健忘村里舒淇对爱情的执着,驴得水中女主对性爱的执着,有的人对名利有的人对远方有的人对自由有的人对真理有的人对恨,这些执着让我们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合逻辑,如果选择了不坚持这使命,这一生都好像浑浑噩噩好像过了其他人的生活好像戴着面具,选择了坚持,注定要充满挑战和折磨。

  不疯魔,不成活。

  《知无涯者》观后感(四):他和他的无穷

  如果以看待传记电影的眼光来评判,这部电影显得有些单薄,拉马努金尤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彪炳数学史的巨大成就展现得并不充分——这本来无可厚非,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数学家或科学史学者看的,但是拉马努金作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数学家,而不同于其它科学史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是应该着重表现的两部分。

  但是,在一个对拉马努金和哈代有着深厚感情的观影者看来,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一部平庸之作。事实上,它相当好地展现了拉马努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

  拉马努金与哈代 哈代绝对是拉马努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是伯乐,一双慧眼发现了拉马努金——不,不应该说“发现”,拉马努金的天赋太耀眼了,应该说“重视”和“赏识”,是他费尽周折把拉马努金带到英国,给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他把拉马努金推到众人面前,给他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是他使得拉马努金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学家。 他是盔甲,一副臂膀保护了拉马努金。在不那么单纯的三一学院,他帮拉马努金找到了一张安静的书桌,面对无尽的质疑和责难,他挺身而出护住了拉马努金,是他使得拉马努金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学家。 他是严师,一根教鞭敲醒了拉马努金。没有严格论证的理论是绝对站不住脚的,过度依赖直觉的数学家是绝对成不了器的。正规的科学训练于拉马努金的意义不仅在于系统全面的知识——他通常可以自己推知,更在于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哈代对于证明的严格要求绝对是对拉马努金的极大助益,是他使得拉马努金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学家。

  拉马努金与数学 没有哪个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不是天赋过人的,但是天赋如此过人的,恐怕没有几个。这样犀利精准的“直觉”,即使在天才辈出的数学界,也是令人惊异的。用利特伍德的话说,“每一个正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好朋友。”他与它们如此熟稔,相互了解十分透彻,那么多简洁有力的理论好像都只是他在与它们嬉戏一样。 拉马努金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直在“输出”,并且是迅速地、不计代价地输出,好像在完成一项使命、践行一个诺言。是什么在推动他呢?是数学,或者说是他对数学强烈的热爱。

  电影同时也刻画了一些其他人物,表现了一些其它事件。 拉马努金之妻的悲剧并非个例,20世纪初印度的社会环境产生这样的家庭情况再正常不过。不过有些具体的事件,比如林中散步、婆婆扣下了她几乎所有的信,到底是合情推理还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就不得而知了。 利特伍德在电影中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形象,和哈代一起发掘并保护拉马努金的天分,是一个有意思的好伙伴。 战时糟糕的生活条件和肺结核要了拉马努金的命,他好像不懂得珍惜自己,不停地拼命地工作。我想,与其说肺结核带走了他的生命,毋宁说巨大的消耗使他力竭而亡。 只要差异存在,歧视就很难消除。印度数学家对低学历者的歧视差点埋没了拉马努金,骄矜的英国教授们对印度人的歧视险些使拉马努金的学术生涯夭折。好在他最后还是越过了这些障碍。 信仰 电影名为The Man Who Know Infinity,译为“知无涯者”,明指拉马努金在无穷级数(infinite series)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暗含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对世界的独到认知,原名和译名都很有韵味。 另外,本片节奏张弛有度,画面精致细腻,台词简洁有力,配乐恰到好处,从电影本身角度考量也确为佳作。

  《知无涯者》观后感(五):然后才发现自己智商不够(大概不能算影评

  或许和智商一样,一个人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是在幼年就默默定型了的。所以我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我就是觉得数学是最美最美的科学和学科,只知道在怀着满腔热情和憧憬进了数学系后才渐渐发现自己智商不够,才更加确信当年联赛一等奖纯属运气,可仍着迷于它的美。高斯对数学是“the queen of the sciences”的形容完全满足了我一届抖M对女王的全部幻想,顺带对与女王大人相关的作品都多少不能理性视之(然而对女王大人一定要100%理性…)。只要没有不靠谱就全部自动加一星,反之,只要有一点不靠谱……所以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就是属于前者。单从电影角度来说是中规中矩的,题材+演员+配乐+镜头可以妥妥有四星。然后一星for mathematics……懒得费心去起承转合行文流畅了,以下为按时间顺序的感想……

  1)铁叔作品看得少(主役的似乎就波吉亚家族,次役的High-Rise和蝙蝠侠超人。故园风雨和洛丽塔待补),意外发现数学教授的角色还挺适合他。顺便想起当年的几位教授……油炸叔虽然打了个非学术的酱油,但来演教授应该也会很有意思。(忍不住又想起另外几个教授…)男主长得好像我前老板…………

  2)Ramanujan在慌张避开迎面走来的学生躲进gallery后看着满眼陌生的神和冷酷无情的英国人雕像觉得天旋地转惶惶无助最后把手放上牛顿雕像的脚尖才终于多少平静下来那段看得简直感动……(BGM好助攻)当身处人格神无处可寻的异国他乡时,只有数学才是唯一的信仰和慰藉。

  3)Hardy在面对Ramanujan的质问(为什么不能出版)时强调proof的那段太感同身受。那种看着IF可以直觉推出THEN,讲课时的内容都秒懂(或许除了拓扑)但要自己来一步步写证明时就懵逼便秘了的心情……不过我是学渣所以才会便秘。天才如Ramanujan当然是只懵逼一秒然后刷刷就十几面纸证明给你看……当然不作证明只抛出个公式也不是不行,只要名声够大。比如费马定理,比如黎曼猜想……然而直觉这玩儿就是玄学,which cannot be proved。进而有了后来Ramanujan直言的“An equation for me has no meaning, unless it represents a thought of God.” 说来牛顿晚年也是去寻找他的God了……所以Hardy让Ramanujan去听跟学生们一起听课是很有必要的。一是Ramanujan没有正规学历(虽然数学考得狠好但其他成绩太糟糕所以没能拿到大学degree),二来是让Ramanujan熟悉英国的学术方式,以便他的学术发现尽快顺利发表。所以作为一个来自殖民地印度的没有大学学历的无名之人,Ramanujan被剑桥那些不熟悉他的fellow不当回事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学术界也有不少目光短浅势利贪财争名夺利之徒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4)战争开始后Littlewood也被召集入了伍。想到一个故事是说一战时某作家(具体忘记谁了…)年轻力壮但没有入伍。某天一个路人指责他贪生怕死没有爱国心,不敢奉献自己去保卫自己国家的文化。那个作家回答“他们所要保护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不管真实与否,道理还是有的。写的那封信也是典型的学术宅……

  5)画面的整体风格偏阴暗柔和,镜头特写多于群像,静默多于辩论。或许这就是数学给人的感觉之一。和空间大小无关,我的想象就是整个宇宙。和光线明亮无关,我的idea就是璀璨星辰。和人多人少无关,我的存在就是全部所需。然后不能否认在不是很明亮的小房间里我一个人更能集中精神。所以请忽略之前口胡的排比甚至全部吧。这只是我个人给数学的情书…………所以我至今都没看《万物理论》233333 虽然谁没有年轻过……

  6)看到两人合力证明那里就知道这片儿差不多要结束了。拍得其实真挺中规中矩。

  7)家族线虽然感觉有点多余,但对于丰满地刻画一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PS.Ramanujan21岁结婚时新娘只有10岁。所以电影也是浪漫化了。

  8)Ramanujan临走上taxi,Hardy吐槽车牌号时R说“不,那是个很有趣的数。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來表达而且有两种表达方式的数之中,1729是最小的。”(1729 = 1^3+12^3 = 9^3+10^3)。虽然没有Ramanujan这么高端,我也会在走路上时把看到的车牌数做各种联系。比如这里1729我瞬间想的是1*(7+2)=9,17和29都是质数,19也是质数(一头一尾的数),如果是1929就更好了(19是小于20的最大质数,29是小于30的最大质数),1*9=3*3 while 3^3=27,之类……学数学的人果然多少还是有共性的,即使一个天才一个学渣hhhhhh

  9)3^2。8:2^3。72。草坪和雨伞这两个设定太可爱了2333333333

  Q.E.D.

  《知无涯者》观后感(六):天才和凡人

  人类有天才,更多的是普通人

  如果是用,那直接上结论就可以。一个天才可以穿越时间可能几百年帮助后人解决问题,但这个时间跨度很难更长。人类的知识殿堂越丰富,天才的引领作用越小。所以,证明对非顶端的人才来说,是必要的。这个必要性,不能因为任何天才的出色而让步,证明是对人类知识整体的负责。

  对我来说,既不在乎天才是什么国家的人,男女,高矮,胖瘦。脑力到达一定程度,已经不再是一些小的标签可以束缚了。也许有钱有权确实会感到更自由,但天才的体验,不是这些能换来的。人生就是体验。量变引发了质变。脑力的杰出,就是这样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概就像猿人和人类的区别一样,完全升级换代了。

  对主角拉马努金来说,他从神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能是更大的环中的一段(这个更大的环就等以后的人才、天才帮我们发现了),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因为完整、自然存在、天然性而美。而为了相对弱智的人(对我这样的大部分来说已经是天才了),这太复杂无法理解,所以需要证明过程,一点一点帮助理解。这个证明,对主角来说是完全没必要的,而且将他的精力用于这种分解式的工作中,简直就是将一个美人分尸,这是我的理解,完全破坏了整体和谐的美。如果他已经数学权威的话,自然数学界有无数人会等着他的新发现,自行去讨论研究如何理解。但他不是,所以要恶心自己,拖慢自己的速度来做这些浪费他独特优势的事。这也是他的牺牲,他希望这种美,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主角这样的人,完全可以一个人玩,只是这样的话,他的资料也只能让自己着迷,世界上的人并不知道这种美曾经出现在某个人的大脑里。这是不能两全的

  数学是另一种语言。其实人类很弱的,需要用语言来理解世界,构建自己能理解的世界。如果没有语言,那人类不会是现在这种存在状态。人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但在更高层次和更基础的层面上,数学是一种有无限可能的语言。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其实是走不了那么远的。因为太单调,能包容的涵义太窄,而且为了传播信息,不能承受更复杂的结构。所以使用更复杂语言的头脑,能理解的东西可能有数量级的优势。数学家和凡人没有话讲,就是因为他们使用数学语言,而普通人使用文本语言。简单来说,黑洞只是两个字,人的头脑如何理解黑洞的存在形式和变化?黑洞这两个字做不到动态的表达,而数学语言,有可能可以构建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只要计算力满足,就可以相当大程度准确地理解黑洞

  主角其实挺伟大的,他不是个自娱自乐的人,所以背井离乡甚至因此早逝。希望后来人,能给予充分的尊敬。如果人类在宇宙中生存下去没有自毁,确实有他一份功劳。难听的话讲一句,他不存在,人类的发展会慢个几年几十年上百年,我不存在,可能没任何影响。

  《知无涯者》观后感(七):理智与情感

  首先表达一下个人观点,很喜欢看这类的传记影片,尤其是描写数学家,物理学家的,美丽心灵,测量地球,还有个讲爱因斯坦的忘了啥名字了,所以写这类电影的影评带有些许的个人主观色彩。

  英国人拍电影就是和老美不一样,对于感情的控制非常的克制,甚至有些压抑,整部片子中就只有一处感情宣泄的地方,就是当ramanujin作为 fellow of royal mathmatics走进屋里的时候,other fellow 一起敲桌子,对他的天才表示肯定,这片子要放老美拍,肯定都高潮至少3次了,我更喜欢英国人的处理方式,personal view。

  其实这种电影很难拍,尤其是描写这种纯粹的理论数学家,因为他们的精彩真的是很难让普通人去理解的,他们是上帝和人类沟通的桥梁,我深信不疑ramanujin的话,他的公式都是上帝告诉他的,为啥要告诉他,因为上帝觉得如果让愚蠢的人类自己去发现,他所创造的世界想要进化到他自己满意的状态,恐怕他自己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所以想用1个半小时让观者理解 ramanujin的伟大,还要不沉闷,这真的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当然,导演在这两方面的平衡做的不算伟大,但至少中规中矩。

  片中两个主要任务,hardy和ramanujin,我觉得 hardy 是个相对复杂的角色,完美的诠释有一点难度,老戏骨我个人觉得不算出彩吧,但至少经验能够保证他的诠释不至于太露骨,ramanujin这个角色到是比较单纯,诠释起来没有啥难度,整部电影像我开始时候说的,情感非常的克制,这一点倒是和影片主要人物的人生非常符合,但这绝对不是流水账电影,这是一部高难度的电影,我觉得难度其实超过了 imitation game。

  《知无涯者》观后感(八):拉马努金的女神——数学与宗教的邂逅

  首先声明,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理解宗教和科学的人,我一直在用自己的经验和仅有的逻辑理解这些艰深晦涩的词。

  先说片中拉马努金对待宗教的态度。八个字总结,虔诚之至,深入内心。小时候的拉马努金在“祷告”(一种宗教仪式,暂时用这个词表示吧)时晕了过去,醒来后告诉他妈妈自己看到了女神。后来,他对待出国的态度,露营求女神允许出国的行为,对待非素食食物的行为等,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他的理解里,是宗教的力量让他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新的世界,发现了数学之美,并为世界贡献了海量的数学公式。哈代正是认为到了拉马努金的这一点,所以才没有将大众的宗教观念告诉他,生扰乱他的“数学世界”。所以,这是一部迎合印度人宗教观念的电影吗?片尾字幕讲道:与拉马努金的才华截然不同社会,在他死后依然是这么的冷漠。亲戚因为他过了大海而拒绝参加他的葬礼,包括他的父母。在旁人看来这与他的丰硕的成果相对比,让人心痛。其实不然,这正是拉马努金所认同的,因为他也是这样一个沉迷宗教的人。从另一种角度让我们去思考,印度环境是对天才的扼杀,可能也是如此才培养了天才。所以,这不只是一部为印度人创作的电影,也是一部追问宗教与社会的电影。

  再说他的数学,他的数学是他一生所求,是他认为最美的东西。甚至其他的数学家,哈代也得花时间在社交和运动,李斯特罗也会追求名誉和政治,而他就只有数学。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天才,因为他喜欢的是纯正的科学。

  电影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信起宗教来比平民还虔诚?达芬奇如此,牛顿如此,波伊尔也如此,莫非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统治理论?唯物主义是对世界认知的不全面?甚至有没有可能,物质是存在于精神之上的东西,听起来让人不可思议,但这却是可能的。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再一次思考哲学基本问题。

  诚心推荐这部电影,扎克伯格找到了同情,你会找到属于你的东西。

  《知无涯者》观后感(九):你的能力最好有你自尊心的一半

  老庄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生命有限,未知辽阔,用有限的生命求知到死。倘若,这条求知的生命恰好是天才,那死的多半比较早,所以就有天妒英才四字。事有蹊跷,这两日难道是与天才电影杠上了?莫名其妙看到《知无涯者》,简言之,故事讲述的是印度数学天才拉马努金与数学家哈代的故事。

  开篇,拉马努金住在破庙里,四处找工作糊口,常常无功而返,终有同胞相助获取会计差事一份,效力当时的英国外贸进出口公司。拉马努金妻子登场,对他的笔记本感到好奇。这些是做什么的?我觉得大概就像是绘画吧,只是想象它由看不见的色彩构成。那有什么用处呢?可能对你来说用处不大,但对我来说这是一切。也许会有其他人看到并理解它。你看,水波,光的色彩,万物都有规律,在数学里呈现这些规律,如果你能看到,是很美妙的。拉马努金阐述数学的厉害,顺利获得太太对他的刮目。可见,这是为他俩后面的爱情部分做铺垫。

  显然,工作有了着落的拉马努金仍迷于数学。上司及英人老板强烈给他建议,如此高级的知识,应该让全世界人认知。于是,通过书信,拉马努金又前进了一步,成功引起剑桥数学家哈代教授的注意。哈代邀请他前往英伦。母亲焦虑地对拉马努金说,我们是婆罗门教的人,不可以出海。这里提到的婆罗门,属于印度种姓制度最高层,历来是帝王贵族。然而,就拉马努金的境遇看,他们家可能是破落户。婆罗门中人,有对宗教的阐释,寓意族群中人更得神谕青睐。这点在影片尾声会有呼应。

  说回拉马努金,在妻子为其削发,立下回家誓言之后,母亲也最终同意其前往剑桥。海港别离,印度洋的风吹起他母亲的沙丽,也鼓动拉马努金笔挺的西服,母亲叮嘱,千万不要吃英国食物,那是不洁的,会遭天谴。尽管,拉马努金旦旦点头,也暗示了他往后的劫难。

  海上镜头,同船人与他言,六千英里,多么巨大到难以想象的遥远。拉马努金默默回应,我知道比这更大的数字。(天才的傲娇哪能是普通人能预见的)

  画面转换,切自剑桥,哈代在众科学家中游说,力荐漂洋过海即将到来的印度人拉马努金。大家表示并不理解不信任哈代,只有助手支持哈代的执拗。拉马努金匆忙穿过庭院,被同窗拉回绕边行,并向他告知,只有科学家委员会成员才有资格踩踏草坪。不管是在他的家乡印度还是在君主立宪的宗主国英国,也有森严的高低贵贱,即便是在学养深厚的世界一流学府。

  哈代对拉马努金的到来感到兴奋渴望,却迟举拉马努金发表论文,无处不表现出数学家特有的严谨治学风格。他本已是享誉世界的知名数学家,依然折服于拉马努金天才神启般的数学理论。试图求证数学的精准,证明天才真的是天才,协助拉马努金反复周旋在三一学院众多数学家之间,以期获得认同。不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卷入战争。拉马努金幸免于直击战事,却不幸于艰难的求证旋涡。间中,妻子的来信被母亲扣押,失联。生活困苦的他屡屡受挫,意志消沉。哈代毫无觉察,拉马努金怒火中烧,身染结核。

  影片冗杂,多线叙事不清不楚,毫无重点,混乱令其无聊。与其说是以拉马努金为主的传记片,不如说是哈代与拉马努金携手的日常。师徒之间,亦师亦友,偶有一些玄乎其玄的地方,观众若是数学学渣,就很难理解他俩和三一学院教授们的精彩对撞。

  比如,探讨对于素数计数函数 π(x),有一个比 x/ln(x) 更好的逼近函数 Li(x) 那时计算出的 Li(n) 总是大于 π(n),因此猜测可能对任意自然数也成立 后来 Littlewood 证明不是这样的,π(n) 可以反超 Li(n),只不过反超点对应的自然数 n 极其巨大,大概在10的316次方量级,远超那时的计算能力(应该也远超现在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剧中有一段哈代问拉马努金,你算过几百万,你有算过万亿吗?实际上,哈代极力从严要求他求证理论的精准,因为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

  再譬如,最终帮助拉马努金获得三一学院院士资格的是他的“整数拆分”,简单的可以理解的拆分是4的划分等于5,就是4的组合方式有五种:1+1+1+1,3+1,2+1+1,2+2,和 4。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把划分数字涨到100,就会有204226种不同的方法。数学家麦克马洪用了几周手算出来,现在能用公式解决,代入任意数就能得出拆分结果,这多么魔性呵。拉马努金最终成功的证明自己,质数定理和整数拆分,通过简洁公式将数的规律找到和演算。

  拉马努金对自己的天赋认知,影片传达的是他对神的赤诚,当他带着荣誉回到印度,一年之后,哈代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悲恸不已。如果没有哈代,拉马努金穷其一生,也许也只是活在印度市井中的普通职员。活着的拉马努金可以任性地穿越草坪不再受到指责,不知死去的拉马努金有没有预见到他当时的数学理论,百年之后才应用到宇宙黑洞的研究中。

  最后,带有主观偏见,饰演哈代的Jeromy Irons一如既往不错;对饰演拉玛努金的英籍印度裔DevPatel印象还停留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毫无亮色。可以说,《知无涯者》我给及格 分,而触动最深的,则数英国老板对拉玛努金的那句:你的能力最好有你自尊心的一半。

  《知无涯者》观后感(十):“天才之为责任” 我本凡人

  lease forgive me use the name of 维特根斯坦传记。这也是个讲述天才的,用电影艺术的方式,同时期的剑桥三一学院,同样是天才,同样是思考上帝,宇宙真理。(因为他和我说过曾经可能去剑桥,他学哲学,分析哲学,我不自觉联想到这。)

  ——————

  上帝不会平白无故赋予人才华。赋予了你,要守护,才华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他会收回的。上帝给所有人不同的才华。拉马努金,是知道自己的天才的,他始终坚持研究,无论是在家乡的寺院中,剑桥的课程中,甚至是病中。他可以从自己的天才中获取极乐,同样也自知珍惜自己的天才,尽心研究。

  他懂得向懂得的人述说。在家乡帮助他的老人面前,老人坦白自己不懂,他对对方充满感激,这是给他机会的人。然而在提携他的数学家hardy面前,会有点显得aggressive,这不是讲述天才的“性格缺陷”“恃才傲物”,而是,他与hardy互相了解,他知道hardy是知道自己的才华高于他的,他是更掌握真理的那个,在和hardy争论的时候,是更高的真理在说话。 这是惺惺相惜。

  小的时候,不,从小到大,甚至是现在,在我手空空无一物,没有什么才华可自持的时候,我仍觉得自己很聪明。学习快,思维快,那些思想似曾相识,直觉和许多学者发布的思想一样。然而,我没有成果,没有修行。我知道我不能浪费了自己的好头脑。我的佛教思想告诉我,这是数世修行的结果。我感到了生命的感召,怎可堕落于斯,这电影也许是这个缘分吧。

  ——————————

  上帝

  hardy 是无神论者,拉马努金的守护舍“吉祥天女”,他说自己的灵感都是神灵梦中所赐,无神论的hardy 相信他。我也相信。这就是真的。拉是虔诚的教徒,始终按教徒行事。

  hardy为他申请皇家学院院士的演讲,我需要背下来。

  相信上帝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把生命中未知的重担交给了无限的神明。

  ——————————

  爱情

  开篇就是,“我有个妻子”,拉也对hardy说过,后来还友善的说“我也希望你有会有这种烦恼”。

  影片中二人的情感用细节,呼应(两个人对位式的呼应,首位呼应)。期盼了五年,最终共同生活一年。这是真实发生的。向往这种深情,信守承诺,生离死别。难道交通和通讯的便利,现代人就不会有同样深的深情了吗?不是,每个年代,都有,只是方式不同了。

  ———————————

  在揭自己短短时候也很给力。同样有为难他的剑桥研究员。

  也不甚顺利,研究有错,有疾病,第一次申请研究员没成功。

  但最终,成果让所有人认同。

  而且,虽然是极度个人化的数学研究,又是天才,拉的成就也是需要很多人帮助的,是所有偶然的结果。

  有帮助他的老人,英国商人,hardy ,mr.littlewood, etc。

  (刚刚窗外下了几十秒的雨。现在又下了。)

  ———————————

  喜欢这里的语言。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用词准确。句子变化。语气优雅。

  希望有朝一日,我能说这样优美的语言。

  ————————————

  整部影片没有赘余,每个情节,画面,背景,演技,像精准的手术刀一样审慎而优美。这是现代工业,专业化,的流水产品,也是奇迹。

  你支咩有现代化,没有专业化,一切都很原始,各行各业,甚至人的感情和道义。

  ———————————————

  最近几年好多传记片。

  在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中,确实能映照今天,启发今天,了解过去那些伟大和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