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滚拉拉的枪》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滚拉拉的枪》影评精选10篇

2018-07-18 02: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滚拉拉的枪》影评精选10篇

  《滚拉拉的枪》是一部由宁敬武执导,王吉甩 / 石明妈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滚拉拉的枪》影评(一):你寻找到你要的枪了吗?

  滚拉拉是苗寨里普通的一个男孩儿,但是他又不是那么的普通的,因为他的妈妈在生他的时候死了,他的爸爸或许在月亮山,又或许在雷公山,他只有一个奶奶陪着他。这样的少年可能对于自己内心信仰有着更坚定追求。如果他的爸爸在他的身边,他就不需要翻山越岭背着半袋米四处去寻找他,为的是能够名正言顺有把成人礼上的枪。

  但是,如果不出走,他就没有办法认识躲藏在森林里的曾经猎人。这个猎人告诉他,枪有什么用,也不能打动物。他那个曾经连老虎见了都会被吓死的猎人爸爸,最后也只是在山上放牛。如果不出走,他也不会认识那个那幸福的一家人,有稻田、有一双女儿、以及看上去很幸福夫妻。滚拉拉问女主人,人是不是可以同时喜欢个人?因为大伯还和别的姑娘一起唱情歌。如果不出走,他就不会看到一个屋子包含了一家人的安稳生活在凶猛的火势下变成了断壁残垣。他在灰烬上面寻找,一无所获。如果不出走,那个正在寻找接班人的唱指路歌的师傅就不会让滚拉拉当他的徒弟,教他那首唱给死人听更是唱给活人听的歌。

  在成人礼前的一个月,滚拉拉才真的开始成长,开始思索身边最重要东西。所谓爱,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抓住眼前的幸福。滚拉拉又回到山寨。他的奶奶,为了给他买枪,当掉了陪了她一辈子的银饰。他青梅竹马小姑娘,给他绣了成人礼上的腰带。而那个告诉他去广州打工挣钱的贾古旺,却摔破头死了。那是苗族盛大的葬礼,要砍掉逝者生命树做棺材,滚拉拉随着抬着贾古旺尸体队伍前行,他的潜意识里开始有冲动要唱歌给贾古旺听。那是他成长的蜕变吧,由那个略有些伤感小男孩长成一个成年男人。人因为经历才变得成熟。当滚拉拉举着枪托上刻着龙的手制枪对天鸣响的时候,他和奶奶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笑容

  电影里一直有半袋米贯穿滚拉拉的寻父行程。开始是他说要去铁匠铺做学徒,奶奶给他装了半袋米;遇到那个躲在森林里的猎人,滚拉拉把自己的米留给他,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尝过大米了;离开那幸福的一家人时,女主人又给滚拉拉装了半袋米,还希望滚拉拉可以回来给他们当儿子;看到着火的一家人,滚拉拉什么话也没说,将半袋米递给正在哭泣的女人。半袋米并不多,但是是滚拉拉路途中维持生活的唯一食粮,他却从未犹豫过,把它给了更需要它的人们,自己继续前行。

  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了太多牵绊浮躁选择太多,所以迷失了方向。我们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找到人生目的,却常常会停驻在某地再也不前进。我们一路找寻自己的梦想人生的意义,最终却丢了自己。

  《滚拉拉的枪》影评(二):流水的《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的结尾有一段话: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之外,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是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可见导演对此片寄予的厚望期望。此片的定位具有两种性质:电影和纪录片。

  全片围绕主人公滚拉拉为了一个月以后的成年礼而展开,他在为自己的成年礼的最重要的东西——枪——担心。按照苗寨习俗,成年礼的枪应该是父亲提供的,但不幸的是滚拉拉从小没有父亲,他是他奶奶捡来的,但奶奶一直“骗”他说他父亲走丢了。为了圆自己成年礼的枪的梦也为了满足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他“骗”奶奶说去城里的铁匠铺打工,其实他是去寻找“走丢了”的父亲。在他寻找父亲的路途中遇到了一系列事件,他的思想也悄悄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他懂得了:父亲走丢了是因为不想回来···活着就要好好活着·····于是他停止了寻找,回到家中。编剧和导演意在说明一些人生的道理与苗族的一些习俗和风土人情,但整个故事拍摄徘徊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显得模糊不清。纪录片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是长卷形式,旨在系统描述记录对象的一系列其特有的特征;而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好的电影,其人物典型性,其故事有典型性。此片当做纪录片此显得单薄,此片当做电影则显得平淡苍白作为两者的结合的话就显得有些马非马驴非驴了。依我个人之见,我认为,可以选择一些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寻找”过程中遇到的事件,可以选择苗族典型风俗特殊事件,这样既尊重了纪录片的纪实性也符合作为艺术的电影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塑造方法

  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比较成功的结合了纪录片和电影的特征,既有电影的艺术性也有纪录片的纪实性。整部影片通过反映赛德克族对日本几十年的抗争反映其民族大义和其族群的主要精神。整个影片具有史诗波澜壮阔和族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样的描述方法就显得明智大气了,也能够吸引观众。

  我认为《滚拉拉的枪》是比较失败的,导演的手法是不够纯熟的艺术水平也相对较低。可以向《赛德克·巴莱》学习学习。

  《滚拉拉的枪》影评(三):滚拉拉的枪

  “它除了是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影片的结尾,打出这样几行字母。或许这是导演给影片的注脚或导演此次创作的艺术理想所在。一部试图夹杂记录形式,或去试图去记录现代文明侵蚀下一个少数民族文明的衰亡的社会学式的剧情片。如此一部野心之作,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是否完成或成功的达到了其艺术诉求?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从电影的本身,探讨分析影片的成功与失败。

  故事简介---一个带枪部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上一个苗族部落,滚拉拉是一个一个月后即将完成自己成人礼的苗族少年。部落有个老传统,少年在成人礼后,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枪。与奶奶相依为命且不知道父亲是谁的滚拉拉,为了获得一把猎枪和找到自己的父亲,滚拉拉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一个月后,滚拉拉没有找到自己的父亲,且在回家后不经意之间知道自己是个弃孤;一个月前去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第二天死去;奶奶卖掉伴随一辈子的银饰为滚拉拉换来一把猎奇。一生枪响后,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影片主题---关于寻找和成长

  主题是一部电影剧作的核心,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寻找”与“成长”是艺术作品永恒命题类型。《滚拉拉的枪》是一部讲述的是一个现代文明侵蚀下,苗族少年关于寻找与成长的故事。

  1. 寻找与寻找的背后

  影片用了很大的段落去描述滚拉拉的寻找。寻找自己的父亲,获得一把猎枪和伙伴认同。在这个电影画面的寻找之下,隐藏或是象征着另外一种“寻找”:与其说是滚拉拉在寻找“父亲”不如说是,电影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苗寨传统和民俗的“寻祖”之旅。

  2. 此成长与彼成长

  成人礼是影片故事的戏剧动力所在,关于成长主题的探讨也是电影潜在的主题所在。滚拉拉的成人礼只是一个生理年龄上的成长礼,在完成成长礼的同时,另外一个“成年礼”关于心理年龄社会生活的“成长礼”呢?影片让滚拉拉面对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失败躲入山林的苗人、男人与女人难以捉摸的关系、苗寨老人对苗寨传统失去的感悟无奈、自己凄惨身世、好友的死亡。当一个男孩面对过无数劫难后,他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叙事分析

  电影以线性结构,按顺时序发展时间跨度为滚拉拉成人礼之前的一个月,空间上以寻父的旅程的跨度。剧作结构遵循由亚里士多德“三一”定律传承而来的故事电影叙事结构传统,影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开端部:滚拉拉在一次树神祭祀上,拿起枪朝天开了一枪。引出滚拉拉成人礼将进,可滚拉拉缺少一把猎枪。

  发展部:滚拉拉尝试各种办法寻找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猎枪,同时拒绝苗族老人的赠送和同寨少女的帮助。在制枪老人的“在成人礼上得到父亲送的一把猎枪,是理所当然。”后开始自己的寻父之旅。

  高潮部:影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部的剧作二元冲突,只是波澜不惊的表现了滚拉拉的寻父之旅。

  结尾部:结束寻父之旅后,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死去;自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奶奶卖了自己的银饰换得一把猎枪。成人礼上,一声枪响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从叙事的层面来说,电影《滚拉拉的枪》较好的完成了故事的完整性,合理的完成故事发展脉络

  视听语言与人物设置

  1.视听语言

  广义上讲,视听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剧作元素。视听语言的使用是一部电影从文字影像途径。视听语言的成功使用与否,很大程度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

  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苗族山歌、民俗活动以及苗寨景色镜头的使用,使本片在完成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上较为真实的苗寨空间。但影片大量诸如此类镜头的使用和过于迷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故事内容和主题内涵,使影片一定程度上流俗于视觉上的民俗奇观矫揉造作的人物描写。如:和寻父途中的,苗寨四口人家送行的场景

  3. 人物设置

  《滚拉拉的枪》作为一部旨在记录,表现民俗与社会学故事片,在完成民俗方向的描写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存在着不少问题剧中人物均存在典型的符号化和片面化。

  滚拉拉:这是一部影片主角作为唯一元素推动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令人遗憾的是,滚拉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并不饱满,对整部电影的叙事仅仅起到一个,串起诺干“糖葫芦”的竹棍。太过功利性(串起代表苗寨民俗符号的叙事)人物塑造,导致滚拉拉这个主角太过单薄以及平面符号化。

  买古旺:第一出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苗寨青年。如果说影片每一个人物在设置上都是以符号出现的话,买古旺代表新一代渴望都市生活的苗人。买古拉是失败的,并且死去,像传统苗寨文化面对象征着都市文明广州的失败,或许也将逝去。

  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无容置疑是传统苗寨文化的代表,遵守着上古遗训,毫无保留爱护后辈

  寻找路上的众人:躲银行债的苗人、拥有苗寨男女两性观的大哥教授滚拉拉苗寨苗歌的老人,无一不是苗寨文明现状的象征。

  面对的火灾众人:众多苗人看着自己的粮食大火中变为灰烬,无助、引声而泣。滚拉拉把苗人送的粮食,放下、离开。这或许是影片最华丽乐章,这是传统苗人面对灾难的无助与他者无言的帮助,无须多言。

  表现民俗,关注那些即将逝去和正在失去的古老文明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个喧哗,空气中飘荡拜金主义的当下,影片的创作者也是令人尊敬的。但影片过于迷恋形式表现,即依附之上的民歌、民俗,对影片所关注的民俗的民族的心理冲突并去未真实去描绘,导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朝一个充满符号化、田园牧歌式的方向发展,形式大于内容成为影片的诟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滚拉拉的枪》影评(四):关于苗族人正常生活不是这样的

  看着这么高分,进来看了看,首选申明,本人黔东南本地苗族人,导演不是本地人,根本了解苗族人的风俗,看得恶心,虚假,做作,媚俗,披着苗族的衣装来混弄外人,演员表演生硬,动作表情麻木等等先不说,这个是导演的调度不行,但尼玛的从头到尾那几个演员的口型完全对不上号,现场就是在背台词,配音是后面录进去的,可能是剪辑师不懂苗语吧,但***也不能这样欺骗众生,在大部分人眼里,黔东南山好水好,但是芭莎这个带枪和镰刀剃头事情是虚假炒作的,89十年代的时候一个摄影师去拍照片,看到本地人在剃头,就喊他们用镰刀比着拍了几张照片,发在杂志媒体上就火了,政府趁热打铁才吵起来的,搞得当农民都无心种田了,天天拿着土枪和镰刀表演节目,包括西江,朗德,肇兴,家榜梯田等等一带都是这样的,商业气息恶毒,完全颠覆了苗家人的本质形象,零几年在凯里巴拉河一带到西江,包括兰花村,朗德等等,你只要拿出相机对着老人或小孩咔嚓一下,马上伸手来:"敖块水"(苗语,两块钱的意思),想着都恶心,一起西江没活的时候不收门票,后来有点油水了,只要黔东南身份证都不收票,现在呢?只要是雷山县身份证不收门票,再过几年估计只要不是西江寨上的都要门票了,为什么要把大门搞在下面这么远?要的就是你们每个人出20块钱的车费,不然走路半个小时,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了万恶地步,外地人一来旅游,就什么苗家香苗家甜,几十个苗家姑娘高山流水的灌你酒,你以为那酒不要钱啊,你以为你真的喝了十碗八碗的不会醉,你酒就量好啊?告诉你们,那个不是米酒,是甜酒勾兑的,叫甜酒酿,我们本地人喝那种酒随便十来斤没问题,真正的米酒是苦的,带稻花香的味道,白酒一斤的人,喝八两吹风就倒.

  要想体验苗族人的热情,还是去那些原始地带,没有被开发,没有被商业污染的地方吧,台江,剑河,榕江等那些边远的地方.不过现在要找那些地方很难了,稍微有点感觉的都被政府搞烂了.

  《滚拉拉的枪》影评(五):《滚拉拉的枪》:质朴的生命体验

  很多时候,虽然嘴上说着平等,但潜意识中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先进和复杂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贫瘠而落后的,但实际上更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不懂他们的文化——很难说是因为高傲而不愿接触,还是因为自然和生活环境的阻隔。但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电影,可以将这些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生活方式和概念,通过银幕放大在我们眼前,哪怕这些影像并不完整,或许只能展现其中的一小部分,对我们来说都弥足珍贵。

  《滚拉拉的枪》通过苗族小孩滚拉拉的寻父之旅和成长历程,串起了苗家人生活的许多方面,他们的劳动、对歌、贫穷但又质朴快乐的生活……苗族人的生死观也在影片中多处体现,首先是指路歌,苗家人认为,一个人死去后,会回到以前来的地方,会回到祖先所在的地方,和阴间的父母见面,但是不认识路,要靠专门的人唱歌指路。而对滚拉拉来说,指路歌更指明了他的成长之路——他意识到了快要成人的自己应该承担起的责任。而后来生命树的概念更能凸显苗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轮回的生死观:苗家人的出生时,家里人就要为孩子栽一棵树,等到那人去世时,这棵树会被砍下做成棺材,埋葬后还要再种上一棵树,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生长。片中滚拉拉的好友贾古旺死时,他的生命树甚至还不够做棺材,无奈村里人在征得同意后砍掉了他父亲的那棵,而他那棵将来则留给他父亲用。

  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感情是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部分,滚拉拉和猎人、陌生的农户、唱指路歌的师傅之间的故事,都简单纯朴,没有丝毫的伪装。而明白亲情则是滚拉拉真正长大的标志,影片末尾,离家出走的滚拉拉回到奶奶身边,从大人们手中接过那把象征成人的枪,随着那一声久违的枪响,我们跟随着这个苗族小孩儿完成了一趟质朴的成长之旅。

  《滚拉拉的枪》影评(六):刚刚看过电影,第一时间观感

  刚刚在LA的亚太电影节上看了这部电影,挺喜欢这个温和含蓄的故事,爬上来写两句.首先挺担心这部片在国内公映的票房,不知道有没有上映?唉...这样没有任何明星和时尚元素的电影,估计也就是静悄悄地上,静悄悄地下了.看得出导演用了心,也有情,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比一些所谓国内大片要有意思多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

  电影用的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这在国内院线电影里还是比较少见的,他们的表演让整部片子有了股清新的味道.不错.

  剧本很不错,我看片尾字幕,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是下功夫磨过的.很克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煽情的地方.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苗家背景?里面的很多小细节挺有味道的.

  我很喜欢的一段戏是滚拉拉砍了柴,用车推了去城里卖,想自己攒钱给自己买把成人礼上要用的枪,路上碰见了一个村里长辈.长辈说,"你没有爹,就没人告诉你这个规矩,卖柴不能用车推,只能用肩背",小孩说"用肩只能背两捆,用车可以多放点"长辈说"就是不想让你多拿,才做规矩只能用肩背,你用车推,再有人用汽车,卡车拉,这山上的树就都砍光了""你用肩膀背肩会疼,砍树树也会疼的"(大意).

  片里里用了很多苗家歌曲,很好听,也很地道,是民间歌手唱的.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的是,这些歌好像是录音棚录的,混响之类的效果也加得太多了点,如果录得更自然点就好了,跟电影就更贴了,还有有几段唱歌的段落还是表演的感觉多了点.导演还是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好听好看"了,其实"好听好看"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粗砾也是美.

  其实要说看电影,我还真喜欢看这种的.不过也可惜这样的电影基本上是墙内墙外都开不了花吧.怎么说呢,他没有那些受国外影展关注的"中国地下电影"的某些特质,不太容易从外国人那里弄到太多关注.可是也不是大投入的商业片,所以票房也不会太好.唉...感叹一声,导演真是不容易阿.呼吁大家有机会就去影院支持一把吧.我今天是花8.5刀买的学生票.估计国内票价不会太贵吧.

  今天的影院人很少,不过来看的都没有中途退场的,不管哪国的人都安安静静看完了.可惜导演没来,否则还可以当面支持他两句.

  《滚拉拉的枪》影评(七):含蓄的小花

  故事构思有点像阿根廷的《旅行》,但是格局比《旅行》小很多。《旅行》是绮丽妖艳的奇思妙想的花朵,《滚》只是小草或者小野花。非职业演员状态不够自然,稍显生硬一点,还算自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适感,但会影响电影的评分。剧情有些小地方有点潦草。但整体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

  小男孩没有爸妈,一直是跟奶奶一起生活,他想在成人礼前出门找他从未见过面的父亲(其实他是奶奶捡来养的弃儿),跟奶奶说他要出门去打工,奶奶听了什么也没说,从织布机旁边站起来,给他装了一袋子大米,就又坐回去织布,小男孩就背着米走出家门,奶奶也没送出来,依旧是坐在那里织布。小男孩走了以后,老太太担心,思念,倾家荡产为小孩准备成人礼,都是很含蓄的表现,但就是这种含蓄让人感动到泪。

  《滚拉拉的枪》影评(八):本不属于城市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影片结尾导演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自己的理想及对人类文明的尊重。这是作为艺术家负责任的表现。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叫滚拉拉的16岁的苗族男孩在自己成人礼前寻找父亲送自己一把枪的经典套路,通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目标进行精神溯源——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幸福的寻求。全片淳朴,纯真,善良,一个被世俗隔绝也被世俗抛弃的世界。如此相比我们是多么丑陋。当然影片描写的世界过于理想,可是对于一个夹杂在凡世间的一个小民族,是否像是我们的淳朴,纯真,善良,早已被功利欲望排挤在内心阴暗的小空间从未释放?我们是否该去寻找?小寨的人也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不属于城市。贾古旺去广州打工为了一个帽子莽撞的在马路上奔跑因此出路车祸,他还自嘲广州马路太硬。初次感受城市就接触到了城市的冰冷烦躁与他的世界格格不入。最后不得以回到家乡,进寨子前他让滚拉拉把他的衣服拿来穿上才进寨子,这是一种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他要抛弃污尘回到他的世界,于是他穿上族服回到家躺在床上就安静的离开了,没有伤感。族人简单的解释就是祖先想他了。多么简单的解释啊~信仰此时成了最大的安慰!再就是乌巴拉向银行借钱无力偿还躲在山里,并非是他不讲诚信这也说明了他们确实不属于城市,他们的行为方式跟我们不同我们只认钱,这真的很现实~乌巴拉不能理解我们的行为方式只有躲进山里。躲避城市是不得已的选择。全片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山歌,这也是导演侧重表现的也是影片的最终目的。确实很美```原生态的!未经雕刻如满山的树一样自然的美~

  《滚拉拉的枪》影评(九):主

  央视电影频道还是出过不少的国产佳片的。 《滚拉拉的枪》讲述了快要进行成年礼的苗族少年滚拉拉希望下山找到父亲,让父亲给自己买一把猎枪,等他失败回来后发现自己是被奶奶捡回来的孩子。

  故事内核虽然简单,但也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并且苗族的文化以及苗族人的质朴都为影片增色不少。滚拉拉一路人遇见新的朋友,每个人对于滚拉拉而言都颇有深意。他一直在构建父亲的形象,是猎人、农民还是船夫,是举债在逃、爱上别的女人还是守着使命。船夫教给他指路歌,告诉他亲爹是谁不重要,他忽然明白奶奶是最亲近的人。

  瑕疵在于,电影看完后,总觉得对于我而言没有强烈的共鸣。故事的主人公是苗族少年,讲述的又是被领养的孩子和奶奶的亲情关系,且视角单一,情节带着一点文学性但缺乏生活气息。如果把表达稍作调整,去讲述“相比离去的人,更应该去爱身边的人”,在共性上会更好。

  《滚拉拉的枪》影评(十):相比很多少数民族题材,这个可以了

  里面提到行歌坐月,这是侗族男女相恋的习俗。出现了几首山歌,“你我岁月常相守”最动人。

  少数民族风情片,音乐很美,一个穿着传统服饰的少年穿行在城市,是一种别样的感觉。祖宗传下的规矩,砍柴只能肩挑,为免过度索取,导致山成光头山。这很环保。大概越是与自然深入相处的民族,越懂得自然资源的可贵,努力寻求和谐共处。

  一个异族少年次成人礼,从男孩到男人的必然之路,寻父和求枪两条线交叉,最终身世之谜揭晓,而奶奶卖掉银饰给孙子做了一把枪,这个很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祖孙相拥一刻最动人。

  导演宁敬武因本片成名,很多人以为他前途不可限量,大有接班张艺谋等第五代之势,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被高估了,他其实就是一主旋律搞手,本片只不过瞎猫撞着了死老鼠,题材和本子还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