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7-20 02: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是一部由Chad Heeter执导,Neil Ahrendt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影评(一):中国80万工程师是比不过美国8万工程师的

  看完影片尤其是每回看过中国的高中生活,我都会浑身犯寒,看着中国那geek十足的高中生在炫耀自己数学多么牛逼时候我就想,你除了数学还会什么?羽毛球都被你打成乒乓球了!你会做饭么?你会玩橄榄球么?你还说你会到嘉年华的时候会跟同学唱歌,真想听听你唱。太可悲了。

  还有一句就是他父母说的,他不适合当官,因为他不奸诈,呵呵,呵呵,呵呵……孩子啊,你以为社会学校么?你以为你一科学家在社会上就可以以一颗格林童话的心为人处世么?wake up man!!

  至于会这些乱七八糟东西有什么用的问题我也不想多说,你如果真的以为多做数学题比实践活动或兼职重要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八成说这话的都是些在校大学生,等你们毕了业你们就懂了。

  我也并没有埋怨,我只是觉得中国的教育该认清自己的情况了,经济是重要,但是我们如果把政府行政楼盖得再简陋一点儿,领导茅台鱼翅少吃点儿,我觉得这些钱足够高中生们介绍多一点儿课外活动了吧,橄榄球啊,棒球啊,足球之类的。

  中国80万工程师是比不过美国8万工程师的,也不想多说,乔布斯理科很好么?不一定吧?创意呢?还用说么?那他创意哪来的呢?肯定不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影评(二):pre完了顺手贴资料:关于三国教育制度方面比较

  这篇是我们小组的pre题目,我负责总结了三国教育制度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招生制度方面,一定程度解释了影片中的表层现象

  目录 / 中国 / 印度 /美国

  科目设置/ 3+3,文理固定 /2+3,文理固定/(SAT)1+x,x不固定

  题目设置/ 基础性,解决性/ /创新性,探索

  考试次数/ 1次/年 / 1+N次/年,被动 / 5/7次每年,主动

  招生方式/ 统考,分地域划线/ 分批录取,按类别依成绩 /统考+各高校校 “因校制宜”

  观点:由于中美考试及招生制度的差异,导致中美教育培养理念差别。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以学会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美国培养的是学生,以会学习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而印度培养的是工作者,以学习为路径力图进入良好工作行业的求职者。

  科目设置方面:

  中国大部分地区为“3+x”的考试科目,考试除文理科之外无选择余地;印度学生的高考,即高中毕业考试是进行大学申请考试的敲门砖,考试科目固定,文科为英语、数学、地理历史、简明经济学,理科为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且所有科目均用英语作答,对考生的英文水平要求较高;而美国学生申请大学大多以SAT或ACT成绩作为依据,以SAT为例。SAT1考察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SAT2则为单科考试,学生可以依据兴趣与申请方向,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诸多科目中进行选择,至少选一科。整体而言,美国的高考科目供考试选择的空间最大,而印度较中国则更注重学生的国际水准

  题目设置方面:

  中国的大部分考试科目基于课本,多注重于“解决”现有的题目,可发挥空间少;而美国的考试科目充满趣味创造性,如他们曾经的大学招生开卷作文题目:“创造一个能代表人生的首字母缩写”“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后代,谁是你的父母”,诸如此类,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考试次数方面:

  中国大部分学生通常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之后参加一次高考,此后可每年参加一次,但绝大部分人至多复读一年;印度的大学入学考试不实行全国统考制度,而由各大学自行命题考试印度,学生以考中毕业考试成绩作为依据,成绩达到总分60%者才能参加各大学组织的考试,这些考试集中在4-6月间,学生为了有学可上,要参加4-5场考试,压力极大。而美国学生从高二开始则可参加SAT、ACT考试,其中SAT每年举办7次(海外5次),ACT每年5次,学生可任意选择参加次数,取最高成绩使用。整体而言,美国学生考试机会最多,印度学生次之,中国学生最少,但由于录取比例低(印度每年不到1/3,中国则可到70%以上),印度学生的压力较中国学生更大。

  招生制度方面:

  中国高考依照各省划定分数线按批录取新生,主要依据为高考分数,各地的高考状元受到了各名校的强力争夺;印度招生实行结业优先制度,在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自愿原则前提下,按照“理工——工商——社会——文科——语言”的顺序选拔学生,大学选拔则依据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并预留20%名额弱势群体;而美国的数千所高校由于资质声誉、办学条件、生源各有不同,所以招生计划也因校制宜,提前招生、常规招生、滚动招生,三种招生制度并行进行,机会更多,此外他们更注重智力、能力方面的考量,并用高考分数、高中四年成绩、综合素质三方面综合衡量学生,且分数是第二位,所以曾出现过“1996年165名SAT考试状元被哈弗大学拒绝录取”的历史事件。整体而言,美国高校资源丰富,给了学生最大的因材“选”教的机会,而中、印两国则主要是根据高校实力优先选择学生,学生趋向于选择声誉最好、资质最强的学校,对于个人的兴趣发展考虑较少。

  中国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我国教育正在不断革新,新的高考试点、自主招生制度等一定程度拓宽了学生进入高校的渠道,但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原有的“以考选人”的高考制度影响依旧深远弊端依旧存在——简言之,就是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一卷试天下”的片面性、“一分定输赢”的残酷性。

  综合以上方面的原因,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美国培养的是学生,以会学习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而印度培养的是工作者,以学习为路径力图进入良好工作行业的求职者。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影评(三):教育没那么简单

  本片对美、印、中三国高中现状作了一个简洁的抽样呈现。

  题目关注的是高中总时间,最开始抛出的问题是三国高中生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多少用于学业

  但随着观察推进,慢慢发现其实中、印大量时间学习是因为其他机会不够多,说白了就是精英式的社会期望作用很大。而印度的机会又少于中国,因为中国女生还在定期练习舞蹈小提琴,作为另一种升学选择,而印度男生却只能玩玩耗时远少于艺术培养的国际象棋电脑游戏、唱歌。简单来说这就是片中一位专家提到的社会的flexible的程度,美国大于中国大于印度,所以印度学生发展渠道最单一。但并非越多时间用于学习就越值得推崇,对个人来说,一看国情,二看家庭情况,三看个人能力。而对国家来说,其实也是社会文化乃至治国理念方面的问题,多种族多元文化多种阶级背景,对应的必然是多种评价指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社会文化没变、家长观念没变,仅仅学者有倡导,大概也会收效甚微

  呈现调查对象方面的资料挖掘得不深,而专家、名人的观点陈述得不少。纪录片就像社会学调查,应该证据呈现多些,价值判断少些。

  取样方面,表面看每国都选了一男一女,男的成绩好于女生。但实际上片中上海的两位学生要远优秀于其他四位,且也许不止在学业层面。在中国只排前5%的高中里的名次为20+/900+的学生,可不会跳跳舞玩玩游戏就能考上清北的。所以取样有点问题。当然,中国、美国两个男生更像一些,智力、方法取胜。中国女生则由于材料呈现的问题显得很惊艳课堂表现显得平平,一方面学艺术将上海音乐学院作为备选,另一方面则申请耶鲁,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最终却又升入清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