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2·1枪杀大案》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10篇

2018-07-28 02: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10篇

  《12·1枪杀大案》是一部由刘惠宁执导,王双宝 / 海浪 / 马继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一):20年前,引人深思的西安,令人敬佩的干警们

  近20年前的片子了,到现在还记得那独具陕西特色的片头曲“枪响咧——出事咧——忙活咧——”。但除了大反派叫董雷以外,别的都记不清了,毕竟很早了。唯一记得的是,我那时候还挺小,竟然为了看这个熬夜到晚上2点。 这两天在优酷重新看了一遍(带字幕),终于明白了当年熬夜追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真实,太真实了,几乎没有任何虚构,更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扮演警察的就是当年破这个案子的真警察,用的都是真名拍摄手法也没有太多的花里胡哨,而是极其贴近现实完全写实手法,让人疑心办案的同时是不是有摄像机在拍,令你非常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说情节环环相扣,一个线索接一个,虽然直到最后几集才接触到真凶,但始终好看,让你欲罢不能,难怪当年新闻会有“万人空巷看《枪案》”的说法。此案发生于97年年底,而且因此查出了一系列大小小的抢劫盗窃杀人案。而9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要访问中国,第一站就是西安,并要在南门发表公开演讲并和群众见面。一时间罪犯猖狂古城西安的急需稳定形成鲜明冲突,给此剧增添了极大张力。 演反派的几位,董雷,石头,黄新,汪强也都很出彩,杀人犯凶狠冷漠,西安90年代混混吊儿郎当和没文化气质,都出来了。 除了真实,这个剧还吸引我的是亲切,毕竟是实拍西安城,所以保留了大量90年代末西安的风土人情,那时候我还很小,很多当时熟悉场景现在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我曾多少次想再看看它们当年的样子,没想到在这里实现了!钟楼,南门,含光门,顺城巷,小寨,桥梓口……真是让人无比的怀念!! 还有,就是这部剧也无意地但侧面地反映出当年社会的一些现状。西安,西北五省最发达城市,在90年代末那个基本以火车为出行工具、买车票还没有实名制的年代,这座千年古城鱼龙混杂,非常混乱,宁夏甘肃四川内蒙等多地的三教九流都混杂于此。那个时候国家又正在改革,大量工人面对下岗失业,软弱者忍气吞声默默挨过半生,不忿且文化水平低者则容易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杀人放火以博自己一时之欢。就这样,“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90年代末的西安可以说乱是一种必然。可是,除却个别天性残忍者,很多罪犯都是被逼出来的。譬如说董雷,即使他最后坏成那样,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有一丝良心:买枪时他会拿出20块钱给小保,让他和朋友去吃一碗泡馍;陈青曾经有恩于他,于是他在风声正紧的时候还要让人来给他带东西带话,说日后一定要报答他。我们可以看出董雷虽然有残忍的一面,但并非天生的杀人狂和冷血动物,而是从小失去父母家庭境况、文化极低的教育平和残酷的社会环境把他一步步逼成这样。第一集里他和工友们拿不到薪水,去找老板讨要,只说了一句“你把你耍小姐的钱拿出来给弟兄们分分”,得到的是老板的一顿毒打,和工友们的作鸟兽散。除了董雷,剧中客观描写了当时大量和董雷相似底层年轻人,他们从小缺少家庭关爱,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与成长环境在最应该吸取营养年龄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所以在迷茫冲动中,一不小心就走上了邪路。因此,看这部剧,时常让我想起《水浒传》。人的天性中,善恶本来就是并存的,一个良性的社会运行体系,就是应该最大限度地给每个人以尽可能好的生存状态,从而把每个人的善发挥到最大,恶压缩到最小。有个别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现象;但若犯罪横行,那就值得反思了。如果北宋末年不是君暗臣贪,就不可能有林冲、武松等一批本来想踏踏实实在体制过日子公务员走上造反之路;如果90年代末的国家能够给底层群众,尤其是下岗的、文化水平低的县乡居民农民以更多的关注,可能董雷一类的事情会少很多。 幸运的是,这二十年来,我们亲眼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亲眼看到了西安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良性的推动作用,今天的西安居民也明显感受到治安水平比20年前的大幅度提升,包括东大街火车站、小寨等一度以混乱著称的地带。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今日的西安,早已不是八九十年代那个“脏乱差”的二线城市,而是已然跻身一线城市,更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得到了国家更大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会越来越好,国家更会越来越好 当然,最最不应该忘记的还是剧中以穆文修、李全发、刘刚、刘宏阳、梁伟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安干警,如果不是他们废寝忘食舍身忘死地工作,董雷们不知道还要流窜多久,不知道还会给百姓生命财产带来多大的隐患。只要有线索,只要有蛛丝马迹,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甘肃、宁夏、湖北,他们说跑就跑,一刻不停。线索、嫌疑人查了何止千万,枯燥坚守和审查更是家常便饭。90年代于我是童年,是最充满阳光的年代。但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当年的国家是怎样的复杂,当时的西安又是怎样的混乱,又是有怎样的一批人,不顾身家性命放弃天伦之乐保卫着一城百姓的安全。的确如那句话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真的想对他们说一声:你们,真的不容易!辛苦了!谢谢你们!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二):柏蔚林---城乡隔离是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

  昨天看了法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恐怖》,很有一些感想。法清先生在文中列举了很多令人“恐怖”的事实感慨“我也分析不了,我只是觉得恐怖”。没有冒犯的意思,看了文章之后,直接的印象就是,作者文字很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觉。这些现象其实没有什么不好解释的。犯罪是社会里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各种犯罪行为产生就是自然而言的。但一旦出现犯罪猖獗,难以遏制的现象,就说明社会协调内部利益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会无可避免地成为猖獗犯罪的受害者

  十几年前的时候,国内曾经出现过一个所谓公安破案纪实片的热潮,先后拍摄、播出了一批由真实警察本人演出自己的影视作品,一批有影响的刑事大案被公之于众。据说此类纪实片由于过分详细介绍了犯罪细节、侦破手段,以及暴露出公安人员执法过程中的严重程序纰漏,最后中央有关部门不得不全面叫停。当时在西安拍摄的《12.1枪杀大案》就是其中一部较为出名的刑侦纪实电视剧,还曾经在全国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1》这部片子当时在全国范围播放中,吸引了很多的观众。舆论普遍认为,该片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刑侦警察工作的艰苦,以及与三名案犯斗智斗勇的过程。尤其是饰演主要罪犯董雷的演员,由于其精湛表演,一度名声鹊起。以至于后来西安市曾经有人公开高价寻找杀手,其中要求之一,就是要有该剧中董雷特有的凶相。现在国内的几个主要视频共享网站,还都可以看到该片。

  然而在我看来,这部纪实片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曲折的破案情节,而在于这个一心要树立刑警高大形象导演,却在无意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为平常人所忽视、阳光社会之外的灰色世界:一个犯罪的培养基。这样的一个灰色世界,并不是在西安这座城市才特有,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城市里。导演想要突出真实感,无意中却暴露了社会现实。任何人通过对这部刑侦纪实片里,写实性社会背景观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城市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行的城乡隔离制度

  在这部纪实片中,无论是最早偷枪的盲流少年,还是后来买枪杀人的主凶,还有案件前后牵扯到的多名外来打工人员,其共同的一个特点,起初都是来到大城市讨生活的本份农民,而并非片中蔑称地所谓“混世魔王”。然而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里,由于隔离制度的存在,他们始终都是城市经济繁荣局外人。他们为这座城市提供不可或缺劳动力,却不能分享繁荣的成果。他们只能居住在极其简陋的窝棚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当他们少的可怜的一点收入还不能被保证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们讨公道

  中国早就有一句俗语,饥寒生盗贼。从来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去偷去抢,但是当为生活所迫时,软弱苟且偷生,强梁者就会挺而走险,自古无不如此。这部纪实片里的前前后后背景,虽然不是导演的直接意愿,却恰恰反映出了在今天的中国,一幕幕随处可见的残酷现实。当一个人背负着农民的身份,他几乎没有可能去改变自己卑贱命运,只能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还要受尽社会的歧视。对从受尽欺辱的民工开始,最后成为枪案首犯的董雷和石头而言,在绝望仇恨中,他们没有忍辱偷生,而是选择了用暴力回答这个社会,从报复宣泄开始,到肆意抢劫杀戮,就在他们试图平衡自己扭曲的心灵的时候,这个社会付出高昂代价

  这部纪实片的一大不经意中的贡献,是让观众看到了,在同一个城市,却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一个庞大人群:打工者。他们多是年轻人,很多还都是未成年人,从贫困的宁夏乡下,来到大城市出卖劳动力。毫无疑问,他们没有机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在城市的花名册里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不存在的影子劳动力。他们年轻,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有病的时候,却没有钱去看医生,更没有人过问他们是否得到雇主的公平待遇。在这座城市里,他们体会不到任何家的温暖,也没有一点点的成就感归属感

  然而就在警察突袭检查的时候,观众却可以看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是有案底在身,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通缉的逃犯。为什么,一个个单纯农家少年,刚刚离开家就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答案其实很简单,城乡隔离的社会政策,使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狭隘空间里,而其中的少数几个癌细胞轻易地就可以使一大批年轻人,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去偷去抢,进而就成为了社会的敌人。当一个人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时候,他就什么也不会在乎了。

  就在警察们最终先后抓住了首犯石头和董雷的时候,他们真的胜利了吗?当然没有,只要看一看剧中看守所里,那一群群因为犯案而被抓,来自各地农家的打工少年们,任何人都能立刻领悟到,此情此景之际,貌似强悍的警察们,在事实上是多么的无能无力。面对那些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丰富反审讯经验的少年们,谁能说他们将来一定不会比董雷和石头更凶残呢?而这,事实上就是现在很多城市里,抢劫盗窃多如牛毛根本原因。将来他们又会去做什么呢?

  同样在这部纪实片中,观众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贫困地区农村的日渐破落。年轻人没有出路,只好进城去出卖劳动力,农村只剩下年老体弱者和儿童。而在城市里,他们永远只能是边缘人,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还有很长人生路的年轻人而言,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实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要么在夹缝中忍气吞声地生存,要么铤而走险去做刀头舔血的营生

  在今天的大城市中,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庞大人群,就是所谓的“农二代”。对于这样一个生长于大城市的一代人,虽然他们仍然没有在大城市里合法的各种权利,但他们已经没有了父辈对于城市天生的自卑怯懦,而且要让他们重新回到农村,已经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这样的夹缝中的一代,会何去何从呢?可以说,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态度,是仇恨还是热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社会的未来能否安定和谐。面对如此庞大的躁动中的人口,任何指望警察来稳定社会的企图,都只能是像梦境一般的幻想

  现在很多城市都苦于所谓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但不知有多少人会去想一想,这个城乡隔离的制度在地方罪恶化中的作用。许多人可能会说,改变制度是我个人所无能为力的。是的,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很容易的,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日渐严重犯罪现象的下一个受害者。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喜欢自己发豆芽,就是用一个容器来盛满豆子,然后再在上面压一块很大的石头。我很好奇,那么大的石头不会把豆子压坏了吗?母亲说,不会。有一天,石头被拿开的时候,果然豆芽已经生出来了,沉重的石头也压制不住它们的生命力,但都长得奇形怪状。其实人不也是一样的吗?给他一条出路,社会就少了一个敌人。用一堵看不见的墙把他们与希望隔离开来,绝望之中生长的,要么是泪水,要么就是仇恨。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三):近20年后重刷发现的一个BUG

  快20年过去了,已经从当年的3好学生变成一个饱经世事大叔,一日脑子突然想起一声“枪响咧!”,于是在B站里找到重刷。后来发现B站里很多集存在声画不同步的问题,转战爱奇艺,虽然有广告,忍了。那熟悉的雾霾,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钟楼,熟悉的文商游戏厅,熟悉的光华路工行...剧情和演员都成了配角,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回到了20年前和脏乎乎又无比亲切的大西安。

  废话说完说BUG,剧中可见当时BB机还是主流,但很多社会人已经开始用手机,侦查员也开始借助电信公司调查抓人,康小可的落网主要就是因为手机号暴露。但是在服装厂老板被劫持一案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细节是,石头用一个手机给老板打电话,谎称服装厂着火,老板才急忙调头往厂里赶。老板劫后余生后,肯定知道了厂子没着火是被人编了(陕西话骗了),傻子都能想到这个骗子极有可能就是绑匪,那么顺着这个电话调查,即使逮不到凶手,也是极为重要的线索。但是剧中完全没有体现,相比在调查其他支线剧情时的挖地三尺,忽略如此重要的情况,有些难以理解了。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这起绑架未遂案并没有弹壳等直接证据,所以当时没有和枪案并案,也就没有经八处的手深入调查。而剧中展现的,更多是破案后对董雷集团作案历程的重现,当然这也仅仅是笔者推测。

  刷完之后,特意开车到地铁站,坐3号线去小寨,又倒2号线去钟楼浪了一圈,回想起剧中一幕幕小街,小巷,小店,红色的夏利奥拓,粉巷的第一人民医院,胡乱摆放的自行车棚,穿越的感觉再一次......打住!火车站除了加了一派安检简易房,还四窝烂怂样子~~~~!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四):真是

  因为12月1日的一个推送,偶然想起了这部剧,也想看一下20年前的西安是什么样貌,看完之后有些触动。关于罪犯,董雷,因为报复杀人,因为缺钱抢劫,至于石头和黄鑫,实在不理解,因为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关于警察,那时候办案真心不容易,没有监控没有实名制一点点的线索就是大规模的排查,印象最深的一次线索排查就是因为一个小卡片上写了大佛寺,于是他们去了彬县大佛寺然后找到了大佛寺村大佛寺镇蹲点了四五天并没有什么收获……感觉真实的案子就是这样,充满了随机性,犯罪与破案也都有巧合不按常理出牌是常事。可以说如果董雷去打探小宝的下落时,被泡馍店的店小二摸到了枪,又正好碰到了片警,那这个案子还不知何时会真正告破。几年出现了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案情,毫无关联的人物,或许从一个剧本来讲有些庞杂不具备戏剧性,但这就是现实啊……感叹20年间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想说一句,20年前冬天中国的天气也不咋样么,灰蒙蒙的好像是雾霾哦

  因为12月1日的一个推送,偶然想起了这部剧,也想看一下20年前的西安是什么样貌,看完之后有些触动。关于罪犯,董雷,因为报复杀人,因为缺钱抢劫,至于石头和黄鑫,实在不理解,因为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关于警察,那时候办案真心不容易,没有监控没有实名制一点点的线索就是大规模的排查,印象最深的一次线索排查就是因为一个小卡片上写了大佛寺,于是他们去了彬县大佛寺然后找到了大佛寺村大佛寺镇蹲点了四五天并没有什么收获……感觉真实的案子就是这样,充满了随机性,犯罪与破案也都有巧合不按常理出牌是常事。可以说如果董雷去打探小宝的下落时,被泡馍店的店小二摸到了枪,又正好碰到了片警,那这个案子还不知何时会真正告破。几年出现了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案情,毫无关联的人物,或许从一个剧本来讲有些庞杂不具备戏剧性,但这就是现实啊……感叹20年间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想说一句,20年前冬天中国的天气也不咋样么,灰蒙蒙的好像是雾霾哦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五):想起了郑州的张书海

  这个片子小时候看印象特别深刻。

  记得小时候叫《121特大杀人案》啊。难道是我记错了?

  现在的片子都不感兴趣,于是又找回这个片子再看一遍。

  现在网上的优酷土豆有这个片子,但是其中几集有声音画面不同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观看体验。

  看完以后想起来当年郑州的张书海。

  张书海也很牛,抢郑州市中心的银行,而且成功了。好长时间没抓到。最后抓到了也是碰运气。

  而搞笑的事是,现在网上放的关于张书海被捕的过程与当年最初的说法根本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差异很大。怎么差异大了?被美化了。

  我对这个张书海这个案子一直比较关注,主要是有几点原因:一次,这个事情我知道的非常早,可以算是第一时间知道。因为当时在老家读书,那天刚好我妈从郑州来看我。我妈来的时候告诉我说出城的汽车一辆一辆查,发生银行抢劫案了。第二是,当时回郑州的时候发现火车站确实查的很紧,因为这个抢劫案也确实影响太坏了。你说你要是在个城中村,鸟不拉屎的地方抢个信用社啥的,估计也不会这么兴师动众。你这在银基商贸城抢。距离郑州火车站就二三百米。还炸弹,来福的用。杀几个人。你说能不往死里查么?当时,郑州弄到什么程度?火车站马路边放两个电视,播放张书海抢劫银行的画面还有使用枪支的介绍。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一直没捉住。我当时就觉得郑州市公安局的人特丢人,也可以想像他们压力有多大。市民的口水都能淹死他们。

  那天,电视台第一次播放张书海被抓时候的新闻是这么说的:某派出所民警例行挨家查访。查到这个张书海住的地方,他妻子开的门,但是他听到里面有男人说话的声音。他妻子说里面没人了,发现异常。但是也不敢太肯定,然后汇报以后才调人来抓的。至于后来在网上说的又是对比指纹,又是看门锁的这些,当时根本没这个说法。当时看最早的新闻给人感觉就是碰上的。但是这种说法在一两天以后的新闻里面就不存在了,变成了公安机关人员神勇机智的发现了线索破了案。

  其实当时张书海住的绿云小区在当时的郑州绝对算的上是高端商品房。里面还有别墅区,住了很多政府领导。因此可见,张书海这个人心理素质确实好,也很聪明。第一是,知道抢了银行以后肯定会搜出城车辆,所以他们根本不出城。第二,他们住在最高端的小区里面,与有钱人和领导为邻,就降低了被查的可能性。一般的民警也不敢随便怀疑住在这里的人。

  今天专门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还原事情真相。当年随着张书海被抓,案件被破。估计又是一堆民警立功了,升官了。但是,这个真的是他们侦破的还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撞上的。还是疑问很大。我现在的观点和当时看最早的新闻报道的观点一样,就是碰巧撞上的。

  据说张书海这个案子也拍成电视剧了,叫《荣誉》,但是我还没看过,评分比《12.1枪杀大案》

  《12·1枪杀大案》观后感(六):董雷,你一个独行杀人魔,带什么团队啊,栽了吧。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如果不是克林顿要在六月份访问西安,我想董雷不会这么快的落网,甚至可能会至今仍然逍遥法外,我不是质疑公安部门的办案能力。而是公安部顶着压力,肯定下的力气巨大。外国元首访问,此事关系重大,肯定倾尽公安部各精锐力量,绝不敢怠慢。再者,董雷文化不高,但智商惊人,又心狠手辣,反侦察手段一流,再加上其天生的杀手天分。只不过他还是不太了解自己,又或者这就是宿命,一句话,他没有带团伙的经验,他适合当个独行杀人魔,而非杀人团伙的扛把子。

  我华强哥带团队才是王道。义字当先,董雷杀人完全就是兴趣爱好,跟我们喜欢看电影一样。

  如果他一直坚持自己单干,我想,他会是令人谈之色变,闻之胆寒的中国版十二宫杀手。

  不过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团伙的安全,以及寿命上的持续性。就是悄悄的杀了黄新。

  下面我们先分析一下他们几个的人格特征,董雷自小父母双亡,无牵无挂,我就有这种朋友,他们的自私可以说达到了病态,没办法,他们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这种极度自私的心理,也更让他们提早的认识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生存机会的武器。因为他们没有家,没有退路。石头其人,歪点子多,嘴大,够朋友。歪点子多的人一般胆子小,呵呵,可能人会奇怪,石头都跟着杀人了为什么胆子小呢,我也并不是看到最后审石头的时候看到石头那怂样才这样说的,我是对比着王强来的还有我有一个朋友跟石头有些像,他就胆子小,不过他没石头这样走入犯罪道路。王强其人稳重又心狠,动手能力又一级棒,真是杀手中的蓝领精英。黄新这人弱点太明显,喜女色。如果是我,当初看出一点他这缺点的时候,我就会做掉黄新,不亲自做,可以让王强来干。神不知鬼不觉,当然得找点由头,不然石头会起疑心,这会保证团伙的保密性以及稳定性。

  三人足以继续在杀人行业中扶摇直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