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人勿进》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生人勿进》的观后感10篇

2018-07-30 02: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人勿进》的观后感10篇

  《生人勿进》是一部由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执导,凯尔·赫德布朗特 / 莉娜·林德尔森 / 皮尔·拉格纳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人勿进》观后感(一):两个版本~~

  听说,吸血鬼有个传统,要得到别人的邀请才能进入屋子

  最早对let me in 引起注意,是一位同学问我有没看过(指美版),当时我脑海闪现的是之前在《看电影》中一个男孩拿着刀的照片(瑞典),和关于最近很红的科洛莫瑞兹的介绍似乎有提到这部片子,我即时问恐怖片(本人对惊悚的艺术仍缺乏理解接受能力)?他回答说是剧情片。正合我意。

  可能因为科洛莫瑞兹这部片子较为人广知,但我刚开始还是选择原版,加上因为少看,对北欧风格的片子有好奇心

  画面质感朴实,彻头彻尾的冷峻,以及强烈孤独感黑夜白雪分明,艾丽的眼睛,奥斯卡的头发,这些都是我很深的印象

  之后又闻说美版的难得地翻拍得不错,我也难得地主动故事再看一次。美版剧情差不多,加入了特技,色调也更加恐怖紧张增加点惊悚效果,科洛莫瑞兹的表演确实很精彩。可能因为主演和故事不错,这才成为不错的翻拍片。论风格,没有原版的独特,而是泛滥的好莱坞风格。

  对于这个故事开放结局,男主角带着女主角乘火车离开,看似平静,但许多人会立刻大悟,并感叹男主角可能成为又一个采血人,下场老头子无异。

  我还是相信他们之间的感情怀疑的是感情强度维持时间,也就是永恒问题。女主角有永恒的身体,对这段感情是很大的考验

  我还是忘不了那个老头子,美版似乎强调了他和女主角曾经情人,强调了整部片子的宿命感。可能为了那个,老头子几十年来杀人为女主角采血,因为年迈失手为保护女主角用硫酸自毁容貌,最后还等待女主角吸他的血。他无力,像是被呼喝的年迈父亲,又像是已被舍弃却还卖命的守护人,也像是被遗忘的情人,当然更是一个等待死亡的罪人

  《生人勿进》观后感(二):爱被装在小箱子里敲击莫斯密码

  一个裸体的男孩站在窗前,世界白雪皑皑,同样的干净。楼下刚来的女孩大人只有背影,却已经被人专注地看到。从一开始,就可以预见对话寥寥,却没想到波涛汹涌全在情节之下和表演之间。

  即使每个场景人物不超过两个的镜头配合着被雪覆盖寂静力量,也不觉得单调

  用吸血鬼的题材表现一座雪之美城,我觉得再好不过。

  她的脸色苍白体温冰凉、性情冷淡,和白雪一样质地,却又同样的一尘不染。她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穿着单薄衣服承受严寒,却盯着那个男孩刺杀树木的画面目不转睛。这早已埋下伏笔无可奈何甚至可以说是悲惨境遇,总是能让相同气息的人找到彼此,然后依偎取暖

  或许就是那种冷凄和至暖的融合差异打动着我,让我即使没有流泪没有笑容异常悲伤愉快

  紧张、破绽人生缺口。吸血女害怕碰见太阳生死忧虑,被虐男无法逃脱的命劫矛盾,一切都是合理的。合理的怕、合理的恨、合理的躲避,最后带来合理的牵手

  她的人生,一开始有一个帮手却被人性的质问彻底结束,于是只有孤单一人。他的人生,看似父母健在,却用报纸上的谋杀案来构建自己的柏拉图和秘密世界。没有人能够参与到他们的世界中,然后给之宽慰,再告诉这世上应有的活法

  他们不需要摸索,只需要彼此来暖被。好奇心可以被满足,一时的愤怒可以随时被消解。他们看似承受着成人世界里的恶,却仍旧被孩子的质地掌控。

  女孩撕咬了一个女人,却让她自毁于火中。女孩的道德观从她年幼时候就开始停滞,所以在树间奔跑,在城市中疾走,只是为了满足饥渴的痴血感,无畏地随时杀人。

  这时候什么都可以颠覆,可就连低廉的制作也挡不住的,是源源不断激情。还未成熟的身体,和还未成熟的爱情,两种无拘无束潜力,在结合之后摧毁着一切。

  吸血鬼女孩在游泳池里扯掉了别人的手臂,扭掉了别人的头颅,获救的男孩终于得到了呼吸,那一口气,就像是最孤独的人性之战终于获胜,而这种胜利仅此一次,便会消失。

  那个窗台上对着他说要狠一点的女孩最终把自己当成了武器。胜利之后的鲜花藏在火车这个意象中,抛却了过去的痛和恨,远走高飞不知去向

  男孩望着窗外,看不清表情,却在用手指和女孩对话。在那一分钟里,女孩不是吸血鬼,男孩也不是被虐童。他们用含混不清的姿势告白世人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份存在

  他们不需要。

  《生人勿进》观后感(三):能跟得上那永恒吗

  他有这懦弱性格,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他孤独,徘徊在别人旁边,他无人理会,她是个吸血鬼,她已经12岁很多年了,她实际性别不详,当两个特殊个体遇到一起,注定有一些可以找到共鸣,当老人为了她死去,他注定要担当起这个责任,他们是相爱的,也许会有人嗤之以鼻,跟一个几百岁的吸血鬼怎么能产生爱情,但是,他在乎吗?他的生活本来已经濒死而已,没有朋友没有沟通,本来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他管得着别人怎么想吗?他只知道她严厉惩罚了欺负他的人,他不在乎是否血腥,是否残酷,只记住了,把他从水里捞出来时看到的那双美丽大眼睛,虽然旁边还有血迹,这足够了,一个人的世界本就不考虑别人的眼光评价,只要觉得,在一起很好,就够了。

  可是,他跟得上时光吗?当岁月流逝,他会渐渐老去,像原来的那个老人,终将死去,她还会继续吸血鬼的生涯。也许爱是永恒的,但是他,跟得上吗?

  《生人勿进》观后感(四):邪恶纯真

  惊奇发现自己不仅是老男人控,还有一点恋童。

  在遥远的北欧一片晶莹的皑皑白雪之中,或者是寒冷或者是温暖,或者是爱或者是邪恶,我完全分辨不出来。只看到冰冷的指尖上点点反光的冰渣,和指缝里面殷红的血渍。

  一只12岁很久了的吸血鬼女孩,或者男孩;一个肤色几乎透明的男孩,有着和肤色一样透明的浅金色头发。而他很多时候却像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女孩。他们是真的在相爱吗?或者仅仅是种越界的迷恋

  在这样的氛围下,一切都是纯真但邪恶的。女孩越过了边界,她为了不让男孩失望吃下了人类食物却呕吐不止,她不受邀请穿过人类的门廊却流血不止。她明知越界的惩罚却义无反顾。男孩也许要越过边界,他也许为了爱她而喂养她,也许他也会义无反顾,但也许会厌倦杀戮。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抹去现在存在的这段纯真的爱。

  所以在这一大片冰冷下,所有看似美好东西都被放大,大到越过了美好的边界,让观者心里掠过一阵阵寒意

  《生人勿进》观后感(五):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遥远的北欧地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片银装素裹寒气逼人。12岁少年奥斯卡(Kåre Hedebrant 凯尔•赫德布朗特 饰)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在学校形单影只,饱受欺负;回家后则偷偷搜集关于各类凶杀案的剪报,或者深夜挥着小刀在树上发泄着自己的愤怒。

  新搬来的小女孩爱莉(Lina Leandersson 莉娜•莱纳德尔森 饰)走进了奥斯卡的生活,他们慢慢成为朋友,并逐渐产生爱情。而就在此时,奥斯卡无意中发现爱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

  本片改编自瑞典小说家约翰•林德科维斯特(John Ajvide Lindqvist)2004年的同名畅销书,并荣获2008年翠贝卡电影节最高奖、2008高森博格电影节最佳北欧电影奖及柯达最佳摄影奖。©豆瓣

  《生人勿进》观后感(六):8月25日晚8月26日零《血色入侵》

  曾经翻看过,已经记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只是看了开头15分钟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昨晚算是毅力坚持把电影看完,会有些微微的感觉,早上起来看了影评,才揭开一些隐隐的悬念,电影以孩子的视角来审视着这个白雪皑皑,表面纯净的有些童话般的世界,人与人间关系,其实可以就那么容易,就那么简单,为何又以欺压换取的快感为傲呢?从而让平静的生活中是一个个扭曲的灵魂,世界那就是个疯狂,难道只有吸血鬼以嗜血为生变成习惯,在雪色之中稀释的血色才能惊呼出人们苦痛吗?此时的我,一点点回忆电影中的镜头,越发的觉得这部电影的好,影片中太多的模糊角色回味中都变得传导一种信号,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人心其实只在几句话,甚至是不说话的摩尔电码,在一个魔方,甚至可以是人跟鬼,男跟男,到底我们迷失了什么?

  《生人勿进》观后感(七):细思 极恐?极感人

  看完之后查了一下资料再细思,发现这部电影一点也不简单。

  简洁的情节后面,简洁的脉络背后,有很多东西颇为触动和值得思考

  从吸血鬼角度来说,细思极恐,吸血鬼小女孩(小男孩?),永远存在的纯真而孤独的小男孩,相遇,陪伴,“调教”,……

  一代代……

  从小女孩(小男孩)角度来说,自己成为了吸血鬼(原始吸血鬼?12岁被感染?)一年又一年,永久停留在了这个状态,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男人一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做着相同的事,有着相同的恐惧体验着相同的孤独,却比这个男人还孤独弱小;像《绿里奇迹》的男主一样,得到了自己不知的长寿,不知何时结束,想要快点结束这一切,却又像继续活下去。

  从小男孩角度来说,懦弱孤独无人陪伴无人理解饱受欺负,心中有怨头怒却只会拿着刀子扎树,小女孩恍如他生命中天使,陪伴他,支持他,帮他不在受欺负……

  “此生惟愿一人相伴,心心相知到永远”……一直走成那笨拙杀人屡次失败的老人?……

  从杀人老人来说,此生,是否无悔?从头再来,是否还是相伴她一生?直到最后,给与她自己的血?

  ……

  《生人勿进》观后感(八):所以,记得那些戒指

  钱,各种人给的,是谁?戒指?结婚还是娶人,还都是那么古老玩意,所以,她来自哪个年代

  摆明了是勾引加利用小孩便老头,然后重新寻找,没听她自己说麽,她是知道他能杀人才接近她的,所以,都是有用的,只是在挑选,然后开始,即使如此对于真爱什么的毫无影响,因为,你丫扪心自问,哪个找对象不是有选择的,你自己也是!

  嗯?那厮被阉了?看来更古老了,进宫的时候被阉割了,然后偷了不少宫里的戒指,没记错的话,那戒指都一个样

  不解的是她必须得到话语上的允许和承诺,所以,这厮在感情上十分脆弱么?十分自卑?还是对自己也纠结在真爱与利用爱人漩涡里,不禁也憎恨起自己?或许只剩这个体现感情的点。

  所以,就***这么简单。

  《生人勿进》观后感(九):那令人心向往之的无性之爱

  记得第一次有性方面接触是在10岁的时候,是邻家的比我大4岁的一位哥哥在我鼻尖上轻轻的一吻。其实那时不谙人事,只不过其他年龄比我大的小孩子总会欺负我,只有他一直很照顾我,所以心里是喜欢他的,被他吻的那一刻甚至心跳得有点唐突了。青梅竹马的岁月过去很快,渐渐长大后也不再在一起厮混,再后来都搬了家,竟天南地北,失去了联络成年后一次巧合在大街上相遇,他体型发胖,与记忆相去甚远,手牵着怀孕数月的太太,看我的眼神惊艳的,却也带着点客套的隔膜,彼此匆匆打个招呼寒暄几句,终究是擦身而过。并不觉失落,年幼的朦胧爱意只幻化成那一个吻被封存于记忆里,谁是谁,谁变成谁,早已不重要了。

  在静谧中看完这部电影,戏谑地对在一旁像是被卸下刑具,正准备投身网络游戏血腥厮杀老公说,这原著作者,如果不是十分向往柏拉图,那一定就是恋童癖或性无能者。那男人似懂非懂地看了我一眼,敷衍地点点头便不予理睬。我再望向电影海报中奥斯卡白到略有些透明的脸蛋心情阴郁起来。

  爱情究竟是什么?人类因受了爱的指引陷入对性的无限渴望,却在性欲得到满足以后慢慢地离弃爱情,眼见她日渐消瘦直至死去。究竟是爱之罪还是性之罪?偏爱之于性又难以独立存在,在各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别说你还相信有柏拉图式的爱情——除非,她发生在一对12岁且无明确性别之分的孩童身上。

  是夜,艾丽偷偷潜进奥斯卡的房间,脱光了衣服钻进奥斯卡的被子里。

  奥斯卡:我们有可能吗?

  艾丽:什么?

  奥斯卡: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艾丽:奥斯卡,我不是女孩子

  奥斯卡:是吗?那我们能在一起吗?

  艾丽:现在这样不是也很好吗?

  奥斯卡:嗯是的

  艾丽:那我们以后是不是要做些特别的事情?

  奥斯卡:不用。

  艾丽:那一切都和原来一样吗?

  奥斯卡:是的。

  艾丽:那好吧,那我们就可能在一起了。

  奥斯卡:真的吗?好啊!

  12岁,一个小男孩,一只无性别的吸血鬼,在那个寒冷的雪夜,赤裸着身体相拥一处,承诺彼此相守,但不涉足性爱。除了纯真无邪,我竟想不出其他的词汇来形容这种感情。我愿意相信,这是爱情。

  这就是角色设定的需要吧!12岁,开始对爱情有了朦胧触感的年龄;12岁,还不具备性能力的年龄。被阉割过的停留在12岁的吸血鬼,没有了性征,他与另一个12岁男孩之间,不是同性之爱,也不是异性之爱,而是名副其实的无性之爱。

  也许以爱的名义,性本是美好的。可悲的是,爱情的原理亘古不变,人类性行为的发展却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清楚,性是爱的伸张,抑或爱是性的借口。“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好似某个初夏午睡中的梦境,在身边爱侣挑逗的抚摸中,悸动着烟消云散了。

  有多少人会在岁月流逝中黯然感伤,如得时光倒流,必回到童真年代。越成长越多欲望,越多欲望越多烦恼。莫不如那只小小吸血鬼,无欲无求的12岁,纯洁的无性之美,纯洁的无性之爱,就连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纯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纯洁是永恒的(无怪乎他会被写成一只吸血鬼)。会不会令人心向往之?我想,起码原著的作者会做出肯定的回答。

  和之前看的美版相比较,原版的更温情些,更像是剧情片。很多人觉得美版的完完全全翻拍原版,没有看点,我觉得其实不然。美版真的拍成了恐怖片,与原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吸血鬼对待小男孩的态度上。原版的让人愿意相信并且可以相信艾丽对奥斯卡是动了真感情的,因为并没有交代艾丽“养父”的来历,我们只能根据原著猜测养父是个在自杀边缘认识艾丽的恋童癖者,而并非艾丽豢养的所谓采血人。但是在美版中,欧文看到了爱贝和养父童年时的合影,于是我们想像得出,这只吸血鬼专门挑选与欧文年龄相仿的男孩子接近,并利用其为自己掩饰身份并捕猎取食,欧文会成为下一个养父,并且还会 有若干个甚至无数个欧文,这就让人一下子毛骨悚然起来,从而让这部看似缓慢温情的电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最后爱贝哼唱的那两句歌词:eat some now,save some for later,也影射了这一点。

  《生人勿进》观后感(十):发现很多人都不喜欢去体会北欧电影的那种缓行和张力

  对北欧电影一向有一种体会,就是那种清冷的、几乎凝滞的气质中总是带有一种缓缓地撼倒一切的情感的张力。可以说北欧电影的情感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制冷压缩下直到最后一刻才厚积薄发,那种表面的和缓总是让你不由自主地收缩自己的感情,却又在之后到来的喷薄之时受到更加有力的冲击。血色入侵这部电影就是北欧电影这种特殊气质的一种上佳的体现。

  大家在看过美版之后就总是觉得故事描述的是一对两小无猜的小情侣之间纯洁而又危险的感情,那种感情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闪耀着稚纯的光芒,以致在最后一刻到来的时候,你也只会觉得小女孩去救小男孩、小男孩最后跟着小女孩走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剧情发展的需要,典型的美国电影类型的体现。

  而实际情况是,不管是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还是这个故事本身,所想要表达的都是一种对爱以及依赖的寻觅和索取。想想都应该知道,一个存活了上千年、以嗜血为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男人的女吸血鬼,她有什么理由那么单纯?有什么理由要和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来一段纯真的爱恋?她唯一能够给予的,就是力量和强大的依靠,而这也正是小男孩最需要的。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孤独而冷漠的社会,强权和恶意时时压迫着我们,大部分时候,我们受到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庇护,但像小男孩这样的情况——家庭缺失、独身一人的境况,难免会追求和向往更加强大和值得依赖的存在。就像他们一开始的相识,两个人的走近都是不由自主带着一定的生存的压力的。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的情感确实是各取所需。女吸血鬼因为生存的压力而踌躇时,看到了小男孩身上新鲜的力量和希望;孤独的小男孩也在吸血鬼的身上得到了同伴才能给予的情感和依靠。

  你可以说这段感情是不纯净的,但这种在绝望的境地里互生的各取所需的情愫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更为强大的情感的力量。

  就像我们看电影时的那种情感:直到最后一刻之前,我们都在替小男孩感到犹豫,要不要付出一辈子的感情和生命去陪伴那样一个深不可测却又一次一次拯救了自己的女吸血鬼。可是在最后一刻,小男孩几乎遇害的绝望境地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水深火热,在吸血鬼强力的救护下,我们更加被这种同伴之间的救赎的力量所震撼。于是我们和小男孩一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和吸血鬼一同出走的道路。去他的道德准则、人类规范,我要的只是孤独世界里一份相互关爱的情感。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点:北欧导演都有一种更深层次人文关怀,那就是在北欧那种高福利的、看似高度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是不是得到了更加高质量的生活?是不是这一片和谐景象下,也会产生很多会被我们忽视的黑色斑点?就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更好的世界》想要探讨的和谐社会里的人性缺失,《血色入侵》的作者在叙述一段人鬼恋的同时,其实更想表达的是一种对冷漠社会的迷茫和抗拒。只有看了瑞典版,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层情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