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中爆发》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沉默中爆发》经典影评集

2018-07-30 03: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中爆发》经典影评集

  《沉默爆发》是一部由艾伦·巴隆 执导,艾伦·巴隆 / 莫莉·麦卡锡 / 拉里·塔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 / 黑色电影类型的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中爆发》影评(一):我只看见他的孤独

  这是关于一个沉默的、寂寞的、冷漠杀手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他杀了一个对他完成任务威胁猥琐男,黎明时分,他从都市大厦缝隙天幕底下走来,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小身影完全覆盖了整个画面,这个镜头时长足有1分03秒,这是一个在如今电影里极少可能出现的一个镜头。但这个镜头的心理意义却是十足震撼的,因为之前的所有一切已经完成了足够的铺陈。

  整个故事其实并不会有多么出人意料,孤独的人,因有所期望而有了温度,因期望落空再次跌入绝望,一个杀人者终究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但这部电影之所以够好,是因为我从这样一个特别人身上可以看出任何人可能有的孤独。

  人于这世上都孤独,试图摆脱它,又无法忍受失去它。

  《沉默中爆发》影评(二):Allen Baron 又是谁呢?

  2008年10月25日看了这本碟片,就电影本身没什么特别想说的。尽管我闭上眼睛,扳起手指,随随便便就能举出这本电影的意义。比如低成本,NOIR里的非主流,配乐,当然最最被人称道的是大量的街景,在日常的时间流逝变幻莫测。那......还不如去拍纪录片得了.

  更像一本法国的FILM NOIR 。看到街头的夜景,我就会拿出《赌徒BOB》来比较爵士的配乐,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代配爵士的法国片比比皆是,只是没有像 《沉默中爆发》配得这样满,这样剑拔弩张. 所以即使一切都像极了法国片,可主角气急败坏,也就败坏了我的胃口

  我当然知道,这本电影的主题是孤独,可..可..可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独行杀手》。对人世孤独的处理,那么优雅,那么点到为止,而《沉默中爆发》简直就是把孤独写在脸上,还常不常地往存在主义靠。表面工夫做足了,却没有深入,没有挖掘出最打动人细节。最该表扬的是旁白了,多有文采,多黑暗,可越精彩就越显得失败无法挽回.一部电影如果要靠旁白来撑场面,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文字已经战胜了影像?!

  电视机在“END"中暗下去,我仰头,看到的是梅尔维尔,朱尔.达辛在夜空中熠熠发光。是的 ,我将记住他们的名字.Allen Baron 又是谁呢?

  《沉默中爆发》影评(三):死境中的生命 沉默中的爆发

  一个简直特立独行标本式的黑色电影

  告诉你最简单的故事架构,一个差点坏事女人,一个从中作梗的黑商,一个独自行动的杀手,一个黑吃黑的结局

  告诉你最省略的表演,杀手/导演几乎就没要做表情欲望,大亨/被杀者在被杀前也永远没有证明自己活着,情妇似乎每一秒都在高潮.

  告诉你最直挺挺的镜头,如<Taxi Driver>的装枪一幕,三个固定机位切啊切。前去取枪一镜,低角俯拍一镜到底。看楼下孤儿院,也没有摄像机移动目光好像瞬移。

  但是音乐精致,高潮时往往霸道到癫狂。

  第二人称叙述者多精致,极具煽动性。冷静狂躁并存,纯粹行为伴生的艺术感与黑道现实夹生的产物

  开头一镜与末尾一镜多精致。开始隧道口一点光亮,因摄像机的摇晃而摇摆不定,宛如狂怒的新生儿暴突子宫。结尾,泥泞中的黑,他死了,back in the cold, black silence。而这暴怒的生情的一生便成了Blast of Silence。

  无怪乎叙述者叫主角baby boy frankie bono,世界基调是死境,生命只是短暂点缀。而这才是电影真正的黑色。

  《沉默中爆发》影评(四):杀手安魂曲

  《杀手安魂曲》可不是我起的名字。这是一部纪录片的名字。它记录下了《沉默中的爆发》的制作过程,记录下了本片导演和主演艾伦•巴隆(Allen Baron)故地重游伤感旅程。纽约布鲁克林的街头,肮脏依旧,但也物是人非。毕竟,1961年和1990年隔了整整30个春秋,一部黑色电影竟然要依靠彩色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来重新发现,遗落在制片厂积满灰尘仓库中的文化垃圾竟然也重新凤凰涅槃,在DVD数码化的时代,仿佛一切皆有可能了。不过,重要的还是这种类似考古学式的发掘过程,它必将时刻影响乃至改写着对历史的书写。而《沉默中的爆发》又是部怎样的电影呢?好吧,在它从文化遗珠蜕变成为标准公司经典之作的过程中,这部几乎无人所知的黑色电影,仿佛再一次在废墟的“沉默”中“爆发”了,这一次,它所轰毁的则是整一个对黑色电影的标准叙述。

  非常黑色电影

  毫无疑问,《沉默中的爆发》是一部黑色电影,它拥有着许多被定义为黑色电影的特征:一个孤独愤世的杀手、一个坏事的美女(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一个悲观绝望的结尾。甚至,连它的成本也颇说明问题:这只是一部漫画家处女作,没有明星,没有宣传,一部典型的B级片摸样,被当作垃圾来处置也不足为奇了。廉价、直接、毫无扭捏和做作,甚至不需要任何的演员演技

  不过,时至今日,当《沉默中的爆发》再次吸引人们眼球时,它足以称得上一部最为杰出的黑色电影,它必须被铭刻在黑色电影经典殿堂上,却又会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例外性被排除在外。单就时间就颇说明问题了,拍摄于1961年的《沉默中的爆发》早已超出了史学家所归纳的经典黑色电影生命周期。一般认为1958年威尔斯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是经典黑色电影最后的一个代表作,就其本身的风格而言,黑色电影从三四十年代发展到那个时候,已经从“无意识状态发展至范式模型基本固定的状态,一些以拍摄黑色电影著名的导演,诸如威尔斯、休斯顿和阿尔德里奇等都已经被奉上殿堂,《马耳他之鹰》、《死吻》等片亦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艺术上的另类标志,在黑色电影生命枯竭的年代,黑色电影也逐渐学会复刻和戏仿自身:第一人称叙事、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等标准特征成为拍摄一部黑色电影不得不动用的伎俩。当然,于此相伴的则是此类电影刚诞生时那种无耻美学风格的渐渐消亡。

  而诞生于经典黑色电影消亡之日的《沉默中的爆发》看上去就像是一部毫无意识到黑色电影这一传统的黑色电影,它所有的那些生力、那种恬不知耻的直接、随意和与之相伴的无尽创意,都不禁使人想起原初的黑色电影。任何对影像有敏锐感觉的人,都会从本片的第一个镜头中立刻意识到此部电影的爆发性力量:一片空寂的黑暗,中间一星点躁动不安的闪白,伴随而来的是那个来自黑暗的、自我憎恨也对观众发泄恶意的叙事声音,这是一种纯粹的影像抽象,我们根本无法得知这到底是什么,这要讲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直等到那一刻,闪白逐渐变大,吞没了所有黑暗,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淹没了叙事声,抽象成终于变换成了具体,而火车所到达的终点站正是纽约的宾州火车站:二十几年来在黑色电影中出现得最多的地点,美国巨大版图上最为“黑色”的所在,有太多凶杀案发生于此,有太多宿命恋人必须再次分离,宾州火车站,一个黑暗的故事就此开始重新被讲述了。

  挑战黑色传统

  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成本,《沉默中的爆发》根本请不起明星,导演艾伦•巴隆决定自己就是饰演本片杀手的最佳人选,而担当摄影师的也是本片的制片人;更别提搭建什么昂贵的内景棚了。于是,本片看上去一副十足的业余独立制片的模样

  不过,且让我们看看艾伦•巴隆是怎样解决所有所有这些问题的吧:既然我不是演员,也请不起其它演员,那好吧,我就不要表演,让人物成为麻木的人偶,也让其它人成为无法真正看清楚的人物;没有资金搭建摄影棚,也没有太多充裕的时间来构图,那好吧,就让我们利用纽约这个本身就已经黑色到彻底的城市图景吧。请别忘记,黑色电影的诞生本来就是为了解决一些无法在资金上解决的问题。

  那结果呢?当人物不试图表演时,他们反而成为了罗伯特•布列松的“模特”,这几乎是布列松电影理论在美国黑色电影中的一次搬演。毫无表情、木讷角色,第二人称的提前叙事使所有故事的悬念烟消云散(对!一部由第二人称叙事的黑色电影!),毫无节制的、堪称疯癫的叙事声与冷静的、极简主义式的表演之间形成强烈对比。更有甚之,当巴隆去巨细无遗地展现杀手安装手枪、试用手枪的过程时,我们必然会心一笑:这既使我们想起了布列松的《小偷》,也使我们想起了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

  当然,更加值得一提的则是本片的影像风格。当所有人把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定义为德国表现主义在美国的移植时,《沉默中的爆发》却显示这只不过是人为的臆造。即使事实真的如此,到了五十年代末,表现主义也已经沦为毫无新意可言的伎俩:通过它,电影人们可以简单地把人物的心理外在化,而这种固定的做法正是缺乏思考的颓势。相比而言,《沉默中的爆发》则显示黑色电影拥有着比表现主义更为直接的风格来源,即四五十年代的街头摄影风,以及被称为“纽约学派”的摄影流派。它们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小报中,其对象则是一些有关纽约的视觉主题——在地铁中的人群、时代广场中的夜游人群、肮脏的拳击健身馆、街头商贩、处于阴影之中的摩天大楼、廉价舞厅的建筑体、破晓时分宾州火车站的内景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制片厂内部所内制造的表现主义风格,但却正是后来被定义为“黑色”的风格。

  《沉默中爆发》影评(五):追夢之作

  有一些電影,走的路比較曲折。上映時未必反應良好,看似會被人遺忘。但是,歲月是最好的證明,經年月的洗煉,滄海遺珠總會重見天日。三十年,從美國到柏林電影節,再到CC將它列入影碟名單,經典劇集《神探俏嬌娃》的創作人入行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沉默中爆發》,就是如此一部追夢之作。

  這是一部很典型的黑色電影。獨行殺手、紅顏禍水、強烈的宿命觀及同類電影拍攝技法都一一在這套電影呈現。電影攝於1961年,導演Allen Baron拍這套戲前是一個漫畫師,卻因跟友人到片場接觸到相關工作而迷上了電影,及後更學習電影課程,最後更拍出了這套《沉默中爆發》。

  這是一套極低成本的作品,片長也只有77分鐘。但是導演拍出來的效果,絕不比其他黑色電影經典遜色。影片說的是一殺手在暗殺黑手黨成員的過程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瑣事,側面帶出獨行殺手以孤獨逃避充滿磨難的人生,最終走上宿命之路。導演因資源問題找不到合適的演員,結果在可行的情況下意識到自己就是最適合此角色的演員。這個比阿倫狄龍還要早出現的「獨行殺手」展示出的「人形化的孤獨」實是成功的。

  影片當年將Allen Baron帶到荷里活,卻沒有帶來更好的作品。反而他踏入電視圈更能大展拳腳,製作數以百計的電視節目。在回顧影片點滴的記錄片中,Allen Baron重遊故地,言談間充滿人生感懷,也對荷里活有一絲黯淡的悲傷及無奈之情。三十年後他將影片帶到柏林電影節放映令觀眾驚歎。昔日的追夢之作,可能是導演唯一的經典佳作,最終從幽暗處步向光明,獲得了大家雷動的掌聲及好評。去年,本片推出了CC版影碟,進入了電影殿堂的門檻。

  追夢的歷程總是觸動人心,不管最終成功與否。無論你喜不喜歡黑色電影,這都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沉默中爆发》影评(六):在沉默中爆发的《Blast of Silence》

  http://www.mtime.com/my/170894/blog/1489865/

  恰如其名,一部拍摄于1961年的低成本“黑色电影”(加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片子不是很Noir,比较特别),从拍摄开始就备受冷落,数十年间一直被人遗忘。直到 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有一些Noir爱好者团体和一些相关主题的电影节开始重新放映这部电影,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到了今天,《Blast of Silence》被打上了CC的标签,成为这个备受关注的艺术片系列DVD里的一员。现在再到网络上查看相关信息,“经典”“杰作 ”“Masterpiece”等光环已经笼罩了这部电影。现在我们可以说,《Blast of Silence》真正的在沉默中爆发了。

  Allen Baron,一个没什么太大影响力电视剧导演是这部电影的主宰, 《Blast of Silence》是Allen Baron拍摄的寥寥几部电影作品之一,是他的大银幕处女作。在他的大部分从影生涯中,他一直在东一集西一集的拍摄各类电视剧作品,出现他名字最多的一部剧集还算有名:《Charlie's Angels》。在这部预算很低的作品中,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成为该片当仁不让的核心,当然这么做估计是为了省钱。

  来自克利夫兰的职业杀手Frankie Bono受雇来到纽约,他得到的任务是杀死一个匪帮的小头目Troiano。Frankie小心跟踪Troiano,调查他每天的行踪,以选择合适的动手时机,同时也在慢慢的培养他心中的仇恨,因为仇恨一切是一个杀手应该具备基本素质。但事情并不是那么顺利,在圣诞夜的纽约大道上游荡的Frankie遇到了早年自己在孤儿院里的熟人Peter,并渐渐的对Lorrie——Peter的姐姐有了些许感情。不再仇恨一切的Franki遇到了困境,一边是冷血的谋杀任务,一边是对内心感情的渴求,同时还有雇主的威胁和流氓的敲诈。事情变得有些不可收拾,而 Frankie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毁灭之路。

  很典型的黑色电影情节,与早一些的经典Noir在剧情上的仅有的区别就是:它太简单了。缺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倒给了这部电影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尽管继承了经典Film Noir的众多优良传统,但是这部电影总体上看上去更像是一部新浪潮作品。影片有着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新颖的叙述模式,低成本带来的粗糙质感也给了影片别样的风味。

  apshot20081012205237.jpgsnapshot20081012205414.jpgsnapshot20081012205510.jpgsnapshot20081012205545.jpg

  在影片的开始,一个男声旁白用第二人称述说着 Frankie Bono的诞生,同时一片黑白的镜头里中心的一个亮点晃动着渐进变大,最终变为一个隧道口。随着火车上的主观镜头从隧道口呼啸而出,Frankie Bono也随着旁白的解说诞生了,他作为一个杀手诞生在了纽约的宾州火车站,穿梭而出火车也就带有了一些生殖方面的隐喻。我非常喜欢这个第二人称的旁白和由这旁白主导的这种故事的展开方式,用“你”叙述的旁白显得控制力极强,他指导着主角的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理活动。贯穿电影始终的旁白已不仅是一个故事讲述者了,他就在你的眼前操纵控制着这个故事,这带来了一种较新颖的观影体验。观众导演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有了细微的变化,影片本身也多少带上了些后现代的意思。

  低成本的拍摄条件倒是给了影片很大的自由度,画面结构和镜头语言对传统的好莱坞影片模式有着较大的颠覆,很多镜头的拍摄也颇为前卫,比如前面这个用枪对准摄像机的镜头。还有在酒吧里的一场戏,一系列仰拍特色的快速剪辑切换很有些奥森·威尔斯在《Mr. Arkadin》中的风采,风格鲜明同时又精彩的表现的人物之间的戏剧化冲突。另不得不提的是,酒吧中的歌手的演奏很摇滚,相当的好听。

  apshot20081012213710.jpgsnapshot20081012213752.jpgsnapshot20081012213759.jpgsnapshot20081012213902.jpg

  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安静的镜头,背景始终带有风格很自由的爵士乐,随着影片的进行,这爵士乐也愈发的癫狂迷乱,预示着故事本身的混乱状态。在少有的没有配乐的场景里,背景音往往是放大的城市的声音,人声、脚步声、汽车声,再加上片中大量的街景镜头,使得影片颇有些城市电影的意思,有些纪实性的直接展现了60年代的纽约街头的面貌。正因为如此,《Blast of Silence》总是会让人联想到《Taxi Driver》。对我来说,由于街景和爵士乐的结合,我首先想到的是《Elevator to the Gallows》(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相对于《Elevator to the Gallows》的爵士风情,《Blast of Silence》里的爵士乐让我听得实在是比较闹心,我还是觉得配乐要在适当的时候响起来比较好,没完没了的不免就麻木了。

  尽管一直被贴着Noir 的标签,拍摄年代与“最后一部黑色电影”《Touch of Evil》相距很近,但我想最适合它的标签还是Neo Noir — 新黑色电影。原因很简单,主要在于它的颠覆性,它结构情节更为简单,更注重心理描写。主人公的纠结心态和道德迷失以及最后的宿命论结局,这些主题很传统,但是表现手法很新颖。是的,它黑,但它黑的很新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