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夫子》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孔夫子》的影评10篇

2018-08-04 03:2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夫子》的影评10篇

  《孔夫子》是一部由费穆执导,唐槐秋 / 张翼 / 司马英才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孔夫子》影评(一):倏然豪放力不从心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费穆仿似神一般的存在,于是,《孔夫子》的发现修复,成了人们期待容器,然而庐山真面目的显现,人们却无法承受礼物的轻,《小城之春》成就永远的定格,也将《孔夫子》镶嵌到了历史之中,于是,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大过了其文本本身……民华,或许《孔夫子》让这家转瞬即逝的电影公司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孤岛时期,这家爱国的电影公司,不惜时间成本完成了电影的拍摄是的,电影的美学价值是非常高的,然而过于沉重的爱国隐喻以及说教,使电影的叙事索然无味……所以,不提叙事也罢,就说说美学价值,古琴,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古琴始终伴随着叙事,沧桑几声,映衬了孔子的心境,电影的拍摄有很多字幕的切入,这很有点默片的风格,仿佛最开始声音欠缺也并不那么遗憾,声音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很多余,但是古琴的琴声,却表达了中国人坚韧,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是电影的一个特质,电影中很有舞台剧的调度,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完成了大部分戏份,然而不难发现,这些空间大都很空旷,因为孔子所居都是陋室,但是窗户就成了画面中“活”的成份,这是孔子的自然态度,窗户好似一幅风景画,是内外成了动和静的映衬,费穆在电影中不仅贬斥了投降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也赞美独身其身的颜回,奋勇抗敌的子路,这种对孤岛时期日本侵略的态度是昭彰的,然而,当时的观众是否能够接受?之乎者也中,是否注意到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娱乐性?显然,孔子是一个过于宏大题材,费穆的感情细腻,是一个婉约诗人,但是忽然的豪放,自然有些力不从心……

  《孔夫子》影评(二):一点感想

  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统儒家思想在面对西方思想的大规模入侵时呈现出了退让局面。思想文艺界将这种回应表现于其作品中,上海都市摩登与欧化逐渐成为日常风气融入到上流社会生活中

  1940年代的上海孤岛,电影制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影像隐晦地表达对时局的看法。费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气息浓厚的进步导演参与其中。《孔夫子》延续其一贯的中国化影像表达,从《天伦》到《小城之春》,费穆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融入其作品中,使他的电影带有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血脉

  在这部电影中,费穆将孔子去圣化,表现了他周游列国讲学,不断尝试入世但失败过程。在战争时期借儒家思想“修其国”,很可贵

  《孔夫子》影评(三):这个可以有

  之前在豆瓣嚷嚷说要看,结果昨儿在北大放,王曰善童鞋就给留了票,于是偷偷从考题里面溜出去猎奇了一下。

  虽则BUG有,囧台词有,囧腔调有,囧剧情有,但是这种散文叙事一样调调依然是审美喜欢的,审美上喜欢的意思是,只有跟一大伙人坐在放映室看才能看得进去,自个儿窝在被窝里定然就走神睡着了= =|||

  大爱唐槐秋的造型,最初秒到我的就是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一张剧照,只一个背影就大爱,没想到转过头来居然更好。没有把他跟想象里的夫子比较,只是觉得身长九尺多,精通诗书,射箭,弹琴的夫子可以是这样的。传说拍的那会儿每次化妆要五个小时,其实还是挺值得的。头一场讲学是没有声音的,但弟子位置,夫子的神态都叫人感动的很,后来我想了想原因大概在于乱世中的沉静肃穆心怀天下却不乱方寸,古代的男人人心动的地方大多跟这种从容有关

  再说细节。这是最要赞费穆的地方,孔子的伟大屡屡是通过他的弟子展现出来的,所以费穆把很漂亮又很切合历史的细节给了孔门中在《论语》里最有魅力的三个人:颜回,子路和子贡。

  先说我最爱的颜回。

  颜回一出来的颜我是不满意的,总觉得不够一箪食,一豆羹,身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淡薄五官有点太精致了,而那种精致给人一种精明感觉,颜回不是这样的。但是颜回的淡薄又是很难在影像里面表现的,胡玫的孔子让我吐槽的预告片里颜回下来推车,跳进水里救人就狗血的可以。但是费穆用的这个细节却让人很舒服:背着柴回家的颜回把家里最后一碗饭倒给了屋外挨饿的老人,整个儿的过程没有一句台词,颜回的神色也是淡的,仿佛不是什么大事,不是施恩,也不求回报,只是想这么做就去做了。

  结束时候心里很感动。论语里的颜回是会这样做的,介于道的放纵山林和儒的威仪朝堂之中,君子处陋巷,但为心安

  而后是子路。我一向觉得孔子是很喜欢子路的,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子路经常愣头青一样傻乎乎的就中枪,被孔子明损暗损的,可是每回精彩的谈话总有他,被骂了下次还有他,直到他战死之后孔子的那句天丧予,要说孔门里孔子最宠的,应该就是这老兄

  所以,孔子讲学的时候,讲中庸之道,用道具,要添水,添水的是子路,射箭课,做示范的是子路,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守夜的是子路,说得是子路的勇敢

  子路的可爱,是孔子有回上音乐课,弟子在听,他一个人在窗边走神儿,要杀了他看不惯的奸臣阳货他们,结果孔子说,你怎么不戴冠,一七八尺的大男人像小媳妇儿似的跑了,当时放映厅里面哄堂大笑,于是我就知道,之后一定会拍子路扶冠而死的一幕,死前还记得老师一次偶然的教诲深深的虐啊,咧嘴的时候简直要哭。

  子贡倒是没有这么突出,子贡的性格特点言辞对答的机敏上,似乎没见有表现,但是最后弟子凋零的时候,是子贡带着他的学生回到杏坛来,看望老师,孔子只说,你能来,很好。短短一句话是多少年的师友基情啊。(喂!

  最后弟子凋零,孔子执意一个人站在他曾经讲学的杏坛之上感慨世道,底下只有凝神细听的子思一个,杏花开的还和当年一样,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呐。但也是一种传承,他没有做成的事业,有子思,有曾子,有孟子,总有人会传承他的思想,会有一辈人一辈人的努力,当他们一次次面对空荡荡的杏坛之下的时候,人生短暂的交汇和那么多虽然不能实现却依然执着理想已经替他们铸成了不朽。

  所以,虽然南子的衣服一点儿也不春秋,讲话的口气脑残,打仗时候拔剑的方式不对,颜回那时代他吃不了白米饭一堆一堆的BUG,但还是很感动呐。

  《孔夫子》影评(四):制作严谨拍来一板一眼

  耗资十六万元制作一年的巨制(当时一般电影只需八千元),讲述孔子和以子路为首的弟子一生追求理想不遂而死的事迹,原失落数十载,及後在香港发现和修复,亦是民华影业的创业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编导费穆为影片作了大量考证,竭力还原历史,制作态度严谨,拍来一板一眼,遗憾成绩不彰——全片舞台剧味浓厚,演员除张翼以外表呆滞,选材亦显夫子说教,建议观众要先对孔子世家有所了解。影片缺少部份声本,未知何故被剪掉的「颜回的仁」等精彩段落料会稍後补回。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4/confucius-1940.html

  《孔夫子》影评(五):时代需要[孔夫子]

  [孔夫子] 1940年、费穆、中国、96分钟、中英文字幕。

  今夕何夕兮,得与君子重逢——

  2011年,湮没70多年后,[孔夫子]得以重现天日,并在中国大陆放映。

  三个时代也在此交汇:春秋时期的孔子,孤岛时期的费穆,和当今时代的话语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已息——

  今年也是费穆逝世50周年。斯人已逝,情怀仍存,并向我们提出了不朽的命题

  ——历史如何重述费穆;时代如何重构电影;视野如何重现孔子?

  一、过去的时代: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福柯语)

  蔡楚生曾为这部影片做过题词:“时代需要[孔夫子]”。

  那是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那是1940年,日本侵华,上海沦陷,电影在租界苟且偷生;

  当纷乱春秋与动荡孤岛两个时代的语境叠加起来,影片便充满更多隐喻及可阐释的意义。

  □儒者和圣人

  费穆,第二代文人导演。他儒雅敦厚,却心系天下:“一个古老国家,一个愚昧的社会,恰巧象是一块长满了榛莽的荒地。是那样深深郁郁,又是那样浑浑噩噩”;他处于乱世,却试图拯救:“黑暗之中没有光明,是要将光明投入黑暗。电影从业员们,背起十字架来吧。”

  孔子,则本身就是一个被符号化的神话人物,如影片开头将孔子与耶稣和释迦牟尼并提,[孔夫子]也不可避免涂上一层神化色彩。但费穆目的却在于复原一个“人性”的孔子,在影片开头便用字幕向观众解释:“本片对于孔子的一生事迹,学说人格,愧不能表现万一,倘有若干真实处,倒是观众自己的感情印象之真实”。他认为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却做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牺牲”:他有一腔热情一身正气,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因生不逢时,只能颠沛流离,难圆夙愿

  即便如此,孔子也是一位英勇斗士智者,并如慷慨的结尾歌所唱:“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之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费穆也试图延续其圣人理想,为混沌孤岛带来救赎之光。

  □叙事和影像:

  作为中国民族电影美学的集大成者,费穆把电影看作一种不同戏剧独立艺术,并不强调其戏剧性,在[孔夫子]中,他也仅以孔子的生平事迹为线索朴实直叙:

  齐伐鲁,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孔子从讲学至从政,推行仁政,使鲁大治,在齐鲁谈判中赢回失地。然齐国使出美人计,鲁定公陷入酒色。孔子愤而离鲁,周游各国,宣道义,推仁政,却皆不得重用。他历经几多困顿,在会见南子和困于陈蔡后,无奈返鲁,着《春秋》,明是非,晚年身边仅余孙子一人。当他重返空寂的杏坛讲堂时,出仕子贡仍在,但颜回和子路已死。他孤独立于讲坛上,虚幻影像中,往日弟子纷至沓来

  另一方面,费穆又从中国戏曲和古典艺术中取经,甚至拍摄许多戏曲片。他说“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与充满深厚文化内蕴的故事相比,其影像也体现出东方影像美学特征

  比如转场,体现古典美学的以虚代实,如画面由孔子责子路“大丈夫岂能不带冠”转到孔子的不断变化的冠帽特写上,暗示着孔子不断升迁;构图,带着水墨画抽象意象感,如当孔子悲愤的喊“天丧予”时,他被框在一个长方形窗框中,窗框中又有一长方形门框,而双重画框外,前景树木形成倒影线条状映照在雪白墙上;光影,如传统皮影戏般的气韵流动,如孔女在夜晚祈求父亲不受小人之害时,背后是风中轻扬的白纱帘,窗外竹影投映其上,暗影浮动;场面调度,如传统戏曲的舞台程序感,如齐王和黎鉏商量加害鲁国时,他走入屏风中,黎鉏紧跟走入,镜头却仅拍摄前景的屏风,暗示两人密谋;同样,布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写意美感,如南子会见情人公子朝一场,宫廷场景充满了神州古韵

  □自由与局限

  那是一个特殊的电影时期,然而费穆却一如既往坚守。在“孤岛”戏说历史的娱乐风潮中,在7天可以拍一部[三笑]时,在众多影片公司争相哄抢同一历史题材时,在拍片成本为平均8000元时,费穆却十足严谨细致,第一次挑起用银幕再现孔子的大担,用16万的成本,花费一年多才得以完成。且在其时新文化运动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思潮中,费穆冒着被称为保守危险,抒发自己的儒家情怀和仁义理想,让大众重新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实是具勇气与担当。而这样的认真,也与背后支持不无相关。金信民、童振民两位制片人变卖资产、专门成立民华公司支持费穆拍电影,他们对费穆的热爱和对电影教化作用的坚信,使这部并不以商业诉求良心之作得以曲折问世。

  而费穆虽有其自由,却也自有其局限,他可以为拍摄雪景而专门等待下雪时刻;也可以为一个镜头拍摄通宵,还保持即兴发挥特色,到了现场才告诉演员们台词并等他们现场念熟;却也要面临纷乱战局、动荡租界、物质不足和收集资料困难,影片中也有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齐鲁两国会面时,子路拔剑阻挡威恐鲁王的东海野人后,几次插剑都难入鞘。这是一个明显的穿帮镜头,精益求精的费穆因条件也难免放弃自己的尽善尽美

  二、当今的时代:

  “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余华语)

  当今时代,是工具理性发达、传统文化式微的时代;当今时代,又是一个浮夸消费国学”与重掀“孔子热”的时代。当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失落,当急速发展需重寻精神支柱时,儒家的道德伦理精神便有重读的必要。

  而学界今日的一个热点话题便是“重写中国电影史”,就如在北大展映时郦苏元教授所讲,也许我们可以由[孔夫子]来重新看待孤岛电影;也像《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所说,这种电影需要我们不断重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重读也将不断延续下去。

  □修复与更新:

  1938年,金信民和费穆因躲避战难暂居香港而结缘,当时便产生拍摄[孔夫子]的念头。1940年,影片于上海公映,42年一度重映,其后散佚。大半个世纪后,却有隐名人士捐出其硝酸底片。香港电影资料馆和意大利合作,修复大量损坏的菲林,使残片复活,并于2009年在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放映。2011年重映的[孔夫子]则是修复第二阶段的产物,即根据科学证据和文献资料,将九分钟残片重放入原87分钟的初版中,尽量恢复作品的本来面貌。

  此版本有约五分之一部分因原胶片声带受损而缺声,但黑白画面清晰,对白配乐也大致还原,且在字幕上也颇有创新:为每说话角色标注其身份,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以及关系。美中不足的是,此版本是可能是复映的重剪版本(非费穆所剪),而非1940年的初映版本。

  □误解与重读:

  费穆本人在中国电影史上屡被误读重提,他曾被指责为消极灰暗,也曾被推到中国第一大导的宝座上。不论对错与否,也不展开讲诉其间复杂因素:时代趋势、意识形态、价值诉求……仅用《余华文集》中的两句话来简单说明:一,“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二,“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当今重看[孔夫子],也需更客观的视角。有人以今日商业片标准指责此片将孔子拍摄得过于悲情,全无情趣,故事也不尽吸引;然而在孤岛时期,这个怀有家国忧虑的孔子,无疑是费穆本人的写照,也是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民族危亡时刻,怎能故作轻松;国破家亡之际,何以娱乐调侃;又或众多孤岛电影可用戏说历史来逃避,用粗制滥造来争抢市场,费穆的严肃认真,正是他敢于直视与反叛之勇气。

  虽其艺术成就确不能与[小城之春]相比,也并不能形成费穆美学上的一大突破与颠覆,但它却在费穆影片序列中承上启下,其发现也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空白。而比其明确寓言化的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更含蓄,比其直白宣教传统纲常的[天伦]更悲怆,[孔夫子]算是费穆前进的一步,且又延续了一贯的独特美学:一种在走向[小城之春]途中逐渐完善的东方美学。

  □对比与反思:

  人们总习惯将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与费穆版本相比,胡玫2010年的[孔子]与费穆的[孔夫子]也难免同时进入人们对比的视野。

  隔着大半个世纪再看孔子,大师之作仍具不可超越之深度。并非厚古薄今,仅客观而论,虽两部电影整体故事走向类似,但胡玫的电影更商业与媚俗。一些戏份明显为了商业设计,如无端加入意淫“子见南子”的暧昧戏,并为保持孔子“眼神的单纯”而刻意“暗杀”了南子;如按照正邪冲突模式将孔子出走原因简单归为政争失宠;再如虚构颜回救书落水而死的煽情桥段——对比这些刻意匠心,费穆电影反更显洒脱简洁,也更近真实。且[孔夫子]手绘地图展示的春秋乱世景象和蒙太奇片段呈现的天下纷争之态,具胡玫版不具备的全局观点。当然,也许最重要的不同在于,胡玫在试图商业妥协和精神保留两方面游离,却丢失了纯粹费穆所具备的那份人文情怀与艺术气质。

  原登于《看电影·午夜场》2011年6月号

  《孔夫子》影评(六):观费穆导演1940年《孔夫子》

  此著早有耳闻,今日一偿心愿。影片背后之传奇,业已广为流传,道听途说之词不再赘述。只将观影之感略表,日后警醒自己。

  影片开场,是一场仪式。

  古时,军队出征前要举行庄严的祭祀礼。列阵,生杀牲畜,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号为“衅鼓”。

  导演在有限的条件下(影片投资8万元,在当时已是巨资)完整地表现了这场仪式。可惜这场戏的声音遗失了,我们只见奏乐,只见击鼓,只见行军阵列,却不闻其声,虽有遗憾,倒加重了“庄重”之感。

  齐伐鲁,鲁民报复齐军,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天下苍生期盼圣人现世。

  鲁君昏庸,身侧佞臣(少正卯)、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乱臣(阳货)为患。

  孔子劳心治学,用各种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思想。

  有一场戏安排地特别好,阳货与少正卯密谋造反,少正卯问阳货如果失败该如何?阳货说万一失败,可以逃去齐国,齐国素有吞并鲁国之心,再者可去晋国,少正卯说晋国已经很强盛,你去了未必有用武之地,阳货脑筋一转,又转到卫国,卫国四面受敌,尤以晋国之患最甚,若到卫国必有重用。少正卯笑而不语。

  寥寥几句已把各国利害情势交代透彻,也成功刻画了少正卯的阴险狡猾和阳货的鲁莽自大。

  孔子从政前,在学堂为众弟子奏乐,子路满心焦躁,打断夫子,他想说,国难之际,大丈夫应该挺身而出,子路忘了戴冠,孔子笑言:大丈夫岂可不戴冠?

  紧接蒙太奇段落,以孔子之冠做特写,冠的变化代表孔子官位的晋升。

  导演在孔子生平事迹的选择上有很明确的取舍,轻“政”重“教”,大篇幅讲学,周游,字幕略述政绩。

  我当面向费明仪女士(费穆导演之女)请教了费穆导演的“取舍”,费女士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是由费穆导演亲自剪辑的,电影拍摄的素材远不止这些,在“取舍”问题上费穆导演也曾非常头疼。

  其他细节:

  片头人物表:

  孔夫子⋯⋯唐槐秋

  子路⋯⋯xxx

  子贡⋯⋯xxx

  颜回⋯⋯xxx

  诸侯

  鲁公⋯⋯xxx

  齐候⋯⋯xxx

  卫君⋯⋯xxx

  鲁国人物

  阳货⋯⋯xxx

  少正卯⋯⋯xxx

  季孙⋯⋯xxx

  卫国人物

  南子⋯⋯xxx

  孔悝⋯⋯xxx

  蒯聩⋯⋯xxx

  春秋纷乱,在诸侯、各国人物前标注,帮助观众了解各人物的身份、归属。个人觉得现在的历史大片亦可参考。

  (备注:这算不上一篇完整影评,只是记录我最感触之处。)

  《孔夫子》影评(七):孔子是誰?----與《孔子.決戰春秋》對讀

  (劇透) 費穆的<<孔夫子>>去年首映,今年的修復版加進了九分鐘左右的片段。巧合地,胡玫導演的<<孔子.決戰春秋>>也在這一年上映。不少人把新作視為中國「和平崛起」的「軟實力」展示。這種社會背景分析的闡釋,就如解讀<<孔夫子>>時不免考慮電影攝製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意義。

  內地學者李零認為「去聖乃得真孔子」,曾以<<喪家犬>>為題著書。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困於陳蔡兩國之間,絕糧七日,落泊之狀被形容若喪家之犬。在兩齣孔子電影中皆有此場面,突出孔子作為一個擇善而固執的悲劇人物,試圖為聖人「去聖」。

  但新舊兩作在這一點上仍有不少分別。胡玫知道觀眾怕說教,把<<論語>>的內容編織進情節之中,但費穆的版本卻很少直接引用<<論語>>的對白,更多心思放在佈景和配樂上,襯托孔子的起伏的際遇和心境。例如戲裡窗戶的設計,抽象化地只是一個矩形,有時框着外面的樹影,有時框着困頓的人。這種心理象徵與環境的烘托,是<<決戰春秋>>的所缺少的。

  這種不足也許是因為要把孔子包裝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在電影的前半段步步高陞,與政敵周旋,又平定戰亂。但費穆鏡頭之下,孔子升官過程只是簡單地以構圖不變的連接融鏡,映着孔子頂上官帽的轉變。然後「夾谷會盟」一場,表現他執着周禮,齊王羞愧得交還魯國三座城池,不像新作中孔子得意地憑計謀與口才奪回失地。相較之下,新版把孔子描寫為悲劇人物的嘗試是不徹底的,他只是一個落難的英雄。當中國要「和平崛起」但同時充實軍備的背後,仍是防範外敵的心態,藉此肯定武力的重要。諷刺的是今天中國之強勢已不可能有外國來犯,反而費穆在國土被侵之時拍攝的孔夫子,卻沒有這樣的尚武心態。

  新作的結局更有一點「再神聖化」的傾向。孔子一身白髮、白鬚、白衣的造型,在柔焦鏡頭下溘然而逝,像得道成仙。之前的困厄彷彿是英雄的修鍊過程,最後修成正果。但在<<孔夫子>>的結尾,他回到杏壇,空曠的遠鏡下懷想昔日眾多弟子皆已離散,大志未竟,頹然昏倒。雖然費穆最後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歌曲來讚頌孔子,但故事裡的孔夫子最終感歎「泰山要倒,樑木要斷」,失意不能舒懷。孔夫子成不了英雄,甚至連新作中孔子靠寫作講學而得到的安慰也缺少。孔子是悲觀的,這種實感使他成為徹底的「人」,然而,因此孔子的德行和堅持才能為歷代面對困境和強權壓逼的人----包括費穆----帶來一種跨時空的共鳴和盼望

  (原載於am POST #77, 2010年5月)

  《孔夫子》影评(八):[孔夫子]

  生存在的“孤岛”之上,礼乐教化的理想已然就要折戟沉沙。费穆于悲怆之中寄情思于孔老夫子,在圣人光环的背后,他探看到了同样的无力与绝望。[孔夫子]是一部严肃的电影,它还孔子一个丧家犬之名,用凡人之力散尽了古装浊流。

  2001年,香港电影资料馆收到一位匿名人士的捐赠,捐赠物中赫然列有费穆[孔夫子]的影片菲林。经意大利的影片修复工作室L'Immagine Ritrovata修复之后,散佚了半个世纪多的[孔夫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孔夫子]上映于1940年末,此时的上海已经被侵华日军占领。但是,上海的租界区仍享有片刻的安稳。这期间,外地富商、地主为避战祸蜂拥而至,再加上租界当局打压进步电影,这些因素极大地左右了电影的制作方向。而上海电影业一方面投机心理严重(例如张石川将其早年拍摄的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拿出来再映),另一方面为求自保,不得不追求商业利益,大量出产古装片。于是,在租界区这片“孤岛”上,中国电影再次迎来了畸形繁荣。结束这股古装片潮流的,则是费穆的[孔夫子]。

  费穆能够拍摄这部影片,还是得益于他几年前的际遇。1937年末上海沦陷,费穆避难至香港,通过张翼([狼山喋血记]的主角“老张”)结识了商人金信民。这位金先生是个影迷,他向费穆提出,想组织一家电影公司。两个人一拍即合,金信民再拉上他的好友童振民,合办了“民华”公司。鉴于当时的古装浊流,他们决定开拍一部严肃的作品。所以,一直萦绕在费穆心头的“孔夫子”终于有机会化为光影诗篇。

  费穆于1940年初开始拍摄[孔夫子]。影片预算三万元、周期三个月,结果却花费了十六万元,差不多一年时间才告拍竣。费穆的要求极其苛刻:在拍摄“孔子抚琴而歌”的戏时,只是一个镜头就拍了一个通宵;为了雪景,耗费数日;配乐花去三万元(当时一万元左右就可拍戏)。而且据香港电影学者黄爱玲推测,面对当时复杂的形势,费穆“可能不知道应该如何拍下去”。总之,[孔夫子]还是拍出来了,并且于1940年圣诞节前夕于金城戏院上映。金信民的后人回忆说:“头一个星期,场场客满,口碑甚佳……但金城戏院老板柳氏兄弟自资拍摄了[红粉金戈],尽管[孔夫子]卖座佳绩,也硬把片子抽下。”影片的南洋版权以四万元卖出,但亏蚀是必然的了。

  [孔夫子]后来曾于1948年8月27日孔诞日以“益华影业公司”的名义重新发行。重映版被重新剪接(费穆未参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得到的,就是重映版本。幸而被捐赠的影片菲林当中,也包括了被删减的九分钟碎片。香港电影资料馆得以根据影片首映时出版的特刊,将碎片重新安插回去。

  [孔夫子]的故事截取了孔子(唐槐秋饰)平生几个重要事迹,包括“夹谷之会”、“周游列国”等。而在他的众多弟子当中,影片集中表现子路(张翼饰)、颜回(司马英才饰)、子贡(裴冲饰)三人。对于剧情,费穆在《孔夫子影片特刊:孔夫子及其时代》的附记中特别指出了“历史”与“剧”的关系:“影片不是正史,也不是传奇,只是一个电影剧。”所以,他改写了历史上的阳货(徐立饰)、少正卯(葛鑫饰),用作现实的隐喻:齐国是日本,鲁国是中国。影片呈现的,是一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和孔子生活的年代一样,都属乱世。费穆和孔子都渴望一个礼乐教化的时代能够降临,希望人人都像颜回那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像子路那样,“君子死,冠不免”。

  除了借古喻今,费穆更为渴望的是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孔子,旨在“把几千年来的积尘扫除”,还老夫子“一个本来面目”。他举出卡尔·克劳(Carl Crow)所著的《孔夫子》(Master Kung)一书的观点:“‘孔夫子’是一个诚笃可亲,完全人性的学者与君子……遭遇了别人所未有的幻想寂灭和绝望的痛苦,在临死的时候,自觉整个生命是一个失败。”影片中的孔子仕途不畅,周游至卫国,曾经试图凭借卫灵公夫人南子(慕容婉儿饰)来获得卫灵公(屠光启饰)重用。而历史中的孔子也曾经两次试图依附叛乱的家臣来实现他政治改革的愿望。孔子一生抱负难成,家人离散,弟子死难(颜回贫病而亡、子路尽忠赴死),老年形单影只,唯有著书传世。[孔夫子]中的孔子得不到现世的温暖,他是一个失败者,是一只丧家犬。

  在费穆之前,有董仲舒、康有为“尊孔”;在费穆的年代,有伪满政府支持孔教会,国民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费穆还原孔子的本来面目,意图在于反对孔子后世将其神格化为一个“智识的神秘偶像”,挽救孔子学说被统治者利用的命运。

  [孔夫子]拍摄期间,来自维也纳的导演夫妇Julius Fleck和Louise Fleck联系上费穆他们,提出合作事宜。民华公司意在提高技术,于是聘请他们导演[世界儿女],费穆编剧。影片通过一段三角恋(石挥扮演女主角的养父)来达到“胸怀国家”主题。[孔夫子]完成之后,费穆拍摄了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影片改编自《王宝钏》,是费穆继[斩经堂]之后,第二次将京剧搬到银幕之上。之后,费穆主持了华年影片公司,导演[洪宣娇]、[国色天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孤岛电影”宣告结束。费穆停办华年,暂别影坛,与金信民合作,成立上海艺术剧团,转而创作舞台剧。

  (原载于《看电影》)

  《孔夫子》影评(九):孔夫子的终极失败,就在于他挑战的是人性

  40年代的孔夫子从电影语言看可谓万水千山隔阻,与费穆十年后的《小城之春》也不在一个层次,然而若要计算进当年拍摄之内忧外患时局,只好情有可原,且各种简陋与bug反令影片更具悲怆色彩。孔圣人是理想主义的,因此也四处不受待见,落得丧家犬之名也是恰如其分。然而历史之诡吊便是,当日是四顾茫茫的非主流,但整个文化是生机勃勃一切皆有可能;到了孔教被奉为独尊之术,孔子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世师表后,一切可能就逐渐固化了。这样说并不是去blame him,就好像近百年来的种种打倒与批斗,那只是不肖后人无能超越的挫败感,转化为低级的愤怒。同时,我也不认定这里有必然的因果,只是对历史进程的一种陈述。但是若只如影片般认为,孔夫子之道不行,是乱臣贼子太多,那也有点太天真。后世的信众更多更广,但离孔夫子也越远,孔夫子的终极失败,就在于他挑战的是人性。而未来会是人人都是圣人的世界,还是被不读圣贤书的人所毁灭的世界,两者可能实现的百分比高低,人们心里会有数。或者圣人的确立,只是大伪不止的开始,后世的阳货,少正卯,以仁义道德做表皮细胞只是基本的生存伎俩,越是道貌岸然的高大上,越是垃圾不堪的卑鄙小人,已经成为此国的common sense了。

  《孔夫子》影评(十):73年后上海的首映

  金圣华教授,自从去年圣诞后她身体有些不适,也就不大出门。现在好些了出来走动,会会老朋友,见面大家说笑,她在广东话和上海话之间切换自如,皆是一口软糯又婉转曼靡,倒是听她讲法语或英语时音色更显女学者的硬气清扬。她要返上海一次,正值八月酷暑,沪上更是蝉喘雷干,此刻冒着铄石流金全是为了她父亲金信民制片的《孔夫子》时隔七十三年在沪重映。上海博物馆推出“子归上海”国宝级电影回顾展,金圣华教授和费穆的女儿费明仪女士一起讲述自己父亲当年拍摄电影的况景。现在看来,1940年由费穆执导的《孔夫子》重映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此片当年耗资巨大,在八千元(法币)就能拍出一部电影的情形下,制片方在这片子前后的投资共要十六万。

  “当时人人都说爸爸傻。”金教授那时还未出生,父亲金信民是位商人,也是资深的艺术爱好者,1939年识得费穆后,两人一拍即合,和另外一位童振民先生,三人决计成立电影公司民华,第一部开篇巨子就是《孔夫子》。一位是诗人导演,对细节追求精益求精,要求完美巨细靡遗,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内连夜创作剧本;一位痴人制片,曾花千块大洋为被下映的《渔光曲》登广告,倾其所有投资《孔夫子》。开机后,钱如流水,一发不可收拾,四十年代的“孤岛”歌舞升平,才子佳人、古装时的装烂片不计其数,两日三夜就可以完成一部电影。《孔夫子》原本预算三万三个月拍竣,没想到八个月后已耗费八万电影还未杀青。那时上海滩一幢房子也不过一、两万,金家子孙听说后都觉得可惜:“公公咁样真系唔得啦,十六万系香港可以买整条街啊。”

  关于孔子的电影在那个年代都可以耗费巨资,我好奇其中的原故。金教授说,费穆拍戏就是这样的不计工本,陈蔡粮绝孔子抚琴悲歌,光一个镜头,他就拍了一个通宵;杏坛讲学,为达到最理想的光影效果,全剧组都等着天边飘过那一朵云到了合适的位置;拍摄雪景,为了追求真实感,摄制组硬生生挨着等天空真的飘了实景雪才开始拍摄。彼时,费家四兄弟全在片场,剧本是费穆和二弟费康(费彝民)日夜讨论而成,据演员回忆他们拍摄前都没有剧本,在现场才会拿到台词;三弟费康负责历史考古,除了服饰礼仪,片中春秋时期的战车兵马,青铜器上的鸟兽云纹都由他手绘;四弟费泰是本片的助导…这种拍片的方式真是任何一个制片方都消受不起,能想起相提并论的的也就是在《孔夫子》问世后的二十多年,美国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因为一部《埃及艳后》(Cleopatra)砸钱四千万美元差点破了产。

  1940年12月19日,摄制一年的《孔夫子》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据说这部像学术论文般考究细致的电影在当时也轰动一时,但终究那种瀰漫末路救世气息的影片,与彼时“孤岛”求的那种靡靡之音大相径庭,战乱纷争之中有多少人愿意先闻丧音呢?众醉独醒,逆流而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费穆和金信民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信念都付之于一部超现实的《孔夫子》之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通货膨胀,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之后费穆、金信民等举家移居香港,那盘《孔夫子》电影的拷贝也随着战乱纷飞一度隐匿于中国电影史的长河中,无可循迹。直到2001年有人向香港康文署捐赠了一批先人遗物,在一罐生锈的金属片罐中,那份失落已久的胶片重见天日。

  金教授曾写道:“我们今时今日重睹《孔夫子》,不能以当下高速度、多动作、快节奏的要求作为标准,而应以重温历史,再现昔日风貌的角度来予以公正的评价。”春秋时期,孔夫子不合时宜的言行让他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十年代的上海,也有像金信民这样不识时务的老板因为一部艺术电影而倾家荡产。这种不可思议之举恐怕难为现代人所理解,金老先生的好友后辈都道他浪漫有余,不够现实。但想想这老派人可爱可敬之处,一掷千金只为成就一部影片,倒真教觉得,人间自是有心痴,此情不关风与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