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飞烟灭》的观后感10篇
《烟飞烟灭》是一部由张国荣执导,张国荣 / 梅艳芳 / 莫文蔚主演的一部短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飞烟灭》观后感(一):没有烟总有花
原谅我无法客观地看这部片子。纵然有一些情节,似乎跟戒烟这个主题没多大关系(比如开头阿梅训人一段。不过我想也许是表现她压力很大);前面描写孩子的篇幅也不多,反差不太大;孩子流鼻血的那一段,我想拍得太紧张;结尾似乎还有升华的空间……等等。ANYWAY,我给了五星。我没法撇下张国荣的表演只看影片技巧,他在片尾的那段哭泣,阿梅在病房外的晕厥,都演得用心。还有那个片头,哥哥自己也承认,第一次看到“张国荣作品”几个字,眼泛泪花。我们何尝不是热诚地用目光抚过那几个字,故事,导演,监制,Leslie Cheung,自豪而欢喜。
片子的叙事节奏让我感觉很安详,不知道是不是和而立的哥哥心态有关。平和地,没有任何机锋地切换到下一个场景。阿梅和哥哥的搭档绝佳,害我常常出神,唉,若他当了爸爸,那孩子一定无上幸福。
片子里有一个抽血的镜头,从哥哥的手臂抽出的那一管血,是真的。不得不承认哥哥是个充满诚意的ARTIST,他自己说导演是他的目标,自我要求甚高,又为这片子奔波拉明星出演,从故事到插曲都亲力亲为,说是自己第一个BABY。没有烟总有花,即使《烟飞烟灭》不算很优秀,但它透出来的那份诚挚,足以令我感动。
《烟飞烟灭》观后感(二):没有烟总有花
这其实只是一部短片的公益电影或者叫做宣传片,其实香港政府给的投资经费只够拍十多分钟,其实电影拍摄期特别特别短只有不到十天,其实整个电影的编导演都是哥哥,其实几乎所有演员都是抽空来帮忙分文未取,其实要不是因为“张国荣”三个字这部电影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很早很早它就淹没于影海,如今不会有人提起。
可是这是哥哥唯一的baby。
这部片叫我们尽量少抽烟或者不抽烟,吸烟有害健康,完成了香港政府的任务,这就足够了。
这部片有张国荣,这就足够了。
至少他过了一把导演瘾,他拍这部片挺开心,这就足够了。
这么多年,我们爱他一如往昔,这就足够了。
《烟飞烟灭》观后感(三):A LESLIE CHEUNG Picture
我以前在不知哪里读到过类似的故事,大概讲的是年轻的爸爸站在新生儿的产房前看到吸烟影响儿童健康的公益广告,默默地把手中的烟熄了。
以儿女为切入点劝人戒烟真的是个好办法,即使不曾为人父母但只要想象一下,如此宠爱的孩子就为了自己自私的坏习惯而死,那份心痛悔恨该有多深。
张导演导的戏,如他从前的那些歌影作品一样那么擅长牵动人的感情,虽然故事简单,但那些笑脸与哭泣,音乐和镜头都击中人心。
比如每隔几分钟就出现一次的满画面的烟云,看着真是触目惊心,鼻下口中似乎都能感受到那惹人厌的烟臭味。
比如刚刚会心地笑着看完青涩的dave与梦中情人karen感情顺利满面春光,镜头一转就是享受天伦之乐的lawrence灿烂的笑脸。
比如伴着lawrence这个父亲些许担忧无措的眼神,抽出的一管leslie这个演员鲜红的血。
再比如leehom和leslie在医院里的那场戏,一个大男人那么脆弱地哭泣……
作为短片来讲这个成品已经很优秀了,不够惊艳,但是稳扎稳打没有大瑕疵。也不好要求一个在电视上播出的公益短片有多高的艺术性,虽然我偏心地觉得要是他想拍“艺术”的,他能做到。要是能拍个九十分钟以上的电影,更合适的剧本,更大的发挥空间,又会创造出什么来?
五星送给二十几年来唯一的baby。
整片情感真挚,阿梅哥哥真情出演。细节动人,哄小孩子、抽血、孩子没时那一刻的痛哭,念念不忘。
如今,哥哥、阿梅已在他乡,如今,我们无时不在怀念他们。
张国荣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却在有生之年把他的爱给了千千万万的孩子,并且唐先生也一直在延续着这种爱,去年《one nigtht》公益晚会唐先生也在现场,还有千千万万的荣迷也在力所能及的做着很有爱的事。
如果张国荣导演了《偷心》,相信以他的艺术修养绝对可以领航戛纳。也会有众多好片子出场,即使香港电影没落了,但整个中国市场必定因他而独树一帜。只可惜,天妒英才。他短短一生,是丰沛的,宽度是无限的,光影是无限的。我们依然深深怀念那个有他的香港,我们恨不能见证8990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以及他的风华。
哥哥张国荣是自律的,在40岁时能把戒烟作为礼物送给自己,我们干嘛不把健康当做礼物送给自己,从今起,认真工作,早睡早起。
《烟飞烟灭》观后感(五):烟飞烟灭
哥哥唯一的儿子,看到片头的“张国荣作品”我没有任何反应地就点了暂停。看了几眼,本来想截个屏,但是总觉得特矫情就罢了。看了豆瓣才发现,没想到啊、原来大家都对这五个字这么在乎!幸亏我没有舍得删掉那个作品,我一定要截下来最清晰的五个字。
我好喜欢哥哥和梅姐在一起啊。其实我不觉得梅姐有多漂亮因为我不喜欢厚厚的嘴唇。但我就是喜欢他俩个。喜欢《胭脂扣》。我总觉得梅姐喜欢哥哥就像奶茶对陈升那种感情一样。
看了这个短片,我才顿悟,哥哥是想活下来的吧,在那年的那个愚人节的时候。要不他送给自己的四十岁生日礼物怎么会是“戒烟”和健康呢?也许哥哥那时候真的很痛苦、痛苦到想快点走。就像片中的他也希望儿子快点走。他再也无力顾及活着的人会多么痛苦。
《烟飞烟灭》观后感(六):没有如果……
往往一部片子好不好我只用最直接的感觉来评判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走到尽头》,我当时就觉得,哇喔,这片子节奏好棒,导演好牛
结果,那导演在韩国一个什么颁奖上真的拿了最佳导演
可见,不懂什么专业的镜头啊用光啊什么的,也可以靠感官去感受的
这片子太短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评价
我只是觉得,怎么这就结束了?到底是突兀还是意犹未尽呢,我也讲不清楚
可是,观感不错啊,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我就这样慢慢进入这个故事中,没有任何不适感
反而现在的很多影院的电影,让人觉得很尬不是吗
这部小片子怎么能当成张生的导演处女作来评价呢
完全发挥不开啊
可是我可以知道,如果长篇的话,也不会差
导演也好演员也好,他们充满诚意的作品是可以感受到的
但是也有导演诚意满满,可是看过不佳的片子,像是扑通扑通的人生(应该是这个名字吧)
可是,烟飞烟灭并不会啊,所以张生是可以的
只是,这一拖再拖终究没能完成的梦想,可能是因为他太想达到一个高度,达到“张国荣“的高度,可是演戏也好唱歌也好张国荣是老司机啊,导演张国荣完全是刚上路啊……
只是,即便自己看得开,世人也会用“张国荣“来要求张国荣吧……
我也不知道碎碎念了些什么,只是好惋惜。然后会想,如果他有个孩子,现在会不会不一样?当父亲的他好温柔,可是,没有如果啊。我还想穿越时空回到那天的酒店,和他聊聊天讲讲开心事呢。
《烟飞烟灭》观后感(七):最后一次合作
如果将《烟飞烟灭》作为怀念荣梅的作品来欣赏,这么一部公益广告性质的短片,在艺术成就上略显淡薄,远比不上《胭脂扣》。同时,由于故事情节的局限,荣梅二人的演技也不可能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带着看荣梅生前最后一部合作影片的心情来看这部电影,片尾字幕出现时,心里还是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很喜欢阿梅躺在哥哥腿上的镜头,很亲密,是一种很清新,很自然的亲密,好像就是他们平常生活中的剪影。
想想他们这二十多年来,似乎一向如此,在某个角落摆一台摄影机,不小心被掠入影像的生活片断就是电影情节,电影情节溢出片场,就成了现实生活。
只是我以前最最讨厌,最想改掉的老套的大团圆结局,在不该改变的时候真的改了。
《烟飞烟灭》观后感(八):只是一个片头我就流泪了
只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能够看到影片会出现这样的片头
当我靠着窗躺在深夜
腿上披着洗澡后的毯子
这部片子开始
张国荣作品
我的眼泪夺框而出
我承认
我没出息
故事也是哥哥编的
情节是为了主题
主题很有意义
就OK了
印象深的有几处
莫文蔚出现时
她美丽绝仑的腿
哥哥和梅艳芳的KISS
叶德娴的容光焕发
还是那个感觉
再看不到
张国荣作品
这五个字
《烟飞烟灭》观后感(九):Leslie的baby
张国荣创作,导演,演出的作品。虽然只是一部公益性的电视短片,但是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对电影色彩的运用,配乐的选择,节奏的把握十分赞叹了。这是我极偏爱的的一部片子,常看常新。几乎每个镜头都是赏心悦目的,同时想象着镜头后专注的他。
Leslie在电影中对于感情的表达都是三分外露,七分含着的,然而在这部片子里,当他饰演的Lawrence在医院里目睹儿子不治,靠着王力宏失声痛哭的时候,这是令我感到非常震惊而震撼的,挽留不住的痛苦,因他对表演的投入,极不忍。
看着他在屏幕上他言笑的一分一秒都想捉紧,揉碎,融到骨子里。我已不能对他客观,不想有条理的长篇大论,冲动而成的短文,献给这部心爱的短片。
《烟飞烟灭》观后感(十):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2013年哥哥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演唱会上,莫文蔚和哥哥隔空对唱《只怕不再遇上》,她努力让自己一直微笑着,回头看着大屏幕上哥哥的帅照,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
翻看剧照,有一张Karen和哥哥的合影,她看他的眼神,在他面前,她只是个满脸花痴的小影迷。
《烟飞烟灭》里的Karen在哥哥的镜头前像只小豹子一般尽显性感,在一旁偷看的王力宏稚嫩地像个小男孩。看着他俩在卫生间,王力宏让Karen戒烟的一场戏,我突然觉得好错乱,王力宏在一群说粤语的大咖面前显得格格不入。Karen一个趴在沙发上看书,看的是The Memory of a Geisha,不知这是不是哥哥喜爱的书。
在沙发上,阿梅靠在哥哥怀里的一场戏,真实得太过自然,似乎那就是他们在生活中的常态,又回想起《胭脂扣》里的一次次回眸和分别,这两人在那个世界,不知又在演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这是哥哥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片子说不上佳作,毕竟也只是个36分钟的公益片,故事和场景衔接都有瑕疵,但是又怎样呢?
纪念演唱会上,梁朝伟一个人坐在台上,静静地说,“如果你在那边的世界也拍电影,下来取个景好不好?”。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