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怖废墟》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恐怖废墟》观后感10篇

2018-08-13 03:3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怖废墟》观后感10篇

  《恐怖废墟》是一部由卡特·史密斯执导,乔纳森·塔克 / 吉娜·马隆 / 劳拉·莱姆希主演的一部恐怖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废墟》观后感(一):伟大的玛雅人,和自私的美国人

  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伟大的玛雅人,和自私的美国人。

  首先,从开场开始,电影就非常励志,它告诉我们,第一,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走,第二,不要去不熟悉深山老林,第三,语言不通是硬伤,第四,不要只顾着拍照。

  悲剧的是,主角团该犯的傻逼都犯了,最后逃到废墟上,全部都成为了感染者,一开始他们不知情,以为是这群土著疯了,想着逃跑很正常,但是,小男孩的被杀,植物真面目同伴被感染的结局,再想想土著们的极端反应,就应该知道,接触过植物的都不能离开,为什么?因为都是感染者,然而,他们不愿面对现实,只想着一时苟且偷生,可又有什么用呢,出去以后还是要死,还要因此扩散感染。

  另外,这几个人里面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个黑发妞,全灭才是好结局,黑发妞幸存简直是最差的结局……

  《恐怖废墟》观后感(二):长进身体里的植物

  还算是合理想象吧。植物嗜血长进人的身体里,模仿各种声音吸引生物自投罗网,是不是和捕蝇草有异曲同工原理呢。

  美国恐怖电影里的年轻人总是爱瞎跑,越是人烟稀少地儿越是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于是最后全部都以各种离奇方式结束生命。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尸骨无存,说的也是集体染上了奇怪病症皮肤慢慢的溃烂。虽然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但是其中一个MM用提到刮毛的时候连带剔去的血红色皮肤还是深深印在了脑海中。与之相比,本片某女主用刀划破自己的皮肤寻找那渗入身体的植物的片段也就不那么诡异吓人了。

  不过似乎总是在茂密丛林生活与世隔绝的不开化的原始人。野蛮暴力无法沟通。所以说出去玩还是老老实实呆着比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那玛雅遗迹上长着的嗜血植物开出的花还真挺美,果然印证了越美的东西越毒这句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恐怖废墟》观后感(三):废墟里开不出美丽的花

  《恐怖废墟》改编自美国作家司各特·史密斯的小说《废墟》。司各特·史密斯在国内人气不旺,只有《废墟》和《绝地计划》两本书推出过中文版,两本书都是新星出版社2007年出版可惜的是推出之后波澜不惊,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不免让人要为史密斯先生鸣不平

  《绝地计划》是一本相当好看的小说,在美国数次再版,而历次再版后,总能再一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重新掀起斯科特热潮。连斯蒂芬·金都不得不感叹,《绝地计划》是继《沉默羔羊》之后,最值提一读的悬疑小说。1998年,《绝地计划》被拍成电影,由布里姬特·方达、比利·鲍勃·松顿、比尔·帕克斯顿主演,担任编剧的司各特·史密斯凭借本片,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相比于风光无限的《绝地计划》,小说《废墟》稍显平庸,但是在可读性上还是相当不俗的,绝对可以吸引你一直读到结尾。

  国内在宣传小说《废墟》时,以玛雅文明的灭绝作为噱头,在宣传材料里有这样的话:“……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玛雅文明消失殆尽、使一个城市变成一座废墟?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废墟》对此谜底进行探索。”这当然只是出版社宣传上的一厢情愿,若论对玛雅文明的探秘,梅尔·吉普森2006年拍摄的《启示录》更靠谱一点,无论是作为电影的娱乐性还是导演创作上的严肃性,都不是小说或者电影版的《废墟》所能比拟的。

  《废墟》的小说,只是好看,仅此而已;而改编成电影的《恐怖废墟》,只是能吸引你看下去,甚至连“好看”都说不上。电影基本忠于原著,改动很小——可就是这很小的改动,也有让人非常不爽的地方。看过小说的人都该知道,原著里的德国人马西阿斯是一个坚强壮硕、意志顽强年轻人,他和杰夫是这个六人团队里最具行动力的两个人,可到了电影里,编剧居然把小说里倒霉的希腊人的角色安排给了马西阿斯,这样一个团队里的主心骨,居然什么也没做,就先被摔瘫痪了,着实令人上火……或许编剧认为,后面的情节发生在两对情侣之间会比较有噱头吧!

  《恐怖废墟》明显是部低成本恐怖片,除了会吃人的藤蔓之外,几乎就没有任何特效,为了吸引观众,导演只好在血腥场面上下功夫——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后半段,尤其是截肢那一段,极度血腥,甚至能引起你的生理恶感。只是,看多了血肉淋漓场面的影迷们,怎会单单因为足够血腥就能满足剧情缺少足够张力、角色的性格不够鲜明,《恐怖废墟》也只能沦为一部可看可不看的平庸作品

  《恐怖废墟》观后感(四):不错的一部电影

  这些年老是出些食人族,杀人狂之类的电影。因此只要看到电影是这些的我都直接跳过不看了。因为这类电影我看的实在太多了。顺便说下,我是一位恐怖,血腥电影迷。

  说下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头像所有恐怖电影类似制造了许多温馨和谐场景。接下来就是进入了深上里,一开始就出现两个小孩子。他们貌似对这群人不友善,其中一个跑去通风报信吧。男主找到了上路的入口。故事正式开始。在一番纠缠之后6个人中立马挂了一个。剩余5个也就是被逼上山,接下来就是恐怖电影的老套招式:一个接一个的牺牲

  2位女主我感觉长得还可以,电影以一种古老植物为杀人工具。画质也不错,是这几年中很好的。

  《恐怖废墟》观后感(五):随便写写而已,有剧透哦

  开头在黑暗中的女中突然被什么捉住!真尼玛吓得一声大叫啊!结局女主开着车逃出来了,让我有点失望啊,还以为是个悲剧,不过结尾处的两个游客预示着新一轮的虐杀啊。后半段有个细节是男主作为诱饵结果犹太人射伤,后被藤蔓缠住往里拉,犹太人老大不忍男主被折磨给了最后一枪,让男主死个痛快,还是有点暖心的啊!这时候就有点理解为什么犹太人老大开始时候的残忍行为了。

  总的说电影还挺恐怖的,藤蔓的部分刚开始有点让我毛骨悚然,可以模仿铃声!后来模仿人声,也反应出人们内心身处不愿表达,最黑暗的想法,在藤蔓花的不断模仿中,对心智的折磨,女二号受不了就彻底疯了。最后还亲手误杀了自己的男友!真是个悲剧(╥ω╥`)

  不像以往的电影一样,这次用植物来作为恐怖的主题,比较新颖。还有女主是真心漂亮

  不过比不了《黑暗侵袭》,说和黑暗侵袭一类的让我有点过度期待啊,看黑暗侵袭的时候头皮发麻啊

  推荐推荐啊~爱看恐怖片的朋友们非常值得一直哒

  《恐怖废墟》观后感(六):初次的影评

  这篇文章是我08年7月31日在新浪博客上写的,当时竟然还没上大学呢,现在一转眼都快毕业了,快四年了,四年前的我,文风是这个样子的。。。

  昨天晚上我吃惊发现了一种会模仿人类发声的貌似古老又神秘的植物,应该是属于藤本的.它开着妖艳红花,黄色的蕊.当你在它的周围讲话或发出其他声音时,它竟然会靠花瓣花蕊空气震动跟着模仿发出跟刚才一模一样声响!据他人介绍,这种植存在于数千年前的玛雅部落,凡是接触到一丁点这种植物的部落成员,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被部落的其他人二话不说地杀死!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植物,还有一种更不同寻常地的地方----寄生,食人,靠由此获得的人或动物的身体养分维持生长!!!!!!

  这是我在梦工厂08年恐怖类电影<<恐怖废墟>>中发现的

  呵呵哈哈,在片中,两对情侣和一位考古学家来到了这处生长有此植物的古老玛雅部落,因都接触了这种植物,被人们驱逐到了一个外形类似小型金字塔的长满这种食人植物的小土山上.在小土山的顶部,有一口井一样的深洞,洞里伸手不见五指.正在这时,从洞里传出了嘀嘀的手机声,于是,为了向外界求援,有人只好探入了这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井中,接着,关于剧情介绍我就不往下写了,大家可以Watch it yourself

  这部食人植物与异形,狂莽,食人鱼,僵尸外星人变异生物相比,并不是那种人被恐怖生物吓倒的类型,它大多是一种人被人吓倒的类型。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植物会把幼体植入人体中生长,而幼体像长虫子一样,在人体内钻来钻去,最后钻入大脑。于是,我觉得最吓人的就是有人拿刀血淋淋的割开皮肤,往外拔,弄得简直成了一个血人,还有,大家就Watch it yourself吧。

  恐怖血腥归恐怖血腥,但它留给我了一些幼稚思索

  首先,危机灾难来临时一定要镇定!尽量别把自己搞得六神无主,手忙脚乱哭天喊地

  第二,要与众人团结,必须!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尽量冷静地听从有经验的人的领导,不擅自单独行

  第三,该动手的时候要敢于动手,同自然搏斗,抗争,别缩头缩尾,胆小如鼠,最后把自己逼入绝境————我跟你拼了!!(但这决非鲁莽

  最后,要平静接受死亡~

  最最最重要的-------就算濒临绝境,也必须不能让心中希望之火熄灭!

  同时,希望大家能有为了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因为这才是-----------------人!

  (小疑惑-------我在最后一条中,写到要平静地接受死亡~但这是对个人来说的,如果是家人挚友同学,或其他同自己有很好关系的人在灾难中死去的话,也许同自身平静地接受死亡相比,要更痛苦吧。为什么呢~)

  《恐怖废墟》观后感(七):一个阴谋论:玛雅人到底有没有阻拦他们接近金字塔?

  看完电影我和驴子讨论,那群玛雅人一开始围着他们说的那些话,是不是阻拦他们接近金字塔的意思

  我个人倾向于,不是。这群玛雅人非但没有劝阻他们离开,反而步步紧逼,让他们没有退路

  理由如下:

  1.一个可以买到枪支,可以与外界贸易与沟通的部落,开化程度应该不低,就算不懂英语,西班牙语也应该懂点吧;部落里那么多人,就算酋长不懂,也总有人懂点吧。就算真的不会说,做个牌子路口提醒一下总可以吧——虽然恐怖片里的作死小分队绝对不会把禁止通行放眼里。而且,他们并没有把进入金字塔的路完全封起来,反而像设陷阱一样,在路口栽点植物,诱惑作死小分队往里走,完全就是欲盖弥彰啊。

  2.作死小分队和他们对峙的时候,Amy还没碰到藤蔓之前,他们真心想劝阻,大可不必拿着枪和弓箭气势汹汹模样不利交流啊。而且一开始只有Amy碰到了藤蔓,杀死Amy放其他人走也可以啊。没必要把倒霉的希腊人第一个毙掉。

  3.接触过金字塔和藤蔓的外国人,要么被藤蔓吃了,要么被玛雅人打死,那是什么人把金字塔的存在传出去的呢?毫无疑问,就是玛雅人自己了。

  4.如果玛雅人真的视食人藤蔓为祸害,那正常人类的逻辑应该是求助他人一起消灭祸害吧。但这群玛雅人把食人藤蔓保护得好好的,还定期放出传说吸引不要命的作死小分队。那他们的行为就很像……献祭。

  所以说,我认为那群玛雅人视危险的食人藤蔓为神明,多年的相处过程中,他们知道藤蔓的习性,并定期给藤蔓送去祭品,让藤蔓不必要向外扩张去寻找食物,从而把危险控制在金字塔的范围内,保证自己的生存不受威胁

  所以说,我觉得Amy其实挺冤枉的,从一开始她就不想来,后来架不住男票的三请四邀过来了,在路上她也打了几次退堂鼓,说人字拖不好走路想回去。被逼到没办法的时候,她也尝试不同的途径求救,比如下去求玛雅人,比如勇闯毒窟寻找手机。只不过他们一开始就成为玛雅人献给藤蔓的祭品,再怎么努力也逃不出去啊。

  其实她的形象塑造得挺立体的,从一开始的怯懦犹豫,到后面的果敢干脆。为毛那么多人要黑她?而且她明明那么美……

  倒是Jeff,游泳泡澡都不带脱衣服的闷骚男。表面看来是冷静勇敢的leader,仔细想想,事故都是他脑子发热引起的。如果他没有答应德国人的邀请,如果他功课再做得全面一点,如果不是他一再坚持……或许也就没这些劳什子破事儿了。

  但好像没那么多人喷Jeff啊……

  好吧,长得好看身材又好穿衣显瘦脱衣有肉冷静到冷血还深情小哥哥谁不喜欢呢?

  所以Jeff小哥哥,你不考虑演个变态杀手之类的让吾等浅薄少女意淫一下吗?

  最后,美国人没啥用,如果你们是中国人,说不定吴京就去救你们了。

  《恐怖废墟》观后感(八):废墟逻辑

  几乎所有的恐怖电影,都会在片头就给你一个细小敏锐暗示。这部《废墟》开场同样如此,阴暗女人的尖声求助,“突然”被未知物体吞噬得无影无踪简单而无需费力设置让我们似乎可以触及到未来大概可能遇见纠葛恐惧。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提示我们这是一部恐怖片,而且是相当传统的那种。

  正如我们越来越熟悉的美国恐怖片,连同近年来初露头角的西班牙、澳大利亚恐怖片,如今的恐怖电影都有着将某种恐怖模式发扬光大的趋势。从主角的选定及设计,到暗示手法;从走投无路后唯一可能逃生的希望,到惯用意象揭示物理世界中每个人所遭遇的真实恐惧感;从单纯刺激式的恐怖元素的注入,到最终恶胜于一切的邪恶结局。我们已经越发容易理顺这条恐怖路径,同样熟稔其所带来的其实并不那么新鲜的逻辑思路。《废墟》凭借其上映时间“2008”毫不费力的挤入我们搜索新片的名单之列,然而看过之后不难发现,我们依然不需要劳体伤神观摩这部新鲜镜头集合,从保护脑细胞的角度来说,这电影还是相当妥的。

  电影讲述的是,四个美国年轻人在墨西哥坎昆度假旅行时,遇到一打算前往废墟寻找兄弟的德国人,四人跟随德国人及其伙伴共六人前往废墟,最终无人逃脱废墟。

  按照传统的恐怖模式,恐怖元素的注入自然首先从主角的选择上开始梳理。最常见的一种设计就是年轻人,大学中的年轻男女。与这样的角色随之而来的,则是年轻、冲动、冒险等时刻可能带来出人意料的后果的语境;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轻人显然有着超乎年轻的睿智。基于此,故事情节非常容易一步步推进,我们可以跟着他们的步伐步入一个我们可能没有胆量进驻的荒郊,而这次的荒郊则被选为“废墟”。寻亲的德国人和寻找刺激的美国大学生构成了主角,当然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我们陡然发现,原本以为的领袖人物——那个德国年轻人,并不是最终的领导者,真正的主角依然是性别比例对等的四位美国大学生,而顺利“篡权”的领导者则是那位医科学生。不过,不管角色如何设置,恐怖模式下的群体主角必然会存在一个领导者,而该领导者要不冷静和全知,要不就貌似全知和貌似冷静……德国人凭借更多的废墟挖掘知识带领四位对挖掘技能一无所知的美国大学生来到废墟,不过导演似乎突然改变了主意,美国人的优越感必须被狠狠的再次强调,于是,德国人的厄运也便开始。德国年轻人是遇险后第一个受重伤的人,他因此在担架上表演完了自己余下的戏份,并狼狈的被植物从嘴里扼杀掉。理所当然的是,任何一个合乎逻辑和常理的群体都必然会有一个领导者角色的出现,因此,不管是这个美国男生如何不小心替换了严谨专业的德国人,我们都已经非常习惯了希望有一个领导者的出现的愿望,这一角色更换并无多少新意。

  镜头开始遵循恐怖电影惯用线路展示。探险伊始便遭遇骑马的部落在废墟前质问,然而困难才刚刚开始,语言障碍使得困难进一步夸大。先进文明的代表者被不得不被囚禁在远古文明的废墟中,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与此同时,废墟被异族部落把守。镜头反复频繁回荡在植物丛上,不断提示着植物的神秘特性。与此同时,被植物缠绕的尸体开始频频亮相。这群年轻人不得不在这些植物丛中上演一轮又一轮的荒野求生。一切机缘巧合似的叠加使得困难贯通在一条特别设计的情景路线,镜头的主角一步步只能按照导演的预设路径毫无开放性的进行。他们不得不试图寻找井里的手机,他们不得不下井救上德国人,他们不得不给德国人手术……不确定性的恐怖因素的反复暗示以及唯一求生路径的慢慢明晰等这些程式化手法熟练地纠缠在影片的大部分段落之中,而这熟练无非是恐怖模式下拍片基础作业罢了。

  长久以来,不同导演在各自恐怖电影的尝试中集体无意识般的形成了我们目前非常轻而易举便可以梳理的“恐怖模式”,例如,它们无一例外的充斥着对于“隔绝”的恐惧。从最经典的《闪灵》被困雪上顶的星级酒店,《德州电锯杀人狂》中郊外深处的木屋,《恐怖低俗小说》中被四棵树禁锢住的汽车,《针孔旅馆》中郊区汽车旅馆,《电锯惊魂》中被完全切断的未知时空,到近期的《死亡录像》中戒严的公寓楼,再到《废墟》中被异族把守的废墟……恐怖电影,尤其作为心理恐怖电影,“隔绝”越来越作为固定元素在电影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隔绝”带来的后果便是“恐惧”的来源——不确定的险境以及孤立无援的空前孤独感。因此,我们被更多与此相关具象因素卷入恐怖电影;正如《废墟》这般:陌生国度、陌生人、陌生植物、陌生部落、陌生废墟、陌生声音……所有这一切都在“不确定性”的营造上纠缠不清。最为代表性的正是那无信号的手机。“无信号的手机”一下完全将年轻人置于一种猛烈的孤立困境之中。手机的意象不断在各种恐怖电影中反复出现,很难说这究竟是源自我们对于这种现代通讯手段的依恋,还是来自于对其背后高科技的心有余悸。在这样一个往昔的社区被破坏的大城市之中,个体出现就犹如废墟顶上的四个孤立无援的年轻男女。城市所带来的首要现象就是陌生的邻居,我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按照老话感受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脉脉,相反的是,我们亲缘关系既被更加依恋,却又更加脆弱。正如同影片中,四个年轻男女试图同外界取得联系的时候,结果却非常轻易的被切断了通讯的可能性,而这就是通过无信号的手机实现的。

  《废墟》作为一部不忘前人经验的恐怖电影,依然不吝惜镜头的将“血腥”这一直线刺激式恐怖初级元素猛注情节。露天的两场手术,以及一场“自我刀割”,这些作为心理恐惧难以实现的一种补偿,被穿插在影片的中后期。我想,很多人不喜欢恐怖片的原因也在于这里:血腥元素被作为饭后甜点式的毫无同情感的观摩,除了满足着个别戕害其他生命的另类欲求之外,并不能让我们感觉到对于生命肉体本身的敬重。在我看来,血腥元素本身多数情况下是被滥用的,为诉诸恐惧的手法加上气急败坏的筹码,结果更多只是对视网膜的突然刺激罢了。《废墟》中的截肢手术貌似不该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在户外进行并且给予断骨烂肉一种动物般的特写;这太过诋毁生命的文明印记。

  另外一个恐怖常用元素是艰难而紧迫的时间压力。困境时间被突出,冗长而又艰难的压抑感拼凑着慢慢拉长的充满艰难的剧情。留着的血、断损的脊柱、体内蔓延的植物等等这些都加剧了时间的紧迫感,完好的身体,完好的生命被一次次破坏,困境时间的结尾仍然是破损的尸体,映衬着植物的成功。《废墟》在时间轴线上依然重复着邪恶仍将存在的恶报循环,不过这结局才是现实,恐怖电影即便已经形成自己的固有模式,但这结局,在我看看来仍然最该延续的部分。

  除去“邪恶结局”的恐怖优秀传统,在我看来,程式化恐怖电影中还有着精细刻画心理恐惧的柔情体恤。 他们一向非常注意心理因素的挖掘。 在一个难以预知的困境之中,四个年轻人在一个相对宽松甚至稍显拖沓的电影场景中,上演了一个关于群体传播的案例;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恐惧感的互相感染、理智领导者对群体情绪的正面干预等群体传播时所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言语行为在这段篇幅中被置于叙述重点。

  如果说整部电影是在拘谨的遵守着“恐怖法则”,那么,导演在上述试图表现群体恐慌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即便这种解释过于简单,比如作为新生领导者的医科学生有着毫不退缩的牺牲精神,对生存欲却有着不费吹灰之力的豁达。某些时候,这种毫不退缩的自杀行为会显得极为不真实,无关结果的选择,但至少我看不出这位医科学生对于生命的一丝留恋。毕竟生命的结束不同game over之后的下一局游戏的开始如此轻松简单,顺其自然。

  《恐怖废墟》观后感(九):美国文化的自以为是

  一般都有看过电影再看影评的习惯,豆瓣的影评分析透彻独到,看过后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这次专为这部电影注册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

  以前喜欢看豆瓣的评分再搜电影来看,但发现豆瓣的评分都偏低,错过一些个人认为还不错的电影。就拿这部电影来说,6.2的评分是很难有兴趣去搜来看的。所以建议像我一样大众欣赏水平的非专业人士,先看电影再看影评。

  以前也看过一些美国恐怖片,但感觉大多是血腥派的,气氛营造不行,除了恶心没啥感觉。之后看了“林中小屋”“恐怖游轮”,还有一部讲地低的,不记得名字了,都很不错。还有这部电影,随着人一个个死去,那种无处不在的绝望,可能很多看官在看的时候也在想为什么不一把火烧了那邪恶的古老植物?

  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当地人知道只要沾到这种植物就必死无疑,所以派人守护不让人靠近,还在塔周围撒一些东西使其不能向外扩张。问题就出在西方人的自以为是,刚开始当地人是在劝他们不要靠近,但是因为语言不通,他们以为是艾米拍照激怒了当地人(大家都让艾米stop)。直到艾米站在植物从里拍照,希腊人去拿相机准备给当地人,结果被杀,这更加剧了西方文化对其它文化野蛮不开化的主观判断,导致最后的悲剧。

  电影中探险队代表西方文化,美国人、德国人以及希腊人,他们一直指望的希腊人,最后才出现,我想导演有意讲希腊人的懒散,所以欧盟国家很多人反对援助希腊。德国人刚开始没多久也变残废,但美国人并没放弃对他的救治,也可以看出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然后是美国标榜的平等,其实四个人都知道,德国人如果不截肢必死,但这时候却搞起了投票来决定别人的命运,所以奄奄一息的德国人替自己做了决定。

  影片中的美国精神(代表人物是杰夫):领导精神(站出来分配食物和水);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有一次无意义的投票),牺牲精神(斯特凡说她的男朋友和艾米搞时表现出的冷静,以及最后拼死帮艾米逃脱。);自已为是(后面艾米说用西班牙语跟当地人交流,杰夫直接否定,他自以为是的认为别人不说西班牙语)。

  是西方文化的自以为是导致了影片最后可预知的全球灾难。

  写了这么多废话,本来组织语言能力就比较差,自己看了都不知所云啊。呵呵!

  《恐怖废墟》观后感(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就是生命

  我看到前面有些人说,什么老套,没新意啦,对这些其实我已经算过了批判期了。这个世界本来就已经没有所谓的新意了,历史学家有句名言,大意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过的。即使没有发生过,那么也都是曾经幻想杜撰过的。当你觉得某样事情还能让你觉得很有新意时,那你就要有自觉了,不是它真的有新意,而是你见识少了,才会误认为它有新意。

  所以有娱乐性,能让我不半途而废坚持看到底的,也就算好电影了。

  OK,这部我算看到底了,那就推荐吧,是部可以看完的电影啦,够了。

  那么我唯一想说的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就是生命。其实不就个植物吗,美国鬼子原子弹都造了,真要研究这些个原始植物,还能找不到治它们的辄吗?主要是被土著人封锁了消息来源。土著人的文化水平,那除了隔离,见了被感染的就宰了,还能要求他们干什么。所以错在什么呢,错就错在那些跑过去的知识分子外语没学到家。不能跟土著们沟通呀。不然谈判谈判,理论理论,见到植物前有个准备,穿了隔离服装,就像上月球的装备那样,再采点样本,研究个消灭吃人植物的方法,干掉他们,那不就完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