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流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盲流感》经典影评10篇

2018-08-19 02:0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流感》经典影评10篇

  《盲流感》是一部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马克·鲁弗洛 / 朱丽安·摩尔 / 艾莉丝·布拉加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灾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盲流感》影评(一):《盲流感》:请以寓言看待

  在带有质疑和铺天盖地的恶评中,这部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指导的电影《盲流感》逐渐步入国内影迷视野。在西方世界里的大多数观点中,影片犹如剧中那些盲人排成队而单凭一个未失明的女人带路那般艰难前行。电影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何塞·萨拉玛戈于1995年的小说《失明症漫记》而改编,原著小说作者谨慎使得先前拒绝了数位导演的改编请求,直到几年过去最终磋商后决定导演人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必须条件在内,这就可从中理解到这个题材新颖但却被大多数影迷认定的失败缘由作出或多或少的解释吧。

  《盲流感》所展现的是那种世界末日下的情境,然而这次的世界末日并不是什么外星人攻打地球,也不是什么因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的如《后天》一般的自食其果,略有相同的是某种病毒出现而导致人类束手无策,并且其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使得一个接一个被感染,大多数僵尸片指明了这条道路所在,尤为需注意的一点便是屡见不止的那些末日的到来要么人会死掉,要么更狠的便像《我是传奇》那类地球之上仅无多少人类存在故事,对于《盲流感》的情况则是病毒存在而并非致命,这次对于毫无还击之力的病毒而言,它使你失明而造成与通常意义下的一片漆黑相反为一片白净。这便使许多影迷所想看到的常见世界末日有所偏差,加上影片的这一类型在一般而言的情况之下都需要极为强悍画面来给予视觉上的支持,就这个使人失明的病毒来讲不管看到的是一片黑也好还是一片白也好,它都很难进行画面冲击效果处理,如若又要加强这点更是难上加难了,但选择《惊变28天》那种伦敦城空无一人震撼场景也被原著作者在开机前给予否定,改编条件之一就是不能让观众看出影片里所选择的场景。这样一来娱乐性、类型性对于这部影片就大大削弱,当然《盲流感》也就奔的不是这条路而去的。

  http://www.mtime.com/my/dongmokong/blog/1663652/

  如果把《盲流感》比喻为一则寓言的话,我个人绝不反对这个观点。寓言是什么?含有道德教育或警世智慧的故事。原著作者为何把不能让观众分出场景这个理由列为改编电影权的条件?或许就意在创造出一个观众不熟悉地方与除去对表达之内所可能产生干扰因素。着重对人内心的展现和不留余地讽刺,使一些观众能感受到通常这类型影片所不能体验的某种触目惊心。从片中病毒的袭来初期,准确讲是第一个人的开始,就关注于失明人与正常人内心世界和二者的对待,直到把那些失明人集体关进监狱以防止传染后,观众所能看到的便只剩下一群接着一群失明人被关进监狱,至此影片所把关注点全部集中在这些最后被置之不理数量庞大的失明人群间,其中的每个人如何面对这份新的突然失明生活弱肉强食世界的逐步展开。之前说到寓言如《盲流感》一般,面对逻辑上的漏洞若要深挖只能是自讨苦吃,本片追究逻辑意义毫无而更多需审视人与人的关系人性之上。结局的到来用寓言看待就不会令人百思不解抓耳挠腮,仅是失明而非致命的病毒把一切人性阴暗面暴露无遗淋漓尽现的百态又有哪位失明者会想到最后的转变?道德一词并非存留于明、暗某一面之间,那它又存留在哪呢?也许,是在这部影片每个观众那儿吧。

  《盲流感》影评(二):被套娃丢掉的巧克力

  《盲流感》,刚刚才看完的片子。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良好,好像就是在读一部小说一样——传统道德法律体制陷落,在一个微缩的盲人国度里,人类适应成长,随后强权形成暴力体制的出现、人民的妥协直至最后的反抗自由简单说来,这是一部迅捷发展的人类史。为什么是失明呢?影片中有这么一个段落,一个白人对强权领导人(白人)及其不满,对排在其前面的为其引路的人说:我一定要打死这个黑鬼!但他却不知道那个人是个黑人。我们对现实世界最直接的印象来源于视觉,很多也成了第一印象,但就像《傲慢偏见》所告诉我们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错误的,人性的不可知性成就善变的我们。当神性的光芒笼罩我们的双眼,我们看不见彼此,交流跨越了种族肤色年龄,失明让我们一同放下了以往的价值观,人类回归了最原始平等,我们友爱、紧拥、互相扶持,最终成为家人。与其说这是一次人类文明毁灭,不如说这是一次人类文明的重筑。影片的最后,黑人老头的话让人很有代入感,对于第一个失明者的复明,小熊也是一阵欣喜,但紧接着的也是失望,要返回从前的社会,能不能?或者想不想?我都不想去想。。。。

  《盲流感》影评(三):不是灾难片的灾难片

  影片制作其实算上乘,却伴随着很多批评,我想观众失望的原因是该片其实在多方面类同于美国的灾难片,但是又看不到这类影片所素有的宏大刺激的灾难场景,没有视觉刺激的灾难片肯定让观众心有遗憾。但该片跟灾难类型片比,除了一个假设的灾难外,很多地方根本无法比对,压根就不是一种路数的影片。不该用不该有的期待去期待。荡然,某些人所期待的人性的考验,我想影片还是遵循原著的。

  首先,灾难片的灾难场面是这一类型电影中商业元素之一。但如果说灾难场面,失明这一灾难,恰恰是先天不足的丧失了这种可能。

  其次,在灾难片中,电影制作者从不放过在灾难片中塑造英雄机会,所以,剧情往往以英雄带领大家冲出险情而告终,英雄往往是个男性白人。同样是人性的考验,煽情是灾难片必然具备的能力。然而,在该片中,主人公是个女性,一位人妻,且并非作为英雄来塑造,作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人,她不得已担负起责任,而很多失明的人类在丧失了尊严良知时候,她成了一个痛苦见证者,一个比麻木的受难者还痛苦的清醒苦难感知者。然而,作品选择一个女人,一种母性所具有的本能善良温暖,符合人类在绝望中的某种期待。一个冰冷阴暗的环境中,女性是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是一种力量。她不是英雄,更多时候像一种悲悯的圣者。

  再次,一般灾难片中总是会给灾难的到来找一个合乎逻辑的原因,以此作为最终克服灾难的关键所在。在这部影片中,灾难去的和来的一样无声无息,一样诡异。有很多批评针对这一点说成是情节的漏斗。我不以为然,也许这恰恰是作者的用意,凭空降落的灾难更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个灾难本身,其实可有可无,因为,我们在灾难中所看到的仅仅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这个假设的灾难只是让我们惊愕的看到自己可能的另一面。有原因的灾难是可以解决的灾难,这种无来由的灾难更像天启。

  边看边写,杂乱,仅为纪录

  1、 开场,日本男人狮子路口驾车失明,交通错乱感,以及周边忙碌,少数人的关心

  小偷趁虚而入。只是个引子。(影片较原作更注重人类社会的国际性,这个寓言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无论地域种族及时代

  2、 模仿人失明的感觉的白色画面幽灵一样(伴随一种空灵的鸣声),漫布整部影片。很多转场也用这个白色画面。

  3、 由第一名失明的日本男子作为传播源,感染了很多接触过的人,医院、小偷等。(传播途径可怕)随之一连串人物也得以出场。

  发展——高潮 都在隔离病房

  4、 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隔离,但隔离后的人却得不到任何救助,只能自救。他们像一群被抛弃,被牺牲的一部分人。他们被关押,被监视,没有任何与外界联系渠道,没有足够食物和生活用品

  5、 在隔离病房的初期阶段,在医生妻子照顾领导下,虽然生活简单,但还算有秩序,他们善待彼此。老人收音机放出的音乐,依然可以看见,文明依然留存在人类这个群体

  6、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送到隔离病房,里面的情况悄然发生变化公平民主的环境被挑衅(医生所代表理性),强权分子出头,有人为私利而不顾其它人的利益。在物质更为匮乏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荡然无存。谁占有食物和武器谁就是强者,谁就有发言权,而他人只能惟命是从。甚至用身体、尊严去交易。而现实中的人类不同等级阶级之间也是如此。弱小可怜的尊严只是在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前提的。

  7、 当然,在人性恶暴露和显现的同时,人性的善良和良知也得以呈现,善恶二者是互生的。这是作者对人类的某种信心和希望,来安抚人类脆弱的文明。

  8、 其中一段,失落的医生和妓女发生性关系,而妻子看到这场戏,从人物来讲,应该很有戏,医生作为丈夫,在失明之后,在自己的领导力量被消解之后,在妻子面前越来越感知不到存在感。妓女和他之间,是可以理解的一种发泄和安慰。而看得见的妻子并没有对此谴责什么,看得见的,比看不见的感知到的苦痛更深。而从这一点看的话,这个妻子形象已然不是普通的妻子的形象,而是一个超脱于自己立场的圣者的形象出现的。而这超脱则来自于更多的苦痛的感知。

  9、 用女人来交换食物,强权者的良知泯灭,女人的尊严,丈夫的尊严都被践踏,人在食物面前变为生存而站的动物。有人以求死的心去面对,最终被打死。一号病房8个女人为死者擦洗身体,让死者得以有尊严的安息。

  10、 影片节奏感很强,有温暖有阴暗,有紧张有舒缓,画面明暗分明,其中还穿拆一些喜剧因素,调剂情感。但人物情绪的节奏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隐忍,作为高潮的爆发(刺杀),情绪的宣泄也要不得已快速隐藏。也许是这冰冷阴暗绝望的环境只能麻木如此。

  11、 最后结尾,当日本男子回复视力之后,暗示盲流感即将消失,而之前看得见的女主则眼前闪白,暗示着她going blind。对于人类来讲,渴望看见,而对于亲见这场灾难的女主来讲,则愿意变成盲人。也许看见才是一种真正的盲,看不到自身的丑恶

  《盲流感》影评(四):失明吧

  下述片段记于2005.6.20

  葡萄牙人萨拉玛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以担忧人世出名担心人性的拙劣或脆弱经不得世事考验,人类最终因此毁灭,这种担忧培育了《失明症漫记》。

  场景在假想的背景色下展开,某种怪病迅速传染整座城市,受染者很快双目失明,传染途径不详。猝不及防的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有所反应,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政府把受染者关到监狱一样的地方隔离,在那里老流氓还是要占女人的便宜流浪汉与妓女爱上了(反正谁也看不清谁),有良好教养的医生虚弱灵魂需要找到妻子以外的女人安慰,某些病人决定组织起来用武力控制其他人以获取有限粮食,一场瞎子间的战争在所难免。最后整个城市都瞎了,逃出来的瞎子和街上的瞎子撞作一团,污迹尸体遍布的街道上,人类为生存而搜摸吃食,黑暗公寓里他们抱成一团等待时间一分一秒流去。

  这个故事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SARS离开并不久,彼时北京封城的消息若隐若现,逃亡者将病毒带到上海、天津,而京津公路被匿名者用推土机挖断······与SARS的不同点在于,作者让失明症患者们染上重病,却仍保持良好的行动思考能力,而且全城人都难逃疾病,这样的场景更极致,更无可退。

  忧郁症患者会因为可能将到的危险而担心,萨拉玛戈正像是忧郁症患者。也许他是对的,人类不那么安全

  而他不甘于此,他是要挣出一个新世界的人,挣扎是他的生存方式。能不能挣出来,我们不好判断。如果想知道他的挣扎有多精彩建议直接阅读此书。

  ----------------------------

  下述片段记于2009.1.26

  看到此书改编的电影上映,激动了不得。怨我不关心影界动态错过了首映的新闻,今天刚刚发现它的存在。好坏还是2008年嘎那电影节的开画电影,待遇不错的。

  但影片否能拍出原作真味,我表示怀疑。作者也说过,这部片子不敢随便给人拍。不敢随便叫人拍,为什么又去授权了呢?我想有一种可能是,作者一把老骨头了,想在入土为安前看到电影的效果,忍不住签约授权了。

  老实说,凡是看明白这本书的内容的人,谁不想看到它的“真实影像版”呢?即使怀着一点忐忑不安

  以前把书中的一段录成电子版过。旧贴重看如重逢旧恋人,迎接电影版的到来。

  请容我庸俗地撒花欢迎······

  ----------------------------

  下述片段记于2009.1.27

  把电影Blindness看完了。不出所料这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出人意料的是,电影比原作更强化了隐喻色彩,通篇气氛压抑,亮点屈指可数,分明懒得讨好观众,这对喜欢剧情的好莱坞式观众肯定是巨大打击。

  原作的改编难度太大,原因有二。

  萨拉玛戈的长项就是讲故事,把故事讲得家长里短又宠大壮观,读者看得兴兴头头,顺便落了他充满隐喻的圈套。这个”顺便“的手段别处不好找,好象马尔克斯有这个技术,但马尔克斯更关注的是民族的悲剧性,与老萨的测重点不一样了。老萨喜欢讲点人性。《修道院纪事》里讲的是葡萄牙中世纪的故事,还不能体现老萨作品的广谱性,《失明症漫记》就独立于时代和国度背景了,放诸四海皆可以为准。

  光凭这个特点还不够挑战度。老萨又在把人性黑暗面推向极限的同时,顺便挖掘了人性善良面的极限度,在老萨的笔下,道德与良知不是珠穆朗玛峰需要人类去仰视,而是与阴暗人性相互依存的一对宝贝,埋伏在充满大便和垃圾的环境里相互依存。正如八卦图案的一对漩涡,互为矛盾与呼应,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到书的结尾也没分出个高下。

  相比文字的自由空灵,电影不得不把故事落到实处,技术上大有区别,因此期待电影体现出上面提到的两个“顺便”是不切实际的。我更期望看到的是导演讲述他自己的Blindness。一个好的故事必然经得起不同人的讲述,正如”罗生门“里的凶杀案。

  画面:黑白调调。冷,荒凉混乱。有节制的人体曲线。蛮好。

  配乐:用了多种不同音乐表现形式,具体说道我不懂,只能勉强分辨出数个国家和时代的音乐元素,掺杂了现代风格音乐。因为片中对人性黑暗的讲述非常极端,这种配乐方式选择得蛮适当。

  片尾字幕以尖锐高调的钟声长鸣开篇,续以黑管的巴赫,是巴赫哪一部作品里的主题我就想不起来了。片尾黑管音乐持续六分钟,绝对意外,也绝对称我的心。打高分。

  情节:和原作几乎一致。没啥说头。区别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来自不同种族和国度,可能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的广谱性吧。

  有人对结尾表示不满:人类恢复视力,女主角说:“I'm going blind”。有人说这么弄简直有点大团圆的意思,而且女主角瞎得莫名其妙。

  其实原书就是这样的结尾。

  对人类来说,“看得见”是最重要的。对智者来说,学会“看不见”才是最重要的。

  人物:男女主角演得都不行。尤其女主角朱利安·摩尔,距离感实足。弄得象拯救世界的女王,外表冰冷,内心的热度直到电影结尾才显现出来。太迟了。

  在绝望黑暗冰冷的世界里,女性保有光明。优秀的女性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温水感,不烫也不冷,急切之间化解不了寒冰,却足以保持这个世界的流动性和最起码的温度,在最艰难的时刻,男性手里的强权和科学都无法战胜疾病与黑暗人性时,女性的温水特质将帮助人类度过最艰难的时刻。非要给这种优秀的品质一个定义,可以说它是智慧、善良和尊严。

  显然这样的品质不是单一角色可以表现的,需要一个群体来讲述。电影对此的刻画有成功的一面(擦洗尸体一节),但大多数时候流于肤浅勉强。

  眼科医生偷情和妓女做爱,被老婆看见之后三个人之间的交流本是原书精华,三个人的关系几乎是人类社会亲密关系的总和,多少隐喻尽在其中。电影里这一段的交代流于实处也就罢了,还搞得十分生硬。把电影里的这个细节单独拿出来看,我会认为朱利安·摩尔是史上最伟大的修女,哆哆哆地说教个没完。她的医生老公和修女是两只迷途的小羊,缺了引导几乎要被钉死耻辱柱上。

  我一度怀疑导演把人物性格演绎得偏离真实,其动机是使得观众有机会站在稍远的角度去思考主题,以强化隐喻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手法强化老萨作品的一头,又弱化了原作对每个个体真实面目的刻画。但在影片后五分之一,导演分明着手于把距离感抹去,更多表现女主角的内心感受,柔化女主角的面目。为什么?也许是朱利安·摩尔没有把握住角色,或者是导演水平不够,又可能是导演故意这样做,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理由,毕竟导演曾经与作者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没有。

  总体来说,是部四星好片。

  《盲流感》影评(五):Drakness/Blindness

  Amazing, spectacular, terrific, wish could find more words to describe it. Reveals all the darkness of humanity. All desires, appetency and animality broke out, lead to chaos. maybe the only way to know who we really are is to look at ourselves in Darkness/Blindness. And the only way to get over it, is to close our eyes.

  《盲流感》影评(六):永远不要停止对人性的怀疑

  当现代社会体系险些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崩毁,人类对未来过于乐观的情绪受到质疑,这重大的挫折说明,普遍的理性主义被过早的预期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性的幽暗仍然是人类自身的死敌。制度设计得愈发精巧,就越接近空想,也就越脆弱,那些自以为跨越人类动物本能的制度,就像矗立在海滩的沙堡一样,时刻有坍塌的可能。

  在《盲流感》中,传染性的失明症象征人类无法预测和解决的危险,它潜伏在文明的阴影中,在毫无征兆下发作,让人猝不及防。起初,制度的应对非常迟钝,如电影所说,非常的“官僚化”。制度作为人类现有经验的整合产物,不但不可能超越自身局限,反而会加深人类对它的依赖,滋长思维的惰性。 一小部分患者被例行公事地隔离,因为找不到根治的方法,制度无能无力,只好祭起丛林法则的大旗。保护多数,驱逐少数。患者被抛弃在隔离所,被迫展开自救。起初,患者规模很小,以医生为代表的精英力量尚能应付裕如。

  出于经验的惯性,精英为隔离所设计了一系列制度,使得这个小社会正常运转。 患者规模不断扩大,人群的恐慌随之加剧,因为无法根除矛盾,精英的权力受到蔑视和挑战。很快,隔离所陷入无政府状态,一部分强权主义者乘势崛起,并在资源分配权的争夺上,战胜精英集团。精英没有物质基础,其统治也就失去了合法性。随着精英的失败,强权主义者失去了最后的束缚,人性的丑陋沉渣泛起,变本加厉,不但掠夺他人的财富,更要践踏异己者的尊严,文明开始倒序发展。也许现实还没到绝望的地步,人类已经开始自我毁灭了。

  盲流感可能并不存在,但它隐喻的生存风险却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在《人类之子》中,人类失去了生育能力,在《迷雾》中,外层空间的生物大举进犯。如果这些耸人听闻的噱头太过离奇,那现实中的能源、瘟疫、自然灾害呢?甚至是被乔装掩藏,伺机而动的权力欲望!我们的文明禁得住这些考验吗? 在隔离所中,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女主角始终未盲,只是为照顾丈夫假装患病。她健康的双眼象征着人类文明中不甘堕落的力量,通过她的双眼,我们也见证了自身令人齿冷的弱点。应该庆幸,上帝豁免了一个善良的女人,就像帮助诺亚躲过洪水一样,为故事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但这很可能出于创作者怜悯,我们最好不要对这种不彻底的假设心存侥幸,最好永远不要停止对人性的怀疑。

  《盲流感》影评(七):第一次看的时候被雷到了,第二次看开始明白意思

  我不是一个很合格的影评人,大概我看过的电影无非是所谓的大片什么的,很少专注于看“内涵”的艺术电影,但是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我被震撼了,这个片子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被雷到了,因为他的剧情,一直是在很平淡的叙述这个事情的发生,没有任何起因,没有任何的解释,当看到第一个被感染的人的时候,当小偷去说:“I CAN TAKE HIM GO HOME”的时候,我能够想到剧情的发生,但是,当我第二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感染,在之后的剧情里有着表演。

  这个影片中的一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一个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当那个独眼老人拿着小收音机给大家放音乐的时候,他的表情和背景的独白,让我想起肖申克在监狱里第一次给大家放音乐的样子,那个时候所能听到的音乐也许并非是最流行的或是其他什么,但是那是给孤独寂寞的人群带去的生的希望。

  关于这个影片,还有一个镜头让我觉得导演确实很强。影片的最后,当女主角抬头望着天,说:"MAYBE I'M BEING BLIND"的时候,我完全以为确实是这样了。。呵呵,这时候,镜头向下,看到了城市,突然就有了一种很开心的感觉,生活将继续了。。

  《盲流感》影评(八):选择 坚持~永不放弃

  我看了 过后 我真的很想看哈原著~真的是我在2008年看到最好的一部片 ,我很害怕 有一天 当我们失明了 看不到了···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不敢想 因为人心的可怕 当我们在面对 食物 水 性 暴力 亲情 爱情 有情···我们真的无从选择 我们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不也缺少着这种坚持吗~坚持善良 团结 人性最闪光的地方 我们不敢想 是因为我们怕面对一个邪恶的自己 当一个人变成盲人的时候 我们或许 会从一点点 人道主义上 去帮助他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但是 邪恶的心 在作祟 因为这就是这样一个肉弱强食的世界 他是那么的残酷 但是 我想说的是 我们是一群有着自己文明的人类 不是那些猫猫狗狗 我们要选择 显然女主人翁 选择了坚持 因为她是唯一能看见的~~~真实的她选择了面对 面对一群失明的人 失去内心的人 我们眼睛瞎了 但我们的心不会瞎 相信坚持自己的善良 明天会更好~

  保留一点纯真 相信会更好~社会有太多真眼瞎的人

  但并代表着我们会瞎 当这种 冷漠成为传染病的时候 这个世界会变成电影里的一眼~为什么狗没瞎呢?

  因为它选择了 坚持自己的单纯~不言放弃~

  我可能才 看完 一下子 感触的太多了~纯属个人意见

  《盲流感》影评(九):好题材,但没完全发掘出来

  我是看了电影,觉得电影拍得不算成功,听说书好一些,于是找来大概翻了一下,结果发现和电影情节上差不多。

  总体来说,题材很好,但是,酸文人写东西就是这个毛病,过于执着于自己的那点小灵感。(注意,我并没有说所有的文人写东西都这样)

  首先,如果有一个人可以不被感染,从概率或者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就肯定还会有别的人,这其实就决定了,新世界的新阶级的划分方式。

  其次,在隔离区,有一个人是能看见的,你能想象么?这就好比是超人隐匿在地球上一样。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她还能甘愿去被别人强奸来换取食物,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即便是在这所有的人中没有一个能看到的,少数的人,绝不可能用书中的方式来控制大多数人,因为武力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如果一方比另一方人多很多,每人抄块砖头,远距离投掷就可以把那小伙人砸死了,有枪又如何呢?你又看不到。况且,警察怎么可能让一个人把枪带进去,不可能的啊。

  最后,男性盲人的性欲会减退的,不知道作者知不知道这个医学常识(我是说那个里面从小就失明的盲人)。

  《盲流感》影评(十):或许独醒不是好事

  盲流感这类性质的片,充满全然理性的思索,很难与它情感共呜,观后带着疲倦却又会被里头企图传达的蛛丝马迹给拉回。

  整体而言,片子刻意营造的光影效果令人惊艳,全片浸淫在惨白色调中,时常出现压迫的过度曝光镜头,景框中的人物被白光覆盖、淹没,导演有他的美学用意存 在,但我也不想强加附会。影像虽然风格化,却相当流畅地以此弥补了许多细节上的空隙,这么说并非片子给人衔接不当之感,反而多了诗意和虚幻的感受去填补和 现实断裂的违和,和故事的荒谬相符。惨白吞没诸多事物的意象,恰如片中的「盲」。

  我挺喜欢这只片子,虽然它评价两极,然而在片头红绿灯由近而远的几个简单镜头,却让我有种笃定会喜欢它的熟悉感?

  「盲流感」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得奖小说「盲目」,故事叙述一个离奇的疾病席卷世界,患病者无预警的眼前一闪白光,随即陷入光亮的不可视世界。主角是一群关联 薄弱的人,他们的染病的联系仅止于生活的偶然相遇,一个接着一个病变。政府为遏止这场不明其因的灾难,决定在找出解决法前将患病者集中管理,美其名隔离, 实则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茱丽安摩尔,饰演一位眼科医生的妻子,丈夫在诊疗了突然失明的病患后,一夜之间也怪病缠身。在丈夫被政府强制遣送隔离所时,忧心的她决定,要假装失明一同前去。

  剧情的开展便是隔离所内丑恶的人性交锋,他们是群无法看见彼此面容的人,彼此互不相识,为了饥饿、性欲,在这个彻底被放弃的区域做出了文明不容的互噬。无 政府的看守所,演变出各谋其利的派系,尤以第三号寝室之王做为代表,囤积食物,要求各病人若要填饱肚子,必须以财物交易;甚至最后要挟以各寝室的女子做为 购买粮食的筹码。

  观影时偶然发现,那些似曾相识之感,正是「厄夜变奏曲」对人性的紧紧相逼,只不过与「厄」片彻头彻尾地绝望相较,「盲流感」在灰暗之余仍不忘补捉与其共存的良善。

  逃出隔离所是较明显的分界,一群人来到女主角的家中,像是家人般的过着生活,其中有好友相濡以沫的淋浴场景,嘻笑着享受这难能可贵的平安相聚;也有出人意 料的爱情在他们之间萌芽,老迈的独眼黑人与面容佼好的青年女子,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互吐情意;在隔离所内关系面临决裂的夫妻,在历经险恶人事后重拾最初的 温暖记忆。

  然而若仅止于此,盲流感就是一部探讨人性最深层善恶的电影,它或有新意,却不够犀利。人性的至善至恶在生死存亡之际愈发棱角分明,这样的描写在盲流感里或 许是出现了,但却似景片般架设在影片的前与后,真正串穿起这个故事的灵魂核心,却是落在女主角茱丽安摩尔身上。她的身份、她的心境转折,是这部作品独树一 帜之处。

  眼盲的世界里,女主角以清明的双眼走过这一遭,她是如何面对这个不断质变的世界和人性?盲与不盲,却已经将这个世界生硬的撕裂为「文明」与「本性」。

  女主角眼看着第三号寝室划地为王,毫无人性的要求他人贡献财物并略夺女性身体;也看见征求自愿献身以换取粮食的女子时,有些人仗着大家盲不视物而默不吭声,甚至藏匿床底。然而她却对这一切隐忍不发,她以宽容和无私的精神自愿献身,在扭曲的世界里用扭曲的方式争夺福利。

  这样的伤害是难以言表的。并不是说,因眼盲而失去主控力的其他人所受的伤害较小,而是他们所受的伤有着根本的差异。

  电影版上有句话说:「女主角是个彻底被排除在外的人」。当他人因为失去优势而不得不沉沦,她却是压抑了自己的优势,去接受她可以「清楚感受」的不合 理。不仅如此,她对于崩溃的人性和制度都束手无策。她无法救助伤口感染的病者,也无法要求大家停止随地便溺。当别人可以因为眼盲而替自己找到失去文明的藉 口时,她无法为自己的文明教化找到出口。为此她甚至与丈夫渐行渐远,但她至始自终都了解,这些失去文明教养的人是情境促成,她坚强地接纳这一切;当她发现 丈夫和好友发生了关系,她说:「没关系,不用解释,不然我会更不明白我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拥抱因为无助而哭泣,这个勾引她丈夫的女人。

  当别人的无助能以本能得到抒发,她却仍需扮演体贴的角色,拘束在文明的角色里。但接纳不等于不受伤害。正是因为她理性的了解她需要接受,才让她的心灵受到说不出口的伤。

  电影里她有数次的崩溃,有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因脚伤无法得到治疗而化脓的男子,粗暴地拉着她的衣襟说:「我知道妳看得到。」「不,我看不到。」 「妳不相信我吗,不相信一个小偷吗?」在拉扯之后她回到丈夫身边,丈夫一如既往的温柔安慰,然后说「现在几点了。」看了看手中的表,她压抑的情绪就此溃 堤。「我忘了上发条了。」她是这样被珍而重之的仰赖着,最后的未盲人。或许只是生活上的细碎小事,替丈夫洗澡、处理便溺、告知时间。这个场景证实原著的功 力之深,她理应是仅存制序,但是她同样无助和疲累,她的内心企图像钟表的指针踏实地走在每个正确的时间点,她却无心力再上发条。

  逃离隔离所后,有一幕她进入超级市场替伙伴寻找粮食的桥段,她避开其他摸索着架上食物的人群,在一个隐秘的地下室找到粮食。当她提着全新的粮食想要走出超 市时,却被层层人潮拉扯住了,因为她身上散着食物的味道。她不断的咆哮、推挤,试图想要逃开这些争食的丑陋,直到她被丈夫拉走。事后她坐在阶梯上,看着野 狗群啃食人的尸体,感到作呕,然而却有一只驯良的家犬从旁走过,没有争食死尸的丑态,反而亲昵地舔舐女主角的脸颊。像是同病相怜的依靠,她露出了难得的微 笑。

  这两件事看似细琐,但相当隐晦地记录了女主角由前至后的脆弱和救赎,这也和影片中段晦暗、后段明朗的氛围相呼应。从一开始她觉得快被压垮,到她在购物中心 感觉自己捍卫粮食的丑态已和他人无异,到最后发现她仍从这只驯良的家犬身上找到温暖。担心会日益破损的人格,「盲流感」作者似乎显得较为宽厚,相较于「厄 夜变奏曲」的层层进逼,盲流感的女主角仍然是找到了相对温暖的心理出口。

  「盲」究竟是什么呢?

  这在电影是个浩翰的开展,以致于三言两语要将所有的意义条列而出似乎略显小家子气。片尾的旁白却发人深省。女主角身边的伙伴,第一个感染怪病的人竟突然看 得见了,这是心怀喜悦的时刻,或许所有人都会逐一康复,众人开心相拥。然而却仍有小小的疑虑和静默在少数人身上滋长。

  电影旁白说:『他们会再次看到,而这一次,他们会真正看见。但谁会胆怯到躲在盲人的世界里,谁会害怕到失去眼盲时的亲密,谁会料到这个异常沉默的女人,竟 有如此惊人的力量,现在又如此自由。她早已料到这个城市会大声咆哮着:「我看得见」。但是她想。I’m going blind。』

  她看见独眼黑人与妙龄女子的诚挚相爱,也看见求生意识的粗野和暴力;然而当视力再度回来的那一刻,苍老的独眼黑人会持续地和美貌女子相爱吗?那些曾在文明 破损时干下的坏事,就此能够一笔勾消吗?她曾经「亲眼」见证过那些人,包括自己,她确实是没有借口的,无法像其他人一样「真正的」懵懂无知。她曾强迫自己 做着沦丧的事,尽管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要清明的心。当一切归来时她该如何自处,这是影片最后的大悬念,隐藏在其他人欢乐又怅然的气氛里,只在这个沉默的 女子心中滋长。

  或许独醒不是好事。

  编织些动人的故事告诉我,现实种种我已了然于胸

  http://madlyblue.pixnet.net/blo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