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幻公园》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迷幻公园》影评10篇

2018-08-19 03:3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幻公园》影评10篇

  《迷幻公园》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盖博·纳文斯 / 劳伦·麦克金妮 / 泰勒·摩森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迷幻公园》影评(一):雀斑,粉刺,梦一样特写和慢镜——棒得要命镜头运用

  可把它看完了,因为下了个无字幕版,前面又实在沉闷,一直到后面发现隐藏着那个凶案,才被悚到。。

  混乱叙述顺序,像最近很多年轻片子故事单薄手法巧妙

  关于滑板少年表现,全都用的是噪点很高的迎向太阳时会产生光斑的低像素摄影器材拍的,很像手机。视点很低,是一个站在场地中央的视点,镜头的中心永远是滑板,于是没有了地平面。这样的环境里人在晕眩。电影开场那一段漫长描写,配乐是带有瑕疵的好像年代久远的mp3。粗糙的手法来表达,一开始就以同质化的身份来说故事,没有人知道这些画面是谁拍的,是一个隐形的朋友,这是不是在说,这些故事就在你的生活里。也许是你,也许是我,谁都可能遇到这些无奈边缘事件

  最喜欢Alex被警员访问以后走出房间的表现,单肩背包,反戴帽子,连帽山短T恤牛仔裤。这里给了一个中景,上半身,追随他的镜头突然变慢。他走出来,故作镇静,想要离开那个是非之地,谁都知道他这时候走得很急,可是镜头放得很慢,很长。Alex的动态非常美,正处在离房间较远的黄金分割点上。他在逃,逃,逃脱罪责,可是他的动作被滞缓了,他逃不掉。。

  片子大量地运用面部特写和慢镜头,景深很小,鼻子到面部之间就有明显模糊清晰之分。于是年轻的脸们上的雀斑啊粉刺啊全都很清晰地被展示了,似乎带点嘲弄。慢镜都是梦一样的画面,Alex就是这样迷惘着,呆呆地看着别人的脸,别人也呆呆地看着他的脸。。

  更衣室的画面特别神奇。同一个方向,全都是长镜头,Alex在画面中央,旁边不断地有人加入镜头,没有台词,只有音乐——大多数在更衣室的音乐都是轻松的,不同于其他时候~我总觉得Alex在这个时候会有短暂快乐,这里色调明快,这条路通向学校外面,这是Alex喜欢的通道。在其他地方,即使是公园,我觉得他也没有那么开心。这是一种暂时解脱快感,他希望的是离开破碎家庭冷漠的周围空虚世界,滑板只是一种寻求释放方式而已。

  再说一下那个不怎么漂亮女孩傻子都知道她喜欢Alex。Alex拉着她的自行车后座滑板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特别美,单纯得很。那个女孩想分享Alex的世界,这和Jennifer和Alex在床上的描写完全不一样。我觉得Alex需要关怀。但是这个女孩出现时间很短(她出现在他杀人的第二天),不久后这样的美好结束了。

  最后说说Alex无意的杀人,我觉得那个分成两半的爷爷可怕。。。555。。。

  Alex的眼神一直都很单纯,或者说叫空洞,即使杀人之后,我觉得他把自己藏得很深,生活在无趣的世界里,无趣地生活着。到底这一段杀人,导演要表达什么呢?

  不会又是那个破碎家庭引起青少年问题老掉牙主题吧。。

  我觉得可能是说这个世界的无望,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也很无望。

  这片子不按常理出牌的镜头,非常棒非常神奇~

  结尾戛然,我很喜欢

  缺憾是前半部分的倒叙不够自然,叙事的手法因为是故意的混乱,所以有点刻意了。

  总体来说还是好看的啦~

  《迷幻公园》影评(二):一些想法,一些疑问

  范桑特依然的调调关注青少年人群,启用金黄头发的那演员,超级长时间的跟拍镜头,错杂的叙事过程

  关于故事,这次男主角无意之中成了犯罪的主体。当一个人看着半具尸体铁轨上怕型的时候,他的脑还在想一些什么呢。可能他不是这个世界上充斥着最多想法的人,但他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的思想家

  场景设置,音乐的配合细节暗示都是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但是这个偏爱金黄头发男孩的老GAY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礼物

  1.那主角总是在走路的时候回头看身后的情况,他是在害怕什么,期待什么,还是导演另有所指?

  2.影片多次提到伊拉克战争,对于这个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呢?

  《迷幻公园》影评(三):对这种牛片还有什么好说

  Gus Van Sant继Elephant之后又一次获得嘎纳垂青和世界瞩目的影片,Paranoid Park。

  一个很牛的导演又拍了一部很牛的片子。以后人们提起2007年,就会记得这件事情

  他永远都是那么轻描淡写,然而写意风格背后,却是无法抑制的狂躁压抑

  那些镜头跟随滑板少年起舞的轻摇配以法国女子的呢喃,有那么一瞬间,你几乎就要怀疑摄影机是不是也由一个滑板少年所掌控。浴室那段长镜头,刻画了滑板少年内心困顿焦躁,他掩面,水声嘈杂,于是我们也陷入了很深很深的绝望里。

  尸体被火车截成两段的场面无预兆地,突兀地出现,不是血淋淋的场面,恐惧和绝望都被包裹地很紧很深。

  男主演那么年轻,那么清澈

  我是说,也许只有非专业演员才有这种眼神。可是我不喜欢演他女朋友的那个,烟熏妆把她瘦削的脸衬得有点邪恶

  音乐也无与伦比地好。这是第二部我看完电影之后迫切想找原声的作品(第一部是冷山,但显然它要比冷山的配乐有想法多了)。

  Elephant是以美国校园枪击案为背景的,而Paranoid Park所讲述过失杀人,也同样揉搓了残酷无助青春(比如对于性、婚姻等等的困惑不安),并且所谓的杀人,也无非是一个常态下的简单反应,却由此引发蝴蝶效应

  案发后男主角走在桥上,脑子里关于责任逃避的各种声音纷飞的那段,对于我,竟然产生了惊人共鸣。尤其是他想到“弟弟怎么办”,我惊讶于Gus Van Sant的洞悉力——原来在那个年龄那种情境全世界孩子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真可怕,原来他知道我们所有的这些想法。

  在“文艺片”、“独立导演”这种词语越来越矫情,越来越有装逼嫌疑的今天,Gus Van Sant用他顶级的拍摄手法和叙事能力使它们获得了重生和更高的价值

  《迷幻公园》影评(四):荒芜流淌成长

  独立界里最大牌,大牌界里最独立的导演好吗?

  不得而知.

  因为独立就不会太大牌,那样会因为标榜而显得不独立.

  Eilliot的民谣,8毫米35毫米的切换,庞杂巧妙的叙事.........

  所有独立该有的它都有了,因为都有了,所以大牌了.

  但是奖不是拣来的,就像钱不是中来的.

  大牌的声音才会让更多人听见,因为足够大牌,足够到它可以站在高处告诉我们在荒芜上流淌的成长只要够坚强,就不会枯萎呵.

  殉道者太多,多到无法忍心他们独自一人去殉道.

  所以,一起去吧.

  《迷幻公园》影评(五):Gus Van Sant的手术

  喜欢Gus Van Sant的电影,是因为他从来不用“什么就是什么”的语法说话,他要表现什么胜于表达什么。

  他的电影不说教不推论,不致力于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不试图灌输某种价值观

  他拍一代一代人的青春,拍金发美少年的心事,拍不值钱的边缘人物,拍极端事件,只是试图抽取一段生活,用极端敏锐的洞察展现我们未曾了解的一切,使我们的认识清醒完整

  关键在于他的表达是如此迷人,我近乎崇拜他剖开一个人心事的手法。

  长镜头放慢,配乐是空盈迷幻的电音或者柔软优美的民谣,少年在走,走过空无一人走廊,或者热闹交谈的人群。

  交错的大颗粒噪音画面是一个个滑板少年的炫技或者摔跤,抑或只是在某个画满涂鸦的管道流畅地穿梭,腾空,这是属于少年脑海里的切分。

  有时候他把某些凝视或者思考的时间放大延长,让你有空隙去思考感悟他的内心。

  那些光斑,音符和脉冲乃至无声都在诉说,一句台词你会陡然明白一些因为所以,然后触动了。

  真的很喜欢这样有张力的慢镜。

  比如Alex在描述他的迷幻公园,他说one appeal of a place like a paranoid was the kids that skated there.They built the park illegally all by themselves.Train hoppers…guitar punks…skate…drunks…throwaway kids…No matter how bad your family life was,these guys had it much worse.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处理是Alex淋浴的一段,浓密水珠屡屡金发都被情绪化,音效视效配合极佳,那一刻他的心事完美地被具象,然后你也能从镜头特写的肩背发梢感受到他不着痕迹歇斯底里是如何啃食和吞噬内心。

  我也不知道压抑的痛苦是不是随焚烧的信纸灰飞烟灭,也许这是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平息的问题。

  我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从他讨论different level of things那一刻开始,还有他对女朋友的清楚态度。花痴一下这个男主角的侧脸太完美了,虽然正面看带着天使般的婴儿肥。

  配乐极其出色地配合着镜头内外的暗流涌动,呈现着那些摄人心魄的起伏。

  除了电音的重头戏之外,Elliott Smith的The white lady loves you more和angeles一前一后的出现太美太气质了。

  还有电影里经常有桥段的配乐特别让人惊诧,好像是耳熟的老电影配乐一样,把原声下下来在知道原来是Nino Rota七零年代给费里尼电影的配乐,相当神奇巧妙的运用。

  Alex和Jennifer分手的配乐场景让我想起cashback开篇歌剧带过放慢的吼叫那一幕。总之配乐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举足轻重

  这部电影的名字太好,心里找到意象与之重合。Paranoid Park.

  《迷幻公园》影评(六):淡迷幻

  依我看,《迷幻公园》不算是个特别好的电影。它非常地格斯•范•桑特,就像片头一来的那个天空草地清新迷离的镜头一样,但是它太淡太薄了,太沉溺于对镜头,对演员的视觉审美之中,它形胜于质,又由于形质一体,唇亡齿寒,这个形其实也还不够先锋厉害

  电影的叙事与《大象相似,时序上也不那么线性,但也不绕得让人找不到路。阿历克斯喜欢一个滑板爱好者的聚集地迷幻公园(那里有涂鸦,弧形场地与失重感),他去那里玩,经常只是坐在旁边看着。但有一天他被警察传唤了,因为一个火车站的巡查之死被发现与滑板有关。电影一会前一会后地,讲到他的父母离异,他的朋友与女朋友,他的失手杀人与这个秘密对他的重压

  对这个少年犯罪题材的呈现,电影极尽唯美之能事。某种程度上,杜可风的摄影太甜了,这种甜不是那种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甜腻腻,但还是甜,有一种设计感与时尚感,不具备一种创新的形式力度,而是过度娴熟与过度使用,有着对这种形式的自觉与不节制。对于“迷幻”这个主题来说,节制似乎是不必须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形式运用的结果,并不产生真正的迷幻感,——那种青年电影如《猜火车》甚或《两杆大烟枪》中的自我放逐,而是一个外在的对迷幻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是非常自我与清醒的。

  能从这个电影里看的是最美的镜头,一是一些纪录式的,又做了慢镜处理的滑轮镜头,在长长的甬道中,在迷幻公园,或者在街头,在一个小台阶,一个转角忽然的低空飞翔。二是对演员(而非角色)的镜头描绘:金发,苹果色的面庞干净美好的五官棒球帽,T恤与连帽卫衣。这两种美都如此无害,与世无争。好像越是能描绘得美,越是忍不住去一再描绘。

  但这种对个人审美趣味的耽溺,显然还是妨碍了对对象深入理解。单单写一首赞美诗是足够的么?对于阿历克斯来说?他的内心困惑被太轻描淡写,解决方案也极其地《读者文摘》式。以至对阿历克斯来说,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另一种类型的淡漠误解——如果只把阿历克斯在非凡的美与浅淡的青春恐慌这个角度加以理解的话。

  他的迷惘,他的害怕,他的逃避,在《迷幻公园》里成为故事背景,如同那些电子乐。而电影的最大长处,在于流畅光洁剪辑技术,在于声画之间流转的对位关系。说它是一首漫长的MTV也许过份了,但它的作用,确实更多在于对一种情绪的引领。非常感官,没有思想与审美上的责任感——这或许能让电影逃逸于主流规范,但没有能使它逃逸出自我的陷阱。 但又对于格斯•范•桑特及他的影迷,对于这种情绪/审美/娱乐方式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种更纯粹的享受吧?

  《迷幻公园》影评(七):《迷幻公园》:封闭在青春里的滑板少年

  一句话点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艺术片大牛加斯·范·桑特导演的一出少年滑板惊案。

  从《大象》、戛纳60周年致敬短片《初恋》到《迷幻公园》,加斯·范·桑特依然痴迷于以金发美少年为主角的影片,这位少年连名字都没改,还是名唤阿历克斯。一张纯洁干净的脸庞,表情平静甚至显得有些淡漠,适合于出现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阿历克斯喜欢滑板运动,最爱去的地方是奥布莱恩特广场——一处位于波特兰市中心地区的滑板爱好者聚集地。它在片中有个传神而形象的名字,就叫“迷幻公园”。

  前面几十分钟,《迷幻公园》制造的假象就是日常生活的安宁,不会起一丝微澜。画面美好到有些极致,杜可风的摄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他的名字总是和王家卫还有华语电影捆绑在一起,有成为品牌的架势。所以当杜可风参与了《无形海浪》和《水中女妖》的摄影时,人们惊觉他已经远渡重洋,担当不同国籍导演们的帮手。(当然杜可风本来就是一名从澳大利亚来到中国的老外,与中国并无特殊的衣襟联系。)《大象》里有着大量处于第三视角,站在旁观位置的长镜头,到了《迷幻公园》,由于杜可风的加入,加斯·范·桑特的影像多了些轻盈流畅,镜头在少年们自由畅,镜头在少年们自由酣畅的滑行中穿梭,捕捉他们的跳跃,作出一系列精彩的腾空动作,然后落地。少年与滑板,仿佛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结合。

  前半段的故事,影片的走向好比古诗里的一句 “清泉石上流”,水流经过石头,绕过它悄悄流走,没有激起任何声响。对阿历克斯而言,迷幻公园能让他尽情享受快乐,哪怕是在边上观看,都是饶有趣味。直到一次意外的发生,阿历克斯听见有人提起迷幻公园就变得难以平静。《迷幻公园》没有在第一时间交代危险的迫近,只是告知了一件惨案的发生。阿历克斯好像受到了事件影响,随后观众才将他与惨案联系在了一起。这时候,阿历克斯开始自我内心的激烈交战。那股贯穿故事前段的清泉也不复存在,变得浑浊,暗流涌动。

  为了证明惨案对于主人公的强烈撞击,加斯·范·桑特甚至用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画面来借以强调:被火车压成两截的身体,上半身匍匐在地上爬行。如此血腥恐怖的镜头,不由令人疑心是在面对一部青春片还是一部惊悚片。突然降至的暴力打破了平静,《大象》里已经有迹可寻。好事者称,《大象》对于校园枪击案的表现可谓是瞻了前又顾上后,从科伦拜恩中学到弗吉尼亚校园,美国陷入了可怕的循环。暴力的发生看上去是毫无理由,又是必然引发。《迷幻公园》中,失手的阿历克斯在一脸惊慌中逃脱,丢掉了爱不释手的滑板,销毁了沾血的衣物。究其原因,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失手,也可能是酒精上脑、兴奋过度。阿历克斯和倒地的保安,特写的两张脸。在互相对视的一刹那,眼神里充满着恐惧与震惊。

  阿历克斯害怕了,他动摇了,迷茫无助。但他没有崩溃,努力掩饰着恐慌,他的世界里出现了无声的空白。在令人过目难忘的淋浴一段,莲蓬头的水流不断冲刷,慢镜头下水珠纷落,阿历克斯低头无语。水声渐渐变大,一再起伏。之后阿历克斯靠墙蹲下,背景声音出现了鸟叫虫鸣,音效完全压过了摄影的魅力。然后阿历克斯醒来,就像一次不愿回首的可怕噩梦,如此短暂的个人化体验,却表现得仿若一般人的感同身受,真实而细腻,难怪国外影评人有“视觉之诗”的惊叹。

  说到这里,《迷幻公园》差不多就结束了,它的结局可以说是开放的,最终阿历克斯没有选择面对。加斯·范·桑特从来不想借一次少年意外事件,揭示什么深层面的社会悲哀。至少在影片的多数时间中,观众只会沉迷于影像所营造的青春氛围,深思阿历克斯犯下过错后的忏悔与迷茫。加斯·范·桑特自然不希望观众沉溺于压抑的情绪,而是获得清醒的认识。不少人由于片中阿历克斯和女同学提起的伊拉克战争,认为导演有所用意,这个时代由国家所犯下的罪恶累累都没人承担,何况于一个少年。事实并非如此,电影从来不存在“什么就是什么”的单向性推论,加斯·范·桑特也没有输出特定的价值观。《迷幻公园》只是一部独立电影,不刻意说教,它只是抽取一段青少年生活,告诉观众不为人知的某些真相。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133437/

  《迷幻公园》影评(八):迷幻青春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大象》中加斯·范·桑特无任何观点的表现形式。迷恋这种形式好久,不刻意说教,甚至一度认为这种无态度便是各类电影都应该有的形式。

  和《大象》不同,Paranoid Park 有了小小的态度。从影片的一些小细节流露出来“他们中任何一个的经历都可能比你糟糕得多”“我不知道,我不关心,我不爱看报纸上关于战争的新闻”这种声音使人一下陷入人物的心底。

  一如既往的迷人少年,迷离气质,一如既往的漂亮慢镜头,干净画面正是斯·范·桑特的作品。影片前半部分的天空下的滑板少年,灌木中的Alex......在杜可风的完美配合下足以使观众情绪定格在青春的记忆中。后半部分的转折被导演用Alex和倒地的保安,特写的两张脸残酷的打破了原本的宁静...然后影片继续一贯的自言自语,略显零碎的镜头和情节像观众呈现出Alex内心的挣扎,青春的迷惑。

  我更愿意认为此片属于青春片的范畴,只是它略显残酷。迷幻的色彩只能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平静但是很有张力。

  《迷幻公园》影评(九):不犯错的青春,可能吗?

  不知道加斯·范·桑,又是在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映现在脑海里的是这个男孩子的脸庞,窝在一个角落不断写着,paranoid park,还有那么多的慢镜头。特意去查了这个英文单词,翻译得确实不错,一下子就给整个电影铺上了那么多文艺色彩。

  这么一个干净、透彻的男孩子,却不小心卷入了一场杀人案。影片的最后,他还是无法去面对。而我真的替他担忧起来,这样能瞒多久?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他看起来冷漠,对一切毫不关心,不在乎,似乎一切对他不能造成影响,但是却又是那么不安分,那么游离。青春的躁动,无论是怎么沉稳早熟的孩子,都不能抵御。所以,我们会犯错,我们也要犯错,正是这样的错才会利于我们的成长,但是他这个错误实在来得太突然,太意外,并且太巨大的一个错误。

  在我们孤独的青春中,我们又是多少次独自一人去面对,去承受?事件之后,他的挣扎在无声无息中淋漓尽致。无人诉说,不敢诉说,无可奈何。不断寻找出路的梦,只身置身荒野时的风声,弟弟讲故事时他的背影,以及他那无可名状的眼神,这一切都久久回旋着。

  《迷幻公园》影评(十):做错事后,别忘了逃跑

  我不该在过早起床的这天选中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影片中充斥的迷幻电子乐与摇晃镜头,将我逼至昏睡的边缘。当我听见Elliott Smith吟唱着Angeles,我才陡然清醒,然而这时已接近影片结束。我用剩余的记忆怀念着刚从耳边消散的Elliott Smith的声音,然后才开始回想眼睛里看见的有关Paranoid Park。

  aranoid Park是一个滑板公园。在所有人眼里,是bad boys聚集地。尽管玩滑板的孩子并不希望自己被看得很坏,但他身处一个离婚家庭,他甚少得到关心,他有一双迷茫的大眼,分不清事物并逃避现实。当他因为过失而将一个挥舞着警棒的老保安推至铁轨被火车轮活活轧断,他第一次看见如此巨大的血腥,他脑中充斥的只有销毁、藏匿、隐瞒、忘记。他心里一直仍在迷惘着,他只不过想玩玩滑板,只不过想与自己同样喜好的人聚在一起,只不过想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度过一些开心的时光,为什么突然之间从他手里发生了凶案。当一个与他有一定共同语言的女孩告诉他写信的方式能够排除烦忧,他也虚心地接受。他真心地将信件写完,并抛至火中,看着它们被毁灭,以为事件也同样被销毁。在这时,Elliott Smith唱着Angeles,影片就这么在黑色屏幕上打上结束。

  也许少年的一些残酷青春容易被导演拿去作为题材,但这种题材并不那么容易表现。导演若有颗年轻的心,并能够理解年青人的躁郁,才能说出这整个故事。这类导演,我较看好岩井俊二。一些人说Paranoid Park与All About Lily Chou-Chou有些类似。但是这两部电影从拍摄角度便有很大差异,更遑论两个不同导演眼里少年的症结。Lily Chou-Chou中涉及到的少年犯罪,与社会无关,与人的本性有关。而Paranoid Park一直在说犯罪的是好孩子,至少这个好孩子浮于社会提供的表象上。Lily Chou-Chou不吝于表现得更残酷,而Paranoid Park一直试图遮盖已发生的血腥。正如一个于梦中,一个已醒来,两者怎会一样。

  至于影片的悬疑情节,这并不重要。这个孩子会逃得掉的。然后,案件会不了了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