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魉之匣》影评10篇
《魍魉之匣》是一部由原田真人执导,堤真一 / 阿部宽 / 椎名桔平主演的一部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战后的日本是一个文化与经济都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现在读到的许多经典作品都出自这个久远的年代,尤以悬疑推理作品为甚。
魍魉之匣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么一个如咖啡一样浓厚的时代,剧中的街道、人物的打扮都充满了昭和年份的味道,比如旧式的火车、低矮的房屋、笨重而黑实的自行车、青石街道等等。据说这里面不少都是CG效果,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场景了。
因为原著本身就不是本格推理,于是后人演绎起来更多了点自由叙述的空间,像作品中那个“火车上带着盒子的男人”的名桥段,电影用来作了结尾,而新近的动画就用来当了开场白。我并不爱追究何种手法才是最出色的,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讲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讲CAST。真一叔、阿部叔、椎名叔都是日本出了名有“雾因气”的男演员,而年轻的田中丽奈在一众老戏骨中又显得活泼而跳脱,单是人和景致,就已经如一杯加入了奶精的阿拉比卡咖啡一样,香滑浓郁,味道在舌尖上萦绕不散。可惜黑木瞳并没有小说里面的那种惊为天人的美貌的同时又多了点聪颖,令我觉得这种事情发生在这么一位女子身上,看上去实在有点牵强。
当然,这本来就是一个好故事,怎么拍都不会闷着观众。不过京极夏彦作品的那种背后真相极度腐败与糜烂的感觉还是有很好地表现出来。尽管整个想法都是惨无人道的,但导演还是把画面的血腥程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是比常规的drama多了点血浆,不过仍然在推理剧的尺度范围内,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导演惯用的铺垫手法来到达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我刚好碰上吃错东西,边看边呕,所以很有临场感-_-||)。
《魍魉之匣》影评(二):原著党的吐槽
首先声明俺是原著党,即先看了小说然后看了动画最后才来看电影的那种人,于是乎此评价绝对对电影来说是偏颇的。
然后说剧情。剧情是改过的,这没什么好说,因为从小说到电影本来就是要经过编剧的手来重新创造,以便配合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所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原著党不得不怀疑的是,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是否能梳理清楚如此繁复的时间关系?原著小说采取了三线交叉叙述的时间线索,电影貌似是放弃了加菜子失踪事件和久保竣公分尸案的偶然因果关系,而为久保竣公安插了一个战时理由(就是在山洞里看到了匣子女孩),但是这样是否就削弱了故事的精彩性呢?个人觉得京极夏彦在这部小说中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否定绝对理性的“偶然性”和“杀人冲动说”,如果把这一层因果去掉了,是否会对作品的价值造成影响呢?
再来说人物形象。在《姑获鸟之夏》里,关口巽是一个沉默阴郁的低调男人(事实上这也是符合小说原著的,因为他是个抑郁症患者),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饶舌而喜欢炫耀学问的欢脱男子。当然后者可能更符合这个时代观众的审美口味,然而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在箱馆里发疯么?真的会觉得他一不小心会变成久保竣公那种人么?至于木场修太郎,这个人物从《姑获鸟之夏》到《魍魉之匣》都让我感到不爽,因为原著里的木场大爷是出了名的外表彪悍粗糙而内心细腻温柔,可这里的木场修太郎却是个狡猾奸诈脸,怎么都不符合这个人物设定。最后说加菜子,这个像仙女般遗世独立纤尘不染的女孩子,在电影中却只是个个性叛逆的女生。当然编剧也是可以稍稍改变人物性格的,然而这三人的性格是与故事血脉相连的:关口的忧郁症是久保竣公这个变态和正常人之间过渡的桥梁,木场修外粗内细的形象是“箱子”这个概念的最好诠释,而加菜子的飘然若仙则是楠本喜欢她而后杀害她的理由。因此这三个人物形象的改变无疑会伤害故事及其内涵的诠释,所以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原田真人要做出这样的修改。
最后还是要说说,这电影还是做得不错的。之所以给了它四颗星而给了《姑获鸟之夏》三颗星,一方面是因为我离它的审美趣味更近,另一方面也确实是《魍魉之匣》的故事更难改,也更难表现得好。京极夏彦在《魍魉之匣》里充分调动了写作的技巧来叙述他的故事——譬如黑底白字,譬如三条叙述线用章节交错来分割,这对电影来说也许太难了吧?那么,如果像《杀死比尔》或者《怪侠一枝梅》(霍建华版)那样插入动画,会不会好一点呢?
看完小说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搜了电影来看。老实说,一开始搜到的是动漫,虽然曾经是夹子大婶们的饭,但是对于大婶烂熟的调调实在是审美疲劳了,所以没高兴看下去。反而电影到是意外地好看。看到宫藤官九郎出场的时候,还以为本片的编剧也是他,小兴奋了一下,后来查了一下,居然不是。
记得小说里有句话反复强调: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事。电影里的顺序正是完全重组过了,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其实像这样的小说,假设真的按部就班照小说的情节老实拍下来的话,那才是完全逊掉了,4个小时都不够看的。
对于选角的话,最不能适应的就是黑木瞳了,因为小说里印象太深,黑木桐再怎么看也太老。同样也觉得阿部宽更适合演木场,但是,阿部宽演的角色又似乎有点替代掉了木场在小说里的地位。电影里变的比较次要吧,而小说里,木场是贯穿始终的。其他的话,京畿堂和关口的互动非常有趣,也和原作风格很符合,如果说成是原作里没有用上的桥段放到电影里来,也会让人相信的。
以上是从读过小说的视角来看的,开始时有点困惑,因为和小说出入蛮大的,但是适应了以后,会觉得有趣。
京畿夏彦的作品被拍成动漫和电影的非常多,在没读过小说之前我先看了巷说百物语动画和电影嗤笑伊右卫门。前者非常惊艳,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才开始注意京畿夏彦。画面虽然可以称之为丑陋,但异常有张力。每集都很短,但是情节上都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后者就比较难看了。。。至少从我这个没看过原作的视角看过来。
《魍魉之匣》影评(四):还是看书更有乐趣吧
我不相信没看过小说的人能看懂这片子在说什么~跟姑惑鸟的电影一样,画面几近华丽妖异之能事,但是反复在细节与对话中体现关键性的情节,一不留神就过去了,相信不看个两三遍连故事的脉络也梳理不清楚~
但是这片子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配乐,细腻的木吉他配上昭和时代的画面,有几度我甚至被这氛围给催出眼泪来,太妖异了~
再之就是场景,第一幕里昭和东京的场面,怎么看怎么眼熟,怎么看都跟色戒啊情深深雨蒙蒙啊一系列表现大上海的那个布景是一摸一样的,估计都是在一个影视基地里,还有那些比比皆是的苏州河道与安徽民居,看着还是非常亲切的~
然后是演员,一干中年实力派,飚演技飚得很过瘾,尤其是堤真一,戏份给删成这样了还能如此出彩,实在是不简单~当然黑木瞳扮演阳子的角色遭到不少诟病,主要是年纪太大,但是不得不说演技真的是一流的~
最后是导演~由实相寺昭雄换成原田真人,两个都是很牛B的大导演,显然他们不想按原著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因此在观影时都好像是在看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只是人物和主线相同罢了~但是这部的表现形式相对更丰富一些,镜头语言也更多,有些段落还是非常出彩的~
总的来说,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很少有多么出彩的,因为原著的框架被限制住了,尤其是京极堂这种老妖怪的书,本身就是以语言见长,翻译成影像必定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搞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毕竟是800多页的小说,两个小时十五分钟的片长,相比是很难说清楚一些事情的。所以,对于京极堂,我想还是读书的乐趣比较大一些吧!
《魍魉之匣》影评(五):快进版也不带这样的。。。
京极夏彦的原著风格一直就是很罗嗦,非常多的知识点,推理剧情也是环环都相互联系,而且情节一贯的又庞大又复杂,还带有许多妖魔鬼怪之类的有的没的。这样的推理小说改编起来真的是可以想象到的困难。所以我能够理解编剧有所取舍与删节,但是就算是整本书都快进版也不带剪切的这么支离破碎的。
原著的魅力完全都没有了,就草率的告诉你,哦,有好多箱子~哦,有魍魉~哦,有好多断手断脚哦~然后就没了。也没交代清楚箱子断手魍魉之间的联系,应该是相互关联的迷惑性的事件看上去非常的分散,感觉只是刚好处理这些事情的是这些主角而已。花了不少笔墨在叙述赖子加菜子放风筝,也没讲清楚两个美少女间的牵绊,赖子的心里活动变化应该是很重要的,也被忽略了,推下铁轨的事件就忽然结束了。加菜子失踪的情节也几乎全被舍弃了,没有头的加菜子突然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囧了一下,导演是想走惊悚路线吧。不止这一处,总之,情节取舍的太莫名其妙了。
还有选角。小关感觉应该是害羞的类型,椎名桔平虽然有点活泼过头不过也还算可爱。堤真一演得京极堂不错看,气质很符合,可以再阴暗点。宽叔演得榎木津怪咖的气质很够,但是总觉得他不是落魄贵族的脸啊,而且小榎不该是美男子嘛,宽叔长的也太老实了。提到木场大爷,我完全就内牛满面了,大爷不是个木讷又深沉的大块头么,这个演员完全就是个小矮个!还是个猥琐到死,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色魔表情且对待他心爱的阳子还莫名其妙的小矮个!太令人愤怒了!至于宫藤官九郎演得久保,我说官九郎大爷你还是好生做你的编剧导演吧,你的脸太十三点了= =||| 久保是很阴郁又自负的类型,官九郎长的分明就像失业青年。。。至于美马坂,我已经把他给忘记了,他在电影里太没哟存在感了。演雨宫的还不错,他的戏份应该多很多才对。
女主啊女主,黑木瞳阿姨太老气了,又不甜美,原著里的阳子和加菜子是貌似姐妹,谁会认为黑木瞳帮那个小演员像姐妹啊我囧,感觉应该是工藤新一他妈那种发型那种长相的才对。赖子和加菜子的演员也没好到哪里去,真是不够美少女啊,谷村每月长得太贤惠了。。。只有田中丽奈演的小敦,倒是挺有英气的,不错看。
反正选角是大失败,导演又一直试图用断手断脚血腥诡异的镜头吸引人,可惜那个只剩躯干和头的人体又没有原著只剩一个头塞箱子里这么冲击力,而且特效也很拙劣,很假就是了,情节属于超级快进版,令人感动的点诸如雨宫的感情还有美马坂和阳子还有她母亲的纠葛,都被忽略了,令人觉得震撼的部分都失去了,不知道这片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也许仅仅是导演个人满足自己导演一部好莱坞大片式路线的日式推理剧的欲望吧。
《魍魉之匣》影评(六):心中有鬼自有鬼
首先感谢幻影砂之团字幕组的精彩翻译。俺是日文白痴,所以没勇气看生肉。最近一直在奇怪,和L Change the world同是一天(2008/06/25)出的DVD,怎么L的三天之后就有了片源和翻译,而魍魉之匣直到昨天才看到第一个翻译版的片源,按说这部戏的卡司已经是超强了啊,堤真一、阿部寛、椎名桔平、宮迫博之、田中丽奈、黒木瞳,就连篠原涼子都甘当配角,最后晃了几秒钟,怎么会没人在意这片子。
看完片子才明白,原来是我误读了。推理类的,还是这种带些灵异色彩的推理悬疑电影,翻译起来还真不是一般的难。幻影砂之团翻译的很棒,很多日本阴阳界的术语,都翻译的清楚,还附带解释。即使不解释,无关紧要的话题也不影响故事主线,但还是让电影增色不少,起码比较看的懂一些。推理类的,基本,我就和柯南比较熟。真相只有一个!关于此片,也是根据同名推理小说改编的,有豆友看过,分析的还挺精彩,详细看这篇影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429452/
基本看到电影后半段,我就已经猜到,真正的鬼只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又是心中有鬼自有鬼的话题。P.S.我这算不算剧透?
配乐很舒服,但却不适合这种悬疑推理类的,更适合悲情故事。不过导演如果刻意要用音乐渲染那个悲情年代,那样的战争创伤,另当别论。估计和我一样没看电影介绍就去看的,看到一半就起疑心了,场景怎么那么熟悉。尤其是我这样在苏州上学,又学的古典建筑,周边水乡写生写到腻的。很多镜头,都是在中国的江南古镇取景的,上海和苏州周边。不过搞不懂,日本战后有这样的水乡么,调调完全搭不上么。城市中心的街景倒还可以接受,一看就是在上海松江影视乐园取的景。木村拓哉去年的《华丽的一族》也是在那取得景,可能比较符合二战前后亚洲城市中心的形象。
还有还有,片尾曲是女王唱的,东京事变的《金魚の箱》,最近碰巧在纪念女王出道十周年(http://www.yy1983.com/blog/?p=360)。片尾有幸又被电击。
此片悬疑的核心是美少女之匣,还真的是出现一堆美少女。奇怪日本萝莉怎么越来越多了。尤以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那雕塑般的美少女,最为惊艳,美少女还“啊”了一声。
最后,再次感谢幻影砂之团字幕组的翻译,绝没有广告之嫌。在此之前,我连这字幕组的名字都没听过。
------------------------------------------------------
名词解释:魍魉
「魍魉」常和「魑魅」并称,事实上二者并不一样,两者并称可见於张衡的《西京赋》:「魑魅魍魉,莫能逢旃。」(见南朝萧统《文选》)
「魍魉」是水神的说法,在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有载:「昔颛项氏(五帝之一,传为黄帝之孙,号高阳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长江)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小鬼」据清朝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应为「小儿鬼」)
电影里提到庄子的那段话,「罔两」是影子外层的淡影,可见於《庄子 齐物论》中,有一段罔两与「景」(影子)的对话。
《魍魉之匣》影评(七):现在真是想看原作想得不得了。
基本上看完动画之后才想起来自己有收这部片子、扔在那里好久了,每次看了前面十几二十分钟立刻就关掉播放器了。
在看完电影的现在开始怀疑这两个到底是不是在讲同一件事情。
这片子、不管是悬疑还是侦探再或者诡异拍得都比不过其他的日本悬疑侦探剧啊,或者是因为动画的先入为主?
选角有一点让人不适应的是号称主角的阿部宽叔叔。
比起动画里的脱线侦探阿部叔叔虽然功力很赞但是印象实在不深啊、于是就非常非常想看原作里的侦探——
以日本人的风范我以为应该是动画里的塑造比较接近原作吧。
作家先生的神经质也完全没有看出来、那种在动画里很出彩的带有BT色彩的扭曲性格铺陈实在是用电影这种三次元的事物很难表现的吧。
所以有勇气用电影去拍这样的内容已经难能可贵、只是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是不适合拍成电影的片子啊。
但现在果然还是想看原作想得不得了。
《魍魉之匣》影评(八):和动画相比差了不少
首先是剧中演员看起来都比动画里老了十多岁。重要人物京极堂被大大削弱了,出场都很无力。相反因为阿部宽的出演,榎木津礼二郎的戏份增加了,但在众多侦探中仍然被淹没,反而没有动画中给人的印象深刻。美波娟子,作为剧中头号美女,失望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演得还行——最后爆出柚木加菜子的父亲是美马坂的时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被改编到提前了,原本紧张刺激的逃跑一段以及美马坂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都不见了(这个结局却移花接木到久保和榎木津那一段了)。美马坂成了一个泰坦尼克号船长般的偏执科学家(于是他的死变得很悲壮),而美波娟子对京极堂所说的“其实我考虑过嫁给你”就像一个噱头,毫无意义可言。木场执事虽然是有点2,但是小脑却没什么问题,为什么在电影中就一直跌跌撞撞像个落魄的酒鬼?!
在这样以男人为主的晦涩剧情里,动画成功的秘诀在于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动静交错的神秘气氛——让人失望的是,电影里美丽少女月下起舞那段被两张平淡的脸和快速的交谈所替代(要交代的东西太多,而电影时间有限),柚木加菜子众目睽睽下的神秘失踪整个都被删掉,琐碎而多余的交谈(包括似乎是故意添加的一些很冷的笑话)充斥了整部电影,使它过于浮肿且寡然无味。我不知道对于原本就很晦涩的魍魉的解释,以及相关文化和历史的诠释,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一带而过,是否能使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看明白。铺垫啰里八嗦地占用了几乎一半的时间,主要内容却被简化或者删掉——这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编剧这样奇异的取舍似乎是想取得更好的商业效果,但实际却让影片变得味同嚼蜡。
看来动画还是比电影更理想化,更和谐,更漂亮,就像那个谁说的,电影是集体努力的成果,好电影是得靠运气的。
但是也有惊喜。有两个场景制造得很好,一个是美马坂强大的人体工厂,一个是久保的工作室(那个画中的门一样的书房实在是神来之笔)。片尾出现的维纳斯般的柚木加菜子惊艳无比。
《魍魉之匣》影评(九):终于看完,不吐不快……
首先是选角,堤真一等人的扮相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但这次关口换成了椎名桔平感觉上阳气了一些。最不能容忍的是黑木瞳和宫藤关九郎,原著中的柚木阳子是个三十岁看上去像二十岁的美女,而黑木瞳大婶则是四十岁看上去像三十岁而已,实在太老,再我看应该让竹内结子来演。而宫藤扮演的久保竣公则太猥琐了,这个变态应该在形象上妖一点才是。其余一干配角,尤其是悲情的雨宫,我还是很欣赏的。
二则是改编,电影和原著上有一些出入,久保之所以会变态是受到了匣中少女的影响,而这个关键的匣中少女情节则被替换了(变成了日军的人体试验失败品),其余一些细节,比如发现加菜子被推下轨道的人换成了青木而不是木场等等诸如此类的地方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久保为何要把断肢扔到《实录犯罪》的编辑部去?而最后柚木阳子的结局也比原著明朗了一些。
三则是选景,本片的外景地是上海和苏州,里面有很多古镇的场景上有明显的徽派建筑,作为中国观众来说感觉亲切也古怪。但本片的配乐是超级败笔,搞得太过于抒情,再加上全片前半段太过于啰嗦(我想这也是不得已,因为要交代清楚剧情,所以感觉上演员们是拼命念台词。)难道这是苏州风光片吗?囧
四是布景,恩,这倒是全片唯一的亮点,无论是美马坂现代医学研究所还是御吕神社,以及制片厂等都做得很漂亮。尤其是前者大堂里那根诡异的立柱简直是后现代风格。
总结:看过原著的人都应该看一下,挑刺也好,回顾也好,还是值得一看。“我还是,不知为何,很羡慕男子来了”
《魍魉之匣》影评(十):《魍魉之匣》:过犹不及
京极堂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姑获鸟之夏》意外走红,虽然制作级别较低,却因为京极堂故事的曲折离奇受益不少。于是,浓重而出的《魍魉之匣》翻身变成了大制作,不能同日而语。
然而,日本电影有个怪毛病。但凡按照好莱坞味道制作的影片,几乎都显得拖沓乏力,无精打采。这个现象很奇怪,使很多不错的资源都枉费了。《魍魉之匣》也是这样,超过120分钟的片长中有过多的罗索。
日本电影中,只要不是拥有独到的个人风格,大体都是如此感受。这些作品依照好莱坞风格,也保留着日本传统影片的体貌。节奏迟缓,对白过多,影像保守,是现代与传统试图融会的失败品。
也许,小津大师的功力影响日本电影许多,传统日片更愿意保留那种闲静品位。可是,为避免大段对白和话外音的无聊,竟然对此都加入了西方风格的古典弦乐。这看似新颖的处理,实在不容易消化。通过这个特点,观众会发现味如嚼蜡原来是这个味道。
其实,影片主创们还是很用心的。导演按照黑大师的《罗生门》手法展开叙事,同《反恐据点》一样,化解了繁琐的逻辑关系,众多的人物交待也变得轻松不少。要知道,京极堂的侦探们是个群体,罪犯们也是群体,复杂关系并不容易交待清楚。
另外,影片特意选景于中国的江浙水乡,虽然与背景地东京很不靠谱,但胜在新鲜。京极堂故事的一大特征是具备鲜明的时代感,《魍魉之匣》要展示日本战败后重建时期的社会状况,有着人文一面。显然背景地的选择在现在的日本是无法重现了。
既然不能按照《三定目的夕阳》那样用CG还原时代风貌,那特效部分的资金肯定用在了必要的大场面制作上。《魍魉之匣》的特效制作尚属真实,无论是搭建的,还是CG的,都具备大片特征,对比同类日本电影出手大方,效果尚可。
可以看出,制片方对《魍魉之匣》的投入充满期待。然而,整合而出的影片却充满了过犹不及的状况:力度太大了,选择超标了,过于形式了,选角商业了,种种问题都很明显。只是好在,还有京极堂推理故事的原作魅力存在,使影片不至于彻底难看。
日本人的推理作品精巧别致,还有着独一无二的异色品位,特点鲜明的主人公更是招牌。但如京极堂这样的群戏并不多见,且各色人物性格鲜明,还担负着明确的社会责任。因而,京极堂故事中,侦探们会按照各自风格处理案情,最终融会一体。
这个团队精神区别于常见的私家侦探们,新鲜且有趣,混搭以后就充满魅力。片中,墩子和关口打探邪教的段落很幽默,让人耳目一新。随后,京极堂亲自出马揭露邪教本质更显聪明,很出气。此两段情节成功交待了角色的特点,甚至为影片的人文进行了点题。
京极堂故事一面可以作为怀旧的历史重现,一面可以抨击一些黑暗现实。小到刑事案件的凶残、邪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大到军国主义余孽、人心私欲的极致狂想。单就京极堂故事的整体素质,并不是一般日本推理作品所能赋予的。
老一辈推理高手松本清张们擅长揭示社会问题,划定了日本传统推理作品风格。京极夏彦的京极堂系列来自90年代,却有一种浓重的历史感,颇具人文味道。这算是区别于惯常所见了,再融入日本文化中鬼魅和异色,还有特点鲜明的侦探团队,就形成了京极堂故事的独特魅力。
《魍魉之匣》具备了相当全面的电影素材,如团队协作、幽默感、动作性、社会现实、神秘主义、人文历史、宗教性、鬼文化、异色心理等等,俨然一部大格局娱乐电影的上好材料。可惜电影做出来决没有原作小说精彩,也没有漫画好看,确实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