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勃之死》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王勃之死》影评10篇

2018-09-03 03: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勃之死》影评10篇

  《王勃之死》是一部由郑大圣执导,刘小锋 / 池华琼 / 沈晓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王勃之死》影评(一):你带着雷电气息——评杜少府

  “你带着雷电的气息,必将与长风同行。”

  这是电影中王勃在狱中见到杜镜时,对杜镜发出的感慨

  杜镜,既是王勃著名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主角,因为史书中对这位杜少府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杜镜此名实是影片虚构

  雷电,往往代表变革,代表着不屈服于世俗权贵骄傲,也代表着生机。对,正是生机。王勃评价朋友后又云,“而我,浑身却泛着腐烂的气味”。将杜镜与自身对比一生一“死”,一个生机盎然,一个死气沉沉。而杜镜也确实给王勃带来了“生气”和生机。在狱中也好,在刑场上也好,王勃毕竟是少年人,在生死面前,在煎熬面前,他也会绝望,会恐惧。每当此时,带着“雷电气息”的杜镜便能以自己方式来安抚他的恐惧,拨散笼罩在王勃身上的死气。杜镜的2次安慰都令人非常惊艳,第一次是在狱中,王勃对生死和自己的才华产生迷惘和绝望时,他突然解散头发,转过身去对王勃说,“我恨不能与你同去”;第二次则是在刑场上,王勃正惊惧间,杜镜牵着一只画着美人风筝奔上了城楼,向王勃遥遥喊道“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看着风筝飞向高空,王勃突然胸中一片开阔,大笑“知我者惟杜镜也!”

  杜镜不仅带去了生气,也给王勃带来了生机。在刑场上,如果不是杜镜那一出,王勃早已身首异处,哪能等到大赦天下呢?

  所以,我认为,在这部片子中,杜镜不仅仅代表着知己,还象征着“生”。

  杜镜有一段话也很有意思,“司马迁当年为著《史记》,不惜苟且偷生,难道你就不能隐忍一时?你自己不是常常说,还没有写下足以传世的文章吗?”私以为,影片就是借杜镜之口,铺垫了王勃接下来的命运。影片最后王勃为什么蹈海而死?一是因为曹夫人的话,受到刺激有所感悟,二来也是因为这时他也已经写下了足以流芳百世名篇《滕王阁序》。

  杜镜的最后一次出镜,就是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了(笑)。在这里,影片的表现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宣纸被风吹走,杜镜和王勃皆付之一笑,杜镜展开了自己披风,让王勃题诗在披风的内衬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记得看过一个评论,说影片中的杜镜才有大唐男儿气概。他不畏强权,冒着仕途受损的危险前去狱中看望朋友,还想为朋友翻案;在得知大赦后,他显得比当事人王勃还要高兴;在宴会上,高兴时便兴起作舞;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年纪轻轻便往蜀川这个“风雨欲来”之地……

  《王勃之死》是部浪漫主义的影片,如果说《大明宫词》是一部莎士比亚式浪漫的电视剧的话,那《王勃之死》就完全中国古典式的浪漫。影片尽管有很多不足,但瑕不掩瑜。而杜镜,正是影片中的一个大大亮点。透过他,我们了解了影片中的王勃,透过他,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想要我们了解的大唐。

  《王勃之死》影评(二):王勃之死

  《王勃之死》,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偶然在电影频道遇见的一部电影。

  当时只看了最后几分钟,其实都没有看懂,但是画面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两年前的9月份把她找出来重看,只是想看一下之前念念不忘的几幅画面究竟从何而来。

  这真的是我看过最具浪漫情怀的电影了,充满了只有诗词才能见到的美丽意象和象征手法。且画面感及色彩感强烈,帧帧皆可入画:

  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被贬出长安时,一个人踏上为最后一抹余晖照亮的石板路,凄凉灿烂

  被秋水翁当成一条搁浅的大白鱼拾起时,辽阔的鄱阳湖面,青黛眉峰聚成的远山,天边沉沉燃烧的最后一缕晚霞

  落霞姑娘居住的水边,芦苇荡里夕阳总是和着清风

  怀着最后的希望乘风而去时,凄绝的落日在七百里水域铺成一条不必归来的路。

  王勃出场之时,戴高冠,着红衣,披白袍,侧对朝阳而坐,脸部轮廓清晰拓在拉起的金色宫闱之上,即使不见正面,依旧有一种逼人的勃勃英气扑面而来

  这便是最初的王勃,年轻,继而轻浮炫耀,恃才傲物,早在英王府之时已有旁人给王勃下了谶语:“文才虽长,寿命必短”。

  然此时的王勃也天真广阔

  因《檄英王鸡文》入狱之后,知己杜镜提酒菜探望,其时牢狱天窗外可见风雨大作,王勃在狱内自顾自梳发沉吟,有“风惊雨骤,烟洄电烁”一句。

  忽听得惊雷一声,顿时兴奋起身,续道“娲皇召巨野之龙,庄叟命雕陵之鹊”。并随即借墙上光影欣然起舞,作大鹏展翅,心神电闪雷鸣之中沿九千里扶摇直上

  如此境界,即便是绝境中的自我消遣,在我心中却依旧不失为妙人一个。

  杜镜有刑场之上送纸美人黄泉作伴之谊,王勃与其在歧路口两两对坐,饮了一日的菊花酒,劝诫友人将自己当做已逝的人,正如那逝去的风,“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并于杜镜锦袍内里题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给了这段知己之谊一个隐含伤感却又爽朗的作别。

  被秋水翁搭救后偶然撞进了一位姑娘的世界。这个姑娘因着只知道长安的一棵桃树,而执着于让柳树桃花

  这个姑娘安静时如工笔细细描画而出的仕女,烛光下娓娓谈起道尽自己心事的《铜雀伎》时,温柔文雅,素且不媚,清且不寒。

  这个姑娘起舞时如敦煌飞天,紫纱掩不住的多情身段,纤指藏不起的似水眉眼指尖起落正如倦飞归巢的水鸟,顾盼生姿正如盛极瑰丽的彩霞。不论素衣或是盛装倾城舞姿一出,四下蓬荜生辉

  为了救治这位因自己一首《铜雀伎》而受牵累心血耗尽的落霞姑娘,王勃甘愿违背不再执笔作文誓言,跪求湖神借风一日内行七百里至滕王阁,作文夺魁以得百金购珍稀药材救落霞之命。

  最爱滕王阁一段。本是主人阎公希望借笔会之机让自己的女婿扬名,结果却被王勃这个不速之客打乱,便愤然以更衣为由离席,令小童伺候下笔。

  王勃一来尴尬,二来压力过大,思绪受阻不得挣脱。幸得秋水翁“笔虽断,锋颖未残”之鼓励,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被主人阎公不屑一顾批为老生常谈、下令小童不必再传之后,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引起其注意,及至落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后,小童震惊,跌跌撞撞跑至阎公处吟出此句,阎公当即起身出门,只一句“世间得此佳句,从此江山无价”送给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至此,我方知世间文笔竟可如此动人。这一句里含着半明半暗的天色里,被落霞姑娘的飞天舞姿惊起的翩翩白鸥;起起伏伏波涛间,被秋水翁撒下的渔网套住的粼粼波光

  这样的解读固然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牵强之意,但关键并不在此。

  王勃因自己失意写出的《铜雀伎》,在落霞姑娘的心里是为她而写,字字道尽她的心事与凄凉;那么王勃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为什么不能在某一个人的心里被想象成这样美的一个故事呢?

  毕竟王勃得百金购药之后,落霞姑娘不愈逝去之前,和王勃在一起的落霞姑娘只倚坐水上草亭之间,长笛古琴,一袭白衣不沾不染,一头青丝不绾不束。

  如是女子,配得起这样王勃这样一个惊艳绝伦的传说

  记得当时看到了最后王勃落水的那段,今日却已不忍看到最后了。

  愿就停在王勃和落霞最后作伴的日子里,湖神庙斑驳的铁马在风里叮当作响,小亭间稀疏的柴帘在风里轻轻飘动,最后的霞光永远那样沉睡在天际同时抬头仰望的他们永远那样有着一步之遥,却又如此心灵相通。

  《王勃之死》影评(三):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

  有一段微博上经常有一个话题大概是上学读书时不知好在哪里,现在读来觉得特别好的句子? 看下面网友答案,其中必有《项脊轩志》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话学的时候年龄小,未必懂得其中深意,现在读来确实是既心酸感动,明明是家常话,一细想都是深情啊。 可是每每看见这样的话题,总会想起来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我觉得这九个字才是学过的最心酸的一句话。 看《航拍中国江西篇》里讲到滕王阁及《滕王阁序》时,弹幕里有人推荐电影《王勃之死》,本来对这种风流倜傥但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才子就会多看几眼,所以就去看了。 电影是老电影,演员没有熟悉的,有一些生硬地方,但电影里最灵光的地方是意境美和配乐。 电影里最有意思场景就还原了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画面。 为庆祝滕王阁新建成,阎公在重阳节宴请宾客,让大家为其作序,其实这个阎公早就让他女婿写好了文章准备在宴会上一战成名。众人假意谦让,不料王勃提笔就准备写,现场气氛尴尬。 这个阎公就生气了,有意为难王勃,讽刺王勃“以假寐打腹稿”闻名,并让人给搬来了榻,说让王勃休息片刻好好构思自己先行告退。(不到三分钟就打脸) 阎公坐在里屋听书童(称书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人很厉害,不能随便叫做小厮)汇报王勃写了什么。 从初开始的“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去、再报,老生常谈耳”,他女婿还酸酸地说“看来久享盛名之人,十之八九不副实”; 到“星焚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说“此乃故事也,不用报了,不用报了”,阎公一副这个王勃也不怎么样的表情; 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就改口说“快传,快报”,所以说书童还是挺有文化的,明明不让你报了,看到写得如此精彩还是来报了~ 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书童见此流传千古的句子鞋都跑掉了激动地去报给阎公的,阎公沉吟片刻说“此二句,真乃千古绝唱”; 然后阎公就笑盈盈地走出来说“失敬,失敬”(阎公你脸疼不疼?) 另外也还原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空”字的逸闻趣事,就不剧透了。 古代文学老师说,阎公前后态度变化在唐代到最后大家还能一起把酒言欢畅意抒怀,换到现代文人相轻的对比,估计有生之年都不会聚在一起。 可惜,写完《滕王阁序》王勃的生命结束了,电影也快结束了。 上图电影里的画面,像不像一副充满故事感的山水画卷?是不是意境美构图美?(原谅我截的渣像素的图) 其实,《项脊轩志》里还有一句写得特别好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晚安夏日良夜都珊珊可爱。

  《王勃之死》影评(四):唯此一书生

  看电影的时候,我数次恍惚:主角是王勃,还是李贺?

  王子安和杜少府谈论着造化,听秋水翁讲述着生死。脑海中闪过余光中的《鬼雨》:

莎士比亚最怕死。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没有一首不提到死,没有一首不是在自我安慰。毕竟,他的蓝墨水冲淡了死亡的黑色。可是他仍然怕死,怕到要写诗来诅咒侵犯他骸骨的人们千古艰难惟一死,满口永恒的人,最怕死。凡大天才,没有不怕死的。愈是天才,便活得愈热烈,也愈怕丧失它。在死亡的黑影思想着死亡,莎士比亚如此。李贺如此。济慈和狄伦·汤默斯亦如此。

  王子安大概也是如此吧。我不信王勃淡泊生死——就如杜镜所说:“你不是常常说自己还没有写下足以传世的文章吗?”

  年少成名,天纵英才大抵都是怕死的吧。

  秋水翁和落霞女,我更愿意相信他们只存在于王勃梦境中。落霞因为子安一首《铜雀台》遭贬,子安为救落霞性命才写下了传世的《滕王阁序》。当秋水、落霞远去,子安瞬间意识到这一切均是一场巨大的虚妄——包括令他名垂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生死死,方生方死。无非都是一场虚妄罢了。

  看来,他不仅畏惧死亡,还执迷于永恒。于是,唯有死,方能投入无限的永恒。

  这是死结,同样是法门

  当年学《滕王阁序》时,被“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自白所击中。

  谁能逃出三尺微命的命运呢?只是,又有多少人敢于直面?又有多少人得以直面?

  唯此一书生耳。

  《王勃之死》影评(五):一部拍的粗糙但故事题材不错的电影

  拍的很粗糙,虽然题材不错,剧本应该也不错,可是拍的实在差强人意,画面、镜头摄影情节转换出乎意料的差。很多场景让人觉得有拼凑的嫌疑,当然,也可能剪辑原因。至于亮点,有些场景还过的去,有些台词也还不错。只是感觉有些糟蹋了这个题材、剧本,要是王勃如果还在世看到这部电影估计也很无语。总体说来,感觉拍摄的人没有理解整个故事的核心,导致拍出来很游离,很散,很形式主义,再加上也没有值得称道的拍摄手法。

  杜镜饰演的比王勃更胜一筹,有血有肉,更真实,让人印象深刻。饰演王勃的没有把握太好那个度,当然,王勃这样的才子是不好演的,毕竟比一般人差别比较大,但他是剧中的关键人物,如果能演的更神似的话,想必会给电影增添更多光辉。

  《王勃之死》影评(六):王勃不是这样的,王勃之死更加不是这样的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CCTV6的电视电影。

  但是我还是得说,这电影只值两分。

  一分给画面,一分给偶尔神来之笔的台词。

  终究这人不是王勃。

  子安的天才流华并不是那么涉世未深的轻狂,落霞秋水的千古名句,更加不可能是两人的名字给他的灵感。一个诗人如果这样写诗,那也太过可悲与落魄。

  终究这也不是王勃之死。

  子安之死更应该是千百年让人扼腕痛心的英才早逝,处理成自绝于人世,让观赏者的惋惜哀悼都无从寄托。

  说亮点。

  里面有一句台词还是深得我心。

  王勃在曹达案落狱后,在杜少府去探监时,自嘲的说,出色的诗篇都是天籁,他只是上天的一支笔。

  如果这样风骨的子安可以保持全片,那是多么美好。

  这片子的剧本应该就很奇怪,王勃同学一直很精分,杜镜和英王探狱时判若两人,最后纵海一跳也未免太自我草菅,一直心心念念照料父亲的子安同学实在不应该这么看破红尘。

  这片子的剪辑大抵也很奇怪,里面的一些台词总觉得有借古喻今的说法,王勃时而是一个对时弊清醒痛觉的人,时而是一个对权贵奴颜婢膝的人,其转变和跳脱都很突兀,真是让人接受无能啊。

  《王勃之死》影评(七):筆記

  短評放不下,非得要單發一篇公諸于眾,這感覺太不爽了,本來只是一些很瑣碎的感想而已麼。

  戲說,平平,似乎有許多不錯的intentions,然而表現並不到位。

  前一部分畫面感並不佳,凌亂不穩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ps照片餘毒未盡,)後來漸好,時有詩意的瞬間,然而作為連貫的電影,仍是切割斷裂得很,倒像CCTV的片頭之類了,尤其是作賦時落霞秋水的flashback XD

  不大喜歡視角、鏡頭的運用,有許多仰角,並不完全pleasant,刻意求新但是單調缺乏變化和氣度,過分關注細節。

  拍人物的動態不能傳神,比如說落霞的舞蹈,全景的時候實在有些煞風景,近攝亦不出彩。還有王勃在馬上作蝴蝶或孤鶩狀飛啊飛,囧。

  演員靜時是可觀的,動時則蒼白起來,眼神、舉手投足,很程式化。

  對於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畫有些莫名,似是沒有足夠的鋪墊,感覺很散漫突兀。人物身上軟弱妥協與張狂併存,這似是原有的intention,然而還是覺得somehow單薄不真實。

  全劇的氣質是很現代,很experimental的,這倒也無可厚非。最近的廉吏于成龍,畫面和切割感與這片子是一路的,或許這是該導演的風格?那麼他適合去拍關棟天,適合去拍廉吏于成龍。若明年的曹楊亦是他導演,倒覺得先生囘來也是很無謂的,因為氣質不合。就讓何澍去楊修罷,人家這麼多年也不容易,粉飾一番的話說不定還有驚喜。尚老的功力大抵足夠彌補導演的不足。只是或許可惜了那戲了,畢竟電影一出,是要傳於後世的。

  不過我覺得這樣的戲曲電影,就好比我ps照片一樣,是在相當成熟的演出本子之上再加工,所以無論是弱化還是美化還是別的什麼,都不會很離譜罷。

  另,這片子裏有老計耶~~

  《王勃之死》影评(八):文人傲骨,百年孤独

  初唐,为一个盛世拉开了序幕,演奏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中最华丽最高昂最灿烂的交响曲。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一切一切都已最鲜活最昂扬的姿态活跃在金色的旋律中。

  初唐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陈子昂和四杰。王勃的生命是为了成就四杰,是为了成就《滕王阁序》。早就有人断言他文才虽长,寿命必短。

  似乎王勃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和无法比拟的才思便是他人生悲剧和孤独的源流。

  汉武帝对司马迁说,朕不需要一个在精神上不肯臣服于朕的人。然才高志洁者恃才傲物,又怎会臣服于任何一人?真正的文人铁骨铮铮,却又百年失意,万古孤独。

  王勃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肯臣服于任何人脚下,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受人摆布,甚至被冠以“威武大将军”之名,与斗鸡无异。这样的拜倒和压制是对文人最大的侮辱,因为他们的尊严和文才绝对不容许半点玷污,“赐我一死”,是王勃的最后抗争。可惜,依旧无用。如同他的被贬,只是宫廷政治斗争的产物,他是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如同千万粉身碎骨的文士。

  少年得志,名满天下,放诞俊逸的王勃怎会想到,成就他的文章也恰恰开启了他的悲剧。曾经的鲜衣怒马和一时谄媚也只是对自己莫大的嘲讽和鞭打。

  知己杜敬冒死相见,临刑赠纸鸢激情相送。纸美人是对王勃风流不羁、放诞自适的写照,也是王勃的生命支点和全部的精神寄托。

  所以,王勃一直以纸美人相伴。纸美人就是王勃的才思,王勃的翰墨,王勃的文章。

  纸美人唤回了王勃的风流才气,唤回了王勃的生命。老人也说,等你的纸美人飞了,你就可以飞了。王勃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那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王勃烧掉纸美人,溺水而死。仙翁的墨色花朵的锦衣也终于收回。他是上天的一支笔,即便断了,也截不断那一腔才思和刚健骨气。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权势,而在于他的风骨。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地位,而在于他的傲岸。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是王勃心中的纸美人,是王勃的失意化身,是王勃的所有柔情傲骨。孤鹜,则是失意落魄彻骨孤独的王勃。

  真正的文人,自古以来便鲜有平安喜乐者,相反,皆连连遭贬,失意落拓,怀才不遇,郁结于心。痛苦,是滋养文人的绝佳土壤。透过人生的沧桑和宦海浮沉,经历心灵和身体的苦痛熬煎,诗人们才能更有更广远的眼界和慷慨沉雄的气度,才更能具有难得的独立超然的文思和苏世独立唯我独清的高贵品格。

  这,才是一个帝国最重要最珍贵的财富。

  王勃说,是世人遗弃了我,还是我遗弃了世人。

  他是痛苦的,他是孤独的,他虽有知己虽有翰墨,却始终无法排遣这压抑愁苦又沉痛的情绪。

  屈原曾说,举世独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和悲凉,穿越了千年的光阴,踩碎历史的门扉,今日依然能直击人们的心脏,诉说这沉郁顿挫的万古凄凉。

  天问。

  无答。

  精神的独立和清醒是人生、社会、帝国以及历史最沉痛的醒酒汤。众人皆不愿一品其味。

  杜敬说,大唐需要你的辞章。

  王勃答,你错了,是我们需要大唐。

  词章只不过太平的粉饰,盛世的点缀。

  王勃说,自己一生卖弄文采,只博求君王的垂顾,与倡优何异。徒然苟且偷生装扮弄臣,生又何趣。

  如此悲凉的有痛苦的清醒认识,自然预示了王勃必然的悲剧结局。

  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笔精彩华章,纵然不是盛世点缀,也依然穿透历史长河,诉说着文人的心曲。

  而电影,恰如其分的彰显出那渺远的盛唐之音,那非凡的诗人气度和天真污垢张狂不羁的风流文思。构建一方诗的国度,精神净土和极具人文内涵的翰墨风华。

  《王勃之死》影评(九):珠帘暮卷西山雨

  难得有这类影片问世,而且画面不错,相当唯美,三星全给它。出游,分别,题赠,等,让人直想穿越时空,亲临那个场景。但剧情太扯了,甚至于狗血不堪:王勃竟被女刺客不断追杀;如不知历史,行刑问斩会吓煞小朋友(没事的,不还有杜少府在一旁放美女风筝吗?);《滕王阁序》的创作竟是为了得赏金买药救人(并且被救的人叫什么来着?);终了,字幕说明王勃是溺水而亡,画面却是愤青厌世,跳海自尽……拜托,编剧们,这样的影片只需要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就足矣够矣,不需要什么花哨的情节冲突和刺激元素。就像这两天办公室窗外飘着雨,我在微博上记录的句子都是那样的平淡无味;景致无二,这篇短文的标题却写的是这样的飘渺空灵,谁写出来的啊?

  《王勃之死》影评(十):滕阁一序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影片中引用的王勃诗文如下:

  1、《檄英王鸡》

  此文作于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彼时王勃是沛王府的属臣,因这篇嬉戏之作而丢了官职。(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分别是武后的第二、第三子。李贤即后来的章怀太子,颇有文史造诣,成为太子后召集学者为《后汉书》作注。李显后来当了皇帝,是为唐中宗,他的后宫里有韦氏这样的悍妇和上官婉儿这样的才女。)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篇目。杜少府是谁?片中杜撰了个“杜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雷贯耳,无需赘言。

  3、《铜雀妓》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这是借舞女“落霞”之口说出的。

  4、《滕王阁序》

  入选《古文观止》。此文着实NB,借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这篇文章里几乎把大学各科所有的东西,都包括进去了”。此言不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