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霞》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海霞》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1 12:28: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霞》经典影评10篇

  《海霞》是一部由钱江 / 陈怀皑 / 王好为执导,吴海燕 / 蔡明 / 赵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霞》影评(一):革命情怀似海深

  《海霞》影评(二):成为她想要的自己

  《海霞》影评(三):符号化的黑与白

  这部影片将解放之初一帮意气风发的女民兵融入美丽的海岛风光,很有特色,深具时代感。

  电影所塑造的社会环境及人物,刻意突出了敌我矛盾和阶级对立,一方是魔鬼,一方是天使。

  刻意丑化恶霸陈占鳌的奸恶与无情,已经无视逻辑,不顾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现实。

  就象从前文学读本里穷凶极恶的刘文彩、周扒皮和黄世仁一样,不是人,而是符号化了。

  换句话说,盗亦有道,陈占鳌的坏,是无异于杀鸡取卵一味的坏,这在人情社会是站不住脚的。

  或许在那个年代,这种大刀阔斧式的文化宣传,角色植入,是富有力量感的,也是有效的。

  也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表达的东西割裂了历史,忽略了传统社会文化和乡土文明。

  仅从电影角度来说,故事的戏剧性及演员演技,都有超一流的表现。

  如果没有陈占鳌那段丧尽天良的描写,或许如果表现地复杂些,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

  吴海燕饰演海霞,蔡明饰演十二岁的海霞,洪学敏饰演玉秀。

  吴海燕正值二十一岁的年纪,形象,举止,说话,都是非常鲜明亮丽。

  蔡明和洪学敏正值青涩的年龄,脸庞都是黑黝黝的,不细心难以看出是她俩。

  陈强饰演苦大仇深的旺发,一个有个性的老人,正面角色也被饰演得很传神。

  于绍康饰演坏蛋刘阿太(海盗黑峰),令人叫绝,十足的表演艺术家。

  《海霞》影评(四):海霞诞生记

  海霞这部文革电影和同期大多数电影一样,有一个比较波折的诞生史。1972年就开始立项,选好所有角色,下基层挑选外景地。然而刚开始拍摄,江青把谢铁骊召回拍摄“海港”,拍完“海港”又拍“杜鹃山”,期间海霞的拍摄任务交给了凌子风,不过凌子风版的海霞政审未通过。

  虽然历经波折,但是电影的艺术水平却比同期电影高出不少,三突出原则不明显,可以看到了人情味,王苏娅、张力维等塑造的形象也比较贴近生活,没有太多脸谱化,当然还有美丽的海岛风光和一首好听的插曲。这首歌曲原唱是陆青霜,但是和大多数文革歌曲类似,充满了力量,所以我还是喜欢黑鸭子的版本。

  这是小海霞,蔡明扮演

  《海霞》影评(五):大斗进小斗出

  蔡明小时候演的,演得很不错。

  里面的地主渔霸太坏了:他祖宗制作了一杆秤,秤杆是空心的,秤杆里面灌了一些水银!大秤传了好几代,害了几辈子渔民

  当他卖粮食给渔民的时候,他会把秤挑得高高的,好像给渔民实惠了。也就是卖粮食时,秤砣高过了货物,也就是秤砣按比例是重过了货物,货物算轻了老百姓就掏钱少,老百姓好像得实惠了。

  其实卖粮食时秤砣高过了货物,秤杆里的水银跑到货物那一侧,结果相当于变相加重了货物,老百姓多掏钱吃了大亏!

  当他向渔民收购鲜鱼和干鱼海鲜的时候,他会把秤压得低低的,好像给渔民实惠了。也就是收购渔民的鱼时,秤砣低于货物,也就是秤砣按比例是轻于货物,也就是货物是重于秤砣的标尺值,货物算重了,卖货的老百姓好像得实惠了不是?

  不是!其实收购渔民的鱼时秤砣低于货物,秤杆里的水银跑到秤砣那一侧,结果相当于加重了秤砣,变相减轻了货物的重量,卖鱼给渔霸的老百姓少落了钱,渔民吃了大亏!

  这个相当于内地的地主:大斗进小斗出,剪刀差。

  现在的银行(金融资本)用的也是一样的办法,存钱利息低,贷款利率高,疯狂盘剥咱们老百姓!连叫的名字都冇改:金融杠杆!那不还是空心秤吗?!

  《海霞》影评(六):渔家姑娘在海边

  渔家姑娘在海边

  里面有12岁的小蔡明,看着看着挺像我的一个女邻居叫李薇的。里面的风景拍摄比较唯美,同心岛的风景,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在小海霞看到妈妈死的那一幕,无比的让人揪心。这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电影,还能看到阶级斗争宣传痕迹,非黑即白的人物关系。阶级斗争现在有些老人依旧觉得很有道理,在大学的时候有个从教育岗位退休下来的老教授还在说,现在必须得阶级斗争,世道变的太坏了。

  小海霞这个小英雄,在从当时的政治文艺观看来,还是不具有高大全的模式,那个时候有“三突出”模式,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一定得把阶级矛盾突出出。

  从当下的角度来看,电影实在是充满的当时的意识形态,这和《白毛女》没有什么区别,重新的看一遍电影你会发现,并没有明确的突出主人公的正面形象,没有“打虎上山”那么有气势,也没有“红灯一盏”这样充满坚定的目标。电影的叙事主线,是以海霞的个人成长史,穿插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变迁。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具有样板戏的构架,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也更能让人感同身受,公映以后老百姓的反响不错,但是当时没有来得及看片子的江青,在公映后看过后真的气的够呛,所幸没过多久四人帮就倒台了,不然导演,编剧都得去蹲牛棚了。

  记忆里描写东南沿海反特的电影还有《南海长城》,这是刘晓庆的处女作,以及《小螺号》。内容也得差不多,唯有这些电影走过那些青春年华。电影还得得保持独立,摆脱权利集团的干预,进而以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来警醒世人。

  虽然说如今的公知对特定年代真相给以无情的揭露,好像言论较之过去有些自由,但是在那些政治干预过电影,影响了几代人,虽说时代在变迁,阶级斗争的标语已经散了,那床头上曾经的刮过的华主席像变得更加的破旧了,有些很动人英雄人物有的宣传标语,现在来看他知道有的都是假的,更知道有些根本是骗人的。

  但是一些怀旧的情结,经过灌输过的成长经历,不肯接受真相,甚至对特定的红色还有些怀念。真的怀念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