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上海》影评10篇
《新旧上海》是一部由程步高执导,舒绣文 / 王献斋 / 黄耐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旧上海》影评(一):新旧之间相差了天和地吗?
离开《新旧上海》拍摄的年代过去了六十年,我又回到了上海。住进了老和平饭店,它还立在黄浦江边。晚上还有老年爵士在。一切都在,仿佛时间停在了那一刻。舒兆元。2012.11.28.
《新旧上海》影评(二):堪称经典
时间:2008年9月14日17:00
地点:魁北克电影馆cinematheque quebecoise
中国老电影真是棒!
几家欢喜几家愁
各家都有揭不开的锅
你方打罢,我来登场
到头来还是一方有难,四方支援
《新旧上海》影评(三):穷时要面子,富了又装穷
小人物的小心思、小算盘,那种介意别人、防着别人的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真实。
结尾又来个突然逆转,紧要关头下,虽又变穷,还能大方拿出钱来救济邻里,心底善良的本质还在。
还有那对有趣的袁姓夫妻,平时拌嘴掐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互相揭短,这些短还改不过来,竟也成了拿住对方的把柄,比如男方爱吃的红烧蹄髈,女方的胭脂旗袍。
就是这样,相互不伟大、又离不开对方。
《新旧上海》影评(四):穷时要面子,富了又装穷。
穷时,怕被人笑话,硬要擦脂抹油撑门面;
富了,怕人来借钱,硬要变卖家当装没钱;
小人物的小心思、小算盘,那种介意别人、防着别人的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真实。
结尾又来个突然逆转,紧要关头下,虽又变穷,还能大方拿出钱来救济邻里,心底善良的本质还在。
还有那对有趣的袁姓夫妻,平时拌嘴掐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互相揭短,这些短还改不过来,竟也成了拿住对方的把柄,比如男方爱吃的红烧蹄髈,女方的胭脂旗袍。
就是这样,相互不伟大、又离不开对方。
《新旧上海》影评(五):《新舊上海》裡的三教九流
1936年程步高導演《新舊上海》。與《烏鴉與麻雀》一樣,又是著眼於上海弄堂裡的一棟老房子和三教九流的訪客們。電影多是圍繞著「錢」進行,幾戶缺錢的房客:貧病交迫的范式夫妻、失業的袁先生以及袁式的「塑料」夫妻情,等等。
由「錢」的拮据,主角袁式夫妻便在捍衛「面子」與「缺錢」之間斡旋。「樹要皮,人要臉。」袁式夫妻的行為則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袁先生失業了依舊每日早起外出,因為擔心房東知道他失業。袁太太典當了首飾,卻仍舊送「街禮」。「缺錢」的袁先生露出來其猥瑣不堪的一面,應了那句古話「貧賤夫妻百事哀」。
《新舊上海》的總體基調哀而不傷,「頂難」的幾戶人家,卻是以喜劇的方式去展示。
《新旧上海》影评(六):从1936年出发,思考电影传统,回过头来看当下
先谈遗憾,电影最后几分钟没有了,大家都不愿意离开电影资料馆的1号厅,网上搜来,看了结尾,果然大开大合,首尾相应,细腻有味,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缘何?大俗即大雅,这个片子做到了这点。
电影开始前,资料馆的老师有讲我们的电影传统这个东西,我突然发现,电影研究者他们在看的东西很全面,一下子戳到了我的心上,现在的电影糟糕,并不是因为我们糟糕,而是我们失去了我们的传统。法国电影好看,他们有他们的传统在,他们在延续。而我们没有,我们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被阉割掉了,然后空白了很长时间,直到第五代导演出来,才重新去思考、研究和解读电影。电影传统,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电影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新旧上海》是喜剧,《泰囧》也是喜剧,前者我大笑了很多次,后者我笑不起来。为什么?新旧上海的制作班底很强大,他们都是专业的人才,摄影很出色,编剧有功底,导演能把控,总之,一切都是在一个水平上的;而《泰囧》几乎做不到一项,这就是电影传统造成的后遗症,没有传统,我们的拍片方式都是稀里糊涂的,不清晰,也不知道我们的前人的高山何在,若有这个传统,我们就明白了方向,这是商业片最应该知道,并有学习改进的地方,不然准会阴沟里面翻船。
还有就是,创作者本身的幽默感,这个片子的创作者是有幽默感的,而且商业观察生活,整个片子细腻独到。而泰囧他是在极力搞笑,整个长片都是刻意堆积出来的,没有幽默感的东西,很难让人哈哈大笑。若你对此不解,也笑的很厉害,那么,只能判断你是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幽默感和搞笑其实我们一直分不清,但我也不想经清楚,总之,好的喜剧电影是有幽默感在支撑的,烂的喜剧电影是没有的。
这个片子在艺术价值上并不大,但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模板。
影片:7分
主演:7分
摄影:13分
编剧:16分
导演:9分
整体来说,这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新旧上海》影评(七):《新旧上海》:小人物心底的善良没有丢失
《新旧上海》:小人物心底的善良没有丢失
看完这部电影,难得的意犹未尽、神清气爽,由洪深编剧,程步高导演,王献斋和舒绣文等主演的“明星”公司影片《新旧上海》,用贯穿全片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个关于上海“不景气”的故事,在我看来,影片细节充实,设计巧妙,剧情不拖沓,演员演技过关,虽没有什么强烈的批判意识存在,也没有什么进步意识宣扬,但不可否认,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与《姊妹花》相比,同为有声片,但这部电影中还加上了字幕,一些音效和音响的使用也更加娴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字幕已经不是默片中的单独出现字幕,而是与声音和剧情同步出现在画面下方的同声字幕。不足的地方是,现在人听来,会一直感觉那些声音是喊出来的,当然这个就是技术上的问题了。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做的非常精致,比如说影片开始阶段,二房东好婆叫阁楼的教书先生起床,先生开窗后说,今天是休息日,学校不上课,小声埋怨了一句好婆打搅了他的睡觉,好婆便回了一句:“好,你既这么说的话,我再也不会叫你起床了!”这真是女人的天性啊,一是容易被惹,二是被惹了之后很是“记仇”,所以女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再也不会”。导演和编剧很细心,在影片后半部分中还设计情节呼应了这里的埋笔:一日教书先生起床一看,已经差10分钟就要上课了,嘴里念叨着,这次肯定迟到了,镜头给到一旁的好婆,好婆轻轻地笑了一声,虽然没说什么,我还是透过屏幕穿越80年感受到了她内心的那句“哼,敢惹我老太婆,吃亏了吧。”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影片就是通过这么些的细节刻画,把故事描述的很完整,人物很丰满,也体现了程步高导演坚持忠于原作的朴实风格。
影片中出现了第一句英文,是个英文单词“OK”,当然,没有把之前《啼笑姻缘》中出现的“密斯”和“密斯脱”算进去,因为那个毕竟还不是用英文讲出来的。影片中的“OK”是舞女讲出来的,她们在跳舞场这样的场合,更摩登一些。
影片通过故事、表情以及台词,都深刻地表现出了小市民的种种真实想法,很生活,很接地气。比如失业的丝厂员工,一直强调“面子要紧”,还说“人越是穷,面子上越要装得富丽一点”,这些台词和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真实反映小市民心境和想法的,同时也讽刺和批判了这种虚伪和自私。值得一题的是,虽然自私,但在隔壁因为孩子生病走投无路来借钱的时候,还是慷慨解囊,说实话,这一幕相濡以沫着实让我有些吃惊,以及处处算计的二房东太太,在端午节日的时候还送给了袁先生红烧蹄髈吃,和影片最后袁先生和他的妻子伸手援助二房东太太的儿子和孩子生病的范母。
我没想到,面对着外边一个极其不景气的社会,小人物心底的善良仍旧没有丢失。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也第一次出现了脏话:“***”,是袁先生在得知老婆去烫头之后说的。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场景,比如中奖后袁先生夫妇晚上睡不着觉的那一段,真得设计地很巧妙,很成功。全片演绎着三个字“不景气”,透露着两个字“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