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祭》影评精选10篇
《青春祭》是一部由张暖忻执导,李凤绪 / 郭建国 / 玉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轮圆圆的红太阳 .红太阳 .
《青春祭》,遥远的记忆里只有青涩的冯远征,还有李凤绪面对被泥石流吞没的村庄失声痛。这次,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云南的风光和民俗的元素。其实这个片子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有点没有讲透的感觉。比如,冯远征一直说难道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可恰恰是他一辈子都流在了这个地方。还有那个“呀”
《青春祭》影评(三):最爱的电影
象散文一样,舒缓,随意,没有刻意的主题,不追求明晰的故事结构。但是它真的很美,不煽情但打动人心。在那个泯灭人性的时代,云南的这个角落还保留着真诚的心、对美的大胆追求、和鲜活冲动的爱情。电影的主题曲非常独特:“青青的野葡萄 / 粉红的小月亮 / 妈妈发愁了 / 怎么做果酱 / 我说妈妈,妈妈,别忧伤 / 在那早晨的篱笆上 / 有一轮甜甜的红太阳……”
我个人认为这是新时期中国最好的电影。
本片充满对生命疑惑的追问,那种对生命的健康态度,那种对未来的迷茫,对世界人生的敬畏,都是现在的电影所无法企及的。
《青春祭》影评(五):青春
《青春祭》虽然是一部叙述知青下乡的影片,却没有一贯的伤痕与痛悔,给观众展示的是一种美,一种象征生命与彰显生命力的可爱可亲的大美,也是傣寨人生活惯例的延续。整体感觉影片没有喜剧性的一波三折,大起大落,但平实出见本真,一点一滴地撼动着内心的那根弦。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如导演张暧忻曾说过的:影片要有潜在的深情,不要煽情和滥情。影片结构要散,不要戏剧性,一切有如生活的自然流动。
《青春祭》影评(六):如梦之梦
这部影片好象小时候做的一个梦,长大之后隐约记得一个大全景的长镜头:灰色浓雾中高大的榕树下,一个穿筒裙的姑娘默默的走着,她的男朋友死了,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那是第一部打动幼小的我的电影,因为她的画面跟所有的电视上出现的画面都不一样,还有那画外音,和幽幽的音乐(虽然都不记得了)。
十几年后再见冯远征已是人艺小剧场了,真是隔世恍若。。
《青春祭》影评(七):筒裙
头上戴花的傣族姑娘在夕阳下的椰林里穿行,肩上扛着的扁担两头是装满了山泉的水桶,偶尔溅出的水花在夕照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罩在筒裙里的小腿麻利地和着水摇晃的节奏,水的节奏又和着姑娘欢快的山歌的节奏。
那山的姑娘这么美,还是那时的姑娘这么美?那时的人觉得那姑娘这么美?还是那山那人就是这么美?
看多了时下天马行空的电视剧,回过头看到《青春祭》,惊叹那个年代的拍摄的影片画面质感如此的精良,原始古老的傣族乡村充满灵动和质朴,筒裙摇曳在竹板桥上的身姿荡漾在清澈的河水中,在那个年代思想被禁锢,人性被压抑,美甚至被视为罪恶的根源,而远离城市,流落在偏僻村落的女青年在善良淳朴的傣家乡民中唤醒了美的天性,剧中的原汁原味的傣语完全不影响观感,有些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听懂每一句台词,那些人物,语言以及画面完全和谐一致以及寓意颇深的剧情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内心的波澜和时代的悲剧
一段时间里,青春祭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喜欢它浓郁的傣乡风情,淡淡的哀愁,纯真质朴的情感,诗意朦胧的气质。傣乡人对美,对爱炙烈而坦诚的表达让我感动,生活的艰苦丝毫不能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与他们相比,汉人都显得那么虚伪,那么可怜,没有表达自我的自由,没有追求自由的勇气。
印象很深的一幕:夜色中傣家小普少和小普毛门用歌声互诉衷肠,歌词直白而热烈。李纯和任佳坐在榕树上听着,看着,心动着,感慨着,却依然说不出彼此都想听到的那句话,他们终究还都是汉人。
也非常喜欢电影的主题歌,那是只有80年代才有的好诗,好曲,像童谣,像摇篮曲,配着片尾充满诗意的画面,追忆一代人逝去的青春。
《青春祭》影评(十):介于喜欢和遗憾之间
摄影、音乐、风土人情很美。用诗一样的方式让人对文革、灭人性的封建汉文化进行反思。本来就美丽的汉族少女终于脱下了那身灰扑扑的禁欲系蓝大褂,那种转变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从小就没有任何人跟我说过要追求美和真。更不用说坦然面对喜欢这件事情。想想中国的教育也是蛮奇葩的。 最终少女回到城里,又穿上了那身灰扑扑的禁欲系蓝袍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那颗追求真和美的心,就这么默默的留在了记忆里。非常不喜欢大段大段的旁白,毕竟这不是小说,不适合用旁白来填补情景和感情。电影里的旁白不能平淡无奇。它可以简单,却要求直接,一针见血或者有特点到让你念念不忘。最怕矫情。这里的旁白可真是叫我笑掉大牙又掉了一地鸡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