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鸦与麻雀》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10篇

2018-09-16 01: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10篇

  《乌鸦麻雀》是一部由郑君里执导,赵丹 / 上官云珠 / 孙道临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一):麻雀的胜利

  食腐肉的“乌鸦”,生活罗网里挣扎的“麻雀”,关于两大势力的注解与形象阐释。反派典型小人物刻绘精准肯定与强调底层人民团结反抗力量影片结局也是一种被强化的政治话语表述,故事情层面上,军官猴子”逃窜,百姓夺回楼房;政治意义层面上,国民政府覆灭,中共夺回领导权。影像现实形成的双重对照,更深化了“胜利”的意味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二):当艺术遇上娱乐

  时间:2008年10月5日17:00

  地点:魁北克电影馆

  事件中国电影展映

  与其说那个时代的电影表演有些夸张,还不如说那是另一种的生动。赵丹一改他在《马路天使》中的小帅哥形象,摇身一变市井贪财大嘴但不失善良正义本性,在整部电影中最为出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片的剧本执笔为陈白尘,但剧本的故事创作却来自陈以及赵等六人的集体智慧,这恐怕也算是那个时代电影创作的一个特点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三):影评

  乌鸦与麻雀是郑君里1948年到的作品导演通过一个上海老房子人们的生活隐喻当时的社会知识分子软弱,小市民乐观,当权者的虚伪,通过房子(指国家主人的争夺中,而生动的表现出来。在这个房子里人民只能生活在黑暗底层,但他(小广播)却表现出的乐观与善良,却给这个黑暗和绝望的房子中以人性的希望。华先生遭遇则告诉我们面对这个黑暗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孔夫子虽然是一个文人但我感觉认为他代表民族资产阶级阶级,面临官僚主义帝国主义的双面剥削,面临现状他看清了这个社会,正如民族资产阶级阶级那是的绝望。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四):巧合太多

  人物刻画非常鲜明,一个有当Communist的儿子孤独老人,一对知识分子夫妇、一对摆地摊的市井夫妇、一个女佣。还有Kuomintang官员和他的小老婆。大家各怀心思、从一盘散沙到一条心,转变也很好。就是结尾太喜剧凑巧了,女儿weiwei突然急性肺炎,市井夫妇之前当的货恰好有Penicillin是一处;Kuomintang找好买家让他们搬走的那天正好南京丢了是第二处。我觉得这让电影失色不少。还有就是孩子声音太吵太烦

  不过此电影我最讨厌的是当老师的那位Mr hua,又懦弱清高,大男子主义又无能约束妻子不让她做这做那,但是出了什么事还是得靠妻子。并且完全不会社交可怜他老婆这个好女人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五):宁为太平

  这是一部描写旧上海小人物的老电影。演员阵容强大:赵丹、上官云珠、黄宗英、孙道临⋯⋯其中,赵丹扮演的“小广播”令我印象最深。没想到温文而雅的赵丹会将这样一个市井气十足的投机分子演得活灵活现。这个角色使得这部带政治色彩的影片生动真实起来了。

  片中的小市民们就是一群麻雀,在纷乱的世上艰难生存。乌鸦则比喻那个国民党官僚侯义伯,抢占了麻雀们的房子。影片最后,乌鸦飞到了另一片树林避难了,麻雀们开心地在一起庆祝起来。

  看完后感慨万千,这些可怜的麻雀,以为从此以后可以过幸福生活了。殊不知,十几年后,会有一场“全民打麻雀”运动。乌鸦和麻雀,都比不过自由自在的太平犬啊!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六):乌鸦与麻雀

  母校有三陈(程)之说,而我的一位老师最为推崇陈白尘,而大贬特贬其他人。

  一部好的电影,好的剧本包括好的剧本台词是其基础,《乌鸦与麻雀》正是如此。

  电影中的众多角色,个性鲜明立体,不仅具备令人赞叹的形,更具备令人叫绝的神,可谓形神兼备。

  电影拍摄之初,正处于国共彻底决裂、和平死亡的前夜,历经重重险阻,直到上海解放后才最终拍摄完。

  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独立风格和独立精神的电影。

  电影虽然有大理的政治倾向性,但我们有理由信电反映内容是现实的,也是真诚的。

  一幛房屋男人、女人和小孩,一共11个人,却折射了个那个特殊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民风民情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七):总把新桃换旧符预测一下三家房客房东解放后的命运

  商贩一家最先被专政改造年纪大干不了工,被赶回农村老家,大饥荒年代饿死。

  老师一家因民国时期立场坚定,还被特务机关特别放出来,属于很有问题的小资产阶级,反右时被下放劳动改造,大饥荒时饿死,妻子不堪孤独与屈辱在家自杀。

  老先生依赖儿子共产党烈士身份,尽量躲避政治风云,写写字画撑到60年代,却还是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硬闯进来抄家除四旧烧掉了所有字画,气闷病倒,因社会混乱医院关门无医无药而很快病死。

  房东先逃到香港,勾引了同时落难香港的另一世家之女,抛弃原情妇而携新娇妻转飞台湾,依靠带来的一箱财务,买了块日本中产阶级留下的宅地,养了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家业生意,日后成了当地房产老板,二儿子到美国上学,目光敏锐进入IT行业,日后成为在江浙老家办厂拉动当地经济的台湾半导体企业董事长。三儿子思想独立,醉心文化,去美国学习电影技巧开始潜心拍片,终成一堆大陆文青顶礼膜拜的“艺术大师”。

  现实则比较简单

  导演文革被迫害致死。

  华太太文革跳楼自杀。

  萧老板文革入狱劳改10年,出狱后严重神经衰弱身体摧残,4年后即去世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八):饱满微观世界

  《乌鸦与麻雀》可以算是四五十年代上海片转型时期的精品,伴随着政局的动荡,战局的不确定,上海影人对自己未来做了不同选择与堵住,留下来的,自然大多是左派,这些影人的电影虽然主旋律色彩浓郁,但是考虑到大环境,其委婉和艺术手法蕴含其中,所以说,该时期的精品往往会因为时代和政治色彩所遗漏……

  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其艺术成就并不逊色于《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对阶级的刻画入木三分,乌鸦与麻雀虽然都不是富贵鸟,却也是有大有小,分出了层级,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乌鸦还是要欺凌麻雀的,影片将侯军长和住户们分成了两个阶级,通过楼梯经典运用,刻画了这种阶级中权力作用,而住户们又分成三个层面,共党亲属、知识分子、小商人,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演员入木三分的刻画,使得一个微小空间下的世界一下子饱满了起来……

  在乌鸦的世界,最开始只是黄宗英出现,侯军长连面都没有露,只是声音演出,可见这个世界只是权力的纵横交错代言人的迭出而已,人的异化使他们没有了人的本性。在低危的麻雀阶级中,也充满了矛盾,比如镜头经常使他们的对话空间割裂,有时候可以用移的手法,强化这种矛盾。作为受害者,他们有他们软弱和自私一面,这种表达在之后电影中虽也使用,但是意识形态痕迹越来越重,可以说这部电影还保留着民国上海电影的遗风,是对生活更为贴切的还原……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九):《乌鸦与麻雀》:忍看朋辈成新鬼

  左翼电影,我是有些不忍看的。

  民国的左翼国片就像是电影的少年时期,女演员各个是真美人,少年郎各个生龙活虎,笑也笑得真,哭也哭的痛快。《乌鸦与麻雀》里描绘的民国市民,贪财就贪个痛快,贪到头破血流,教书先生就要清高出个窝囊劲,革命青年就要为国家挥洒热血,就算是仇恨着社会的暗黑,也是一副不服输的气势美好的未来就在前头。

  风雨飘零的民国时代,却是现代社会的青春期,看着民国电影,就像看自己过去的影子一样,笑着回忆,却又流出眼泪来。

  《乌鸦与麻雀》是一部生活寓言,用明喻暗喻借喻……讲情讲理的影片。一座老房子暗喻国家,二房东的位置军阀霸占,他用金钱利益拉拢商人,勾引小市民,欺压穷苦人,把房客们个个分化,而大家由于不齐心,各自打着鬼主意,每个人都吃了苦头。当所有人团结起来一起对抗二房东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用爱与生命的力量才能与之抗衡。在国共抗战的最后关头,这样的影片给人鼓动的革命力量。

  《乌鸦与麻雀》观后感(十):上海艰难岁月

  从十字街头万家灯火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小市民的艰难生活绵延不断,但这不是一般的左翼电影,没有武训传那样激烈意识形态的宣教,而更多的是从老百姓角度讲述生活的艰难。国民党下的生活艰难,刻画的非常生动。当然,原因很多,国民党有错,但总体情况也有问题。

  十字街头的年轻人,万家灯火中年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爱国青年,但都离政治比较远,没有建国电影里那么多的革命热情和爱国青年,即使是华先生那个小教员,也在罢教和生存之间纠结。

  所谓的革命斗争,哪有那么多的浪漫热情啊,大多数人都是拖家带口的,都是有现实追求的。真正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哪有这样的人?

  上海小贩还是很贪婪的,倒卖美国货,压黄金来捣鼓一套房子,算的账够美,最后还是在政府的玩弄下,梦碎黄粱。他最后想拿回自己的抵押品,倒是有点蛮不讲理,而为了救命偷盘尼西林,也算是一种暴力的选择了。

  所谓暴力,就是不讲道理,不讲道德,没有规则,虽说对方跋扈,但至少人家也是守规则的,当然背后的动作很多,野蛮的密谋很多,这也是明暗的区别而已。

  要说他们要反抗这个汉奸,这个资本上的房东,他们也不敢,反而要常常求人,但又不敢妥协,华先生不敢收校长的房子,华太太也不敢卖身于候房东,要不是仗着政治大势,最后也就那样忍了,要说团结一致地和房东谈判,他们也没有这个团结心。男人还能说通,女人在背后碎碎念,就更没法团结了。要说他们最后也是占了人家逃难的房子,说到底是捡便宜

  上海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就实现了。电影里的市民生活,也算是广大中国的一个缩影了。中国的电影一开始就是城市生活,和乡下无关。

  这就是当时的左翼电影了,除此之外,还有小城之春、早春二月这样的知识分子纠结于伦理情感的电影。

  新人旧人,除旧更新,真是可怕预言啊!当年抗战胜利,不也是这样讲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