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园惊梦》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游园惊梦》观后感10篇

2018-09-22 01: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园惊梦》观后感10篇

  《游园惊梦》是一部由石岚执导,侯宝林 / 郭启儒 / 马季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游园惊梦》观后感(一):梅兰芳的《游园惊梦》

  说不尽的妩媚婉转,才明白什么叫风流袅娜。

  那二句让黛玉心动神摇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女自怜。”

  听得人骨头也酥了

  看了这样的,才明白古代勾魂夺魄的美女是怎样

  不在于样貌身材,勾人的就是那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转身

  《游园惊梦》观后感(二):这明明是部非常经典相声电影

  豆瓣多各种人才

  看到总共的5个影评,全是说昆曲跟王祖贤的电影的。

  我非常想知道当年写影评的各位是否有注意海报演员导演编剧之类的,居然在这讲昆曲。。。相声界的宗师就这样被派去唱昆曲了。

  你们让侯宝林郭启儒等人情何以堪啊~~~~

  难道你们是想来搞笑的么?也打算说相声什么的?

  说说电影吧。游园惊梦,就是讲的一场梦。

  一部相声讽刺小品而已。电影的一系列笑料讽刺了不讲公德没素质的人最后自食恶果。其实后来的一些相声小笑话都曾效仿过这部电影的桥段。侯宝林大师表演的相当不错。宗师不是谁都可以当的。1956年就拍出这样的片子也是相当厉害了~~~

  好吧,我主要是来吐槽的,我不会写影评的。

  《游园惊梦》观后感(三):电影和相声如何擦出漂亮火花,看一代大师侯宝林先生精彩演绎

  原创 2017-03-30 土拨鼠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游园惊梦》观后感(四):56年

  估计这是一篇不会有太多人注意的x评,或者按照旧时光里,管它叫做一篇观后感吧,看了不少短评之后想多说几句。

  对不可不言者说,保持沉默,可我没忍住。

  来看看这部电影的年代,1956年,这一年。

  清晰时间标志

  1953年的夏天,朝鲜半岛停火,

  1956年,到这一年,西疆逐渐平静

  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1956年,始于54年的国共在大陆近海的岛屿攻防战也渐渐平息。

  不太清晰的标志

  56年前后,三大改造完成,我太姥爷参与创建的沈阳第一家汽水厂--饮和汽水公司和沈阳克达制药厂完成了公私合营。已经移居北京的姥爷得到了新的股票。对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阶段成果

  还有一些可以模仿黄仁宇先生之笔,56年,看似是个平淡无奇年份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提出,十一个年头之后,这一简称为双百方针政策人民日报称为“引蛇出洞的阳谋”。

  这一年往后,

  1957年,大跃进开始。反右开始。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离北朝鲜。

  1959年,庐山会议。三年困难第一年。

  1960年,三年困难第二年。

  1961年,三年困难最后一年。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批彭。

  1963年,中苏论战开始。

  1964年,第一本红宝书。

  1965年,《海瑞罢官》

  1966年,大革命开始。

  往下就不写了。

  56年就是这么一年,国境线外,苏联打了匈牙利,隔壁白头山第一代完成了三次肃清中的第二次。但是国内,相较之后的动荡,之前持续一百多年战乱灾难年轻共和国,还有我们的老百姓,终于在这看似平淡的一年,

  深深的喘了一口气

  看着刚刚现出的平静,老百姓觉得,总算消停了。没什么折腾的了。

  56年就是这么一年,老百姓觉得,可以笑笑了。

  56年因为它的平静,相对的平淡,我觉得它是共和国早期最让人感到温和的一年。

  对56年往后,可以笑笑的时间太短暂了。

  作为六十年之后的晚辈,看不起六十年前的先辈委实没有道理,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员,就是像逗老百姓乐呵乐呵,在那个年代,这真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正经事,不管他们尝试了什么方法,以及六十年后我们的感觉如何,他们都是要达到当时的那个目的

  这就足够了。

  当年北京动物园没有猴山,其实有朋友说的不对,现在的北京动物园也没有猴山了,猴山因为挡了高架桥的修建,已经被拆除了。

  围着大象栅栏用到2000年都还在,水禽生活的那个池塘,现在面积扩大了。

  《游园惊梦》观后感(五):评《游园惊梦》

  毫不夸张地说,《游园惊梦》第一个画面就非常抓人。这主要得意于导演是摄影师出身,对唯美风格的死忠让整部电影从头到尾一片美纶美焕,流光溢彩可惜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由于导演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都放在对镜头控制上,剧情就无可避免地稍许单薄,非昆曲演员的说唱念作也明显生硬外行。不过也很正常,王祖贤来自台湾又多年漂在海外,宫泽理惠来自东瀛大和民族语言不通,想必在沟通上就鸡同鸭讲,很难顺畅。后期的配音也不伦不类得很,港台普通话跟吴哝软语的昆曲混杂串通一起听起来非常突兀刺耳。只是总体上,一系列的小失误还是无伤大雅,瑕不掩瑜。

  《游园惊梦》算是一部典型的女同性恋电影。主题直白,但表达含蓄。比起《断臂山》和《蓝宇》的同志性爱出镜,《游园惊梦》的性镜头却放在偶然邂逅的一段男女的干柴烈火上。出人意料之外,细细一想,又情理之中。我想导演之所以运用如此大胆浓烈的镜头,甚至不惜动用男色裸露,无外乎想拍儒家文化的马屁:那就是艳遇从天而降昙花一现烟花一闪后就短路消亡;而爱情之所以动人,则是静水流深,含蓄深沉。所以导演安排一对男女短暂激情, 让两个女人长久深情。其目的都是为了煽情

  不过我就买这样文艺片的帐。何况里面又有雅致的昆曲画龙点睛,珠串玉联,一个多小时就让我沉醉其里不知出路,活生生地被昆曲粘住了灵魂翅膀

  自古以来梨园就是活色生香,红粉佳丽无数之地。再冷硬凛冽之人长期浸淫其中,想必也会烟熏火燎地多情善感起来。荣兰和翠花同好文艺,又各具丰姿娆态、神韵相貌,再加上长期的生活渐渐心意相通,所以这样花开两朵,同发一枝的爱情非常遒劲有力,不是一外来户帅哥就能颠覆坦白而言,《游园惊梦》非常符合我对女性感情理解期望,绵长寂寞但又暖生温情。要的就是笙歌停息人寂寞的黄昏暗香浮动的意境

  真是奇怪,我们的文化千百年来一直都对男性情谊大唱赞歌大肆膜拜。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男人们要么在身处庙堂之高的朝廷营朋结党沆瀣一气利益共享;要么就在打家劫舍的绿林江湖路上狼狈为奸桃园结义称兄道弟,还有一拨奔波在在保家卫国沙场刑场上喋血溅泪肝胆相照义薄云天…….。总之,豁达深厚友情王国里都没女人那回事。女人在哪里?女人则要么被搁置在荒淫无度的帝王花园里你虞我诈互相残杀,要么就淹没在朴实艰苦寻常巷陌里相夫教子寥寥一生,要么就堕落在烟雾迷离的隔江后庭花的妓院酒楼卖笑买醉。

  男人相重,八拜之交歃血为盟生死知己;女人自轻,互挖墙脚互相拆台互相背叛

  几千年的文化文艺书籍典籍里,几乎找不到情比金坚的女性友谊范本写照。也许这是生存法则的派生局面。男人摘果,需联合;女人分果,必排挤。

  我想,只有拥有独立人格强悍的生存弹度,两个个体生命之间才有可能存在真正的友谊和爱情。荣兰自愿担负起照顾翠花母女的后半生这样的重任,在于她的强悍和坚定。她有力量.她是懂得美的女人,也是最能享受自己力量的女人。

  有人说,爱就是爱,爱只是爱。没有同性异性的分野。

  耶。我举双脚赞同。

  《游园惊梦》观后感(六):一段昆曲

  电话来的时候,我正忙得昏天黑地

  “我回来了,淘来了好碟,过来看看。”朋友的声音,絮絮叨叨像是秋日的暖阳,洒满了窗外。

  窗外,原来是艳阳天。

  尽管很忙,很忙,还是答应了:中午,好么?

  ——干脆,你下班就过来,在我家吃饭。

  好啊。

  然后,接着天翻地覆地忙。

  临下班,才蓦地想起吃饭的允诺:算了,各自吃各自的,午休的时候我来,好不好

  不想满脸烟火色、风驰电掣地再见。

  餐毕,神虚。闭目片刻,步行前往。

  秋日无孔不入,片刻就有焦灼的感觉。

  我走得很慢,我不着急,不赶时间、不急着见谁或者期待实现什么。我顺着树荫走,明媚凉爽,仿佛走在幻想里一般。

  其实不是幻想,陀螺霍的停下来,难免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之所以慢,是因为不相信,不相信闲情去见一位闲人,不相信有闲心去听什么闲乐。

  阳光里,有缅桂花芳香。奇怪,已是深秋。恐怕是最后的花香了。

  轻轻地呼吸,不想做餐桌粗鲁食客

  唇齿余香,到了朋友家

  朋友正在假寐,躺在沙发上,一脸的朦松。

  屋子正朝着太阳亮堂堂地神轻气爽。

  朋友绝口不提淘碟的事儿,只一味炫耀自己的收藏

  齐秦的全部、蔡琴的全部。。。乱七八糟的全部。

  瞥见好些碟片居然连包装都没有拆开:没听?

  ——那些太好了,舍不得听!尤其猫王这一套——

  彼时,我正在听巴西的爵士乐。对什么乡村摇滚概暂不理会。

  我不听猫王,就算是黑胶木唱片单曲唱片都不要听。

  但是,总得听点什么,纸上谈兵难免让我觉得有些矫情:你有没有梅兰芳?

  我只是随便问问,有点刁难的意思,更多的是圆场的意味

  不曾想到——居然有,而且是黑胶木唱片,一套。

  朋友慢条斯理地取出唱片,有有条不紊地擦干净唱片机,随后,我听见了传说中的《霸王别姬》——咿咿呀呀——

  恍惚觉得光阴浓绿得化不开、流不动了——凝住了——波上寒烟翠!

  梅兰芳便是那波上的一点翠。

  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我居然会问:昆曲有么?

  似乎难不倒朋友便不甘心似的。

  ——你算找对人了。朋友永远都是那么不愠不火:我正好有一张。

  一张?什么?

  进了房间,悉悉嗦嗦,半天。

  出来,拎着一张唱片,黑胶木。

  才瞟见那图案,我便心醉神迷了:高马得的风格,意趣盎然地简约着——

  细看——不得了了、了不得了——居然是俞振飞的!!第二曲《琴挑》居然是1936年录制的!!

  我不敢拿了,当即忙不迭地递还给朋友:这可是宝贝

  生怕自己一个爱不释手就抱着死皮赖踹丢人现眼正正反就是不还!

  趁早还了,趁早歇了这个念头

  俞振飞点点滴滴地渗入秋日,丝丝缕缕地缠绕着双眸——眼睛悠悠然深得恍若秋水眼神恍忽飘得不知所踪:怎样的精致,怎样的完美——怎一个“闲”字了得

  闲出了一段情。

  这情有凭空生出了一段曲:婷婷袅袅硬是淌过百年的光阴出乎意料地再会。

  唯有道一句:你好

  你好,虞姬。

  你好,俞振飞。

  你好,朋友。

  再见,朋友。

  《游园惊梦》观后感(七):爱的若干因素

  崇拜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醉在翠花的香气里,她唱戏时胭脂香味,大烟的烟雾” (《游园惊梦》)

  很多爱情,或许都是从一方对另一方的崇拜开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年幼少女怀揣着年少时的崇拜,爱上了一个拥有许多精装书和那个年代被视为奢侈品的欧式家具的儒雅文人,尽管他们在年龄上拥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崇拜是神,让人们有着无尽的遐想,尤其对孤独的人们,想象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加上暧昧不清的现实,足以让单调变得丰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知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任何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炙火热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崇拜,纯洁如同裸体婴儿般。

  《游园惊梦》 里荣兰在得月楼爱上翠花的那一刻,她遇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美。两个女子之间的爱恋,从她的崇拜开始,亦是纯洁的与成年人炽热情欲无关的。

  孤独是可耻的。对理想的崇拜,对美的崇拜,却让爱在孤独中绚烂绽放,并忘记孤独。

  暧昧

  《游园惊梦》中,翠花与荣兰,翠花与二管家,无疑都是暧昧的。

  有人说爱是什么,爱是很多年以后的某个悠闲午后,你会想起十七岁时看到对门张家的小伙时,那种怦然心跳脸红的感觉。

  说不上你们之间有什么具体的关系,但就是这样蒙着纱的感觉让你着迷。暧昧是神秘的,又是神圣的,因为当下的不可触及却令人向往

  荣兰因着这暧昧,照顾了翠花母女大半辈子。她会在看见翠花在荣府和英俊戏子玩耍时默默离开,却在听戏时紧握着翠花的手,在翠花的生日时献上《牡丹亭》,沉迷在迷离的音乐里搂着翠花跳着舞。

  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关系无法不暧昧。他们的暧昧让邢志刚有机可乘,翠花在看到荣兰和翠花的这层关系后也只躲在小树林里默默流泪,她们永远没有正当的理由责备对方的不忠诚,即便他们会像别的家庭一样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晚饭,在小女儿每年生日的时候拍全家福。

  电影始终没有交代二管家的日记的内容。

  但翠花的梦里始终有他的影子,他的慌张也暴露了他无法抑制的内心冲动。

  二管家的离开参军,似乎结束了他们的暧昧,却铸成了他们的永久性暧昧。

  关怀

  不论你曾经是多么风光的女人,有多少人曾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当风华逝去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我需要的是一个关怀我的人。《自梳》中刘嘉玲饰演的八姨太是幸运的,在生命历经无数匆匆过客后,她迎来了一个和她一样需要关怀的女人——意欢。她们相依为命,在清苦中坚守着爱。

  正是这份关怀,让她舍弃了所有的财产换来了生命危在旦夕的意欢,让她在战火连连的水生火热中放弃逃命的机会,让她们在分别之后等候了几十年只为花甲之年的相见。

  也许,只有被深深伤害过的人才能领会这份温情,视若珍宝。医治感情创伤的良药最终还是感情。

  舞台上的人生总是光鲜夺目的,戏台背后的孤寂又有几人能知?这种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人心灰意冷,所以《游园惊梦》中翠花只能用大烟来填补这份空虚。又似乎诸多的戏子都逃不脱这命运一般,《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也只能在大烟中逃避自己无处发泄的感情。

  相比蝶衣,翠花是幸运的,毕竟荣兰是爱她的。荣兰的关怀几乎是她活下去的勇气。当她被从荣府赶出来后,她提着箱子带着孩子去投奔荣兰,投奔她温暖的归宿。自此,她们相互扶持,过起了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虽然这中间也有小插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