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丹·游园惊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于丹·游园惊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丹·游园惊梦经典读后感10篇

  《于丹·游园惊梦》是一本由于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一):惊鸿一瞥,缘定三生

  五月风筝2008-10-28 13:05:14

  年头在书店看到于丹老师的这本书。连书都没有翻开来看,不过是惊鸿一瞥,便如平地里炸响的一声雷,那“昆曲”二字,直直的让我整个人都呆住了。

  大抵这就是缘分到来了。犹如见到一见钟情男子,虽然当时既没有翻开来看,更没有买下来。却从此便是如此的念念不忘,心里一直惦记着的,是昆曲,还有于丹老师的这本书。

  终于还是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还有几张昆剧的DVD,流连于此中。听不明,却依然爱着那极其浓郁如水磨般缠绵声音。翻开这本书,更仿佛是被于丹老师轻轻推开的一扇门,从此,我也将缓步走入昆曲的殿堂。

  若想从这本书中学得昆曲的深邃唱法或者各种复杂表演模式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它的好,就在于将昆曲的意境,很好的表现出来了。昆曲之所以美,一方面,在于曲词美。它的词,汇集了中国五千年来渊源流长的古典文化,光是清读,便是美得使人深醉其中;另一方面,更在于它已一小方寸天地,用最深刻的手法,去表现出上天入地,皇帝平民,甚至鬼神等等各种各样灵魂故事,用如中国画般诗意的意想,去使人想象,使人无法不被吸引。

  喜欢于丹老师的这本书。说她写得太浅白也好,那是面对普通大众而写的,过于深奥,总是使人读不懂。她用这样的方式,去唤得更多的人重视起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表演方式,这就足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么薄薄的一本书中,我看到的,是整个中国最含蓄的表演美,是我们不该遗忘的国粹!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二):苍凉之美

  看过《于丹·游园惊梦》。听她讲昆曲的诙谐,灵异,风雅——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真情最后难免是苍凉。

  在讲到苍凉之美时,她说:“苍凉是萦绕在我们魂魄中的一种气质。真正有苍凉之感未必是人生不幸,它是人生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生命的反省,它使人保持着一种清静,保持着自己对人生不足的透彻的反观,从而获得对天地万物的格外的珍惜。这个世界上那些永不妥协的乐观主义者,一定是经历过人生浮沉懂得悲观的人,只有真正被悲观磨洗之后的人才拥有一种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因为他知道有太多的东西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这样的心拥有的是在苍凉映衬之下的希望,是在苍凉之美萦绕于心之后能够表现出来一种达观。”

  这一段,让我想起许曾经写过的话:“爱情不是单用快乐来诠释;如果是,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爱中欲生欲死了,换句话说,在作为人类最微妙的情感里,在爱里;有时候痛苦反而是一种幸福,并非伤心难过。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儿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换句话说,缺憾是一种恩惠。因为有缺有亏,才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完美它;从这个层面讲,人生的缺憾往往便是追求的方向;同理,痛苦是因为还有追求,追求什么不得而知,小李或许那种痛苦是追求一种心安与恬静吧,但起码这种追求的过程幸福的。”

  文字自有它的美,懂得会喜悦。而更可贵的是思想上的契合。这两段中相似的是那种透彻,通晓和达观。古来圣贤寂寞,就是达到某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朋友分很多种。有的事情,有的话,只适合和某一个人讨论。不是某一方面的同好,不可说。象读到李敖引用汪精卫的那首诗:慷慨过燕市,从容坐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就会想起汪,他会喜欢。

  可以对叶子讲自己一时兴起买下的小小饰物。不可能对汪那样豪侠气,家国天下的人,说我的小小悲欢,多忧多感。不能对周围的一些人,去讲我听了于丹这些话的所感,只能先记下来,快乐也就没有那么痛快。

  几日不见,就会很想叶子。因为有太多的事可以分享。俗务,雅事,快乐,怯懦,击节而赞,风花雪月,软弱悲歌。

  一起并肩看世事变迁的人,不同阶段,不会是同一个人。如果不能真正懂得你,即使伤害,也不会刻骨。就象没有人在身边仅仅是孤单。但离开了某一个朋友,可能有一段时间,不仅仅是遗憾,还有淡淡的怅惘和寂寞。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正所謂“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杜麗娘句句深情的唱詞,讓這般著迷一發不可收拾

  看《遊園驚夢》的時候,只覺那種情調容易讓人深陷其中。後來無意中在那層很少有人去的書架上看到《于丹。遊園驚夢》,才發現昆曲的魅力,幾乎是種癡迷。

  此一番才覺,自己對美學、

  對藝術的瞭解是那麼貧瘠,甚至是種卑微

  小時候常跟著爸爸聽京劇,印象較深的是《鎖麟囊》。那時對這些始終不太瞭解。對此印象深刻也是因為這個是唯一看完劇情的。甚至現在,始終沒有很深的去探究戲曲,以致如今也無法分清不同流派等等之類。

  昆曲之迷戀,是從文字而來。湯顯祖付之於杜麗娘的絲絲情愫,句句都讓人有“恨晚之所見”的情結。不至潸然淚下,卻也有些情動了。難怪有人因出演牡丹亭,而命終于舞臺之上。可見,這樣一演,並非演繹一個人物,而是真的把劇中人變成了自己,而自己為劇中人而悲、而喜,而哀、而樂,最終、而亡。

  這就是昆曲的魅力。難以琢磨,也欲罷不能。

  夢幻、深情、悲壯、蒼涼、詼諧、靈異、風雅。面面都至情至性

  昆曲大多是一出摺子戲,甚至於故事情節都有些相似。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都是以夢來引出故事。因夢而幻,因情而感。線索相似,甚至結局也因夢醒而終而相似。但讀者、觀眾、賞析之人,似乎都懂的去體味其過程。因為過程的存在,而使其魅力無窮。

  現代社會的繁雜與急速的生活,使人們再也沒有閒情雅致去欣賞這樣需要細細體味過程的東西了。幸有于丹這樣的解讀,才得以讓人們從百忙之中抽出一點點時間來淺淺品味昆曲的藝術之美。

  而我因于丹的解讀,被引至這個充滿魅力的昆曲之中,一往而深。

  生活是需要這樣的東西來添味,否則生活就只能稱之為“生存”。我們需要生活,需要更多值得欣賞的東西。精神上的富足,雖不夠現實,卻也能填補物質所不能滿足的。

  有這樣一種“味”值得你“一往而深”,實為難得。

  生活依舊平靜,不要讓這種平靜使你心中充滿遺憾。

  尋找一種“味”,然後一往而深。體味新的生活。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四):浅读昆曲

  其实不算细致读过。只是在书店站着翻完。

  书的架构大致是这样,于丹分析一段感悟一段,之后就是一段牡丹亭的原文。

  于丹接着再分析再感悟,又一段牡丹亭的原文。

  如果是已经看过原文的,买这本书就有点亏。如果之前对牡丹亭和昆曲没有认知的,这样一个读本,倒也是精致的、值得一读的书籍。原价30元,卓越卖到20元,算是厚道的价格

  封面的设计比较不错,游园惊梦用了书法,于丹在一群唱昆曲的人里,不显得突兀,倒有些许的和谐

  书的副标题起得算是点题,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的分析感悟也是从“审美”这个角度出发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七个篇章就把昆曲的美娓娓道来

  先前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昆曲风。曾有幸赏那么一小段,对于我这种不会欣赏昆曲艺术的人来讲,只觉得女主角身姿妙曼,男主角青春年少。除此,就别无他念了。

  后来还把青春版牡丹亭的门票赠与他人,连借采访之便取得的画册也一并送人了。现在想来,是否应该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去看看呢?

  这也是想想而已吧。其实内心还是觉得戏曲就像奥运,应该允许人喜欢,也应该允许人不喜欢

  若是非要冠上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美名,这个读本,应该说是让传承的工作显得人性化一些,传承得舒坦一些。

  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没到过园林,只能借梦来思春。应该说这也暗含着说,不了解昆曲,怎知道昆曲的美与秀呢?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五):我情深的游园惊梦

  一个偶然的机缘,越剧前辈尹桂芳的高徒王君安在杭州一个小小的歌迷见面会,我有幸参与,没有扮相,没有伴奏,没有布景,只是一段清唱,就那一天为她倾倒,从此天天《孔雀王子》,《何文秀》.....至此延伸《锁麟囊》《霸王别姬》.......还有还有《游园惊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此月色下的愁绪,春风里漫漫的深情,冬夜凄冷的孤寂。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 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 种富得富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这所有的声腔韵味带我进入一种深深的情怀,可惜我才疏学浅,匆匆恶补。于丹老师这一出游园惊梦深入浅出的带出这一场戏,让我慢慢的活,这场梦载这风雨人生华丽优雅的走下去。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六):千古情思,孤寂困顿,不只你一人

  近来刚开始读《艺术:让人成为人》。里面第一章的要旨,就是告诉你,为什么通过艺术会让你觉得不孤单。因为无论你有怎样的心绪,曾经活过的人、正在活着的其他人,都有过。通过艺术的各种形式,他们与你融通。 融通一旦开始,你便不只是你,你的悲伤与快乐,同更广大的悲伤和快乐连结在一起。

  从此你将摆脱一己之困顿,不再汲汲于个人,从此你将投入生活的汪洋大海,看见无边的广阔

  巧得很,于丹在讲林冲《夜奔》的时候,也讲到了这一点。你看林冲原先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指望忠孝两全,没想到最后不得不抛家弃母,落草为寇,这种心境的煎熬苍凉、夜奔夺路的慌忙,正是让你知道困顿,何止你一人呢?

  我对昆曲的简单认识,正是从“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开始。《思凡》的那出戏,道出了女儿心思秘密,描尽了女子情怀的百态。让你觉得昆曲,真正无所不包

  有人说于丹拾人牙慧,却轻轻松松付印20万册,可老前辈们终其一生心血,才只印得数百册,颇有唏嘘之感。但我是高兴的。这就意味着起码会有20万人读到这本书,有更多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更多人知道昆曲之美,艺术之魅力。

  于丹在书里写了昆曲的七种美: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其中深情悲壮,苍凉诙谐,最是引我入胜。摘录了一些在此: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342820/

  《于丹·游园惊梦》读后感(七):中西艺术的差别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看第二遍了。依然久久沉静在昆曲的韵律之中。

  第一遍看时,可能更偏爱于丹的文字,偏爱《牡丹亭》,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的美景,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深情之美。

  然而这一次,我偏爱,于丹在书中引用的骆正先生在《中国昆曲二十讲》中的一段。他认为中国戏曲(以昆曲为代表)里面所有的动作都是圆和的,比如说拉云手、跑圆场、兰花指,所有的动作都是圆的,向内的,都是含蓄内敛的。而西方的舞蹈(以芭蕾为代表)是四肢向四个方向延展,尽量拉长线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挣脱,是一种抗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