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芭芭拉》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芭芭拉》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10-02 01: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芭芭拉》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芭芭拉》是一部由马修·阿马立克执导,马修·阿马立克 / 让娜·巴利巴尔 / Lisa Ray-Jacobs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芭芭拉》影评(一):梦里不知身是客

  文艺至死的非典型性传记片,所谓的导演手法就是刻意打碎镜子堤坝,让镜花水月混为波光潋滟花团锦簇的一潭,搅乱了演员导演和观众的时间线,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个半小时传主个人演唱会,并一生绝美片段的回光返照,歌与人都美到令人心颤……导演是《潜水钟与蝴蝶》的男主马修·阿马力克,女主让娜·巴利巴尔艳压群芳,封后第四十三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芭芭拉》影评(二):导演根本不想循规蹈矩拍摄一部人物传记片

  起初以为是阿萨亚斯《迷离劫》那一类关于电影拍摄的戏中戏,因为两部片子都选用了同一位很有气质的法国女演员让娜·巴利巴尔。事实上,这部(伪)人物传记片在叙事结构上更为复杂,混淆记录片段与虚构情节的手法更接近关锦鹏的经典《阮玲玉》。不过相比起家喻户晓的旧上海女明星,这位法国传奇歌手经历对于法国以外的观众而言则显得陌生得多,于是在观影过程中偶然如坠雾里也属情理之中。也许导演也深知此题材局限性,因此选择平易近人音乐形式来打破与观众的隔阂。音乐果然是世界语言,这位法国歌后的香颂歌曲深情动听轻易地让观众忽略掉人物背景而渐渐爱上这个如梦似幻的故事

  相信这也是导演的初衷,他根本就不想循规蹈矩地拍摄一部芭芭拉的人物传记片,而是选择用让娜·巴利巴尔这位女演员来重塑他印象中的芭芭拉。他对这位女星痴迷爱慕也正好反映影片里导演这个角色身上,用剧中主角的话来总结:“你到底是在拍Barbara,还是在拍你自己?”法国影帝马修·阿马立克的表演看得多,他亲自执导的作品还是第一次看,而且有幸在大银幕欣赏更令我惊喜万分。他对剪辑与音乐节奏把握相当娴熟,在这个虚实相间的文本里更是运用眼花缭乱。用质感不同画面区分记录与虚构,用音乐串联起人物的意识流画面,用戏中戏的台词制造错觉,看着看着就让观众难以分辨究竟是拍摄现场还是真实场景。这种恍如入梦的拍摄手法跟大卫林奇有一拼,不过在阿马立克手上全然没有阴沉压抑的惊悚感,反而不断流露赏心悦目愉快气氛

  作为导演曾经多年的合作伙伴灵魂伴侣,让娜·巴利巴尔实在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她在片中演绎芭芭拉时逐渐与角色融为一体,这与张曼玉在《阮玲玉》里的表演方式有不少相似之处。她那张写满人生经历的脸似乎是让我一直坚持下来看完整部电影的最强吸引力。除此之外,她也在片中展现出难得的幽默感,好几段逗趣的情节(替司机开车、训斥化妆师等)演绎得手到擒来,在夸张与无聊之间拿捏得相当自如,凯撒影后的美誉也并非浪得虚名

  《芭芭拉》影评(三):《芭芭拉》:無法還原真實的人物傳記

  文/蔡倩怡

  人物傳記電影(biographical picture,簡稱biopic)作為一種次類型,其中一種重要的討論進路是與真實人物的差距。創作者對於鮮活生命的增補或減省,都能視為評價與定調,開創再度詮釋的可能。人物傳記電影死忠派或許喜歡逐一尋找不符「現實」之處,以證電影的虛構成份。不過在本屆法國電影節放映的《芭芭拉》(Babara),嘗試拆除人物傳記電影的固有框架──它另取幽徑,游移在真與假的邊際,讓人難分虛實。觀者大可批評作品形式蓋過內容,讓「真實」的芭芭拉被抹掉,但混淆真假拓展了另一關鍵命題:重構的影像能否如實地呈現人物?或是,它展示了真實的永不可即?

  芭芭拉是已故多年的法國歌后,在民間街知巷聞。這次由曾在《潛水鐘與蝴蝶》擔任男主角的法國男演員馬修亞瑪希(Mathieu Amalric)執導,改編歌后一生,實屬極大挑戰。生於1930年代的芭芭拉,舉手投足皆見媚態,她的歌聲盪漾著讓人騷癢的氣息,彷彿能攝去人的靈魂。上世紀的歌后,厚重的聲音也負載著歷史的交錯。她曾因猶太人身份在二戰期間歷盡顛簸,其人其事本已傳奇。電影大可拍攝她起伏跌宕的生命歷程;但導演顯然無意重現她龐雜而浩蕩的一生,最終只擷取碎片,翻新敘事結構,成了流麗的實驗文本。

  電影甫開始,我們看到一位美麗的女子繞著家裡擺盪身體,清聲哼唱著歌,煙視媚行。她就是芭芭拉。她的母親前來向她索錢,她帶點淒愴地不得不答應。短短數分鐘已坦露人物的底蘊姿態。當我們仍期待進一步了解芭芭拉,場景轉動,導演叫停,一切皆是戲。同樣的空間從芭芭拉的家換成電影廠景。我們方知,這是一部戲中戲。當觀眾仍如墮五里霧中,不知眼前是真的芭芭拉在演戲,還是與芭芭拉面貌相像的女演員在飾演她;「芭芭拉」又在彈琴高歌,引誘著觀眾,勾起朦朧醉意。究竟眼前人物孰真孰假?這是電影拋給我們的詰問,也展開了全片的立意 [繼續閱讀......]

  《芭芭拉》影评(四):有些灵魂,注定穿越时空相爱

  “你到底是在拍Barbara,还是在拍你自己?” 电影中饰演Barbara 的女演员这样问着电影里的导演。

  是的,导演在电影里非常抢戏。他独自在片场的一隅随着barbara的歌声起舞;电影拍到某个阶段,导演完全沉醉于女主的表演,迫不及待地走过摄影机,命令把他拍进去,自己推开一位群演,坐在观众席上,抢走旁边群演手里的玫瑰花,一脸痴迷地看着台上的Barbara。这一刻,他自己都分不清台上的是他创造出来的Barbara,还是真实的Barbara了吧?

  导演对Barbara真人热爱可见一斑

  被Barbara圈粉的第二号,当属女主了。我不太觉得她是表演过于认真而分不清电影与现实,而是爱上了Barbara。这个过程也是很清晰的。从最初的导演喊cut后即询问导演站位等问题;到停机后就怅然若失;再到接近尾声那首类似爱你心口难开的歌,唱得特别感情,窃以为那是她心里献给Barbara的歌。无关小情小爱,是灵魂的碰撞纠缠

  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导演采访的和Barbara相识的诗人(?)来到了片场,看着自己和Barbara对话的场景重现在眼前的时候,也被那种真实感拉入恍惚,他走进镜头看着墙上的画说:这幅画不在这儿,应该在那面墙上。望着窗外的街景,出神了。他一定在回忆Barbara吧?就在此时,背景幕布掉落,无所谓窗外的“巴黎街景”,电影可以让人暂时回到梦里,然而,伊人已逝。

  电影象一首散文诗,用很多片段剪辑在一起,其中的主线是Barbara,那么有魅力,让所有人爱。

  看电影之前我对Barbara并不了解,大概也没有听过几首她的歌。可是电影里的歌还是感动了我。很孤独,又温暖

  做了一点小调查,Barbara本名Monique Andrée Serf (June 9, 1930 – November 24, 1997),犹太人。Barbara这个艺名来源祖母。祖母生于Odessa,黑海边现属乌克兰的城市父亲曾对她性侵,后来又抛弃了家庭。她在23岁时和法学院学生有过3年的短暂婚姻

  电影里她说过:自己的一生都献给音乐了。

  虽然在去过的最喜欢的欧洲城市中,巴黎排不进前10名(当然排名不会永远固定),可我也不得不承认,最有魅力的女人,属于巴黎。并不是长得有多好看,而是穿衣打扮举手投足

  色彩一直是法国电影的强项,还有树干上的光影,很美。部分做旧的片段也很好看。

  音效获奖,摄影获奖,很值得穿城而过去看。

  回家的出租车上,司机师傅在和基友聊天。说跑完这趟活儿就收车了,快点去他家吃东西。他做炸酱面。对面说不想吃炸酱面。他笑着说给你做西红柿鸡蛋面,放三个鸡蛋。我听着暗暗笑了。窗外的雾霾,似乎也没有那么不可忍受了。

  《芭芭拉》影评(五):入戏

  意识流、情绪、高品位的画面、贞洁纯美的音乐是影片《芭芭拉》的主要元素。马修·阿马立克这位巴黎土生土长的导演、演员双料才子,在这部影片中自导自演充分展现了其个人生活演艺经历的影子天蝎座神秘莫测、充满法国浪漫色彩的外景与舞台、深谙演员与角色间人格边界模糊

  影片的故事线并不十分明朗,甚至让人捕捉不到各个角色之间的冲突,但是其主题依然是可以提炼的,那就是,入戏。这份对入戏的表达并不单薄:除了女主角布丽吉特在理解、揣摩角色芭芭拉肢体、语言、情绪以及对音乐信仰生活态度过程中,沉坠角色、模糊人格边界、潜意识模仿情感与生活轨迹之外;还有一位通过创作心中女神芭芭拉的传记电影,完成距离膜拜的偶像梦想的导演伊夫,他在创作过程中模糊了作品与现实,对芭芭拉与饰演者布丽吉特的迷恋近乎合一。

  于是便有了,女艺人【让娜·巴利巴尔】-演-女艺人【布丽吉特】-演-女艺人【芭芭拉】,导演【马修·阿马立克】-演-导演【伊夫】-演芭芭拉歌迷【伊夫】,如此混杂,作为观众不如也不去纠结情节连贯因果明朗,仅将自己沉浸在影片流动转换的场景中,随女主角布丽吉特经历演员享受与角色间的共鸣与互通、深陷于角色个性命运的自我暗示体验;随女艺人芭芭拉在音乐圣洁缥缈之美与爱情真实隐秘诱惑挣扎、选择;随导演伊夫感受对爱而不得的难以释怀,对伫立在已逝爱人故居门却等不到伊人开门的落寞

  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戏,或像布丽吉特那样眺望美,不自觉地将生活沿其所向铺就;或像伊夫那样守护着心中的美,将其作为生活的动力安慰;或像芭芭拉那样摸索美,为了不确定甚至残酷的美摒弃万众宠爱以及安全圈……影片中各个人物的命运结局不明晰,正如相似的人生轨迹也未必有相同终点,作为一个入戏之人,也行体验其中情绪与情感的过程才是剧情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