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子》经典影评集
《他人之子》是一部由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执导,奥利维埃·古尔梅 / 摩根·马林 / Isabella Soupar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取材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达内兄弟又一次以影像诠释、呈现了真实。父亲的面孔从开始的麻木平和到遇见凶手/少年的隐忍着的一触即发的愤怒、谴责、疑惑与痛苦,这难解的的人生巧合让他疑惑又好奇,却始终害怕情绪的崩塌,木匠工作室为背景为他们提供了合作的机会以及冷漠的距离,但终究会相遇。达内总会为我们留下希望,不仅是他们的希望,也因为社会、人本就包含和解。
《他人之子》影评(二):他人之子
极端晃动的摄影机使人产生强烈的眩晕感,具有幽闭恐惧感的特写和近景则残忍地强迫观众近距离地逼视现实。演员表演上也力求朴实自然。这种自然主义的手法无疑和他们多年制作纪录片的背景有关。他们拒绝让观众酝酿伤感和怜悯的情绪,也不对主人公面临的道德选择进行评判。他们以尖锐粗糙的真实性和冷冰冰的客观态度考察着平凡的个体生命在基本生存问题的层面上所面对的道德困境,从而挖掘出人性深处的戏剧张力。他们也十分善于挖掘没有表演经验的演员的潜力,使他们呈现出朴素自然的表演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适应
对于失足少年来说
目测距离精准到1厘米
在手持特写的技巧下遁入无形的客观
在众多类型片中达内的电影
往往都归于剧情
说它励志其实是因为影片同样的怀着对生活的希望
比如女人的重新开始
《他人之子》影评(四):陈卫评《儿子/Fils, Le》
用“简单”、“朴素”来赞赏它不够,用“悉心体察真实”切中它的特点也不够。实际上,它就是最优秀的作品,它拥有最优秀作品的几乎全部品质:简单、朴素、真实、自然、安静、不夸张、不刻意、不扭曲、不荒诞,有爱但不是为了爱,有恨但不是为了恨,演员毫不夺目却无比耐看,情节微小但感受深重,有意义但不是为了象征,不象征却又象征广大(想多一点,甚至“木匠”、“儿子”都能与耶稣和宗教相连,尽管影片本身可以说毫无此意),最重要的,它使观众完全投入完全参与影片与导演共体察与演员同感受。它的结尾是多么漂亮,因为它几乎没有结尾,唰地一下就无声地没了影像,一片黑暗和随即的字幕顿时让你心境开阔眼目明亮。
儿子的意外被杀让奥利维(奥利弗·古尔迈 Olivier Gourmet 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一生都会记住这个混蛋,即便他也只是一个少年,即便他即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时间匆匆流走,五年后,奥利维与一个名叫弗朗西斯(摩甘·马林纳 Morgan Ma rinne 饰)的男孩相遇了,而这位弗朗西斯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杀害他儿子的凶手。弗朗西斯并没有认出奥利维,但这重逢却触痛了奥利维的心,也勾起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在一番波折和纠结之后,弗朗西斯成为了奥利维的“学生”,跟随着他学习木工。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以来形单影只的弗朗西斯在奥利维的身上看见了父亲的影子,而内心充满了痛苦的奥利维则选择说出了那个充满了毁灭性的秘密。
《他人之子》影评(六):他人之子
达登兄弟的这一部来得太晚
不知道为什么
(我记得五年前看了<罗塞塔>)
镜头推到人毛孔上
紧跟拍摄,摇晃不切换的镜头
看似完全不按规矩
结尾连一个镜头都没结束就转黑幕
一切都是有选择的
为什么最单调的手法
可以造成最大的张力
达登善于留下一团又一团的谜
我决不自信
在这些谜面前
任何人有两只手两只脚
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
《他人之子》影评(七):他人之子
看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心中充满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感觉随时想大吼一声,或者,干脆不看了,实在压抑得难受,但又忍不住看下去,想知道凶手将如何处理他与死者父亲的关系,想知道内心的秘密如何时时刻刻煎熬着这个孩子。
甚至,看到后来,开始同情凶手,因为这种感觉太过煎熬了。(我用了两次“煎熬”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情绪。)
每个人,都有选测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生活不是电影,可以倒带重来,于是,你一时做出的决定,一时做下的事情,一时犯下的错误,会就此改变你的整个生活,你可能一夜成熟,学会面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境况,你永远也回不去了,于是便被生活推着或者拖着向前。生活已经没有原来的样子,你所得到的,再也不是你想得到的,你只能随着生活给与你的轨迹,就这样,生活下去。
《他人之子》影评(八):《他人之子》
在前一个多小时按照让·皮埃尔·达尔代涅 Jean-Pierre Dardenne、吕克·达尔代涅 Luc Dardenne兄弟一贯的叙事节奏进行着,一个木匠师傅平淡的工作,与前妻的几次见面,对一个徒弟有目的的跟踪……在镜头方面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男主角背后,让观众在本来就沉闷的情绪中更显被动。
影片在最后十分钟才通过主角一句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台词达到所谓的高潮,影片没有一种关于伤痛、赎罪、宽容等等的标榜,却在平实中让你心起波澜。
虽然很多像Dardenne兄弟这样的导演会受到只会拍摄一种电影的指责,这无关乎执著,可能他们确实只会拍摄这种他们擅长的题材、影像。但是你却不能否认他们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形成的自成一体之风格,也有着对艺术、人性认真的思索。
2008-03-04
《他人之子》影评(九):救赎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总想说点什么,又始终不知道说什么好。晃动的让人头晕的镜头,整部片子就像DV拍摄一样,场景少得可怜,人物也少得可怜,简单的故事,简单的镜头,简单的画面,却没来由地让人心里难受。
那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心就像缺了一块,在整部片子中没有看到过他的笑容,只有忧虑悲伤的表情和紧锁的眉头。我想他一定也有想过报仇,甚至想过用各种方法去伤害让他失去儿子的凶手,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原谅。也许,“原谅”终能让他的心得到了救赎。
最后,希望那位父亲幸福。
《他人之子》影评(十):我们都成了Olivier
1. - Pourquoi tu quitte pas le centre?
- Je suis bien au centre, je me sens utile.
2.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不得不去猜测Olivier。因为我们不知道一个失去了儿子的父亲面对杀人凶手,会有怎样的想法,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在这个揣测的过程中,我们都成了Olivier。
3. Olivier有着极为强壮的身体,却也有着内向的性格。电影中,他一共问了Francis三次关于杀人的问题,每次Francis不痛不痒的性格都让剧情变得紧张。
4. 开在高速公路上,他会把他带到哪里,真的是伐木场吗?在伐木场,这里没有人,有时Olivier哥哥开的,他会在这里杀了他吗?当从高处传递木头的时候,他只要一松手,就能砸伤他……
5. 然而,Olivier没有复仇,也许他知道复仇并不是utile的,他只想谈谈。
6. 他是一个老师,一个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