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经典影评集

2018-10-14 02: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经典影评集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是一部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奥列格·塔巴科夫 / 尤里·博加特廖夫 / 安德烈·波波夫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影评(一):最爱的电影

  俄式相貌、俄式小胡子和俄罗斯气质是米哈尔科夫的标签,他也是在西方接受最高的当代俄籍导演,为了获得这种接受,他的后期作品向西方欣赏口味做了些许妥协。早期的作品,例如这部《奥勃洛莫夫》,则是彻底的俄罗斯风格。从对一个小农奴主几天生活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生,看到了整个社会时代变了,人改变不了,几个好朋友骑车在美丽的俄罗斯田野上飞驰,那种快乐转瞬即逝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影评(二):普鲁斯特

  有些像追忆似水年华,里面的句子景色房间事物都是画。一个拥有250个奴隶,说从没有自己穿过袜子老爷,整日躺在沙发上睡觉,活生生现实中什么都不想做的自己,每每在入睡的时候才隐隐想今天又是什么都没有做。但其实他又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就该有什么时候的样子,对爱情对母亲朋友,他都很理智清楚明白,他知道与她在一起是她的错误,彼此都清楚。里面和安德烈完全不同性格却不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也有很多的笑点。很可爱,每一个角色都可爱极了。在暴雨天的夜晚,坐在外面拿着偷来的杯子雨水,傻笑着喝掉真是可爱。另一个朋友也可爱。从一开始就觉得有些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美得很。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影评(三):致奥尔佳

  你看到这封信而不是我,也许会感到惊讶。但读完您就会知道我没有别的想法。我们意外地相爱,好像突然之间都患了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没有苏醒。昨天晚上,我才理解到我这片树叶落向何处,我决定停止。

  我跟您说过,我爱您。

  您回答说,您也爱我。

  您难道没听出其中的不和谐麽?等我到达无底深渊处,您会听到的。仔细想想看,我是怎样的人——您有可能爱我麽?你爱我麽?

  “爱,”您昨天说。

  “不,”我坚定的回答。

  您的“爱”只是对爱的一种无意识的需要。我本该一开始就断然地对您说:站在您面前的这个人,不是您理想中的那个人,等一等,他回来的,到那时候您会因为选择和我在一起这个错误而忧虑。而您的忧虑又会伤害我的心。

  如果天性给了我更敏锐的心,我更真诚的话我原本应该这样说:我对您说这些,和您告别,想着您要踏上未来旅途

  再见,我的天使,快快飞吧,就像小鸟飞离错栖的树枝,快乐轻盈的飞吧,飞离您偶然栖落的树枝。

  (

  You'll wonder at receiving this instead of seeing me.But I could not have done otherwise.We fell in love suddenly as if we had both suddenly been taken ill.This prevent me from coming to my senses sooner. Tonight, at last I realized I was falling.

  I said I love you.

  You swore your love foe me.

  Can you hear how disordant it sounds?Look at me think of what I am.

  quot;I love you," you said yesterday.

  quot;No," I reply firmly.

  Your love is not true love.You are mistaken.I'm not the one you're waited for.He will come, and you'll be ashamed of your mistake.And your shame will hurt me.

  I should said this to you if I had a sharp mind and more courage.I am saying goodbye, as one bids a drer friend farewell.

  Farewell. Hurry and fly away, like a bird flies from a twig it had perched on by mistake, as gaily and lightly, fly from the twig you've alighted on by chance.

  )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影评(四):《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伊·亚历山大洛维奇·冈察洛夫,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出生在辛比尔斯克一个商人家庭,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冈察洛夫一生只写了三部长篇小说,但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力作,尤其是《奥勃洛摩夫》这部作品,它一经发表,就立刻引起了轰动

  很早以前,我看了这部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版),印象深刻,甚至还可以背诵几段。最近再找出1980年苏联导演: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拍摄的《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重温一下。

  《奥勃洛摩夫》电影基本延承小说,也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描写了奥勃洛摩夫从懒散无所事事到被拉起来重新回到正常农奴主的生活圈,再到想爱,却躲避。

  不过最后那个部分,小说是:奥勃洛摩夫又回到了以前的懒散生活当中,穿上睡衣整天卧躺在床上,看着房东太太普希尼钦娜“裸露的头颈和永远不停活动的臂肘”,他觉得这正是他十分熟悉向往已久的奥勃洛摩夫卡式的理想生活,并与普希尼钦娜结了婚。在这个勤劳能干的房东太太无微不至照顾下,他变得更加慵懒,常年的卧躺不动使他中风好几次,终于有一天他“像一只忘了上发条时钟停摆不走了”,在毫无疼痛和毫无苦恼中死去了。

  影片中,镜头一转,最终与寡妇结合7年后,中风而死。了此一生。干脆利落!是啊,就一个要死不活的寄生虫,可不是就该这么利落完蛋?!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长年蜗居在彼得堡,不从事社会活动,也不从事力所能及的其他活动。

  他不去关心自己土地,像寄生虫一样,靠着农民供养过活。在农村已经发生变革的那个时代,他却还留恋过去,对新的变化毫无所知,也毫不理解。

  1859年创作出来的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当时社会背景

  自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这将近四十年的俄罗斯社会的历史变迁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在这个大变革前夕,一批农奴主和贵族等,主动积极寻求革新,前往欧洲他国借鉴考察,在思想和社会参与度上做好准备

  而另一些,就是固步自封的奥勃洛摩夫们,想接受新鲜空气,又害怕太冷太累;想拥抱情感之爱(社会变革之爱),却又怕责任义务压力

  于是躺倒沙发上,在安全老旧的寡妇身上找到熟悉的体温气味,就成了最好选择。

  这个“多余人”影响多大呢?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摩夫的。”

  列宁就不止一次地提到奥勃洛摩夫,他说:“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如何开会,如何在各委员会工作,就可以说,老奥勃洛摩夫仍然存在。”“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就像一面明净镜子,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更加完善自我。每一位“虔诚”的读者阅读过这部小说之后,恐怕都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比较清醒的、而又更加全面认识

  最后,想问:

  今天,我们自己不也正面临不断改革,深化之、常态之吗?!

  那,奥勃洛摩夫,今天谁是?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影评(五):导演说

  伊凡·冈察洛夫的原作《奥勃洛莫夫》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的性格:“奥勃洛莫夫性格”。长期以来,文艺评论界认为奥勃洛莫夫这个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农奴主老爷和剥削者的特点。他懒惰成性,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想干,“从未自己穿过一双袜子”,“挣过一片面包”,还以此为自豪。1859年,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文章认为“奥勃洛莫夫性格”是俄罗斯社会的一种社会性的弊病,社会思想应向着与奥勃洛莫夫性格作经常斗争的方向发展,要不断地克服奥勃洛莫夫性格。在杜勃洛留勃夫的文章似乎已对冈察洛夫的这部小说作了定论,尤其是列宁对这篇文章加以肯定赞扬之后,别人似乎不便再说什么,小说的原作者冈察洛夫当时写道:“……我认为,关于奥勃洛莫夫性格,也就是关于奥勃洛莫夫性格是什么,在这篇文章出来后,已经不能再说什么了。”

  但本片导演兼编剧之一的尼基塔·米哈尔柯夫对这部小说却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奥勃洛莫夫性格”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弊病,在当前来说,已失去过去那种迫切性了。他要批判的倒是在现代生活中较为常见现象:“什托尔兹性格”。因为,当人们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像什托尔兹那样沉浸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时,往往不再会发现大自然的美。米哈尔柯夫在奥勃洛莫夫身上所看到的恰恰是别人所忽视的一面:他的善良、真诚,永远像童年时那样天真无邪,他生活在一个自然纯朴世界中。米哈尔柯夫在呼唤返璞归真。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奥勃洛莫夫和什托尔兹这两个截然不同对比度很强的形象和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人物也有互补短长的方面。什托尔兹是一个意志力坚强、能付诸行动的人,他分秒必争日程表上排满了各种各样事情访问、会见、做操,从不虚度时光。他为人真诚,有所作为堂堂正正,忠于友谊。奥勃洛莫夫则超脱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忙碌,他经常在想: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生活中的精神上的目的是什么?奥勃洛莫夫认为自己的生活应自然地顺应事物的自然进程。

  米哈尔柯夫在把冈察洛夫的小说转化为电影语言时,他所重视的不是历史的具体性,而是人物生存的生态环境。米哈尔柯夫认为在奥勃洛莫夫的“善良”和什托尔兹的“精明能干”之间需要一种和谐的融合

  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时难度较大,因为小说缺乏动作性,主人公奥勃洛莫夫经常处于躺卧的状态中,如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倒是可以细致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影片则要求把文学语言转换视觉形象。所以,作为编剧的阿·阿达巴什扬恩和尼·米哈尔柯夫打乱了原作的结构,有时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事件集中在一场戏中,或者相反,把冈察洛夫的短短的一句话发展成一整场戏。由于影片作者不是要表现通常所说的“奥勃洛莫夫性格”,所以,影片中完全删除了奥勃洛莫夫在维堡区与寡妇阿迦菲娅结婚后的那段生活,只是在小说作者的画外音中略加提及。

  影片的头几个画面把小说中很大的一部分利用视觉形象表现了出来:宁静的奥勃洛莫夫卡庄园,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小男孩伊里亚·伊里奇在一座深宅大院中醒来了,他周围的一切是这样的和谐。公鸡报晓了,摄影机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物体。突然,它停留在一架钟上,钟摆在摆动着。公鸡的振翅啼鸣和钟摆的不偏不倚、没有生气的摆动象征着奥勃洛莫夫和什托尔兹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也隐喻着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的时代。

  影片中没有表现什托尔兹的事业,例如,他向国外运送商品,他改建奥勃洛莫夫卡,在那里铺设公路铁路等。影片只从生活的角度来表现什托尔兹:他做早操;不让奥勃洛莫夫吃油腻早餐,等等。

  什托尔兹与父亲告别这场戏拍摄得很感人。什托尔兹骑上马准备远行,父亲提醒他马肚带松了,倔强的什托尔兹却说了声:“我自己会紧的。”其实,他内心也不是那么坚强,特别需要某种温情,他一直等待着奇迹的出现,盼望父亲会再叫他一声。但父亲没有叫他,倒是那些佣人排成一横排,恋恋不舍地望着他远去。有一个慈祥的老女仆人不住喊他回来,要为他祝福,他立即转身回来与佣人们一一热情地拥抱,他感到了一种从未领略过的温暖。

  “骑三轮车”这场戏完全是米哈尔柯夫虚构出来的,小说中根本没有这个情节。但这场戏比其他几场真正的从小说中移植过来的戏似乎更符合冈察洛夫的风格。米哈尔柯夫以奥勃洛莫夫拒绝上三轮车来表现他和什托尔兹、奥尔迦走不到一条道上去。当三轮车载着什托尔兹和奥尔迦远去时,观众从奥勃洛莫夫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坚决拒绝乘车随他们而去的原因,除了他和他们在性格上确是格格不入之外,还有不愿夹在他俩中间的意思。

  奥勃洛莫夫与什托尔兹在澡堂里洗澡这场戏中,奥勃洛莫夫俨然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各自叙述了不同的世界观。奥勃洛莫夫说:“当树叶子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和根连在一起的,它们感觉到根的存在,而整棵树也需要它们。”他常常想:“人为什么活着?”他认为“活着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活着?”奥勃洛莫夫也和树叶子一样,他的根就是他的出生地——奥勃洛莫夫卡,就是那绿色的田野,广漠的大自然。

  正因为如此,影片中一再出现幼小的奥勃洛莫夫在田野上奔跑的画面,以展示天真善良的奥勃洛莫夫与大自然融成了一体,人回归了自然。片头的小男孩与片尾的小男孩也互相呼应,但片尾的小男孩已经是伊里亚的儿子小安德烈依了,用以表明回归自然这一命题的继承性。在影片结尾处,小安德烈依在绿色的田野上奔跑,阳光和煦,小小的身影和大自然融合为一,呈现出大自然的永恒的和谐。小安德烈依喊着“妈妈来了”时,这呼喊声与庄严的音乐声汇成了一片青草在阳光照耀下轻轻地摆动着,真是一幅天人合一的景象。

  影片中出现的众多大自然的画面,诸如古老的林荫道,阳光灿烂的白昼,成串的葡萄,微微摆动的青草,在古老的彼得堡的建筑物的背景上走动着的黑马,都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导演是想借此说明;在科技革命进程中,像什托尔兹这样沉浸在忙忙碌碌的日常事务中的人,是不可能去发现和分享大自然的美景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