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怖走廊》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恐怖走廊》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5 01:3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怖走廊》观后感精选10篇

  《恐怖走廊》是一部由塞缪尔·富勒执导,彼得·布瑞克 / 康斯坦丝·陶尔斯 / 吉恩·埃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走廊》观后感(一):以为就只能是以为。

  感想1:

  以为自己意志坚定,以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

  然而,当你身处在一个漩涡之中时,你才发现个人的意志是那么的脆弱渺小

  感想2: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本身就是有疯狂因子存在的,越是危险,越是神秘,越是未知,越是会吸引着我们。

  感想3:

  真的有人能分辨得了疯狂与清醒吗?

  什么东西都能伪装,什么东西都可能是真的,也都可能是假的,真真假假,除了老天,也许没人知道。

  感想4:

  男人爱情之于女人对爱情,永远不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

  也许这才是爱情的魅力所在吧。

  感想5:

  喜欢不同角度,不同的视野,去观察这个社会。每一个面所折射出的,都是那么的不同。

  《恐怖走廊》观后感(二):精神病风格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影片中的记者如何在精神医院从一个正常人逐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趣观影视角。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精神病的因子,后天的精神病患者往往是受到周边环境刺激而使其因子不断发生核变而占据其整个神经

  影片对记者所寻找证据的三个精神病人描述,可以充分论证这一观点,他们都是因为残酷战争种族歧视等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患精神疾病,而记者本身的崩溃更是有力的论证了这一观点。其实从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显示了记者疯狂的气质,为了普利策奖而到精神病医院做卧底,真是疯狂而荒诞

  没错,荒诞,就是这部B级片的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其实只要你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记者的计划存在很大的漏洞,精神病人根本无法在法庭作证,其所有证词都是没有法律效果的。至此,我们或许能比较接近导演拍摄本片的原意,他只是在制作一个荒诞而疯狂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更像个寓言。你可以被其有趣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你也可以被其粗糙尖锐的风格气质所折服,当然你也可以去深挖故事背后的寓意,发现导演对当时美国社会、政府的一些尖锐的看法

  《恐怖走廊》观后感(三):美国—疯人院

  《恐怖走廊》是一部非典型黑色电影。福勒导演根本无意于说一个逻辑缜密侦探故事。影片是一支愤怒手枪,是一把锐利刺刀,是一个透着阴冷气息寓言故事

  在电影的结尾处,医生说:一个长期生活在疯人院里的人很难不被这个环境影响。福勒的本意是:一个美国人很难不被这个社会逼疯。

  电影集中表现了四个发疯的人,他们发疯的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

  第一位,记者。他之所以涉险去精神病医院调查案情,是因为他想摆脱窘困的处境,跻身于成功者的上流社会。他追求普力彻奖,显然是处于名利考量,正因为此,他一直对女友从事Showgirl耿耿于怀,在自责的同时对她的忠贞充满怀疑

  第二位,目击者之一,退伍军人。他参加过二战和朝鲜战争,被俘,在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被释放后,又被本方的宣传人员反正。他的曲折经历成了人生污点,被家人同乡唾弃,终于不堪压力,把自己化身内战时期的南军将领,在癔想的战斗实现自己。

  第三位,目击者之二,青年黑人学生。他在美国宣布废除教育隔离政策后求学于大学校园,却依然被白人师生歧视。在种族主义环境的压力下,他把自己当成了三K党员,高呼种族主义口号,甚至穿上三K党制服怂恿病友攻击一名黑人。这也是电影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幕。

  第四位,目击者之三,前原子弹研究专家。他工作的本意是单纯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在冷战阴影下,这无疑是天真设想。当他发现自己智慧将成为无数受害者帮凶时,最好的发疯方式就是把自己退回六岁,通过智慧的自戕,他保全了自己的良心

  电影中到处都是“不正常”的人,连记者的女有都变得神经质起来。那么,什么人还能保持清醒呢?报社老板,他的坚持是出于振兴报纸私利,一个冷酷的帮凶;精神病医生,他对疯子早就见怪不怪,一个冷漠旁观者;护工,利用职权奸污女性病人并杀害了证人,一个冷血的刽子手

  不是所谓的案情,而是记者丧失心志的过程才是贯穿全片线索。随着调查的深入,他背上了越来越多的压力,自己的,他人的,却又无力反抗,在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促使记者精神崩溃的重要道具,前科学家为他画的画像绝妙地与拉康的“镜像”理论吻合。记者在看到画像时骤然崩溃,福勒聪明地没有用镜头交代这副画具体画了什么。其实按照拉康理论,记者看到的是一面镜子。在照镜子之前,记者还相信自己是正常人,还在设法与社会妥协,但是“镜像”的创伤体验直接撕开了心灵的遮羞布,在面对现实时,除了发疯,别无他途。

  本片导演福勒在愤怒之余,似乎也试图给人们开出药方。在黑白硬光的影象中,出现了三次彩色画面,的确是值得关注细节庄严大佛美丽的富士山,身着传统服装的日本人;蛮荒的非洲,举行仪式的黑人。富勒对神秘的东方的向往,对自然原始思想的爱好显而易见,所以他用瀑布伟大的自然力量暗示记者思想的清醒,似乎是说自然力量的冲刷是人类躲避疯狂的良药

  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只清醒了几分钟,最终他还是疯了。富勒对美国社会终究缺乏信心。“上帝毁灭一个人就先让他发疯”—“上帝要毁灭一个国家就让他的人民发疯吧!”

  《恐怖走廊》观后感(四):恐怖走廊:致命毁灭的意义反思

  幽静鬼魅的走廊上出现一句触目惊心话语: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他会选择让那个人疯掉。由此拉开了这部黑色电影的帷幕,刚开始本以为就是部很通俗骇人的恐怖片,但看完后却和我起初的想法完全大相径庭,并没有趋于表面简单的停留在视听画面上给予观众最直观的畏惧,而是深入到最晦暗幽深的思想内部下手,一幅更惨烈悲怆凄凉的恐怖景象,令人不寒而栗。剖析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精神世界全面崩溃和垮塌所呈现的荒诞行为情境,富勒通过极端决绝手法将这份致命的毁灭展现出来,不仅仅是为了电影的精彩程度构思,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社会的不堪诟病时背后所隐喻的强大意义反思。

  时至今日,对电影而言,色彩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往往能成为烘托氛围渲染情境的重要辅助工具,还有一定关键象征表达作用,在故事的推动感染力上有着功不可没能力,甚至能显露出影片某种具象的基调,但有时黑白画面的效果营造要远胜于色彩的冲击力和震慑力,能排除一切视觉直观体会上的干扰和影响,在这部电影中画面就提供了很大的协助纯粹的画质,黑白中透出的压抑和可怖的气息扑面而来,可以更为投入感受到片中人物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直击情感深处能仔细的感受其强烈的波动和洞察导演的意图,在没有任何明显的恐怖特征下,导演完全依靠场景氛围的设置,将那种来源现实根植于社会的恐怖情绪愈演愈烈,使人产生一种本能绝望的畏惧感。而片中几处彩色片段的插入也更为突显,增添了一丝柔和理解抽象的隐喻和偏期许化的暗示。

  影片讲述了一名想要装疯卖傻潜入精神病院调查一起案件,因此来获得普利策新闻扬眉吐气的记者,如何从一个头脑清醒拥有强烈使命感和辨识认知度的人,在那个扭曲愤恨绝望悲鸣的疯狂环境下,一步步在精神压迫折磨中彻底沦陷,成为其中讽刺一员的过程。富勒一贯就像个拿着尖锐手术深刻而冷酷的观察者,踏着坚挺决绝的脚步来到社会的顽疾深处,通过自己独到的象征手法和冷峻的风格,将其一层层清晰明朗的划开,赤裸细致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片中的故事围绕着记者而展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环境如何残忍的影响改变着一个正常人的心智,而环境富勒则利用一个极端偏激空间作为对社会的隐喻,将现实的恐怖无情具体化到个人的身上,这就有了涉及案件而牵扯出的三个极为典型的角色象征。

  三个角色分别代表着战争、种族和科技亘古至今一直都是带有敏感性的社会问题,携有强大隐患的潜在威胁,可以看到富勒利用他们过往对这三点无力承受剧烈冲击和迫害下,疯狂的意识认定起伏和扭曲转变来作为抨击批判现实最直接尖锐的手段,一个沦为政治诉求理念迥异矛盾下的深受其害的战争牺牲品,一个在强烈种族蔑视下,终不忍这种精神上的巨大折磨成就了其癫狂(走廊带头套置换角色的一段非常流弊,极其严厉的讽刺),一个无法直视自己的科学成果沦为残暴罪魁祸首,而躲在最初美好潜意识中洗刷罪恶感的科学家。很多人觉得这样带有明确目的性的突显有些太过愤青主观,但我觉得这样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具感染力,不是以偏概全,而是抓要点,“夸张”的将其放大,才能以快狠准的节奏找到病症治愈,才会有意识的出于“健康”的避免和防范

  记者以假装猥亵妹妹实际是女友)的行为被送进精神病院,最后竟真受控于这种下意识认可挣扎,女友时不时以诱惑看似背叛姿态盘旋在他脑海中的画面,形象微妙的触发了记者的精神变化,而女友的工作和记者的理想之间爆发争执分歧,另一方面体现出人们对于高贵身份象征的强烈渴望和对于阶段主观意识上的鄙夷认知。从信心满满的踏入,到见识到其中形形色色被折磨成的行尸走肉,了解相处交流后,熏陶幻觉臆想恐慌到最后身心俱疲的集体垮塌,电疗、水疗无所不用其极,荒谬的行为特征充斥在精神病院的点点滴滴不断滋生,如此看来人个体的渺小始终难以持有改变环境的能力,最终只会被环境所改造。最后画面定格在那条深邃幽静的走廊里,只剩一个个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失去了生机灵魂,被现实无情俘虏入迷狂的“活死人”。

  镜头突然一转,大雨滂沱的走廊下,记者陷入疯狂的境地,不失为一种内心的写照,那种无处宣泄的压抑和痛楚彻底击溃了他,疯狂的执意寻找自以为是的真凶,和“凶手”奋力拼搏的一段,相当震撼,一个胡编乱造只为到精神病院找案件凶手的记者真疯了,多么意味深长的讽刺,发人深省。一直到最后这部电影都没有涌现出半点希望,只有荒谬的惊悚、冷漠和可怖,而富勒这种不寄予任何期望态度,则具有一颗原子弹般的强大威力,在观者的内心爆发不留任何余地,给予最严酷的冲击,干净利落大胆的卸下社会伪善面孔毫不顾忌的展露出腐烂面容的强中手。影片最后又出现了那行熟悉字幕忽然有了另一感慨,没有神马比精神世界的全面瓦解更具摧毁性,现实却一次次的将魔爪深入到人们这一软肋中剥夺希望,走过它们间的上帝只叹了一声“哎”。

  《恐怖走廊》观后感(五):每个人都有一种精分的可能。

  马丁﹒西克塞斯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喜欢滚石乐队,那就等于你不喜欢摇滚乐;同样,如果你不喜欢塞缪尔﹒富勒的电影,那就等于你不喜欢电影。”没错,富勒的电影总是大大咧咧、粗糙,缺乏一些敏感细腻的东西,但这都不是缺点,反而更能体现出他的气质——依靠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紧迫意识,他的电影中没有廉价的刺激,而是拥有横扫一切陈词滥调的力量。不论是战争的非人道和种族主义的不公正这类被世人还在津津乐道话题,还是那些极为个人化的题材,对于权力饥渴和疯狂的传染病等等。在富勒的电影中,公众的和私人的并没有任何区别,它们全部都是人类共有体验的延续。所以,称呼富勒为美国B级片的教父并不过分,因为他的这些激烈的、偏执的观点,往往处于热情而不是莽撞,是带有一种勇敢的、深刻道德感的使命创作。从这一点上看,富勒对于老马创作上的影响,在《穷街陋巷》中就有所表现了。

  和富勒其他作品相比,《恐怖走廊》应该算是一部非典型的黑色电影。影片伊始打出公元前425年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名句——“上帝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接着便出现了故事的主角强尼,他利用脱衣女郎凯西假扮成被自己性侵犯的妹妹,装疯卖傻地顺利通过了精神评估。此举可以让他探寻院内一起凶杀案的真相,来获得接近目击证人的机会,将之写为文学报告,以便有实力竞争普利策奖。在计划之初,凯西苦苦哀求强尼放弃疯狂念头,但面对强尼的利欲熏心以及报社上司的合谋推动下,凯西唯有勉强答应。然而,纵观全片,调查真相的使命早就被强尼抛在脑后,剩下的只是那无尽的恐怖走廊和濒临崩溃的主人公们。

  从表面上看,富勒本无意述说一个逻辑缜密的侦探故事,而是牟着劲地往这个透着阴冷气息的故事里添加着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的不满情绪。片中,记者所暗访的三位病人,都可以算得上是那个时代中被社会迫害的代表者。他们中,有参加过二战和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战中被共产主义者俘虏,即便在战争结束后被反正,但曲折的经历仍旧抹刷不掉人生的污点,被家人同乡唾弃,终于不堪压力,把自己化身为内战时期的南军将领,在臆想的战斗中实现胜利;有美国宣布废除教育隔离政策后求学于大学校园的黑人学生,却依旧遭受着白人师生的歧视,在种族主义环境的压力下,他把自己化身为3K党员,高呼种族主义口号,甚至在自己的意淫中穿上制服怂恿病友攻击其他黑人;在冷战阴影下,专心科研的前原子弹研究专家,当他发现自己的智慧成为了无数战难受害者的帮凶时,最好的发疯方式就是把自己退回到六岁,通过对智慧的剥夺来保全良心的救赎。

  在三位病友的疯狂行为背后,隐藏着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忧伤控诉,在强尼探寻案件真相的同时,也因为无法承受双重身份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丧失理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一边是用伪善、伪道德去包装的精神病院,一边是被私欲、权力欲推向疯狂的国家。富勒用一种极度咄咄逼人的态度向美国社会发出挑战,也暗示了黑暗下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妥协,要么疯掉。为了促使强尼更快的疯掉,富勒更是加入了片中最重要的道具——科学家为强尼画的画像,巧妙地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镜像”理论相吻合。强尼在看到画像时骤然崩溃,而影片却并没有交代画像中具体画了什么。其实按照拉康理论,强尼看到的应该是一面镜子,在照镜子前,他还相信自己是正常人,还在设法与社会妥协,但是“镜像”的创伤性直接撕开了心灵的遮羞布,在直面现实时,除了发疯,别无他途。

  从今日看,影片拍摄于1963年,那时美国刚刚开始陷入越战,在马丁﹒路德金组织的黑人运动向华盛顿“伟大进军”后的一个月,富勒的《恐怖走廊》上映了!在那个时代以精神病为题材的电影颇多,本片以弗里茨﹒朗的《大都会》为原始创意,其预见性和现实性却是最大的——富勒借助疯子之口将冷战思维、好战倾向、种族主义以及极权暴力进行了酣畅淋漓的释放,对美国这个巨大疯人院的嘲笑近乎指名道姓的程度,让我们开始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罪恶的重压下,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精分的可能。

  虽然,影片从头至尾富勒都在不遗余力的表达着愤怒之情,却依旧给人们打开一条光明大道。在黑白硬光的影像中,出现了三次彩色画面(粗糙的纪录片质感),均呈现在病人的幻想中。庄严的大佛,美丽的富士山,身穿和服的日本人,荒蛮的非洲大陆以及举行仪式的黑人。富勒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对自然原始社会的推崇显而易见,似乎暗示人们唯有自然力量的冲刷才是人类躲避疯狂的良药。而这种简洁的蒙太奇插入,却巧妙地反讽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另外,强调情感反应的机位运动甚为克制,病院内的构图倾向中景的平衡画面也居多,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强尼在“恐怖走廊”里产生幻觉,由下雨声做引子,分别用三次左至右的摇摄镜头去表达寻常视野里的超现实现象。由此可见,本片算是一部相当实在的B级片,富勒担任本片的导演、编剧、监制等职务,在低廉的成本下,调度演员们透过电影这一幻象来塑造精神层面的真实世界,而在重复的场景还能够营造出“暴雨走廊”的叠化效果,实属不易!

  作为B级片,本片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色,那就是“荒诞”。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强尼的计划存在很大漏洞,精神病人根本无法在法庭作证,其所有证词都是没有法律效果的。至此,我们可以揣测出导演拍摄本片的原意,他只是在制作一个荒诞而疯狂的故事。你可以被其有趣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可以被其粗糙而尖锐的风格所折服。这也正是美国电影的可爱之处:在历史中,高质的人为关怀总有位置,低成本从来都不是拍烂片的借口。

  刊于《看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