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信箱丨你最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焦虑
问:
姐姐你好,我是个大二的学生,想来问一个有关求职方面的心理问题。
我是学管理类专业的,大一的时候光顾着玩了没感觉到,今年听学姐学长们说工作挺难找的,我是准备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所以就特意到招聘网站上看了一下,感觉像我们这种万金油专业的,能应聘的岗位好像真的不多。
看完我就特别焦虑,觉得这个专业学下去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但是退学重考也不现实,看招聘启示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等到我毕业那天,又有什么竞争力呢?
我现在课也听不进去,自己也看了很多心理类的书,有你之前文章里推荐过的《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真实的幸福》等等,但感觉并没什么好转,只要一想到毕业,就特别没底气。
我该怎么办呢?
回信:
这几年来,焦虑逐渐变成一个很大众,又很容易引起恐慌的词,很多人一旦感觉到心中有焦虑开始冒头,就如临大敌。
但在解决问题之前,你更该问自己的问题是:
我到底为什么会焦虑?
为什么不是小时候,不是去年,不是昨天?究竟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才成为了焦虑的契机?
有趣的是,当你这样反问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一次焦虑的产生,其实都对应着你生命中的质变时刻。
是第一次联考时,你发现自己全校领先的成绩放到全区也不过尔尔;
是刚上大学时,你发现自己的见识跟同龄人比起来不过是井底之蛙;
是准备简历时,看到别人写满了一张A4纸,而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只有几行;
是上班之后,眼睁睁的看着同龄人甚至比你小的人成为你的老板;
那样的质变时刻,变好还是变坏,都取决于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焦虑。
人是最最擅长自我安慰的动物,每一天,每件事,我们都在无意识的进行自我合理化。成绩不好,那是家族没学霸的基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怪运气,别人比自己混的好都是靠拍马屁拉关系。
就像网上的那句话“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啊”,在逐渐自我合理化的过程中,你其实也就解决了自己的焦虑。
稍微专业一点的,还可以搬弄一些心理学上的套话:接受自己,尊重自己,拆除情绪的地雷等等等等。
看,是不是也很乐观和佛系。
但我挺怕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这样的人。
永远盯着更容易解决的东西下手,永远把情绪放在第一,从不曾与压力正面交锋过,在每一个应该解决问题的时刻,你都选择解决焦虑。
就像刚上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想家,但并不会因为想家而退学一样。
那种失落,紧张,略带不适的新鲜感其实是在提醒你:从今天起,你就该长大了。
是那种良性的负面情绪,推着你一步步向前,慢慢学会洗衣服,慢慢跟舍友磨合,一点点脱胎换骨,从捧在手心上的小公主小王子变成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你该庆幸自己还会感到焦虑。
那说明你成熟到已经有了自己向往的目标,也说明你强大到了能够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对你而言,你最大的困扰就是技能的缺失,我自己也是文科生,也知道文科类专业在就业时面临的万金油困境。
好像在哪儿都用的上,但又在哪儿都派不上大用场,核心技能说不出来几个,专业内容能拿出来直接用在工作中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跟一位做HR的朋友聊起过这个问题,我问她:文科类的学生如果想要提高应聘时的竞争力,需要多考一些证书吗?比如计算机二级啊普通话啊办公软件啊之类的。
她的回答非常让我意外,她说:其实没什么用,大多数证书看似很厉害,但一点也不实用,在职场上加分不多,唯一能证明的,是这个人很爱学习。
举个例子,当你的面试官假装不经意的问你“你大学时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时,他真正想了解的是什么,你又该怎么回答?
理解力强的,立刻就能反应过来,面试官想知道的是你的经历与这份工作的匹配度,表达能力强的,立刻就能组织好语言,把自己的经历讲成一个好玩的故事。
她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讲了一个自己如何巧妙化解舍友矛盾,让宿舍评上年度优秀寝室的故事,舍友的矛盾点和她的处理方法也讲的非常清晰。
我身边的HR当即拍板:就她了,这个悟性,上手做起来应该没问题。
所以你看,一个人的职业技能,在工作之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一个人的软技能,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初步定型。
如何弄懂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把一件事讲清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求助,如何合理表述自己的需求。
这才是除过专业课,你最该在剩下的两年内让自己学会的事。
别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来解决焦虑。
请将你的问题发送到,我会挑典型的问题放在公号上回答,提问如被选入文章,一律默认匿名处理。
来找我玩吧。
——爱你们的兔子♥
陶瓷兔子
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