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荣:细节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01
白山黑水,就是东北的代名词。
可是大家知道吗?东北为什么又叫“白山黑水”?为什么不叫“青山绿水”?
答案是:
白山,就是指的长白山。
黑水,就是指的黑龙江。
白山黑水,就是长白山加上黑龙江的简称。
02
我们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
但是,我们有许多人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句老话。
其实不是。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的出处,会让你很意外。
它的出处,就是毛泽东先生,在1935年所写的一首诗《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的出处。
03
“夷”这个汉字,它的结构,是一个“大”字,加上一把“弓”。
“大”字的古义为一个站着的人。
身上扛着一把“弓”。
什么人?
夷人。
北方寒冷之地,那里的“野蛮人”,不耕田,也无田可耕,他们打猎为生。
所以,历史上的“北方野蛮人”,走到哪里,身上都带弓。
一个站着的人,扛着一把弓。
所以写作“夷”。
04
马和大象,是站着睡觉的。
05
有的历史爱好者有这个问题:明朝末年在东北的满清铁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从历史看起来,似乎是突然在东北冒出来的。
是不是这样?
不是。
满清在东北,自古以来,一直存在。
只不过,他们的祖先,不叫满清,而是叫“肃慎”。
肃慎的后代,就是女真,女真的后代,就是满族。
历史就是这样演变的。
肃慎以及它的后代女真,一直生活在东北森林,世世代代渔猎为生。
他们在历史上存在感较低,那是因为,他们并不强大,所以存在感不太强。
06
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当年满清铁骑入关之后,为何不将汉人全部杀光?
杀光了汉人,268年之后,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
不是吗?
答案是:既做不到。也不想做。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明朝末年,中国的人口在一个亿左右,你要把一个亿的人全部杀光,你要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耗费你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你的财政能力,以当时的财政实力,是根本支持不了这么浩大的工程的。
再说了,你做皇帝残酷到这个份上,最后连你自己人,都会害怕你、反对你。
其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想做。
为什么不想做呢?
你把汉人都杀光了,你每年能收上来的税,就锐减了99%。
所以说那样做,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这不是我瞎猜,皇太极对这个问题,和臣子的谈话,是有历史记录的,皇太极说,没有民,哪有王?
07
我们读史之人,都知道有“徭役”这个词。
什么叫做“徭役”呢?
举个例子,古代中国政府,要修一座桥,修一座宫殿,修水利,修马路等等,都需要人力,政府不出钱,强征一条村、几条村、几十条村的男子出去做工,直到工程完成。
这,就叫徭役。
古代为什么有徭役呢?
许多人认为,古代政府强迫老百姓劳动,真坏。
可是,坏归坏,不要忘记,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低税赋的。
举几个例子: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也就是说,在汉高祖的时代,一个老百姓,挣了十五块钱,只需要纳税一块钱。
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也就是说,汉文帝的时候,一个老百姓,挣了三十块钱,只需要纳税一块钱。
东汉光武帝,也是三十税一。
……
可见中国古代,政府基本上都是低税收政府。
可是你要知道,世上做什么事,都是要花钱的。
例如,修路,修桥,政府出钱,政府没有钱,所以只好组织老百姓,义务劳动。
这,就是徭役。
你要不想义务劳动,不想有徭役,可以,但是,你就要多交税。
羊毛,最终都是出在羊身上的。
这不是蓄意为谁洗地。
08
明成祖朱棣死的时候,十六个有名号的妃子、还有几十个没有名号的妃嫔,给他殉葬。
这些被朱棣宠幸过的女孩子,都甘心给皇帝殉葬吗?
答案是:基本都不甘心。
史料记载,殉葬的当天,是被迫上吊,妃子们集体下跪,求新皇帝(明仁宗)放她们一条生路,皇帝不许。于是,由太监和锦衣卫在旁监督,逐个上吊。
有个叫韩丽妃的,是朱棣的妃子,朝鲜人,当时求明仁宗放她回朝鲜赡养母亲,被拒。韩丽妃被迫上吊时,哭得很厉害,口中反反复复哭喊道:“娘,我先走了!娘,我先走了!”
答案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认为殉葬太野蛮,于是下令废止了这个旧制度。
小公告:为免失联,
长按扫码 即可关注
冯学荣:我看袁世凯这一生
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知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广州番禺奥园城市天地“别等”书吧的常客与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