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养了40000人才
1
可他停了生意,靠在岸边,哪也没去,只是傻等失主。
人来人往的码头,衣着破烂的船工少年守着精致的公文包,太乍眼了。
失主赶来时,看到包里的钱分文未少,感激地捏起几张纸币塞给少年。
“物归原主是应该的。”
少年耽误了大半天生意,却不要钱。
“你明日来找我吧。我有事跟你谈谈。”
二人所谈之事,竟让这个一穷二白的少年在几十年间崛起成了清末首富。
后来在澄衷学堂培养的40000学子中,人才辈出,有胡适、李四光、竺可桢等影响时代的栋梁。
而那时,少年劳碌一生,已长眠地下。
这位乱世之中的中国首富,一生重义守节,给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却鲜为人知,他叫叶澄衷。
2
10岁那年,父亲照常出海打渔。
父亲也被卷入大海深处,再也没能回家。
葬身大海,在那时的渔村,并不罕见。
悲剧,不能再重演了。
四年后,叶澄衷随同乡来到上海。
十里洋场,繁花如织,叶澄衷落脚的容身之处依然是家杂货铺。
老板得知他会摇船,送他到码头摇舢板,在往来商船间卖货。
尽管母亲三令五申,不准他下水。
生计所迫,叶澄衷还是坐上了一叶舢板,卖货为生。
一日,叶澄衷的舢板,被卷入行驶的大船带起的旋涡中。
舢板翻了,他随货物一起坠海。
这一刻,仿佛父亲的悲剧就要重演了。
当天回杂货铺时,老板虽怜恤他的遭遇,还是扣了他俩月工钱算作赔偿。
但就此认命,那叶澄衷便成不了日后叱咤上海滩的“五金大王”。
3
在这个月里,他抓紧一切时机学英语,甚至每晚学到深夜。
毕竟下个月,他就再没钱请老师了。
一个月后,英语入门的他带着一本英语注解,便跟外国人磕磕绊绊地直接做起了生意。
在码头拾到那个装有巨款的公文包时,叶澄衷正过着勉强果腹的底层生活。
当时国内紧缺五金零件,他可以从外国商船上置换一些,自己售卖,一定会赚钱。
此言醍醐灌顶。
此时,脱离了杂货铺的叶澄衷每天摇着舢板单干。
久而久之,他积攒了大量库存。
开始在黄浦江边摆摊售卖五金零件,生意颇好。
叶澄衷只能从该洋行进货,而洋行经理要以最低价给他。
在两人的第二次会面中,洋行经理由衷地感到眼前的年轻人将来定会做出一番事业。
甚至顺长江而下,在武汉等地开设了十几家分行。
4
他管理有方,又勇于创新。
不仅首创了五金届的同行拆借制度。
还设立了一套信誉赊账制度。
因叶澄衷素来一言九鼎,颇有声望,被他通报的人便被彻底列入行业黑名单。
一次,李记铁铺的老板并未按时交账。
叶澄衷非但没有催缴,反而自掏腰包帮他垫付。
此事一出,叶澄衷的美名更加远扬。
后来,上海滩所有的李记铁铺都只认准叶澄衷的五金铺。
此外,他本人极富威严。
每年各个分号的店主吃团圆饭时,赚钱最多的老板紧挨着他。
而赚钱最少的则要正对着他。
长期以往,叶澄衷虽开分行无数,却管理得井井有条。
毫不夸张地说,他定下的规矩,便是整个五金业的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