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他培养了40000人才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他培养了40000人才

2019-09-24 14:20:44 作者:鸭蛋 来源:图书馆 阅读:载入中…

 他培养了40000人才

  他培养了40000人才

  1

  1857年,上海黄浦江边发生了一件微不足道小事

  日后看来它却影响了整个中国

  这日,17岁划船少年,将一位喝得醉醺醺的乘客送到了岸边。

  这人走得匆忙,竟落下了随身的公文包

  公文包装有几千美金、一沓英镑和若干生意单据。

  少年若是卷走这笔巨款,后半生足以衣食无忧。

  可他停了生意,靠在岸边,哪也没去,只是傻等失主。

  人来人往码头衣着破烂船工少年守着精致的公文包,太乍眼了。

  他干脆下身上褴褛的布衫,紧紧裹住这一笔闪亮的巨财。

  失主赶来时,看到包里的钱分文未少,感激地捏起几张纸币塞给少年。

  “物归原主是应该的。”

  少年耽误了大半天生意,却不要钱。

  失主感到愕然,随即换了主意

  “你明日来找我吧。我有事跟你谈谈。”

  二人所谈之事,竟让这个一穷二白的少年在几十年间崛起成了清末首富

  富可敌国的他却不爱财,一生不穿绫罗锦缎,不坐马车

  唯一的心愿发展教育

  59岁时,他散银十万两建了澄衷学堂,开蒙后代

  特聘蔡元培做校长,丰子恺、陶行知、章太炎等大师来校演讲

  后来在澄衷学堂培养的40000学子中,人才辈出,有胡适、李四光、竺可桢等影响时代栋梁

  而那时,少年劳碌一生,已长眠地下。

  唯留一句话振聋发聩: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这位乱世之中的中国首富,一生重义守节,给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却鲜为人知,他叫叶澄衷。

  2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局势不幸

  叶澄衷的家乡英军炮火的夹击下,支离破碎

  乡亲们四散逃离母亲临盆,一家人被迫留在枪林弹雨中。

  伴随着一声啼哭,叶澄衷在腥风血雨渔村出生了。

  10岁那年,父亲照常出海打渔。

  不料,海上刮起风浪,掀翻了渔船

  父亲也被卷入大海深处,再也没能回家。

  葬身大海,在那时的渔村,并不罕见

  对于叶家而言,失去了顶梁柱,垮了半边天

  叶澄衷被迫从私塾辍学,挑起养家重担

  他原想继父亲衣钵,出海打渔,遭到了母亲的严厉制止。

  悲剧,不能再重演了。

  叶澄衷听话地在杂货铺找了份工作,当搬货、洗衣做饭的伙计

  四年后,叶澄衷随同乡来到上海。

  十里洋场,繁花如织,叶澄衷落脚的容身之处依然是家杂货铺。

  老板得知他会摇船,送他到码头摇舢板,在往来商船间卖货。

  尽管母亲三令五申,不准他下水。

  生计所迫,叶澄衷还是坐上了一叶舢板,卖货为生。

  一日,叶澄衷的舢板,被卷入行驶的大船带起的旋涡中。

  舢板翻了,他随货物一起坠海。

  这一刻,仿佛父亲的悲剧就要重演了。

  叶澄衷奋力抓住旁边的漂浮物,九死一生,捡回了一条命。

  当天回杂货铺时,老板虽怜恤他的遭遇,还是扣了他俩月工钱算作赔偿

  叶澄衷不满现状,却根本无计可施

  在饿殍遍地的年代,穷小子闯上海滩能吃口饭,便是万幸了。

  但就此认命,那叶澄衷便成不了日后叱咤上海滩的“五金大王”。

  3

  叶澄衷当时给来往商船卖货,语言不通需要雇佣一名翻译

  而翻译要从货款中抽取佣金价值不菲

  叶澄衷为了节省这笔费用,花了一个月工钱给自己请了英语老师

  在这个月里,他抓紧一切时机学英语,甚至每晚学到深夜。

  毕竟下个月,他就再没钱请老师了。

  一个月后,英语入门的他带着一本英语注解,便跟外国人磕磕绊绊地直接做起了生意。

  在码头拾到那个装有巨款的公文包时,叶澄衷正过着勉强果腹的底层生活

  那位丢失公文包的失主,正是洋行经理

  他给叶澄衷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商机

  当时国内紧缺五金零件,他可以从外国商船上置换一些,自己售卖,一定会赚钱

  此言醍醐灌顶

  此时,脱离了杂货铺的叶澄衷每天摇着舢板单干。

  他大胆地跟买货的船员以物易物。

  用他兜售的日用品换一下船上多余螺丝、铁钉等金属部件

  久而久之,他积攒了大量库存

  开始在黄浦江边摆摊售卖五金零件,生意颇好。

  两年后,他不再甘于做路边的小商小贩,萌生了再开店铺想法

  当年的洋行经理借了他第一笔贷款,两人立下契约

  叶澄衷只能从该洋行进货,而洋行经理要以最低价给他。

  在两人的第二次会面中,洋行经理由衷地感到眼前的年轻人将来定会做出一番事业

  他的谋略胆识正直品性都远胜于一般人。

  很快叶澄衷以个人身份,开了近代中国第一家五金行。

  此事前无古人,一时轰动

  因生意过于火爆,很快又在上海开了第二家分店

  甚至顺长江而下,在武汉等地开设了十几家分行

  从此,叶澄衷作为一代五金大王正式崛起。

  4

  叶澄衷能做到业界一哥,不光靠运气

  他管理有方,又勇于创新。

  不仅首创了五金届的同行拆借制度

  还设立了一套信誉赊账制度。

  信誉良好店主可以先赊账拿货,季末结账。

  不守规矩的店主,他便会通报同行。

  因叶澄衷素来一言九鼎,颇有声望,被他通报的人便被彻底列入行业黑名单

  一次,李记铁铺的老板并未按时交账。

  得知该老板的妻子生病,花去了家中大半钱财

  叶澄衷非但没有催缴,反而自掏腰包帮他垫付。

  此事一出,叶澄衷的美名更加远扬。

  后来,上海滩所有的李记铁铺都只认准叶澄衷的五金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人亦有仁义侠胆。

  叶澄衷这种张弛有度风格,更加奠定他五金大王的地位

  此外,他本人极富威严

  每年各个分号的店主吃团圆饭时,赚钱最多的老板紧挨着他。

  而赚钱最少的则要正对着他。

  他要用最锐利目光鞭策手下

  长期以往,叶澄衷虽开分行无数,却管理得井井有条

  毫不夸张地说,他定下的规矩,便是整个五金业的行规。

  在鱼龙混杂的上海滩,从来没有人敢挑战他立下的五金行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他培养了40000人才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