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的读后感10篇

2019-11-05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的读后感10篇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布洛克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一):干货提取

  阅读研究分析

  * 不一定要追求速度,沉浸式阅读,注意作者一举一动,会吸收到更多。

  * 确定自己想写的主题选择这一领域内的基本作品进行阅读分析,掌握整个领域内的基本故事模式

  * 把自己喜欢的作品研究透,并对其中的元素写作技法进行数字化还原。

  设计情节

  * 把自己喜欢想法记下来,睡前再翻一遍,把它们推送潜意识进行加工整理,再从之后阅读的资讯中,有意识地摘取能够为己所用的部分

  * 当小说的人物、情节逐步构思之后,就可以快速成稿了。

  风格问题

  * 语法&措辞: 无需过度追求语法的正确

  * 对话: 用对话代替叙述 / 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 精简对话而非忠实还原日常

  * 时态:过去时 - 给人可信感 / 现在时 - 易营造画面感 「 历史现在时? 例-萨德侯爵小说 」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二):从布洛克开始

  五年前经唐诺导读推荐知道了劳伦斯·布洛克。

  第一本看的是《八百万种死法》,后来就从《布洛克的小说学堂》开始看起创意写作类的书。

  这本不出所料也好。

  1 与作品产生共鸣决定你想要当个什么样的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则决定你能写出什么类型的小说。

  2 归纳剧情,写出梗概必要的,但是详略完全取决于你,如果你觉得能学到东西,就深入分析,彻底吃透。就像哈里·克鲁斯对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终结》所做的那样。

  3 可以有提纲,没必要细到勒死自己,因为未来会有变动,此时更应该创造性执行大纲。不写大纲也无所谓,你可以反过来,把每天写的剧情,概括在一张表格上,长期以来,故事线就一目了然

  4 计算工作时长意义不大,还是定下工作量写够为止,日日不断。状态不好,就当这部分是红毛猩猩写的。明天读完不满意,还能随时重头再来。第二天回头看看前一天写了什么,稍作修改,更快进入工作状态。

  5 要写完,如果中途放弃,不如不要开始。遇到瓶颈时候,写创作手记热身,不过自由书写的碎碎念也得跟手头在写的这本小说相关。

  6 清楚明了,不拖泥带水的切镜是最好的过渡学习电影大不了使用特殊符号间隔,或者多空几行。熟悉视觉媒体的现代读者不缺乏理解力

  7 修订新增的部分,主要是关于个人出版,恰好对眼下的海外出版内容运营工作有帮助。

  8 在推特关注了@LawrenceBlock之后,我离世界文学又近了一步。

  9 书中提到的:Write for Your Life,Break Writer's Block Now,坐等后浪引进。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三):小说创作没有固定方法有用就是合适

  蔡依林是我很喜欢歌手之一,喜欢她的原因在于她的“地才”。不是天才的她拼尽了全力,从不会舞蹈艺术体操芭蕾、空中旋转彩带、720度重力拉环等等,从饱受争议的歌手到凭借翻糖蛋糕斩获大奖,从大众流行歌曲到近些年饱含深意歌曲。华语乐坛中个人特色浓厚的歌手,蔡依林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羡慕天才,佩服天才的努力,更敬仰地才。地才对普通人而言,是一道希望,是一个付出会有回报肯定

  他19岁发表处女作《你不可错过》,此后近50年不断有作品问世,至今已出版30多部小说。他曾多次获得爱伦·坡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并且得到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大师、“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等推理小说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欧美侦探推理小说第一人。他还曾与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合作编写《蓝莓之夜》电影剧本。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应该是一位天才。如果你认为他是天才,不妨先看看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他就是这位“天才作家”。

  事实上,尽管19岁就已发表作品,布洛克在成为职业小说家之前,仍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曾写过短篇小说、历史小说、自述小说、情色小说……反复试错后,他才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开始创作侦探小说。即使他已经成为了职业小说家,他的创作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废弃或搁置的作品。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由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了14年的专栏汇集整理而成,集结了他数十年的写作经验,出版40多年仍保持畅销不衰。这本书是关于一部小说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小说写作的技巧穿插其中,显得有些松散,我对其中感受较深的内容做了一些整理。

  一、直接写

  写作者一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会随着作者的成长改变调整。 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来说,每天规定工作多少时间,意义不大,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完成五页。有着类似习惯的作家还有许多,如雷·布雷德伯里每天坚持写1000个字,村上春树每天完成4000字。相比计算时间,这些作家更关注工作量与工作质量

  写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写,坚持写作习惯,每天的写作可以是创作,也可以是练习。写出优质作品离不开日常积累

  土豆老师在为学员提供平台入驻机会时,有的平台要求提供往常的作品,期间有人错过一次次机会,一直没有作品提交。我曾经也难以完成作品,极度不自信,认为自己的作品质量非常差,达不到平台要求。其实我现在也还是这样,在构思阶段就认为达不到要求。

  实际上,有作品提交才有可能不行,没有作品是一定不行。如果把目标拆分,应该是先完成作品,而不是先达到平台要求。一篇书评2000字左右,每天写两三百字,一个月也能写三篇。创作小说是同样的道理,无论小说是否发表,首要目标是完成自己的原创作品,可以细分到每天完成的字数

  关于写作的方法,《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反复提到,没有固定的方法,有用的方法便是合适的方法。在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一边学习方法,一边创作。不用担心修改试错,毕竟,修改甚至重写,也是写作的一个环节。每天坚持写作,形成习惯,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

  二、找到自己的写作类型 只有全力以赴,心无杂念才能发挥最高水平。恰恰是这样创作的作品在商业上和艺术上最为成功。 这是劳伦斯·布洛克经历多次失败后得出的经验。在确定自己的写作类型之前,他曾创作过多种类型的小说,有的是自己的尝试,更多的是跟随市场动向。在他的经验中,确定写作类型要经历大量的日常阅读和写作尝试。

  他从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类型:

  1、喜欢阅读的小说类型

  2、跟着市场走

  3、阅读时产生共鸣的小说类型

  从《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可以发现,劳伦斯·布洛克的早期的写作经历和市场的风向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和如今的互联网写作非常相似。写作风口不断改变,市场价格随着起涨跌落。跟着风口走是一时之计,可以用于积累,也可以当作是不同篮子鸡蛋。可不要忘记了,如果要把写作当作是长期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深耕某一个领域才是根本

  三、从作者的角度阅读拆分小说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利用阅读,对不同类型小说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

  1、主动阅读

  数量不用太多,8~12本同一类型小说,作者不用相同。如果按照4~6本书是一个主题阅读,基本上是两个主题阅读。

  2、从作者的角度阅读

  用一小段话概括书中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情节,制作成大纲。章节部分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场景,将小说中的场景拆分出来,还原小说的架构。好比一部电影,里面有不同的场景切换,将不同的场景单独标记出来,这部电影的脉络将会变得很清晰

  这个方法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可以使用。从作者的角度阅读小说,既能提高对小说的理解,又能提高自己对小说的把握能力

  从《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我们可以看到,劳伦斯·布洛克并非一帆风顺的作家,也不是落笔生花的天才。可以说,运气天赋,他都不是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作为当代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标杆全球知名推理小说家,他的写作成就是一步一步累积结果

  “地才”不是某一类人的称呼,而是某些人走过的路。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四):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小说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最大的担心就是,作为一个并不打算写小说的人,读这本书会不会是浪费时间?除了也许永远都用不上的写作技艺,我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呢?

想写小说的时候,你最好吃上两片阿司匹林,躺在黑暗房间里,静静等待这种冲动过去。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担心也消散了一大半。由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字风格和他写这本书的态度。他绝不是那种把自己当做写小说方面成功者、写一本机场成功学沽名钓誉之辈,恰恰相反,他是什么套路都玩儿过了的过来人师兄谦逊务实地给你讲讲写作和出版的那些事儿了解这些事情,可以解开作为读者常有的一些疑惑

  疑惑一,为什么著名畅销书,我读起来却觉得名不副实无聊透顶?

  有时候你会遇到这样的长篇小说,拿了一大堆奖,作者的文笔不错,写了厚厚的一本,情节也算流畅,可你读着却只想把这本书从窗户里扔出去、这辈子再也不要再相见了。假如你还花钱买了这本书,这会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那么几十甚至上百块钱,我干点啥不好呢?是炸鸡不好吃还是奶茶好喝呢?

  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作为读者我们不仅开始怀疑,那些奖项都是怎么评选出来的?满分书评都是哪来的?到底是我的审美出现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劳伦斯·布洛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客观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小说是分类型的,西部小说、浪漫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历史小说、自述小说……就像武功的不同门派一样,在出版的世界里,故事被一个个框进这些自成一体的框子里,有些框子互相重合,有些框子类似,有些框子彻底不同。一个完美契合某个框子的故事,在喜欢这个框子的读者眼中爱不释手,在讨厌这个框子的读者眼中极为可恶。有时候一个故事可能是作为某两个框子杂交的结果面世的,这时候事情就更复杂了,比如历史小说和浪漫小说结合的《守护者》,如果你是因为喜欢历史中的复杂人性恢宏故事才读这本书,你可能会因为这本书里浪漫小说的套路化而感到恶心;反过来,如果你原本就是冲着浪漫小说来读这本书,也许效果就是1+1>2,你不仅得到了你期待的八点档言情剧,还意外收获了美国历史中的一些知识

  作为读者,虽然我们非常希望故事能脱离这些墨守成规遗世独立,就像那些代代流传的杰作一般;但我们不能对这些作者和出版者有这么高的要求,毕竟人家也是凡人,也要糊口。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对故事有高要求,要求它们对得起自己所花的时间、精力和卖书的钱。读到了坏故事,尤其是那些被人刻意营销注水、欺骗读者来买的坏故事,就应该像在饭店吃到了臭鸡蛋一样大叫出声,让更多的读者能理智地选择——爱吃臭鸡蛋的、请入座;不爱吃的,咱换一家

  我们不妨参考劳伦斯·布洛克给出的标准,用三个问题来判定一个故事的是否适合我们:

  文字水平匹配我们作为读者的审美吗?

  情节、主题或人物吸引我们吗?能让我们同其共情、为之揪心吗?

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是读者继续阅读的主要原因,而让读者在意后续剧情的是写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如果人物塑造得足够成功,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读者就会在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希望人物有好的归宿。如果我没有读完一本书—近来我读不下去的书越来越多般都是同样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不喜欢作者的风格;我本身也是作家,因此对写作者的文学技巧越来越敏感,就像职业音乐家分辨出我听不出的破音和技术缺陷一样。除非主题或者情节或者人物对我有极大吸引力,否则我对文字水平有限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兴趣。哪怕语言没有问题,如果我压根不在意故事的主人公是死是活,是结婚了还是倒霉了,是彻底黑化了还是弃暗投明了,我也会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这可能是因为我认为写作者创造的人物缺乏说服力。他们的行为、给人的感觉以及感情和想法都不够真实。在我看来,他们和菠菜差不多,不是真实的人物,因此是死是活也不值得在意。

  第二个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写出了杰作的作者,有的作者穷的要死、有的作者一夜暴富?

  劳伦斯·布洛克是个头脑极其灵活的家伙,就算不去写小说,干别的也绝对会成功。他扎实地磨炼写作技艺——练习写作、坚持每天写,精读范本小说,提炼他人作品的剧情梗概去理解长篇小说的原理、练习写提纲……他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出版方式——从传统出版业的类型小说,到个人出版、电子书,甚至尝试了图像小说和有声书。他甚至把所有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开了一个专栏、最后编纂成书,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有这样的思考能力、执行力、毅力、自我驱动力的人,干什么成不了呢?

  有一点文学梦的人倾向于把写作放大成一种借口,用于掩盖自己的懒惰、愚蠢、贪婪、幼稚。

  在这一点上,劳伦斯·布洛克给我们的启示是,小说家也是人,也是劳动者和手艺人。除了能借用一些专业人士的力量把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劳动分工出去之外,小说家和其他行业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至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不存在的,尤其在当今世界。

  对于盲目崇拜故事、幻想像当年的小说家那样依靠故事一夜暴富的人,劳伦斯·布洛克提供了一颗回归现实的小药片,至于要不要吃下这个小药片、从幻觉中醒来,还是像《骇客帝国》里那个反派一样选择回到幻觉,这就是写作者自己的决定了。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五):一本能让你 “看完立马滚去写小说” 的书

  1.

  几年前,我想写本长篇小说,记录一下我那些曾在夕阳下奔跑着逝去的青春……

  但常常是坐在电脑前,憋了个一千字的开头以后,就便秘一样,再难憋出一个P来了。后来跟朋友讨论,得到一个共识:写作这种事,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和创造性,有时甚至是一场关于灵感的博弈,就跟舔狗最终一无所有一样,没灵感地尬写,最后只能收获一堆垃圾。

  于是,我只好跟很多人一样,常常以“没灵感”为由停笔,躺在床上葛优瘫,让故事一再胎死腹中。

  有没有一本书,能给我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技巧”,像一个走位风骚的老司机一样,分分钟把我带上道呢?

  直到我遇见了《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书的作者劳伦斯·布洛克是美国的推理小说家,被誉为当代欧美侦探推理小说第一人。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并就此总结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写作方法论,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写小说,每一招都百试百灵。

  用过的人都说好。

  2.

  书中开篇就分享了一个来自于曼纽尔·科姆罗夫的写作技巧:

当你打算写一个长篇故事时,先不要动笔去写,而是找几张纸,然后,拿着纸和笔坐下来,为你故事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写至少1张人物卡,重要人物可以多写几张,可以从人物的出生时间到性格到职业婚姻状况等等等,把能想到的都写出来;写完人物之后,再为你能想到的每个重要场景写一个张纸,说明这个场景什么时候出现,谁会在这个场景里出场,他们说了什么话,甚至当时的天气状况等等等等。最后,当你把无数张纸串起来在一条时间线时,它就变成了一部有时间、地点、人物的小说。

  我亲自试过,这种拼积木的方法很有用——尤其适用于没有充足写作经验的人。

  当然,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有可能只是一坨没有主题、前后逻辑毫不相干、生拼硬凑的垃圾。

  ——但好不好另说,重要的是:你已经写完了一个故事。

  毕竟万事开头难,先有头,你才能在上面梳上各种狂拽酷炫屌炸天的发型。

  就像画画一样,先起形,有了形之后,再扣细节。

  3.

  上面说的只是八百万种写法的其中一种,后面还有七百九十九万种方法呢。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叫做“不要从头开始写小说”的理论,他说:

小说分开头,中段,和结尾,大家都知道开头很重要,却往往在修改阶段才发现,原先的设定并不是那么有力,所以,更容易成功的方法可能是:不要从头开始写。

  WTF?你是不是觉得他在逗你?

  具体运用就是你在写作的时候,看着你列好的故事大纲,去假装你已经写好了开头,从中间开始写,写一半的时候,倒推开头和结尾,这个方法很神奇,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结合上面讲到的方法,我先在卡片上把我所有能想到的人物、场景、情节等元素列出来,拼成大纲,然后“假装自己已经写了一段时间的故事”,从中间开始往前后推剧情,竟然真鬼使神差般地把故事跑通了。

  此处应该加一个不可思议的表情包。

  4.

  通过消化这本书,我成功完成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王牌创业者》。

  但写作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障碍,有些剧情就是卡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处理。

  布洛克也给了方法,就是做“做跳板”和“偷灵感”理论。

  “做跳板”,简单讲就是当你因为某些故事逻辑卡壳而写不下去的时候,就跳过去,“装作你已经搞定了它”(嘻嘻),继续若无其事地往下写故事。

  之后,再从别人的对话里偷灵感,把坑填上。

  《王牌创业者》里,男主对手要到男主公司偷取他们的商业机密,这个剧情是为后面的剧情埋线,但那时我总想不好这个“偷的方法”,憋了几天后,我便自欺欺人,“假装我已经写完了这一章,并给自己放了一个星期的假(嘻嘻)”。

  第二周,我开始若无其事地写下一章。

  直到某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有关《清宫萨隆阿盗宝案》的纪录片,讲刑部郎中萨隆阿偷了军机处的金印,并融成金条,内务府经过调查,查到了10根连号的金条,每根重11量,10根就重110两,总重和失窃的金印重量吻合,并由此抓到了萨隆阿。

  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灵感,成功填进去了之前的坑,具体怎么填的就不说了,有兴趣可以去买一本我的书看看(此处应该植入广告)。

  5.

  市面上关于写小说的书有很多,例如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还有罗伯特麦基巨厚无比的大部头圣经《故事》,各有千秋:村上春树比较侧重于经历,更像自传;而《写作这回事》更像是老干部的回忆录;《故事》则更注重理论知识,啃起来仿佛在啃大学教材。

  而《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在我看来是要更接地气一点,更注重实用性。我是在几年前买到的这本书,但可惜当时只有台湾版,但竖排版和繁体字看起来让人头疼,曾经一度想放弃——好在我坚持下去了。

  今年,后浪出版了这本书的简体版,简体版内容比繁体版多了好几章,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Kindle、互联网出版、有声书部分,多点开花,姿势更全。推荐这本书给想尝试小说创作的朋友们看一看,相信它能够给新人一些写作上的鼓舞和启发,也能帮助老鸟突破写作的瓶颈。

  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有写作的动力,不再编各种理由自欺欺人。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六):没有天赋?看推理大师的小说家之路

  我羡慕天才,佩服天才的努力,更敬仰地才。地才对普通人而言,是一道希望,是一个付出会有回报的肯定。

  他19岁发表处女作《你不可错过》,此后近50年不断有作品问世,至今已出版30多部小说。他曾多次获得爱伦·坡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并且得到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大师、“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等推理小说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欧美侦探推理小说第一人。他还曾与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合作编写《蓝莓之夜》电影剧本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应该是一位天才。如果你认为他是天才,不妨先看看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他就是这位“天才作家”。

  事实上,尽管19岁就已发表作品,布洛克在成为职业小说家之前,仍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曾写过短篇小说、历史小说、自述小说、情色小说……反复试错后,他才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开始创作侦探小说。即使他已经成为了职业小说家,他的创作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废弃或搁置的作品。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由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了14年的专栏汇集整理而成,集结了他数十年的写作经验,出版40多年仍保持畅销不衰。这本书是关于一部小说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小说写作的技巧穿插其中,显得有些松散,我对其中感受较深的内容做了一些整理。

一、直接写

写作者一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会随着作者的成长而改变、调整。

  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来说,每天规定工作多少时间,意义不大,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完成五页。有着类似习惯的作家还有许多,如雷·布雷德伯里每天坚持写1000个字,村上春树每天完成4000字。相比计算时间,这些作家更关注工作量与工作质量。

  写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写,坚持写作习惯,每天的写作可以是创作,也可以是练习。写出优质作品离不开日常积累。

  土豆老师在为学院提供平台入驻机会时,有的平台要求提供往常的作品,期间有人错过一次次机会,一直没有作品提交。我曾经也难以完成作品,极度不自信,认为自己的作品质量非常差,达不到平台要求。其实我现在也还是这样,在构思阶段就认为达不到要求。

  实际上,有作品提交才有可能不行,没有作品是一定不行。如果把目标拆分,应该是先完成作品,而不是先达到平台要求。一篇书评2000字左右,每天写两三百字,一个月也能写三篇。创作小说是同样的道理,无论小说是否发表,首要目标是完成自己的原创作品,可以细分到每天完成的字数。

  关于写作的方法,《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反复提到,没有固定的方法,有用的方法便是合适的方法。在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一边学习方法,一边创作。不用担心修改试错,毕竟,修改甚至重写,也是写作的一个环节。每天坚持写作,形成习惯,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

二、找到自己的写作类型

只有全力以赴,心无杂念,才能发挥出最高水平。恰恰是这样创作的作品在商业上和艺术上最为成功。

  这是劳伦斯·布洛克经历多次失败后得出的经验。在确定自己的写作类型之前,他曾创作过多种类型的小说,有的是自己的尝试,更多的是跟随市场的动向。在他的经验中,确定写作类型要经历大量的日常阅读和写作尝试。

  他从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类型。他从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类型。

  他从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类型:

  1、喜欢阅读的小说类型

  2、跟着市场走

  3、阅读时产生共鸣的小说类型

  从《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可以发现,劳伦斯·布洛克的早期的写作经历和市场的风向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和如今的互联网写作非常相似。写作风口不断改变,市场价格随着起涨跌落。跟着风口走是一时之计,可以用于积累,也可以当作是不同篮子的鸡蛋。可不要忘记了,如果要把写作当作是长期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深耕某一个领域才是根本。

三、从作者的角度阅读拆分小说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利用阅读,对不同类型小说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

  1、主动阅读

  数量不用太多,8~12本同一类型小说,作者不用相同。如果按照4~6本书是一个主题阅读,基本上是两个主题阅读。

  2、从作者的角度阅读

  用一小段话概括书中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情节,制作成大纲。章节部分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场景,将小说中的场景拆分出来,还原小说的架构。好比一部电影,里面有不同的场景切换,将不同的场景单独标记出来,这部电影的脉络将会变得很清晰。

  这个方法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可以使用。从作者的角度阅读小说,既能提高对小说的理解,又能提高自己对小说的把握能力。

  从《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我们可以看到,劳伦斯·布洛克并非一帆风顺的作家,也不是落笔生花的天才。可以说,运气、天赋,他都不是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作为当代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标杆,全球知名推理小说家,他的写作成就是一步一步累积的结果。

  “地才”不是某一类人的称呼,而是某些人走过的路。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七):没有天赋?看推理大师的小说家之路

  蔡依林是我很喜欢的歌手之一,喜欢她的原因在于她的“地才”。不是天才的她拼尽了全力,从不会舞蹈到艺术体操、芭蕾、空中旋转彩带、720度重力拉环等等,从饱受争议的歌手到凭借翻糖蛋糕斩获大奖,从大众流行歌曲到近些年饱含深意的歌曲。华语乐坛中个人特色浓厚的歌手,蔡依林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羡慕天才,佩服天才的努力,更敬仰地才。地才对普通人而言,是一道希望,是一个付出会有回报的肯定。

  他19岁发表处女作《你不可错过》,此后近50年不断有作品问世,至今已出版30多部小说。他曾多次获得爱伦·坡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并且得到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大师、“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等推理小说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欧美侦探推理小说第一人。他还曾与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合作编写《蓝莓之夜》电影剧本。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应该是一位天才。如果你认为他是天才,不妨先看看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他就是这位“天才作家”。

  事实上,尽管19岁就已发表作品,布洛克在成为职业小说家之前,仍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曾写过短篇小说、历史小说、自述小说、情色小说……反复试错后,他才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开始创作侦探小说。即使他已经成为了职业小说家,他的创作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废弃或搁置的作品。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由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了14年的专栏汇集整理而成,集结了他数十年的写作经验,出版40多年仍保持畅销不衰。这本书是关于一部小说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小说写作的技巧穿插其中,显得有些松散,我对其中感受较深的内容做了一些整理。

一、直接写

写作者一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会随着作者的成长而改变、调整。

  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来说,每天规定工作多少时间,意义不大,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完成五页。有着类似习惯的作家还有许多,如雷·布雷德伯里每天坚持写1000个字,村上春树每天完成4000字。相比计算时间,这些作家更关注工作量与工作质量。

  写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写,坚持写作习惯,每天的写作可以是创作,也可以是练习。写出优质作品离不开日常积累。

  土豆老师在为学院提供平台入驻机会时,有的平台要求提供往常的作品,期间有人错过一次次机会,一直没有作品提交。我曾经也难以完成作品,极度不自信,认为自己的作品质量非常差,达不到平台要求。其实我现在也还是这样,在构思阶段就认为达不到要求。

  实际上,有作品提交才有可能不行,没有作品是一定不行。如果把目标拆分,应该是先完成作品,而不是先达到平台要求。一篇书评2000字左右,每天写两三百字,一个月也能写三篇。创作小说是同样的道理,无论小说是否发表,首要目标是完成自己的原创作品,可以细分到每天完成的字数。

  关于写作的方法,《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反复提到,没有固定的方法,有用的方法便是合适的方法。在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一边学习方法,一边创作。不用担心修改试错,毕竟,修改甚至重写,也是写作的一个环节。每天坚持写作,形成习惯,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

二、找到自己的写作类型

只有全力以赴,心无杂念,才能发挥出最高水平。恰恰是这样创作的作品在商业上和艺术上最为成功。

  这是劳伦斯·布洛克经历多次失败后得出的经验。在确定自己的写作类型之前,他曾创作过多种类型的小说,有的是自己的尝试,更多的是跟随市场的动向。在他的经验中,确定写作类型要经历大量的日常阅读和写作尝试。

  他从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可以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类型:

  1、喜欢阅读的小说类型

  2、跟着市场走

  3、阅读时产生共鸣的小说类型

  从《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可以发现,劳伦斯·布洛克的早期的写作经历和市场的风向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和如今的互联网写作非常相似。写作风口不断改变,市场价格随着起涨跌落。跟着风口走是一时之计,可以用于积累,也可以当作是不同篮子的鸡蛋。可不要忘记了,如果要把写作当作是长期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深耕某一个领域才是根本。

三、从作者的角度阅读拆分小说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利用阅读,对不同类型小说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

  1、主动阅读

  数量不用太多,8~12本同一类型小说,作者不用相同。如果按照4~6本书是一个主题阅读,基本上是两个主题阅读。

  2、从作者的角度阅读

  用一小段话概括书中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情节,制作成大纲。章节部分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场景,将小说中的场景拆分出来,还原小说的架构。好比一部电影,里面有不同的场景切换,将不同的场景单独标记出来,这部电影的脉络将会变得很清晰。

  这个方法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可以使用。从作者的角度阅读小说,既能提高对小说的理解,又能提高自己对小说的把握能力。

  从《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我们可以看到,劳伦斯·布洛克并非一帆风顺的作家,也不是落笔生花的天才。可以说,运气、天赋,他都不是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作为当代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标杆,全球知名推理小说家,他的写作成就是一步一步累积的结果。

  “地才”不是某一类人的称呼,而是某些人走过的路。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八):劳伦斯·布洛克教你如何确定写什么小说

  你喜欢看小说吗?

  你或许会说,这年代,看微信朋友圈、微薄、头条都没时间,还哪来时间耗费在小说上!

  或许你也会说,嘿,我正在看,而且还挺喜欢的。并且,我正想动笔写一部小说呢!

  真的吗?这可太巧了!

  我也非常喜爱看小说。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短篇的,长篇的;悬疑的,科幻的,爱情的……——都喜欢看。

  可以说,我对小说的热爱不亚于对诗歌的热爱。

  跟你一样,我也想写小说,并且动笔写过两部——一部半路夭折了,一部在这个夏天刚刚完成。

  可是,不管是夭折的那部还是刚刚完成的那部,我都没获得半点创作的快感。就像劳伦斯·布洛克曾经一样。他曾经写过一部小说《战争密码》,尽管他努力写了500多页,却写得分外痛苦。

  劳伦斯·布洛克是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标杆,全球知名推理小说家,他的作品多以苍凉孤独、危机四伏的纽约为背景,被誉为“纽约犯罪风景的行吟诗人”。

  他曾多次获得爱伦·坡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并且得到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大师奖、“英国推理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等推理小说界重要大奖。

  光看他获得的这些奖项,就可以看出劳伦斯·布洛克真是个了不起的推理小说家。

  在我徘徊在小说写作的门槛外时,突然遇见了它——《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对的,作者恰是劳伦斯·布洛克。

  现在我将书中的非常有感触的部分——关于如何确定想写的小说类型的方法——分享给也想写小说的你吧。

  那么,到底写什么小说呢?

  开始动笔写小说之前,肯定得弄清楚自己想写什么小说。可是,究竟写什么小说呢?

  你先问问自己,通过阅读的方式。

  当你读完几步金庸的小说后,问问自己,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我想写的吗?

  读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放学后》《恶意》……或者干脆读了劳伦斯·布洛克的伊凡·谭纳系列、奇普·哈里森系列、马修·斯卡德系列中的一个系列后,你不妨思忖思忖,我可以写推理小说吗?

  或许,你喜欢读的是爱情小说。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或者琼瑶阿姨的种种爱情故事,或者其他。

  总而言之,劳伦斯·布洛克认为,从类型小说起步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类型小说是个相当宽泛的说法,包含各式各样的小说类别,它们可以被划分成悬疑、爱情、冒险、哥特、科幻、历史传奇等等。

  那么,是不是喜欢读哪个类型的小说就可以创作哪个类型的小说呢?

  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

  劳伦斯·布洛克非常喜爱读科幻小说,有一段时间他读了很多科幻小说,每一部都非常喜欢。而且,他还常常与几位相当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交往。但是,无论劳伦斯·布洛克读多少科幻小说,他写不出一部科幻小说。

  劳伦斯·布洛克一直以来都对历史很感兴趣,多年来他读了好些喜欢的历史小说,他也曾做过写历史小说的打算。可是,后来他真真切切地发现,写历史小说,于他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既然否定了喜欢读哪个类型的小说就可以开始创作那个类型的小说,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可以写作的小说类型?

  看重点:决定创作什么小说的时候,你应该避开那些自己根本读不下去的作品!

  这个目标一定要非常明确。

  毋庸置疑,如果那个类型的小说无法卒读,想写出这个类型的小说无异于登天。

  一个不愿读金庸的人绝对写不出好的武侠小说,同理,一个不愿读凡尔纳、刘慈欣的人,也绝对写不出好的科幻小说。

  避开自己不爱读的类型小说,这不是一件难事。

  说到这里,简单来说,这取决于能否与作者产生共鸣。读者能不能与小说里的角色产生共鸣是虚拟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否与作者产生共鸣是能否创作类似的作品的决定因素。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避开那些不忍卒读的,发现那些能够与小说中的角色产生共鸣的作品,尤其是,能够与该类型小说的作者产生共鸣的作品,恭喜你,你想创作的小说类型就此确定了!

  想来我所创作的两部让我心伤的小说,之所以自己都不愿再回过头读哪怕一段,原因就在这里,那不是我想创作的小说类型,所以,写的时候痛苦,写完了更痛苦不堪。

  劳伦斯·布洛克教我的这种方法,我马上要付诸实践,你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九):大咖的写作经验全书

  一本在你刚开始写小说时会觉得有用的书。布洛克二十多年创作出版小说积累的经验,及他38年后根据时代变化补充的内容,也包含了很多他从其他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

  又一本大咖的经典之作!凑齐了近半年看的写作书系三强。

  以前不管是谁写的书我都看,其中有不少作者都没什么名气,甚至没出版过拿得出手的作品。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在那些写作创意书系上浪费时间。不是说创意写作营都不好,但确实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因为指导者白天教人创作,晚上看创作书,就是没时间自己创作。他们的工作是教人创作,自己却不是职业作家。这真有点讽刺!

  真正的作家,是不会有时间专门教别人创作的。虽然功成名就以后,出于提携年轻人的目的,他们也会写指导书,但大都只会写一两本干货满满的。

  之前有科幻女王厄休拉·勒古恩的《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是写作技能方面的指导。有超高产的雷·布雷德伯里的《写作的禅机》,披露自己的创作心法。

  这本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第一次在美国出版是1978年,书名叫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小说创作:从情节到出版》), 作者当时不喜欢那个名字,认为它让小说创作的过程显得过于机械。不管书名是否得当,书的内容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修订后,书名随着内容的增加而变长——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这一次布洛克觉得新名字听起来挺不错。

  中文翻译成《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我想是出于作者对于写作的看法:

这本书不会介绍创作小说的唯一方法。因为我不相信世上存在这种东西。对他人的写作方法进行研究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没个写作者一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会随着作者的成长而改变,而作者也会根据每部作品的特点对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整。

布洛克写这本书旨在帮助我们创作小说。他的目标是创作一本在你刚开始写小说时会觉得有用的书。

  书中用了两种字体,以区分新增加的内容。布洛克在写作上很有天赋,但他同样好学,他还研究同行的创作方法。所以这本书不仅浓缩了布洛克二十多年创作出版小说积累的经验,及他38年后根据时代变化补充的内容,也包含了很多他从其他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写作的禅机》就是一本非常个人的写作经验书,基于雷·布雷德伯里充满激情的性格,和写作方面的天赋,很多东西我们只有羡慕的份。而布洛克在这本书中,格外注重全面性。他会讲自己以前怎么做,现在怎么想,其他作家怎么做,面面俱到。举个例子吧。

  现在我还隐约记得初中语文老师讲过一个关于灵感的小故事,好像是发生在巴尔扎克身上的,说他一时来了灵感,但是没有随身带纸笔记录,随从说立刻去拿,他说灵感像窃贼,早就溜走了。

  布洛克在书中也说到了记录灵感的事:

好不容易产生的灵感,千万不要忘记。我建议像随身带家门钥匙和钱包一样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一旦有灵感出现,就立刻记下来。记下寥寥几笔的简单动作会加深你对这个想法的印象,把它“推送”给你的潜意识。晚上睡觉之前,记得翻一翻你的笔记本。这可能会让你因为没有及时将各种灵感转化为小说而感到愧疚,然而这么想是不对的,无须感到内疚。笔记本上记录的点点滴滴并非必须使用的素材,它们不必马上转化为小说。笔记本只是一个工具。它会帮助你记录那些可能值得记录的素材;经常翻看能够激活你的记忆,帮助你的大脑在不知不觉间对素材进行加工。这本笔记本对于部分写作者来说特别重要。对于他们来说,笔记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他们的创意手账,每天晚上都要花一两个小时仔细研究。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做笔记我向来做不到,可能是因为只要没有出版的可能,我就没有坚持的动力。我感觉花很长时间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作家好像是训练过度的运动员——类似在训练场上消耗了所有的斗志的拳击手。这是我的个人偏见。再说一遍,写作是很个人的行为,如何使用笔记本完全取决于写作者的意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最合适的做法。如果你喜欢冥想的话,把灵感记在本子上会比与朋友们分享讨论更好。有时候这样的讨论是有效的,尤其是和其他写作者讨论。如果同行对情节素材进行讨论的话,头脑风爆的过程会让想法更加清晰有力。不过,和朋友——尤其是不写作的朋友——讨论过的想法经常不会被转化成小说。如果我对一个想法进行过长篇大论的描述,我就会对它失去热情。也许逝去的灵感原本就缺乏生命力,但我的个人经历让我在这方面非常迷信,我养成了保密的习惯。我选择像母鸡孵蛋一样守着我的想法,让它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破壳成雏。(以下是修订版增加部分,豆瓣没法弄出两种字体)以上句句属实,不过容易让人以为我特别依赖笔记本,只要出门就一定会带着,经常在上面做记录。如果能做到,这可能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事实上我做不到,除了很短的几段时间外,我就从来没有做到过。我尽已所能搜集灵感,有想法之后对它们也十分珍惜,但我很少把它们写下来。“如果是好主意的话,"我常说,“自然就不会忘掉。如果忘记了,可能想法本身就没什么价值。”听起来不错,对吗?唯一的问题是这不是真的。我猜测,在曾经出现在我脑中的大量想法里,有些可能是很不错的灵感——但它们被我彻底遗忘了。如果我把它们及时记录下来,这些灵感说不定能变成小说的一部分。同样,将想法记录下来这个简单的动作会让我的大脑更加灵敏,让这些想法更有可能得到发展和扩充。能够帮助写作者找到灵感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为生活写作》 (Writing For Your Life)一书中,我提出了一种最初为同名写作课设计的无意识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大约就是集中精力连续写作五到十分钟,不考虑语境和句法,只要保持笔不停就可以。同样,也有不少作家采用写日记的方法,朱莉娅·卡梅伦( Julia Cameron )就以教授她采用的类似方法为生。我鼓励你们尝试不同的方法,但也必须承认我自己对它们毫无兴趣。如果清楚地知道最终的作品不会被出版,我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以上为修订版增加部分)然而我还发现,有好的主意还不够,这个主意还得适合我才行,有时这令人十分恼怒。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自我欺骗。想到一个值得扩充成完整作品的好主意,并不代表这本书就应该由我去创作。它可能完全不适合我。然而有时我会因为一部作品的商业潜力而忽略这个现实。最近我终于在这方面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裂墙推荐这本书给有志于完成长篇小说的创作者们。写作没有公式可遵循,但这些宝贵的经验,真的有用。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读后感(十):写小说、写书评、写公文,其实是一回事,只要掌握三个关键词

  记得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搞文学的写不了公文,而写公文的能写一切文学体裁。最初看到这句话,第一印象感觉说反了,认为文学创作的难度,要在写公文的难度之上。然而,后来认真思考,感觉还不对。

  自己写东西有些年头了,主业写公文,业余写书评,梦想将来有了空闲,写小说。就目前经常涉及的公文和书评来说,如果写出优质的一篇,都并非易事,要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理清思路、精炼文字,每完成一篇文章,身心都好像被掏空一样。

  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不管写什么文字体裁,都是一场艰难跋涉的旅行,它们之间不是大于或者小于的关系,而是一个等式,不应该有鄙视链的存在。近期,读美国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劳伦斯·布洛克被誉为当代欧美侦探推理小说第一人,共出版有马修·史卡德系列、雅贼系列、杀手凯勒系列等一百余部作品,获得了爱伦坡奖终身大师奖。他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浓缩了他多年来创作积累的经验,也介绍了很多其他作家的写作方法。

  劳伦斯•布洛克认为,写作没有公式所循,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适合他的写作方法,就是最正确的方法。作家们在写作时,运用的方法很多,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对草稿的修改和重写,有人会对整部作品的草稿全部重写,有人则一页一页细致修改,有人或许会修改五版或者更多,有人可能因为边写作边修改,在完成结尾后便可投稿。这些方法并不存在普适性,它们可能仅仅是某个作家的写作习惯。所以,《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这个书名,表明的是写作方法的天文数量,然而,弱水三千,唯有一瓢,在这众多的写作方法之中,适合每个人的可能只有一种。

  在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写作方法中,也存在一些共性,《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也在寻找这些写作中的相同点,其中至少包括三个关键词:积累、灵感、坚持。

  当然,《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针对的是小说这种文字体裁,但小说与书评、公文一样,都是将合适的词语排列成恰当的顺序,以此讲述故事,或者表达思想,所以,三个关键词同样适用于书评和公文写作。

一、积累

  对于写小说之前的准备工作,劳伦斯·布洛克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建议,要对想要创作的同类型成功作品进行大量阅读。阅读过程中,要舍弃普通读者的身份,以作者的角度去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它们成功的要素。通过阅读进行分析,是为了信息整合,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以此掌握这类作品的规律或者规则。

  著名作家哈里·克鲁斯创作小说的起点,始于对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的分析。他整理了这部小说中角色的数量、故事的跨越时间,统计了书中出现了多少个城市、多少个房间、高潮发生在什么地方、铺垫又用了多长时间。通过这种方法,他吃透了整本书,也加深了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开启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对于如何分析他人的作品,劳伦斯•布洛克还讲解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归纳剧情梗概,尝试用几句话去概括全书的内容。撰写故事梗概,其实就是找出小说写作的原点,借此更深入了解这部小说的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这也是大纲写作的最佳练习。

  小说写作的这些准备工作,对于写作书评和公文,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同类型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够解答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起一个吸引读者的标题?文章从哪种角度切入?应该用怎样的文字结构?文章的篇幅应该多大?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够通过分析他人的作品,找到自己的答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灵感

  对于写文章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灵感。劳伦斯·布洛克认为灵感来自于潜意识,它的产生并不怎么受我们控制,但这并不是说写作者无法促进灵感的产生。写小说之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激发灵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去孕育我们写作的灵感,而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劳伦斯·布洛克列举了很多激发灵感的方法:

  ●留心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它们随时可能变成写作的灵感;

  ●把并不关联的事情,整合到一起,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对某一个想法深入的挖掘,可能就会找到灵感的宝藏;

  ●在写作间歇,时刻想着自己未完成的文章,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

  ●想想写出爆文之后的兴奋感,以及可能换得的经济收益,可以为灵感的诞生提供动力。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灵感的出现,但灵感总是稍纵即逝,所以,劳伦斯•布洛克建议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一旦灵感出现,就立刻记下来,在晚上睡觉之前翻一翻,激活自己的记忆,帮助大脑在不知不觉间对这些灵感素材进行加工。

  其实,在当前的时代中,完全可以用手机代替笔记本,通过一些笔记类APP随时记录我们的灵感。甚至可以对灵感进行浅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短文,以微头条、朋友圈、豆瓣广播等形式发出去,既能够起到记录作用,为将来的写作准备素材;也可以收到朋友的讨论与建议,使灵感得到充实和整合。

  公文写作,同样需要灵感,如何让逻辑更紧密,如何让内容更丰富,如何让语言更精练,如何让思想更深刻,这些都需要灵感的火花。当然,你也可以用高度重视、强化举措、落实责任这种万金油式的“三段式”去交差,毕竟公文写得再好,领导也会改的面目全非。

三、坚持

  美国科幻作家雷•布雷德伯里,曾在《写作的禅机》中提及自己的写作经历,从12岁开始,他每天至少写一千字,寒来暑往,始终坚持,最终写出了《火星编年史》《华氏451》这些脍炙人口的著作。

  劳伦斯•布洛克在《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也介绍了很多作家的写作经历。曾经创作过上百部作品的约翰·克雷西,每天不间断创作,在早餐之前就要完成大约两千字,否则,他会坐立不安,无法放松。而乔治·西默农的习惯与此不同,他往往会带上行李和打字机,前往一个欧洲城市,入住一家酒店,然后开始自己的高强度工作,完全沉浸在写作之中,在十到十二天之内完成一部完整的草稿。

  对于劳伦斯·布洛克来说,他比较赞成雷·布雷德伯里和约翰·克雷西的写作方式,他认为,持续的产生更为重要,坚持每天写作,能够让写作者始终处于创作状态中。他习惯每天规定自己完成五页,如果在状态好的时候,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然后他便自由支配一天的剩余时光,读书、散步、看电影;如果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他也会竭力完成五页的任务,哪怕之后进行修改,或者撕掉重写。

  劳伦斯·布洛克不建议提升写作强度,给自己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因为那样不仅会使写作者感觉到疲惫,而且会由于提前完成进度,让写作者产生犒劳自己的想法,从而打破创作的连贯性。所以,写作的诀窍在于不紧不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然后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

  积累、灵感、坚持,三个关键词,可以称为劳伦斯•布洛克《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的“独孤三式”,只要深入体会,勤加练习,便能够笑傲于键盘之上,驰骋在word之中,并最终像劳伦斯·布洛克所说的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而那个方法,对于你来说,可能就是唯一的一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