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10篇
《有意思的生活》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一):千金难买趣生活
《有意思的生活》是一部周作人先生的散文作品集。主要精选《看云集》《谈龙集》《谈虎集》《瓜豆集》《木片集》等文集当中关于闲适生活的精华作品集合成书,这些散文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21年到1963年左右,其中不乏《乌篷船》《北平的春天》《苦雨》等名篇,向读者展现周作人先生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和状态,也展现了他独具一格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全书分三辑主题,分别是苦茶苦竹、谈龙谈虎、看云看雨。苦茶苦竹主要写饮食习惯、各方食材,谈龙谈虎主要写花鸟虫鱼、儿时闲趣,看云看雨主要写春花秋月、人生百态。
散文重在抒写心中所感所想,笔触间就藏着作者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思考过的人生,字里行间,文字底蕴和功底一探便知。作为20世纪中国最富于悲剧性以及最为神秘的文人之一,周作人的文字却是朴素无华的,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词藻,就像有人在你面前说话一般。所以读这本书你首先要先忽略掉周老先生的身份背景,仅从文字层面去感受其意境;其次不能着急,要放空自己的心,让自己闲下来,到周老的文字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当代人尤其是已经步入中坚阶段的80、90后面对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难免心情烦躁,这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因为在俗世中我们要的太多、想的太杂、运转太快。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针对生活的心态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智慧要靠不断的思索和积累,想明白了就会过一个健健康康、高高兴兴的高质量生活。想不清楚就会过一种糟糕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中,便是人生好时节。生活中免不了曲折和坎坷,我们需要的是不时从纷扰中跳出来,回归我们的初心。哪怕能偶尔,躲开我们生活的繁闹都市,去乡间野外小憩几天,一切或许会有全新的感觉,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是千金难买的。
不是人人都能如周作人先生一样文采斐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行云流水般表达出来,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学周老先生用一种更加豁达知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恐怕也是周老先生的散文所想要表达和传递的。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二):有意思的生活,在于生活的态度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三):生活之趣
对于每天朝九晚五的打工者而言,我们也许会觉得生活实在是再为单调不过的日复一日。不过也有一些有心的人却会用心去发掘和体会生活之中诸多有意思的点滴。于是乎,生活之趣就此浑然天成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中国现代知名散文家以自己不同时期的生活故事为我们描绘下了属于他的生活之趣。单就书中选取的诸多生活点滴其实皆是我们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但是经由着文学大师周作人的描绘后又赋予了这些生活内容闪现着别样的趣味性。“苦茶苦竹、谈龙谈虎、看云看雨”这三大版块内容极大地激发着书外读者的共鸣,唤醒着我们对诸多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的感慨万千。原来普通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精彩。这里呈现着一个个又意思的生活片段------
身为一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唤醒着我对寻常生活的动心之感。以往我们眼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中其实有着很多精彩的瞬间等待大家的回味和感动。这样的感动不会因为年代的跨越而磨灭了精致,这样的感慨更因着细小之处见微的点睛之笔而让人更加地动容。名家手写寻常事,说的是家长里短的平凡,文字之间是让书外读者数之不尽的共鸣感慨。拿现如今的通俗说法,我总结为就是书中的每篇文字内容都相当地接地气,非常地平易近人,非常地让普通老百姓有着就似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点滴细节。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随笔间,我们实则跟随着大师级的引领来感叹生活之中的有意思之处。不得不说有意思的事情实在是有着太多,就看我们是不是有着会发现的双眼和一语破天机般地感悟欣赏吧!
总体而言,《有意思的生活》中的每篇文字篇幅都并不是很长。但是简洁明了之下其实也有着太多的精彩亮点唤醒着我们的感叹。发现着生活的精彩。许是绍兴地处于浙江,作为同为浙江人的我在读文的过程中感叹连连。类似于浙江地区人们对品茶的习惯,类似于那酸甜可口的杨梅的爱恋,类似于臭豆腐那古怪臭味之下隐藏的浓浓家乡风味----经由着这些文字的记录,我其实早在不经意间触动着味蕾,垂涎欲滴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读着周作人的散文有着别样的阅读体会。这里的散文既有着现代文的简明扼要,时而又会巧妙地穿插入古风般押韵的对称之味。读散文的同时,我同样也感受着一种有别于现代文的文体阅读之味。难怪乎周作人的散文受到了高度的评价:“白话文中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四):且把闲事挂心头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没想到离开学校多年竟然从周作人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生活就是除了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无用的游戏与享乐越多,生活才越有意思,越发本真。
我一直看不起的三个字是“工作狂”,他们那所谓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在我看来纯粹是自欺欺人,就像那句俗语,别问我上班努力工作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不上班。只有一生,只有百年,追寻名留青史的那些人是为名,努力挣钱的是为利,只有喜爱无用的爱好,才是真正爱着生活。
把时间消耗在无用的光阴里,是我的梦想。
周作人的文章记忆里很少看,毕竟上学时被他哥鲁迅折磨够呛,潜意识认为周作人的文章也差不多,如今才知道大错特错。周作人的文章与鲁迅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清新淡雅,如话家常,词句一点也不生涩,内容也没有一点杀伐气,就像本书里写的,说说臭豆腐,讲讲糯米食,还有苍蝇、虱子、金鱼、鸟、树、杨梅、菜根,真正是看见什么写什么,生活气息浓郁的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乡下,跟随大哥哥们捉蛤蟆捉蜻蜓的年代,字里行间全是回忆的笑声。
本书分了三个主题,苦茶苦竹说的大都是吃食,谈龙谈虎讲的是日常的动植物,看云看雨便是风雨人间了。内容如我刚才所说,清新淡雅,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初读甚至有些觉得味道过于寡淡,但当你逐渐沉浸之后才会感受到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幸福。并且周作人的学识和文笔俱为上乘,即使都是平常事,讲出来也同样多了三分文化,往往寥寥几笔就把其中的画面与乐趣描绘了出来,真实又细腻。
《北京的茶食》一篇,我非常同意周作人先生的观点,北京底蕴是有,但在吃食方面却没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天南海北的东西广而多,却无自身特长,算是一种遗憾。《蚯蚓》一篇是真的让我钦佩,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自身阅历以及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便不会写的如此有趣和生动。《谈酒》一文对于酒醉精神表示无奈,说自己只是生理上的醉。这里让我很惊讶,但凡文人其实尤其会强调自己的熏熏然,这里周作人竟然如此真实的袒露本真,着实让人赞叹。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五):生活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与矫情无关——【有意思的生活】
文/北北笑
我平时读惯了长篇小说,一本书讲一个故事的那种,突然切换到这种短篇小说集,讲实话还真有点不习惯,这种不习惯大都是因为意犹未尽,感觉读的不过瘾,希望每篇散文能够再多点内容。
由此可见,这本书是相当好了,能让读者感觉意犹未尽。这本书收录了周作人的76篇散文,都是围绕着生活取材,很贴近我们平时的生活,而且会发现平淡的生活里也能有很多趣味。
这76篇散文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1921年到1963年,所以这些文章的写作状态以及风格会有一些区别,从字里行间里就能感受得到。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故乡,日常饮食,喝酒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作者认为,故乡并不是指一个人出生的地方,而是指自己长期生活过的那些地方,所以平时我们才会听到别人说第一故乡,第二故乡这样的话语。
看过纪录片的人,或者是经常旅游的人,会发现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都不太一样,所以也就有个每个地方独有的当地特别菜,以及糕点。比如去北京,我们就会想到王府井的烤鸭,去山东,就会想到德州扒鸡,烟台的大苹果,去兰州就会想起兰州拉面,去陕西就能想到羊肉泡馍,这就是地方特色。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地方的吃食,比如北京的糕点,吃过味道好的,就再也无法适应不好吃的东西,心里总会惦记着,时间久了,这种惦记仿佛也变成了乡愁一般,让人惆怅,让人牵挂。
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提升生活水平,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奋斗目标,但生活中,除了这些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日用必需的东西关乎生存的需要,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关乎生活品质、关乎心灵的需求与满足,可以使生活有意思。这二者并不是对立排斥、互为否定的关系,而是强调在满足了生存的需
求后,还要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充盈。诗意地栖居,艺术化的人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领悟美……都可以是有意思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意义在于可以陶冶心灵、启迪智慧、修身养性、使人志趣高雅等。
这76篇散文,展现了人生苦乐事,苦茶苦竹、谈龙谈虎、看云看雨,作者以温和、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与不平,把玩人生的苦趣。
看完这本书,也许会让你静下心来,学会享受生活,并且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六):老友,堂前可有莺莺燕燕?
什么是生活?是乡土之间的鸡鸣犬吠,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晨昏午后的炊烟,你正享受着这种美好,生活就像膝边猫狗,树间藤萝,沉醉其中,怡然自得。武陵人向往那梦一般的桃花源,那是一种安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透过一个人的文字,认真去感受他,简单的一篇《冷开水》,生水喝不得,开水烫嘴,所以在夏天,一杯冷开水下肚,真的超级舒服。市面上有一种饮品叫“凉白开,”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传说中的水。水里加入一点薄荷叶或者金银花,淡淡的香味,比起喝奶茶饮料,对身体也很好。西安有一个地名叫“甜水井,” 传说,古代西安井水均为苦水,韩湘子便向水中倒入 “逡巡酒”,立刻酒香四溢,饮之甘甜可口。只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凉白开,都让先生写的,就像是吃了梅子一般可口。
比起村里的戏班子,我更想看那个时期的卖货郎,挑着扁担,一边吆喝一边走,拨浪鼓、鸡毛毽子、小糖人、口袋书.....就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可以变出各种宝贝。村中的孩子们围着他,一边笑一边闹,蹦蹦跳跳,穿梭在街道,日子就这样被拉长。戏台子搭在空地上,老人就从家里带着凳子去,孩子们猴一点,有的在房檐上,有的在树上,要么就是跑来跑去,戏台上咿咿呀呀,戏台下欢笑成群,老爷爷叼着烟斗,老奶奶摇着蒲扇,想着这样的场景,那自然是极好的。
千秋的功过又有谁人说,历史的真假又有多少,辩证的看待他这一生,也是个有趣的文人。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七):时光旧人
关于周作人,有几个印象尤深。
一是他晚年的不幸遭遇,他曾说,寿则多辱。
二是他亲日的态度,娶的日本老婆
三是他和胞兄鲁迅那有名的公案,兄弟失和、彻底决裂
四是他的散文,写给友人的信,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孤孤单单
我想,他是寂寞的,他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卖汽水的人》里,写了一个狡黠的骗雇主钱的伙计,他送给我们果子时的亲和,他被人发现奸计后被驱赶时的落寞和故作无事。周作人写出了人的好与坏,很平凡细微,又极为真实。善与恶在他的世界观里不甚分明,不针对个人或阶级,唯关乎人性,他的文笔很美,应该静静欣赏。
1922年胡适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对周作人说了如下的话,“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这也奠定了人们对周作人的文学评价。
周作人的语言洗练古雅,更令人久久回味的是他的思想,他在《雨天的书》中自言,他平生最讨厌道学家,周作人是思想家,他在《北京的茶食》里说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为,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他在《结缘豆》里说,结缘的风俗南北皆有,主事的多是老太婆们,因为她们是最有闲又保守的人,结缘,是由于不安于孤寂。人生的孤寂,无法消解,人群中的人,有如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从结缘的风俗,悟到人的孤独属性,民俗也是人心,周作人能看到常人看不明白之处,写出鞭辟入里但平常如话的文字。
《初恋》里,周作人写了自己男女之情懵懂时,到杭州祖父家,喜欢上隔壁十三岁女孩阿三,她常常抱着猫来看他写字,而那时我也使出平生未有之力尽力写好,因为自己祖父的妾不喜欢女孩家人,便说,阿三终要流落做婊子的。我那时虽不很明白婊子的意思,但心里想到,如是这样,我一定要救她出来。后来我离开杭州回家,一个月后有人告诉我,阿三死于霍乱。《初恋》的最后一段,周作人写道,我心里很觉不快,但内心似乎很是安静,好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这最后的描述,体现了周作人一贯的内敛冷静、情感冲淡的文风,言已止而意无穷,读者能再三品位。为何一块石头落地?也许是不用再担心如何拯救阿三,也许是心中的牵挂有了结局。周作人为何在中年提笔写十四岁时淡淡的初恋,也许在他“不介怀”的表面,藏着的是对人世温情的绵长牵挂和怀念。
周作人的文字像是水墨画,好似黑白两色孤冷简洁,实则浓淡舒卷千变万化,他的文字像是一位隔着时光的旧人,里面的故事要静静寻找。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八):生趣盎然
生活,简单但又千头万绪,平淡但又不是波澜不惊。捕捉生活中的盎然生趣,和趴在草丛里逮蚂蚱好有一比。看似绿油油的一片了无生趣,但好猎手细细踅摸,付出足够的耐心,就能寻到他们的踪迹。而周作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捕捉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之下暗藏的盎然生趣的好猎手。
根据周作人先生的生活经历,他笔下的生活依照地域可以划分为以他的故乡绍兴为代表的江南、他上学和教书的北平以及曾经留学过的日本。根据描绘的内容,《有意思的生活》分别从苦茶苦竹、谈龙谈虎和看云看雨三个方面写了有意思的食物、有意思的景物和有意思的人和事儿。
我想挑几样印象深刻的周作人先生笔下有意思的生活点滴与大伙儿分享。
首先是羊肝饼。“羊肝饼”这个名字大家大概都有些陌生。其实在北京逛过超市的人大都见过这东西。它的现如今的名字是“羊羹”。我以前去北京也曾买过这东西,因为名字里带了个“羊”字,怕是里面掺了羊肝或是羊血,素来讨厌腥膻的我第一次尝这东西还是挺提心吊胆的。但细细品来除了一股甜蜜感未曾品到一丝一毫的腥膻味。记得当时看配料表时并未发现任何“羊”的踪迹,还以为是买的是“山寨货”。如今读了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才知道羊羹乃是小豆(红豆)做成细馅,加糖精致而成,凝结成块,切分成小块。依着这做法,当叫做红豆糕才是,羊羹实在是有意思的很。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是苋菜梗。身为燕赵儿女,自小就未久居江南,对于苋菜梗知之甚少。初次结识这种东西,是在陈晓卿的《风味人间》纪录片中。霉苋菜梗——这种风味与“臭名昭著”的鲱鱼罐头比肩的食物,在如今的江南为各家“压箱底”的宝贝,并不是普罗大众的美食。其食用方法与稚子咬食甘蔗相似,凭其汁液的味道。但在周作人先生的笔下,苋菜梗在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于瓦坛中,发酵而成,生熟皆可食用。彼时乃是江南平民人家家家必备的食物,而有意思的是这种霉渍发酵后的“臭味”亦为彼时江南人家所推崇。
众所周知,周作人先生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的胞弟,两位大家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都留在了绍兴鲁镇,留在了三味书屋,留在了乌篷船和戏台上。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中曾饶有兴味地写了童年坐乌篷船看戏、吃茴香豆等趣事,关于人关于景致都描写的事无巨细。而周作人先生笔下的鲁镇则更多的是一事一物的描写,很少联系起来写。对比哥俩儿文章的这一部分也是很有意思的。
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吧,更多周作人先生笔下有意思的生活就由各位书友自己慢慢品吧~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九):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说到周作人总是会把他和他的兄弟鲁迅先生来做比较,鲁迅先生毋庸置疑是中国革命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作文我们也从小开始学习了,但是说实话,无论是鲁迅还是周作人先生,他们的文章还是要长成年以后才看得懂。
长大了才能明白鲁迅先生文章里的恨——怜其不幸,怒其不争。才能够看懂周作人书中的那些平淡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风雅。
这本《有意思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周作人先生平时生活的一些小细节。能够看出来周作人先生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并不是一个愤青,他是一个比较满足于自己生活人,拥有一种平民的心态。所以我觉得到周作人晚年的时候,隐居的生活,可能是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更好的状态。
周作人本身也是文化人家出身,所以对于吃的用的本身都非常的讲究。而且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他是一个比较有生活情趣的人。虽然周作人在历史上有一个文化汉奸的骂名,但是他的才华无人质疑。金庸说:“周作人是对我的文学生涯最有影响的人之一。”我们从这本《有意思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来,根据时代的不同,他的人生经历的不同,他的文风也经历了一些变化,从早期的一些淡然的生活到后期的一些隐隐不乐都能看得出来。
我在整本书中,最喜欢的还是开始的关于“吃”的部分。中国人的好吃的历史真是源远流长,清朝末年的时候因为那些世家子弟们无事可干,所以常常流连于研究斗蟋蟀啊,逗鸟啊,和各种各样的小吃,这种闲时的乐趣上去了。
周作人所处的这个年代研究吃也是一种大户人家少爷小姐的一种雅趣,传说那时候很多年纪大的太太们看红楼梦往往就是为了研究吃。所以周作人写这本《有意思的生活》里面大部分都是吃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周作人祖籍是浙江,所以文中常常会出现江浙一带常见的吃食,会让我感到非常的亲切。原来自己从小吃的小食,民国时期就有了,而且还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吃法。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即使高洁如文学家一样也会钟情于炒栗子,炒年糕团子这样的小食,并且兴致勃勃的为他们考据研究。为了10年没有吃到好吃的点心,而感到非常的无奈。作者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比如说羊羹啊,窝窝头啊,还翻查资料,引经据典。这也是一种风雅的人才能干出来的无聊的风雅吧。
周作人的文笔没得说,淡泊自然,开篇的一句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就让人能感觉到尘世沧桑,一梦十年的岁月如梭感,偏又仿佛立身尘世之外,淡然看尽看世事历尽千帆。
他的经历众所周知,结局大家也都不觉得很好。但是从这本书中,也知他在世事必须之外,还有自己喜欢的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虽然是无用的,却也是有意思的生活。
《有意思的生活》读后感(十):奇妙的涩味
时至今日,周作人仍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人,每个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抛开政治色彩,就单纯来看看周作人的作品的话,我想,他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作家。
周作人的作品里往往透露出一种广阔且雅俗共赏的气质,和卖弄文字的作家不同,周作人更像是学识的沉淀。比起抛弃,周作人更喜欢拥有,单纯中包含趣味,诙谐中袒露深度。从民宿到神话,从人文到医学,周作人都略知一二,再加之他独特的思维角度,总能把新鲜的事物和真实的性情相融,从而冲击出强大的文学火花。周作人所接触的未知和必然,他都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此强劲的穿透力,恐是只有认真阅读的人才能够写出。
生活如此之久,读过的书不少,了解的作家也不少,周作人是我所知道的“杂学”最丰富的作家。周作人有自身的文学底气,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是如此吧!
在我看来,周作人的作品总是带着奇妙的涩味,明明感觉生活很糟糕,可仔细想想也不过如此。这种感官的生成我寻找了许久的原因,后来总结:许是和他的性情有关。周作人常说“不提也罢”,“就此打住”,这让我忍不住脑补“留白”二字是不是周作人的发明。周作人的行文与绵里藏针十分相似,读罢也许会有种疼痛,却找不到伤口所在,与硬汉的攻击不同,这种无形的批评更叫人“委屈”。然而,若是遇到粗心之人,怕也显示不出什么效果。
周作人的文风非常多变,尽管如此,周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永远都是趣味的,因此,周作人将生活称之为有意思。
其实,周作人有一种悲剧性,这种悲剧根源不在自身,而是世界的悲观。越是得不到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所以,周作人所描述的生活都是和煦照人的,可偏偏就是这样的叙述中,却给人一种淡淡的涩味,想来这是原因所在。
说来也是一种灵感的碰撞,当我读完《有意思的生活》这本书时,便想到了“奇妙的涩味”这几个字。若说这本书写的洒脱,却也给人一种活得并不爽快的感觉,若说这本书满目苍凉,又显得太过,那么用奇妙的涩味来形容好像更加贴合。
若有人想要了解周作人,不妨去用心读读他的作品,也许他的文字初次接触给人一种漫不经心之感,但是请不要忽略它们背后的意义,一段文字能够表达多种情绪,这便是周作人的散文艺术。
最后,我希望读者能够将人品与作品分开,这个世界上有热情似火的人,当然,也会有平淡如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