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2019-12-21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大西洋故事》是一本由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019-1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一):大西洋一直在那里,只等我们去读

  从未想过在一本书里,能再次重温看电影《泰坦尼克》时的那种感觉,一艘巍峨漂亮的客轮,停驻在海湾,那天天晴朗阳光万里,英国这个多雾的过度,一扫往日阴霾,变得明丽起来。无数的旅客,不断地登上舷梯,站在甲板上,向站在岸上的亲人们挥手道别。随之,一生汽笛响起,船起航了,以20海里的航速航向了大西洋,航向了远在地球一端的大西洋。于是作者温彻斯特的大西洋航程就此开启了。

  这一段描写是《大西洋的故事》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就是电影《泰坦尼克》一开始翻版,让人既陷入了一种温暖的而怅然回忆中,又对广阔大海抱有了一种紧张期待。如果世界上有什么能真正让人仰望自觉渺小的,一是浩瀚无垠星空,另一个必将是广阔无垠的大海了。而大西洋又是一首海洋绝妙长诗,在这首海洋之诗里,作者温彻斯特以100美元船票开端,直抵诗歌美妙的最后一行

  在我看来,这本书既是一本详实地理书,也是一本洋洋洒洒的历史书,大西洋这个地球四大洋之一的存在,在近几百年来,一直是绝对主角的存在,甚至比第一大洋太平洋更具风头。因为人类这几百年的历史,更多是以西方社会为主角的,而大西洋则更多地见证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从西班牙舰队浩浩荡荡将在美洲掠夺财富运回欧洲,从哥伦布的探险,从英国的商船,到二战时那些伟大海战,大西洋都亲自见证并镌刻下来。而我们读者则跟着作者温彻斯特的航行一点点掀开这些浩荡而险些成为隐秘的历史。

  海洋从来是危险的,但海洋从来都是具有诱惑力的,人类从海洋到达陆地并没有斩断人类对海洋的依恋向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海洋里寻找,于是海洋的历史和人类的认识就无限紧密地交织起来。复活一段大西洋的历史,即是复活一段人类的历史。所以读这本书时,常有一种浩浩然的感动,千百年来的人类情感似乎在这本书里复活了。

  读这本书,除了让人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也让人读得十分舒服愉快,这本书绝不是那些可怕大部头,是那些严肃得犹如板砖一样文字,这本书在作者温彻斯特的天才下,每个文字,每个故事,每个典故,每个知识都具有了生命力,都十分可爱可亲阅读过程即是一段享受的过程。作者的渊博知识与优美笔调,让这本书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二):是谁首次跨越了“死亡绿海”

  虽然许多人此生都无法亲眼目睹大西洋的波澜壮阔,但不得不说这片神秘的海洋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冒险的精神之地。而《大西洋的故事》则是一本绝不容错过的大西洋传记

  “死亡绿海”是欧洲人赐予大西洋的称号。12至13世纪时期,欧洲的航海技术非常弱,去往大西洋探险的船只大多都凶多吉少,他们认为大西洋的气候变化莫测风浪极其险恶,而且大西洋靠近岸边的海水呈现绿色,这也是“死亡绿海”这个称号最初的由来。直到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才将这片绿海统一命名为大西洋,用“大西”这个古希腊神话的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象征着出征这片深不知底的海洋所需要具备的勇气

  面对这样的海洋,只要跨越大西洋必定是名留史册的人。这时候不得不提起,教科书日常提及的伟大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一世的批准资助,率领3艘海船和87名水手于8月3日出航,并于10月21日首次发现新大陆美洲。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保持着这种说法,并歌颂着哥伦布。尽管哥伦布是一位勇气过人、技艺超群的水手,但并非是第一个横渡大西洋的人和发现美洲的人。

  先来说美洲原本土著人,这些人很可能原本是1万2千多年来从俄罗斯经过阿拉斯加抵达美洲并繁衍生息下来的。因此,教科书过度宣扬哥伦布是首个发现美洲这种说法原本就是对各大洲土著的人“侮辱”。这时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名叫列夫·埃里克森的人。

  或许列夫·埃里克森并非所有人都知晓,但他的故事却十分吸引人。他是著名维京探险家埃里克红的儿子。埃里克森比他的父亲有更远大抱负,他在1000年左右买下了大量船只,并招募了35名船员去探索神秘的土地。很显然,他们成功并发现了文兰,这是他们在美洲首个定居点。可惜这项伟大的成就在过去几个世纪被非维京人所诋毁。这个关于历史的小小误解,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将每年的10月9日定为“列夫·埃里克森日”,才被人慢慢接受。尽管时间漫长了些,至少真相逐渐开始水落石出

  尽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理论只不过是个美好传说,而他也并非是首个跨越大西洋的人,但宣扬哥伦布的时期对美洲和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并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大西洋的故事》将这次史诗级的误会趣妙横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得不夸赞一下作者西蒙·温彻斯特的文笔,正是他对这片大洋的浪漫畅想,才最终写就了这部宏大传奇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在大西洋漫长的历史当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澜,人们至今仍在不停挖掘这片海洋所蕴含的神秘。虽说人们在半个世纪前开始可以用飞机穿越这片海洋,但乘坐轮船横跨大西洋,或者捧起这本《大西洋的故事》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冒险之旅。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三):流传在大西洋的故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表述地理位置时,常习惯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作为界线,此线以东为东洋,此线以西为西洋。所以中国人常称日本人为东洋人,称欧洲人为西洋人。

交通方式的变革

  船长在航海日志上,对115号航线航行结束记录非常整洁,“领航员在三河城交接”。因为好天气原因,这艘船跨越大西洋,历史7天6小时7分钟,只晚点45分钟。火车也不一定表现更好,轰鸣的巨大的双引擎飞机,俯冲下来,送来了急救药物包裹,随后冲上云霄

  航空公司凭借着飞机的快速优势,逐渐的打败了轮船公司,大型邮轮只能出售,小型用来观光,对于大西洋的跨越也只是很平常事情,并无特别。没人去想念曾经七天乘船跨过大西洋,晚点45分钟的事,他们只关心,飞机能不能准点,乘机手续不要太繁琐,什么时候抵达,不用忍受过长时间,去看那茫茫一片的海洋,可是,上空掠过,再也无法领略,海洋的美。

  因为飞机的便捷两地交流更加频繁,大西洋这片水体不再是经济阻碍

大西洋有没有生命

  地质学家相信:到彻底终结为止,大西洋一共将活过3.7亿年,大约1.9亿年前,开始吞水,逐年扩张能量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经过地壳的运动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不断的扩张、收缩、甚至是消亡,它拥有人类看不见的寿命,我们曾经征服它、研究它、侵略它、占有它、最后忽略它,一个属于海洋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

喜欢海洋的已知,更期待未知

  大西洋作为一个实体,总有一天会消失。

  板块之间作用,大西洋的海水将运动到别处,不管是全球变暖,还是不可预估的神秘力量,大西洋的存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人类也许无法预见,可消失是必然的的结果

  因为人类对于环境破坏,造成海洋生物的灭绝,海底资源的开采,造成的污染变化,我们对于海洋造成的伤害,也将反噬,人类破坏了自然,必然为自然负责任。

  气候科学家提出海平面上升、南北极冰盖融化、恶化的大趋势。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已经开始有了正确认知,正在逐渐的改变、保护地球,可,有一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2005年8月23日的卡特里飓风,5级,来自大西洋的飓风,袭击了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南部海岸,摧毁了部分城市,2000人死亡,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自然灾害。大西洋热带气旋,海和风培育他,孕育地点和时间,成熟前不确定的发展,跨洋移动方向速度,力量的积蓄和爆发,飓风特指大西洋的一种现象。有一个可乐的点是,仍有一些人认为,大西洋的飓风造成的伤害,,是因为风暴袭击的地方居住了很多人,建造昂贵建筑,如果飓风把人类逼到一个极其小的生存权,人多地少,如何生存?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四):一部关于大洋的史诗故事

  在阅读本书以前,如果有人问起关于大西洋的印象时,我能想到的大概有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万恶奴隶三角贸易、以及今天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但是当我真的拿起这本《大西洋的故事》时才想起,其实仅仅在半个世纪之前,大西洋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道在旅行中很难跨过的天堑。作者在本书就曾经在跨洋航班开通前体验过从英国利物浦一路坐轮船用了7天时间到加拿大的酸爽感觉,直到那个时候,作者艰难的登上当时著名的“白色女王”号轮船时,大西洋代表的仍然是自由、新世界和冒险……

  但这一切都随着1958年航空公司开通了跨洋航班后烟消云散了,用作者的话说,在那之后旅行者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绑在一张难受座位上,看完戴在身上的唯一一本书后,神游天外的等着飞机着陆”。

  我猜作者可能是因为早年的冒险经历,对现代人已经将大西洋当成一道再普通不过的风景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这本《大西洋的故事》,向今天的我们讲述古老的非尼基人开始,人类滑向这片大洋的故事。

  说起我读这本书的原因蛮好笑的,现实中的我一次大洋都没能真的见过大洋,甚至连内海也仅仅是去大连和深圳的旅游时,在老虎滩、大梅沙这样的海滩远远的看过一会儿。

  但作为一位从小就玩“大航海”系列长大的宅男,我每次想到海洋都会在心中升起一种莫名激动。于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就只能在各类文艺作品看看别人过瘾了!

  而这本书正是在讲述了大西洋历史的同时,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要么波澜壮阔,要么风趣幽默的故事。

  比如是谁发现的新大陆:我们在历史课本和相关的通识教育中都被告诉,这个人是哥伦布,而另一些学者或著作会提出异议,认为早在哥伦布出航几百年前,就有维京海盗发现了美洲大陆甚至绘制出了航海图。

  而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并没有用枯燥考古文献来讲述究竟谁是对的,而是以一副航海图为线索,通过大量篇幅详细的讲述了这桩公案本身的曲折故事:

  早在20世纪中叶,一名意大利的古籍书商向耶鲁大学捐献了一张由11世纪的挪威人绘制的海图,上面明确的标注着在格陵兰岛的西边还存在着一个无比巨大的“岛”,而这座岛的轮廓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高度吻合。

  详细一公布后,所有哥伦布的支持者和他的意大利老乡们都倍感打脸,于是又有各路人马站出来说这幅海图是伪造的。甚至在几年后,考古界明明已经发现了维京人在更早的时候到访过北美大陆的确凿证据,对于这幅海图的争执却一直没有停止。

  而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经过了五十几年的大辩论后,就当相信这幅海图为真的有一派看样子即将获得胜利时,海图上的墨却自己快消散干净了——这幅号称经历了900多年风吹雨打都没啥事儿的航海图,就这么在耶鲁大学周密的保管下,不到50年连墨都挥发没了……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五):大西洋与人类历史进程交叠的宏大叙事史诗

  海洋这块广袤而令人着迷的领域,往往加上神秘故事的色很难有人不对此向往吧。科普书籍层出不穷,而在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西蒙·温彻斯特的笔下,他把大西洋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是海洋的传记,并且融合了个人轶事科学研究,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朋友在船上边和你拿着高倍望远镜探索海域迷人风景边和你侃大山,从维多利亚时代聊到二战后,人类对海域的探索演化到争夺的过程。

  大西洋所具有的地缘政治比重,在过去的1000多年里,确实堪称无与伦比。本书采用了宏大的叙事视角,将大西洋分为7个模块进行阐述主线是自己的海上旅程,这种叙述方式激情富有创意,不愧为记者,勾人心魄的能力堪称一流。正如书的副书名所说的——这片巨大的水体充满了生存与冒险、探索与发现、海战与霸权、财富与贸易、飓风与灾难。这部大西洋的故事可谓包罗万象,传奇恢弘,值得一读,就算是当成个人海历险记也富有趣味未尝不可。

  缘起

  公元7世纪的时候,来自腓尼基的水手们在巨额利益驱使下,首次冒险跨越了海格力斯之柱——传说中“永暗之海”与人间边界,然而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这些勇敢的水手们带着满船的财宝凯旋归来了。从此,广袤的大西洋就对人类敞开了怀抱

  新大陆与旧世界的通道

  早在16世纪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用美洲掠夺来的金银,修建了精美豪华的加里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英国在17-18世纪从北美殖民地大量进口有“白色黄金”之称的原棉,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和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传说。

  全球贸易体系的桥梁

  依托大西洋的黄金航运通道,美洲在二战时期积攒了大量的原始财富,新的世界体系崛起。而二战至如今,大西洋离我们已不再遥远,它已被纳入当代经济社会体系的重要一环。当1941年8月,罗斯福和邱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内的美国的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发表《大西洋宪章》的时候;当“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变成“地球村”的时候,大西洋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区块了。

  此书不仅在历史观上有着自己的清晰结构,还扩展了大西洋的艺术和美学价值,穿插了大量对海洋文化文艺作品的独特审美欣赏。

  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已初获成效。改良蒸汽机为大工业提供了大马力的动力基础。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冶金、交通、采煤等部门,并引发了一系列技术革命。蒸汽动力技术具备推动社会进步的惊人力量,人们对机械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恐惧迅速转为接纳,而海洋无疑是带有乌托邦理想色彩的独立世界的最佳场景寄托。

  从海妖的夜泣到蒸汽轮船再到神秘航海事件簿又何尝不是人类民间对海洋浪漫的爱意表达与好奇窥探呢。翻开本书走进大西洋旅程吧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六):原来,大西洋的“历史”也是如此厚重

  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里边,大西洋的位置不算高但也不低。它在四大洋里面积排名第二,比起太平洋来说差了很多,基本上等于是太平洋的一半稍多一点;但在更为厚重的历史、政治价值而言,可以说,大西洋代表了过去至少一千多年的辉煌,直到现在依然肩负着自身的使命;而太平洋,虽然面积一直最大,更能代表着未来,但至少它还不能对更大意义上的“大西洋”形成碾压态势。

  就四周的“邻居”而言,大西洋毗邻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南极洲,历史上,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来直到“二战”前后,“大西洋”的一举一动,在世界上来说都举足轻重——那在那时,太平洋沿岸的国家特别是亚洲部分,都还只在“沉睡”之中。所以,似乎完全可以暂时不考虑那么多。

  但对于大西洋的解读,对于大西洋“悠久历史”的回顾,假如在以前,似乎还未曾有过举足轻重的感受;唯有在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西蒙·温彻斯特的笔下,当他开始把大西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那过去千年的刀光剑影、那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的人生百态逐一呈现的时候,才不得不让人觉得,看来,过去对大西洋确实是没有想那么多——当然不存在根本意义上的轻视,但至少是没有充分重视起来。这或许是与中国读者所处的位置,以及对未来的莫大抱负息息相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大西洋所具有的地缘政治比重,在过去的1000多年里,确实堪称无与伦比。当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抑或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始通过对大西洋的“征服”把世界逐渐变小的时候,大西洋就开始变得“近”了起来。特别是在当1901年伽利尔摩·马可尼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当1919年5月15日,美国海军吕德少校驾驶“寇蒂斯”NC-4型水上飞机横越大西洋从纽约州罗卡威飞行了将近44小时、3150海里,于12天后抵达葡萄牙里斯本,完成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空中飞行;当1941年8月,罗斯福和邱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内的美国的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发表《大西洋宪章》的时候;当“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变成“地球村”的时候……大西洋的真正价值才越来越得以“回归”。这片浩瀚无际的蓝色海洋,诞生于1.9亿年前,未来或许终究消亡,但人们已经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它的历史。

  通过多年来的详实考据、实地探求、深入研究,西蒙·温彻斯特以其史诗般的笔触,为大西洋的这段千年之史作了一个阶段性回忆。他无须给大西洋作出什么样的评价,而一切都已经在不言中。大西洋始终没有“说话”,但其实它一直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七):书评|大西洋:迷一样的深蓝,有着最狂野的故事

  【原创】文/捷Jesse

  直到1000年前,大西洋对人类来说还是个“处女地”。但是,自从一批批勇敢的人类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的大洋西岸后,大西洋和世界一同觉醒。这片深蓝的水域,将美洲隔在了西侧,将欧洲和非洲隔在了东侧。巨大的空间述写着无数的传奇,数千里相隔的生命奏响美妙乐章。

  生命的华章

  2.5亿年前,一个最初的原始大陆碰撞,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地球并不就此安静,而是继续动荡着,原本的泛古洋和泛大陆在撕扯下分崩离析,海水不断灌入被撕扯开的缝隙,渐渐形成新的海洋,也成为日后大西洋的雏形。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从未停歇,但大西洋这个主角已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地球的第二大洋,它的面积连同其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约9165.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597米,最深处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内为9218米。大洋两侧岸线大体是平行的,南部岸线平直,北部岸线曲折。岛屿和群岛分布于大陆边缘,群岛众多,流域广阔。

  科学家研究大西洋,发现其存在“死亡区域”,这里氧气含量低,大多数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但是科学家也在大西洋底部发现了特殊的生命体,它们不属于鱼类,却可以正常在水中生活。就像《海王》中的海底王国般,是种神奇的存在。

  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该区域海洋生物的灭绝;海底资源的开采,造成了污染和变化,因此,人们对海洋的伤害收到了“反馈”。另一种观点认为,板块之间的运动让大西洋并不平静,正是它的不断“成长”让生命远离那片海域。

  不管是雄浑壮丽的华章,还是令人遗憾的背景,大西洋用他特殊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声音:自然之力美而宏大,如若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必将自食其果。

  无尽的喧嚣

  自然属性并不是大西洋的全部,在这片海域,还有着异常热闹的人类身影。1650年至1725年,大西洋上海盗盛行,当中就包括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海盗“正规军”,加勒比海盗。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私掠船只,他们有部分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武装匪船,用于攻击敌国船只。

  利益面前所催生的海盗,让悬挂骷髅旗的船只显得格外醒目。这些海洋袭击者并非如《海贼王》那样亦正亦邪,而是让商人们防不胜防,人财两空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还颁发了私掠许可证,使德雷克等能够以官方的名义,在大西洋上肆意掠夺。

  海权争夺催生了海洋战争,而战舰、潜艇、声呐、雷达等的陆续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海上战争变得更加残酷。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在此时粉墨登场,战舰从原来的帆船发展到后来的钢铁利器,特拉法加海战、大西洋战役、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载入史册。

  古往今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把大西洋作为自由、财富、机遇和权力的象征。1722年,奴隶贸易更是将“掠夺”发挥得淋漓尽致。英国在西非的海岸脚城堡建造了众多地牢和不归门,并将之作为西非奴隶贸易的出口中心。百年间,无数非洲人登上奴隶船,从此风雨飘摇,命悬一线。

  海还在那里,但大西洋背后的运动和演化,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更迭着。难怪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远航,会忍不住哀叹“逃不出这片灰色的海域”。大西洋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现代世界的文明与权力格局。

  凄美的绝恋

  战争时代,潜艇曾经给了无数航海者带去恶梦。在整个大西洋战役中,有大约3万名英国商船海员死亡,大西洋海底变成了凄凉的战争墓地。然而在和平年代,大西洋也曾吞噬了人间的无数美好,以至于不少遇难者“无家可归”,埋葬于哈利法克斯这座无人知晓的宁静小岛。

  1912年4月10日,一艘被誉为世界工业史上奇迹、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游轮,开启了它的处女航首秀。她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按原定计划,它从英国南安普敦起航后,将由西向东跨越大西洋,最终抵达航行的目的地美国纽约。

  然而,旅程刚刚过半,泰坦尼克号就在北大西洋海域撞上了一座巨大的冰山。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挣扎,这艘巨大的邮轮最终于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绝望地沉入海底。而船上的2207名乘客和船员,超过1500人不幸遇难。

  也许人们会记得电影《泰克尼克号》中Jack和Rose的凄美故事,却并不真正了解大西洋。而这一切,都被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收集记录下来,并形成了现在大家手上的这本《大西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从书中听到大西洋的声音,品味着他那不一样的故事。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八):人类与大西洋的故事:爱恨情仇交织下的罪恶游戏

  大西洋应该是有着46亿岁的地球上寿命最长的事物之一。他作为一个独立的水体,占据了整个地球寿命的8%,可谓是一个老前辈了。

  而自从1.95亿年前人类的出现,他与大西洋之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他起初在大西洋身边生活,后来大着胆子一次又一次的跨越过它,对抗过他,攫取过他,占有过她,研究过他,抢掠过他。

  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西蒙温切斯特,半个世纪以来,他已经在大西洋上穿梭了五百多次,他深深着迷于这片海洋,写下了这本《大西洋的故事》,他创造性地将大西洋与人类的爱恨交织分成了七个时期,来描述这段发生在人类与大西洋之间的,气势宏大的、源远流长的复杂历史。

鸿蒙初始:现代大西洋的形成

  2.5亿年前是个最初的原始大陆碰撞,形成了一个超大陆,人们所认识的这个现代世界才初见端倪,而此时的大西洋就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水体,另一个则是陆地,也称为泛古洋和泛大陆。

  当时是整个地球最动荡的一段时期,也称为火山时期,当时几千座最大的火山接连发生大爆炸,巨大的火焰涌向天空,把天空染成了火红色,接着火舌向四周对大陆和海洋蔓延开来。整个世界都要被撕裂了,更何况当时陆地和海洋生存着的生物呢。他们无一幸免的都加入了这场大灭绝的行列。

  很快泛大陆就在这场撕扯下分崩离析了,他被从头至尾撕裂成了两半,海水不停灌入被撕扯开的缝隙中,将缝隙越撑越大,而周围数万一吨的海水,从泛古洋中不停地涌入,就像是用一根棍棒,将大地的裂缝撑了开来。新的海洋就此诞生,这也是日后大西洋的雏形。

  然而,这项运动其实从未停止,大陆和海洋不停在互相撕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西洋的轮廓在1000万年前才被固定下来。

  大西洋这个主角已经登上了舞台,而接下来与他纠缠千年的人类也即将登场。

力量之美:人类与大西洋的蜜月期

  人类和大西洋其实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蜜月期。

  莎士比亚一定非常的爱大西洋,他为大西洋特地写了一部戏剧作品《暴风雨》。剧中讲述了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伙同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纂夺了王位,使得普洛斯彼罗和女儿米兰达被流放于荒岛。终于在12年后,普洛斯彼罗寻得机会复仇。

  而其实这个故事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大西洋上的一次海难。舒适的床是一所名为“海洋冒险”的船,船长萨默斯是一名冒险家,他在出发准备跨越大西洋的航程中,遇到了夏季飓风。小船被冲到一处无人岛的暗礁上损毁了。而幸存者用了两年时间,又建造了两艘船,才逃离了这个无人岛。

  人们痴迷于这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这出戏剧的演出盛况空前,人们都为大西洋的神秘而着迷。

海上悲声:战争不断

  自人类开始在海洋上航行一来就有了海盗。

  我们受到电影的影响,已经将海盗的形象,符号化了,他们应该是挂着骷髅旗,一只瞎了的眼上总是戴着眼罩,肩膀上立着一只鹦鹉,脸上还有一条可怕的都把或许还远远不止,他可能有一只手是假手用钩子来代替,或者有一条腿是木腿。

  一段在他们事先科技范围内,有猎物出现海盗们就会挥舞着刀剑或是斧头,稍有抵抗的人都会当场被砍死,而其余的人不久之后也会被折磨致死,最后尸体被丢到海里喂鱼。

  1650年到1725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大西洋海盗的黄金时代,最著名的海盗中的正规军——加勒比海盗也是诞生于此,当然除了正规军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私掠船,这些船有部分是由国家背地里支持的武装匪船,可以在必要时攻击敌国的船只。可见当时时代是多么混乱,匪徒肆虐,民不聊生。

  而更大的恶,还掩没在浪潮当中。直到1722年一桩令人生畏的审判将人类的罪恶公之于众——奴隶贸易。在西非一个叫做海岸脚城堡的地方,英国在这里建造了众多地牢和不归门,并将这里作为西非奴隶贸易的出口中心。

  数以千万的非洲人在这几百年间,每天都在经历现实中的地狱,他们收教都被带上不了咯,排着队从不归门中通过,登上运送奴隶的船只,从此风雨飘摇,命悬一线。

  直到2009年美国奥巴马总统携家人到处参观,还能亲眼看到这座罪恶之门。

世界的尽头:大西洋的殒灭

  科学家估算,大西洋存在的最后时刻,大概还有1亿七千万年。随着大陆板块的移动,可能最后世界上的大陆都拼成了一整块,而地球上生物的历史又要重新书写。

  人类的肆意妄为,终将导致他与大西洋这段关系走向尽头。毫无疑问的大西洋已经不是以前的大西洋。

  我们越来越不了解他,而这一切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过度开发,过度捕猎,对环境的破坏,垃圾的泛滥…

  毫无疑问地在将来某个时刻那个最初创造了大型的巨大力量,也将会将他毁灭,将这个世界淹没。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九):迎着海风,读一段教科书中不会有的《大西洋的故事》

当你在我身边的时候,黑夜也变成了清新的早晨。除了你之外,在这世上我不企望任何伴侣;除了你之外,我的想象也不能再产生出一个可以使我喜爱的形象。当我每一眼看见你的时候,我的心就已经飞到你的身边,甘心为你执役,使我成为你的奴隶。我是一个傻子,听见了衷心喜欢的话就流起泪来!

  这让人怦然心跳的诗,出自莎士比亚晚年的一部戏剧《暴风雨》,而引起他创作这部神秘而奇妙的戏剧灵感的事件,却是来自1609年发生在大西洋上的一次真实海难。他在写这部剧时,距离哥伦布发现,并使人们认识到大西洋这一片独立的海洋,不过一百多年。

  这片北接北冰洋,南接南冰洋的广袤深蓝海域,至今仍然吸引着人类不断冒险。而其中的故事,更是从来没有中断过。

  贸易、殖民、海盗、渔获、矿藏……大西洋,还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好奇,不如与我一起翻开这一部由英国人西蒙.温彻斯特写下的《大西洋的故事》。

大西洋赐予人类的“提尔紫”,是属于勇敢者的战利品

  紫色,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非常容易得到。在美术课上,老师曾经教我们“红色+蓝色”就可以调制出来。可是在古代欧洲,这个被称为“提尔紫”的紫色染料,得来可真是极其不易。

  那时候的紫色染料,需要从一种名为骨螺的海螺身上提取。

  它并不是哪儿都有的一种海洋生物,红棕色的壳,细长的身材,很多刺,带有长长的螺旋和一个耳朵一样的开口,它们生活在地中海海岸一带,带着美丽的外表,以磨穿其它有壳生物外壳,吸食它们的肉体为生。

  当时欧洲、埃及的王室贵族,想要得到这种紫色的染料,还得特地派人去到古腓尼基城(现在黎巴嫩一带)采购。

  紫色染料不仅受到产地的限制,它的提取工艺也非常复杂。

  为了得到这种原料,工匠们,需要敲开骨螺壳,提取出能分泌紫色色素的黏液,把这些黏液放在太阳底下,不能早,也不能晚地晒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美丽的紫色。

  而染一条罗马长袍,需要匠人们敲开约25万只骨螺。

  在没有人工养殖的古代,这么大量的海螺根本难以获得。

  就算成功提取了这种紫色,也需要精通染色技术的染工,才能将紫色均匀地染在织物上。

  这样的紫色,自然理所当然地,贵得离谱,也只有王孙贵族才能炫耀得起。

  不过,这种提尔紫,其实,真的只是“徒有其表”。

  在古老的提取过程中,海洋动物黏液的发酵,使得整个染料桶都变得十分恶臭,而用这种染料,染成的贵族华服,都会带着一股鱼类和海洋独特的猩臭味。

  王公贵族位在炫富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这些恶臭。

  古代腓尼基人,意识到了利用骨螺致富的潜力,为了获得它们,向未知的海域进发,成了他们巨大的挑战。

  腓尼基水手们改造了船只,制造出了第一艘应对大西洋洋流的船只,驾着它,沿着地中海,一路向西,边探索,边在沿途看来有希望成为海港的地方泊船,沿着西班牙海岸向北搜寻,沿岸没有这种生物的痕迹,断而改变航道向南进发。

  他们离家乡越来越遥远,最终来到了如今摩洛哥的珠宝之乡——索维拉海港,在大西洋那海岸的石头缝里,聚集着数以千计的骨螺,也正是在这里,他们开始了垄断性的海螺贸易。

  大西洋这片未知的海域,给这群勇敢的腓尼基人,带来了渴望的财富。一千多年来,一盎司真正的提尔紫,比一盎司的黄金还要贵重20倍。

  这片藏着宝藏的海域,从此,也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险者。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除了勇气,还得在大西洋上凭运气

  500多年前,迷信的西班牙人,认为海洋的尽头,由海里的有魔法的精灵统治着,这些精灵,有善有恶,所以海的尽头,永远翻腾着他们争执时掀起的海浪。

  只有哥伦布固执地认为,目及不到的海洋的尽头,是一片新的陆地,那里有着未知的财富。

  出生在意大利的哥伦布,从小对海洋充满了幻想,手里捧着《马可.波罗游记》反复阅读,渴望有一天,能自己扬帆起航,踏上东方这片神秘的土地。

  成年后的哥伦布来到葡萄牙,投身于航海事业中。

  此时的欧洲人,已经相信了“地圆说”,哥伦布更是坚信,从欧洲最西端,一路向西,跨过未知的大西洋海域,就能到达东方。

  可作为当时航海大佬的葡萄牙人果断地拒绝了哥伦布的想法,他们认为,如果不沿着大陆的轮廓探索新的区域而鲁莽地奔向未知的海域,船队会饿死、渴死在海上,绝不能冒这个险,更不可能的提供多余的资金让一个毛头小青年去浪费。

  受挫的哥伦布西班牙、英、法、意大利碰运气,可十多年过去了,他的运气依然不太好,等到的只有无尽的质疑。

  航海费用巨大,各路知名的航海家们提出的计划也很多,投资这些项目的风险极高,需要眼光,也需要运气。

  1492年,西班牙人实现了统一,此时国库并不富裕,于是,女王将眼光投向了海洋,哥伦布的航海计划,再次被拿出来进行讨论。

  此时,早已年过不惑的哥伦布又看到了希望,他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女王,凑齐了航海的费用。

  同时,他也深知,此行,如果失败,就是比死还难受的身败名裂。

  一切准备妥当后,哥伦布踏上了一路向西,向未知海域进发的旅程。

  可他完全低估了一路向西,经过的这片未知海域的宽度,以为最多二十天,就有看到陆地,但船队,却走了三十天,连陆地的影子都没见着。

  船上物资日益减少,恐慌开始弥漫,就算没有暴风雨,饿死渴死的机率每天都在增涨。

  对生的渴望,让这群筋疲力尽的船员开始暴动。

  哥伦布最终宣布,再坚持三天,如果看不到陆地,就反航。

  而绝望的他们,终于在第三天夜里,看到了陆地。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半裸着身躯,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

  经过与当地土著用肢体语言的一番交流,哥伦布得知,这片陆地以南,还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岛屿,他兴奋地以为,那是日本,于是立即组织船队前去探险,其实他去到的地方,是依然原始的古巴岛。带着对黄金的向往和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哥伦布继续向南,来到了海地岛。至此,他的第一次远航并不算圆满地结束,带着金砂、几只黄绿相间的鹦鹉,几名土著和一些香料作为“战利品”回到了西班牙。

  尽管哥伦布至死也没搞明白,自己到底到的是日本还是中国,也并未能给西班牙王室找到传说中堆积如山的黄金与香料,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基业,却就此沿着他的航线开启。

  后人不断探索的新航线,大批黄金、白银、香料不断运回西班牙,当年咬牙凑齐的投资,最终带来了超额的回报。

大西洋的深处,留待人类继续探寻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得传教士利到尾窦翻译的一本《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从此,“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沿用至今。这个世界第二大洋,海底大部分的海岭都隐没在海底3000米以下,只有少数山脊突出洋面形成岛屿。

  探索、殖民、战争、传道、捕鱼,一直是海上冒险背后的主要动力。当逐渐揭开大西洋神秘面纱以后,航线探索开始减少,关乎利益的海上战争随着条约的签订而结束,传道者也停止了旅行。

  可我们直到今天,似乎依然对这片海洋一无所知。

  对于猎奇者来说,大西洋海底沉没着海神波塞冬创建的亚特兰提斯王国与文明,可没人确切地知道究竟有没有;

  对于懵懂顽童来说,大西洋底有海绵宝宝,它一旦发现两块破碎的古硬币,就会有专车通往古城亚特兰提斯;

  对于吃货来说,已知有蓝鳍金枪鱼,鳕鱼、鲭鱼、龙虾……等等最丰富的渔货,还有未知的美味等待发掘;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大西洋底,时不时发现郁金香状的海绵体、粉红色海星、长着羽毛的不知名生物,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生物DNA等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次探海,都有刷新认知的新发现;

  对于逐利的商人,大西洋沉积岩中所蕴藏的石油、矿藏,就是传说中海王的宝藏;

  对于影迷来说,当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原始人可能迁入了海中,最终演化成为神秘的智能生物——海底人,于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一类的影片,一度成为热门。

  从腓尼基人贩卖紫色骨螺染料的时代,到集装箱在大洋两岸之间隆隆往返的今天,大西洋故事,从未停止,也等待着人类续写,它今后的故事。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十):走进海洋的咆哮,神秘,美与力量

  The voice is...more than a big scream.海的声音就像是..在呐喊

  The voice is...more than a big scream.海的声音就像是..在呐喊

  It tells you that life is immense.告诉你人生是无限的

  Once you've heard it,you know what you have to do to go on living.你一旦听到,就明白自己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ut of I get off,live on land for a couple of years,I'd be normal.如果我下船,在岸上生活几年以后

  like all the others.变得和别人一样

  Then one day I'll leave,get to a coast,也许有一天 我会离开 到海边

  look up,see the ocean and I'll hear it scream.再一次倾听它的呐喊

  你一定记得,这是来自《海上钢琴师》的台词,这几天刚好在国内重映。再次欣赏,在电影院里几次哭的几乎哽咽,尤其是海上钢琴师1900在最后说的那些话,句句入心。陆地上无限延伸的路,对他来说是太多琴键的钢琴,根本无法弹奏和创作。他只学会了在海上的生活,他的钢琴曲,他的创作,全都表达了他对大海的深切感情。甚至连他第一次想要去大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想要站在陆地上听听大海的声音,大海的咆哮,大海的呼喊。

  根据故事我们可以大概猜测时间发生在1900开始到此后几十年期间,尤其是欧洲经历世界第一次大战期间,人们开始逃难向往穿越大西洋抵达美洲大陆开始新生活,所以才有片中那个看到自由女神像激动不已高声大喊的特写,经历那么长时间的海上航行,终于抵达向往已久的美洲大陆,即将开启充满期待的新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动不已的事!

  事实上,我们还有太多这样的影视作品,表达的都是关于欧洲穿越大西洋来到美洲大陆开启全新人生的故事,大西洋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和期待,用它独特的方式,向勇于探索的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而,对于生于亚洲大陆的我们,甚至有些人并没有真正去接触过海洋,对于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大西洋的故事,一定不乏陌生与好奇。 那么,大概可以跟着西蒙.温彻斯特的《大西洋的故事》,一起来了解这一本生存与冒险,探索与发现,海战与霸权,财富与贸易,飓风与灾难的人类史诗。

  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是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中文名文思淼。生于1944年,1966年自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后,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曾担任《卫报》20余年的海外记者及《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海外特派员。他擅长描述历史事件,其写作风格主要体现为优美的文笔、悠长的韵味、独特的视角,气势宏大但细节满满,常通过有杰出影响力的人物事件来描述一些复杂的大历史,其小中见大的手法运用灵活自如。 他著有多部作品,包括《教授与疯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The Man Who Loved China)、《OED的故事》(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世界边缘的裂缝》(A Crack in the Edge of the World)、《改变世界的地图》(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世界中央的河流》(The River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等,其中多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因其在新闻和文学方面的贡献,他在2006年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新年荣誉表彰,获官佐勋章。2009年,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名誉研究员。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成就了《大西洋的故事》这一本著作,从1.9亿年前的大西洋是如何诞生的,到后来经历的人类的探索,以及目前,大西洋以每年约1英寸的速度扩张,并且将在1.8亿年之后消失…… 这看似简单的几个数字,却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人类探索和自然发展的历史与故事,无疑,这样的题材很难写,可是作者却用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人生实践,以娴熟的技巧笔力,优雅又不失幽默的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大西洋的故事,这专属于大西洋的传记,令人耳目一新,又充满想象,走进书中的故事,大西洋的形象变得立体,甚至在脑中有了画面感,真实的大西洋一定更美丽,更有力量。 关于大西洋的故事,作者用别具新意的7个时期进行阐述:

第1章 摩加多尔紫色群岛第2章 浅滩与深海第3章 美与力量第4章 海上悲声第5章 海上商人第6章 变化与衰落第7章 仍未知的海洋

  这样创新的划分,让历史故事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年份和事实的罗列,而有了更多创造的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参与,从群岛的探索,浅谈深海的发现,到人类文明受海洋文化影响的创造,以及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后续,通过各个不同的领域,让我们这样一部庞大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熟悉可以连接的部分,开始对大西洋的真实探索。正如书的副书名所说的——“这片巨大的水体充满了生存与冒险、探索与发现、海战与霸权、财富与贸易、飓风与灾难。这一部故事可谓包罗万象,传奇恢弘,值得一读。” ”直到1000年前,人类尚无到大西洋探险的经历,甚至从未有过横跨大洋的念头。但在*批勇敢的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大洋西海岸后——无论他们是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还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西洋同世界一起逐渐觉醒。这一大片水域将美洲隔在了西侧,将欧洲与非洲隔在了东侧。大西洋就是这一巨大空间的传奇,这片海洋规划并决定了大洋两边相隔数千里的数百万生物的命运与形态。大西洋也一直是探险者、科学家与勇士们热血沸腾的雄心与梦想中心,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态度与梦想。从君王到诗人,从冒险家到水兵,从渔夫到海盗,从商贾到旅客——无不与这片浩瀚无际的蓝色海洋有着关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大西洋在人们的眼中亦敌亦友,既敬畏又恐惧。 缘于对这片大洋的浪漫畅想,西蒙·温彻斯特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通过多年来的详实考据、实地探求、深入研究,*终写就了这部宏大的大西洋传记,从鸿蒙初始直到现代社会,将大西洋的故事娓娓道来,史诗般的叙述令人惊叹。繁杂的地理环境、多彩的海洋内里,以及由此而发的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往事,将大西洋鲜活跃然纸上——关于它的历史与现在,亦关于它的永恒与未来……”

  大西洋的故事那么大,那么多,也许是受《海上钢琴师》的影响,以及是我自己一直在关注的人文领域,在本书中,我最喜的章节是,关于大西洋的美与力量。欧洲一直是海洋文化的中心,许多艺术的创造都源自海洋,尤其是西班牙和荷兰。 正如,西蒙在书中所言的:”如果说有哪个地区发明了大西洋艺术的话,那就荷兰,船只肖像,港口风光,岩礁旁的暴风雨,构成了艺术上神圣的三位一体,为佛兰德的油画家和版画家老彼得等人提供了绘画的重要主题。“

  除了画作,还有诗歌,比如书中举例的这首《航海者》(The Seafarer)短诗,前半部分,主要是对航海探索漫长而忧郁的沉思。它实际上是献给大西洋的挽歌,借一个男人之口唱了出来- 虽然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他在大西洋上讨生活,经历了种种艰险,但是,当他原理大海时,他又无比想念海洋生活,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诗中一开始,就算所有饱经沧桑的水手们都会感同身受的一段哀叹: ……很少有人不知道/ 在坚实的土地上生活最美好/ 我竟孤苦伶仃/流落在冰冷的海上/熬着冬天的风雨,流浪的可怜人/远离了亲朋好友;

  雪花在飘,冰雹在飞我几乎只能听见气势汹汹的大海的鸣叫冰冷刺骨的浪,偶又天鹅的啼鸣在我耳中就如塘鹅的聒噪,对我而言,海鸟的喧闹,就是我的笑声,海鸥的歌声,便是我的蜜酒。暴风雨,拍击着悬崖峭壁,好似冰冷的羽毛落到船尾,常有苍鹰尖声掠过,浪花溅射在它的羽毛之上……

  但是旋即,虽然很快就要上岸度过夏天了,水手们的心情却又转为了渴望,这也是所有老水手们都能感同身受的一种情绪:

  树丛里开满鲜花,浆果鲜美诱人, 树丛里开满鲜花,浆果鲜美诱人,原野生机勃勃,土地欣欣向荣。这一切都在劝诫着人们,不要生出渴望的情绪,心儿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便想着乘着河水远走他方……这渴盼如此强烈,现在我的心就要蹦出胸膛我身处河水之上,心却徜徉在那鲸鱼的国度。

  这位不知名的忧郁水手把大西洋视为心爱之物,还是只是一种远走他乡讨生活的手段呢? 表达对海洋浪漫的爱意,1968年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起的航海环球旅行比赛中,法国人伯纳德.摩特歇在中间改变路线,这位孤生跨洋水手,曾留下一封信解释到: “我打算继续马不停蹄地航行,前往太平洋的岛屿,那里阳光灿烂,比欧洲更加安宁平和,千万不要以为我是想破什么记录。“记录”这个词在大海上愚蠢至极,我不停地航行,只是因为我在海上很快乐,或许也是因为我想拯救自己的灵魂。”

  大西洋的神秘,大西洋的强大,大西洋的力量,大西洋的美,大西洋的生命,大西洋那强而有力的故事…… 正如上面罗列的诗句一样,西蒙·温彻斯特就是用他妙趣横生的笔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强大而接近生命的海洋的形象,让我们在走进大西洋的同时,感慨和领悟到,我们几代人在探索海洋世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需要带着敬畏的心态去面对海洋,感受它的力量和美。

  因为,“只要地球存在,这些水域就将一直存在。海水将一直灰费地部若、冲刷着、等待着,向深处延伸,向遥远的地平线伸展,并漫向更远、更远的地方。人类可以来来去去,但大西洋都将以某种形式存续,永远拍打着询难的员头或悬崖的底部。它总在运动。它总会存在。人们见或不见,听或不所,它都棒然自若、不可抗拒。正如诗人说的,它就“在那里”,永远只顾做着自己的事情,<永不停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