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真的歌》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真的歌》读后感(一):略谈余光中的译诗
余先生自谓打通诗歌、散文、译著、评论之四度空间,信然乎哉,余所深喜者,亦在于余先生的译著。如译王尔德之戏剧,海明威之小说,梵谷之传记,英美之诗篇。
读余光中的译诗,亦是一种美的享受。余先生译的英美诗作,举凡叶芝、狄金森、弗罗斯特、迪伦•托马斯,都让人读出一种难得的兴味。
余先生既是诗家,也是译家,译诗品诗既有匠人之劳作,亦有神品之顿悟,且出入古今,吞吐盛唐,直是达到打通中西之境。
读余先生的译诗,常常能够品出古文的意味,读他的诗亦然。
盖译诗求之“信、达、雅”,在于简洁传神,古文白话文彼此交通,可互相助力。
余所最为欣赏余先生之译诗,是译济慈和叶芝的诗篇,既有澎湃之诗情,又有冷静之沉思,反复吟哦,让人为之击节,为之叹赏。
《天真的歌》读后感(二):开启诗的旅程
读完这本书-受到诗的感召。以前觉得读诗无趣,现在觉得那是自己无趣。只读诗而脱离背景去自我揣测是以前我的常态。余老先生把每个诗者的个人文风背景的介绍让我更能读懂诗感受诗进入诗。这些诗如此美好一大原因是余老先生的才情。对其中的一些诗人产生兴趣,想找来他们的作品拜读,比如哈代,艾米丽•狄金森,罗伯特•弗罗斯特,杰弗斯,卡明斯。对余老先生产生也浓厚的兴趣。很喜欢荒地。
地面雪盖得几乎一抹平,
只剩下几根野草和残株。
百兽都各自在穴中埋头。
我太分心了,来不及计数;
而寂寞之为物是寂寞之感
会愈加寂寞到回头减淡—
一无表情,也无情可展。
他们吓不了我,用他们的空旷,
在吓自己,用我自己的荒地。”
最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不留痕迹的——拿到天真的歌,书的那一刻,对这句话体会尤深。这当然是一本精致的书,但却一点没有奢华的气息,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天真的歌收录了很多名家的作品,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叶芝的当你年老,我记得高一的一个晚上在班里看到了叶芝的那首当你年老。我还记得那时候的我有多么欢欣,就像读到一首美丽的词那样反复咀嚼。说来也很有趣,我那时的同桌是很有朗读天分的一个女生,她也是很喜欢这种文风,就深情的朗读了一遍。可我总觉得不太对,它还应该更加深情,更轻柔,停顿还要更加的符合节奏,于是我也把这首诗读给她听。正巧的是那一年的春晚也演唱了这首歌曲。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恋爱让女人学会做梦,让男人学会作诗。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天真的歌》读后感(四):一辈子的余光中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着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一直都非常喜欢余光中,余光中的作品,可能真的没有人没有读过吧。乡愁是从小就学过的一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有多少人因为这首诗而落泪呢? 《天真的歌》是余光中首部翻译诗集。 《天真的歌》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编选、翻译、解读的英美现代诗歌精选集,收录百余首英国、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如叶芝的《当你年老》,狄金森的《我的生命关闭过两次》,迪伦·托马斯的《二十四岁》等,并对这些作品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度品评。 诗集还一并收录了余光中所作的经典诗歌十余首,如《乡愁》《江湖上》等。 好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让所有比喻成为可能。 喜欢余光中一辈子。
《天真的歌》读后感(五):天真是一种态度
我对于余光中先生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上学时期学到的《乡愁》,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接触了许多关于余光中先生的其他信息和作品,但我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乡愁》。去年年底,我好像看过他的一本散文精选集,其实他的散文读起来真的很美。 《天真的歌》是余光中的毕生心血,是他的翻译大成之作,原作出版物五十多年前的一九六八年,直到今天,当我看到书中的诗歌,没有看到一丝时代留下的印记,殿堂级译作不是白说的。翻译比创作困难,翻译不仅要保持原作者的思想,语言还要优美,还要本土化。《天真的歌》是余光中先生的第一本翻译诗集,也是他审定的做后一部作品,为了完成这部作品的修订,他在病床上也没有一丝懈怠,这也算是一部有始有终的作品,它的存在贯穿了余光中先生的一生。《天真的歌》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编选、翻译、解读的英美现代诗歌精选集,还一并收录了他所做的经典诗歌十余首,如《乡愁》等。《乡愁》不只是我印象深刻,余光中先生还有其他的人印象也是如此吧!《乡愁》的高光掩盖了他其它作品的光芒,其它的作品不是不好,而是很好,只是成也《乡愁》,《乡愁》成了谁也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 好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生而为人,本性天真,也只有余光中这样天真的人,才能写出《乡愁》这么感人肺腑的诗歌吧!余光中先生对于人生的态度,对于创作的态度,始终坚持天真,用天真的语言诠释了诗歌的美好,用天真的语言传递了诗歌的美好。余光中先生对于翻译的对象,也是本着天真与美好。天真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更是我们的人生应该坚守的一种美好品质。 感谢余光中先生让我读到了这么优美的译作,让我认识了这些外国的诗人,尤其是这里面,还有我最喜欢的外国诗人叶芝,不然对于不通外语的我来说,我和其它的几位诗人,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余光中先生是一座桥梁,把我们连在了一起,中外文化的交流离不开优秀的翻译家,好的翻译需要翻译家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不是谁的翻译都能称之为经典的,再次感谢余光中先生。
《天真的歌》读后感(六):天真的诗人
我对诗歌的兴趣是缘于最近比较火的诗词大会。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我们从小就开始背诵的唐诗,读起来很押韵,字句比较工整,而宋词篇幅较长,相对难记。到了现代,比较出名的有徐志摩、北岛、舒婷等等。余光中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台湾诗人,我最喜欢他的那首《乡愁》。
这本书是他编选、翻译、解读的英美现代诗歌精选集,收录了百余首英国、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比如叶芝的《当你年老》,狄金森的《我的生命关闭过两次》,迪伦•托马斯的《二十四岁》等等,介绍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并对创作背景进行深度解读剖析,让读者能够予以“知人论世”的方式走进诗歌,叶芝的柔情、狄金森的孤冷一一在他们代表性的诗作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集还一并收录了余光中所作的经典诗歌十余首,如《乡愁》《江湖上》等。 读者可能不了解叶芝,但是“当你年老、头白,睡意正昏昏,在炉边打盹……可是有一人爱你朝圣的心灵,爱你脸上青春难驻的忧伤……”这唯美的幻想、朦胧而暧昧的诗句却深入人心,我们甚至对那个在自己美人迟暮、青春难驻也仍然爱着自己的人心生期待。这便是余光中的伟大之处,只有诗句的本质与情感被他的笔锋表现得尽善尽美,才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应该说想要翻译诗歌是难度比较大,不但要会翻译外语,还要精通诗歌的文学功底。如果单单是字面上的意思翻译过来,我估计大多数学过外语的人都会,但是想要将诗歌的含义表达出来,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在这里就体现出余光中老先生的文学功底深厚。
《天真的歌》封面上有一句话:好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让所有比喻成为可能。诗人的天真和解读者的真,大概就是这本书最让人动心的地方了吧。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是睿智,有时是幽默,有时也是洞见。余老先生是一个天真的诗人,他用自己深沉的笔,书写国际诗坛的璀璨和辉煌。新版的译诗到了末期,余老先生因病住院,却仍坚持将此书修订完毕,这种匠人精神着实让人佩服。我觉得怀念余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他的向往和灵魂。
《天真的歌》读后感(七):诗人的天真,如诗如歌
余光中先生翻译的这本诗集封面上写到:“好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让所有比喻成为可能。”现代诗坛是个五光十色的大集市,适逢世纪变更,时代交叠,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流派,不同表达都在集市中或大声叫卖,或默默摆摊。余光中先生像是张择端描绘《清明上河图》一般,一寸一寸铺开现代诗的画卷,每个诗人诗选前的简介,为读者的想象之旅铺下了稳固的基调,了解了作者的风格、生平以及文学界的评价后,读诗便像是扣着安全绳向上攀登,一步一步,沉浸在无边风景中。
诗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数叶芝和艾米丽·狄金森两位大诗人了。前者在诗中尝试构建完整的个人体系神话,逻辑中的辩证观,对物象象征盘旋上升的描写,都显现出叶芝的与众不同。但是他的诗歌又是踏实的,在《为吾女祈祷》一诗最后写道“仪式,以之名羊角之丰盈,风俗,以之名欣欣之桂树。”对女儿的殷殷祝福字字可见。也可见余光中先生深厚的翻译功底,译注英文诗,表达内容情感之余,最难在将字句融入中国的文语体系又不失原来的韵味,余先生是个中翘楚了。
书中给予我触动最大的,是女诗人狄金森。她狄金森诗中的瑰丽炽烈,扑面而来的细腻画面,读之仿若身临其金,心潮随着文字的跳动起伏。但狄金森并不流俗,她对生命、死亡的思考和描绘,都让人不禁深思。一首《当我死时》描绘的生命无法控制的流失,但并没有最后的挣扎,反而是平静的、仿若无所体会的注视着最后的光亮,直至最后的“视而不见”,画面感之强,不亚于观赏了浮尘毕现的电影。狄金森对生活的体会或许不仅来自于感情的不如意,更来自与其对孤独的体会,正如余先生所讲,或许大诗人都是孤独的,这样他们才能在独处中成熟、水滴石穿的打磨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对诗歌的表达。所以有“我只当驿车的尽头是朝着永恒在进展。”
余先生译《我的生命关闭过两次》之最后一句“离别是我们所知于天堂,也是所求于地狱”翻译的太好了!在此与众分享!
诗集中除了诸位外国诗人的诗,也有一些余先生的诗作。值得一读!
《天真的歌》读后感(八):天真的歌
这是一本诗集,余光中先生翻译的英美诗歌作品。余光中写了许多很好的诗歌,他的审美观和对诗歌的认识很高,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体会到了诗歌的美好,了解了诗歌外的诗人,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编排很好,先是余光中先生女儿的序言,然后是余光中先生的序言。通过对序言的阅读,了解了女儿对父亲翻译作品的认识,了解到英文诗歌对余光中先生的影响,侧面了解余光中先生修订诗歌时的严谨。外文系教授的余光中先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使他的译作读起来味道更纯正,更易于欣赏和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魅力。
余光中先生的序言,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整体上了解了英美诗歌的发展,不同时代的诗歌风格。战争对诗人的影响,运动对诗人的影响,批评家们对诗歌的影响,不同的诗歌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土壤等。余光中先生也在序言里介绍了他译介工作的情况,用了很长的时间,很多精力翻译的一部诗歌集。用序言里的一句话“算起来,前后已经有十二年的工夫了。唯近一年多来,在这本书上耗费的精力,几乎超过以往的十年,因为书中七万字以上的评传和注释,与四十四首诗的翻译,都是六六年夏天回台以后才完成的。”
编排的阅读体验很好,诗歌作者的简笔画像,余光中先生对诗歌作者的介绍和评述,余光中先生的译作,对诗歌的评析,一个诗歌作者结束后,附上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歌。
通过这样的阅读,先了解一些诗歌和诗歌作者创作的背景知识,对诗歌阅读,获得一些体会和收获,然后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评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深入地体会到诗歌的美好。一位精益求精的老人,精挑细选一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诗歌,将其介绍给没时间去大浪淘沙的读者,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和无私付出的译作者编辑出版人们,使读者看到了这么一本好书,让现实的生活多了一份触碰心灵的美好。天真的歌,让走远的人找到来时的路,让踏上征程的人看清脚下的路。托马斯·哈代,叶芝,埃德温·缪尔,迪伦·托马斯,艾米莉·狄金森,罗伯特·弗罗斯特,华莱士·史蒂文斯,罗宾逊·杰弗斯,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帕克夫人,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因为余光中先生了解你们真好。
《天真的歌》读后感(九):寻找被遗失的诗意
提起余光中的诗歌,大家不约而同都会想到他的诗《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你家乡的思念之情一直贯穿在作者的整个生平的诗歌当中。也曾读过他的散文集《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对于余老先生的生平以及家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余光中老先生不光诗歌写的好,他还热衷并擅长翻译。毕生热爱诗歌,他的写作风格也受英美诗歌影响颇大。
《天真的歌》这本书就是由余老先生亲自翻译、编选,是他毕生的心血。即便年老时躺在病床上,也依然惦记着。最后这本他翻译的诗集由其次女余幼珊女士作序完成,并收录了部分余老先生的手稿。
这本书,精选了叶芝、狄金森、艾略特等顶级诗人的代表作,余光中对他们的百余首传世经典作品翻译评论。
在翻译的同时,书中还将诗作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简介做了介绍及点评,使我们对诗及诗的创作过程等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诗歌我了解甚少,国内的现代诗人我所知道也只有上学时学过的海子、徐志摩,顾城、舒婷等人的诗。
在翻阅天真的歌这本诗集时,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当你老了》这首火遍大江南北的歌居然是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作品,是献给友人茅德·冈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
虽然求爱被拒,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这个美丽的少女。他从她的身上找到了很多创作灵感,他对她的爱情从来没有烟消云散。就像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中唱到“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爱尔兰诗人叶芝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深远。他通过个人的感受,最后把这种情感升华,实现了个体对人生及世界的超越
诗歌能表达人类生活的情感。每一个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用厚厚的尘埃把我们心中的这块圣地封闭了起来,而远离诗歌的我们变得日渐庸俗,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
我们常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读诗需要静心,需要细细的品味。才能品出诗中的情感。一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过着有诗意的生活。闲暇的日子让我们品一杯香茗,手捧诗集领略诗歌的美好。
《天真的歌》读后感(十):一本扣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书
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诗歌。偶尔也创作几首,但是其文化功底只可自娱自乐。接触的更多的是古代的唐诗宋词,对于西方文学了解的很少。不是不喜欢,而且没有接触的机会。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本《天真的歌》我视若珍宝,在日夜期盼下终于在今天中午收到。 诗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把最美好的都记录了下来,还把一些普通人体会到却无法描述出来的东西,用最贴切的语言描述出来,在把它传递给其他人。让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那美妙的意境。 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寥寥数语却包罗万千。在诗人的笔下妙笔生花,把一段段美丽的故事更加精彩的呈现出来。最喜欢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短几个字就勾勒出了美好的田园生活。 这本《天真的歌》当细细品读以后不仅对西方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佩服的是余光中先生。 中西方各方面的差异都很大,尤其语言简单的翻译不难,难得是翻译诗歌。中国的诗翻译英语,大致意思可以做到,但诗的意境却无法翻译。把英文的诗歌翻译成汉语同样不容易。记得有一次看一篇报道,推广中国菜。麻婆豆腐翻译成英文的意思就是“满脸麻子的婆婆做的豆腐”,看完都有一种我不认识麻婆豆腐的感觉。而这本《天真的歌》,读起来竟然毫无违和感,这太让人佩服的。可能这也得益于余光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大诗人,诗人与诗人有其独特的沟通方式。 余光中,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文学创作,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 《天真的歌》是余光中先生倾注心血翻译整理集结成册的一本欧美近现代诗歌的集子,内容精挑细选,集大家之作,体裁更是宽泛;收集了托马斯-哈代、叶芝、埃德温-缪尔、迪伦-托马斯、艾米莉-迪金森、罗伯特-弗雷斯特、华莱士-史蒂文森、帕克夫人等近现代欧美著名的伟大诗人的优秀诗歌。 最喜欢的一篇诗歌“当你老了”,看到这几个字我情不自禁的哼唱了起来。记不清楚是哪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了,由莫文蔚演唱的一首“当你老了”红变了大江南北。虽然很喜欢这首“当你老了”然而在今天才知道它的出处。一个被中国读者熟知的爱尔兰大诗人,叶芝。叶芝被公认为二十世纪初期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结构宏伟,节奏繁福,意象明快而突出,思想性非常浓厚,情感的力量也非常充沛。 诗歌需要细细的品读去感受诗人的意境,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诗歌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