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BBC版》经典观后感1000字
《理智与情感 BBC版》是一部由Richard Rodney Bennett执导,Irene Richard / Tracey Childs / Annie Leon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 BBC版》观后感(一):这个BBC的1981年的版本……
昨天看了这个。不太喜欢。兴许是拍得太早了,1981年的上映时间意味着什么呢?话剧腔?舞台调度?简朴的服装?——英式田园风光的绿色依然怡人,表演方式却让我有点颓废。
英剧好像一向都不怎么中意绝对意义上的美女,但这个埃莉诺令人崩溃。也有可能是李安的版本太能代表我对埃莉诺的感受了——隐忍的热情,苦涩之中的热情。而这个埃莉诺,舞台表演痕迹太重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稳定,不那么“理智”。布兰登上校显得过于完美,爱德华倒是很完整——如果有点秃顶不算毁坏我对他的感觉的话。玛丽安的水准相当,几个版本都差不多,热情、娇媚、横冲直撞。
虽说少了玛格丽特,缩减改编了一些情节,但我个人认为是现有几版中演员选的最好的!
埃莉诺和玛丽安、达史伍德太太、布兰登上校的年龄感都比较符合原著描述。
玛丽安非常美丽,苍白娇弱(只有这版才称的上是真正的娇美柔弱,既没有圆润饱满胖嘟嘟脸蛋加丰满身材累得抱她的人气喘吁吁,无法让人感受到抱她会不费吹灰之力;也没有锥子下巴痄腮脸棱角分明)感性又情绪外露,充满了文艺气息,也是唱歌最好听的一版,不论是玛丽安独唱还是和威乐比合唱,也是哭起来最好看的一版玛丽安。
布兰登上校可能是演员皮肤黑的过,是几版中面貌最显年轻、表情最得当、神情最柔和、肌肉最紧实、身材最显高挑苗条(既没有年龄过老也没有白胖发福)、吐字最清晰的(不像某版的布兰登上校说话像是嘴里含着个大核桃)。
最符合原著的爱德华费罗斯(既没有演成桃花眼花花公子外貌,总是身体乱晃结结巴巴手足无措的;也没演成从长相到举止再到性格过度完美的就像唐顿大表哥,并且由于演员嗓音太好无法演绎爱德华平庸朗诵的),除了有点谢顶年龄感偏大外。
达史伍德太太也是几版中最漂亮最爱护关心女儿的母亲,通过跟范妮和约翰的谈话,能看出她多少有一定的宅斗经验,了解范妮和约翰的为人,自尊自爱,不卑不亢,不是一味的哭哭啼啼、遇事也不会过度感性仓皇无措,一定程度上也是女儿们可以依靠的好妈妈(很好滴诠释了为母则强这词的含义)。
唯一演对了埃莉诺一家搬到巴顿后是约翰爵士和米德顿太太带着儿子威廉和狗来看望她们的。唯一由詹宁斯太太全程陪同埃莉诺照顾玛丽安并且恳求布兰登上校留下的(也是最有责任感的一版詹宁斯太太,这些都符合原著)。
几版中长得最好看言谈举止最符合原著的罗伯特费罗斯(比起其他几版中那严重歪瓜裂枣的长相、傻瓜谄媚的神情的好太多了)。
最英俊漂亮的威乐比。
性格表现最完全约翰达史伍德(戏份也是几版中最多的,最有个人想法,小毛病小动作小表情最多最好的,也是最重视与埃莉诺姐妹维持兄妹情的)。
演出最全情节的米德顿太太,尤其是跟芬妮和费罗斯老太太讨论孩子那段最精彩。
就连巴顿农舍的男仆女仆演的都很生动。
《理智与情感 BBC版》观后感(三):I govern them
空间要搬,翻出旧文存在这里
-----------------------------------------------------------------------------------
看完81年BBC版S&S
可能是太早的片子,色彩晦暗镜头笨拙演员长得不行台词背得也像在诗朗诵
只记得这一句:
quot;Oh Elinor, where are your feelings?
I govern them."
人们喜欢用“热脸贴***的冷屁股”来形容一厢情愿的逢迎却不被领情
很多时候可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用热脸去别人的冷屁股
反而认为那厢也是热脸
热脸对热脸却是再好不过
一腔热情一番好意被领受
有去有回礼尚往来
然而,那厢碍于面子不挑明了说就一定也是热脸?
如果仅仅是漠然冷淡和视而不见呢
当然可以假设那只是记性不好、个人性格、工作忙碌、没顾上、有急事、身体不适……
很多很多原因都可以假设
一厢情愿自我安慰的假设
人心也不过是肉长的
冷遇多了难免会难过会懂得收敛会开始自我保护
慢慢学会不再不加掩盖地展示自己的热情
伪装自己的一颦一笑
就算心里已经哭得倾盆脸上还是挂着谦和的笑容
就算已经欢喜的手舞足蹈也还只是矜持的不言语
小小心心设个结界套上面具收起热脸
不让别人再用冷屁股来应付
妄想这样就能不再受到伤害
伪装的笑容对假扮的谦和
绚丽油彩涂成的面具后
是阳光照不到的阴影
是不愿示人的狂喜和悲拗
太卑微
但是
你的真心在哪里?
《理智与情感 BBC版》观后感(四):天平的两端
他(巴尔扎克)是第一个注意到人们的经济情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小说家。他并不满足于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因为他发现,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恰恰来自于对金钱的渴望和贪婪。在他的小说中,一个个人物都迷恋于金钱,永远是金钱。……这样的生活目标当然很庸俗无聊,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巴尔扎克的时代相比,情况也差不多。——毛姆英剧《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1981年的BBC版本,制作精致,短小。画质带着当时摄影技术的有限,剧本的设置让表演有着话剧的痕迹。演员表演与场景布置出色。
剧集的序幕,两姐妹坐在跷跷板两端,上上下下,如同一个人理智与情感的挣扎抉择。姐姐艾莉娜沉稳端庄,妹妹玛丽安活泼开朗,不同性格的两姐妹也是偏重理智做决定和以情感为主导的另一重对比。开朗的性格让玛丽安的形象生动鲜明,而坐在跷跷板上不言语的时刻,姐姐艾莉娜的脸庞透出深深的宁静,有着雕塑般的力量与美感。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人在谈婚论嫁时直接坦白地讲说彼此的家世背景、收入情况,并以此作为婚娶的衡量标准——与现在有几分相似。
父亲去世后,艾莉娜和玛丽安与母亲租住在一个小庄园。适龄的两个女子,婚嫁摆在眼前。母亲自尊而正直,期待女儿获得真正的幸福,“不是为了钓什么金龟婿”。
乡村生活节奏缓慢,读书、画画、弹琴、唱歌,做手工、做农事,去野外散步郊游。这同样是简·奥斯丁本人生活经历的再现。社交生活大多是一场又一场的舞会。适龄男子女子在此相识,寻找心仪对象,试探彼此心思。已经婚嫁的男士女士在一旁评头论足,发表见解,想促成一桩新的婚姻,同时虚荣心作祟,互相攀比,竞相出着风头。当剧中出现一个个舞会场面、妇人们端坐着唇枪舌战,不可说是不枯燥的。
两姐妹分别有了喜欢的人。爱德华淡泊,耐心,有内涵,颇具绅士风度。威乐比热情直率,毫不掩饰对玛丽安的爱慕。都是心动,不同性格的两姐妹表现完全不同。艾莉娜看似平静,实际内心渴望与爱德华独处、交谈,加深了解。玛丽安则大方地与威乐比弹琴唱歌,相伴出入,并私定终身。
理智之中包含谨慎,寻求安全,希望考虑全面,对人对己都负责,它压抑着情感冲动的一面,让人暂缓做出决定。情感带着某种天真,忠于自身体验,有着不管不顾的勇气,横冲直撞,不计后果,热烈地表明内心向往。理智与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的天平两端,难以平衡。也是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差异。
听从理智还是跟随情感?没有答案。就一个人来说,年纪尚浅时多会情感主导,意气用事。待到可以清醒察觉自己的行事为人,定是有了一些年岁。而一个人年青时天真勇敢,年老时沉稳睿智,会感到更加幸福、少有遗憾吧。也许因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才在言语间透出感佩。
威乐比迫于家庭压力与另一位女士交往,私定终身的事不了了之。玛丽安的热切遭受沉重打击,伤心欲绝,免疫力随之下降,感染了凶险的病症。身体与心灵保持着一致性。玛丽安在这段感情中交托终身,感情结束,心灵极度绝望。风雨交加的夜晚,死神越来越近。
简·奥斯丁对生命抱着希望。她相信痛苦、哪怕是濒临死亡的痛苦都是一段经历。她相信爱——珍贵的是爱本身,以及可能已经逝去的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去爱,难免会受伤,但是非常值得”。
玛丽安在姐姐和母亲的陪伴下度过难关。痛苦使她平静,使她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原本她看不上的上校,了解之后才发现两人有那么多共同话题——这是作者本人乐观的体现吧。她同样给了姐姐艾莉娜一个心满意足的安排。
对艾莉娜来说,与爱德华走到一起如同失而复得。她以为爱德华已经举行婚礼而暗自神伤,在得知结婚的是爱德华的弟弟之后喜极而泣。她选择了爱德华,虽然他收入平常,不善言辞——这里的理智,不同于衡量财产收入的理智,她关注到人的本质、本性。
理智与情感,无论哪一种行事方式,不止于外在的条件,最终指向的都是爱与被爱。
简·奥斯丁关注年轻女性的寻爱之旅,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集与她最负盛名的《傲慢与偏见》一样结束在女子获得爱情之时。以后的婚姻会是怎样?没有继续讲。她可能认为通过彼此真实相爱最终结合的婚姻会有些不同,或者在两部作品中她已透露对婚姻必然走向平庸的预言。
比如《理智与情感》中的约翰与妻子。妻子因为听说哥哥与一位出身平凡的女子订婚而歇斯底里地不断尖叫,丈夫只能不停安抚。更不必提《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的脆弱神经。“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啦,至少在最近二十年,我经常听到你提到它们。”班纳特先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