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精选
《遥远的地球之歌》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又广阔的科幻太伟大了!科幻小说就犹如哲学史诗,对未来人感情的设定充满真实感。
●所以说,《流浪地球》与其说是大刘世界的影像化,倒更像《遥远地球之歌》的新春同人。
●克拉克以及其温暖的笔触来书写人类这个宇宙中一个渺小物种的飘摇命运
●看到最后一幕 “最终父亲会在三百年后苏醒,接收到两百多年前儿子的一切消息,而孩子的母亲早已变成宇宙的一部分,一些沙尘” 总有一天,痛苦将会远去,唯有记忆长存。 现在的痛苦只是时间还太短,然生命亦不长。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一):向未知前进
三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今日读来仍然收益颇丰。同样是太阳毁灭地球,阿瑟.克拉克和刘慈欣选择截然相反,但展示的内容却出奇的一致。为什么麦哲伦号会放弃伊甸园一般的萨拉萨星而去穷山恶水的萨根二?你问问乞力马扎罗的雪豹为何出现在雪线以上,海蝎子为何要爬上陆地,人类为何要太空移民。因为前方是唯一的,必须前进,才能生存。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二):终有一天,痛苦远去,记忆长存
阿瑟·克拉克是黄金时代三杰里我唯一拜读过的作家,之前还曾度过他的短篇小说集《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两本书除了吸引我的“硬”科幻之外,那些对未来人类命运和社会进化等等的大胆推想也让同样另我着迷,很多人说阿瑟克拉克的科幻特点就是他关于科学和社会的大胆猜想都是基于现实,也难怪我会感觉很有说服力。,读着读着,会忘掉此刻,所有的喜怒哀愁都被隐藏.思绪随着麦哲伦号,在一千多年后飞往几十光年外的萨拉萨星球。真想知道千百年后的人类再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不会莞尔一笑。-2019年9月26日于北京
很喜欢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多年前,读《再见拉玛》时那被文中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层层带入的感觉至今让人回味。那个圆筒状的、反常规的太空船给我极大震撼,这才是太空长途旅行交通工具应有的样子。而今读完这部《遥远的地球之歌》,深深震慑于那宏大而深远的时空观,感动于那浩渺深空之中温情。跨越几十光年的孤独,经过几个世纪的光阴,量子引擎的光芒将天空爱抚。阿瑟真是一位宇宙诗人,大刘的许多作品也承其衣钵,理工男的硬科幻加些许诗人的浪漫。仰望星空让人类懵智开化,去探秘群星,幻想远方,探索未知。亚特兰蒂斯也许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正如此,它也永远不会灭亡。它永远是一个理念,是对完美的梦想,是不断激励后人的目标。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四):9分给我震撼,看完给我失望!
原本给三星的,但是被这九分深深的误导而带来的失望,一星差评!我能说是因为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吗?一年不到的繁忙,居然留种?有多滥交呀,这么高职的人员就不能理性一点?一个女还两个老公?还别人的孩子?原本可以救活,居然说不想对方面对陌生而放弃别人生存的权利?各种等等,令我想起一个很恶心的剧情,我脚踏两船,因为不想让对方失望伤心而继续隐瞒继续脚踏两船。这不叫伪善叫什么?还有这个是科幻小说对吗,当然很多科幻情节,但是这就像一个文科生描写物理一样外行而没有任何激情。而且全篇穿插着各种发散性思维,散文式写法,看得一团糟,乱七八糟,主线被各种东西硬生生的穿插而千疮百孔。虽然这本书是起创于1957年的远古时期,里面很多点子其实都变得很没新意,这不能怪书,只能怪我们看太晚而已。但是一本下来,真的只有恶心,精虫上脑等等,非常失望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五):感想
1:作者说这一部是他对传统星际旅行的“反击”,他基于已知的科学事实和预见来创作。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人性特点,来描写未来遇见到的类似情况。善于由一个事件点平铺展开扩散,以及挖掘解剖这个点。当解剖完这个点,看清它的结构和来历,你就知道这个点,在此时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不是凭空而来,看似微小但不可忽略。然而我最喜欢的是所有小事件叠加起来之后,产生的大事件,这个大事件却如同量子理论说的不确定,仍然是个概率,或许会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那根稻草意外滑落。
2:关于地外生命,或者说地外智慧生命,是如何来定义的。当我们说外星人,其实是个很狭隘的范围。首先生命不只是人形态;其次生命又为何非得是地球属性呢?那只能说是类地生命;第三,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便是在地球上也不是全覆盖的,即便是借助了科学方法,比如雷达探测,也只是地球上已知的方式,所以我们也还是只能说,可感知地外生命。这里不得不说星际迷航和莫迪与瑞克,都有团雾状智慧生命体,这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