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影评100字
《饥饿》是一部由卡尔森·亨宁执导,帕尔·奥斯卡森 /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 比吉特·菲德斯皮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
●鞋子脏了
●“请问...现在几点了?”/“您的书要掉了,小姐。“/“我在这里完成了我的第一部著作 1890年10月28日”/给上校送门炮,给音乐家送小包,招人推轮椅的广告,搞笑的理由,但人应该是逼近疯狂了。/“你缺钱吗?”,“你有地方住吗?”都说有,多找钱给他,用了又觉得被玷污了,病态自尊。编辑室挂了老陀照
●德莱叶之后有国际声望的丹麦导演,演员演的不错。为了那点可怜的知识分子的尊严,唉
●此片带给我的不仅是精神
●视听语言,布光摄影考究,视点镜头的运用同样出色。一个穷困潦倒但却努力保持体面的作家如何为了养活自己而绞尽脑汁的故事。几次梦境的呈现特别有意思,都是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在梦中作祟,严重的饥饿感让作家和一条恶狗抢食;梦中的亚鲁亚莉,脸部过曝的光线,美得那样不真实。最终功亏一篑的作家踏上了出海之路。
《饥饿》影评(一):饥饿,谁来享受
看这片子的时候正在挨饿,虽然完全听不懂,但是完全能够看明白。一边看一边自我审视,如果我饿几天,我还能保持尊严么?
看完了,去饭馆儿吃饭,小服务员把菜单弄错了,让我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仍然在微笑,让小姑娘很诧异。
《饥饿》影评(二):饿死你个王八蛋
装什么啊
饿就吃
对于那些可恨的人
就发起自己的本能
去表达
虚伪让人饥饿
逃避让人饥饿
满足自己
理想与现实
《饥饿》影评(三):第一标题:从特殊题材中只能得到一般;第二标题:artist must strong
不,这个标题讲得还不到位——应该是:从特殊题材中,只能得到一般化的刻板印象。
为何如此说的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特殊化下的视域狭窄。这是诸如此类的电影都不能避免的。换而言之,是电影本身立场和倾向性所带来的限制。因为一旦将叙述放置于特定题材上,便马上就有了态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多数的电影作者都会栽跟头。刨去所谓的“政治正确性”不谈。电影作品本就是受到作者左右的,那么在特殊化之后,力度会自然而然地过猛——也就是滑入煽情的地步。一个作品如果煽情,其整个的水平就要打折扣。谁要来看说教?谁愿来看作秀?
第二呢,反过来说,对于特定题材的处理,凡举重能若轻者,方为上乘。那么这个片子是没有做到的,恰恰相反,它是个反面教材——但凡是有关“穷困艺术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刻板印象,它全都有了。社会心理学对刻板印象的解释,有一句话说的极好:所有刻板印象都是社会歧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度合理化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俗套。在没有任何深入挖掘之下,“饥饿艺术家”的“登台献艺”注定只会是这一遭。
关于第二个标题么,几年前恐怕也不会这么去想。然而,经过这段时间,跟周围的artist交往接触的经历来看,对于艺术家来说,必须要强壮,已经不是什么更高的要求,而是底线。为了艺术的创作而使得你这个创作主体生存下来;生存得好,本就理所应当。更何况创作本身就如同嫩枝发芽,极易受到气温、风雨还有人畜等等有意无意的摧残。你若还羸弱不堪负重,将来又如何去攀登呢?
……最后,主人公最后登船远走,算是给这个不成功的影片挽回了一颗星。
《饥饿》影评(四):饥饿印象
饥饿印象
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一个作家要遭受这样凄惨的命运,而他的内心始终却隐藏着一种浓重的羞耻和自尊感。艺术家总是不能像普通平凡的人那样放下自己的内心的敏感,去迁就屈服于社会,但社会给予他们的是更残酷的命运与遭遇。
主人公一出场就带有罪与罚的里拉科的特征,他似乎唯一走的路只剩下去犯罪,不同于拉科向往英雄拿破仑的梦,而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命运。他思忖着,却并不敢付诸行动。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里那个黑人男主角。命运的残酷极其相似,但幸福来敲门里还有自己的孩子可以安慰和作伴,但在《饥饿》里却只剩下孤独的自己。
前半部分的平静而缓慢的推进,导演控制的极为完美,用主角在饥饿中左冲右突、多变敏感的想法而跌宕起伏。主角面临着空前无奈的命运,没有工作,剩下的一点钱由于自尊也给了乞丐,被房主赶出房间,好几天没有吃饭。这一切的厄运似乎很能引起现在人的共鸣吧,当我们为找工作而四处碰壁,对前途的渺茫充满了忧患,最简单的生计问题都难以着落的时候,我们感到是多么绝望。但相比我们遇到的命运,这个主人公似乎集中了所有的不幸与磨难,但他依然活着。干体力活太瘦弱,当记账的又出现数字错误,我想艺术家都是这样的,他的字还写的很好,可又能如何?能当的东西都当了,他只能孤独的逃在这社会里。连一只狗都不如。主人公与狗对叫的场面堪称经典,一只狗还能肆无忌惮的去抢一只骨头,他却不能放下做人的包袱。人不如狗。
当我看着这一切我觉得令我感动的并非主人公的命运,反而是那种生的勇气,一个人可以离死亡边缘有多近,而我们苦恼于自己的繁琐的时候,也许显得太娇柔造作了。
故事的后半部部分相对来说要弱一些,但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足以使其跨入经典行列,从来没有一个电影让我这么尖锐而深刻的感到一个个体人的生存处境的艰难,纯粹肉体上的活下来都是那么的难。但转折也是有趣的,一系列的巧合仿佛使主人公找到了出路,但由于个人各种奇怪的原因他都拒绝了,尤其对于错找钱的一个,显得导演过于堆砌了。女主角与男主人公的浪漫也许仅仅是存在的一个梦境,一个所有存在艺术世界里纯美的爱情故事。否则,现实里,难以想象魅力的女子怎样去亲吻一个浑身发臭的男人。正个转折,其实就是所有落魄的艺术家心中一个美丽又飘渺虚幻的梦。仅此而已。
结尾很有趣,主人公顺路上了一艘船,平淡而深远。
《饥饿》影评(五):世 味
世味,人人都会感受。谁都会咀嚼到现实之中的味道。只是投射到内心的滋味,会表现得各有不同,深浅不一。所谓人走茶凉的世态炎凉,这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总结。其实,世味远比这些广阔得多。
常想起丹麦导演卡尔森·亨宁的电影《饥饿》(1966年)。说的是19世纪末一个一文不名的作家,在饥寒交迫中,他依然坚持写作。作品不能换来钱,饥肠辘辘,要活下去,只得吃纸裹腹,最后还不得不学着狗的狰狞样,双手趴在地上,与恶狗争抢骨头。这部电影,多少会让人有点惊悚。原来,饥饿是一种对未知人生的恐惧症。
十几年前,几个同事闲着谈心,说到电视上的有些公众人物,一开口,黑乎乎的牙垢,让人瘆得慌,说是牙刷得不够,或者说是小时害的牙虫病所致。你说是饥饿的缘故。别人都笑道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难道还饥饿不成。你说,或是久远的饥饿基因,投射到心理的饥渴,有点类似贪官的欲壑难填,还怕失去,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挤压的饥饿快感,于是通过抽烟、酗酒和宵夜等滥吃,达成满足。结果,遭罪的只有牙齿。就是天天用梦露作广告的“闪光”牌牙膏也刷不干净。
说到梦露,就替她怜惜。她因长期滥吃精神类药物,导致亮丽的生命过早夭折。她从小到大遭受太多的压迫,精神极度饥渴,缺乏关爱与慰藉,成名的途径只有靠性感,就是现在说的所谓“潜规则”;成名后,成了别人赚钱的工具,堪比印钞机。这与猫王和杰克逊的结局相似。犹太人说过:上帝要摧毁一个人,就要让他赚足全世界的钱,然后再一点点地毁灭他。
“潜规则”自古有之,各行各业有之,不稀奇。很多艺人空虚之时,就会沉浸于酒吧中灌醉自己,或者借毒品麻醉自己。因为他们的人生就像蹦极,一会儿升腾,云里雾里,不知自个姓什么;一会儿坠地,老悬着,晃悠悠的,就是不踏实,整得不像个人似的。这就是人间万象。这就是世味。一个艺人需要上镜,需要曝光率保有知名度,就不管所做的是好事,还是歹事。每个艺人背后,牵涉很多人的生存,家人、经纪人和各类人等,自然,这五味杂陈,全担在一个艺人身上,压力可想而知。心力不强者,久而久之,不出格才怪。这就是游戏规则。没脑的泰森是这样,光彩照人的梦露也是这样。
让·雷诺阿在1939年所拍的《游戏规则》,就道明了世味的特有游戏规则。一个成功飞越了大西洋的飞行员,落地时,发现未婚妻并未出现在欢迎人群中,他愤怒了。有人告诉他,必须要懂得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于是他走入其中,折腾一番后,发现原来所谓的上流贵族社会的最大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脸”,就是要“撒谎”。不会“撒谎”,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是飞行员体验到的世味。
世味,是一种冷暖自知,也是一种浑然不觉的嬗变。沉溺于其中,却往往不得要领。即使吃了葡萄,酸得掉牙,发誓不再吃,过段时间,又吃了。人生就是不断上一当的过程。明白人,只是写在纸上。因为要活着,远处是风光无限,周遭却都是陷阱。或者远处吊了一块肉,想吃,却永远吃不到。世味的人生,如让“世卫”头痛的“禽流感”一样,永远不知道它下一刻会在哪爆发,或会以什么变异的形式爆发。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还是古人说得正点。除去其中消极和糟粕,无非就是说:活着,看淡一切,宠辱不惊,并多多充实自己,这才是正途。
200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