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英文课》读后感100字
《西南联大英文课》是一本由陈福田 (作者) / 胡晓凯 (编者, 丛书主编)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7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的大一英语课本,正如序言所说,课本选材旨在培养中国未来的文化精英。这还只是文章阅读。西南联大的教育,真是精英教育啊。括弧,不适合用作考研英语的学习材料…
●大三英专学生目前只看到俩本有意义精读的教材,一本是西南联大的这本,一本是张老爷子的高级英语
●可以给出五星。爱好英语者可以一看,选材广泛,这本书传达的是当代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最缺失的。目所能及的现代大学课本大多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甚至有书漏洞百出,这样一来这本书的意义就更加大了。更何况,这无异于在网上听一堂西南联大英文课啊!
●2019.02.01. 基本上以每天早上朗读一篇的速度读完了《西南联大英文课》,文章有长有短,长的有20多页。开头的几篇是外国人写中国,经常出现coolie(苦力)一词,阅读时实在猜不到它的意思;后半多是各种话题的演讲和文章,也有幽默小品文,很有当年大学里读高级英语教材的感觉。 每篇文章后的解释都是英文,中文译文是建国后再版时配的,当年的学生拿到的就是一本全英文的教材,而且是联大学生人手一本的必修课。
●大一要能听这样的人文积淀满满的英文课那真是福气啊~篇篇选题紧扣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学理念,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对价值观还是文学品味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本书
●2020/2/2终于读完了,一句一句认真看的,u1s1,最后的几篇文章真是不容易读,几度想要放弃,却也坚持了下来。断断续续一年半的时光,整体上本书还是很不错。2020/1/31哈哈哈哈真的是痛苦地阅读。百年前的大师的大学英语读物,读来仍感觉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与博雅之心。
●真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我指的不是体量而是内容,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才阅读完。 巧的是,这一年正好是我大一的一年,本书也是西南联大大一的教科书。 里面很多英文经典文章,虽说我是以学英语的目的度这本书的,但还是为里面精巧设计的文字和振聋发聩的思想而感到愉悦。 坚持读完就回发现自己收获的不只是英语阅读的能力,还有对整个西方思想的深层了解。
●羡慕当时的英文系学生!要是我大一也学的这样的内容,肯定会觉得英文真有趣!当然,没读之前确实不知道在外国人眼中,我们是会如此 苦难 自由 知足 惜花等等。
●随手翻了几篇,恕我直言,选篇中国痕迹过于明显,多是短篇,粗枝大叶的读,不看也罢。
●编者这颗忧国忧民的心啊。
《西南联大英文课》读后感(一):一条短评
在图书馆遇到之前种草的书,看完barren spring 以后很受触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所要背负的东西确实比我们多很多。文章里词汇量也比较适合现在的学生水平所以想推荐给大家看。但是为啥豆瓣发条短评还有一百四十个字的限制啊我突然就不开心了这样都还不够卧槽真当我闲得无聊啊?算了要冷静冷静冷静冷静 peace calm down
《西南联大英文课》读后感(二):西南联大的人文情怀
这本书是英语爱好者最棒的枕边书之一。分为42篇,每篇都不长,很好读,人文精神广泛。读后不光丰富了英语词汇与句型,更多的收获了一种豁达,博爱,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文情怀。
入门级英语学习者可以每天精读2篇,做笔记,熟记。一个月下来,一定文彩增加。
英语基础好的,一天可以精读4-5篇,两周不到,会有很好的写作积累。
《西南联大英文课》读后感(三):胜于今天高校英文教材
这本书不错,满满的普世价值,比国内现行的英文教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读大学里的英文教材,仅仅是在接受信息,读这本书和《新概念4》,我感到自己仿佛沐浴着一种光芒,让我产生了激情,为之振奋。没有freedom和democracy思想的英文,不学也罢。
我想今天编教材的不是不想这么编,奈何如今高校意识形态浓厚,传播普世价值的文章因而只能少选或者干脆不选。
《西南联大英文课》读后感(四):一本开拓思维和眼界的“教科书”
“一条”发布了这本书的推文后,我就跟好友一拍即合,一起做一个英文读书会。每周一期,每期一课,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到了第十课《致青年》。因为读书会是对所有热爱英语的人开放的,参与者的英文水平自然是各有千秋的。但无论是专八水平,还是刚进门的小菜鸟,一致认为,以前的教科书怎么这么难。吐槽之余,能坚持下来的小伙伴还是收获匪浅的,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看世界的角度,通过不同作者的经历,开启了一扇人文探寻之旅……
《西南联大英文课》读后感(五):值得一读
读了十篇,选材、注释的风格和当年的精读课本差不多。暂时最喜毛姆的两篇细节描写,沃恩的花事记忆,和狄金森的圣山以及罗选民的翻译,边读边记笔记,自己要是也能有这样的文字功底就好了。但有些翻译就比较一般。另:和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西方人一样,自己发展好了,却要东方保留原先的落后。(笑,作者用旁人的视角发现了中国崇尚自然的美。“数百年前,他们在尚未高度富足的物质基础上建立了伟大的文化上层建筑。西方人则在重建物质文明的同时毁坏了上层建筑。”
看这本书一直回想起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时期,毕业多年后对里面的几篇还印象深刻,论自由、罗素的教育的目的、赫胥黎的通识教育等。实话说这几篇的内容可能不是很记得了,印象深刻的是通过这几节课,当年的精度老师雪芹姐引导我们做的post-reading讨论辩论和额外的阅读材料,从大一一直到现在影响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很庆幸当年选的是英语专业,在大学一开始就读到这些文章,更庆幸的是,当时有雪芹姐这样的老师引导。
想到现在自己也是一个英语老师,大学时代的老师们对我对教学的态度和英语教学的目的影响最深。以前老师教给我的,我也希望今后能教给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