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影评大全
《美丽》是一部由周洲执导,池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影评(一):对于“美丽”,她只有名字了
一个叫做“美丽”的美丽女孩,拥有一个不美丽的人生,在一个不美丽的城市中。对于她自己而言,或许只有名字是美丽的。观影完毕之后,才觉得,这么一个《美丽》的片名,是多么讽刺。这一点确实佩服导演的设计。 再就是经典的长镜头,在这个艺术名号横行的时代,将摄影机扛在肩上,拍几组摇晃的长镜头就给自己打上艺术的标签,而这个导演却不尽如此,一切的长镜头都没有任何废话,反之,不那么做还显得有些不过瘾。 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在声音中无尽遐想无尽猜测!
《美丽》影评(二):“美丽”的长春
“美丽”是个女孩的名字。美丽的女孩,一个美丽的名字。“美丽”的人,不美的生活。二十二岁,已有了孩子。是自己的,也是姐夫的。这是她的第一“原罪”。“美丽”是被强奸。“美丽”喜欢女孩子。这是她的第二“原罪”。喜欢的女孩背着她找了男人。
她工作,养两个家庭。一个是孩子,一个是女友。没有什么真正属于她。孩子是她姐夫的,她不想要。女友是别人的,她被骗。只有身体属于自己的。所以她只有使劲“折磨”自己:她猜忌、她哭泣、她痛苦……她筋疲力尽。无耻的生活压榨她。
长春不美。一点都不美。有“美丽”这样的女孩子,它才变美。可长春再美,也是丑陋的。长春配不上她们,生活在这的姑娘。它配不上“美丽”,配不上“美丽”这词。“美丽”的长春,是人间地狱。“美丽”活着喘不过气来。她因此举了刀,捅向了生活。
本片以解构主义将美丽解构成了三个女性角色,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女性(随时可能被剥夺工作权利),家庭架构下的女性(东北下岗潮所导致的人口外流下的失孤、被物化成“生殖工具”)和Lesbian女性的边缘生活状态(随时面临背叛和欺骗,当然这点也存在着偏见)。
同时本片又通过“孩子”这一导致其悲惨遭遇(想摆脱其不幸的家庭架构却被姐夫当着别人的面骂她脏,工作又被姐夫搅黄,恋人又因为她生过孩子骂她脏)的起点,将这三个女性身份进行建构,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每当其认为自己拥抱美丽人生(甩脱“孩子”,找到手机店工作,恋人回长春和买基金)时都会被梦想破灭的绝望女性的形象。
而追溯原点,造成这一切都是“将女性物化成生殖工具”的父权权威(姐夫),因此结尾的杀死姐夫是一种推翻父权(男权)的必然,而结尾不停的水流更像是想以此来冲刷尽美丽(女性)身上所有的屈辱与痛苦。
因此,抛却那些游离于社会边缘群体之外的个体偏见,这是很值得一看的女性主义电影。
《美丽》影评(四):第一次写长评虽然不够长但 献给《美丽》
致《美丽》致 池韵/周洲
起初看到剧本时感受是这女的是作还是作呢?没有人爱她。很简单的几页纸描述了一个女人悲剧的一生!但这悲剧或愤怒才是解脱。今天看到成片的感觉又完整又零散,所有美丽独自叹息的地方我都觉得是在看法国电影(但我电影看的不够多说不出是哪部惭愧啊),但我知道这个感觉对了!美丽愤怒的地方,美丽横着说出话的语气,也许有人觉得缓一下更好,但我认为很真实很真实。一个人被欺负到那份儿上如果她做不到逃离、看开,那就只能用愤怒去发泄去解决问题!最大的感受是那个人是美丽!不是池韵!哪怕他就说坐在我边上我们一起看着这个电影我都没有跳出戏!我会跟我的朋友说:我有个朋友她叫池韵,她是个好演员。至于拍摄上一些专业的东西交给专业的人去评论吧,我不太会说也说不出来太多。一个导演拍一个片子多少会有自己喜欢的那些导演在拍摄上的影子,因为崇拜啊!等你真正成功站稳脚跟的时候,那些就不是影子是你自己的东西了!
祉玉2017.7.22
以上是去年看完片子写给《美丽》写给池韵/周洲的,改掉了当时的一些错别字写在豆瓣。此刻再次祝贺池韵拿到first最佳演员奖!实至名归!我等着2刷美丽!为朋友由衷的开心原来是会泪目的,我要记住这份感受!
《美丽》影评(五):女同一怒血溅五步
美丽是美丽的,人美心善,精明干练。 她干活干脆利落,同事捎慢一点,她嘴里叨叨,手上却不停,抢过来就全干完了。 她生活朴素,是个森女,从始至终,美丽穿着一双帆布鞋,露着当代年轻人标志性的脚踝,跨一个质朴的布包,咔咔的走在路上,无所畏惧。 她待人温柔体贴,同室从饭局“刑场”下来,喝多了烂在床上叨叨“不喝领导不能把我怎么办,可我以后怎么混呐”的时候,美丽嘴里唠叨,手上不停,熟练的在床边的衣钩上挂起吊瓶,啪啪拍打着对方是手腕,在纤细的静脉中一针见血,解决了问题。(没由来的一下子厌恶这个室友) 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全占了,还很会照顾人,除了一点,她是个女同性恋者。 客观地说,女同性恋并没有妨碍任何人,可在影片大幅度的留白中,在影像之外,灰黑色的恶意肆意翻滚着。虽然片中没有直接的表现,但随后遭遇还是很明显。先是无缘无故被干洗店辞退,理由是扯淡的淡季来临(为何不辞退干不了活的人)。同居女友生理需求无法满足后的反复背叛,还设计骗走了美丽所有的积蓄。姐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垃圾人设姐夫的反复逼迫,被生活挤压得无处容身,憋屈到令人窒息。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生活中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妥协,既然在法律边缘的恶无法惩处,背叛无法挽回,生活无法快进快退,那唯有用一个“义”字来解决。当年的武松,在面对不公的判决是这样,今天的美丽,心里可能比武松更堵。如果说,美丽第一次拔刀,还在用猫咪举起利爪的柔弱方式希求着妥协。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二次在黑暗中拔刀,已是忍无可忍。 黑暗中的结局是开放性的,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心底里残存的那一点侠义精神——如薪火般渺小,却如此美丽、光芒永存。
《美丽》影评(六):长春女同杀人事件
今年FIRST影展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剧情片。影片的表演和情绪基本是由主演池韵一人撑起。在观影之前有其他影迷说这部片子是 “本土松子的一生” ,也有人说是 “砍省阿黛尔的生活” ,我看完后倒是觉得应该称之为 “长春女同杀人事件” 。
故事围绕女主角美丽展开,她有一段永远不可能翻篇的过去,有一段行将瓦解的同性关系,还有总是对她纠缠不放的姐姐和姐夫。她在外工作勤恳,礼貌周到,对朋友真心实意、万分珍惜。在爱人面前她是一个照顾人的角色,同时也难免会埋怨、显露出脆弱。但在面对姐姐和姐夫的时候,她整个人充满了喷薄而出的愤怒,那是她心底里最深层的绝望。
整个影片充满了女性主义气息。姐夫代表着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姐姐代表了原生家庭的压榨,而那个让美丽说起来就想掐死的小孩,则代表了女性在当今社会的原罪。爱情让人神伤而不可自拔,友情给人慰藉却无法依附,亲情在此则是无法逃脱的血缘债务。
池韵在片中的表演相当精彩,她也因此获得FIRST最佳演员奖。不过影片其他演员的非职业属性也非常明显,难免会有让人出戏的地方。在情节的处理上,个人感觉结尾两场戏之间缺少一些过渡,情绪的铺垫做到了,但少了一点到达高潮的推动力。
影展放映第二场,映后交流环节贡献新泪点。一位观众提问说现场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主创们认为这样的电影让小朋友观看会不会有什么顾虑。影片监制程青松先生在回答中说到欧洲童话的残酷性,他认为现实社会的残忍如果不让小朋友看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此外性别教育对小朋友来说也非常重要。这时候小朋友的母亲站起来主动回应,她说她是在看过影片介绍、知道影片涉及同性问题的情况下带孩子来看的。她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沟通,并且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可以发生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并且她也告诉孩子,以后不管他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或者选择独身一个人过,都没有任何问题。全场观众爆发了热烈的掌声,程青松先生说:正是您这样的妈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社会的希望。
《美丽》影评(七):一个万箭穿心的美丽
对于《美丽》的观影感受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见到了池韵贡献了FIRST电影节中最为惊艳的表演,另一方面却对影片的缺陷感到遗憾。
从摄影角度来说,导演采用了几乎一场戏一个镜头的方式,他表示想要回归影像的本真,并且削弱摄影机的存在感,让镜头服务演员本身,而且拍摄周期非常紧张。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观众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摄影机存在感:在开头的在洗衣店的一个长镜头,摄影机跟随者美丽下楼的时候,好几次比美丽更早地判断了接下来要走的方向,传递给观众以设计感;又如在美丽洗手的时候,摄影机同样表现了强烈的存在感,拍完表情然后怼到手上拍洗手动作。所以摄影在影片中经常出现违背导演初衷的情况,使得观众去相信这个故事的时候不时提醒观众:这只是个故事。
另一方面摄影上的技法能够捕捉到很有趣的东西。例如KTV的那场戏,一般影像中会着重表现角色的唱歌过程,而《美丽》记录的整段过程,最吸引人的是在唱歌之前几个角色的准备过程,那种紧张感与表现欲折射了每个有ktv经历的人的心态,非常生动。此外正因为是整段的记录,也让观众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每个角色的状态,一开始我会很疑惑,看到美丽哭,她的朋友坐在旁边却无动于衷,但是当镜头足够长的时候,我开始明白此时的美丽最需要的就是无声的陪伴。而映后交流也印证了这一点。我想起有个摄影师说过“早开机,晚关机”的思路,往往能够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画面。
在叙事上导演选取了最平和的方式,犹如流水账一般:家人不认可——失去工作——失去爱人。没有太多亮点原本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专心地去关注角色本身,但问题在于在这个叙事中导演加入了好多俗套的剧情片桥段:例如,美丽在经历挫折,没法和女友一起去上海的时候吗,洗衣店店长非常套路地打来了电话;女友去到了上海,又非常套路地骗美丽出钱投资项目。这种套路感本身是不够真挚的,会伤害电影的叙事本身。
在表演上来说,主角的出彩更加凸显了配角的平面,除了姐夫,几个配角的表演之尴尬仿佛让我到了北方一片苍茫的片场。
剧本在解释孩子来的方式非常不高级,简单粗暴的用了街头吵架的方式通过对白来交代。而且容易产生了误解,我和几个朋友,都没人觉得美丽是被姐夫强奸的,而是理解成因为姐姐没法生孩子,池韵自愿为姐夫生一个孩子,并对此产生了厌恶。直到映后谈才得知是被强奸。虽然被强奸使得一些情节更加合理化,例如“男人的精子对于美丽来说是脏的”,但是也会产生很多的不合理性,例如姐姐对其的态度,以及毫无亏欠感的姐夫。
最大的bug在于最后的杀人。因为从直接的逻辑来说:从女友的出轨卖肉,到去杀姐夫。真的需要大量的联想,而且美丽之前对于姐夫一直处于逃避状态,但最后却主动到家中将其杀害,这样的性格与逻辑变化是缺少支撑的,要是结尾是将之前积攒的情绪爆发,杀害了女友,反而会更有说服力。映后谈主创说到了角色的果敢性,但是对于观众来说,之前影像对于人物的塑造还不够支撑最后的这个抉择。
导演说原本有一个结尾是杀人后,美丽去照常吃饭了,表现她肉体上的求生。我觉得这样的结尾能够给观众一个出口,也更能够完善美丽这个人物。
黄海老师的海报设计真心牛逼,原本看海报只是觉得好看,但是看完影片后,再看海报的红蓝配色以及拆字设计,对影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是第一次发现“美丽“这两个字是完全对称的。
影片让人想起《万箭穿心》,都是小人物的挣扎,结尾也会让人想到《燃烧》,《美丽》在表演上有如颜丙燕当年的惊艳,而在剧作上对比其他两部片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美丽》影评(八):美丽人生花事了
双生花分离的100种理由
原本,没有一朵花是孤独的。她们结伴而行地生长,被浸润,凋零。任风雨摇曳,扎入泥土的根茎也矢志不渝。渐渐地,所有陪伴一朵一朵破土而出,最终只剩孤芳独自陨落,凄凉难免,惋惜不再。“美丽”的人生并不是美丽人生。原生家庭的羞辱,同性爱人的背叛,即便青春姣好的面容干练凌厉的性情也丝毫无法为其生命贴上名字所赋予的标签。越是表面的坚强与任性,越是在孤独无助上坠入深渊。“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东北城市长春,让这种深渊看似更无法解脱。
美丽不是没有逃离的可能。那个身边所有人都在向往的城市——上海,对别人来说那么近,对自己来说却那么远。大城市的繁华富丽,灯红酒绿,与自己毫无关联,甚至没有丝毫触碰的愿望。飞机、高铁抹平了中国大陆大部分的时空隔阂,却无法抹平一个女孩儿的耻辱心结,背板,更终结了逃离的勇气。
美丽家庭的耻辱需要百倍的伴侣依恋来支撑。李雯与美丽构成了短暂的两生花命运体。这种命运体的稳固程度,起初决定于泥土的结实程度,而大雨倾盆而下之时,雨水汇聚通往大海的河流,通向未知彼岸的欲望撩拨,跃跃欲试的李雯终将别离的花伴。
一方是李雯毅然决然的离去,一方是美丽双膝跪地的痛哭与挽留,而土壤已然松动,那朵起初就没有生根的花朵,顺流而下,则是无可挽回的必然。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摆脱一个人,却可以有100种理由。而底层的原因只有一个——心已逝。苦苦营造一个爱还在继续的用心与不甘,真相暴露时,所有关于自己的耻辱、背叛,爆发般的孤注一掷,两生花的最后冲撞,必定以美丽的陨落谢幕。
美丽孤芳凋零史
从当下窥探个人史,有太多猜测和可能在故事里。努力摆脱与现实的联结,可以把旁人的窥探隐藏得好一些。可好死不死,长春这个美丽已经扎根的地方,让她无处藏身。同性之爱的社会孤立与家庭乱伦强暴产下孩子是两把坚韧的匕首直逼花蕊。
历史跨度的时间感知,随着经历和记忆的放大,不但不会消散,那些心理和意志的折磨是永远无法释怀的烙印。花季史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长到被强暴而出生的女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短到一刀下去匆匆几秒,终结所有仇恨。
每个人都希望从别人的历史获取些什么。可美丽的故事又恰恰证明,那些隐秘于花瓣之下泥沼深度的形骸,不得公之于众,不得供人参考。悲剧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重复地发生着,当悲剧被人看见后,又只留下一地鸡毛。
每个人又都被目标冲红了双眼。没有人在乎花开过程,也没有人在乎两生花曾经的甜蜜、争吵与撕裂。脱离了共生体系,每只个体开始重塑着自己的历史,个体又展现出另外的样貌,似乎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
那些随风飘散看似被掩埋的历史,在个体从来未曾淡忘。磨平一切伤痛的物质与现代化提供了逃离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更多被证明是欺骗与假象。那些铸就自己的光明与黑暗,生长与腐朽,就像加锁套在每个人身上,动弹不得。
当腐朽残花浸入泥土
腐朽究竟算不算得上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这种隐秘于微观世界的变化,总是隐喻着更宏观的未来意义。而吸纳腐朽的泥土,又会长出什么样的植被,腐朽又从此给人以希冀。
泥沼的浑浊让人不愿深入。美丽也曾经试图把最美丽的部分置于泥沼之上,当泥沼变本加厉的拖拽,她也只是奋力地活着。当活着成为了全部的生命意义,没有了新的能量应对下一次拖拽时,鱼死网破的浸入泥土等待重生,是她唯一的选择。
唏嘘,却又令人庆幸。
《美丽》影评(九):手持摄影的伪现实问题
如今泛滥在各类电影中的手持镜头,已经产生了一个越发严重的问题:即影像的现实感越来越容易被伪造。一部电影,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摄影机是抗在肩上拍摄的,那么这部电影多少都会被冠以写实性,并被赞颂。手持摄影晃动的镜头感和粗糙的影像质感,天然地将自己从固定镜头(或胶片摄影机的笨重必然限制的影像活力)所具有的超越性艺术感中跌落下来,从而带来一种身临现场的真实感。手持摄影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创作手段,因为和现实如此紧密的贴合性,越来越被人们模仿和使用。
原先那种真切地体验到影像在呼吸的真实感——用一种老套但又时常引人争议的表达就是:宛若纪录片一样的影像质感——如今让位给了像从一套模式生成并不断复制而得的程序。电影人似乎从哪里偷得了这套先在普遍的程式,纷纷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结果使得手持摄影完成的电影越来越雷同,而原先捕捉真实的动机荡然不存。真实不再是通过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捕捉到,而是内在地含括于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中。只要用了手持摄影的电影,它就一定贴合着现实。
这自然是一条误区。许多电影人根本不知道手持的意义,他脑子里想的无非是让自己的电影尽可能反映现实,但他不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中努力萃取出他想表达的真实,反而简单地通过影像质感来获取现实感,于是他选择手持摄影,以便最快最高效地伪造出体验的真实感。但让人尴尬的是,或许除了摄影,其他一切都在背离现实的道路上逡巡。这种欺骗观众的行为,只有那些最盲的目观众才会信以为真。
手持摄影就这样变成了一种伪造现实的工具,而与它的初衷相背离。只要看看当下市面上多少电影在行使这个骗局,便会明白手持摄影已经走入了怎样的歧途。但反过来,必须明了这同样可能是一条必然之路。就是说,任何新技法发明后,一旦蔚然成风,铁定会自我固定为一套简单易行、快捷便利的程式化手法,以供那些愚拙的人借鉴模仿。如果学习结果尚未本末倒置,倒是值得提倡;问题在于一旦形式超越了内容,反而更加暴露出内容的虚假。
我想不必举什么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了,例子俯拾皆是。只要观察一下每年出产的电影中有多少手持镜头完成的作品,再统计一下这些作品中有多少真正给我们一种体验的真实感,就能明白问题的严重性。我倒是想举出一部反例,来说明如何超脱出手持摄影泛滥的困境。这部电影不是别的,正是我在今年FIRST青年电影节上看到的诸多竞赛片中最好的一部,它叫《美丽》。它的摄影似乎仍然能被归入手持摄影的行列,但绝不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那种真正拿在手上或抗在肩头拍下来的晃动画面,而是有所变形。
我不知道该怎么准确地形容这种摄影风格,我也不打算向导演或摄影师求证他们具体是怎么拍的,我应该做的是如是表达出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对摄影所直观感受到的东西。《美丽》的摄影机似乎脱离了人(摄影师)的掌控,更像是一类自动运行的机器。因为当电影中的人物大幅度走动的时候,它不是紧紧跟随着人物,而是不间断地快速移动并转移定位的焦点。这就像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用手机或卡片机进行拍摄时,因为对焦是全自动的,在摄影机确定焦点前会有调整定位的过程,画面偶会推拉或移动。
虽然不会完全相同,《美丽》里的摄影机给我的感觉确实直观地让我联想到了自动对焦的摄影机。类似于一种无主体的非人观察,它来自于一种机器的视角。摄影机好像开启一台自动定焦对位的机器,自行跟随着人物拍摄下来,与我们惯常所见的依靠拍摄者身体必然的晃动所获得的手持摄影质感有明显不同。它有时是运动的,但不像是人为控制下的运动;有时也是静止的,也非人为控制下的静止。因此它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获具了手持和固定两种运镜方式的优点。
《美丽》影评(十):周洲:顺其自然就好
《美丽》
5.《美丽》
MS.MEILI
中国|2018|彩色| 88分钟|剧情
导演/美术|周洲
编剧|周洲 池韵
摄影|朱恩立
剪辑|周洲 黄泊钧
音效|王长锐
音乐|王旭粮
导演简介
1984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
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
2006—2008年 担任CCTV6《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编导、专题编导
2008—2010年 担任CCTV6《中国电影报道》栏目专题部主任
2010—2012年 担任电影《白鹿原》宣传总监
2012创立影想传媒
2016至今 担任CCTV6《今日影评》主编
2017年5月 编剧并导演电影处女作《美丽》
导演阐述: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希望观众能够跟随片中的主人公美丽一同感受人性的自私、命运的残酷,直至所有的努力、奋斗都化为虚无,令她成为被希望所抛弃了的人,在绝望之中决然复仇。
影片的创作中,我着力于用简练的镜头语言刻画人物的内在,以力求真实的生活片段,组接起戏剧故事,揭示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如何完成真实和戏剧的统一,演员的表演是关键。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无论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强烈的人物情感,或是大量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方法,都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在第一部电影长片中遇到池韵这样优秀的青年演员,她的精彩演绎为这部电影带来了真正的生命力。
剧情简介:22岁的美丽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孩。她从小被父母抛弃,由姐姐抚养长大。姐姐没有生育能力,让美丽在青春期的时候被姐夫强奸,生下一个女儿。美丽步入社会后,姐姐经常向她索要抚养费。
为了避开姐姐的骚扰,美丽辞掉了干洗店的工作,决定跟随爱人李雯去上海。不料李雯以公司规定为由,要求美丽留在长春。美丽不仅被爱情抛弃,同时失去了工作。无助的美丽认识了年轻男孩小宇,小宇替美丽找到手机店的工作。好景不长,美丽的姐姐以家暴为由投奔美丽,姐夫跑到手机店要人,抖出美丽的不堪经历,美丽感到无地自容提出辞职。绝望的美丽期盼着李雯的回来,但是等待她的却是更加无情的欺骗与背叛···
见到周洲的时候,服务生刚好把早餐帮他端上来,一脸疲态的他从七点开始到现在已经接受第七家媒体的采访,我们问他需不需要稍微休息一下,他摆手示意继续,趁着情绪还在想要把想说的说完。
其实向电影创作者提问,很多的记者都会避免不了会问导演故事蓝本的由来,电影中说到的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这样一个故事?(幸好我不是这个很多的范畴里的记者)《美丽》这部电影的编剧最后在落款的时候是写了周洲和池韵两个人,故事最终呈现也就是有导演和主演共同完成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周洲导演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定下了要和池韵合作,周洲导演见到池韵的第一眼,他就觉得这个女孩有灵性,刚好那时候池韵参演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饰演云之凡一角,获得高校组金奖的好成绩,对于表演以及人物角色的塑造,池韵也有自己的见解。在几个记者的追问下,周导说:电影的故事在生活里有一个真实的引子,但却不是全部的,后期在加强人物角色塑造的时候对部分情节进行了艺术性的修饰。
今天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还不如说成是一次聊天。首先周导对于问题的回答让我们置身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其次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片子过于偏爱,在看片以后,我想要让创作者可以解答我对于影片的疑虑。我一直记得围绕在采访中周导说的一句话:顺其自然就好。他说事情控制情感本身,但是每一个个体在接受以及感受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在真实的感情当中,可以看到演员真诚的投入而感动。说到这里的时候,周导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