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之梯》读后感锦集
《登天之梯》是一本由[美] 布鲁斯·D.佩里 / [美] 迈亚·塞拉维茨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0-4岁是大脑的极速发育期,也极其脆弱,遭遇创伤或严重忽略,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紊乱或发育迟滞。治疗需要弥补这些缺失的刺激,但最重要的是“爱”的支持。
●每个案例都痛彻人心,虽然绝大部分都有比较好的结局,然而也不由得要去想,没有获得救助的孩子还有多少……
●1社交非常重要,2应用依赖的大脑越用越强,3宠爱婴儿吧,4寻求他人的帮助吧,5翻译真的可以再好一点。
●已购
●一年前看书,看完总能写出一些感受,文字的,文气的。现在看完一本书,脑子里只一片空白。转过头眼睛看到孩子,幸而多读了一本书,他又减少了一种危险。但也是读了这么多本书,才知道,孩子的成长,有这么多危险。
●除非你被人爱过,现在也有人爱你,否则你不会爱自己。爱的能力是无法独自建立起来的。
●2017年最赞的一本书,列为重要,必须重读的书。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不仅向作为“旁人”的我们展示了如何介入受害者的生活并帮助他们恢复,也为作为“受害者”的我们提供了自我分析、自我治愈的渠道。同时,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重要的一点——创伤存在被治愈的可能,但不代表每一位受过创伤的人都具备接受治疗的条件;而即使具备这种条件,要达到完全治愈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更多时候我们要面对的是治疗失败或者各种后遗症。每一次伤害,都可能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在受害者的生命里无尽延续,永远地阻碍他们前进的步伐。因此,每读到案例的结尾处,都让人感觉无比沉重。
●更加确定,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才更容易变成一个能散发爱的大人。希望养孩子的人可都长点心吧!
《登天之梯》读后感(一):愿我们都有能力温暖他人
作为一个专业的儿童治疗师,这本书在病例分析的同时也介绍了大量关于大脑发展的内容,基因、经历等影响是如何造就人,爱的缺失又是如何造成一个个悲剧。
全书共讲述了10个案例故事,主要是经历过创伤的孩子的治疗,每个故事中都穿插了了大量关于大脑发展的专业知识,层层深入。
大脑中各个区域的发展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有恰当刺激和应用得以完善,如果缺失会造成混乱。通过案例也能够看到作者的团队是如何依据大脑的发展理论,给予这些家庭和孩子们治疗和引导的。安全稳定有爱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和世界,如果面对自己深爱的人。
每一个案例读完都会让我思考,做些什么能够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太少,但是应该是可以去感受爱、表达爱的。
惟愿余生能尽微薄之力以温暖影响身边人,我想一个个个体的改变才能促使整体的改变,愿每个人都能够温暖自己、照亮他人,拥有一颗柔软的心。
如果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兴趣的话,这本书非常推荐,值得一读。
《登天之梯》读后感(二):真的很值得推荐的书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但我因为副标题“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而心存偏见,迟迟没有打开。这种以貌取人的毛病确实不好,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推荐。
首先是作者的专业背景,说是儿童心理咨询师,但不是精神分析那一卦的,他是儿童创伤研究所资深医师,是真的接临床案例的货真价实的医生,而且管理一间基础神经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所以,作者是本着医生的善意与研究者的严谨来写这本书的。
其次,虽然书中讲了很多关于大脑神经系统的知识,但都是依托于具体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生动鲜活,有的让人心痛,有的让人动容,每一个都从不同侧面讲了早期经历对于大脑发育的影响,这比单纯的科普性讲述更有温度。
最后,这本书的中文版虽然是近几年出版的(2015),但它却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最早回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是个人们还相信孩子不会受到心理伤害、早期的痛苦经历以后肯定会忘掉的年代,所以,跟随者作者的视角,认识他行医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孩子,其实也是在看着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研究一步步完善的过程,是学术年表的另一个侧面,而且是个好看易读的侧面。
很值得读一读,虽然我们的孩子不会经历那么极端的情感缺失和那么贫乏的成长环境,但这本书关于儿童早期大脑发育的阐述依然会帮到你。
《登天之梯》读后感(三):读后记
开始是被豆瓣9.6的评分吸引,读完这本书却是艰难的过程。划线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刚教书时的一天课间,班上一个男孩突然大叫:“鬼来了!丑八怪!”,边叫边在教室跑,其他孩子随即发出怪叫声。孩子们和我都看向教室门口,班上一个女孩站在那里,可能因为生病,脸肿着,她贴着门框,没动。
我走到门边,牵起她的手,她才敢走进教室。我叫住那个奔跑的孩子,第一次用严厉的语气对孩子说话。我问他你说的词你喜欢吗,他说不喜欢。我说她很漂亮,你也是,每个同学都不一样,不能因为同学和你不一样,就用你不喜欢的词去说她。当时并没有和孩子相处的经验,我只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不能把这个状况仅仅当成——随着上课铃响会停止的,一次课间的喧哗,一场孩子之间的玩笑。
今年刚开学,班上来了几位新同学,其中有个短发的女孩。一天晚自习,一个孩子举手站起来,指着短发女孩说:“老师,她头发怎么那么短?她是不是男生呀?”我说:“我在读大学时,剪过只到耳朵的短发。女生可以留长发,扎好看的辫子,也可以剪短发,都很好。”
过了两周,短发女孩的家长打来电话,对我说孩子因为在洗手间被同学笑话是男生,回家哭,不想上学。家长说都怪这娃不听话,非要剪。我说请您了解剪短发绝对不是错,我在开学就关注到您说的问题,相信班里的孩子不会,以后洗手间里我会注意的。
我非常佩服完成这本书的医生,他接触的是普遍说法中最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被关在狗笼里养大,有的从小被虐待被忽视,有的甚至是凶杀案的幸存者。他们成长得并不顺利,被社会、学校乃至家人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这位医生用最大的耐心和专业的知识去迎接他们,护送着他们更好地走回人群之中。
惭愧的是,时至今日,对于儿童心理我知之甚少,相关的书几乎没读过。我对孩子情绪的敏感和重视,只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我也曾是那个贴紧门框,不敢走进教室的孩子。
对于儿童而言,来自成年人的耐心,关爱和持续的照顾,比他们当下的成绩或特长更为重要。面对孩子,老师和家长比他们更需要学习。
《登天之梯》读后感(四):回归本源
这本书主要关于人,human,和人组成的社群。”人文关怀“感觉非常适合这本书,它呼唤我更多的注意到”人“的温暖而非自己和社会对于”刺激“的需求。缺乏对“人”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书中的专家在帮助“问题儿童”的时候,更多的看到“疾病”而非“儿童”,也表现在部分由于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和独身率,使得抑郁症的比率越来越高。
婴儿儿童之所以会那么的需要父母的关注,因为和父母的关系是ta 建立社会关系的第一步。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的和机器和虚拟的东西连接在一起,科学、技术或者互联网的发展有真的让我们的幸福变得更多么?社会在快速的进化,然而人类还没有做好准备,仍然更多的停留在原始状态。
儿童——人类的放大版——需要人和人的关注,长大后的我们可能 ok with 更少的人际交流互动,更多的虚拟世界,儿童被放置在托养机构而不是和熟悉的大人相处,是不利于 ta 心智的成长的。这和政府、社会机构的设置、现在的社会要求快速的反应,高效的解决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儿童需要的是时间和关注,而我们社会提供的是快速高效的解决办法。
观点:
孩子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因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面对“问题儿童”,家长、家庭、儿童机构甚至专家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或者隔离,然而儿童(包括成年人)大脑的成长和完善是依靠锻炼和鼓励的,积极的反馈可以开发大脑的功能,鼓励可以激发天才。这和传统的中国教育观点截然相反。
孩子更脆弱,而不是恢复能力更强。越早发生的伤害越是难以治愈,感觉传统上认为孩子摔摔打打没问题。
要提供熟悉的环境,让孩子感觉可以掌控。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会让我们放松警惕,因为熟悉的信号会被认为安全的而不被记录,所以快乐的会更容易被遗忘,伤害会更容易被记住因为伤害通常意味着威胁,威胁则是需要被注意的,因为对于生存不利。
在遭受创伤的时候的,大脑会关闭掉一些功能,同时释放一些物质进行镇定,保护机体不至于死亡 → 大脑受到反复刺激更敏感于镇静物质镇静物质 →自残的原因是机体为了自我保护释放了在遭受创伤同样的物质;毒品的刺激和大脑分泌物非常相似。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大约在于,自杀或者自残之前被我认为“矫情”,太想当然了。
与其他书的联系:
Harry Potter...小时候目睹母亲被伏地魔杀死,成长环境又是并不会给予足够关爱的姨妈家,他是如何没有出现心理疾病的呢?
《社会心理学》:记忆会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记忆会在一次一次的回忆下,根据当下的情景不断被修正。
恶魔恐慌章节看到了群体性失明的一个例子,再次说明引入一个“坏人”,一个“永远的反对声音”来帮助群体不至于忽视真实的反对声音的意义。
《拖延心理学》:人的大脑是可以塑造的,为何拖延症是一项有可能变得很恶劣的“病”就在于一次一次拖延激发的恐惧会影响人的大脑,而且伤害也是会学习的。
《自控力》:我们经常需要在重压之下解决问题,压力促使我们关闭更高级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脑层,转入较为低级的爬行动物的脑干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是适应真正的“丛林”生活的——比如几百万年前弱小的人类面对一只饥饿的狮子——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并无助益,甚至会背道而驰。面对诱惑的失控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深呼吸,加速的心跳是人类在面对威胁的时候的应激反应之一,放慢心跳有助于进入到高级一点的思考:更多的考虑比如长期目标,而不是眼前的蛋糕。
《登天之梯》读后感(五):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
这本书的英文译名是,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选自里面的一篇叫《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译名)。我觉得书名的翻译挺奇怪的,为什么叫《登天之梯》,虽然这也是书里的一篇,但有种故弄玄虚的感觉,毕竟外文选的也不是这篇呀。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取《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尽管稍显通俗,但更为忠实。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十个诊疗病例。从这些病例的描述中,我能了解到咨询师看待怀有精神疾患的儿童的。在我们的眼里,“脆弱儿童”,“问题少年”实际上都是我们外界给他们贴上的标签。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标签会影响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和行为。假如我们把他们看作是十恶不赦的加害者,那么没有人会对他们施加同情和关怀,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活该遭到报应,谁叫他们这么坏。假如把他们看作是受害者,情况似乎也并不乐观。我们会认为,为什么他们这么脆弱,受到伤害也没办法变得坚强,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胜那些创伤。而在咨询师眼里,这些孩子都是过往复杂环境和经历塑造出来的个体,不能够简单透过表象去给他们贴标签。假如一个人很冷血,到底是证明他很强大,无坚不摧,还是说他其实特别脆弱,根本就失去了爱的能力呢?在了解了孩子的经历后,常常会发现,最大的加害者,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害者,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脆弱。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中对创伤现象的成因分析。那种分析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不偏不倚的。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儿童大脑发展的机制,和儿童面对创伤事件的反应。虽然孩子的大脑真正发展成熟要到成年,但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在他出生的前几年。孩子虽小,但创伤事件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对于一个从小被性侵的孩子来说,尽管伤害行为已被遏制,但创伤后遗症(PTSD)却可能一直伴随着她。她会性格大变,自残以获得解离体验,即通过暂时和现实世界的疏离,以缓解自身的痛苦。这让我想起林奕含在受害时常常会看着天花板发呆,想象。他们没办法逃离现实世界,只好通过躲避的方法,让自己缩回到安全的角落,以此解脱。
这些分析,体现出咨询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魅力和优势,同时也渗透出普通人对于儿童发展的了解有多匮乏。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导致无数悲剧的发生。因为无知,所以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一个从小备受宠爱的母亲,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她对如何育儿是一无所知。她只知道,孩子渴了要给他喂奶,哭了要去放他去睡觉,但是她完全不知道,如何通过和孩子互动,让孩子建立起安全和依恋的感觉。她本人也没办法通过和孩子互动,获得愉悦感。
读了这本书,我也才知道,人对任何关系的处理,都会参照脑海中储存的记忆模板。这个记忆模板,就是出生前几年在与父母和身边人互动而形成的。人也就是从这样不断重复的,模式化的互动模板中,学会如何与世界,与人建立联系的。据说母亲抱着孩子晃动的频率,和母亲(成年人)的心跳频率是同频的。也就是说,小宝宝会感应到妈妈的心跳,并通过这样的心跳声,获得一种安全感。这说明了孩子在早期发展中,心理和情感方面需求的重要性。而且,反复持续的刺激,才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假如有一个孩子,他出生很久还不会说话,并不是因为他是哑巴,也许因为周围没人去逗他,跟他说话,给他刺激,让他获得词汇的输入和肌肉的训练。同样,爱的能力,也是通过学习来的。人没办法独自学会去爱。只有被爱,才明白如何去爱。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真正了解什么是孩子需求的人,来给予这一切。可悲的是,我们在没有孩子的时候,是没有育儿知识需求的。但当我们一旦有了孩子,这一个庞大的体系,没办法被我们短时消化,于是每个父母,也就是在道听途说中,不断挣扎中,把孩子抚养成人的。
基于此,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对自己的经历来一番清算。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即将降生的生命负责的表现。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祸害下一个无辜又弱小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