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尕谣》的观后感大全
《黄河尕谣》是一部由张楠执导,纪录片 / 音乐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的散文会让我们脑海中呈现出绝美的画面,而好的影片则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一本精美的散文集。我认为《黄河尕谣》便是一部如散文、如诗般的影片。 一望无际的黄土、黄河上夹杂着如针般细密的雨的暴风、混夹着泥土的白雪,这些属于西北的景象,为我们展现出了或许不全面但及其真实的西北。 尕怂在黄河边上、黄土坡上、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唱的,不仅是民谣,也是属于他的梦想与乡愁。
《黄河尕谣》观后感(二):真实的乡村,真实的逐梦者,更是真实的我们
在嘈杂的欢乐场,他唱道,我穿梭于梦想与现实之间,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在爷爷的葬礼上他唱道,孙子在遥远的地方,没人接你的拐杖。在某个贫穷的夜晚,他唱道,天上下金条,风刮来美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逐梦者,也是无数真实的我们自己。一方面执着于梦想,另一方面又想有个温暖的家,我们确定他穿梭于乡间的快乐,但在母亲哭着说担心儿子娶不到媳妇给自己养不了老时,尕怂偷偷抹去了泪水。值得慰藉的是,现实中尕怂已经小有名气。影片的最终,是尕怂的婚礼,他骄傲地点着鞭炮,影院响起了致敬的掌声
《黄河尕谣》观后感(三):90分钟,唱尽一个时代的乡愁
自NEWS大象城市影展·第一展“一幕之遥——我们与真实的距离”盛大开幕以来,片单中的神秘影片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今天,这一惊喜将正式揭晓。
这部由大象特别邀请的影片便是去年在鹿特丹电影节首映,并在上影节上惊艳亮相的——《黄河尕谣》。该片还获得了2018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纪录片”。
《黄河尕谣》的出品方是大象的老朋友,也是许多纪录片迷们所熟知的CNEX。《黄河尕谣》是一部灵性十足的纪录电影,无论是剧中主角还是拍摄手法,都堪称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的上乘之作。
《黄河尕谣》观后感(四):民谣流窜犯
有些人就是为舞台而生的,他喜欢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就像有的人从小的志愿是当一位人民教师,讲台就是她的舞台。民谣的歌词有时听起来挺虚无的,比如“黄河水干了,我的心碎了”,口口相传中彼此有呼应却又好像在自述。
近乡心更怯,黄河入海流。
有一个路人坐在路边看一本书《道家做事,儒家做人,佛家修心》,我查了下还真有这本书,原来不是道具。
我有一个外号叫民谣流窜犯,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年103场演出,不热爱怎么撑得住。
从北方到南方
从西部到沿海
我却说不清楚
为什么要来这些地方
我们村里原先有一个三兄妹,父母在去镇上买年会的途中出车祸走了,姐姐就变成了最小的妹妹的妈妈,小时候我们老取笑妹妹,她不是你的妈妈是你的姐姐。后来妹妹出嫁了,姐姐那天特别高兴,在父母的坟头哭了很久,再后来我们才发现,姐姐在坟前去世了。
最后落幕的字幕在左右两侧有加分。
《黄河尕谣》观后感(五):每一片土地都有与之神魂契合的人和音乐吧
击壤而歌,每一片土地都有与之神魂契合的人和音乐吧。
是否必定热爱孕育自己的土地?不一定,没得选择的事情不要轻易谈热爱。
黄河水浑浊,黄土高坡苍茫黄沙卷,苦啊。即便是张尕怂这样年轻的人,亦有在小时候经历过举村为生存而搬迁之事。
可是成年后,去过很多的城市巡演,经历过很多如意和不如意后,回到最初早已被搬空的故乡中的故乡,站在漫地的雪花中,张尕怂并没有说出除了“亲切”之外的话儿来。苦,并不意味着无情,没有生命力,反而可能恰恰相反。
没得选择的故土不要轻易谈热爱,却一不小心,在漫长时日中,将故土化进了骨和血。作为一个梦想大红发财的独立民谣歌手,张尕怂经常用很接地气的歌词,很故土的旋律,演唱着自己的歌儿。既唱如他世人的诸多微小愿望,亦唱一个个不敢拥有微小愿望的故人。
片中,张尕怂讲述了一个同村姐姐扶坟而逝的凄美故事,一如这片土地的隐喻,很苦,很深情。在14岁遭遇双亲去世后,长女为母,姐姐扛起了养育弟弟妹妹的责任,在小妹出嫁那一天,扶双亲坟,长哭不起,竟尔逝去。
这部影片的海报中的黄河,好似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中海浪头的形状。只是,《冲浪里》一鼓不可捉摸又袭卷而至的气势,像一场声势浩大的命运,这张海报的黄河水小浪头,更像一出出避无可避的微小命运,裹挟成一片土地的底蕴。
如果说黄河有着蓬勃的生命力,那是无数个具体的命运载沉载浮于其间。
无数次离家又回来的张尕怂,躺在简易的渡船中,随着黄河水的沉浮,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为之而歌的故乡啊。
且往还乡
击壤而歌
《黄河尕谣》观后感(六):原生态的力量,真诚的回响
原生态的力量,熟悉的乡音。《黄河尕谣》由一个民谣歌手的离乡返乡离乡,在全国几百座城市“流窜”的镜头切换……投射出的不光是主人公张尕怂这一个独特而平凡的个体的生命张力,更是被主流镜头忽视掉的黄河流域多数民众的艰辛而真实的生活,以及大多中国青年所正在经历的远离故土于迷茫中奋斗的情景。
除了对片子本身感动,几位主创和资助者分享的将苦难作为动力的人生态度,以及5年时间从没相机到有相机,没三脚架到有三脚架,在冬天用手捂化被冻住的三脚架等创作历程所感动!希望此片会火,带给更多人以力量,进院线的话可发动大家众筹。
《一代宗师》中有句台词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真诚、努力可以让一件事从0到1,让一个人由迷茫到从探索中逐渐获得坚定的方向感,呈现或实现他内心曾经模糊但希冀的完整情景。影片播放结束后,只有一个助手拍了5年、原片200多个小时、剪了13版的导演收获大家热烈的掌声,主人公张尕怂从全国到处跑却穷的叮当响,到在挣扎中和父母、现实世界“妥协”一步,在黑夜空无一人的街上大喊“我想出名我想有钱,因为出名可以有钱,有钱就能买房,买房就能娶妻,娶妻后就能生娃”,想法一步步实现。一个小插曲是张尕怂中途在影厅外被一位陌生女生递糖祝端午快乐,可见他的歌曲与生活姿态击中了一些观者的内心。这是对用心做事用心过好一生的生命回响。
张尕怂能被选中是机缘巧合,但走到今天和呈现给大家这么多感动的核心是内心真实,如孩子般守护心爱之“物”的原生力量。 希望每个人都通过努力收获到自己内心的认同,家人的鼓励和希望所影响的人的赞赏。
去过白银,对戈壁滩和那边的黄河水记忆很深。在传媒大学看了国内首播,在朋友圈分享后,有大学同学说和尕怂是高中同班同学。而在首播观众的微信群中一位女生说“朋友圈有人评论:张导是我闺蜜的哥”。真是如李克勤的一首歌名一样——“世界真细小”!我们可以走的很远,但却也能比以往更好的和家人朋友,更广的和潜在的人际关系取得通信与关联,社会、科技的进步正在重塑或者摧毁着过往的一切,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改变从心,铭记过去,此刻真诚,过好这一生!
《黄河尕谣》观后感(七):映后感
我第一次去西北是坐火车,穿过漫长的秦岭隧道,关中行道上的白杨树映入眼帘,矮矮的平房聚在一起,农田开始泛绿。我没去过更远的西北,但我认识那里的人,西安的,宝鸡的,乌鲁木齐的,兰州的,宁夏中宁的。我也说不清楚他们有啥共同特点,但是他们都对自己的西北身份有一种奇妙的认同,就如张尕怂那样,稀罕那里的山、水和土。直到我在不同的电影里看到黄土高原荒凉的山脊,看到山箐里的窑洞,天边弥漫过来的沙尘和紧紧趴在地上生长的白刺,看到人站在山上呼喊,看到他们嫁娶,看到他们送葬,吃面疙瘩和馍。还有那条魂牵梦绕的黄河,不同人跟我说过同样的话,要是没有黄河,家乡就会是一片荒土,就不会有人。我在这电影里,再次加深了这种印象,人和环境艰难共处着,人与人之间敞亮而守旧。这次再加上了一位西北民谣歌手的歌声。
影片有那么一段让人为之一振的剪辑,衔接在他从老家再次出发和去上海参加中国达人秀之间,被风狂吹的苞谷,夕阳下的火车,山脊,社火,乡里看戏的老百姓,无序城市,演唱会的年轻观众,你意识到不止张尕怂在经历一段跨越整个中国的旅程,拍电影的人也在体会自西向东的巨大落差,作为观众也在经历这场剧烈的,从家乡到大都市的,发生在整个国家的视觉冲击。这大概就是在中国拍电影的神奇之处吧。
主人公是一个漂泊巡演的歌手,他展现出了那种幽默开朗的气质,观众一开始还会因为他有些结巴而发笑,但后来他去参加达人秀落选,他在出租车里回忆自己被导演按要求在台上表现得可爱,但却因为结巴被观众嘲笑,他说真想在台上骂脏话,聚光灯下演出,同时你又看到他生活背后的点滴,辛酸也好苦楚也好快乐也好,在这样一个传记纪录片里,观众完成了和歌手的一次展开的对话。你发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歌手,但他的故事又不是跌宕的剧情,有点像一场深情的专辑介绍,但又不是湖南卫视里的带领观众窥视的所谓“故事”,他是来自甘肃农村的年轻歌手,浑然天成,他在歌里讲他想说的故事,歌声仿佛飘在黄河上的筏子。
电影映后尕怂和媳妇孩子也来了现场,他特别真诚回答了现场观众几个愚蠢的问题,他还给大家唱了一首《姐姐》,他们在大理安了家,在龙尾街开了一家小店。叫作尕铺子。
《黄河尕谣》观后感(八):当所有的乡村和故乡都没有了,我们还能给未来的人留下什么
张尕怂让我又笑又哭。但这背后实际是导演想这么做。
这个片子给我触动太深,一个关于“梦想”(鉴于张尕怂一直不承认唱歌是他的梦想)与故乡,大城市与小村落的故事。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背景下,村落里的孩子想做点啥事就得往外面跑,去往大城市,去更多的城市,更大的城市。但我们在出去的时候,身上不可避免地是带着村落的印记的,我们出生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资本”与“后盾”。
张尕怂略有结巴,但唱歌好听,因为他发现自己学羊叫得很像。他喜欢自小就听到的甘肃民歌。他努力学习所有的民歌,为了学民歌专门去请教老艺人。他对着他生长的地方是怀着感情的,就像他问在黄河上划了一生船的船夫,黄河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船夫说,母亲啊。黄河用水养活了我们。张尕怂也是被民歌滋养的,被这黄土地养大的。
他在自家的玉米地里狂奔,在小麦堆里闻着谷物的气味,在山间田地举着麦录音,这些简单平凡的动作触动我流泪,可能他勾起的正是我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吧,那在油菜籽里打滚,在棉花从中穿梭,在田埂上赤脚奔跑的念头不断重新闪现,故乡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和童年紧紧联系在一起,无法隔断。不管当初的经历苦涩与否,在回忆里总是美好的,而回忆一旦被勾起,便更使人意识到它的无法挽回。这是永远的失去。
张尕怂出去了,也回来了,他不断出去,不断回来。他在一年内去了100多个城市演出。他看到大山都被铲平了,旧村落荒废了,爷爷也去世了。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喜欢民歌了,他唱不出那种大山里淳朴的味道了。
最可怕的不是故乡这个地方的消失(虽然这种消失已经足够可怕了),毕竟大多数人未来都不再会有一个具体可见的故乡可供怀念。最可怕的是故乡留在你血液里的东西不见了。为了唱民歌而走出大山的张尕怂不那么爱唱民歌了,这是种找不到自己的恐惧。如果忘了初心,找不到自己了,便也不知道该把自己安放在何处。
这正是每个小城青年所面临的。我父亲告诉我,我们那个村要被拆了,我从去年开始在一种无所适从的恐慌中,我想象不出如果那个地方没有了,回忆从何而起,而当你要转身时要去哪里。
当所有的乡村和故乡都没有了,我们还能给未来的人留下什么。没有答案。
喜欢导演的真诚,张尕怂的可爱,最后感谢cnex邀请才认识此片。
《黄河尕谣》观后感(九):泉水带着冰凌,流过不同的地方
高高山上一清泉,流来流去几千年。
人人都吃泉中水,愚的愚来贤的贤。
张尕怂去见自己的老师,一位盲乐师,后者拿着三弦唱了这只小曲。
这首歌是纪录片《黄河尕谣》里我最喜欢的一首歌,词真美。民歌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歌词和旋律通常都是无数人的作品,就好像我们今天读到的《三国演义》是无数个版本迭代而来的,这只小曲的词和曲可能也是这么来的。它足够简单,足够直白,有一种横冲直撞的憨气,其中裹着真理,像一股泉水,夹杂着冰凌子,正是黄土高原能生发出来的种类。
民谣歌手张尕怂也是这片土地里才能生发出来的歌手。他的演唱带着粗野的活力,他在影片中表现出的态度也直接到毫不掩饰:要成名,要赚大钱,吃饭要坐主位、要有领导陪、还不是自己给钱。多么鲜活啊,真是听厌了我有一个音乐梦之类的话术了。张尕怂喜欢唱、擅长唱、想唱出名赚到钱、然后娶媳妇生儿子:自然又自洽,毫不拧巴的人生态度,和他的音乐一样憨气又直接。
影片放映前,除了知道片名,我没有去搜信息,预期是一部讲西北民谣的纪录片,开场看了一小会儿才意识到就讲了张尕怂一个人。镜头跟着他四处辗转,跟着他走进空旷和拥挤,走进各种形态的歌声里。我非常喜欢张尕怂在旷野里、在家乡的镜头和歌曲,开阔疏朗又粗砺。当他进入城市,进入逼仄喧闹的酒吧,他的歌曲变了,变得调侃和油滑。所以他就是开头提到的那口泉水吧,于空旷处便流淌得大气,于狭窄处也能有合适的形状。
因为影片会有剪辑,所以这样的对比可能也是主创刻意的安排,或者条件限制——在旷野里,可以用远景甚至航拍,但在城市中,镜头几乎都要贴到主角脸上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合理的,没有同张尕怂的形象和气质断裂开,他既自由又局促。
看完片子后,在网上看到一篇腾讯谷雨关于这部纪录片的报道,提到拍摄过程中受条件所限,很多场景的现场收音不理想,最后不得不做了后期。对于一部音乐纪录片,这是一种遗憾。可作为在大银幕上播放的媒介,反而有一种特别的趣味,当片中的主角手不再拨弦,嘴不再吟唱,音乐却在继续,甚至场景转换了,音乐也没有灭失,继续在西北的天地间、在都市的霓虹灯光里流转,这种特别的美学,是属于电影的。
张尕怂当然是艺名,主角在某次酒吧的演出后被问到真名,他说自己想不起来了,目光和语气都真诚,我相信他。拍摄纪录片期间的张尕怂远还没有成名,需要辗转于各个能给自己表演机会的场地,所以我毫不怀疑他会忘记自己的真名。这和《千与千寻》讲的故事如此一致:你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将你异化,让你忘记了自己。张尕怂最后找回了自己的名字,他回到早已经破败坍塌的祖屋,在黄土的墙上写下了自己的真名/小名。然后继续以张尕怂的名字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城市里、出现在音乐流媒体 APP 里。
影片中还有个情节和配乐特别漂亮。张尕怂坐着羊皮筏子渡黄河,配乐的歌词写的是黄河(大意):背后背着万重山,前面顶着九重天。这其中的疲倦和力量,特别适合张尕怂的气质和《黄河尕谣》这部真诚到笨拙的电影。
《黄河尕谣》观后感(十):高校纪录片巡展中大站 映后导演对谈的一些笔记
2018CNEX主题纪录片高校巡展·中大站 黄河尕谣 以下是导演现场对谈与回答同学提问的现场瞎记,因手速不够,有较多省略和转述。 不知道能不能发,如果有版权相关的问题,请联络我删除。
·环形结构的尝试
·黄河:时间、生活、没有办法避开的表象或隐喻。比如黄河经常与自我认同有联系,例如对张的印象可能是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黄河相关的印象与自己的统一是在生活细节中完成的。
·三个名字:张??(电影拍到墙上写的 本名)张建煜(身份证名字) 张尕怂(民歌唱游的名字) ↑对应酒后镜头突然忘记名字
·空镜头 直觉的表达:景物是激发人精神状态的源头 ,也是人内在的反映。导演试图用纪录片探索可能的感受与反映(例如民歌在生活中如何运作),而不只是表达既有印象。 例如人对空间的感知→尕怂和老乡开头的对歌,是把整个空间都作为自己的延展。
·回乡 寻找父亲(拍摄时的线索 后剪辑掉) ·能产生代入感:对母题的共情 / 纪录片的直观性会更有参与感 而这部片子的声音可能更容易有情感上的共鸣(!!民歌是酱)
·提问:咋去记录特别场面(葬礼啥的) 导演:我看上去就特别普通,站在门口可能以为我是送外卖的,所以当时一个人拿着摄影机就拍了……当然也有的提前做了功课,比如葬礼这场是尕怂叫我去拍的,我去的时候他都哭完了,葬礼的氛围其实挺欢快的,大家聊到民歌他就开心起来了,后来气氛低落下去,他又编着歌唱,一些和爷爷有关的词,就是后来你们看到的那段。真实的情绪是很微妙的,一直在变化。
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其实是摄影机前后这些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有些镜头我们不用,可能是当时我们俩关系不好,他不够入戏等等,有时候我们状态开心,这些都会体现出来。
·提问:真实性与伦理观 / 纪录片与电影 拍摄不影响现实 实际拍的时候会自然处理 有时候觉得不对劲就会停下来 完整性与真实性之间抉择(感觉导演更偏向于真实?)
·拍摄状态:时时刻刻的决定 / 而大部分时间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很感性 / 有大致的理性的规划→拍摄是身体性的劳动,但上了剪辑台就当故事片吧 ·开始讲电影发展史~(比较科班,也带着对创作的体会与鼓励)
·甘肃小伙分享了他的朴实感想(回家打招呼的方式 玉米地的奔跑 但对家乡的回忆是短暂的 发展使年轻人向外) 导演也是甘肃人,感到家乡陌生,觉得年轻人出去也挺好的,但期待能留下和家乡的联系。刚开始拍时担心家乡没人,但在拍非遗传人和尕怂互动时,看到火花,感到能传下去。农村凋敝可能不会完全发生,而拍的时候觉得,假如发生了,那份残酷和难受也有其价值,值得被书写和记住。
·提问:拍摄时和主角的联系? 冥冥中的理解和喜欢(!!)偶有世故但特别淳朴的主角 特别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种喜欢,但由于影片本身的诉求,不得不和自己谈判,离他远一些。 两人关系:从不太熟到相互利用(互相成名hhh)
·爷爷去世是个转变,早上10点在北京地铁接到消息,直接去机场包车,到了家尕怂刚哭完,睡了一天第二天出殡,晚上喝酒聊天。此时在葬礼上有种“我是他的人”,被当作自己人的感觉。
·14年巡演很糟糕,差点打架,尕怂觉得导演在拍他的悲惨生活,导演觉得自己没这么小人之心又无法自证。于是导演撂厥子,而助理被尕怂留下照顾自己,度过了一段无法言喻的生活。(导演也太会讲故事了!)后尕怂有所经历后,也觉得一个人巡演太没劲,又邀请导演一起走……
·最后一天是过黄河的一天,然后就回到家了。 ·导演连续三年春节都是在尕怂家过的(其实没拍到啥猛料觉得有点亏……不过也没办法lol)
·尕怂参加上海电影节,百感交集的一天。 起初很开心,想走红毯。前一天又怂了,不太敢去。放映完后觉得拍出来还是很好。
·人和人之间,关系很难界定。纪录片可能是对实际的感情和状态做回应,而不是标签化(这些关系)。比如并不是因为彼此是情侣关系才展现关爱。
·哇,尕怂现在在大理,有个小酒吧快开张了,最近广州音像出版社首次正式发行了尕怂的专辑,有了个3岁儿子。
·结尾的拍摄 感性 最有趣的工作之一(和开头相似) 这次的结尾是台湾一个剪辑师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