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读后感精选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是一本由司马辽太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4.00,页数:6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美浓国到手了,但花费的时间太长了,当上京都的将军,这辈子是做梦了吧…那时候斋藤道三已经五十岁了,英雄迟暮…文字简洁精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真实,没有假大空的仁义忠诚粉饰,没有包裹着虚伪的面具,赤裸裸的欲望,赤裸裸的抱负…
●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接触到的斋藤道三的第一个影视形象是在《信长协奏曲》里,所以,现在一看到司马在书中夸赞道三容貌的文字,都有深深违和感,因为脑中浮现出的都是西田敏行大叔的脸……
●《木下闇》这一节是否缺了一半,别的每节都是十页,只有这节仅五页,情节也缺了过渡
●就跟听日本历史评书一样,挺有意思。 看完了。剩下的两本看不动了。缓缓再看。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对于日本战国时代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卖油郎出身的一代枭雄“蝮蛇”斋藤道三,还是一介农夫出身最终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阁的丰臣秀吉,战国时代的风云儿层出不穷,真可谓是“庶民的胜利”!下克上看似僭越,实质就是新兴的武士阶层,在商人、豪族、农民共同辅佐下,挑战旧有的贵族政治的权威。虽然天皇、公家、幕府没落已如昨日黄花,但是这些出身苦大仇深的新兴武士阶层还得借助、借势、借力于他们,正如德川幕府后期的长州藩、萨摩藩志士,固然已经接受了西方先进的自由思想民主观念,但脑子里仍丢不下尊皇攘夷的念头。乃至于二战之后日本已然沦为战败国,昭和天皇对侵略战争又无法推脱的责任,但是为了维护万世一统的天皇制,美国最终没有废黜昭和天皇。今天回过头追本溯源,其实也是有其历史脉络的。
●为万阿伤感。
●『庄九郎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清楚要明媒正娶反而更难。公卿最高级别的五摄家公主在这种乱世中或许还愿意下嫁地方豪族的宗家,以内亲王的身份哪怕嫁给有实力的大名当正房都不太可能。(偏房可能性更大)』为什么啊?
●辽太郎笔下的庄九郎是充满魅力的传奇。所以辽太郎是不是不大靠谱啊,hhhh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读后感(一):参与自己的人生使其完整并富有故事
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那都是说给孩子听得
我们的一个想法
会变得多么完整
重情义
重承诺
这就是斋藤道三
从一介乞丐
到达美浓国主
他在每一个转折点
都能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在情商与智慧勇气之间
辗转游走
为一个对自己的承诺
完整的富足的活在自己的人生中
我们的人生以我为中心
我们参与并使其完整有故事
这样才不枉此生
还是那句话
为自己而活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读后感(二):斋藤道三
庄九郎的故事算是比较少见的,凭我对日本战国游戏以历史的了解,也只记得他是卖油郎出身,还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盗取了美浓的。
很不错的历史故事,虽然我现在总有点看不下去日本人自己写的历史。司马辽太郎这个国盗系列,我在图书馆看到的时候是第一时间就拿在手上借了回来,不过放了一段时间都没有看,就因为有点看不下去。后静下心来,加快读速,让我感觉还蛮不错的。
庄九郎用了无数个名字,先是和尚,然后盗取了京都一富商遗孀的家财,将女老板阿万归已所用,再通过这些财产进了美浓做官,讨好小公子,再帮小公子夺位。接着用美人计让小公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跟着反间计,想要消灭反对自己的家中势力,可惜引烧身,没法只能以退为进,再次出家,在信秀对美浓的出击时,让他得以回美浓。最后还是以下犯上,将小公子赶下台,成美浓之主,进稻叶山城,并且数次与信秀的战争中,都得以胜。
比较讨厌书中男女床事之类的情节,也可能比较讨厌女性角色的情节,感觉没什么意思。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读后感(三):庄九郎篇
庄九郎的故事算是比较少见的,凭我对日本战国游戏以历史的了解,也只记得他是卖油郎出身,以下克上,有孔明之称的竹中半生卫出身于美浓,至于他是怎么盗取了美浓的,还真不是特别清楚。
很不错的历史故事,虽然我现在总有点看不下去日本人自己写的历史。司马辽太郎这个国盗系列,我在图书馆看到的时候是第一时间就拿在手上借了回来,不过放了一段时间都没有看,就因为有点看不下去。后静下心来,加快读速,让我感觉还蛮不错的。
庄九郎用了无数个名字,先是和尚,然后“盗取”(盗心的盗)了京都一富商遗孀的家财,将女老板阿万归已所用,再通过这些财产进入美浓做官,讨好小公子,再帮小公子夺位。接着用美人计让小公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跟着反间计,想要消灭反对自己的家中势力,可惜引烧身,没法只能以退为进,再次出家,在信秀对美浓的出击时,让他得以回美浓。最后还是以下犯上,将小公子赶下台,成美浓之主,筑稻叶山城,并且数次与信秀的战争中,都得以胜。
比较讨厌书中男女床事之类的情节,也可能比较讨厌女性角色的情节,感觉没什么意思。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读后感(四):乱世枭雄的盗国之路
我一直对日本战国史有一种莫名的兴趣,却苦于其内容的繁杂以及没有合适的读物所以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司马辽太郎先生的这部小说是我正儿八经接触到的第一本与日本战国史有关的书籍,书上的内容再结合各式的百科,令我收获不少。这本书是演义性质的,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虚虚实实的内容,不过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这本书倒是非常适合我,毕竟小说比枯燥的历史要有趣的多
本书可以说是斋藤道三传奇的发家史,在司马辽太郎的笔下,斋藤道三是一个野心勃勃、心思缜密、工于心计、善于隐忍、洞悉人心的“天下第一大恶人”,但同时也是个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矛盾综合体:他体恤下属和百姓,对深爱的夫人言出必行,对人才求贤若渴,朝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奋斗……似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理有据,无可指摘,所以迟暮之年那个欲夺天下而不得的道三甚至让人心生怜悯 下克上的故事在战国并不少见,斋藤道三把它诠释到了极致并发扬光大,成为了战国时代的一个标签,他让世人明白,乱世之中,该如何不择手段的活着 小说围绕着他数次改名的经历展开,作者也多次提及他的改名历程,可以说,道三的改名史便构成了全书的一个线索 不知究竟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司马先生的文风本就如此,小说以短句居多,所以进入状态很快,阅读快感有保障,有种追电视剧的感觉,和一众慢节奏的日式作家都不太一样,而作者自言自语式的注解,又仿佛弹幕吐槽一般有趣 缺点是司马先生并不太擅长战争等大场面的描写,语言不够宏大,不过这也可能是由于日本战国本来就属于“村长打架”而已吧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读后感(五):日本的武侠:战国小说
一直到读完全书,我一直觉得国盗物语是个完整的可以独立的故事,虽然在封面上发现了上编两个字。但故事的完整性,节点的设置以及人物的刻画已经达到圆环,即使没有后续也不会影响它的高度,虽然有后续更好,就像看动漫喜欢番外,看电影喜欢幕后一样。这本书也确实正儿八经的好几本,虽然还没开始看,但从上册的功力可以推测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如果说中国有独特的武侠小说,那日本的战国小说绝对就是日本的武侠小说。战国是日本的江湖。从各国纷争到德川家康完成蛋糕,战国期间延续数百年,期间日本各处大名将军林立,一座山便有可能产生一个小国。中央幕府形同虚设,是各国鄙视、利用或者向往的地方。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利用、背叛的事情时有发生,各国内部的关系也处于极端混乱的情形。游走于各国之间的武士渐渐成为浪人或者自有组织,商人则在艰难地寻求诸地区之间的特许经营权。寺庙依然拥有实权,甚至是大名的高级智囊团、财务室和军备储备,因为寺庙自古以来便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地主,它们拥有独步天下的势力,且大型寺庙的当家往往都是该地将军的兄弟。而这个时候寺庙的文化也尤其兴盛:丰成秀吉时代改革茶道的千利休、支持逃婚的寺庙庇护等等都在这个时候蓬勃兴起,而织田信长和石山本愿寺的艰难战争则彻底打击了寺庙僧侣的力量,将其收复至政权之下。
战国时期枭雄、群豪林立,新锐展露头脚,这是个最适合编写奇异故事的时代,有太多开天辟地的故事和模糊不清的细节。将故事定位在不同时代的武侠小说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明清多政治性题材;战国多隐士;唐宋多佳人;日本的战国小说,就我所见,只有一种风格:三国演义+万历十五年的风格。
撰写这一时期故事的小说以某一段史实为框架,时间地点过程结尾都不会违背基本事实,且和武侠小说不同,这些史实不只是背景更是情节,故事的推动几乎每一步都简历在史实之上,而非包含着大义观念的外壳。连接史实的便是想象,织田信长和妻子之间如何斗智斗勇,松波庄九郎如何拿下万阿,这些都凭借着作者的想象而编织出的一个绮丽诡谲的世界。
战国小说同时是功能性的。故事的走向和设定充满实用主义,对于磅礴的战争、武士比武、说客游说,若非必要,必定不会像武侠小说一样毛发毕现地描述出来,甚至可以就此发展出一套体系。战国小说荡气回肠的气魄一方面来自时代,一方面来自紧凑的节奏。环环相扣是战国小说的特点,我之所以认为《宫本武藏》不是完全的战国小说也在于此书的节奏不对,作者殚精竭虑在武士框架中说明武士精神,努力使其成为《悉达多》一样的容量,这不太符合战国小说快速的节奏,最后的样貌便是有脱节感。
战国小说快速的节奏恰好体现了小说的价值追求:成功。失败的人生是不值得书写的,这是战国小说给我的深层感受,为了这个目标作者甚至会美化不道德的行为和凶残的历史。所以,为什么将武侠小说和战国小说类比,因为二者本质上都是历史的演绎,缺乏对历史的反思。
但是,作为平头老百姓,这已经很够用了,干什么都好,爽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