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拉格斐传》读后感精选
《卡尔·拉格斐传》是一本由(法)洛朗·阿朗·卡龙 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尚界的凯撒大帝,每次看时装周,都能晃到这个老爷爷的身影,一直很神秘,终于,读到了他的传记。
●不愧是一代时尚传奇,从小就与平庸对抗;作者是纪录片导演兼记者,文笔极其优美,当做纯文学也值得一看。
●虽然不能是他完全是的传记,但是一生抵抗平庸,人生本身就是艺术。
●对“时尚”感兴趣或者对“老佛爷”本人感兴趣的同学应该会喜欢这本书。装帧很棒,书籍能180度平摊,有大量卡尔·拉格斐的图片,文字排版看起来也很舒服。作者洛朗·阿朗-卡龙采访了卡尔·拉格斐本人和他身边的37位亲友,搜集了无数文字和影像资料写成,书中引用了大量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谈,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老佛爷”本人。作者文字很有画面感,读起来非常流畅。
●光看封面,就想深入了解老佛爷的传奇一生,香奈儿是他带上了时尚的神坛!
●一本相当“高级”的书,无论是外面的装帧还是内在的文笔。满篇满纸都是我想象不到的奢靡,而在这奢靡之中的卡尔总是保持克制。显赫的家世和天赐的才华,让他注定不平庸,也让他与大多数人的人生并不相通。
●20200328-0329有一半是照片,装帧设计配色亦是和传主很搭的“黑白灰”。不是我喜欢的传记风格,但是看完之后,“老佛爷”终于不仅仅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名字了。【2020博集天卷赠书】
《卡尔·拉格斐传》读后感(一):外冷内热的一场谜
小时候沉迷Karl,还做了一本追星剪贴册,以至于我一直怀疑会找一个比自己大五十岁的人恋爱(误)。我素来喜欢洋溢着艺术气质而又十分缄默的人,大致是受了东方内敛文化的影响吧,总把自己的优秀挂在嘴边吹嘘的人显得也就不那么优秀了。原先喜欢Karl更多是出于对其简约而先锋的风格浓烈的欣赏,读完今年新出的中文版传记后开始感慨——“果然设计风格我喜欢的人,性格也都很棒。”
本书窥见了卡尔的家庭。放任自由派的父亲,虽然早逝,却毕生支持儿子从心生活,放手其去巴黎逐梦;优雅而冷峻的母亲,没少用凛冽的目光苛责孩子,却又将自身的魅力与风骨传递给了他。
本书将卡尔描绘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观察者,一位不争不抢却又永不停歇、永不回头且极度自律的艺术家。当圣罗兰早就大放异彩,追求个人的功成名就时,卡尔安然而自由地定制一件件华服,又不肯在Chloe的设计稿上签署自己的姓名。当模特伊娜与卡尔执掌的香奈儿六年过后终结合约时,卡尔平静地宣布结果,头也不回地迅速前行。当聚会浮夸的音乐与闪光中舞动的肉体不再引起他的兴趣,卡尔便悄然离场,回到公寓阅读或绘画。作者称这两种爱好是“外冷内热”的,非常精准。这也让卡尔的形象呈现出两面化——一个是社交场上言辞犀利稍显浅薄却受人追捧的时尚经典,另一个则是缄默寡言学识渊博的文化先锋,从不曾真实地谈及内心深处对母亲的印象。
就算今天人们再追捧外貌的优势,身材的好处,我仍爱赞美性格魅力和个人气质书写出的一场场不可复制的故事。那些对文学、艺术、哲学,或往大了说,这整个世界的全部精神财富,都充满了愿意去了解它的热情的人身上永远有股子无法被模仿的特质,令人喜爱的特质。
《卡尔·拉格斐传》读后感(二):隐藏者和塑造者
这的确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一个充满魅力的德国人,有别于伊夫.圣洛朗的浪漫主义且神经质的艺术家气息,呈现在卡尔.拉格斐身上是有着普鲁士精神的理性和自制。
如同他自己说的:“我仿佛隔着层玻璃橱窗度过了那些年。我欣赏那些自我毁灭的人,不过我的惜命本能超越一切。我从不抽烟、喝酒,也没嗑过药。”
他远离了巴黎的躁动不安,独爱且专注于两项外冷内热的安静嗜好:阅读和画画。阅读是来自他母亲给他的影响,在巴黎这个时尚圈想有一席之地也是母亲间接影响他的,他的生命有母亲带给他的强大影响。
他有灵感和激情,有对18世纪觥筹交错华丽氛围的迷恋,有对美的事物的强烈追求,同时也不乏深入思考。他的身上,兼具了感性和理性,他几乎成为了如他心目中所追求的完美符号。学识渊博,品味独特,对18世纪的了解有历史学家般专业,他的时尚嗅觉和观察力也是格外敏锐。他对于工作狂热执行力强,对于私人生活守口如瓶,他用墨镜隐藏自己,使自己可以更好的处在观察者的位置。
他对雅克这个拥有完美形象的法国贵族迷恋异常,他以几乎窥视的心态参与了雅克的放纵迷乱的生活,这给他提供了一个颓废堕落放纵的视角,但他从不和雅克发生肉体关系。当80年代以雅克为首的这群沉迷于性,毒品,酒精的堕落人群相互患上艾滋病而死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尔的冷静自制让他再活了将近四十年。
雅克真是活脱脱一个如同王尔德写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主人公的真人版,俊美又堕落,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值得庆幸的是,雅克这个格外注重形象的人,死去的时候依然像个贵族般体面。他甘于堕落,也不惧死亡。这里也不知真假,毕竟此书有一定滤镜光环,但是雅克的外貌和品味,确实很有说服力,他也曾给予过卡尔的形象设计一定指导。
我不能完全相信,卡尔对雅克是纯粹的并且很深的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雅克的存在,是个他人无法取代的位置。他对于卡尔的灵感,以及他个人的品味,另一个不同世界的视角,都有很大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让卡尔支持他的生活,提供雅克需要的一切。如果是纯粹的感情,是不能容忍雅克的放纵和堕落。感情本就很复杂的东西,纯粹的疯狂的爱,也只能如同伊夫对雅克一样,在失去所爱后用毒品和酒精来逃避痛苦。(但是伊夫.圣洛朗自己本身有别于卡尔的是,他对于性爱本身的喜欢,曾经和雅克进行过sm,而卡尔一开始就没做这种尝试)总而言之,卡尔眼睛里能看到除了爱以外的东西,权力,对美的欣赏,利益和价值。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对雅克的感情。
他的谜团来自,他的不愿意透露,和自我塑造的神秘。还有,承袭母亲的干脆利落风格,和强烈的自我边界感。以及,阅读所能给予他的智慧和冷静,让他永远清楚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他隐藏自己,塑造自己,他成了我们眼中充满魅力的谜一样的男人。
《卡尔·拉格斐传》读后感(三):天才的一生,也灿烂,也孤独。
提起“卡尔拉格斐”这个名字,大概无人不知吧?或者即便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也一定知道香奈儿的“老佛爷”。
这个总是身穿黑西装白衬衣、脚踩短靴、扎一把马尾、戴着墨镜和漏指手套的男人,被时尚界奉为永恒的大帝,被世间众人追捧为一代天才,他就像悬挂在夜空中的一颗星,灿烂耀眼着,却也孤独着。
人们见惯了他的风光,将他定义为天才,但《卡尔拉格斐传》却让我们看到,原来,他一切的耀眼与光芒,其实都有迹可循。
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最初基调的奠定,正是如此吧,若不是那样的家庭背景,若没有从小受到来自父母不同方面的熏陶,大概也就没有今天的“时尚大帝”了。
少年卡尔,家境丰沃,尽管身处战乱年代,但他仍能在遥远乡间过着整日与书为伴的安静日子。待在房间里写写画画的他,从未担心过战争,也因受母亲犀利、开明性格的影响,致使他一早便表现出了对比于同龄孩子的与众不同。他不屑于规规矩矩的上课,更不屑于穿上和大家都一样的制服,他的心中,始终有着一簇不一样、且炙热燃烧着的火苗。
于是他逃离了那个遥远的德国乡间,奔向了万花筒般流光溢彩的巴黎。
在巴黎,他的精神和肉体都享受着层出不穷的精彩。他结识新朋友,透过所看到的一切拼命为自己汲取着能量,他甚至邂逅了一个爱人,他们纵情狂欢于一场又一场的派对,他们彻夜不眠地躺着聊天,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更明晰也更坚信自己要走的路。
我想象着他们的疯狂,想象着那个年代下的巴黎,大概就像是伍迪艾伦镜头下的那部《午夜巴黎》吧,满溢着精彩与浪漫,让人痴迷。
帝王之所以称为帝王,必然有其原因。换做一般人,有着优越的家底,又在那样一个极尽享乐的环境里,很难不放纵不堕落吧。可卡尔却始终保持清醒。尽管他常常将满手戴满夸张的戒指去享乐于狂欢派对,但他永远只喝可乐,永远有自己规定的时间,时间一到,无论周身的氛围再怎样热闹激烈,他也会从容的转身离开,而后回到自己家中继续一头扎进书海或设计稿里。
如果说童年的家庭环境奠定了卡尔与众不同的开端,那么往后无数个日子里他坚持不懈的自律、独处、和博览群书,则是他实现一生成就的必要条件。
他不喜欢沉湎过去,认为那样会让当下变得像个二手货,于是他不断向前,不断思考,不断追求变化和挑战,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他设计建筑空间、策划广告、完成艺术摄影大片、成立出版社并开设自己的书店、为电影设计服装、为戏剧布景......他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创意,总能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他亦言辞犀利,精致洒脱;无论血缘亲情,还是朋友爱人,他从不牵强,总是酷酷的精挑细选着自己想要的圈子。没人知道他墨镜下的目光都望向了哪里,或许也没人知道他真实的内心究竟住了哪些人、在想些什么。
他不是天生的天才,可他却活成了天才。时光易逝,型格永存,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和它留给我们的精神指引。
透过时间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德国乡间那个趴在窗前一边写写画画一边发誓定要名扬四海的小小少年;如今,他不仅名扬四海,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并倾尽一生的带领着他的国民奋勇向前。
《卡尔·拉格斐传》读后感(四):节制的美德
我对老佛爷其实没有很了解,印象中他一直很酷,戴着墨镜行走江湖,我甚至不了解他的性取向。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工作室的书房照片在网络上疯传,才知道他拥有许多房产,并建造了很多书房,他收藏了三十万册书。原来他是这样的老佛爷,从小喜欢画画和阅读,妥妥的宝藏男孩。
老佛爷的这本传记很迷人,我被书中描绘的“节制美德”所打动。
老佛爷从小就与众不同。
老佛爷小时候在穿着上就独树一帜,在学校,孩子们要穿统一的制服。他拒绝,穿粗花呢西装外套,系领带,留很长的头发,看起来像一个小小的英国绅士,这让大家都很讨厌他。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来源于母亲伊丽莎白。老佛爷的父亲很温柔,对他很放纵,而母亲很严苛,经常“讽刺”他,且一生都在督促他勇往直前。她支持他的独特,因为这继承于她,她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就像一种发色,它什么都不是,不引起任何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他的传奇提供了土壤。
很多年后,父亲去世,伊丽莎白在父亲办完葬礼的三周之后才通知他。伊丽莎白告诉他:必须前进,为过去哭泣毫无用处。1978年,伊丽莎白于格朗尚城堡去世几天后,老佛爷向亲友们报丧,讣闻简短,措辞不喜不悲,无意小题大做。“我母亲活到83岁去世,身体不错,死因要怪她自己。医生告诉她要走路,她没有做。就是这样。好了就这样吧,散了吧。”我很欣赏这对母子在情绪上的节制。
老佛爷一生都很自律。
人的内心都住着许多小恶魔,老佛爷自己的小恶魔似乎都很乖,他长久以来伏魔有道,那些年狂热的生活没有让他染上半点恶习。他欣赏那些自我毁灭的人,不过他的惜命本能超越一切。他不喝酒,不抽烟,也从不吸毒,不是出于道德的约束,而是惧怕潜在风险,他不想失去控制。成名之后的老佛爷,经常开派对,派对里的年轻人夜夜笙歌,那些人喝很多酒、嗑太多药,后来很多人得了艾滋,纷纷离世,其中也包括老佛爷最重要的人。但是在他都只是旁观,路过。派对上,他也玩得很开心,但是他没有一秒钟失去理智。他睡得很少,五点不到就起床,不停地画画。
老佛爷对外形一丝不苟。
老佛爷曾经在外型上“减负”,他十三个月内减重十三公斤,换下了宽大的日式和服,为了展现纤细是身形,他尝试各种服装搭配,他把自己变成了衣架子。开始戴露指皮手套,这住双手。每天造成,盘桓于自己纯白色的卧室、浴室和更衣室之间,华商数小时装扮自己。乳霜、感性洗发喷雾、低马尾、墨镜、高领白衬衫、收腰西装外套、多枚戒指和胸针、镜子。他会在睡前尽可能仔细梳头,在夜里尽可能穿得整洁、好看,他说,万一自己夜间死去,大家也能看到他体面的样子。
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最近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Midge每天测量自己的腿围,惊人的自律。其实我身边有很多人一直在健身,每天发朋友圈打卡,但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化妆得体、穿着迷人的人,真的很少见。印象中只有日本百货公司化妆品柜台的营业员才会这样日复一日的此标准和精致,她们连说话声音都很好听。其实我很希望有一天,别人都能对我说:“你真的很高能,每次见到你你总是那么热情、温暖,神采奕奕,你每天都打扮得那么好看。(呵呵,可惜还没有)”什么衣服最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妆容和发型最适合自己?我们用什么的精神状态示人? 老佛爷说自己是傀儡,也是傀儡师,他通过这样一套消磨时间的固定意识,日复一日筑起盔甲,锁住内心情绪,打起精神直面残酷的世界。其实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名人明星,但是工作的环境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把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浑身上下充满积极的元素,哪怕买不起香奈儿,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佛爷从来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出生年份,1933还是1938年?媒体干脆取了中间数1935年。他觉得自己是跨越年龄的人,他的年龄只能自己决定,他摆脱了年龄的束缚。希望我们能摆脱的不仅是年龄的束缚,更要像年轻时的老佛爷一样,独自闯荡巴黎,面对未知,无所畏惧。
最后分享一些书里关于老佛爷的小tips:
老佛爷是德国人,后来成为摩纳哥公民。
老佛爷会好几国语言,而他的爸爸会9国语言。
老佛爷在父亲死后一直和母亲伊丽莎白居住,他养了一只猫咪叫舒配特。
老佛爷曾经留过络腮胡。
老佛爷最喜欢喝可口可乐。
老佛爷成名之前曾经去找过占卜师占卜。
老佛爷其实从来没有见过香奈儿本人。
《卡尔·拉格斐传》读后感(五):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一位有迹可寻的天才设计师
“我经历一切,爱过一切,品味一切,而如今的我,是冰冷之星,热情熄灭。”
——波兹
很多人对卡尔∙拉格斐的印象就是,低马尾,黑墨镜,黑白灰三色服装,面无表情,气质高冷。
他出没于无数秀场,但那些衣着光鲜的模特儿往往成为他的背景板。因其在时尚圈常青树一般的存在,也博得了“老佛爷”这个称号。
卡尔的一生留下了很多值得书写的内容,绝大多数都与时尚、与服装、与T台有关,但“有谁能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夜晚、梦幻、疑虑要与谁共享?无人知晓卡尔的私生活,也不会有谁胆敢向他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他在自己周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谜墙,经常与他来往的人都逐渐习惯了这一点。”
这是个谜团,也十分令人好奇。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哪些朋友?什么时候在巴黎声名鹊起?又如何一步一步走到香奈儿艺术总监的位置?到底是幸运多过努力还是才华注定绽放?我差不多是怀着这样的疑问,打开了洛朗∙阿朗-卡龙所写的《卡尔∙拉格斐传》一书。
作者采访过卡尔本人和他身边的37位亲友,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可靠、精彩,读罢就像是看过了一部传记电影。
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天才设计师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天赋,或者说,每一个获得了巨大社会成就的人,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幸运、才华、时机、人脉、自我拓展、旺盛精力等等。
在朋友眼中,卡尔是一个“什么都不忽视,一切都要端着”的男人,同时,他也是“钻研精修每一个细节,形成完整的造型,继而充满自信地招摇过市。永不自我放任。”
1. 从一幅画开始
卡尔出生于一个富庶的德国中产家庭,父亲博学,母亲独特,虽然经历过二战,但并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热爱阅读,充满想象力,非常喜欢画画。
他非常喜欢一幅名叫《无忧宫的圆桌宴会》的名画,“豪华的装潢、造型宏伟的吊灯、摆满金银器的圆桌、窗外的花园景象,尤其是宾客们的翩翩风度,他们的假发和服装。”
小小的他,在跟父母经过一家画廊时,一见倾心。经过多次恳求,父母把这幅画的复刻版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他。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卡尔就迷恋上了大革命之前的欧洲宫廷,对文学、艺术、建筑,以及纸醉金迷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他爱好着它们,也就不断地靠近它们。
不到二十岁时,他离开德国,去往巴黎。那是卡尔的第一次出走,也是他第一次重建自我。
2. 他不是幸运儿
或许因为家境殷实,卡尔在巴黎的生活还算轻松。他整日在街头散步,像个自在闲人。二十一岁时,参加一个时装设计比赛,拿下了“大衣”类别的奖项。饶是如此,他依旧是个有才华的普通人,因为真正的天之骄子另有其人。
他接受了巴尔曼的橄榄枝,从基层做起。而同时获奖的时装界新秀伊夫去了迪奥,正是卡尔梦寐以求的品牌。
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他不是一般人,在心底深处,他知道人不能抗拒命运。卡尔并不爱慕虚荣,嫉妒情绪则难免,不过他回设法排解,换个轨道转移注意力。他已经拥有这种定力。”
而女巫给出的指引是“待到他人运势止息方能开运,一切顺遂”,她还提到了成年上万的“件数”,卡尔明白,时间才是他最好的盟友。
因为,脚踏实地的天才走得更远。
3. 惊人的自控力
但真正让我佩服不已的是他的自控力,穿梭于最不羁、最放纵的场合,却不曾迷失自己。名利场就像照妖镜,总能显露出每个人心底最真实的模样。
曲意逢迎的,虚荣膨胀的,势利无趣的,真才实学的,天真烂漫的,人们在酒精、兴奋、忘我中褪下皮囊,露出原始的骨相。
可是,“卡尔自己的小恶魔似乎都很乖,卡尔长久以来伏魔有道,那些年狂热如斯都未能令他沾染半分恶习。”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仿佛隔着层玻璃橱窗度过了那些年。我欣赏那些自我毁灭的人,不过我的惜命本能超越一切。我从不抽烟、喝酒,也没有磕过药。”
他喜欢观察这些穿着前卫、热衷享受的时髦男女,会从他们的身上得到灵感。
同时,我也了解到他喜欢戴墨镜的原因——“墨镜可以让他暗中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完全不暴露自己。他把墨镜推到额头,就可以阅读报纸、杂志。起伏的黑发和噘起的嘴唇突出了他迷人的魅力。”
既是外在的标志,也是内在的魅力。
如果说这种定力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那关于减肥这件事,可能无数人感同身受。
卡尔也曾胖过,一度胖到不愿看镜子里的自己。
他审视自己,下定决心,“如果你想继续现在的事业,就必须换一个全新的形象。时代变了,你也有必要改变。如果任其发展,你只会变成自己的劣质仿造品。别患得患失了,节食吧。你想穿眼前看到的这些衣服,但就凭你现在这样,这些在你身上只会风度尽失。”
卡尔的食谱非常简单,“早上八点吃早餐,中午一点吃午餐,晚上八点吃晚餐。早晨是两片面包喝半只柚子。晚上是四季豆和带壳水煮蛋,外加几种天然食品补充剂。”再配合一周三次的十五分钟肌肉锻炼。
十三个月内,减重四十三公斤。
至少,在我看来,一个能严格控制住自己体重的人,都值得敬佩,更何况是一个爷爷辈的人。
4. 自我,坚定,不松懈
毫无疑问,卡尔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也是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他服务于多个时装品牌,蔻依、芬迪、香奈儿。
可能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让香奈儿在COCO女士去世多年后,重新焕发出活力,也因此成为香奈儿的艺术总监多年。
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拥有旺盛的创造力。他成日周旋于各个办公室、航班、风格、材料、交谈对象之间,却从不焦虑、慌乱。
他任务很多,日程很满,但总能保证一切顺利推进,没有人能干扰他的工作。
我对他刚刚加入香奈儿后的那段描写很有印象,他竭尽所能的了解香奈儿品牌的过往、风格、传统、精髓,购入画报、阅读内容、剪贴图册,等一切消化理解后再进行创作。他不是毫无根基的创新,而是给经典注入活力。
卡尔不是那种一炮而红的人,反而是那种努力有迹可寻的存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普通。
估计不少人听过他的惊人之语。
比如,走秀的模特太瘦了?
“没有人愿意在t台上看到圆滚滚的女人。说苗条的模特儿丑的,是那些坐在电视机前拿着一包薯片的胖女人。时尚是梦想和幻觉。”
动物因为皮毛惨遭折磨?
“水貂是一种非常凶猛且憎恨人类的野兽。”
是的,他才不管什么政治正确,说到底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母亲、情人、居所、朋友等等内容,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卡尔,也让我了解到,他为什么可以多年稳坐时尚大帝的宝座。
因为,卡尔∙拉格斐是一位天才设计师,而他的名气和声望是由一件件衣服堆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