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之殇
前几天,闲来无事,与王老师聊起了他在城里上初中儿子的考试成绩,王老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说:“儿子这次考试成绩不是很好,总成绩才考了486分,在22中初一级部位列298名。尤其是英语考的不好,只得了74分,让我这个英语教师很没面子,好在其他各科成绩还算可以,都是90分以上。”王老师顿了顿,接着说,“尽管这样,儿子的成绩与我们学校第一名相比,还要高近40分。即使我们学校第一名的成绩,在城里22中也只能位列500名之外。”
话音落地,我不禁浑身打了个激灵,差一点被王老师的话猝然绊倒。
身为乡村教师的我,一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从来就不知道城里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子,从来就不相信城里的学生就有两个脑袋,能飞到天上去。
可是,今天,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我一直坚信的乡村学校也并不比城市学校差到哪里去的坚不可摧的信仰,顷刻间,如肥皂泡般碎了一地。
我们乡村的孩子怎么了,我们乡村的教师怎么了,我们乡村的教育怎么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这貌似公平的的背后,又掩盖了多少城乡孩子的不公平呢?
记得六年前,女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那时,在我们这所乡村中学里,与我女儿大小差不多该上学的孩子,为了能进城读书,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移居城里去了,原来热闹的校园一下子变得冷清下来。学校里的几个要好的同事也纷纷规劝我为了孩子的未来,自己辛苦一些,也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城里学校读书。对此,我大都一笑了之,从未把别人好心的劝告放在心上。因为在我心里,一直固执地认为,我们乡村的学校并不比城市的学校差到哪儿去,我们乡村的孩子并不比城市孩子少个脑袋,我们乡村的教师也个个都是最棒的。一句话,我的女儿在我们乡村学校可以像城市学校的孩子一样,考出好成绩。倔强的八头驴拉不回头的我坚信:在我们农村贫瘠的土地上一样会长出好庄稼。
于是,我眼睁睁地看着学校别的老师为了孩子进城读书,千方百计地出主意、想办法,有条件的走了,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走了,我还暗自发笑:孩子读书,在哪儿不一样?像我,也是农村学校出来的,不一样考上大学吗?“一切为了孩子,”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何苦呢?就在两年前,学校黎老师的儿子该上一年级了,黎老师与我商量进城上学的事,我还不遗余力地奉劝他不要瞎忙活了,就让孩子在我们乡下小学读书好了,省时又省心,经济又实惠,何乐而不为?黎老师却置若罔闻,他就像找了魔似的,一心要送孩子到城市读书。为此,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求爷爷告奶奶,最后还是在“孔方兄”的大力帮助下,愿望才得以实现。
岁月如梭,如今女儿已经是我们乡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上,女儿也如我所愿,没有给我丢人,一直在班级里数一数二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以上。曾几何时,女儿的优异成绩竟成了我引以为豪的资本。我一直努力在向别人证明:我们的孩子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一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来。
然而,自从我知道了王老师儿子的成绩后,我对乡村教育的信仰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蓦然回首,我曾经的自豪与骄傲是多么的渺小、愚蠢、可笑,我分明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只知道天空就那么井口大的一小块,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多么的精彩。女儿成绩固然不错,在班内名列前茅,但在女儿的班内只有23个学生,女儿的名次再好,也只是这23个学生中的一个。不像城里的学校,一个班就有七八十人,有的还多达100多人,并且,同一年级一般都有好几个班,这也就意味着人家的第一名是几百个学生中的一个或是几千个学生中的一个。由此观之,女儿与城市学校学生的差异就是二十分之一与一千分之一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再过两个月,女儿就要从乡村小学毕业了。说实在的,早在几年前,我就信心百倍地为女儿的初中做好的规划:就在我所任教的这所乡村中学。届时,我想亲自担任女儿的班主任,做好女儿学习上的领路人,决不让女儿的学业因为求学在乡村而有半点的懈怠。可是,现在,我却动摇了,甚至开始有丝丝的后悔,后悔自己以前的愚蠢,没有听从同事朋友的规劝,从一年级就送女儿进城读书。如果是那样,女儿的成绩,特别是英语成绩,肯定是要比现在还要好得多,因为在乡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英语课一直被荒废着。城里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等小科一应俱全,更能促进女儿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太迟了。真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啊”!悔之晚矣。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了其他同事的先见之明,明白了他们为人父为人母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我作为一个乡下人的偏执与狭隘。作为一个父亲,没能给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以至于这么多年以后,女儿还必须重复自己当初艰难的乡村求学之路,我感到惭愧不已。
女儿就要上初中了,一个新的选择已经摆在我的面前:是在继续留在乡村还是改弦易辙?这个问题如果是在以前,是毫无悬念的。现在我却有些迟疑了。想让女儿进城读书,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以弥补自己以前犯下的过失。可女儿要想半路进城读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作为家长,为了孩子,我们苦点累点没什么,但近几年来,由于城里初中招生不再考试录取,而是实行划片招生,这样的政策,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把我们乡村孩子一下子挡在了城市学校之外。今年,上级教育部门又明文规定:严格执行城里学校划片招生制度,凡不是本片区的学生,各初中学校一律不准擅自接受,除非持有区教育局局长的批条。也就是说,女儿如果要进城上初中,就要搞到局长的批条,然而,那批条可不是随便批着玩的,我们乡村教师,弄到批条又谈何容易!
看来,女儿的求学之路还要将错就错,继续留在我所在的这所乡村中学了。虽然我们学校的学习环境比不上城市中学,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女儿努力学习,拼搏进取,三年之后,我想女儿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一中的。
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石。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都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生于乡村的孩子本来就先天不足,营养不良,良好的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最有力的杠杆。如果,他们手中的这个杠杆断了,也许,他们穷其一生,也没有翻身的希望了。如果,我们人为设置障碍,故意让乡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头来,也许,跑得前面的城市孩子也要跟着遭殃。这是早已被历史千百次证明了的结论。
但愿,我们的社会不要让乡村孩子流血流汗再流泪了。因为,我们的未来不能承受乡村教育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