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摘抄

2020-05-08 23:2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摘抄

  《数字出版长尾理论》是一本由陈颖青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精选点评

  ●语言表达巧妙例子有写古旧

  ●很多想法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有些观点实时效性太强,现在来就感觉有点过时了……

  ●颇有启发

  ●专门看了一眼责编是谁,最后这个图缺的真的是很厉害了。内容还行,对我写论文有点帮助。长尾理论就涉及了几面纸也没有很展开,缺的图就是这部分的,有点影响阅读

  ●可以看作是《老猫学出版》的续,关于数字出版的思考结集。内容虽然有点过时,但其中的观点依然很有洞见

  ●对于长尾理论的讨论只在全书的最后四页,印证了“内容是王”,这书名有点标题党…而且在这关键的结尾少印了两图表估计编辑吃了…

  ●内容有点旧,不过很值得一读

  ●尽管不是出版业从业者,但是作者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们还是能从文字中读出现在出版业面临的困境。作者通过在行业内的多年观察,在书中分析了出版业在数字时代冲击下的无奈同时也给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业的出路,出版业者、书之人都可以看下。不过书名中的“长尾理论”,也就只在书的最后一小节用几页纸提到了,而且并没有跟出版业联系起来,这点有些失望。另外,书中缺了两张图。

  ●比较简短,不及老猫学出版的全面详细,有作者的洞见,因是几年前的作品,在时效性上也有所短。

  ●观点不错 但好像有点陈旧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一):给了编辑出版从业者新的自

  今日阅读了陈颖青先生的《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感受到了电子书纸质书之间强烈的撕扯和博弈。不论数字时代的来临是否会带来纸质书籍的消亡,我们都要随时做好准备。全面的转型适应数字化带来的变化都是作为新时代的编辑不被这个夕阳产业淘汰必备技能。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书在信息量和快速检索的优势下给我们带来的时间效率和快速跟新的时讯。但是也有一点是我们不可以否认的,那就是电子书拥有纸质书所没有的优点,同时纸质书也拥有许多电子书不可比拟的优势。屏幕给人的阅读享受终究是快速,便捷的,但是倘若长篇大论的用几十万字解读一个问题必定是不会被读者接受的。而书本就不一样,书籍给人逻辑,让人冷静,我们会沉浸在纸张感官放松去思考与阅读,并且深度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是手持阅读器不能带来的东西,这就是冷阅读的力量。对于我这种对书本带来的享受不能弃置的人对未来纸质书的走向依旧抱有积极态度,所以电子书是否会替代纸质书依旧是现在的我们所不得而知的。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二):这个两分,给编辑

  绝对是近几年看到过的,编辑工作做得最水的一本书。

  内容暂且不论(作者陈颖青的《老猫学出版》在中国出版界无人不知啊),只说出版方实在不敬业到令人火大。

  1.行距开阔得简直可以养鲸鱼,加上版上部毫无意义的空白,为了凑篇幅可以说是非常不择手段了;

  2.书中各种单字成行、背题这类最基本的版面问题,责编和美编都不懂?

  3.人原文有些属于导语或者根本不是正文的内容,在对字体字号的轻重处理和体现上完全不与正文区别,看得人一头雾水,是拿txt排的版还是直接从txt里复制粘贴过来的?

  4.重影什么的印刷问题就不多说了,内容结构层级的处理能不能别太业余,这可是一本讲出版行业专业问题的书啊,不知老猫本人看见这个简体版作何感想。

  其实内容很值得一读,而且这个书的营销也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毕竟《老猫学出版》名声在外,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还不错的选题被出版社做成了一坨像是编辑要急着回家过年所以临时随便凑出来骗读者钱的shit……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三):没有人要看书了,我去卖保险好了

  一本非常易读的小书,打开后才发现不过是几篇博客内容的整理集结而成的书,整体而言比较偏向行业或产业观察。台湾人的学术类著作(虽然这本也不能算纯学术)比较偏向国外(主要是欧美的一些学者),理论性不是那么强,比较轻松好读的样子。

  不是严谨学术语言的好处是很多地方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不容易困囿读者的思维,脑洞可以开得比较大,也可以很轻松地提出质疑,倒也算是有助于读者发挥发散性思维。会想要思考相较于顾虑电子书对纸质书的替代作用,不如顾虑未来读者是否还具有真正对阅读需求?会思考其实阅读的确存在时间问题,如此而言电子阅读器的存量问题其实不值一提。作者还有一个有趣的情报狂与美食家理论,形象的比喻也算是有趣的。

  智慧的光芒主要体现在前面的三个章节中,第四五章感觉内容就比较一般了,特别是第五章,作者试图想从电视、报纸等其他媒介的发展借鉴到出版行业经验,但可惜归纳性略显不足。再就是虽然图书勉强值得一翻,但其实跟书名的长尾理论关系并不大,只是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稍微谈论了一下,结论也不突出。

  图书封面的出版从业人员日常丧还挺有意思的。

  #没有人要看书了,我去卖保险好了。#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四):盘古开天辟地前2.0

  首先要感谢陈先生,在出版业出现巨变的时候及时出了这样一本书。对于我这个刚刚入行就面对行业滑坡的迷茫小白丁儿来说,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一定的知识补充,更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安慰。

  没错,我觉得心理上的帮助大于也重要于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可以在长期的工作中慢慢积累,但是如果对这个行业失去了信心,所谓的“长期工作”也许也就不存在了。

  我仅仅入行五个月,但几乎每天都听到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冲击的负面消息。大家都在感叹传统出版业市场的萎缩,纸质图书销量的滑坡,阅读习惯的流逝。更有危言称,当新一代从小就习惯阅读电子书时,他们将对纸质图书完全无留恋,到那时纸质书籍将大规模灭绝,只能成为“礼品”或“收藏品”。事实上,现在台湾许多优秀的小学已经开启了全数字化阅读模式。小学生仅需拎着一个电子终端去上学,所有教材都在一个电子小平板儿里,孩子们扔掉了大沉书包戴上了大厚眼镜儿。透过镜片儿看到的是学校老师和家长骄傲的眼神儿,同其他还要负重上学的孩子们羡慕嫉妒恨的表情。在他们为自己能够享受如此发达的电子技术而洋洋得意时,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阅读”已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有“冷”、“热”之分,使受众心智精神集中程度越高的媒体就越“冷”,那么纸质书绝对算是“万年寒冰级”的“冷媒体”。 你自己想想看,当你在读书时,尤其是那些内容深奥的书时,你肯定没有一边听音乐一边跳着舞一边读那本书,而是好像石化了一样,死死坐在那里,狠狠盯着书页,深深皱着眉头。这就是“冷媒体”为你量身定制独家奉送个人思考时光,千百年来多少人就是在这种时光中一拍脑门子,继而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发明家……

  但是现在的人都不抗冻啊,所以一窝蜂的抱住了“热媒体”的大腿,玩手机戳ipad,下载几个文艺APP,然后就在朋友圈儿玩命炫耀自己如何享受“轻松的阅读时光”。没错,从电子终端上获取信息也是读的一种,我更倾向于称其为“点读”。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无法在电子终端上长期大量阅读鸿篇巨著。电子终端的电量可能不允许你看那么久,即使电量够,你那一双原装的眼珠子也受不了。

  现下的读者越来越不好取悦,这是出版界达成的一个共识。读者们越来越挑剔了,不是嫌书里没有插图,就是嫌封面做的不好看,不是怪作者废话太多,就是怪内容不够抓人,还有就是觉得定价贵,书太沉,书太大……反正出版社横竖不能让读者满意,读者也无法老老实实地读完一本书。业界许多前辈都感慨当今的社会文风浮躁,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创作、思考和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出版界经典难现,而所谓的畅销书都只是走马灯般的昙花一现。

  归根究底,大家都觉得这是数字技术的冲击造成的。出版界的人开始分成三派:旧派、新派和中间派。而这三派的成员能够忠心坚守阵地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嘴里喊着,眼里看着,心里乱着,时刻准备着转战他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入行的我觉得特别的不安定、不踏实和不明白。大佬们都各执一词,我一个小白丁儿听谁的?有人说纸质图书肯定会死,有人说做电子书那是血本无归,有人说双管齐下才是良策。

  的确,太绝对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和接受,走中庸的路线才是稳妥的。但是纵观图书市场和出版界,做电子书的人应该都还没有回本吧。就像陈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的:Amazon从未单独公布过Kindle的销售量,如果买的好的话,肯定会发布消息的吧。看来哪条路都不明朗,该怎么走呢?大家迷茫了,因为整个业界好像回到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前那一片混沌的景象。前景几乎无法预测,就过去的经验看,很少人洞悉了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见招拆招的。现在所谓的徘徊、犹豫、抉择和准备只是为了让未来的风险系数降低一些,陈先生的这本书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陈先生从业二十多年,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此次,他以一个极其谦和的导师的形象为大家详细说明了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后,整个出版界和图书市场所受到的冲击。虽然前方的道路还并不明朗,但大家都“挥钱如土”的让自己不挂掉。陈先生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不用惊慌,其实内容仍旧是王道,变的不过是“读”的形式、地点和阅读的目的、心理。只要你能把握读者的心理、阅读的目的,巧妙地设计阅读的形式,合理安排书本的内容,你还是可以赢得读者的青睐的。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陈先生是资深专家,以其多年经验他自然可以静观其变,但对于刚刚入行的小白丁儿,未来正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前般那么混沌,只不过此次的烟雾弹都是由电子和数字技术组成的。但是就现在的情形看来我们也只能抓着陈先生的书,忐忑的静观其变。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读后感(五):门外汉借一线从业者观察“变局-原来行业生态-未来行业生态”

  排版更精良的版本见槽点君的简书:

  http://www.jianshu.com/p/d54a87fed032

  以下为槽点君从简书扣过来的一小部分:

  ————————————————————

  ART I 综合评价

  优点

  一线从业者出的书,比体制内观察者更接地气更细致一些。

  不足

  博客集结的内容,难免感到散乱

  写于2008年,大陆引进于2013年,被槽点君2016年才看到。感到时代局限性。

  花了比较多的篇幅描写台湾市场。地域局限性。

  ART II 文摘

  整本书槽点君能吸收的内容打乱重排为三部分:

  总括:出版行业变局

  原来行业形态,原来工作形态

  新兴行业形态,新兴工作形态

  ==============================

  下面把书的内容摘到这三个标题下。

  ==============================

  一、总括:出版行业变局

  1.1 失落的传统出版

  1.1.1 台湾曾经有一千家活跃的中小型出版社,他们专精于推动更可靠的内容转变成书,他们擅长规划主题,寻找专家,拼命催稿,最后完成有组织、够深度、比一般网页更可信赖的内容印在书上。现在他们面对的数字未来,是一个业外大厂大军压境,数字平台产业链倾轧,而自己空有一身推动内容的本事,却眼睁睁看着数字机会点滴流失的局面。

  1.1.2 (工具性、资讯型、情报型内容)这类内容最有威力的数字面貌,是变身为一种服务(如旅游行程网站),一种工具(如线上生字直接查询工具),或者一种资料库供人检索(如维基百科)。不幸的是这种“变身”所需的技术,我们完全不熟。

  1.1.3 我们拥有产生这些扎实内容的能力,但我们没能力让这些内容适应数字时代,在网上存货。结果我们将眼睁睁看着有技术能力的数字经营者,用拼装的、或者网友贡献的内容,不断蚕食过去原本由纸质书业者所供应的市场。

  1.1.4 所有媒体公司最后都会变成科技公司。。。如果我们无法克服数字转型的技术障碍,将有一般的出版业者会在这一波典范转移中被迫出局。

  1.2 回归用户需求

  1.2.1 出版者今天的情况,跟十九世纪的马车制造商一样,必须追问自己究竟从事的是马车制造业,还是交通工具业。当汽油引擎开始安装在车架上的时候,马车业者得问自己,我到底是从事“马车制造业”,还是“个人交通工具制造业”。

  1.2.2 如果做字典,你不该定义自己是字典出版者,而应该定义自己是满足读者“查生字”需求的行业。如果做地图,你不该定义自己是地图出版者, 而应该定义自己是协助读者抵达目的地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进入的市场包括行车导航、GPS定位、旅游行动指南等,你不进入这个市场,哪些高科技业者很快就回来淘汰你。

  1.2.3 出版业不再是笼统混一的出版业。在高科技的冲击下,出版业拆散碎成千千万万个市场。这看起来像是个坏消息,可是这千千万万个市场,却正是出版业这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唯一的苛求是,你必须准确地定义它,找到真正的读者需求,克服科技的鸿沟,推出真正有效率的服务。

  1.2.4 我们不用再问它是不是一本书,会不会被盗版,怎么定价,销售平台给我几成拆账;我们要问的是:读者为什么需要这个内容?最有效率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形式会是什么?

  ————————————————————————————————

  二、原来行业形态,原来工作形态

  2.1 过去出版产业由几个上中下游的角色串接而成。包括从最源头的作者、商品化的出版者、负责代工的印刷商、担任物流与发行的经销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零售商以及最后贡献产业资金的买书读者。

  2.1.1 第一个消失的是印刷商

  2.1.2 第二个遭遇麻烦的是出版社(大意:现在大部分出版社只持有五年有效期的出版合约权,一旦时限过了,出版权回归作者,图书不能继续贩卖;电子书销售平台拿到电子版本,时限过了会直接跟作者续约,并且给非常高的、出版社因成本而负担不起的作者抽成)

  2.2 出版社自保策略:做单独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案子(智力密集/资本密集)

  ————————————————————————————————

  三、新兴行业形态,新兴工作形态

  3.1 产业变化

  3.1.1 “作者大爆发”:新科技大幅降低了出版门槛

  3.1.2 “传统出版社边缘化”:销售平台开始兼任出版、制作、经销、零售的混合角色

  3.1.3 数字时代原生的数字出版没有复制门槛

  纸质书产业靠着复制门槛而维系,数字书产业如果还是想靠“复制门槛”来做生意,一方面这是逆势而为,翻潮流的行为;二方面是这回事人为制造的门槛,禁不起技术挑衅,也很容易被新的、建立在数字环境的竞争模式打败。数字时代的出版业,应该建立在自由复制文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限制复制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利用数字环境低成本复制力的商业模式,才算是原生在数字时代的产业,才会在数字时代具备最大的竞争力。通过自由复制把陌生读者转变为忠实读者,透过恒定付费比例把重视读者转为实际应收。这将是出版的新形态。如何提升付费比例。。。提升付费比例最好的方法是动之以情(作者付出那么多,你应该给予回报,而不是诉之以法,用起诉威胁)

  3.2 角色崛起

  3.2.1 “作家经纪人”

  作家的专长是内容,过去要把一份内容变成书,光在技术上就需要找到排版人员排版,了解一本书稿如何可以处理得适合印刷,找校对,找封面设计,申请ISBN,跟印刷厂讲价钱,确保印刷过程可靠准时。而编辑经手处理的事情还远远超过这些,他们经常在书稿上位出现就成为作者讨论的对象,甚至那本书的起因,可能就是来自编辑的提议。给作者提供读者观点的建议,对内容、结构、方向的讨论……所有这些事,未来即使出版社不做了,仍需要有人做。最大的可能会是一个作家经纪之类的公司,负责打点所有“旗下”作家的大大小小事物。以美国的例子来说,起先经纪人就是帮作家卖稿子,他们不像作者有文人的面子问题,可以跟出版社讨价还价,可是随着时间过去,越来越多经纪人开始扮演读稿人,挖掘新作者的角色,甚至涉入越来越深,从写稿阶段就开始给意见。作家经纪人很可能最后变成独立的产业环节,或者出版社被迫转型的主要业务。未来随着“作者大爆发”的结果,出书门槛消失,出书速度加快,书种变成十倍量,任何针对单一书的行销,都会变得空前困难。只有全方位经营作者品牌的公司才可能在行销上占据优势。作家的品牌经理甚至也会出现。

  3.2.2 “独立选书人”、WEB2.0选书

  出版社在电子书时代的价值,无法靠营造“有品质的出版社”形象就能存货。出版社品牌在虚拟时代,无法胜过作者品牌,这是难以翻转的事情。出版社不会因为拥有微薄的过滤甄别好书的价值,而继续成为行业的主导者。新时代的卖书产业将由供货战(有库存加二十四小时到货)转成资讯战(哪些是好书,哪些值得买)。这是有趣的差别。供货战需要庞大的资本和营运管理,而资讯战呢,基本上只要有个人的脑力就可以开张了。这是为什么即使在纸质书时代筛选、推荐已经是卖书的第一关,筛选功能任然无法成为可以独立的事业——因为“供货战”部门掐着营业收入的关口。只有WEB2.0时代每个读者个别贡献所致,每个人共同分享群体的智慧,一个串联每个个别网友的阅读意见的汇整平台,才有机会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省掉纸张部门以后,未来的卖书生意一边是大型的云端平台,另一端却会使一个个独特品味的选书人,最阳春的选书人甚至可以只靠着邮政划拨账号和电子邮件寄档案就可以开始独立卖书的事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