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化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绿化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11 23:4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化树》经典读后感有感

  《绿化树》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绿化树》精选点评

  ●老魏推荐文革时期的书,如今也不是那么痴迷文革了。

  ●第一次被文学作品中的热情打动… 赤诚仰,赤诚的求知,赤诚的反思…一切纯洁的像个孩子! 大都去读他吧,在这个贫瘠时代

  ●摘抄本访星阁17。

  ●贤亮

  ●我的是一个很老的版本了,写的很好啊我觉得,苦中作乐。那个时代谁都不想再经历,作孽啊。

  ●意外地好看惊喜

  ●明白了一些事情

  ●比夹边沟好过

  ●

  ●饿 饱 思 欲 贪 醒 悟 了

  《绿化树》读后感(一):无法理资本论

  一些景色描写人物故事介绍都看着不错

  主人公章永璘的一些内思想活动描写,看不懂,有些还穿插着引用,特别是为啥还有马克思资本论,看不明

  第88页(二十六) 描写他幻想着他死了,没看懂,体会不到~

  美好生活即将开始,却出现了大转折,结局不好

  营业部主任,怎么有这种见不得别人好过的人呢!

  《绿化树》读后感(二):马缨花——生命中的绿化树

  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我们所看到的却并非无法挥发的幽怨与哀叹,更多的是“我”在艰难困苦之中的希望与豁达,虽然其中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带有颂扬的意味,但更多地则是源于那些最普通劳动人民对他的影响

  无论是海喜喜,还是谢队长,他们在具有自身特性同时毫无例外地带中国农民天性上的淳朴善良勤劳能干,也有着一丝农民特有的狡黠。他们用歌声发泄中心中的情感,却又积极乐观承受苦难,他们的包容同情、帮助,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如果说是他们让“我”在苦难中站起来的话,那么马缨花就是那个使“我”挺起胸的人。

  马缨花给予读者最深的感觉就是神秘,她不知从何处而来,又不知道到何处而去,虽说最后走的稍显仓促,却终究是“我”负了她。她出现在“我”生命中最为悲惨时刻,“我”用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食欲,却又在无人的深夜谴责自己的罪行,为自己的良知悲哀。她的出现与帮助,使得我终于能够吃的饱饭,甚至开始有精力阅读《资本论》,更加深刻追求超越自己"。”我“继而觉得自已与她的文化差异是无法弥补的,欲要离她而去。直到海喜喜为陈全”我们“而慷慨离开,谢队长亦让”我“娶她,我终于下定决心娶她时,无奈世事变迁身不由己,那”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的诺言也无从兑现,只剩下作者在多年后的故地重游物是人非

  我宁愿相信马缨花的的确确只是作者的一场梦而已,这样人间便能少去一场纠葛,少去一些悲伤。这或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只是希望那个活泼质朴、狡黠单纯又充满幻想的女子,能够在她的世界中,尽善尽美。

  《绿化树》读后感(三):《绿化树》中的人性美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算是我的性启蒙读物,小的时候在爸爸的大书箱里淘书,多是《海里两万里》《一千零一夜》这样冒险或童话的故事书,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本名字诱惑的书,感觉一定会有少儿不宜的故事。翻开一看果不其然,将黄久香的胸脯比喻为会跳的大白兔,让懵懂少年看来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小时候自然看不懂书中的隐喻之意,男主角在政治压力下劳改与性无能,幻想与马克思的对话等,对我来说太遥远了,还是对巫山云雨的描述更有感官刺激。

  再次听到张贤亮的名字,却是2014年的作者去世,有种莫名的感慨,当年的少年已步入中年,回想起作品时,诱人片段的色彩减淡,主角的那种苦楚反而更加清晰。不久后买了本《绿化树》,算是对作者的纪念。书中有三个中篇故事,《绿化树》写的最棒,联想到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对“反右”时期的大西北有了种复杂的感受。《绿化树》中的描写充满了人情味道,感觉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另一个美好版本。特别是对女主角马缨花的细致描写,体现出困难之际的人性光辉,她因为长得好看而被人泼脏水,却无所顾忌地支持主角,仅仅是因为喜欢男人读书的认真样子,或者说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让处在社会低端的女性,体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与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历史大脉络相比,小小细节中的人性之美更吸引人。结尾的两人失散更是充满伤感,创造一份美好,然后无情地毁掉,这也是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提倡农业改革的《龙种》《河的子孙》略显单薄,男主角龙种、老魏的形象过于高大,却少有层次感。这或许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对劳改的经历描述最是贴切,而改革就比较难写了,不过作品的社会意义强于文学价值,这也算是难能可贵。

  看完《河的子孙》已是凌晨一点,很难想象作者经历的“反右”“文革”是怎样的年代,也很难相信西北的劳改农场上人们是如何生存。只是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非常美好,美食、美景轻易地就可以获得,只是有些不太在意了。

  《绿化树》读后感(四):有力量的文字来源于血淋淋的生活

  有力量的文字来源于血淋淋的生活

  一定是情绪及经历积累到足够的厚度及密度,这种东西才会集结好的故事与人物。张贤亮的《绿化树》读完,至少这几天一直是在悲伤但开阔的情绪中。

  一、 阅读顺序及与预先的反差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

  在绿化树之前读过《我的菩提树》,当时那个在命运中使劲挣扎的年轻人及艰苦的生活就让人震撼。看了《绿化树》以为是苦难的结束,慢慢看到后来发现是受苦前传,绿化树中任何一点温馨的场面都会让人觉得是补偿和接近幸福了;结尾的忽然转折发现黑暗刚刚开始,那一点点亮光衬托出的命运更加悲凉。

  简单的计算才发现,那个25岁的青年人未来还有20年的牢狱生活。在大的洪流中,人类的行动和感情无能为力再加上希望这种催化剂悲剧的色彩就更浓了。

  二、 掌握的知识决定看问题的深度

  掌握的知识可以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看看不同概念下的等价交换,再去拿手表换个萝卜,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会不一样。看着资本论再接受着文革的这些,就会有命运、趋势这些的想法。

  反思到自己,看着别人的人生会帮助跳出自己生活,知道当前发生的这些属于生活的哪个阶段。大局观及智慧是经历和看问题的高度决定的。

  三、 人性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样取决于本身受过什么样的对待,自保之外多余的害人都是一种恶的行为。被善良对待过的人他自己很难有这种害人的想法,每一个无端做恶的人都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可怜人。

  人在危及自己生命面前保全自己是很正常的想法,伟大更超脱的人会选择奉献及牺牲。剩下的是普通人这点是合乎情理的。谈不上自私算是基本的情感。

  为了让某人不舒服或者想着打压而进行的行动,本身就是低级行为,默认出存在一群坏分子(要来破坏一些事)要时刻准备着,这是由于安全感不够,或者胜利来的本身就违反了自己底层的心安理得。一场运动不是谁的错,但损失和破坏的是需要几代人来创建的安全感。

  四、 感受

  4.1肯定是珍惜粮食和现在的生活,看过没有尽头的饥饿之后,能理解对于食物的珍贵。

  五、 触动我的一些话

  5.1作者轻生的时候,想到死亡的结果只有亲人的伤心,让人了解到家的意义及珍贵。

  5.2 结尾的转折来源于营业部主任的揭发,让我毛骨悚然,一个痛苦又心态不正的人,会向周围辐射出灾难。整个问个就是把建设新生活的能量完全应用在破坏上。

  2016年5月30日 写于午休

  《绿化树》读后感(五):《绿化树》——一个文革中仍未灭内心斗志乐观主义青年的内心独白

  本来一开篇读了几段便明白这是以文革后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展开的,自觉是一些比较老派的题材,想着,就这么读下去吧。早晨6:30钟准时爬起来,在阳台上借着自然光,开始在这本书中进行星际漫游。思绪沉入书中,余光却能慢慢感受得到周围逐渐变亮的光景。抬起头,阳光温暖了空气,心里满是充盈着一个叫章永璘的25岁的小子乐观而又有些荒唐的内心世界。

  因为“资产阶级右派”的帽子而被下放到劳改农场,熬过了充满磨砺的四年终于迎来了“刑满释放”的一天,从劳改农场到普通农场,从事事言听计从的被打倒的“右派分子”到绝大程度上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的“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这个过程中除却地点的转移,身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世界的颠覆。其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最淋漓尽致的在于刚到普通农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时,初获自由的万般不适应——“我虽然自由了,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落在某一处实地上,相反,更像是悬浮在四边没有着落的空中......”是刚开始他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他以为去哪里都得报告,他以为不发号施令就不能开始干活,他以为......好在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师,自由的环境中,人的心境也会变得逐渐开阔起来。到最后“我还年轻,想去享受能够四处走动的自由。”也变得理所当然。

  不得不说,章永璘的运气还是相当好的,所谓“好运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去往农场的第一天被委任为组长,因会砌炉子而不用上工(独自美美享用稗子面煎饼的满足),又被一同干活的女工频频邀请去家中吃饭(给人感觉多多少少有些微妙)。在这样的事态发展下,他能够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逐渐发生的变化,那些被种种制度,规章,训斥压抑了四年的丰盈的情感,对自然柔和的感知,与人相处的温情,被人尊重的喜悦都在逐渐浮现。他似乎又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了。

  于是,在这种时候,过往的生活环境所造就出来的天性又使得他能够比别人更多的在枯燥,无聊的农村生活中感受到诗意的东西。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回忆柔软舒适的法兰绒沙发,考究的地毯,温暖的壁炉。于是,这样的心境滋润下,“诗人”章永璘也慢慢散发出光彩了。

  啊,你,是你造就了普希金!

  当你飘落下来,

  我不能想象你来自那浅灰色的云,

  一定有双纤纤的玉手将你摘下,

  在哪里,满园梨花春荫。

  啊!给我一片,给我一片,

  让你滋润我的心。

  啊!你,是你拯救了章永璘!

  当你伸过手来,

  我不能想象你生长在荒野的寒村,

  你迷人的眸子含有奇异的光焰,

  在心底,南国五彩缤纷。

  啊,我要记住,我要记住,

  你宝石般的指纹。

  特别是其中“啊!你,是你造就了普希金!啊!你,是你拯救了章永璘!”完好无遗的体现了这位文学青年血液中打不败的乐观精神,让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我觉得没有什么能锤我,我会就这么一直生猛下去。”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进,现实果然验证了一些他之前猜测的东西——比如,海喜喜是喜欢马缨花的,她也是他在那片穷乡僻壤的地方的唯一牵挂;谢队长是个好人,并不会像其他干部那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再比如,马缨花也是迷恋他的,她喜欢他读书的样子(而不是像海喜喜那样“没起色的东西”)。于是小章同志也就在这条时间的河流里顺势而下了。

  他感受到了生活,以及更甚于生活的爱情带来的柔情与朦胧,就像他自己描述的“活着的幸福感不在人完全清醒的时刻,恰恰在似睡非睡之间。”但,任何一个好的故事如果没有情节的起伏变化,波澜壮阔,也都乏味。所以,命运让互相爱慕的两人完全的分开了。章永璘被送往另一个队,过着充满痛楚的生活直到这场横扫中国,改变了万千知识分子生活轨迹的运动结束。

  初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还在疑惑,《绿化树》,一本讲自然,讲植物的读本?但最终的答案是,马缨花,又名合欢,树为绿化树。

  终结,这其中,诸多错过,诸多不舍。

  quot;啊,生活啊生活,艰辛得和美丽得都使我战栗!"愿我们都可以带着这样一份力量,坚定地走下去。

  小唐

  2019/3/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