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摘抄

2020-05-12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摘抄

  《古今和歌集300》是一本由(日)纪贯之 编著作,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一):和歌的情意

  好像是两三年前,读到了一首秋相闻:“长月黄昏后,伫立露沾身,莫问我为谁,我自待伊人”。一时心动,买回钱稻孙先生的《万叶集译本,读着却没有滋味,于是下定决心去读日语双学位,寄希望于原文之美。《万叶集》从此搁置一边,和歌也再没有碰过。只是双学位终究还是半途而废,再到和歌时,里总有愧怍。因为不懂翻译技巧,故而不便置喙。周作人先生早就谈过日文诗的难译,给钱译《万叶集》作跋时说:世间或曰神或曰国家,分出许多间隔来。但此只以理论,若是情则不但无隔而且无不可通,此不佞所以对于作诗与读诗的人特致敬意,以其同有通情达意之功也。

  真名序中谈到和歌的六义,也是风雅颂赋比兴,可见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的相近,读日文诗也好,俳句也好,在情感上总是“无隔”,譬如在三月最后一日“中强折/藤花枝,不怕/衣衫湿”;与昔日知己相逢秋野时感叹“秋日荻花/新开于/旧枝上——啊,/连花也念旧/不初衷”;想要忍住相思的人“眉间却泄了底”;在清泷瀑布前希望用清澈丝,织成/我山中修行时/穿的衣服”。我最喜欢的是杂歌辑菅原道真的一首:“此行匆匆,/未及备妥奉币——/幸有手向山/似锦红叶金币,/恳请神笑纳”。此诗是“随朱雀院宇多上皇赴奈良时”所咏,因为出行匆忙,只好借山上的红叶进献神明,并作和歌向山神解释类似“借花献佛”的可,想来神明必不会责备

  除了上文写到的清泷瀑布、手向山,和歌集中还提到许多日本的山川名字。是以前读《枕草子》时很喜欢部分,手向山就收录在第十一段中。还有暗部山、笠取山、末松山,都是化用进诗歌的好意象,在原元方的有一首即是如此——“音羽山传音,传来/关于你的风言/风语——我在逢坂关/此方等着和你/相逢,要多少年啊”,使人觉得地名有意思,和歌也有意思。清少纳言也曾用过类似的手法:“关是逢坂关……无益关,怎么说是‘无益’,所以转念了,这理由很想能够知道。或者因此就叫作勿来关的么?假如那逢坂的相逢,也以为无益而转念,那才是真的寂寞的事哪(周作人译)。”地名可以有这些引申的意思,所以才觉得处处是好地吧。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二):走进自然爱情古典诗意

  在这本和歌三百首之前,其实几年前前我曾入手过上海译文的一个《古今和歌集》,不同的是,一个是选本,一个全集;还有一点,两者的译者不同,译风也大相径庭。暂且按下,不表。

  先大致简单说说《古今和歌集》。这是继日本的“诗经”——《万叶集》之后的第二部和歌集,算是相当古老的一部日本诗歌总集了。

  许多读者可能跟我一样有过同样的疑惑,日本的那些古诗,为什么叫“歌”——和歌、连歌、俳歌等,而不称“诗”?而在中国,虽然古诗最初也是谱曲歌唱的,但我们还是称之为诗,词,曲。仅在称呼上,在中国,似乎“诗”的地位和认可度大约要高于“歌”,更为被视为严肃文学,歌则容易被视为娱乐文化。

  在日本,所谓的“和歌”,究竟是不是要唱的,这个本人没有考究过,所以这里姑且不谈。

  这个和歌集,书名前面冠以“古今”二字,是因为本书收集了日本各个时代的和歌作品,但最晚也就在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纪初),因为它面世于公元905年。这个时间很特殊,相当于中国唐末。906年大唐帝国崩塌,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比中国的第二部诗歌(词)总集《花间集》稍微早几十年。所以放在现在看来,《古今和歌集》其实应是妥妥的古诗。由当时的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等几位文学大臣共同编选而成,而且是天皇御定的一部皇文学诗歌集,其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至今看来,《古今和歌集》与《万叶集》可以并列为日本古典诗歌的双璧,堪称流传千秋的优秀之作。

  不过,与浑朴的《万叶集》偏于平民的浑朴风格相比,古今和歌这个集子,则更偏于贵族气质,婉约、纤柔、唯美、浪漫,应该多是贵族文人的创作的集萃吧。

  另外再说下,东洋的这部和歌集的编排也很有意思。

  它基本按照季节和主题来进行分类,依序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恋歌、杂歌等(此外还有羁旅歌、离别歌、哀伤歌等),和歌的这个分类传统,可以看出,日本文人对自然和四季的关注和敏感,也有让我多少明白,后来的古典俳句这个诗歌体裁,为什么要求包含季语,以体现不同季节的风物特征,这是多么强大而延续的传统。

  除了歌咏自然之外,和歌最突出的一个主题便是“恋歌”,也就是情歌类,其篇幅也快占本书的一半,可见日本古典诗坛对爱情主题的热衷和喜爱,同时也透露日本文学对爱情开放的态度。

  总之,这种编排多少能看出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倾向,因为没有儒家思想的禁锢,任是风花雪月吟。

  回头再说说内容。

  看得出,不同于上译的全本,雅众这本走的精巧风。这个诗集精选三百首,似乎有些模仿《唐诗三百首》的意味和野心,篇幅上不多也不少,避免了大部头的厚重。在文字风格上,上海译文走的旧体诗的译风,基本采用的是五言绝句的形式,典雅而清丽,译者功底不浅;而雅众的这个选本,则是现代诗的译风,诗句自由而含蓄,并运用了现代诗的分节,算是个创意。如:

  龙田川上

  红叶漂荡如织锦——

  经纬它们的是

  或直或斜的

  十月初冬阵雨……

  捻青柳的细丝

  为线,黄莺

  穿梭花柳间,缝

  织出一顶笠——

  一顶梅花笠

  落泪成河,枕

  漂流如

  无桨之舟——

  终夜沉浮,我

  如何入睡入梦?

  现代诗风,充满晓畅明白的拟人、比喻、夸张,至今读来感人心肺,与绝句体相比,别有一番风味,尽管这个可能包含了译者的很大的创作性,或者说偏离了原诗的贴合度。

  总而言之,两个版本读来,诗味自然不同。至于读者究竟喜欢哪种,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翻译成绝句体,虽然旧体,但难度较大,与中国的古典诗相比,很容易被译成打油诗。翻译成现代诗,明显有些迎合当下广大阅读口味的倾向,富于新意,与上译有所区别,也算是一个出版策略。喜欢和歌或俳句的读者,很大一部分都会买不同的版本。毕竟它们的差异性很大,值得玩味。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三):欣赏《古今和歌集300》中的细腻之美,感悟汉文化的融入与影响

  《古今和歌集》中的汉文化 说到诗歌,中国作为大宗当仁不让,自先秦启蒙,绵延数千年、直至现代。而说到日本诗歌,则大多以近代的口语自由诗为主。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选集《万叶集》约于759年收录成集,包含约4500首左右的歌作。在中国,759年是唐肃宗时期。《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二古老的诗选,由醍醐天皇下令编纂,收录1100余首完成于平安时代905年。

《古今和歌集》影印本

  《万叶集》是全文由“汉字”书写而成,所以也被视为唐风传入的重要标志。《古今和歌集》则是在有识之士的大力鼓舞下,创作积累出的和歌作品集,以和汉混交文为主。 不仅仅是文字形式,诗歌的内容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中国文化。

  这本《古今和歌集300》从《古今和歌集》选出300首,分为六辑,分门别类的收录了春夏秋冬、恋歌与杂歌。对于四季变化的细腻与敏感,和着日本特有的幽玄物哀之情,给人一番特别的文学享受。

  自平安时代开始,大唐的“唐风”逐渐同日本的“国风”结合,对日本之后的文化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和歌中,读者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汉诗对和歌的影响。

伤春悲秋的汉和文人

  《古今和歌集300》一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春夏秋冬”的分类方法,按照季节的推移进行和歌的收录,在本书中,春歌60首、夏歌12首、秋歌50首、冬歌二十首。那么,为什么四季和歌的选录数量差别如此之大呢?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学曾一度在日本大受推崇、汉诗也广为流传,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日本废弃遣唐使,汉文化影响力减弱,日本文化才渐渐开始觉醒。 从众多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文人有着“伤春悲秋”的固定观念。

  从以上提到的和歌数量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歌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偏爱春秋两季。

林少华在《古今和歌集中的自然》一文中提到:“正如时间是中国诗人最普遍的动机和主题一样,日本诗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时间的推移和时序的流转,注意到了宇宙时间的无限渺远和个体生命的短暂无常。《古今集》前卷既是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的,尤以寄托‘惜春’和‘伤秋’之情居多”。

  《古今和歌集300》在主题方面深受汉诗的影响,伤春悲秋的和歌居多。除此以外,对季节风物的描写也受到汉诗的影响。据考据,梅花一意向首次出现是在汉诗集《怀风藻》中,而《万叶集》中也仅仅只有一首模仿中国汉诗的咏梅和歌。而《古今集》成立之时,日本歌人经过长期的汉文化浸润,学会了把香气纳入文学素材的范围之中。

  另外,诗歌中多次出现了牛郎织女的典故,亦出自中国的民间传说。

关于本书的个人建议

  翻译方面,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古今和歌集》中一首杨烈的翻译是 月是从前月,春亦往日春。我身虽犹在,不见去年人。本书的翻译如下:

  另外,为了日语初学者更好的阅读,可以在汉字上标注假名,节省了读者时间。

总结

  《古今和歌集》写成于日本文化觉醒时期,确立了日本人的季节观与审美传统。在季节观方面,可以从“伤春悲秋”的观念上窥视一斑。在这本《古今和歌集300》中,读者可以欣赏到和歌的细腻之美,感悟汉文化的融入与影响。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四):世界美好本就相通,日语版的《宋词三百首》

  我记得前不久看过四季系列的日本俳句,对于日本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描写一年四季,描写风景名胜,描写花鸟宠鱼等等等等,和我们比较起来,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而因为母语是汉语的关系,我更喜欢我们的诗人和作品,但是也不妨碍我们欣赏别国的佳作,也能从中找到很多共通之处,还能看见不一样的亮点,何乐而不为。

《古今和歌集300》

  于是我又找到了一本讲述日本和歌的书,名字叫《古今和歌集300》,它总让我联想起《宋词三百首》,但是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风味。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它是继《万叶集》之后,日本第二古老的诗选,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本奉敕编纂的和歌集,全书从中摘录了300余首风格各异的和歌名作,并配以精心的翻译,用中日双语进行呈现,再佐以作者简介及精辟批注,让我们更容易代入其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同时这本书经过归类整理,把和歌归纳成六个部分,分别是《春歌》、《夏歌》、《秋歌》、《冬歌》、《恋歌》和《杂歌》,我们随意翻开某一页,都能带来惊喜和感动。

  比如,我们在《春歌》里,能读到对春日的期盼,冬尽春来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关于春雨、春风、梅花、樱花、棣棠花等的万种风情;我们在《夏歌》里,能读到藤花、水晶花、莲叶、布谷鸟所抒发的或怀旧或悲愁的心境;我们在《秋歌》里,能读到秋风、秋月、秋雨、秋露、秋菊所勾勒出来的秋意;我们在《冬歌》里,能读到冬雨、冬梅打造出来的冬日世界;我们在《恋歌》里,能读到恋情从无到有、由喜转悲的发展轨迹,了解到爱而不得的心酸,相思苦无药的惆怅与煎熬,失恋后的神伤和对旧爱的追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令我们对这个神奇的和歌世界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古今和歌集300》

  对于日本,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樱花了,而樱花也是和歌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都提到了它,我们都爱樱花,而樱花最美的时候,在于它绽放即凋零,美得荡气回肠,一往无前,让身在其中的人被景色所迷,忘了归路,忘了过去,也忘了将来。

  就像诗集里提到的,

被缤纷乱舞的樱花所迷,我忘了归路。《古今和歌集300》

  春天的雨总是连绵不绝,在日本也是,在雨中总是很容易升起一种怅惘,一种什么都不想做,只是凝望着窗外的雨,仿佛就这样度过了一生。

花色已然褪去,在长长的春雨里,我也将在忧思中,虚度这一生。《古今和歌集300》

  因为喜欢这位小野小町的诗句,于是我阅读起来就格外留意,没想到又发现了一首她的诗,这本书还在末尾很贴心得附上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没想到她是一位女歌人,是“六歌仙”中唯一的女性,据传还是当世最美的女子,擅长描写爱情,现存的诗作都为恋歌,才貌双全,说得就是这样的女子了吧。

  她的诗作也是非常的通透,如:

我知道在醒来的世界, 我们必得如此,但多残酷啊―― 即便在梦中, 我们也须躲避别人的眼光。

  我们总是说,爱一个人就会变得很卑微,而童年如果不被爱的人,就更难找到爱自己的人,我们总觉得自己不配,不配拥有美好的爱情,美好的恋人,得到的就像是偷来的般小心翼翼。而完美如女诗人,也是如此,在爱面前,在爱人面前,我们都无人幸免,在劫难逃。

  渴望被爱,也渴望爱人,而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携手并肩地走在阳光之下。爱,应该是让人成长、成熟,变得更美好的事物才是。

《古今和歌集300》

  还有一首不知名作家写到的诗,让我为之动容,也感觉在哪里读到过类似的话,“喜欢这种东西,哪怕堵住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欲忍相思, 终不敌――败在我固守了五官四肢、左心房右心室, 眉间却泄了底。

  翻来覆去地看,这本书的经典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就等待大家自己去发掘吧。

  End。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五):似曾相识的日本和歌

  机缘巧合得到了这本书,起初并不是很感兴趣,假期无意之中拿起来读读,竟发现是日本最重要的三部古典和歌集之一。于是开始拜读精选了300首的和歌集,越读越感叹古代文人的文化气息,短短的31个音节竟能表达出如此纤丽的情感,遂读完之后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斗胆来写篇书评。

古今和歌的的由来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平安王朝时代前期醍醐天皇敕命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等人编纂的歌集,约成书于延喜五年 (公元905年,中国当时处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醍醐天皇时代是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和风文化转型的时代,宫廷贵族文化开始形成,所以后世文人学者将这个时期视为理想的圣代。

  《古今和歌集》是即《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日本其实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之后的第二部和歌总集。对后来历代敕撰和歌集的编纂提供了先例,所收作品标志着和歌在题材内容和形式上的定型化、成熟化、唯美化,形成了与《万叶集》质朴雄浑的“万叶风”有所不同的纤细婉丽的“古今调”,并成为日本和歌史上的主流歌风,影响深远。

精装书籍,小巧精悍

译本的“歌体”和“歌意”

  早在1921年周作人就说过:“凡是诗歌,皆不易译,日本的尤甚:如将他译成两句五言或一句七言,固然如鸠摩罗什说嚼饭哺人一样;就是只用散文说明大意,也正如将荔枝榨了汁吃,香味已变,但此外别无适当的办法。”此书“歌体”和“歌意”的翻译与杨烈、张蓉蓓、王向远三位的有所不同。杨烈、张蓉蓓的译本在“歌体”上主要是将和歌汉诗化,形成标准的五言诗(杨烈的是四句,张蓉蓓是两句)。王向远不再完全受字数和结构的拘束,翻译成更加贴合日文原意的诗歌,结构上更趋向于歌,而不是诗。结构上与和歌“57577”三十一音的短歌句数对应,字数上没有统一的束缚,阅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30年代的诗歌。整体上感觉更加朦胧婉约,意境犹在,但同时也有部分和歌有点晦涩难懂。两点是,有的和歌增加了作者简介及精辟批注,有助于了解和歌艺术背后的情感。

“和歌”与中国的诗词歌赋 似曾相识

  日本的古代,一直深受中国大陆文化的影响。在唐朝时期汉诗的发展到达鼎盛时期,把汉字当作官方文字的日本,朝野上下也盛行汉诗文。用汉语创作的诗与用日本语言创造的和歌犹如两朵鲜花,争奇斗艳。无论是歌咏“花鸟风月”的四季和歌还是表达男女情感的恋歌,在内容上及艺术手法上与中国的古代诗词歌赋似曾相识,展示出的是那个时代自由奔放的文化气息和高度的个性美。

  春天是乍暖还寒,是草木萌芽,是万物复苏,这种季节的变化与推移,仿佛是在瞬间所完成的。盛开的花朵,美妙的鸟鸣,徐徐的微风,连天的彩霞;而秋天是万物的衰变,是树叶的凋零,是秋雨的凄凉,这种季节的变化很容易让人伤感,触发悲凉、相思之情。与中国诗词的比例也很类似,春秋的和歌要多于夏、冬的和歌。内容上或赞美,或隐喻,或言志,或者睹物思情。

  立春的和歌:我心渴盼春花,深为其所染,伸手欲折枝,枝上雪花似春花;

  中国的汉诗:小烟弄柳晴先暖,残雪禁梅香尚浅;

  立春的节气之下,天气渐暖,但树枝依旧被冰雪禁锢,这是立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抒发一种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

  咏梅的和歌:月夜银光耀,难辨梅花白,暗香浮夜空循香知花踪;

  中国汉诗: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个“暗”字,使花香更加突出;

  到了春末夏初,有一种昼夜不停地鸣叫的鸟,在中国它的名字是杜鹃。与和歌中的布谷鸟一样。是一种可爱、有灵性和富有神奇传说的益鸟。古代的诗人们特别喜欢这种鸟,估计它能给诗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又能寄托文人们许多情思。

  夏歌和歌:夏山间鸣唱的布谷鸟啊,请同情同情我——你的悲歌让悲愁的我更愁

  中国词: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还有秋天的风与月,虫与雁;冬天的雪与梅,就不在这篇书评里一一赘述了。无论是歌咏的内容还是表达的情感,与中国的诗歌都很相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

  恋歌的数量在《古今集》中占据近三分之一,是和歌中的重要部分。恋歌作为独立门类除了数量浩瀚之外,表现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艺术创作技巧也是因人而异,个性十足。古今集中的和歌以梦境的委婉和与自然的对比表达较多,直抒胸臆的创作较少。虽然是婉约朦胧的表达男女之间相思相爱之情,但相较于中国的汉诗来说,还是比较奔放自由的。但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与汉诗几乎是如出一辙。

  和歌:思君终日/盼能梦中逢/夜幕早已降,如今却不知如何以枕为舟/做梦到你面前

  张九龄的诗: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同为相思之苦,日复一日。想着梦中相见,奈何无法入睡。心灵的孤寂,无以言表,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孤苦难耐。

  和歌的恋歌是和歌的一大亮点,写尽了男女之间的情感,跌宕起伏。一见倾心,如痴如醉,相思惆怅,分离神伤,就像一幕幕进入眼帘的动态画面,撩拨心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

  在感叹和歌之美的同时,也触动了深藏内心的青春回忆,同时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

  过快的生活节奏,已经将奋斗在人生路上的我们追赶的筋疲力尽。无暇顾及和欣赏这条道路路边的风景。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不要为了生存而生活;要为了品味生活而前行。一边砥砺前行,一边细细品味,欣赏春花的斗艳,融入夏绿的盎然,感受秋风的凉爽,抚摸冬雪的柔软。找回爱恋的热火,寻求幸福的时光。慢下来吧,积极的慢生活,才能品味到短暂人生路上“真正”的人生。

  《古今和歌集300》读后感(六):平安王朝的四季恋歌 | 译者序

京都 平安神宫

  短歌(tanka)是近一千两百年来日本最盛行的诗歌形式,由 5—7—5—7—7,三十一音节构成,传统上用以表达温柔、渴望、忧郁等题材,每每是男女恋爱传达情意之媒介。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选集《万叶集》(约759年)收录了4500首左右的歌作,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采用短歌的形式。完成于905年前后的《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二古老的诗选,所选1100首诗作中,除长歌(chōka)5首、旋头歌(sedoka)4首外,其余都是短歌。由醍醐天皇(885—930)下令编纂的此本《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史上第一本敕撰(天皇敕命编选的)和歌集,至15世纪后花园天皇(1419—1470)下令编辑而成的《新续古今和歌集》(1439年),五百多年间共编有21本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原书,和《万叶集》一样,共分二十卷。本中译选集之编排,将之简化为六辑,分别是:

  辑一:春歌(选自原书卷一“春歌上”、卷二“春歌下”)

  辑二:夏歌(选自卷三“夏歌”)

  辑三:秋歌 (选自卷四“秋歌上”、卷五“秋歌下”)

  辑四:冬歌(选自卷六“冬歌”)

  辑五:恋歌(选自卷十一“恋歌一”、卷十二“恋歌二”、卷十三“恋歌三”、卷十四“恋歌四”、卷十五“恋歌五”)

  辑六:杂歌等(选自卷十七“杂歌上”、卷十八“杂歌下”以及卷七“贺歌”、卷八“离别歌”、卷九“羁旅歌”、卷十“物名歌”、卷十六“哀伤歌”、卷十九“杂体”、卷二十“大歌所御歌、神乐歌、东歌”等)

  《古今和歌集》诗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无名氏诗人”时期(约9世纪上半叶,但全书中无名氏之作并不只限于此时期)

  ②“六歌仙”时期(9世纪下半叶,约858至888年,《古今和歌集》序中论及的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喜撰法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等六诗人活跃的时期),

  ③编著者的时期(9世纪末至10世纪初)。

  书名中的“古”字,指的是纪贯之在假名(日文)序中所说的“『万叶集』に入らぬ古き歌”(未收录于《万叶集》中的古歌)——真名(汉文)序中以“《续万叶集》”称这些古来旧歌;而“今”字则指与纪友则、纪贯之等编著者同时代的歌作。

  虽然《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皆为二十卷,但编排方式不同。《万叶集》大致以作者为单位,将同一作者的选诗汇编在一起,显得有些庞芜杂乱;《古今和歌集》则以诗作主题分卷(如前所示),编排结构井然有序,分卷严谨且合乎情理,衔接的节奏拿捏得宜。

《古今和歌集》(元永本) 彩笺墨书 平安时代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古今和歌集》虽细分为二十卷,但主要聚焦于“四季”(共六卷)和“恋歌”(共五卷)这两个中心主题。

  “四季”的分辑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岁时节气,以繁复交错的主题、子题和意象描写季节的推移,自然景物的变换,以及触景生情的多样情思:

  在“春歌”,我们读到对春日的期盼,冬尽春来季节更迭的自然景象,春雨、春风、梅花、柳树、樱花、棣棠花、黄莺……展露的万种风情;

  在“夏歌”,我们读到借由藤花、花橘、水晶花、莲叶、布谷鸟所抒发的或思慕或忆旧或悲愁的心境;

  在“秋歌”,我们读到秋风、秋月、秋野、秋雾、秋露、秋菊、萩花、女郎花、藤袴、芒草、红叶,与秋虫、秋雁、野鹿、七夕时节所勾勒出的多面向的秋意;

  在“冬歌”,我们读到冬雨、冬雪、冬梅打造出的银白有情世界。

  在“恋歌”部分,恋情由无到有、由喜到悲的发展轨迹——从懵懂的爱情萌芽前期,爱意的蠢蠢欲动,等待爱情眷顾的焦躁不安,相会时骚动的激情爱火,无法相见时的惆怅与煎熬,企图跨越流言蜚语和世俗藩篱的爱情宣示,到分离的苦楚与难舍,对爱情的质疑与忧虑,失恋后的神伤与对旧爱的追忆——像刻绘细腻、剧情跌宕的爱的连续剧一幕幕上演,撩拨心弦。

  《古今和歌集》具有整体感的编排巧思让同一主题的作品之间有着对比或呼应的变奏趣味,它所收录的诗作固非首首皆惊人、非凡,但它们之间交织、互补、联动的关系,让作品产生互相帮衬的相乘效果,使此和歌集在日本文学史上深具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京都 平安神宫 春景

  《古今和歌集》影响深远,是过去一千年来日本文学传统的瑰宝,不仅因为它是首部奉敕编纂的和歌集,更因其所收录的歌作极具水平,将短歌从随兴的吟唱提升为着重创意、技巧的艺术,为日本文学注入活水,至今许多评论者仍视此书为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

  《古今和歌集》树立了以主题分辑的编纂体例,成为后代和歌选集的编辑典范。借诗歌主题的变奏、对比、衍伸等元素让前后首诗作互相呼应,相连成篇、成卷的构组方式,可说是后来连歌(renga)或俳谐连歌(haikai renga)等诗歌形式的先声。对季节的强调,则强烈影响了重视“季题”的俳句(haiku)此一日本重要诗歌类型的写作。

  《万叶集》的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各行各业,诗风多半质朴、浑厚、纯真、抒情、写实,拟人化是常用的手法。《古今和歌集》的作者多为宫廷诗人,或多或少受过汉诗文的洗礼,善于运用拟人化手法、迂回的比喻(巧喻)、双关语、对比的张力以及字的歧义性增添诗歌的趣味,诗风时而优雅、细致、唯美,时而知性、机智、节制,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深情冷凝。

对平安王朝贵族而言,和歌是自身重要修养之一。

  在春天,歌人想象飞舞的黄莺是擅长穿自然之针引自然之线且深谙“寻花问柳”之道的天生能手:“捻青柳的细丝/为线,黄莺/穿梭花柳间,缝/织出一顶笠——/一顶梅花笠”;人类应该以它们为师,以自然之美稍享老来俏之乐:“如果黄莺可以/缝织梅花笠/遮顶——我为什么/不能折梅花为簪,/稍隐我龙钟老态?”,并且童心未泯地发挥阿Q精神让“老”这个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早知老/将至,闭门/紧锁答/‘不在’,/拒它于门外!”。

  在相思难耐的夜晚,蜷曲身子的歌人想象自己被爱神夹攻,无力与之对抗:“从枕边和脚边/爱神两头/来追攻——/抗衡全无方,/只好蜷曲床中央”;在流泪不止的夜里,眠床化作河流,枕头彻夜漂流,让伤心人难以入眠:“落泪成河,枕/漂流如/无桨之舟——/终夜沉浮,我/如何入睡入梦?”。

  在布留今道笔下,绽放于男山的女郎花宛如堕入风尘的烟花女:“啊,女郎花,/行过此地,见你/立于男山上/如堕入风尘——/令我悲”。恋爱中的在原业平从男人退化(或进化?)为“物”,与原始自然合一的怀春或发春之物:“我是一个醒也不是,睡也/不是,由夜晚到天明/竟日痴痴看着淫雨/纷纷降的/春之物”;纪友则暗藏心底未说出口的爱是“一条暗流”,“一条爱河激涌”;纪贯之厘不清的情思仿佛“秋野百花/纷乱开,万紫/千红/撩我心头/千万绪”。

  对爱恋中的小野小町而言,幽会的夜晚永远是短暂的:“秋夜之长/空有其名,/我们只不过/相看一眼,/即已天明”,即便如此,现实中的匆匆一见依然远胜梦中的夜夜相会:“虽然我沿着梦径/不停地走向你,/但那样的幽会加起来/还不及清醒世界允许的/匆匆一瞥”。对追求她的诸多男子,小野小町抱怨:“我非海边渔村/向导,何以他们/喧喧嚷嚷/抱怨我不让他们/一览我的海岸?”,“他难道不知道/我这海湾/无海草可采——/那渔人一次次走过来/步伐疲惫……”。然而对志同道合文友的邀约(诗人文屋康秀赴任三河掾时邀她同往一游),她欣然答以此歌:“此身寂寞/漂浮,/如断根的芦草,/倘有河水诱我,/我当前往”。撇开相关注释,这首短歌可有多重联想:芦苇受河水诱惑,顺流而下,进行一趟无目的地之旅;芦苇受河水诱惑,顺流而下,进行一趟无回程之旅。前者可能是随兴的生之冒险,后者可能是凄美的死亡之约。对读者而言,隽永的诗歌永远具有开放式的诠释空间。

小野小町(约825—约900):平安时代前期女歌人。她为后来的歌人们留下了视激情、情欲为合法、正当的诗歌遗产,在她之后代代歌人所写的诗歌中,激情洋溢的女子从不缺席。

  9世纪初之前,日本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官方文书都使用汉字,以天皇为首的上流贵族皆精通汉文,也以创作汉诗为乐、为傲,许多汉诗文集奉敕编修而成。

  汉文学盛行,传统和歌衰落,760年至840年这段时间遂成为文学史上的“国风暗黑时代”——日本和歌史上的黑暗时期。

  随着“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现,有识之士力倡“复兴本国文学”,以本国文字表达汉文无法淋漓尽致呈现的本国人民的思想与情感,和歌于是逐渐抬头。“六歌仙”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喜撰法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以或古朴、或明快、或悲壮、或缠绵的笔法,为文坛注入新气息,成为“和歌复兴运动”的先驱。

  至9世纪末,宫廷或贵族宅邸陆续举办和歌赛、和歌会,鼓吹和歌创作,逐渐积累佳作,终有10世纪初这本《古今和歌集》的编成。

六歌仙图

  《古今和歌集》中的“歌语”(kago,即和歌常用的词)很快地融入平安王朝贵族的日常生活里,成为他们表达情意的共同语言。六卷“四季和歌”确立了日本哀怜风、花、雪、月、虫、鸟之美,细体季节变化之情的文学趣味与生命美学。大量收入的“恋歌”成为后来以描写男女恋情为主的诸多物语、日记文学的前奏。

纪贯之(872?~945)日本平安时代官员、歌人。受醍醐天皇命,参与编纂《古今和歌集》,为主要编选者。著有《贯之集》《土佐日记》。

  负责编撰《古今和歌集》的主要是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这四位诗人(其中纪友则在书未编成前即已过世)。

  纪贯之的假名序触及了和歌的本质论、效果论、起源论、歌体论、变迁论、对《万叶集》二歌圣(柿本人麻吕、山部赤人)与《古今和歌集》六歌仙的评论等,是第一篇以日文写成的诗学之作,也是日本文学批评的滥觞。

  纪淑望执笔的真名序,则是纪贯之假名序大部分内容的再现。

  原书中诗作选入最多者是四位编者自己——纪贯之102首,凡河内躬恒60首,纪友则46首,壬生忠岑36首。其余诗作选入较多者包括素性法师(36首),在原业平(30首),伊势(22首,女诗人中最多者),藤原敏行(19首),小野小町(18首),僧正遍昭、藤原兴风、清原深养父(各17首),在原元方(14首),大江千里(10首)等。除一两位诗人,拙译《古今和歌集300》中选译的诗人诗作比例大抵亦如此。

  陈黎、张芬龄

  2019年8月 台湾花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