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摄影读后感摘抄
《至少还有摄影》是一本由陈仲元著作,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雾的天气里,出游拍摄风景也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主要是驾车不便。我现在练习拍摄城里的雾景照片,便利,安全,又可以见到一种不易形容的新奇景象……”
●不值这个价
●摄影人的感悟
●不算醍醐灌顶,但有一些可以学习的地方。设备使用得挺多。可以超越他。
●如果当做摄影教程读的话未免太不专业。但是一本很好的关于摄影的随笔
●翻赠书忆故
●一个中年大叔从头至尾卖着萌矫情的咬着那么几句话来回重复就写成了一本书
●似位不疾不缓的说书人,说着说着便自问了起来。虽然都是一些小感悟,但还是喜欢这样谦逊的摄影人。也更深信“业余摄影”里的自由度与无界。有时候,思考比摄影本身要重要得多。
《至少还有摄影》读后感(一):还好我的生活里有摄影
不了解这个仲元老师多大了,但是从字里行间中能看出,年龄应该不小于我的父母....好唠叨,给我的感受就是想法大于画面,很多对于照片的拍摄想法都太过于牵强!书的内容很杂,但确实是老师用毕生的摄影经验真诚在讲述他的摄影故事,看的时候老师话语的谦虚,实在是让我受不了,也许可能这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真实态度吧,可我真是不懂.....
《至少还有摄影》读后感(二):2015年9月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这个月要读四本书,这是第一本读完的书。
作者是一个摄影编辑,自然看过非常多得照片,对摄影的审美是肯定有的。其实整本书更像一本摄影随笔,描绘了作者对摄影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3、拍得少,怎么会有好的照片呢;
4、模仿再模仿,模仿大师的作品,如同学绘画一样,模仿才是入门的基础。
买了单反那么多年,依然觉得自己像个入门选手,其实跟器材无关,与你在这上面花的心思有关。
《至少还有摄影》读后感(三):至少还有无数热爱摄影的人
本来想给个低分的,但是写书评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其实装订设计应该还是不错的,如果看真书的话,效果肯定要比在kindle上看书强太多了。在kindle上看,就是几张黑白的图片,加上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作者的一些感悟。批评这本书变成对kindle的不爽,彩色的电纸书啥时才能出来,黑白的阅读器,唉,毁了一批可看性极强的图书啊。
这本书里边有几句话说的不错,用好相机比用好的相机更好。摄影不是艺术,是技术,能够创造艺术的技术。怎么使用相机来创造艺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虑得问题,也许正想作者所说的那样,别考虑这些问题了,多照几张照片才是最重要的。一开始看上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这个名字,至少还有摄影,这句话透漏出来的是什么,我感觉有些无奈,又有些期许,翻开书之后略有些失望,但是作者也分享了很多对摄影的看法,也还是很不错。
这些年可以说是迷上了摄影,把所有的休息时间几乎都放在了逛各大论坛上了,一开始接触摄影还是上大学的时候的选修课,那个时候老师一下子拿了一堆各种他收藏的相机摆到桌子上,单反、双反、旁轴、120、135等等相机,忽然觉得相机这个产业真的很庞大,历史在相机上便留下的痕迹又是那么的明显,淘汰了很多,又兴起了很多,作为八零后,相机对于我们来讲好像很简单,旁轴、单反,到现在的手机摄影、单电、微单,形式都大同小异,没想到过去还有那么多各种形状的相机。后来毕业了,有了点钱,就想买个好的相机来摄影,摄取各种影像,没有想到这个行当水这么的深,买相机之前先开始看各个大神们的评论,这个好那个不好的纠结了很久,挑完相机之后又开始纠结于镜头,好的镜头又贵又沉,便宜的成像又不好,各个焦段又让人觉得有些鸡肋,不知道如何选择,好容易选好之后,又开始纠结摄影包、三脚架、闪光灯......看来单反穷三代真不是假的啊。但到最后又看到某个大师说了,摄影到最后就拿个卡片机或者手机就足以了,一派返璞归真的样子,可是这个前提是什么,是把所有的镜头都烧了一个遍才能真正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想要成为那么一花一叶皆可伤人的境界需要的过程真是伤人啊。
作者的身份可能也是很多摄影师所追求的状态,不以摄影为职业,不用靠这件事情来赚钱,更多的是自己的爱好,不用费心拿照片来给别人看让别人给出一个评论或换取金钱,真正追求的是自己喜欢这件事情,我拍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我喜欢这个,不为了让别人觉得这个很好,而是自己认为很好,这种状态也许才是摄影的真谛。
《至少还有摄影》读后感(四):至少还有摄影
学习:摄影需要学习,构思 取景 调焦 景深 色彩 曝光 修整 输出。
简洁:摄影尽量简洁,摄影者迅速提炼眼前的景物或事件,运用构图法则排除不必要的内容,用合适的曝光、镜头、景深记录下来,把对景物的感受、对事件的认知,通过摄影简单的传达给别人。
好照片:第一步,技术上超越以往,影像清晰,层次丰富,冲洗得当;第二步,照片传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第三步,观赏者能够对此照片有所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与摄影者一样,也可能不同。
新经典风光:在规矩之上有新意,照片不只是简单的介绍景观,还能够体现作者的感受,让观众产生联想。以景寄心,以景传意。
心境:拍照片需要合适的心境,以照片传达感受。
构图:构图无定式,不断学习经典的构图,不断尝试不同的构图。
景深:光圈大 焦距长 距离近,景深小。小景深照片突出清晰的被摄主体,前后景物多会虚化。
光影:摄影就是光影的记录艺术,起早贪黑等光线。有了光影就有了反差,照片就多一些变化、多一些内容、多一份遐想。抓住光影变化的瞬间,记录难以再现的瞬间。
黑白:黑白照片的理想状态是“黑中有层次,白中有细节”,从黑到白有不同的灰阶。
近景:一览无余的大风景,任谁都有大致相同的感受,如果什么都看见了,也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小景致是大风景中的细节,也是大风景的魅力所在,所谓“以小见大”。
动与静:在静态照片上描述被摄景物动的表现,需要找到一个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也就是照片上有一个十分清晰的不动景物,以及虚化了的动景。
边走边拍:找地方、等光线算是奢侈的时间消费,大多数时候只能够边走边拍。一个摄影师应该在任何天气状况之下拍摄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看的艺术:将不常见的景物由拍摄的照片演变为平常的景物,而常见的景物却能够用摄影的方法使人感受到并不常见的景象。避开常人的视点看世界,拍摄出来的摄影作品给观众以陌生的感觉,引发观众兴趣。绕开那些著名的景区去拍摄并不被注意的风景照片,一则练眼力,二来练技巧。
看不见的景物:很多细节、瞬息万变的光影并不是大家能够看得见的,拍摄那些不易见到或大家不太注意的景物才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学习拍摄一些看不见的场景。
拍什么,怎么拍:拍摄某一类题材的摄影作品,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被摄景物的认知度越深,越能丰富自己作品的内容。
拍摄人像:需要被摄者满意,拍人要拍神,将人的神韵、个性、精神通过照片进行传达。需要花时间去了解熟悉被拍摄的人。
相对真实:摄影并不如我们认为的是摄下真实,“说照片不会说谎,就是一个谎言”。
减负:什么都拍可能什么都拍不精,尽可能少地去选择当前有兴趣的摄影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