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诞生读后感锦集
《第二次诞生》是一本由(俄罗斯)帕斯捷尔纳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人们仿佛在梦中,彼此急切地吸引,在高高的树梢上栋鸟晒得汗涔涔。睡眼惺忪的时针懒得在表盘上旋动,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
●重印了,当初高价买的《含泪的圆舞曲》,为了降低平均成本,打算再买一本。
●这本的排版终于好多了!
●“…… 他会浓烟滚滚地冲出 压扁在饼中的命运的泥淖。 如同谈论泥煤,后辈们会说; 这种时代可以燃烧。”
●如果仅仅将其作为“汉诗”来看,有些诗译的感觉真不对头。我相信译者的技术绝对地过关。但是语感这东西就没什么技术可言了吧?越发地喜欢诗人译诗了。译诗要交给学好了外语的诗人,像查良铮、卞之琳、戴望舒、冯至。
●这个时代会燃烧。
《第二次诞生》读后感(一):是翻译的问题吗,为什么书中很多诗读起来找不到感觉
我相信帕氏的原诗应该不是这种感觉,翻译之后的作品更像是纯粹的”翻译“,内容保留下来了,但诗没有了。
相比同系列里的《水的空白》,翻译要差很多。如果不能保留诗的语感和想象空间,仅仅把意思移植过来,意义就不大了。
《第二次诞生》读后感(二):很好的书啊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ек,1890—1960),前苏联作家,白银时代的重要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一直受到诗歌爱好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喜爱,他的诗作和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的作品一起,撑起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文学星空。他的诗情感充沛,有一种见证者式的沉痛力量。虽然为帕斯捷尔纳克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是《日瓦戈医生》,但他的创作主要还是集中于诗歌。一直以来,他的诗就对中国诗人的创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诞生》读后感(三):有声,有色,有形
曾经写过,最喜欢的一支电影插曲是《日瓦戈医生》里的《重逢有日》。每次旋律响起,脑子里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雪橇像一对并排的笔一样在西伯利亚的大地上划过,融雪之下翻起一朵朵小小的泥浪,它们嗒然落地,又很快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空气里冰冻起来。
最早读的一首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就是写这种景象的:“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大放悲声抒写二月/一直到轰响的泥泞/燃起黑色的春天”,有声,有色,有形。帕斯捷尔纳克出身书香门第,饱受古典音乐熏陶,写出的诗也是黄钟大吕,气象恢弘,如交响乐一般。他喜欢有爆破性的用词和意象:一声号哭,一道闪光,一记刀劈,一个紧抓的动作,喜欢富能量的自然性意象,例如燃烧、冰冻、皲裂、生命的成长。按照常规,他早年也以抒情为主,中后期展开思辨、叙事,晚年完成的史诗级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里,收入了十多首“日瓦戈的诗”,早期青春旺盛,后期变得深沉凝重,吻合日瓦戈的人生,也与作家本人的心迹一致。
犀利的五感加上瑰奇的想象力,就是强大的文学。帕斯捷尔纳克几乎可把世上的任何事物纳入诗中,千变万化而不落俗套,每一个摄入眼里的画面,在他写来都会富有奇特的激情。仅以《夏娃》为例:起初是写景,静中有动:“正午从陡峭的岸上/向池塘投下片片彩云/如同渔夫撒下渔网”,然后写一群浴客,有男有女,还有儿童,几个人上岸拧干衣服,至此风平浪静,随即一个比喻让文字里的温度陡然上升:那些人“恰似一群黄颌蛇/转来转去,蜿蜒爬行/仿佛是诱人的蛇/藏进了潮湿的针织品”。“蛇”的意象一现,夏娃呼之欲出,诗人转向咏叹:“哦,女人,你的目光和神色/绝不会使我丧魂失态……你就是慌乱与恐惧/你就是男子之心的战栗。”
帕氏的大多数诗,都在向读者展示强大的兴风作浪的能力。例如《铃兰》:“酷热自清晨开始。但是/只要拨开灌木,沉重的正午/就会喀嚓一声碎裂在后方”,并没有具体的事情发生,但环境的沉寂已神奇地被打破了,接下去,“……它的肋骨和光线扑通一声/栽倒在颤抖的光彩的边缘”,画面完全动了起来。他把所有的意象都置于人的感官的干预之下,诗句的空间里始终潜伏着无形的力量,如同上帝,时时拨动那些无生命的物体,你像坐在电影院里一般,紧张地等待着一场由不知何处扇动的蝶翅引发的飓风。
来源:都市周报
作者:云也退
《第二次诞生》读后感(四):摘抄 | 这种时代可以燃烧
越过壁垒
凋谢的年岁如同一片片树叶/敲门进入日历的花园围栏——《心灵》 我可以被人认为是第二次诞生/每一件小事都活着/对我不屑一顾/在告辞的意义上站起身子 那一天/有如对待莎士比亚的剧本/我恰似一名乡下的悲剧演员/把你从头到尾背得烂熟/随身带着进城/闲逛并且排演 我为何害怕普通思想的出现/犹如担忧梦游病患者的来临——《马堡》
生活——我的姐妹
意识的深渊开始眨眼/豁然顿悟/就连那些明白如昼的理性角落/也似乎照得粲然生辉——《瞬间永恒的雷雨》
历年诗歌集
我反正都一样/无论听到飘自何方的何人的交谈/过去的一切——如春天的庭院/它的四周烟雾弥漫/我反正都一样/不管在我身边/穿上什么式样的连衣裙 过去的一切/像消逝的梦/其中也有着诗人的命运/波涛翻腾汇入许多支流/诗人如烟雾向前推进/从不幸世纪的窟窿之中/跨入另一个难以通行的绝境/他会浓烟滚滚地冲出/压扁在饼中的命运的泥淖/如同谈论泥煤/后辈们会说/这种时代可以燃烧——《致茨维塔耶娃》
一九〇五年
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就一头扑入人生的水井——《“冬天毫无诗意地……”》
第二次诞生
保持头脑清醒/洞彻事理/从心灵中抖掉语言的垃圾/学会生活/不要玷污自己/这一切——岂是难办之事——《“去爱别人沉重的十字架”》
在早班火车上
书籍越是被人翻得发黑/它的魅力越是令人倾心——《冬天渐渐临近》
小说中的诗
于是我心中永久留存你的这些温柔的特性/因此无论世界多么残酷/也算不了什么事情/于是最好让这一雪夜整倍整倍地伸延/我再也没有能力在你我之间划清界限/哪怕从这些消逝的岁月留下的只是流言蜚语/可我们那时已不复存在/谁知你我/又来自哪里——《相逢》
雨霁
我要在一切方面穷源溯流/在工作中/在探索中/在心烦意乱的时候/探究流逝岁月的真谛/追寻它们的原委/寻根究底/推本溯源/直至探到精髓/时时刻刻地捕捉命运和事件的线索/生活、思考、感受、恋爱/实现自己的开拓——《“我要在一切方面……”》 潜入默默无闻之中/在里面藏起自己的脚步/有如风景点遁入迷雾/谁也看不清它的面目/别人根据活生生的脚印/一步一步踏着你的历程/但你自己没有必要/把成功和失败断然分清/应该丝毫也不背离自己的本来的面貌/应当真实/唯有真实/彻底的真实才是需要——《“有点名气没什么光彩”》 饱览千万种光怪陆离/跨过空间/穿过时间/越过障碍/经过帮助/道路朝着目的奔驰不倦/无论在家或是做客/它的目的——就是历尽千难/排除万险/恰似大路上的急转弯处/出现远方的一片青天——《路》 我看穿了将来的生活/透过林中的空隙/一切的一切/都在里面完全得到应验和证实——《一切应验了》 睡眼惺忪的时针/懒得在表盘上旋动/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唯一的日子》
《第二次诞生》读后感(五):第二次诞生
Ⅰ、吴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32开,2013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帕斯捷尔纳克力图寻求自然与人类的同一性,探索自然意象与人类灵魂的契合,构成帕斯捷尔纳克风景抒情诗特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他的词语与音响结构艺术使他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听觉与视觉效果,使得他的诗歌意象具有了大自然的个性,诗歌的声音系统中具有的大自然的音响;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艺术一体性的新型关系,也使得艺术创作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可分,而他由自然意象构造而成的角色互换的比喻体系,更是让自然意象获得了神性、灵感,性格和心理,将人与自然以及艺术与自然紧密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越过壁垒
▼ 1、“你为何希望我能够变得愉快/你怎么开始贪食人间的烟火?”——《“我向你祈求.......”》 ▼ 2、“我走到广场。我可以被人认为/是第二次诞生。每一件小事/都活着,对我不屑一顾,/在告辞的意义上站起身子。”——《马堡》▲ “生活——我的姐妹”
▼ “终归会有尽头,夏天的清泉不会长流。/我们也不会在每一个夜晚起身前往,/踏着尘埃去倾听手风琴的低声演奏。”——《麻雀山》▲ “主题与变奏”
▼ 《相见》、《主题》、《星辰飞驰》、《落日的余晖在草原上冷却》(“这一瞬间景象持续了片刻,然儿 ,这一片刻却胜过永恒。”)、《春天》▲ “历年诗歌集”
▼ 《致友人》、《致阿赫玛托娃》、《致茨维塔耶娃》、《空间》、《巴尔扎克》、《魁梧的射手,谨慎的猎人》、《雄鸡》、《铃兰》、《双叶长距兰》、《城市》▲ “1905年”
▼ 《冬天毫无诗意地....》、《父辈》、《童年》、《农夫与工人》《海上暴动》《大学生》、《十二月的莫斯科》▲ “第二次诞生”
▼ 《波浪》、《第二叙事曲》、《诗人之死》、《莫激动,莫哭泣》《去爱别人沉重的十字架》《“爱人”一词,甜得腻人》《屋里不会再来人》《哦,岂会料到这种事情》《一片责难还未沉寂》▲ “在早班火车上”
▼ 《松树》、《初寒》、《霜》、《含泪的圆舞曲》《在早班火车上》《又是春光明媚》《可怕的故事》《孤身无家的人》《古老的庄园》《冬天渐渐临近》《春》▲ “小说中的诗”
▼ 《哈姆莱特》、《白夜》、《暴风》《酒花》《冬夜》《分离》《相逢》▲ “雨霁” ▼ 《我要在一切方面》《有点名气没什么光彩》(“应该丝毫也不背离/自己本来的面貌/应当真实,唯有真实,/彻底的真实才是需要。”)《夏娃》《没有称号》《林中的春天》《寂静》《椴树林荫路》《雨霁》《秋天的森林》《春寒》《夜风》《金色的秋天》《淫雨霏霏》《夜》《音乐》《休息之后》《初雪》《雪地上的脚印》《暴风雪之后》《一切应验了》《耕作《唯一的日子》